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生長在知識分子的家庭,或者傳統的書香門第,家裡規矩多管教嚴格,會對孩子性格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先假設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是傳統的讀書人,對孩子從小進行嚴格的國學和儒家思想教育,規矩很多,比如長輩說話小孩不能插嘴,對父母長輩要非常尊敬的態度。

======================================

不知道大家身邊親友有沒有這樣的家庭,是否見過生長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當然如果是有親身的經歷是最好的啦-。+ …),成長中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都談一談~


我的個人體會還比較特別。

我的太爺爺是大學生,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大學生,其中爺爺還是海歸,爸爸媽媽也是大學生。我想大概可以算是書香門第了。

對我的教育則是極為自由民主,從不干涉我的學習,報考高中、大學、研究生、找工作、找對象、結婚、定居在哪個城市,全是自己做決定。

爺爺小提琴很棒,姥姥是國家二級速滑運動員,姥爺字很漂亮,雖然我們家人與人之間感情非常好,走動非常頻繁,可是從來沒有人想要教我學點什麼,讓我成為什麼。沒有人要求我上好大學,找好工作,出國,賺錢,嫁有錢人??似乎在我們家的概念里,每個人都不應該對別人的生活妄加干涉,哪怕是至親。

我記得在我備考博士的時候(最後是沒考上),全家沒有人問我複習的怎麼樣,沒有人督促我學習,更沒有人動用人脈幫我找關係,大家只問我:累不累,別影響健康。

唯一對我的要求,是在我小的時候,爸爸讓我記住六個字:勤奮,淡泊,樸實。我的家人們幾乎一輩子都在踐行這六個字。

細想一下,這樣的家庭環境帶來的好處是我有一個非常愉快幸福的成長環境,從來沒有「別人家孩子」的壓力,性格獨立有主見;

壞處是討厭被約束被指教,並且不喜歡和別人爭,不具有什麼上進心和人生的野心。

最後說,有很多知識分子,其實是禮貌而帶一點疏遠的,不會對他人提諸多要求,那並不是感情上的不親,在我的理解里,大概是一種克制和界限感吧。


我算是吧。我覺得和受什麼教育關係不大,還是在於父母給的愛夠不夠。像我父母為了讓我知書達禮,用了很多手段,但是都缺乏愛的流動,所以我內心就是被迫接受,到讀大學後,完全就是脫韁的野馬。

這些教育本身是好的,在傳輸給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怎麼去滲透愛。


親身經歷了這樣的家庭教育。從小過年等節日沒有吃飽過飯,沒吃過熱菜,全拿來講規矩了。每次吃飯一堆規矩,一堆外交辭令,輪番敬酒……

後果,現在特粗俗一個人,最沒禮貌了,因為煩禮節,故意粗俗。

不愛社交,因為社交禮節太累。特別不愛和文化人打交道,雖然我詩歌散文小說都寫過,琴棋書畫都練過。特別躲著那幾個愛講規矩的長輩走。

現在的我,有屁就放,大嗓門說話,摳鼻孔,所有小時候不讓我乾的,現在都要乾乾。


我父母都是77年恢復好高的大學生,外公是建國前的大學生,外婆讀了十幾年私塾,爺爺之前是報社社長。我從小在大學院里長大,周圍的小夥伴同學也基本都是這種家庭出身。按我的觀察和經歷,我以及我的小夥伴大部分都是放養著長大的,我出生的時候外公外婆奶奶爺爺都還沒退休,爸媽經常出差,以至於幼兒園放學經常是爸爸辦公室同事輪流接我,或者乾脆在正托班等大人。小學一度有幾年家裡只有我自己,粑粑麻麻都出國了,七大姑八大姨各自輪流帶我。。總體來說,他們對我沒有特別的苛刻的要求,更多的就是引導,鼓勵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總的來說成長之路很愉快,幾乎沒有什麼痛苦難受的回憶。我周圍的小夥伴基本上現在也過得很不錯,基本都是高學歷,一半在科研機構,比如航天研究所神馬的。我算是比較渣的一個,因為腦洞比較大 。以上都可以算是優點吧。

缺點其實也挺能明顯,知識分子家庭有時候有很強的自我感覺良好的莫名優越感,我爸就特別不喜歡當官走仕途的,在待人接物上沒有那麼圓滑,導致我小學的時候特別不招老師喜歡,因為我從小就有反抗精神。也間接的影響我很多時候不接地氣。有時候覺得知識分子太把自己當回事,尤其沒法和底層的普通人溝通。

我覺得但是沒有絕對,到每個階層都有一定的特點和缺陷,對於下一代的影響和教育其實烙印挺深刻的。


內心乖張 對外桀驁

既清高又鄙視清高 既讀書又鄙視讀書

看到有人標榜讀書學歷為莫大的榮耀會想:真他媽sb。。

看到有人羨慕嚮往自己這種家庭會想:你懂個jb。。

――――――――――――

在讀書認真的同時鄙視讀書,但是還是會很努力地好好讀。

在清高的同時鄙視清高。

從小到大身邊的同學評價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 「我感覺你好遙遠,不是我們一般人。」

老師的評價是 「不知道她心裡在想什麼,但也不鬧,和別的小孩也不一樣。」

看到那些教育專家等言論會覺得很可笑,看到有家長給小孩報十個補習班會覺得很可笑,看別人嚮往自己的家庭也覺得很可笑,看到別人以為這樣的家庭小孩一定輕鬆出人頭地還是覺得還可笑。

你只看到那些強於父母或者和父母持平的知識分子家庭的小孩,然後將原因歸結於家庭教育,殊不知這樣的小孩,在整個知識分子家庭中大概只佔十分之一吧。(例:經常聽人說「你看xxx難怪是狀元,他爸媽是大學教授,他爸當年就是狀元。」每次聽到都在心裡嘲笑對方,哈哈哈,更多的大學教授小孩都是三本大專水平,你不知道而已。我爸當年也是榜眼又怎麼樣呢,勞資在科大附中玩耍那麼多年,對於和自己一樣的這類小孩身上的矛盾與掙扎,再清楚不過了。。。那些教授老師的小孩從小被父母打擊到大,就沒幾個學習好的。。。)

時常很挫敗,那種負擔除了同病相憐的人是沒人懂的。父母是文盲的那種輕鬆,我們從來沒有。天生的怕輸。

內心叛逆,但非常鄙視同齡人膚淺的叛逆,如抽煙喝酒早戀離家出走,認為這些行為很幼稚很可笑。

平常會盡量讓自己看起來和別人無異,比如和朋友逛街看到公仔玩偶,或者收禮物收到可愛小熊之類的,會睜大眼睛說:「哇好可愛耶!」 心裡想:「什麼jb玩意。。。」

親眼見到父輩和身邊同齡人的父輩直到50歲之後才從高考的極度自豪感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中逐漸走出來,所以擇偶不願意考慮同樣的幾代知識分子家庭或名校畢業的男性,因為自己太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

這種人即使喜歡,也是不適合過日子的。

他們是不能過正常人的生活的,是永遠不滿意的,我家人就是這麼出來的,所以我也是,再了解不過了。

我只想找個願意在家看孩子對事業不怎麼上心的男人,事業這種事靠我上心就好,反正我出身於這種家庭,沒辦法不做這樣的人。我也很想做一個安於現狀的人,如果我可以,我真的非常願意。

擇偶方面覺得高中專科學歷的男性很好,但是讓我自己只讀個高中專科學歷我不願意。

對別人要求很低,對自己時常不滿。

―――

看不懂這個答案,是因為你無法理解那種從出生伴隨你的深深的無奈。


會變精分,在外人面前,需要給自己或者父母家人臉面的地方,淑女,有禮貌文雅怎麼都是好孩子……被別人誇多麼淑女多麼有教養的時候,內心的小惡魔笑的無比邪惡。

在狐朋狗友面前毫無規律可言,我扣鼻孔我翹二郎腿我打嗝聲音很大我國罵一大堆,英文的也算上,除了個人衛生習慣一定遵守以外,其餘的,呵呵呵。

所以跟我不熟的同齡人會認為我是個高冷的學霸,跟我很熟的同齡人會認為我是個好玩的人,狐朋狗友會認為我是個嘴賤老司機,而知己才會看到我內心的孤獨和憂鬱。

而長輩呢,除了我爹媽其餘的人都覺得我是個胖乎乎的有教養的成績好的別人家的孩子,除了長得不太好看沒別的缺點,而老師們學長們都會覺得我很適合做學術,醉心科研。

而誰知道我其實是個不喜歡科研做不好實驗內心自卑不喜歡守規矩嚮往自由懶得要死的傢伙呢?

從小就演戲的孩子,最怕的就是沒有知己吧,可惜我真的沒有。


說個比較儒家佛教傳統,但是並沒有太多規矩的家庭吧。

我小姨可能是因為當年比較討厭小粉紅,加上輪子,八八等一系列事情,毅然出國,好不容易紮下根來,年近四十才有了兩個孩子。大概是因為當年實在是太討厭,她於是將自己的業餘時間全部投入當年被批最狠的儒家和佛教上。自然,她的兩個女兒也被要求熟讀儒家經典,並且定時去佛堂,美其名曰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不忘本。大的表妹八歲,已經能背誦論語大學中庸等,小的四歲,已經會被不少。

暑期有幸寄宿兩月,初到時感覺氣氛真的非常好。小姨每日自省,待人接物都極其和藹,儘管工作壓力很大(她要養家,私人小公司老闆剝削得很嚴重)兩個妹妹都挺懂事,有點像從傳統的教會學校出來的孩子,別人打噴嚏都會說bless you的那種。而且一方面是因為學校一周只有二十分鐘的筆頭作業,一方面是因為小姨態度實在太好,兩個妹妹學習並不痛苦,鋼琴圍棋背儒家經典馬上還要學騎馬。

到的第一天,我受到了熱情款待,第一周我的感覺只有,這個家庭氛圍不要太棒,大寫的羨慕有木有!然而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兩個妹妹,尤其是小姨,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智傾向,甚至小姨還熟練掌握了雙重思想。

一次中午吃飯,姨夫好不容易從中國人超市弄來了很不錯的肉,大家都吃得很開心,小姨素食不吃,在我吃的時候,小表妹突然大聲叫道:你們都好殘忍!不能吃!(小姨和她的邏輯是,即使扔掉也不能吃)此前也有很多次,在一大家人都吃得津津有味的時候,她們突然來這樣一句掃興的話。表妹小可能不懂,但我不知道小姨為什麼沒有教她,每個人的不影響他人的信仰都應當被尊重。

當時我正好和小表妹有些矛盾,於是反駁:植物也有生命的,我們總不能什麼都不吃吧。

小表妹理直氣壯的告訴我:媽媽說,植物綠綠的,是因為它們很希望被我們吃,所以才要長得這麼漂亮。

小姨:是的呢,綠油油的多好吃啊。

說真的,我當時愣住了,一時間無法反駁。小姨成績極好,當年輕鬆考上市第一的高中,高考成績也達標清北分數線,後來出國讀博,而且極其注重教育,為什麼竟然這樣教自己的女兒。

雖然是個生物渣,我依然知道綠葉子是為了光合作用的,葉子都吃了植物不就餓死了嗎?

然而當我企圖解釋其中原理的時候,兩個妹妹就一致大聲說:boring~

於是我只好用辛普森中homer很經典一個理論反駁:研究表明,牛很樂意被人吃。

表妹:that doesn"t make sense!

我:那植物希望被我們吃就make sense了嗎?

這時候,她們開始重複:植物希望被我們吃,吃肉殘忍…

我知道我沒有必要再說了。

小姨很注重給孩子的教育,她喜歡編很多小故事,當然其本質都是宣傳佛教和儒教(沒錯就是當成一種宗教),兩個妹妹可喜歡聽了。但是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和微信朋友圈流傳的雞湯文一毛一樣,都是自己提出一個觀點,然後自己給一套看似嚴謹的證明,但是只在自己的邏輯內部繞了一個圈,其餘一切反駁當聽不見。

其中一個故事是寺廟收養一隻貓,但是寺廟要吃素,所以就不給貓吃葷。我聽完反駁:可是貓必須吃葷啊。妹妹對我說:貓吃貓糧就可以了。我告訴她:貓糧裡面也有肉的成分的,有些動物不吃葷會生病。並且百度給她看。她只是重複:貓吃貓糧就可以了!

我曾經試圖講一些真實發生過的故事,可是當然,非臉譜化和非寓言性的故事是無聊的,而且對於他她們來說,這些故事異常的可怕,因為現實往往和幾千年前的理論有矛盾(雖然這些理論自身就相互矛盾)。

小姨雖然自己是工程師,然而她似乎是極其討厭理科的,妹妹們也是。她們認為理科很不重要,單純的背誦更重要一些,畢竟幾千年的經典總是比幾百年的東西有道理些。

捂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只看願意看見的,聽願意聽到的。他們當然是很有教養,也十分溫和可親的人,可是他們愛的,大概只有那個他們想像出來的小世界吧。對於真實但「醜陋」的世界,她們是鄙夷的,雖然正是這些「醜陋和骯髒」建造了那個溫和的小世界。

可能這個和宗教更有關係些。

也可能是因為那代人永遠跳不出那個圈子,無論多麼的恨它,否認它,逃離它,終究還是不知不覺地擁抱了它。

「你們都需要我。」

「我愛老大哥。」


我就是這種家庭出身,從小都是儒家和佛教那套,父母和長輩管控欲非常強。從小怎麼走路、怎麼吃飯、該說什麼話、穿什麼衣服都有嚴格的一套,甚至小時候做在餐桌的位置和動筷子順序都有嚴格講究。

負面影響很多,我工作前人格不健全,凡事都不敢自己做決定,總是等待長輩做決定。性格唯唯諾諾不敢發表意見也不敢發脾氣,不管再多怨氣也不會當面發作,和誰關係都不會太差但也不會太好,曾被很多朋友說笑容太假太虛偽。

現在雖然掙脫了這種環境,但是印記太深,導致關係較好的朋友都是這種價值觀的,圈子非常單一。羨慕很多人放得開,但是自身永遠也踏不出那一步。結交異性也是,永遠的友達以上戀人未滿。


極其負面的版本在這我爺爺爸爸都是軍人 外公外婆媽媽都是老師

聽起來好像是很嚴厲很正經的家庭背景

外公曾在文革時期被批鬥過

我媽說過 她教了三十多年的書 發現自己連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

我爸退伍後自己創業開公司 媽媽上課上課

每天陪伴我的只有弟弟和爺爺奶奶 還有保姆

我小學就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 考試沒有第一就是第二

我記得曾經三年級一次語文考試考了七十多分

被我媽媽尖酸刻薄的罵聲中哭了出來

我到現在還記得當時扣分那道題目是 國家法定節日和對應的時間

我媽說 你怎麼這麼簡單的常識都不懂

我怎麼會懂啊 別人家的小孩都有爸媽耐心的陪伴

到現在 我仍在意 媽媽她教出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

但她真正教給我的到底有什麼 除了看重成績

物極必反。

青春期的我學壞了 我逃課早戀甚至會抽煙

那時候的我像脫韁的野馬 奔向自己所謂的自由

爸媽天天跟我吵架 我一不高興就離家出走

也就那幾年較瘋狂 現在回想起來簡直不堪入目

考不上高中 不想讀 我爸媽氣的火冒三丈

他們身邊的朋友孩子讀書都很厲害

所以我爸他塞了很多錢讓我去公立學校讀書

最後的最後 我也就在三流大學混混的過日子

說說我弟 更誇張 抽煙喝酒聊女人 就差不吸毒了

打群架把人打的頭破血流 賠了很多錢

高中三年換了四間學校 換了10+個女朋友

我朋友沒有一個相信我是出生在這種家庭

我自己也不信 我經常跟別人說我媽是家庭主婦

首先 所謂教師教出來這種孩子就是反面教材

其次 不得不說 讀了書當老師有文化又怎樣

所謂的教育方式失敗的不得了

考試一考差 不罵到你哭不罷休

晚上晚回來 手機打電話打到沒電

做錯事情 就是打打打

父母感情不合也是造成我心裡畸形的一大原因

不知說過多少次要離婚

我初中的時候還看著我媽上了天台準備跳樓

敢問在這種家庭成長的人 怎麼能健康成長

都過去了。

知識分子 都是人

人啊 總是太多醜陋的地方了。


答一個。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爸媽均是老牌大學生,是老師和醫生,目前都有一定職稱,不算富有,小康中產。從小生活的居民樓是當時單位分配的,鄰居們全是老爸單位的教工子女,都是知識分子家庭,這些同齡人現在大都還比較有出息(果然是老師的子女,個個讀書都厲害,我在其中算讀書較一般的)。

我家沒太多規矩,基本放養,爸媽在教育上對我幾乎不管教、沒要求也不會額外支持(金錢和精神上)。小時候經常玩(打球、踢毽子、游泳、跳繩、跳皮筋、捉迷藏、捉蝴蝶...),根本不會看書,後來還沉迷電腦很久。

記得小時候周圍的鄰居小孩,有些被管的嚴,只能被鎖在家裡看書。我們在樓下打打鬧鬧,他們好不容易跑出來想跟我們玩兒,不一會兒又被爸媽拎回去了,覺得他們好可憐。他們就是題主所說的出生於家教嚴格的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

- 好的方面:管教的嚴的孩子從一開始時成績就比我優秀(直到後來我發力用功讀書才能跟他們差的不多)。這些孩子里的女孩子大部分比較乖,走穩妥的好學生路線,成績一直很好很穩定,一路的好學生,然後上了名校留學去了國外,找了好工作,也算是付出努力的回報吧,目前人生前途都走的比較順暢,沒有太多坎坷,受挫較少。

- 不好的方面:有些孩子後來開始叛逆,男孩子居多,可能就不再上進了,有的墮落的比較厲害,早戀、玩遊戲什麼的。一直很乖埋頭讀書的一般愛好比較少,經歷比較單純,就是所謂的溫室的花朵吧。還有的小孩讀書成績好,就有一點小傲慢,從小讀書的目的就比較功利。


家裡祖上是大地主,也是世代行醫。老家祖屋是文保單位,本家七叔公一支依舊住在裡面是一座兩進帶後山竹林的大宅。我在裡面長大。雖然是大地主,但是並非惡霸,行醫還救過很多窮苦人,紅軍來的時候資助過幾百大洋和幾條槍,因為這個土改被搶走的祖屋後來被發還我家,還賠了一些錢。文革也沒遭大罪,所以都說是祖上積德。我是早產兒,母親生時血崩,將近一年才下地,太爺爺就把我接回家吃百家奶長大,小鎮上基本都是親戚。雖然不是本家孫子,但是因為太爺爺是本家宗長親自撫養我,很被那些叔叔嬸嬸們嫉恨。記得很小的時候,當著太爺爺的面嬸娘們就很疼愛我,抱啊親啊的,背地裡就會偷偷掐我。所以從小養成了很會看人臉色,害怕被人討厭,盡量滿足別人要求的奉獻型人格。

家族人丁興旺,每到修譜的大祭往往都是幾百號人回家,六十年一次的甲子大祭更是千號人,記得96年的時候,日本NHK電視台來我家裡採訪過。老家的生活給我很多美好的回憶,三月三采桃花釀桃花酒。 每支桃花采三留七,洗了以後加蜂蜜泡在酒里,埋到樹下,2個月後就可以取出來喝。由於祖上行醫的關係,所以每年的固定時節都會自己做些養生的膏方丸藥,每次采桃花就像去春遊一般,所以記得也最深了。清明節吃艾糕,不起灶火;端午吃飯後要「游百病」;中秋賞月,吃晚飯接酒令;重陽節爬山掛茱萸袋,喝長壽酒……這些就是我們家的過節的習俗。

我們家是以「天建元德,仁善之為,喜從安樂,知至玉行,福昌」十八個字為序排輩,我行「玉」字。現在最小的已經輪到福字,也就是說,我回老家得有人管我叫「叔公」了。本家是嫡孫七叔公一支。本家主要負責祭祖、修譜和族內的協調。 同齡的「兄弟姐妹」大概有二十幾人,相熟的大概7、8個。為什麼要打引號呢,因為我家輩分比較大,是太爺爺的庶長子所生,那些兄弟姐妹都要叫我小叔叔的,但是小孩子一般都不會管這些。除了年節他們要對我行禮外,我們沒有這個概念,私底下還是按照年紀叫哥哥弟弟。

我們家家風還算比較開明,可能是因為太爺爺年輕的時候留學德國的關係,我爺爺就是因為從小會說英語,逃婚產加共產黨以後混得還不錯。小時候,太爺爺還叫我嘗過德語的兒歌,不過也早忘光了,不過英語成績一直很好是真的。小時候過年,家裡12歲以下的幼童給太爺爺磕頭,說一句吉祥話就能領一串紅線編的銅錢,在枕頭下壓著睡一晚,初三後就可以去堂叔伯的小鋪里換吃的或者花炮。這一點比較感激老家,沒有把壓歲錢變成小孩兒攀比的證明,而是純粹長輩對小孩的關愛。

我母親的娘家也是非常有故事的大家族,祖上曾經出過從四品誥命,家裡祠堂供過聖旨的,還有一塊晚清大官寫的牌匾「簪烈節義」。不過她們家土改、文革都比較慘,祖屋被燒了,家裡被搜出很多鴉片罐子和裝銀的土罐。我媽媽十幾歲開始生活比較辛苦,但是家風也很濃厚,她填詞填得很好,非常大氣,很有男兒氣。相反我的詩詞都是些溫香花月之氣。

我從小是個很內向自卑的人,但是每每跟朋友和同學聊起老家,和老家的那些故事我都有種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很高興能出生在這個家裡。


不管什麼家庭,都要管教孩子。不但應當管,而且應當管好。

問題在於什麼叫好。是孩子的好還是家庭甚至家族列祖列宗的好?

我對讀書人、書香門第、儒家、規矩的評價都很負面。

希望父母到子女的紐帶只有一根:愛。

孝悌慈嚴都應該被愛包括不應該與愛相悖,並且連這愛也不得強加於孩子。(當孩子不懂事,教他們懂事。然後儘可能多地給予他們尊重。)

孩子不是產品,不是附件。不管父母是不是知識分子。

與規矩多寡寬嚴沒有確定的關係,影響孩子性格的首先是父母的品性(包括性格)。

一般地,言傳身教勝過規矩。孩子總不免繼承些父母的特點。不幸的是優點多有折扣,缺陷常被發展。

國學、儒家思想?父為子綱么?郭巨埋兒么?

規矩?如果父母守得確實倒罷了。否則呵呵。

便是「愛」若強加,何嘗不肆虐殺?


【我覺得主要還是要看孩子的性格】

開頭依舊標明,答主是個【宿命論主義者】。如果看起來感覺不適,就當我瘋了,千萬別舉報我邪教哈(?ω?)hiahiahia

不管是從我國古代的八字,命格。或者西方的星座,星盤來說。

一個人從出生那一刻開始,性格幾乎就已經成型了。

科學來說。也可以理解為基因控制每個人蛋白質或者激素表達程度不同,對外情緒刺激表達也不同。

所以,後期成長中的各種環境影響只會改變一個人的外向表現型。

我們家不算書香門第,非要靠邊那就是我父母都是老師。

但是我和我弟弟是性格完全相反的兩個人。

按照我母親的話就是。

「我真是把你和你弟弟生反了。」

(我對外性格男孩子氣,敢做敢當那種,我弟弟對外性格內向膽小些。)

除了部分雙胞胎。(考慮同卵基因重樣高些)

同一個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不同的比比皆是。即使是父母同時對兩個孩子說同樣的話,起到的效果也是大相徑庭。

這就是內在性格控制的反應表達。

但是,好的教育環境很重要!很重要!

至於題主問得關於傳統教育的問題。

我就引用肖奈大神的一句話。

有的總比沒有好。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處於傳統教育,儒家的模式下,會不會變得特別古板。

如果,父母是真的在用儒學或者其他古學思想教育孩子,恭喜,你的孩子有望成為一個出色的思想家。個人覺得,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諸子百家或者佛學。你任意選一個去讀,去學。

到後期真的已經是一種思想上的進化。

更多的是培養你如何看待問題,剖析問題。

中國古學博大精深,老古人說的話真的琢磨著細思則「恐」。

但是,如果父母只是舉著儒家的旗子來控制孩子的作為。再加上這孩子的內在性格易受控制,俗稱的比較聽話。

成為「古板」人的可能性可是很高。

那我為什麼說,有總比沒有好?

容易受父母控制的內在性格,就算父母不用傳統教育影響,這種人在成長過程中就是一個彩票。

影響好了,恭喜中獎。

影響壞了,恭喜也中獎了。

【獨立人格,自由思想】

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教育,書香門第的父母,比起大多數父母。是很靠譜,很靠譜的。

起碼我認識的書香門第的孩子,不管是修養還是學識,能力還是見識,都特么甩我一臉大耳光。

差距啊。就是這麼體現出來的。

命啊,就是這麼無情和無奈。

人各有命,與我何干?

努力活好,及時行樂。

真羨慕我未來孩子命這麼好,有我這樣一個娘。_(??ω?? 」∠)_

?乛v乛?嘿嘿


現在很多家長,太愛孩子,又太不會愛孩子。

有的家長認為,只要孩子開心,什麼都可以滿足他;有的家長認為,嚴父出孝子,各種高壓政策加身於他………等等,這些教養方式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

一、家庭教養方式的不恰當,不僅影響了孩子的性格養成,也影響了他的一生。

1.不加控制的愛

當家長不加控制的愛孩子的時候,就變成了溺愛,無限制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缺少自律和自信。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通常是兩種結果,要麼膽大妄為,要麼膽小軟弱。

不加控制的愛孩子,最終變成了事態不能被控制。

2.高控制卻沒愛

父母望子成龍,對孩子過分嚴厲,經常訓斥嘲笑孩子,而不給予他愛的感受,這樣的孩子容易形成迴避型人格。這種人格特點,行為退縮、心理自卑,總希望被他人所承認和接納,但又害怕做錯事而遭譴責。

被高控制的孩子,一生都在擺脫控制中掙扎和糾結。

3.無愛無控制

這是一種冷漠狀態,情感荒漠化的孩子。他們的成長中沒人疼、沒人愛、沒人管,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他們對社會多是不信任的,沒有安全感,對家人很冷淡,對什麼事情也都提不起興趣。

4.不一致型

家長對孩子的狀態忽好忽壞,一會很愛,一會又很冷漠,規則也總是變,讓孩子覺得很混亂,這樣環境下的孩子,甚至會逼近精神分裂的狀態。

二、怎樣的家庭教養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搭建好性格呢?就是有愛有控制的家庭教養方式。

A 先說有愛

母親要無條件的接納孩子,不比較,不要總是說,你看人家小明總考第一,人家小強可聽話了……我的孩子反正就是沒有別人家的好,總有一個隔壁家的孩子比我們好。

也不是寶寶考了一百分,就是好孩子,考了50分就不是好孩子,而是不管怎樣,我們都愛孩子。

這就是無條件的愛,不是有條件的愛,也不是不加控制的愛,而是有控制的愛。

同時,母親在這個關係中非常重要,是給予愛的實施者,母親與孩子的關係足夠安全的話,孩子就會有安全感,明白自己被愛著。關於安全感可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新手爸媽知多少1:安全感》。

當然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捲入也很重要,這個日後會作為重要一篇文章分享。

B 當孩子感受到了被愛,才願意配合父母接受控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立規則。

立規則是件大事兒,可以幫助孩子自律,自律有助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就造就了好性格。

幫助孩子立規則的幾大原則:

(1)規則一定要具體

小學生守則,要團結同學,那麼只告訴孩子這四個字,他們其實會比較困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

那具體的表達是,告訴孩子在做某些事情時,要和別人合作,或者玩的時候不排斥其他的小朋友,如果有某個小朋友比較孤單,可以主動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助等等,這樣的事情就叫團結同學。

So,規則定的具體,是為了讓孩子理解並實施起來簡單易行。

(2)解釋行為後果

孩子還很小時,他們的自控力確實有限,需要解釋給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小朋友們滑滑梯必須排隊,為什麼呢?

「小朋友推倒你的話,你會從滑梯上面掉下來摔傷,你當然不願意自己受傷,也不希望其他的小朋友受傷,是不是?」

這個要告訴孩子,當他了解後果以後,更願意配合遵守規則。

(3)規則要有彈性

凡事都有度,立規則也一樣,要收放自如。

規則不要立的太死,不讓孩子看電視,是永遠都不讓看電視嗎?這樣的規則孩子會怎樣?

我小時候爸媽不讓看電視,我趁他們不在家時偷著看,而且距離電視很近,為了在覺察他們回來時,方便第一時間關掉它,所以我現在高度近視。

故規則的彈性很重要,比如周末或者某個特殊的節日,再或四年一次的奧運會之類,都可以開放電視。

(4)幫助孩子執行規則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規則不是監督孩子把事情做了,而是幫助他把事情做了。

當孩子想做一件事時,要去找尋他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為。

有個媽媽下班回家,發現工作中有個緊急的郵件要回復,便馬上打開筆記本準備處理,這個時候寶寶就在旁邊指指戳戳。

媽媽看到後對他說,寶貝,你是不是想工作呀?寶貝點點頭。

媽媽接著說,那我們可不可以輪流來做呢?寶貝很高興的同意了。

這位媽媽發完郵件後,把筆記本交給寶寶,然後這孩子煞有介事的敲打鍵盤,最後還有模有樣的合上了筆記本說,工作結束了,我們可以吃飯了。

這個裡面媽媽就幫助寶寶很好了立了規則,筆記本是工作的,需要輪流來使用,同時她也尊重了孩子的好奇心,如果這個規則立成筆記本是媽媽的,你不可以使用,也可以,但是執行起來會比較費力,因為孩子依然對它很感興趣。

(5)做堅定的父母

要麼不說,說了就要做到,指的是父母。

孩子在遊樂場玩,媽媽看看時間說,寶貝該回家了,孩子跑過來說,可不可以多玩一會兒。

媽媽看孩子哀求,便說,那再等你五分鐘,孩子很高興,繼續去玩了。

五分鐘到了,媽媽對孩子說,時間到了,該回家了。可孩子還是不走,還要玩,媽媽無奈說,好吧,再等你兩分鐘。

兩分鐘到了,孩子還是不願意離開,這回媽媽火了,都等你多久了,你這孩子這不聽話呢,走了走了,拽著哭著的孩子離開了遊樂場。

我們看到了什麼,孩子覺得央求一下就可以繼續玩,所以他不斷的挑戰媽媽的底線,最後雙方都很不開心,原因在於媽媽不夠堅定,說了走就要堅定的執行,不能一而再的退讓。

家長退一步,孩子進一步,所以父母給孩子立下的規則不是隨便說說的,要有力度立在那裡,雷打不動,當然說話要保留餘地,如果不能夠付諸實施,就不要胡亂髮言了。

提醒一句,規則執行中,父母不要呈現大吼大叫的狀態,溫柔而堅定,語氣平和陳述事件。

結語:最終目的是學會怎麼去愛!

家長要做的是,學會接納孩子,巧立規則,給予孩子愛和控制,尊重其天性,然後不急於求成,一點一滴的做,一點一滴的將愛播散在孩子心田,滋潤他們成長。

理論部分來自網路育兒課堂。


我大概是屬於題主說的家裡規矩多、管教嚴的那種。

爺爺奶奶都是軍人。爺爺小時候念過若干年私塾,後來從軍,先當參謀,之後當了保健醫。奶奶是30年代的哈爾濱城市姑娘,學歷我不太清楚,是軍隊護士,到老了(60多歲時)依然能閱讀俄語和日語的護理專業文獻,還有相關儀器的使用說明什麼的,文化應當也不低了吧。

父母都是80年代的大學生,目前父親在國企,母親在中學工作。

從小爺爺奶奶就用軍人的那一套標準要求我:坐的時候脊背挺直、手放大腿上;走路眼睛目視前方,像軍隊里的齊步走那樣走;吃飯時間控制在15分鐘,吃快了太快,吃慢了太慢;每天按時起床按時刷牙洗臉按時上幼兒園,在幼兒園裡要乖……(有一次我哭著鬧著就是不去幼兒園,二老當時身體還硬朗,一個抬著我的胳膊,一個抬著我的腳,把我抬到幼兒園去了)

我奶奶還想教我疊軍被來著,後來發現軍被和家用棉被還是很不同,遂作罷。

我爸我媽則是另一種想法。他倆有點像《小別離》里的海清,總是按照她心目中那個模糊的、理想的女兒形象來要求我。理想要求包括很多方面:

第一,外貌上:身材高挑、體型勻稱、皮膚白皙、明眸善睞、時刻保持姿態優美。

身高膚色什麼的都是天生的,我又矮又黑真是讓她沒辦法。有段時間電視里流行那種增高產品,她還打電話諮詢來著。

我和她一塊走路的時候,她會時刻盯著這些方面,走路八字腳了,立刻就會說:「走路不許八字腳。」如果我們在聊天,她就會這麼突然插進來一句。或者聊著聊著鼻子發癢,揉了揉鼻子,她也會打斷談話,說:「別揉鼻子,揉鼻子會朝天鼻。」

我想這大概是我至今不太願意跟人交談的主要原因:總是提防著別人會不會突然挑我錯。但事實上,在兩人熱烈交談的時候,誰還會注意對方的朝天鼻或者八字腳什麼的。可見我媽並沒有認真跟我聊天,一直都分出一部分心思隨時監視我的舉動。

第二,學習上,成績必須優秀

由於我媽上過大學,還是老師,因此對小學和中學的知識內容還是比較了解的。每次考試把卷子拿回家她會看卷子,認為我錯了不該錯的會罵,認為我錯了太多不該錯的會打。小學有一次期末考試,忘寫了一個單位名稱考了98分,被劈頭蓋臉一頓臭罵。

真打,打耳光、笤帚疙瘩打屁股、打手板,都挨過。

還特喜歡揠苗助長,一年級的時候教我三年級的數學,三年級的時候教我五年級的數學,五年級的時候教我初一的數學……總是認為「這麼簡單的東西你怎麼就是不會呢?」但小孩子真的就是不會……直到大學還問我:「你微積分怎麼才考了86分?」

第三,聽話

這是最抽象最難達到的一個要求。無論我幹什麼都有可能被判為「不聽話」。不穿他們喜歡的衣服是不聽話,不報他們讓我報的專業是不聽話,不按他們的要求留校讀博是不聽話……其實只是他們想控制我。

(累了,明天再填坑)

----------------------------------------我是填坑的分割線----------------------------------------------

家教嚴的具體表現什麼的不說了,總之就是上面說的三點宏大要求,接下來說說影響吧。

首先說好的

我父母及爺爺奶奶的嚴格要求確實讓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也很好。

我家所有長輩基本都知道讀書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所以對我買書的要求基本上有求必應(但不給買漫畫書之類的,那種書即使我自己買來他們也不願意讓我看)。小學三四五六年級的時候讀書量尤其大,實在需索無度,他們就給我辦圖書館的借書證。這麼大量閱讀課外書,語文和史地政肯定是沒問題了。我媽自己是數學老師,親自給我輔導數學,數學成績也不差。

尤其是英語。當初我媽遠見卓識,從我5歲起就給我報了課外英語輔導班,新概念前兩冊是扎紮實實一課一課背過的。以後初中高中乃至大學,學英語都沒什麼困難。

像物理、化學這種他們輔導不了的,基本是上幾年課就上幾年輔導班,一切都是為了我有個好成績。

總體來說我家長輩的思維和《小別離》裏海清是一致的:「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你這一輩子就完了。」(我對《小別離》這個電視劇評價很高,因為能看到我自己小時候的影子)

然後就是待人接物確實比較規矩,辦事認真,不是熊孩子。

直到現在,剛到別人家裡或者一個陌生環境中比較拘謹的時候,還是會下意識地把手放大腿上。外人對我的普遍評價也是「看起來就文靜/守規矩/乖」。老師或者學長學姐委託我辦事、布置一些任務的時候,也會辦得比較圓滿,細節考慮得相對周全。老師同學對於我,雖然不能說是100%好評,但至少沒有差評吧。

接下來說說壞的方面吧。個人認為,子女年齡越大,這種規矩多多的教養方式的弊端體現得越明顯。這些弊端給孩子內心造成的陰影非常大(甚至蓋過了那些好的方面),但外表上有可能不會表現出來。別人(包括你父母)可能都覺得你是優秀青年,但內心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第一,心思特別重,特別容易鑽牛角尖出不來

由於小時候無時無刻不處於被糾正的狀態,長大以後幹什麼事只要遇到一點波折,或者不符合自己預想的狀態,就要思前想後一番,腦補出無數可怕的場景,內心非常煎熬。

有一次我報名一個志願者活動,規定是先註冊一個平台,然後實名認證,才算報名成功。註冊那天是學校統一安排時間地點註冊,幾百號人在兩個小時內註冊完成,很匆忙。我那天事情也多,註冊完忙完,晚上回到宿舍,想要再登錄平台實名認證的時候,發現自己把密碼忘了。那個平台不帶找回密碼功能,必須要找團委老師才能找回。

本來是個挺簡單的事情:第二天上午等老師上班了去找一下就好了。但我愣是失眠一晚上,腦子裡翻來覆去地想:去找老師的時候辦公室門鎖著怎麼辦?老師不在怎麼辦?老師會不會罵我記性不好,這麼重要的事情都能忘?密碼找不回來怎麼辦?會不會影響後續的志願活動?影響了後續的志願活動會不會記到我檔案里?……諸如此類的問題縈繞於心,第二天上午去找老師的時候,被自己腦補出來的場景嚇得全身發抖,直到看到老師找回了密碼才放心(當然團委老師這種事情見得多了,並沒有罵我)。

第二,考試焦慮,重大場合發揮失常

由於從小考不好(或重大場合發揮不佳)就挨打挨罵,所以一考試(重大場合)就想起被打被罵的痛苦,然後就緊張發揮失常(當然我也看到過一種理論說這是人在下意識地重複小時候的循環,覺得那才是安全的、自己熟悉的)。我中考、高考的時候都是這樣。中考前的幾次模擬,成績穩定在660-675(滿分700),正式考的時候卻只考了656。高考模擬基本在610-630左右,最後考了600。我爸我媽為這事專門跟我談話,告訴我要改。可是怎麼改呢?我不知道,他們也不知道,只是告訴我:你這個毛病得改,不然以後還會吃虧!怎麼改?不知道,反正你得改。

第三,不擅長社交

還是小時候被大人挑剔太多了。

小時候的經典場景就是:

我告訴家長:今天見到了XXX老師/阿姨,一起去了什麼什麼地方,並詳細描述一番過程。家長聽完我的描述之後,面露擔憂之色或長嘆一口氣,問一些諸如「老師坐下的時候你有沒有給她主動倒水?」「老師說頭疼的時候你怎麼不主動提議給她按摩太陽穴?」之類的問題,然後告訴我:這個地方你做得不對,老師從此對你印象就差了;那個時候老師已經不高興了,只是礙於你年齡小不好發作,等等。總是得到這種負面回應,漸漸也就不太願意和父母講這些事了。

長大以後對自己的社交就格外吹毛求疵,總是注意這些特別小的細節,比如說水杯放在桌上的位置啊、吃飯的時候只夾轉到自己面前的菜啊,生怕自己給別人留下壞印象(但通常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沉默、拘謹)。因此覺得社交特別累,特別耗心力,不喜歡也不擅長社交。

第四,不知道如何建立親密關係

我家裡人都是特講規矩的人,工作的單位也都是那種特別講究上下級關係和秩序的單位。在家裡也是這樣。我基本沒見到過父母互送禮物,或者兩個人一起出去吃一頓浪漫的飯,或者在家裡勾肩搭背的場景,更沒有聽他們說過「爸爸愛媽媽」或「媽媽愛爸爸」之類的話。

在離家上大學之前,每天放學回家看到的就是:我媽把我接回來了,爺爺在做飯(我爺爺對於做飯有執念,他能做飯就不許別人隨便進廚房的那種)、奶奶在看電視,爸爸在外面有飯局或者還沒下班。吃完飯我寫作業,媽媽備課或改卷子,爺爺、奶奶一人坐在一個沙發上,看電視。爸爸如果回來了,吃完飯,也是看電視或者繼續工作。家裡人是可以這樣平靜、毫無交流地度過一晚上的。

小時候也以為這就是「相敬如賓」,還自豪過一段時間。上大學以後接觸了一些心理學,才知道這種家庭關係實際上不太正常。關於親密的關係和愛情,我更多的是通過各類小說建立起的印象,但小說畢竟是虛構的。並且像我家裡這種家教,上中學喜歡男生簡直是了不得的過錯(初一的時候因此又被父母臭罵一頓)。

離家上大學之後交了男朋友,但並不知道怎麼相處,只是不斷地給他發簡訊打電話,送送小禮物什麼的(套用一句狗血言情劇台詞:以為這樣就能挽回他的心),結果自然是分了。直到現在,也沒學會在度過戀愛初期1-3個月(激情迸發的階段)之後,怎麼再相處。

-------------------------------個人感想的分割線--------------------------------------------

說了這麼多,好像我如今性格的缺陷都是家教方法造成的。但還是要為父母說幾句公道話。因為我父母也是這種教養方式的受害者。

看我爺爺奶奶的經歷再結合我的成長曆程,可以想像我爸小時候接受的是怎樣的家庭教育。我爸當初高考報志願的時候,都遵循的是我爺爺奶奶的想法。而我外公外婆都是非重點中小學教師。生於60年代的普通中小學教師家庭,我媽媽在小時候受的是怎樣的教育,受到怎樣嚴厲的管束也就可知了。

相比之下我還是很幸運的,畢竟我爸我媽在大事上(比如報志願、讀研、找工作等)都尊重了我的選擇(儘管除了讀研以外,我每一次選擇他們都不同意,都說我不聽話)。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家裡人也漸漸發現我有不愛說話、膽小、容易緊張等等缺點。他們採取的解決方式一般是告訴我:「你要多和別人說說話。」而我會反問:「說什麼呢?」他們說:「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唄,什麼都可以說。」我說:「我不想說什麼。」然後就沒話了。

或者好一點,他們告訴我:「你要多和別人說說話。」而我會反問:「說什麼呢?」他們說:「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唄,什麼都可以說。」我說:「那我跟你說說我學的專業是幹什麼的吧。」他們:「你這一上來就跟人說專業,這哪行啊。」我說:「不是你告訴我,什麼都可以說的嗎?」 他們:「你這孩子怎麼抬杠呢?」又沒話了。

或者買一本講溝通技巧/如何克服心理問題的書讓我看,照著做。買書照做的方法確實有效,但不明顯。後來他們就把我的內向、膽小、焦慮等等一系列性格特質都歸結於「天生的」、「這孩子打小就這樣」。

父母和爺爺奶奶這樣教育我,並不是一定要把我怎麼樣,而是因為他們實在不知道除了這種方式以外,還有其他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教育出更自由、奔放、活潑的孩子。

我試圖和我媽溝通過孩子考試成績差,該不該打孩子的問題。我媽的觀點就是:「我小時候不是也這樣被你外公外婆打過來的嗎?不打你你能考上985大學嗎?」我說:「XXX不就考上了嗎。」(插播一句:我是上了大學才知道,有的人一輩子都沒被父母打過一下)就這一句話差點把我媽整崩潰了,開始大哭大叫。

所以說,原生家庭的陰影是有的,但我們應該看到,父母也是他們各自原生家庭的受害者。而我們自己如果不幸生於一個不好的家庭,首先做的應該是盡量減少與原生家庭的聯繫,以防父母再次將你拖入深淵。等到自己與家庭的界限基本建立起來了,再談「淡化原生家庭陰影」的問題。

在知乎上逛了很久,也認識了很多與自己經歷相似的人。我目前在積累實踐經驗、找工作(努力與原生家庭減少聯繫中)。這篇答案送給大家共勉吧。有什麼問題可以評論,我會努力回答的。


來說下吧,我外公是香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而且幾個同輩都是在江南造船廠工作的高級工程師,沒錯,是外公,因為舅舅和表弟的行為不讓他滿意,他來培養我這個外孫。從小到大,寵而不溺,我想要的正當都給,做過的錯事(熊孩子行為)立馬會關小黑屋,也會經常帶我出去見一些當地的好友或者是學業有成的人,我現在很擅長和剛認識的人立馬聊起來多拜他所賜。不過說起性格的特點,其實我外公就是典型那種:有什麼難的,很多東西只要用功就行了。所以我也是因此高中通過困難的競賽到了現在的大學。沒說我父母主要還是父母相對於外公還是不怎麼耀眼。

補充點:我外公的經歷有多麼詭異:以前他是在浙江上的初高中(理科很優秀),然後文革下放十年,十年間當的是負責閹割牲畜的獸醫(我外公當時還自學了保健,60歲考了高級營養師),後來恢復高考在全國廠礦長考試中(類似於前幾批高級職稱評測)進了前20.接下來就是在浙江的農行工作,很多當時的培訓教材都是他寫的,後來到了90年代港大聘了他,現在退休了,已經70還在給別人當經濟顧問。


強答:

有人說題主的意思是讓大家說,這樣的教育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我想說,幾乎沒有任何不好的影響。

這就是教養,中國式的教養。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懂禮貌,懂事。特別是在現在這個要求人的素質的年代裡,更會受到大家的尊重。

當然如果是在50年前,那就會更容易被看作是軟弱無力,不會打架,不夠「強壯」。


不管你願不願意

你生來就必須當一個刷題手,而不是一個普通的學生 因為家人知道怎樣訓練出一個會讀書的孩子,並且精巧地把目標設定在全力以赴才能勉強達到的位置

過早知道題海拼殺的殘酷和把別人比下去的意義

一切獎賞和懲罰都只和分數與勝負有關,從小學開始和幾個對手拚死血戰,家人的臉色極好地培養了競爭意識 沒有成績,就休想在任何地方得到廉價的「尊重」。

和一個實力前期遠強於我中期到後期略強於我大後期跟我五五開的競爭對手從小學拼到高中 最後兩個人高考同時崩盤 對方因為拿到加分而去了清華而我卻含恨錄了復旦 終於我還是輸了最後一戰

我忘不了高二那年第一次在月考中佔到上風的時候 爸媽是有多麼開心 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吃到那夜般的好菜了 當時我多像一個班師回朝的將軍啊。

後面慢慢長大了,但是精神內核一點沒變,依然是那個處處跟人拿筆打仗的瘋子。表面上大家你好我好,內心還是一個常常被打敗卻鮮少放棄,嗜成績如命重於健康和快樂的瘋子。

在家裡,沒有成績,連呼吸都是錯的。

毫不意外地,沒有童年


應邀

知乎上有時候會見過,女孩的話就是傻到男人說啥都信,男孩的話就是不和女朋友發生關係就被女朋友給踹了的那種


會造成討好型人格


推薦閱讀:

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在一瞬間真正知道了父母賺錢的辛苦?
不能理解父母,我是不是做錯了?
為什麼現在的家長都喜歡替孩子安排未來?
賺錢的方法那麼多,為什麼父母還要讓你讀書?
如何評價青海西寧的蘇麗事件?

TAG:心理學 | 教育 | 育兒 | 知識分子人群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