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不可以真的按「明天我可能會死」的態度來生活?

喬布斯在演講里說,想著明天自己就會死,今天就會好好的活。(大意)

請問這種生活態度有沒有普適性?有無實例?感謝回答。


可以。

大學時候,我就曾經見過有身邊的同學在大家都爬上床準備睡覺的時候坐在桌前沉思,還喃喃地說:要是我這一睡下去就起不來了,那我會感到後悔嗎?

通常只需要很短的時間,你就會聽到他說下一句:可能會後悔。那我為什麼不再來一回合呢?


不可以。

經濟學的腦迴路會告訴你,我們努力經營的不是每一天的最優化,而是一生的最優化。

今天我苦逼兮兮地跪舔客戶巴結老闆討好女票加班工作跑步鍛煉,而不是去旅遊逛街唱K四處浪蕩大把時間地陪著愛人孩子做那些讓我們直接感受到快樂的事情,就是為了我們可以在一生中持續地(雖然不是那麼密集)做那些我們享受的事情,能讓自己和愛的人體面幸福地過日子。

那我明天突然心肌梗塞掛了怎麼辦?少年郎,看概率啊!如果我生命垂危醫生說明天必掛無疑,那對於沒有未來的我當然是最大限度地享受當下,要是我活蹦亂跳一副老子還能再活五百年的模樣,最大限度地享受當下就不是資源的最優配置,而是要把資源均勻地分到每一天,以及拿出時間工作以為將來積累更多資源。

那麼我們看過的那麼多雞湯還有所謂名人名言說的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來過的說法都是扯淡?

沒錯,就是扯淡(微笑)

當然,如果你爸叫馬雲,以上也是扯淡。


當然不可以!

因為,如果明天就要死,那麼今天,一定會幹些不記後果的事!

既然明天我就要死了,那就狂吃一頓吧,也不煩長胖什麼的了;

既然明天我就要死了,那紋個身吧,就當留個紀念;

既然明天我就要死了,那把我討厭的人殺了,也不用管法律的制裁了;

諸如此類,我從不相信死亡能激發出人的潛力,它激發的只能是人的各種慾望與惡,人類的七宗罪,將會在死神的面前暴露無疑。

所以正好相反,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我們現在所遵守的一切規則,都是建立在:我們會活很久的基礎上。

我們之所以學習,是因為我們想以後獲得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學歷;

我們之所以健身,是因為我們想以後擁有一個更美麗,更健康的身體;

我們充實自己,孝順父母,嚴守法律,是為了獲得一天比一天更好的狀態,一天比一天更好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的和諧社會。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個可持續的狀態下,才會發生。一旦它成為一個不可持續的狀態,這一切就會瞬間崩塌,脆弱地如同泡沫一般。

所以說,如果我真的想要個什麼前提來刺激我的努力,決定不是假設我明天就要死去,而是假設我明天就有一個機會,這個機會恰恰是我一直夢寐以求的,那我現在還缺什麼。

比如說,我一直想當一個記者,那假設明天就有一個電視台的招聘,今天的話我要準備些什麼。我需要趕緊學一些新聞評析的方法,看一些各個台的報道,寫一些新聞稿子。因為明天就要面試了,所以這些事情必須儘快完成,而且為了明天的面試,我要提高工作效率,在十一點前睡覺,這樣明天才會有一個積極的面貌來面對面試官~

這樣聽起來用機會代替死亡是不是很美妙,而且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死亡其實是任何人都不需要準備的,但是機會卻是只給有準備的人。別人之所以考試比你優秀,面試發揮比你好,比你高上幾個台階,其實都是他們準備的比你多。

當然啦,我覺得最好的方式,還是循序漸進,有夢想,有長期的追求,也有小的目標。有每天的目標有每個星期的目標有每個月的目標有每年的目標,然後像打遊戲一樣一關一關通過一天一天升級,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當自己長命百歲那樣活~


人類會想盡各種方法來緩解未來必然死亡這一現實所帶來的焦慮與恐懼,所以也就出現了各種生活的姿態。

如果從倫理上講,當然允許有人可以按照「明天我可能會死」的哲學來生活。

說的更確切一些,我們每個人都在假設自己會在若干時間後死亡,比如年邁的人會特別關注自己孩子的婚戀狀況,因為在他們的無意識中會覺得,自己離死不遠了,不知道是孩子結婚來的更早一些,還是死神來的更早一些;很多白領會極盡拖延之能事,因為他們無意識覺得,這件事情沒做完我就不會死,所以拖得越久,我離死就越遠;家族中年齡最小的孩子,特別容易產生憂鬱的氣質,因為在他們的無意識中認為,自己年齡最小,也就是最晚死的一個人,他要準備好體驗孤獨

生活的多樣性就此產生

但如果我們從更現實的層面上講,這樣的認知並不利於我們享受生活。就像很多人在回答和評論中留言說,如果明天就死了,我還上什麼班寫什麼作業?

這實際上是在表達:我都要死了,還承擔什麼責任拒絕承擔責任是對周圍人的攻擊,比如為了能夠談成這個單子,為了給公司承擔責任,我陪你幹了這一杯;為了讓社會更加和諧,為了不讓家人痛苦,我選擇不去殺死那個剛才踩了我鞋的人;為了能給自己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我要努力加班掙錢看領導的嘴臉。

所以,當我們帶著「明天可能會死」的哲學生活,就會變得異常暴力,具有攻擊性。這反而更容易理解,喬幫主的那個臭脾氣。

(我一直相信,喬幫主的心理問題很嚴重。而正是因為他有心理問題,才讓他取得了成就。)

當然,最可怕的也許就是這句話給人們帶來的絕望感

人是需要希望才能活下去的生物,也許是因為人的大腦太發達了,能夠幻想出足夠真實的畫面。當有一天有人告訴你,你活不過明天時,這些幻想都會瞬間破碎,一切希望感都會成泡影。

缺失了希望感的人類同時也會缺少創造力,以及創造的持久力。很簡單因為時間不夠了,做什麼都來不及了。

所以,這種生活哲學會帶來強烈的抑鬱感,你的生活不會幸福

瀉藥 @戲說人生

只有充分活過,才敢於去面對死亡。歡迎移步關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微信搜索tianjinpsy即可。


快死的人和一時半會死不了的人執行的是不同的遊戲規則。

如果明天你就死掉了,那麼今天你可以在家葛優癱一天,你可以坐上飛機去你一直喜歡的地方,你可以指著老闆的鼻子說老子受夠你了,你可以跟任何人發脾氣使小性子,你可以狂飲爛醉縱情聲色,你可以把全部收入花出去享受你想享受的一切,你如果足夠壞甚至可以去殺人去強姦去做一切違法亂紀的事。但你還要好好活下去,這些就都不可以,你就得承受人在江湖的身不由己和生命不可不承受之重。

如果你明天就要死去,你還工作個毛呀,什麼事業金錢名利價值成就感都特么太虛無了好嗎。所以,這句話錯就錯在,沒有人可以真正做到把每一天當做人生最後一天來過,它無非是想告訴你珍惜時間罷了。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方式度過生命最後一天,但絕大部分卻不能選擇用這種方式度過一生。

最大的問題是,絕大部分人的最後一天都特么是在病床上度過的好嘛!


電視里醫生對待絕症病人都說「你不剩幾天了,想吃點兒什麼就吃吧,沒有啥忌口了。」

————————我是正經分割線————————

回報周期越長的事業回報越大,越值得我們去做。比如學習,工作,鍛煉身體……

回報周期越短的回報越小,快樂是即時到來的。比如打遊戲,擼一發,暴飲暴食……

當你把明天當作生命的盡頭,那前者的回報看起來就好像永遠不會到來一樣,就更容易選擇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怎樣I don"t care。

長此以往將永遠不會有什麼建樹。

題主描述中的情況是在那些很能扛住誘惑,不會輕言放棄,耐壓程度高,又懂得珍惜時間的人身上才會發生的情況。

而對這些人來說,做不做什麼明天會死的預設他們都會一如既往地努力。

到底要怎樣的幼稚脆弱才要靠做各種不切實際的假設來迷惑自己欺騙自己以鞭策自己前行呢?

認清生活的本來面目,才能不偏不倚,真正地把生活過好。

綜上,我認為該態度不可行。


若是大家都真的按照「明天我就會死,我該如何去活」的思路,那必然是世界末日。(咦,好像正巧大家都如願了)

更好的思路應該是做重要的決定時,假設自己正躺在病床上,彌留之際回想自己的這一生,此刻該如何抉擇?

這個思路有一個名詞來形容,叫做遺憾最小化框架,據說是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提出的:做決定的時候,試想一下,如果你80歲的時候回想起現在的這個決定,你會因為做了這件事而後悔還是因為沒有做嘗試而後悔?

畢竟,我們不是為了一天過得爽,而是一輩子過得爽。

這完全是兩碼事。


說真的,真的很討厭這樣激勵人的話語,因為 如果明天我死掉,意味時間變得緊張,那麼今天顯得很重要,看著沒錯,可你有沒有想過,這是建立在多麼極端一種心態上!

極度悲觀,加壓力,貌似是在推著你走,其實是因為恐懼,好嗎!

長期這樣心態有什麼後果,我用一個名人一句話結尾

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不能。

這意味著時間極為不夠,立馬會被大腦認為是 極度稀缺資源。

稀缺捕獲注意力,注意力決定情緒,行為,等等很多重要因素相關。

而假裝「資源稀缺」是徒勞的。你騙不了你的大腦。就像你自己撓自己胳肢窩沒法笑一樣的。

所以,類似的情況也無法真的實際應用多少。

大量實踐表明..這類口號殺傷力遠遠比不過一個真實的Deadline。

真實有效的DeadLine往那一放,無需多言,因為這時候被捕獲的注意力,會有注意力紅利。

反而就高效有效的的影響其一個人的效率。

番茄法有一點用是因為,你設定了一個刻意的時間,這個時間具有稀缺性,但是它帶來的buff加成並不好,因為你大腦很清是你自己設定的。跟撓自己咯吱窩本質很像。

對善用之人更有用,對於本身就拖的人還是沒有什麼大用。

當然如果你只強調生命最後一天...那更不可能了..不應該立馬陪在愛的人身邊或者干點啥么?

做不到吧。騙不了你的大腦的。

沒事別用口號騙自己..真的。


一直抱著這樣的心情在生活


《四十二章經》中載: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數日間。

佛言:子未聞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飯食間。

佛言:子未聞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呼吸間。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說的應該是一回事。


看了下,題目似乎改了些,但我懶得再動了。以下是原文。

不喜歡現有答案。

請先看好原文

  在過去的33 年裡,我每天早晨都對著鏡子問自己:「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末日,我還願意做我今天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嗎?」

  當一連好多天答案都否定的時候,我就知道做出改變的時候到了。

提醒自己行將入土是我在面臨人生中的重大抉擇時,最為重要的工具。

  因為所有的事情——外界的期望、所有的尊榮、對尷尬和失敗的懼怕——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將煙消雲散,只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在我所知道的各種方法中,提醒自己即將死去是避免掉入畏懼失去這個陷阱的最好辦法。你已是一無所有,沒有理由不聽從你內心的呼喚。

老喬不是讓你想著今天先去玩個痛明天就乾脆不活了,不是讓你想著先把想做的事情做掉 以防明天嗝屁了,不是讓你看破紅塵否定一切,不是讓你明天如果真的沒死就自己砍自己玩兒。

他只是給你一種態度,讓你在對某事猶疑不決時,用 將要到來的死亡 加以辨別。

(如果感到難以理解,請把「明天」當作將要到來的某天,而不是確切的日子)

該不該用看書的時間打會遊戲呢,畢竟看了半天書似乎卵用沒有,先玩幾分鐘又怎麼樣呢?

該不該去好好複習考試,畢竟如果複習半天最後還是掛科了怎麼辦?

該不該去參加這次大型演講,畢竟我內向沒經驗,萬一冷場出醜怎麼辦?

該不該XXX呢,萬一失敗了怎麼辦,萬一讓別人失望了怎麼辦,萬一在大庭廣眾之下做了什麼看起來很傻的事情自己還不知道怎麼辦?

——那如果我明天就死了呢?

那麼我還會對本來早就該做的某事感到猶疑嗎,還會對可能到來的 尷尬、侮辱、失敗乃至榮譽 戰戰兢兢嗎?

如果我明天就死了,連件像樣的事情都還沒做過就死了,墳墓前空空如也,

跨過生命和上帝總結人生時 只發現自己所做過最厲害的事情就是玩遊戲不吃不睡幾個通宵。

那麼我還會去做這些事情嗎?

可是我不想站在時間之外看著滿世界的人事物,卻只能無奈道:

我來過,然後我掛了。

你不能把這些帶進墳墓去。

「人可不可以真的按 明天我可能會死 的態度來生活?」

不可以,因為不可能。

「人可不可以真的按 明天我可能會死 的態度來面對人生中的抉擇?」

可以。但不一定有普適性,因為首先你要有所自尊,其次要對 未來和死亡 有所敬畏。

實例請參考經常被黑的老喬。

————————————————————————————————

附上英文原文,

  "When I was 17, I 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It made an impression on me, and since then, for the past 33 years, 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And 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 "No" 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

————————————————————————————————

再添幾句好了

最近在看《沉思錄》,摘一段:

如果你在一生中做每一件事都像是做最後一件事一般,(便可)避免一切粗心大意,避免一切違反理性的感情激動,避免一切虛偽、自私,以及對自己那一份命運的抱怨。

大概就這麼多了,

感謝閱讀。


可以,但不能簡單地優化每一天的決策,這樣會陷入短視;也不能按優化整個人生來決策,因為世界的不確定性太強,優化人生這麼龐大的工程無法操作。所以,我們應該選一種中間道路,題主看到了向死而生的觀點,卻忽略了喬幫主的實操建議: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It made an impression on me, and since then, for the past 33 years, 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And 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 "no" 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加粗部分的翻譯:

過去的33年,每天早上我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的最後一天,我會不會做我想做的事情呢?』如果連著一段時間,答案都是否定的的話,我就知道我需要做出一些改變了。

所以說,喬幫主的建議是,以『向死而生』為長線的生活大綱,如果生活出現了偏差,就依大綱來反省調整,並不是要每天都把自己當死人折騰。


要是明天就死 誰今天還上班啊…(趴


別人我不知道,對於我,如果我想著「明天我可能會死」

今天我就會在惴惴不安中虛度。


是可以的,喬布斯的一生就是這麼過的。

如果要完整闡述喬布斯的思想,死亡這個話題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

有這樣一個回答

這個回答說,喬布斯把每一天當做最後一天是「某種誇張的說法」,不是這樣的,喬布斯是真的這麼做的,一點兒都不誇張。

喬布斯對死亡的思考是貫穿他的一生的。

1962 年古巴導彈危機,喬布斯只有 7 歲,他說他連續三四天沒有睡覺,因為他害怕自己閉上眼就再也不會醒來了。他對死亡的思考可能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他在 20 多歲時曾對 John Sculley 說,他覺得自己會在年輕的時候死去,他說,希望趁著自己還活著,多取得一些成就,希望可以在矽谷的歷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1995 年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有人曾對我說,如果你把每一天當做最後一天來過,那麼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是對的。我真的是這樣做的,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會在什麼時候死去,但是不會太久的。我從很多年前就每天問自己,如果這是我的最後一天,我會做些什麼。」

後來他得了癌症之後就更是如此了,這就是真正地面對死亡了。他在斯坦福大學說:「過去的 33 年中,每天我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還會去做我將要做的事嗎?」

喬布斯說:「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確實是這樣的,記住自己將要死去,會對自己做事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我們是終有一天會死去的,這個結果並不會因為當不當做最後一天來過而有任何的改變。喬布斯在面對這個事實的時候,沒有像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選擇忽視它,而是選擇了正視它,並且用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We can learn to live well not in spite of death, but because of it. 人們總是習慣於把很多事情理所當然,很多東西失去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沒有珍惜。比如年紀大了才覺得年輕的時候多麼好,比如得了重症才意識到身體健康是多麼重要,比如快要去世的時候才知道生命的寶貴。

如果把每一天當做最後一天,就會發現我們在做的很多事情並沒有那麼重要,反而會發現我們忽視了很多重要的東西,而且會意識到很多事情是不應該當做理所當然的。比如如果意識到,終有一天我們和所有的親人朋友都會陰陽兩隔,可能就不會把家人對自己的愛視而不見,可能平時就會多一份關心和問候,就不會到失去的時候才悔恨不已。

我覺得這是每一代人,也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如何面對死亡,如何度過這短暫的一生,喬布斯為我們做出了偉大的榜樣。可是很多人都沒有仔細想過,絕大多數的人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瑣碎且沒有什麼意義的事情上,稀里糊塗一輩子就過去了。

死亡公開課是耶魯大學開設的一門哲學課程,這是我最喜歡的公開課之一,這門課程解答了很多困擾我多年的疑惑。這個星期我重新看了一遍,又有了一些收穫。我在看其他的回答的時候,覺得很多人都沒有仔細想過這些問題。

有個回答說,第二天沒死怎麼辦。這當然是事實,現在既不是戰爭時期,也不是瘟疫泛濫,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會突然就死去,但這一天一定會到來的,就像喬布斯引用的那句 quot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有人說,如果是最後一天,就不去上班了,我覺得很多人都是這種想法。可是喬布斯得了癌症後的 7 年多時間裡,反而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他的最好的產品也多是出自這段時間。他有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可是他依然如此。他剛做完肝臟移植手術的時候,還會在病床上和庫克討論 iPhone 3GS 的字體和字型大小。這是因為喬布斯做的工作是他喜歡的事情,是有意義的,是重要的,而且是富有創造性的,可是我們大多數人做的工作並不是這樣。

有人說,如果當做最後一天,就不會有長遠的計劃。這種說法也是不對的,這兩者不是對立的。沒有長遠的計劃是不可能做好現在做的事的,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做出來的,都要有一個過程。蘋果的很多產品都是好幾年才生產出來的,當然要有長遠的計劃。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死去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就像喬布斯沒有改裝好他的遊艇,無法見證新園區的建成一樣,但是一定都是有長遠計劃的。

上面是我覺得比較常見的觀點,當然很多事情我也沒有想明白,很多問題我都回答不了,但一直以來我都以為,在很多時候生命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強大,生命是很脆弱的。不要到了生命的盡頭,才發現自己沒有真正的活過,到那時候就真的來不及了。

目錄 從喬布斯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好的精神與品質?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反正都要死了,何不搞個大新聞?


「明天有可能會死」和「明天就會死」是完全不同的想法。後一種非常危險。

前一種想法是對世界真實的認知(生活中充滿意外,死雖然概率很小但依然有可能發生);後一種是妄想。

前一種讓人更珍惜時間、更珍惜生命,去抓住一切機會,努力實現生命的意義,活著的每一天都是欣喜,明天有無數可能;

後一種暗示明天只有死一種可能,會讓人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一切都無所謂、一切都可以放棄,包括希望,包括生命。在後一種情況下人會做什麼都有可能,甚至反社會、反人類,雖然最有可能的是什麼都不做。


第二天沒死怎麼辦啊?


-

木心先生在《文學回憶錄》最後一課中說到過這個話題:

「紀德有書叫《地糧》(要找盛澄華的譯本)。他說:「人應該時時懷有一種死的懇切。」(原話記不真切了。我是慣用自以為達意的方式重述)這句話,你們能體會嗎?

我可以解釋,如果你們能領悟,聽我的解釋是否相一致。

人在平時是不想到死的,好像可以千年萬年活下去。這種心理狀態,就像佛家說的「貪、嗔、痴」——「嗔」,老怪人家,老是責怒;要這要那,叫「貪」;一天到晚的行為,叫「痴」。總之,老是想佔有身外之物,買房,買地,買首飾,買來了,就是「我的」,自己用完還要傳給兒孫。放眼去看芸芸眾生,不例外地想賺錢,想購物。

學林有個親戚,打三份工,心肺照出來,全是紅的,然後就死了。心理學上,這是個工作狂,其實還是想佔有。

他數錢時心裡有種快樂。拚命打工賺錢,筋疲力盡到死,這不是幸福。那些億萬富翁億萬富婆,也不是幸福。一個人不能同時穿兩雙鞋,不能穿八件衣。

家裡小時候也是萬貫家產,我不喜歡,一點樂趣也沒有。

推到極點,皇帝皇后總算好了吧?你去問問他,如果他們看得起你,就會訴苦。

所以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

就是這個意思,人應該時時刻刻向死而生,知道自己不可能長命百歲,無論你是誰終歸是要死的,想明白這點,人就會不貪不嗔不痴,不是只想著佔有而可以去追求真實,比如藝術,比如創造,比如美,這樣一來,人的一生就會有意義一點,即使生命終結,也不會後悔。

這種態度不是一般人的道路,這是藝術家的專有,一般人要知道自己明天就會死亡,第一念想的差不多就是搶銀行吧,但有些人不這樣,他知道錢是留不下來的,能留下來的只有藝術,所以他會加倍努力,讓自己的藝術留下來,這也是喬布斯、紀德、木心跟一般人的不一樣之處,這也是木心給陳丹青一幫青年藝術家最好的忠告,聽木心講課的如果是一般的白領工人,我以為木心不可能講這樣的話,這也是本問題大多數答案說這種態度不可取的原因,我們達不到這樣的高度,我們愉快地多賺錢就好了,藝術與創造與美留給那些人吧。

人應該時時懷有一種死的懇切。

-


推薦閱讀:

弟弟去北京學圍棋不去讀書了會有什麼影響?
精神受挫,一無所有的27歲男該如何重新開始?
isis宣戰梅西???是真的嗎?
如何看待學校里的捧殺現象或嘲諷式造神?
男生會因為遊戲上的事哭嗎?

TAG:生活 | 思考 | 心理學 | 人生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