為什麼電梯一線品牌都是外國品牌?國產電梯跟外國品牌的差異有那麼大么?

現在舉國上下強調中國製造,但是我們生活中碰到的70%以上都是國外品牌。好像所謂的一線品牌都是國外品牌,國內就沒有好的電梯么?一線品牌跟國產品牌的電梯差距有那麼大么?


技術上差距不大,主要差距是低價格帶來的軟硬體差距。要是國產電梯能賣到合資電梯的價格,我相信質量會提高。要是回扣給的少,質量還會提高。要是能價格再高一點,和合資的差距會縮的更小


謝邀。我畢業後就進入國產的第一品牌kl,干過工程,現在是銷售部門的設計、技術人員,從電梯的最開始設計、部件選擇、銷售流程(非常複雜)到安裝、維保都略知一二,一年也最少了解過上百個項目的銷售競爭過程,體會較多,所以和題主分享下想法。

電梯屬於特種設備,完全不同於常規銷售:1.依附於房地產行業;2.半成品銷售,現場組裝,安裝十分影響質量;3.水太深(內容複雜但是在此不多講了)。

技術方面都已經十分成熟,並沒有合資與國產之間的差別。

電梯的銷售大概分三種:1.高端合資的,6家,賣品牌;2.國產領先的,6.7家,賣性價比;3.國產渣渣,500家以上(絕對真實),暗箱操作。

之前合資品牌佔領大部分市場是因為房地產太賺錢,為保證樓盤定位及迎合客戶,地產商不在乎幾萬,十幾萬的差價。從2016開始,房地產開始縮水,電梯行業同樣進入低潮,所以國產品牌則會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太晚了,後面答的有點簡略,以後補上,見諒~

2017年1月31日更新

看到評論中說十五層以上電梯不要購買國產品牌,對此我想說的是,請不要一棍子打死我們這些還算兢兢業業的國產電梯人,合資品牌從技術到材料到安裝也全部是國人在完成,與國產唯一的不同只是在公司的管理上。作為電梯的營業設計人員,通過我在工作中的感受,電梯安裝和維保真的嚴重影響著用戶體驗。

今早看了@Hui Renjie 老回關於三星note7爆炸的文章(剛開始用知乎,還不會轉載文章,見諒則個 ),我感覺這就是一個人在懟一個跨國公司的長征。看到了國人維權的艱辛,國人之間的不夠團結,各位大v的洗地,政府機構的不夠完善。

我不想提什麼民族情懷,只是衷心希望我們的民族品牌可以達到三星、蘋果那樣的實力與影響力,希望大家不要看到國產產品暫時的一些不完善就拋棄國產,國家的富強需要每一個國人的努力。

過新年,願大家一切安好,願國家富強,願世界和平。


總體的機械結構發展到今天所有牌子幾乎都是抄抄改改,大同小異。一些部件的公差設計還是老外做得好,畢竟是一百多年經驗堆出來的。新產品的開發國內應該還是趕不上一線品牌,有研發實力,也有專利問題。

看不見的地方比如程序演算法,這是企業機密,就算國內的製造廠也只知道輸入輸出結果,不知道計算過程。這個應該有優勢。另外就是企業管理方面確實還是大企業做得更好。

不過除了高端梯,國產品牌在低價位區間有很大的價格優勢,質量只要不是雜牌也差不了多少,能搶到不少份額。


每次開跨部門會議的時候我們營銷都懶得聽那些具體的技術指標對比。我們只有一個問題,哪個牌子聽起來牛逼而價格低?所以往往我們選了奧的斯或者三菱。

說白了跟品質差距什麼的關係不太大,主要還是考慮收益。選個蒂森之類多麼能唬人啊,品牌歷史一吹,客戶就對樓盤檔次高看一點點。


我沒在工廠待過,就是個賣電梯的,太多太深入的我不懂,就從買電梯的經歷說說我的簡單看法:

1.使用狀況:相對低速的電梯,我指2m/s以下的,就使用狀況來說,沒什麼差距,甚至國產電梯的穩定性故障率都要好於一線歐美日品牌。高速電梯,比如10m/s的,甚至是4m/s以上的開發商一般都是採用都是國外品牌。

2.主要部件方面:控制系統國內廠家採用的一般都是默納克和新時達系統,一線的都是自己研發的控制系統,尤其是涉及到群控,電梯交通流分配,節能方案等,這更是國內廠家的弱勢。曳引機,門機等主要部件也都是一樣的情況,當然一線品牌代工的現象也很普遍。這麼說吧,國內的整梯廠大都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說不好聽就是個組裝工廠。

3.品牌方面:國內廠家多的也就2、30年的歷史,一線國外品牌大都一百多年的歷史。品牌的積澱,技術的積累,公司管理制度的完善,這些國內廠家沒發比的。

4.市場情況:市場現狀好像有人說過了,我主要想說說買方的需求。品牌認知度上,咱行內的無論說國內還是國外品牌,都能叫出名字,甚至部件工廠有名點的咱都知道。但是外行呢?買電梯的人能叫得出幾個牌子?奧的斯,三菱?迅達一般都不知道,更何況國內這些廠家。國內的這些廠家只能是低價來競爭,高端樓盤,政府單位等,很少能參與進去。再往上推到招標那一步,一個進口部件的要求直接就把國內廠家排除了。

有事,先寫這些,有空再補充。


個人比較喜歡將電梯與汽車做比較,你要說國產車跟合資車和進口車到底有什麼區別?看上去好像區別也不大,反正都能跑。

但是實際上區別還是挺大的。


我以前在通力(kone)工作的時候,有一次陪同一個大型房產開發商的負責人在崑山製造基地考察。客戶觀摩了一番各種電梯行業的最新技術以後,說,中國很早就能把核彈造出來,把衛星送上天,卻造不出這種稀鬆平常的電梯,還得向芬蘭這樣的蕞爾小國買。我當時敷衍了幾句術業有專攻之類的話,心情其實是有些複雜的,因為雖然他的切身體會對國產電梯品牌很悲觀,但據我所知現實情況其實更悲觀。

回歸正題,中國大陸2015年新報驗電梯65萬台,2016年數據暫未發布,但根據在華各大電梯製造企業所公布的數據來看,應該是對比2015年下降20%左右。也就是說,2016年全國電梯梯出廠數量大概在50~55萬台左右,其中出貨量前幾位的奧的斯otis(包括奧的斯機電,江南快速等副牌),三菱mitsubishi(包括上海三菱),通力kone(包括巨人通力),日立Hitachi,蒂森thyssen這五大外資企業,出貨量佔到30萬台以上,也就是說,60%的市場份額集中在5外國企業手裡,剩下的超過600家(2015年底統計數據顯示當時全國有686家電梯製造商,估計2016市場行情向下已經擠出一部分)的企業爭奪剩下的40%。

如果再扣除掉迅達schindler,富士達fujitec,東芝Toshiba這幾個外資品牌,那麼中國電梯品牌總的市場份額應該勉強超過30%。而且這其中有大量的貨梯,餐梯等低利潤產品,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電梯市場絕大部分的利潤是被外資品牌獲得的(具體多少不太好算,因為外資品牌在國內工廠多為合資,且比例各不相同)。

就國內製造業現狀來看,電梯絕對屬於高利潤行業,銷量前十位的企業利潤率基本在15%左右,也就是說,你買一台20萬的外資品牌電梯,扣掉產品採購成本,企業管理成本,前期投入攤銷(土地,廠房,設備),增值稅以後,人家還有3萬利潤。電梯都是訂單生產,因此基本不存在庫存問題,外資大牌風控很嚴,基本上壞賬率在1%以下,應收款比例也很低,因此賣得好的外資品牌現金流非常充裕,我認識其中一個品牌的財務總監,ta絕對是當地銀行業的超VIP客戶,因為ta如果願意的話,可以幫500個以上的銀行大客戶經理完成攬儲指標!嗯,如果你了解沒背景的銀行大客戶經理是怎麼開展工作的你就會知道ta可以爽到什麼程度。

那麼作為一個來華投資的外國企業,有如此好的利潤和現金流,又沒有其他更好的市場可以投資(中國電梯銷量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總和),中國的企業所得稅又重(外匯管控也是個原因),那這些錢用來幹嘛呢?一部分是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把海外那些用處已經不太大但又不能辭退的研發人員派到中國來,讓他們省下歐美日元,消耗人民幣,順帶也做些降成本的研發;另一部分主要用於新梯市場和維保市場的投入,包括高薪吸收行業最優秀的銷售人員和技術人員,培訓建設人才梯隊。或者像某日本品牌一樣,長期在央視打廣告。

結果這樣一來進一步擴大了外資品牌對比中國品牌的優勢,我們接下來從電梯行業三大業務,設備銷售(行業內通常叫新梯銷售),設備安裝(可以視為新梯銷售的一部分),以及售後服務分別來分析。

首先,新梯銷售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生產者與購買者的距離,包括心智距離和物理距離,從心智的距離來看,外資品牌歷史悠久,樣板項目遍布海內外,精心挖掘的賣點多,推廣力度大;從物理距離來看,外資品牌僱傭著行業最好的銷售人員(包括代理商,因為有品牌優勢和更寬裕的利潤分配比例,也更容易獲得優質代理商),有財力進行培訓和人才儲備,同時能夠支撐龐大的,覆蓋面更廣的銷售渠道,因此客戶拜訪頻率,項目關鍵信息獲得方面也有優勢。所以更容易確保銷量的增長和市場份額的擴大。相比之下,由於品牌建設投入,人員投入,市場投入不如外資品牌那樣有號召力且財大氣粗,國產品牌電梯製造商在爭奪優質客戶(巨型開發商,地標建築開發商,政府項目)時基本沒什麼競爭力,只能在外資不太重視的地區和客戶那裡獲得訂單(這也是為什麼外資獲利更高的主要原因)。而這樣的地區和客戶往往非常看中價格和付款方式,所以又造成國產電梯企業應收賬款比例升高,進一步蠶食了他們的利潤和現金流。

其次,安裝業務在國內普遍是分包模式,這些安裝分包商倒全部是中國人的公司,但是本質上也就是一些規模各異的包工頭。分包商之間也存在競爭,安裝質量參差不齊,收費也各有高低。對於電梯製造企業而言,電梯想安裝好無外乎兩點,一是雇一支好的安裝隊伍,二是派合適的人管理好這支隊伍,協調好採購方和土建總包。外資品牌因為新梯銷量大,所以更容易獲得優質安裝分包商的青睞(能接的業務多),同時因為有利潤空間,在上述兩個控制安裝質量的要點上也投入得起。所以在這項業務上也是佔據優勢,開發商體驗上也往往感覺外資大牌電梯裝的好,服務也好。

而在售後市場中,競爭的關鍵因素是政策(電梯屬於特種設備)和人力資源及其投放。政策層面,按理說應該是國產電梯企業佔據主場,會有政策傾斜,實際上由於外資電梯企業佔有的維保市場份額大(起步早,累計賣出去的電梯多),財力雄厚(發生安全事故賠得起錢雇得起好的公關公司),外加積极參与電梯行業組織(看看中國電梯協會副理事長單位名單),因此非常受主管政府部門信任,一般都是政策的受益者(甚至是行業技術標準,安全法規制訂的參與者)。比如說2014年開始執行的特種設備安全法中規定電梯生產企業對出廠設備的安全終身負責制,實際就是要求用戶買了誰的電梯就必須一直讓誰負責維保,相當於你買一部車必須去指定4s店保養直到車輛報廢,否則不給你年檢。這就從根本上按銷量劃分了售後市場。先發優勢永遠不會被打破。人力資源問題前面已經提過,無論從財力,市場話語權,疑惑招聘及培訓能力,都是外資優勢巨大。

最後說說產品研發和製造層面,目前由於幾乎沒有整梯廠能夠生產一部完整的電梯(曳引機,控制系統能自己生產就算有核心技術實力了),大部分部件都是直接向電梯零部件生產商購買(這個行業中倒基本是中資企業的天下),因此電梯製造企業主要製造任務其實是做集成,做採購和交貨期控制。那麼採購當然也是買得越多越有定價權,外企又佔了便宜。至於研發,電梯的核心技術是電機和自動化控制(肯定比軌道交通簡單多了),如果是高速電梯(3m/s及以上),最多再涉及一點空氣動力學(也比地鐵簡單多了)。這些技術相比高鐵和智能手機實在稱不上有啥高精尖。可以說中低速電梯,自動扶梯(包括自動步道)國產和外資相比基本沒啥差別(指技術水平而不是具體產品,因為產品要考慮成本),高速電梯因為外資品牌經驗積累的多,應該是處在領先地位,而且如果國產電梯始終被高速電梯採購方拒之門外那可能永遠也沒機會趕超,因為沒有需求就沒有研發的動力。

綜上,就是現階段中國電梯行業中外品牌製造商的大致狀況。簡單概括就是外資先入為主,牢牢把持先手,中國品牌處處被動,難於突破,處境應該說比國產汽車更困難(因為汽車是自買自用,每個人都可能是消費者,但電梯的採購方只能是建築開發商,相對於個人而言他們更加專業且保守,並且有採購慣性)。

中國電梯行業從業人員大概在50萬左右,而真正有能力影響這個行業格局和利益分配的應該不會超過100個外國人,其中估計只有20人是在中國工作。腦洞一下,也許隨著中國城市化步入尾聲,印度越南地產開發方興未艾,慢慢那些老外會跑去那邊淘金了。他們會帶走技術,資金,和利潤,但基本不會帶走這50萬從業者中的絕大部分中國人。

所以,如果電梯行業不能有雷軍一樣的人物橫空出世,改變現有遊戲規則,中國的電梯從業者,基本上只能吃一口老外的殘羹剩飯了。


外資的幾個品牌基本都是有上百年的電梯行業經驗,差不多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進來的,那個時候國產的電梯確實是很差,外資品牌的電梯要貴很多,但是大家還是願意買外資品牌的,畢竟安全,故障少,國產的不太敢用。後面二十年,中國建築行業蓬勃發展,電梯行業也搭上了順風車,畢竟是一塊大肥肉,誰都想吃一口,所以國產電梯品牌越來越多,質量也做得越來越好,然而外資品牌在國內工廠的產能也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低,價格也越來越低,並不比國產電梯品牌貴多少,那些開發高檔住宅和寫字樓的開發商不缺這點錢,在選購電梯上不會因為一線品牌貴一點就去選二線品牌,而且大的開發商與那些一線品牌基本都是很早就開始長期合作的,國產品牌根本鑽不進去,甚至別人招標他們連標書都拿不到,所以國產電梯一直只能靠壓價格做低端市場,行業就這麼發展著,大概是15年的時候,建築行業也開始不景氣了,而一線品牌的產能也上來了,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一線品牌也開始壓價,二線品牌開始苦苦掙扎,雖然二線品牌的質量可能跟一線只差一點點,但人家的價格也只跟你差一點點,而且電梯行業不同於其它行業,不是把東西買來就可以不管了,它還有後期大概二十年的維保問題,所以一線品牌靠著前期的積累,市場佔有率高,市場佔有率高就導致維保站多,維保站多就可以培養大量的維保技術人員,維保技術人員多了就容易把市場口碑做好,這是一個良性循環,而那些市場佔有率低的,很容易就進入發展的惡性循環。目前中國的電梯每年產量大概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七十,很多國外品牌的電梯在國內的工廠都是它們的世界做大工廠,所以每年中國要出口很多電梯,雖然讓幾家外資品牌賺了很多錢,但是人家也在中國帶動了這個產業,這兩年電梯行業正在洗牌,似乎有一種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的趨勢!當然,電梯行業形成現在這種格局可能還有很多別的原因,以上只是我個人觀點


我來回答下:

1.歷史淵源。電梯是老牌工業品,早在1854年一個叫奧的斯的美國人就發明了電梯,而中國1854年還在鴉片戰爭,等電梯傳入中國都是幾十年以後了,更不要說技術和產品了。

2.早在建國初期我國是有計划了八家國有的電梯廠,俗稱電梯八大廠,但是隨著研發和生產以及國內的政治經濟不穩定,最後死剩下一家。其他的不是解散了就是和外資品牌合併了,所有國產電梯在一開始就沒站穩,才導致現在被外資企業壓著打。

3.由於技術的缺乏,早前的國產電梯企業基本上連像樣的電梯圖紙都沒有多少,更不要說追趕國外的技術水平了,但是,老百姓的房子蓋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多,逼迫電梯企業要不斷提升技術,因此國家開始引入大量的外資企業,通過合資的方式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所以就出現了現在的廣州日立,上海三菱等等企業。

4.終於!國內電梯企業不斷奮發圖強,慢慢的開始追趕外資品牌,但是,我們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其實很多CBD、地標建築,用的還是外資電梯,其實是因為真正的核心技術還是在國外,說真心的國內電梯廠做超8m速的電梯都每一個是全部自主研發完成,更不要說10m以上了。所以國產品牌只能做做小住宅,即便產量上來了,知名度還是打不響。

5.最後就是不團結,國內大部分電梯廠都是競爭的態度,彼此之間就是互相傷害,今天你家出事了我滿街說,明天競標項目互相抹黑,技術、口碑比不過外資品牌就自己窩裡耗,如此大局下國外電梯企業根本看不起國內品牌。更不要說消費者和用戶如何看待國產電梯了。


終於看到能回答一下的問題了。作為甲方招標採購人員,成本不在考慮範圍之內,關鍵是安裝及土建配合。土建配合好,防水、井道圈樑砌築、機房留洞等等做的好,安裝就舒服。電梯安裝隊伍活乾的漂亮,後期維護成本就低的多。


模仿,超越,等待


標準的規格,從實用型上,差距不大。國產和外資品牌差距主要在電氣控制系統,其他的沒有什麼差距。微信:18192281715


我在電梯行業也混跡了幾年了,維保,安裝,研發亂七八糟的都做過。由於現在幹活的特殊性,8大的電梯接觸過,零零碎碎的小國產也接觸過。總得感覺下來,八大的電梯首先系統的穩定性相對來說的確是更好些,現場調試八大的明顯要比國產的簡單。然後安裝方面由於八大價格本身就高於國產,那麼自然而然的安裝隊能找更好的。而且由於八大的市場佔有量大從而導致手下的安裝隊對於他們的電梯更了解從而導致安裝質量進一步提升。而且國產電梯由於出現太晚,市場佔有量低而且都是以私人企業為主在政府層面上缺點明顯。從而進入惡性循環,佔有量低-知名度低-價格低-產品質量及安裝質量同比下降-佔有量低。而這個怪圈又是非常難打破。

我現在在一個小型私人系統研發公司,對口的都是些國產電梯公司。他們現在用的系統主要是以新時達默納克為主,其實這些系統從質量上來說還是很不錯的,但是由於本身這些電梯的市場佔比少,利潤低導致這些公司在電梯系統這塊的研發並不是重點,既然不是重點那麼投入降低,質量必然提升困難。而且國產小的電梯公司的特性屬於我的控制櫃用甲的,門機系統用乙的,外招系統用丙的等等,然後到了其他項目這些東西可能由於價格的原因又發生了改變。從而會導致各種問題的發生。進一步的影響到了產品的質量。而大點的電梯公司可能這方面做得還行,但是問題又得回到根本的系統上,由於系統是買來的,並不是自己的專門東西,從而自然不能像八大的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立系統,對系統的升級改造還得依靠系統研發公司,但是店大欺客的特性到處存在,你想要的人家並不一定給你做。

國產品牌到底能不能發揚光大,從我的角度來看真的太難。現在是個需要資本投資的世界,而現在整個國內市場並不好的情況下更加艱難,其實上海三菱有著非常好的基礎完全可以有機會打造出一個中國的最好國產品牌,但是可能由於各種我們老百姓不知道的情況,所以我所接觸的梯型發現國產化的完全沒法和進口的比較,相差太懸殊了,只要是重點項目投標的依然還是日本三菱的高端梯,甚至安裝的時候都是以日本人為主。

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電梯行業的業內人,我肯定是希望國產電梯越做越好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但是目前這個希望太渺茫了。我說的只是屬於一小部分罷了,還有很多很多的問題。嘮叨了很多吐了很多苦水。。。就這樣吧隨便說說


技術上差異不大,因為行業里都是互相抄襲。總體趨勢就是跟著國際一線跑。最主要的差異在售後服務這一塊。國際優質企業的維保理念是我們國內廠家一時半會兒跟不上的。


看了大家的回答和評論,有愛國之心和民族情結當然無可非議,但說國產和進口技術上沒有太大區別卻大錯特錯,和其它產品一樣,國內電梯水平也一直處於不斷模仿和山寨的過程中,基本能夠達到形似,在一下低端低速電梯上,仍沿用國外10年前,甚至更古遠的技術,比如上世紀80年代的PLC+變頻器,並且變頻器還是進口或合資,全國約有600家這樣的民族品牌電梯廠家,在當今告訴發展的世界,技術可以相差30年至多嘛?而一些老牌合資電梯公司,如上海三菱、天津OTIS、北京迅達、廣州日立等,掌握了部分較先進的技術,目前可以自主生產一些中端高速電梯,但在技術上自己研發的不多,模仿的地方不少,例如上海三菱的系列國產型號和三菱電機的GPS系列幾乎就是雙胞胎,包括內部程序,其中技術含量的比例不言而喻。上海三座超高建築無一例外選用全進口電梯,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的21m/s超高速電梯,從控制櫃曳引機到一顆小螺絲都是進口,很多人還以為是上海三菱的產品,那為什麼不選用國產或合資電梯呢?就是技術上達不到啊!而國產低端電梯近幾年事故頻發,其中一些事故震驚全國,如湖北荊州年輕媽媽掉落自動扶梯死亡的事故,事故原因不詳細分析了,這個在進口自動扶梯里聞所未聞……從設計、技術、製造、管理、安全等等方面,國產電梯廠家都處於落後階段。電梯技術國內真的已經和世界相差無幾嗎?大家還是再考慮考慮吧?我希望國內電梯廠家早日能真正的發展科技自主創新,跳出只有中國製造沒有中國創造的尷尬局面,振興中國電梯行業。


謝邀,么么噠~

一:針對題主的問題,我假設自己代入一個消費者去思考:

1.從內看,一想到「中國建造」,便聯想到從古至今不計其數的「豆腐渣工程」禍害。而電梯的核心還是安全,不論是企業消費者還是老百姓不信任也是在所難免,因為企業也需得為自己消費者的安全負責,為企業品牌的聲譽負責。

2.從外看,哪怕如我這樣曾經沒有研究過電梯品牌的人,在我的潛意識中也能冒出「德國」、「日本」這種對高精尖技術在行,並有著苛刻般完美的自我要求的國家

3.然後我查了下榜單,下圖不難看出,十強電梯中幾乎都是美國、日本、德國、芬蘭、瑞士製造。其中果然日本最多,而國產的除了僅有的第10名康力是中國的,第一名的三菱和第八名的富士達也都是中日合資。

二:如果題主現在要做一個國產電梯品牌策劃的話,建議也許有一些方法可以參考:

1.找一家國外公司聯合營銷吧,讓人家提供技術支持、或設備支持、或品牌支持

2.去國外註冊商標

3.取一個英文名,德語和日語的發音和含義都可做參考,讓企業消費者有「哦,這是日本或者德國產的呢,應該可以信賴」

4.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品質過硬、技術過硬,以及對「極致的自我要求」的信仰過硬


國內採購一般是中外合營公司比較厲害,例如上海三菱、日立、奧的斯。外國技術中國製造,減低了相關成本,無論技術和價格都很具競爭性。純國內研製國有品牌主要差距是公司的規模上不及合資公司,生產成本可能會高些,硬體差距不大,主要體現在軟體方面,還有很多專利上。畢竟政府採購的東西本能有專利糾紛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Zaha Hadid 對蛇形畫廊北面老火藥庫的擴建?
有哪些好看的現代中式建築?
如何較為快速有效的學習建築設計軟體(天正、SU、PS、犀牛等)?
想問下這樣的圖是用手繪還是電腦?
華工建築學外校保研程序,求指導?

TAG:商業 | 建築 | 電梯 | 市場 | 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