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裡面化學元素氫、氧、氮為什麼是Wasserstoff,Sauerstoff,Stickstoff?

這樣直譯過來,氫就是水的物質,氧就是酸的物質,氮是支撐的物質,氫和氮好理解,畢竟一個可以從水中電解出來,一個是空氣中的主要成分,那麼氧要做和解釋?雖然有很多含氧酸,但舉個例子,從路易斯酸鹼理論來看,氧似乎與酸無必然聯繫,希望有大神給出詞源學方面的解釋

——————————————————

受@肖深刻的九叔 的指正,氮氣不是直譯為支撐的物質,而是窒息的,,,


脈絡是這樣的:

古希臘語詞根 ?δωρ (húdōr 水) + γενν?ω ?(gennáō 產生) → 拉丁語 hydrogenium → 法語 hydrogène → 德語 Wasserstoff → 日語「水素」→ 韓語 ??「水素」

古希臘語詞根 ?ξ?? (oxys 酸) + γενν?ω ?(gennáō 產生) → 拉丁語 oxygenium → 法語 oxygène → 德語 Sauerstoff → 日語「酸素」→ 韓語 ??「酸素」

被誤以為氧是所有酸的組成成分。

古希臘語詞根 νιτρον (nitron 小蘇打) + γενν?ω ?(gennáō 產生) → 拉丁語 nitrogenium → 法語 nitrogène → 德語 Stickstoff → 日語「窒素」→ 韓語 ??「窒素」


拉瓦錫得酸鹼理論認為酸都是含氧的,幾十年後的戴維才第一次指出這種錯誤,這時候sauerstoff已經在德國廣泛使用了。


既然是問單詞是怎麼回事當然要查Duden(Duden | Startseite)啦,高票回答@肖深刻的九叔的答案基本無誤,就做一些小小的來源補充吧,但因為我不是化學專業的所以只能從語言學角度解釋一波:

Wasserstoff:

詞原確實由法語的 hydrogène 演化而來,最早安東萬-羅倫·德·拉瓦錫命名其為「Hydrogen」,在希臘文中意為「生成水的物質」(摘自Wikipedia),所以der Wasserstoff就這麼意譯產生了。

Sauerstoff

還是拉瓦錫的鍋。在1777年,他將其命名為法語:oxygène。這個單字是由希臘語:?ξ??(oxys,字面意思是尖銳的,因為酸性物質嘗起來的味道很尖銳,被引伸為酸)【註:維基百科這裡是誤翻,根據duden的解釋,這裡的scharf不應當翻為尖銳的,scharf在化學中有苛性的,腐蝕性的意思,然而我的ip無權更改wiki的詞條= =】,以及-γεν??(-genēs,起源於,產生於)組成。合起來說就是產酸素/酸氣(S?uremacher),因為當時很多氧化物呈酸性所以就這麼叫了...

Stickstoff

最開始氮氣就取是取意「窒息」,「使火熄滅」的氣體。雖然跟拉瓦錫沒有直接的聯繫,但他稱其為azote也是「無生命」的意思。

總的來說,還是受當時的條件和認知的局限,產生了很多後世驗證「不夠嚴謹」的詞語,但也就那麼習以為常沿用至今了,偶爾碰到這樣的詞還是蠻有意思的~


氫 - 水素

氧 - 酸素


氧在最初被認為是構成酸的物質(好像初三還是必修化學裡面有講到),所以許多語言都叫「酸素」之類的名字。


推薦閱讀:

「漢、韓、和」三字作為民族稱謂是否有詞源上的聯繫?
為何英文中不用rh單獨表示/?/這個音位?
古代越南語對於寮國、柬埔寨(高棉)的名稱的喃字寫法是什麼?
怎樣看待 Siri 將支持上海話?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辭彙 | 德語 | 德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