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世界的表象」?

原問題:「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世界的表象」,你對這句話有哪些深刻的認識?


你應該相信你看到的表象就是真的世界,不然你不可能對世界有任何理解。


我失戀了,好痛苦,痛不欲生,生無可戀,要死要活,以頭愴地。

一開始只是抽煙,

後來沾了點機油,我好開心。

媽的,這個世界上真實的只有多巴胺。


出自叔本華,「我」是在進行認識的主體,「我」是整個世界得以被認識的支柱,因此「我」是表象世界得以存在的基礎。

叔本華這唯我論像中二病的王陽明。


都沒說到點子上

這句話是叔本華說的,他的主要觀點認為世界是意志的,意志是盲目的求生的,於是它造出了萬物來滿足這種求生渴望,也就是說

-----世界不是不存在的表象,而是被隱藏了真實目的的存在。

舉個通俗的例子,進化心理學認為男人的求愛只是為了和女性交配而已,沒什麼愛情可言,然而世人卻用愛情來歌頌。愛情就是表象,繁衍是真相,你說男人和女人不存在嗎?只是愛情不存在罷了。

(當然這個例子太絕對化了,叔本華的話也不盡然正確。)


事物的第二級屬性是色聲香味觸 它來自於我們的感官 我們的官能是一個處理的功能 並不是直接的傳遞。比如光本身沒有顏色 物也沒有味道 五感所帶來的一切都是我們官能所產生的幻象 是來自物的一種現象 並不是事物的本質

事物的第一個屬性是大小 形狀 運動 它來自於我們大腦的理解力。對空間 對時間 對因果的認識夠成了我們對事物這一屬性的理解力。我們受限於自己的理解力。無法理解我們理解力之外的所有。是來自事物的現象 並不是事物的本質


說這句話的人要麼是真超脫塵世,要麼是在裝逼。


首先問一個問題:精神世界和網路空間有什麼區別?

「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世界的表象」,這句話可以等價於電腦從來不曾展現真實世界,屏幕里的內容都是虛擬的。很多人曾經據此抨擊意志的主觀性,但是你能否認電腦的客觀性嗎?誠然,「物自體」還有「表象世界」都是非常深邃的洞見,但是不得不說演繹出來的理論體系是可以剃掉許多枝節的。康德和叔本華確實天才,但天才也有時代的局限。在他們那個時代,還沒有心理學,不知道神經元,不知道二極體,也沒有電腦和互聯網,不懂映射關係,也就不懂一個虛擬空間是怎麼回事。但是如果今天的人還抱著康德叔本華的文本死不撒手,那是要被時代拋棄的。

不得不說,「電腦」真是一個非常精準的命名。如果不太懂自身的人腦,沒事可以琢磨一下電腦。在談及「表象世界」的時候,你應該有一種開出一朵花的感覺。這朵花之外,就是客觀自在的物自體。那麼,物自體可以被認識嗎?真理可以是客觀的嗎?這些問題其實可以等價於:電腦里的文字、圖片還有視頻能否揭示和對應世界的面貌與邏輯呢?這種新生的素材是如此直接直觀,反正我是直接選yes。

現在的問題是,你站哪一隊?

相關閱讀:

什麼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閉上左眼和閉上右眼看到的世界都有色差,所以連世界的表象我們都看不清楚,感性和理性差距還是蠻遠的


在周六的一個下午,你泡上了一杯茶,只為寫一個你想寫但好久都沒寫的題材,你的參考資料都已經找好了。問題已經在你腦海中演練過好多遍了。當你想把這個觀點融入進去的時候,然後你又發現又有很多很多的觀點融合進來,都是相關的,對於同一個問題,你認為不僅僅是從生物學來解釋,還需要從社會學來解釋,不知不覺,你整理了一下你要的資料。不小心瞄了一下字數,5萬字,但是對於你來說明明只要兩三千字就能解決的。

於是你又閑得蛋疼的去思考造成這樣的問題是什麼,然後你又得出來了一個結論。有些人的思維是三維的,而大部分人的思維是二維的。你認為造成三維和二維的原因,在於二維的人只會在意當下這個切面,所以他的思維的二維的,三維的人會去了解歷史的每個切面,然後從我們的各個學科當中一起把切面聯繫起來,擁有三維思維。你想到這,然後你就畫了一個圖。

然後你認為雖然有三維的,然後你又認為三維人有以下三個屬性。

維度的高低

維度的長短

維度的斜率/

維度的高低代表著你對這個三維思維的深度

維度的長短代表著你對這個三維思維的廣度

維度的斜率代表著你對這個三維思維的正確度

了解了以上概念之後, 你知道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原因了,三維和二維的語言不通。你認為只要花兩三千字的原因在於,三維很多常識性的問題二維很多都需要去解釋。所以一大半的文字都是用來解釋問題。

什麼是常識,在二維思維中,地球圍繞著太陽轉,1+1=2,這些都是常識。但是在三維思維當中,古代的二維思維是太陽圍繞地球轉,現代的思維是地球圍繞太陽轉,未來人類有了改變的方法,可以想怎麼轉就怎麼轉。

在二維當中,人是有好壞之分的。是基於當前三觀來衡量的。但是對於三維思維的人來說,基於古代現在未來不同時空不同角度來判斷,最後可能得出,人並沒有好壞,因為他不知道選擇哪個是標準。還是王爾德說得好,人要麼迷人,要麼乏味,根本就沒有好壞之分。

例如我想表達,人性是自私的。我是用三維的角度來表達這個問題的,那麼二維思維的人會理解成二維的觀點下的自私。馬上就會給人打上性本惡的標籤。

例如三維思維認為愛一個人是自私的,即使這個人是全心全意的付出,是因為他在付出的時候他得到了快樂,他才這樣做的。如果他不快樂,他就不會這樣做,他這種做法完全是為了自己,應當屬於自私。當然他這種做法是符合當前社會價值觀的,大家都不會對這種行為打上惡的標籤吧。

這樣的問題多了就容易造成我明明可以一句話解決的問題,我就需要寫一大段文字,站在二維的角度去寫。

那麼擁有三維思維的人有什麼好處,能預知未來啊,當然預知未來多少年準確度以及未來的多少受三維思維中高度,長度,斜率的影響,除了三維還有沒有四維呢,答案是有的。一花一世界,就超越了三維思維。

不管是二維還是三維都是表象,只不過維度越高越來越接近真相!

我的微信公眾號是congdiary .歡迎大家關注


外部世界的本來面貌是A

你腦子具有的特徵是B

於是你腦子裡的外部世界是在投過B看A

你看到的並不是真實的A而是,而是C

所以你看到C,和世界原本面貌不一致的那個世界,在叔本華的詞庫里,用表象這個詞與之對應。


沒什麼深刻的認識,不過看得出開叔本華時一個唯心主義者,他認為世界的一切都是表象,是我們這個主體對於世界的認知,而凡是能夠被認知的都是客體。這裡面的表象並非是一種假象,而是我們作為主體對於世界的認知,因為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通過自身的眼睛,自身的手,自身的耳朵,所以反饋而來的東西就是表象,是自身認識的結果。感覺叔本華是拒絕有一種未被自身主體認識而存在的東西的,他稱那種東西叫做魔鬼,會使哲學家們誤入歧途。


世界在此時被我所感知,這只是其中一瞬間,下一瞬間就會變化,那是另外一個世界,儘管差別很小,但還是有差別了,因此你永遠只能看到此時的這瞬間的世界,而看不到全部瞬間的世界,這樣的話,我們能感知的永遠不是全部,而只是一部分,就好象我們永遠只能看到正面,看不到反面,你會說走到反面去看,然而等你走到反面的時候,反面就變成正面,而正面就變成反面。你會說等我看完正面走到反面再去看正面,不就看完整了?是的,你可以這樣,問題是世界不是靜止的,正面和反面是一直在變化中的,這樣你就分不清正面與反面的界限了。因此,你永遠看得不斷變化的正面,而反面永遠隱藏。


謝邀

我覺得這句話哲學意味很重,就像那句話一樣,我只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一樣,感覺這類話真的是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了。


世界是囚籠與囚籠的疊加,每個人每個境地中的囚籠皆不同。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你想要看到的。


任何對象都有一個邊界,外界只能通過這個邊界來認識對象,世界上任何一種東西我們都不可能知道它本質上是什麼,而只能通過它的行為、外觀、性質來描述它是一個什麼東西。這些行為、外觀就是這個東西的一個邊界,我們就是通過邊界來認識事物的。

從不同的角度分析:

1.從抽象層次來看,人腦對信息處理能力有限,越是具體的表達,信息量越大,越接近人腦的處理極限,理解能力越是下降。這時需要提高抽象層次,用一個新的概念來概括一部分相關信息,一旦人們接受了這個新的概念,理解起來就變得容易。例如:石頭有硬度是一個抽象概念,說它是摩氏5級反而不好理解;對普通人很容易理解的顏色,對盲人來說就十分「抽象」;說太陽系距離銀河系中心有27000光年很好理解,說這個距離是255439722759681600000米就不好理解。

2.根據烏合之眾的看法,如果用絕對真理的觀點去分析一個立方體或一個圓,它們都是特定公式嚴格定義的不變的幾何圖形。從表象的角度看,這些幾乎圖形會顯現出各種不同的形狀:從透視方式觀察,立方體可以變成錐形或方形,圓可以變成橢圓或直線。關注這些虛幻的形狀,比關注真正形狀更加重要,不真實的東西常常比真實的東西包含了更多的真理,如果有關形狀的知識只有極少數學問高的人才能了解,那它就沒有任何意義。

3.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看,意識是缺乏客觀性、規律性的,只有行為才具客觀性和可觀測性,它是思維外顯的呈現,因此把人的一切行為歸結為「刺激-反應」。


我們所看到的只是我們能看到,一切已知的只是我們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並不一定是本來的世界


可以從佛教的角度看一下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境:色,聲,香,味,觸,法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識通過六根認識六境。看到的講的應該是色,首先就不夠全面。再加由識和根的不同,所認識的境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物自體不可知~不是我說的


推薦閱讀:

有哪些文字,表面平靜如水,讀來卻有一種深深的震撼?
春秋戰國時期有好文採的文章嗎?
如何評價JT叔叔的《莊子基本功》一書?
讀什麼書能讓人心態平和?
書卷氣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氣質?

TAG:閱讀 | 歷史 | 思想 | 叔本華Schopenhau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