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描寫上海的優秀文學作品?

比如《繁花》《長恨歌》《色戒》《子夜》 請朋友們給出更多精彩的推薦。


《我輩孤雛》(石黑一雄的小說,獲布克獎提名了)

《人的命運》(原本是法語小說,作者是安德烈·馬爾羅,講述了21天里發生的故事,很緊湊,是關於1927年上海四一二事件的,1933年龔古爾文學獎得主,強推一下!)

《富萍》(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雖然不及《長恨歌》辣么知名,但獲得了台灣《中國時報》「十大中文好書」,而且主題也很棒,寫的是「外來人如何融入上海生活」)

《半生緣》、《傾城之戀》……張愛玲的小說大家都有推薦啦~

《海上花列傳》(有答主提到了~我個人很喜歡的一部,講述的是上海清末十里洋場的妓院生活,但沒有吳語底子的小夥伴看起來也許會有些捉急)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白先勇的短篇,被各種改編啦~)

Empire of the Sun(作者J. G. 巴拉德生於上海公共租界,二戰期間生活在日本人建立的龍華集中營里,這本書算是他的半自傳吧,《衛報》說這本書是"the best British novel about the Second World War",後來被斯皮爾伯格改編成電影啦~)


木心 《上海賦》


上個世紀20年代末到1935年的「新感覺派」,是產生於上海的,具有大都市文化色彩的「海派」小說中重要的一支。成員有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

他們具有明顯的現代主義特徵,受到法國現代主義和日本「新感覺派」(一個持續時間很短的,描寫現代世界物質文明的文學流派,參與者有我們很熟悉的川端康成)的影響。

這個流派的一個重要成就,就是把「大都市」介紹進入中國文壇,他們認真地描寫「上海」這個物質和商業文明高度發達的繁華而奇特的環境,以及都市人獨特的心理狀態和生存危機。雖然文字間帶著對燈紅酒綠的傾慕,內里卻常有哀傷。

劉吶鷗,作品只有一個小說集《都市風景線》,他喜歡描寫現代都市文明,使用「意識流」的技巧,算是「海派」的開先河者。

穆時英,我不太喜歡他,因為我覺得他是個臭流氓……但是他的小說名氣很大,號稱「聖手」。作品有《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體塑像》、《夜總會裡的五個人》。

他的小說有很多時空上的跳躍,語言新異,喜歡描寫燈紅酒綠的肉體感覺,很多性愛和物質生活的描寫,可以說是奢靡加上妖艷。但他對都市文化的一些弊病,比如過度膨脹的物慾和拜金,又有一種反感、批判的態度。沉溺和批判兩者皆有。

施蟄存。他自稱不是個「新感覺派」,但是後人多半認定他是……他的特色是把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加入小說,考察人性,琢磨人的潛意識,有時候帶點瘋狂。他有一些歷史小說,比如《石秀》,也有寫現代上海的小說,比如《春陽》。

「新感覺派」之前的海派,有個張資平,是個破爛黃色小說作家,我們甭理他,還有葉靈鳳,風格和「新感覺派」很像,現在我們認識的葉先生,是那個閑談的文雅學人,其實這傢伙寫過不少都市男歡女愛的大眾小說。

然後說下抗戰時期上海淪陷區的作家吧,代表人物當然是張(愛玲)奶奶嘍。

她接受過現代教育,又鍾情傳統文藝,母親是新女性,父親是舊式紈絝,所以她的人和作品都有一種半古半今的味道。她有一個散文《私語》,說在民初的洋房裡,房子里青黑陰翳如同古墓,她的後媽抽鴉片,在屋子明暗交際的地方,聽得見外面的電車鈴聲,這樣一個混雜的環境是很能表現她的氣質的。

張愛玲寫的是都市裡的傳統人,人性的弱點,中庸平凡的小人物,她稱之為「不徹底的人物」,小說的技巧結合了西方現代派和中國古典小說,頹靡綺艷,很受大眾歡迎。

她比較著名的幾個作品,《沉香屑 第一爐香》、《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金鎖記》,都是在《傳奇》集子里的。

這個女人在大是大非上犯了錯誤,但她在文學上卻是一個天才,你要單看她的文章會覺得她是一個大哲、智者,其實她的聰明只局限於文章。文學上的天才,實事上的糊塗蟲,挺可悲的。

跟張愛玲同時的女性市民通俗小說家還有誰呢?比較值得一提的是蘇青,我其實比較喜歡蘇青,雖然她不及張奶奶寫得又多又好,但她的風格很乾凈,給現代女性的共鳴也更多。她講的是現代職業女性「入世」,參與到男性建構起的社會中去的故事,寫的是世俗生活,也有一點點知識分子的風骨在裡面,讓她有了一種爽利的氣質。她的代表作是《結婚十年》。

當代嘛我只讀過《長恨歌》,王(安憶)奶奶是很厲害噠……其他就不敢亂說了……

嗯,當成複習中文答的⊙?⊙!


王安憶和張愛玲的很多作品都是描寫上海的,可以找來看看。另外清末的一部《海上花列傳》不僅是描寫上海生活的,還是唯一一部吳語小說。


張怡微的《大自鳴鐘之味》


金宇澄《繁花》


程乃珊


還是喜歡張愛玲的十里洋場氣的現實和王安憶的瑣碎弄堂感。雖然張愛玲的書里,我最愛的其實是太過於理想化的《半生緣》。


張怡微的一些短篇。

我很喜歡《最慢的是追憶》,很有畫面感,很有同感。


上海,我去過很多次。

然而這一次,可能是最後一次認真的徒步旅行。

我想認真地、用力地看看儂。

於是,我拿著一疊書,走在了川流不息的馬路上,走在了人間煙火的弄堂里。

1、

太陽剛剛下了地平線。軟風一陣一陣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蘇州河的濁水幻成了金綠色,輕輕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經漲上了,現在沿這蘇州河兩岸的各色船隻都浮得高高地,艙面比碼頭還高了約莫半尺。風吹來外灘公園裡的音樂,卻只有那炒豆似的銅鼓聲最分明,也最叫人興奮。暮靄挾著薄霧籠罩了外白渡橋的高聳的鋼架,電車駛過時,這鋼架下橫空架掛的電車線時時爆發出幾朵碧綠的火花。從橋上向東望,可以看見浦東的洋棧像巨大的怪獸,蹲在暝色中,閃著千百隻小眼睛似的燈火。向西望,叫人猛一驚的,是高高地裝在一所洋房頂上而且異常龐大的霓虹電管廣告,射出火一樣的赤光和青似的綠焰: Light,Heat, Power!----茅盾《子夜》  

  晚上回家一再翻閱登載這些消息的《解放日報》。他起初也懷疑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能不能頂住美國軍隊的進攻,那些勝利消息打破了他的顧慮。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在上海每次過外白渡橋都要向橋上的日本鬼子行禮,感到中國人在外國人面前抬不起頭來。抗日戰爭勝利了。美軍顧問團在上海灘上神氣活現,吉普車在馬路上橫衝直撞,單是外白渡橋轉彎那邊就不知道沖傷撞死多少中國人。他老在想為啥外國人可以隨便蹂躪中國人的尊嚴,而中國人的生命又為啥比外國人的低賤?有時使他感到做一個中國人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上海解放後,他看到中國人受到外國人的尊敬,外國人再也不敢在上海灘上橫行霸道了。這時,他想到一個強盛的國家對他是多麼重要。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頂住美國軍隊的進攻,不但使他驚奇,而且使他有一身光榮的感覺。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他作為中國人,地位也跟著提高了。他每次走過外白渡橋都要傲然四顧,深深感到現在這片土地才是中國的。他不同意徐義德的論調……----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2、

這種弄堂的房屋看上去是鱗次櫛比,擠擠挨挨,燈光是如豆的一點一點,雖然微弱,卻是稠密,一鍋粥似的。它們還像是大河一般有著無數的支流,又像是大樹一樣,枝枝杈杈數也數不清。它們阡陌縱橫、是一張大網。它們表面上是袒露的,實際上卻神秘莫測,有著曲折的內心。那全都是用手掬水,掬一捧漏一半地掬滿一池,燕子銜泥銜一口掉半口地築起一巢的,沒有半點偷懶和取巧。上海的弄堂真是見不得的情景,它那背陰處的綠苔,其實全是傷口上結的疤一類的,是靠時間撫平的痛處。

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膚之親似的。它有著觸手的涼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積著油垢的廚房後窗,是專供老媽子一里一外扯閑篇的;窗邊的後門,是供大小姐提著書包上學堂讀書,和男先生幽會的。----王安憶《長恨歌》

  春雨連綿,路燈昏黃。莫干山路老弄堂,像與蘇州河齊平,迷濛一片。小毛吃了半瓶黃酒,吃一點水筍,黃芽菜肉絲年糕,腳底發熱,胃裡仍舊不舒服。電視里播股市行情。二樓薛阿姨到灶間燒水。小毛聽到後門一動,有聲音。見薛阿姨開了門,兩個男人走進灶間。一個熟悉聲音說,小毛,小毛。聲音穿過底樓走廊,溜進朝南房間,傳到小毛的酒瓶旁。小毛一轉頭,眼光穿過門外走廊,老樓梯扶手,牆上灰撲撲的小囡坐車,破躺椅,油膩節能燈管,水斗,看見晃動的人像,傘。小毛說,牌搭子已經到了。薛阿姨說,小毛,是有人客了。小毛立起來。兩個男人朝南面房間直接過來。小毛一呆。十多年之前,理髮店兩張年輕面孔,與現在暗淡環境相符,但是眼睛,頭髮,神態已經走樣,逐漸相併,等於兩張底片,慢慢合攏,產生疊影,模糊,再模糊,變為清晰,像有一記啪的聲音,忽然合而為一,半秒鐘里還原。前面是滬生,後面是阿寶。----金宇澄《繁花》

3、

十二點半他回家去,他家是小小的洋式石庫門巷堂房子,可是臨街,一長排都是一樣,淺灰水門汀的牆,棺材板一般的滑澤的長方塊,牆頭露出夾竹桃,正開著花。裡面的天井雖小,也可以算得是個花園,應當有的他家全有。藍天上飄著小白雲,街上賣笛子的人在那裡吹笛子,尖柔扭捏的東方的歌,一扭一扭出來了,像繡像小說插圖裡畫的夢,一縷白氣,從帳裡出來,漲大了,內中有種種幻境,像懶蛇一般要舒展開來,後來因為太瞌睡,終於連夢也睡著了。-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上海的石庫門永遠是精打細算的,永遠是喧鬧的。正像北京人喜愛四合院一樣,上海人的石庫門情結也揮之不去。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20世紀30年代的海派文化已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深深浸潤著上海城市的精神風貌。本書用生動的文字、舊照片和漫畫這樣富有新意、雅俗共賞的形式,為您打開了上海石庫門的風雨歷史。上海的石庫門永遠是精打細算的,永遠是喧鬧的。正像北京人喜愛四合院一樣,上海人的石庫門情結也揮之不去。----馮邵霆《石庫門前》

4、

  我獃獃的站住了腳,目送那無軌電車尾後捲起了一道灰塵,向北過去之後,不知是從何處發出來的感情,忽而竟禁不住哈哈哈哈的笑了幾聲。等得四面的人注視我的時候,我才紅了臉慢慢的走向了閘路里去。

  我在幾家估衣鋪里,問了些夾衫的價線,還了他們一個我所能出的數目,幾個估衣鋪的店員,好像是一個師父教出的樣子,都擺下了臉面,嘲弄著說:

  「儂(你)尋薩咯(什麼)凱(開心)!馬(買)勿起好勿要馬(買)咯!」 ----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


《永不拓寬的街道》


《上海堡壘》


海上花列傳


程乃珊的所有散文和故事

鄭念 上海生死劫 (作者雖然不是上海人,但這部紀實文學裡還是可以看到舊時候的上海和上海人的影子)

王安憶的也還行,跟程乃珊比起來就差遠了

金宇澄的《繁花》寫的很不錯,如果有機會去聽高博文朗讀的版本,就更有韻味了。

還有嚴歌苓的一系列小說,都有上海的味道。


小時代[doge]


韓寒《三重門》《長安亂》《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


永不拓寬的上海馬路


王安憶 《長恨歌》


上海生死劫、上海的金枝玉葉。

筆墨重點是上海女人的精神。


程乃珊王安憶都很好。


推薦閱讀:

"何不食肉糜"的反向詞是什麼?
能不能為這句話作個下聯?
怎麼用3個漢字或單詞寫出一個故事?
木心的文學回憶錄里,裡面對其他文學家的評價準確嗎?
汪曾祺寫的內容作品有哪些不好的地方?

TAG:上海 | 文學 | 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