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進行國際貿易時,都是物物交換嗎?如果不是,是如何確定匯率的?

金銀在世界範圍內是通用的嗎?

各國貨幣能否交換,怎麼交換呢?


非常好的問題。

匯率是兩種不同貨幣的相對比值。在國際貿易的雙方使用不同的貨幣,就意味著要麼必須使用一種中介貨幣,或者擁有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比價來進行交易。這裡僅舉歐洲為主的國際貿易匯兌歷史,拋磚引玉。

在古代,金屬貨幣的交換,往往基於其金屬價值,而非其法定面值。早在古希臘時代,各個城邦間的貿易,就通過trapeziate (貨幣中間商)來鑒定金屬價值,以方便交易。在古羅馬帝國時代,由於帝國的強盛,帝國使用的gold aureus 就幾乎成了地中海沿岸地區的通行的國際貨幣。但當時的史料顯示,外貿由於貨幣金屬價值無法準確鑒定,經常受到影響。

到了中世紀,由於西羅馬帝國的湮滅,早期西歐地區的貿易幾乎都是用以物易物的形式來進行的,由於羅馬帝國的衰亡,國際貿易量也急劇下降。 但東羅馬帝國使用的nomisma 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維持著主要流通貨幣的地位。

13世紀以後,隨著文藝復興和歐洲商業社會的逐步崛起,匯票(bill of exchange)成為一種新型的匯兌形式,被廣泛採納。由於不需要再將沉重的金屬貨幣在各地間進行交割,匯票在歐洲地區十分通行。如一個英國商人希望從一個布魯日出口商購買布匹,他所需要支付的不需要是任何金屬貨幣,而僅需要從英國銀行家這邊購買一張商業匯票寄給這位布魯日商人背後的銀行,而交割則只需要在年底統一結算,或通過其他交易抵消即可。15世紀前後,比較活躍的匯兌中心,有比利時的布魯日和安特衛普,義大利的弗洛倫薩和錫耶納等地。此後,威尼斯漸漸崛起,成為歐洲主要的金融中心。

隨著匯兌行為的漸漸盛行,匯率開始變得愈發重要。Spufford (1998)統計了當時主要貿易國的匯率變化(相對於弗洛倫薩貨幣florin):

此後,荷蘭和英國逐漸取代威尼斯成為秀商業中心,而從制度上最大的進步,則是出現商業匯票的二級市場交易,這基本奠定了外匯交易市場的基礎。隨後,隨著法國和英國漸漸開始使用紙幣,歐洲各國的貨幣供應急劇上升,匯率的波動也隨之加大,許多歐洲的政治家和學者開始研究國際匯率理論。再後來英國在1821年確立金本位後,各國也紛紛效仿,之後的故事,想必已經脫離了「古代」的範疇了。

------------------------------

以匯票為形式的國際貿易中匯率是怎麼確定的?這個問題寫複雜了可以寫一本書了,這裡用個簡單例子來說明問題:

14世紀5月的某日,某錫耶納銀行的英國支行將客戶的匯票匯往義大利。當時錫耶納銀行報價的匯率是5.75弗洛林比上一英鎊。在貿易雙方確認該匯率後,當錫耶納當地銀行收到該匯票後,交易就被執行了。但必須注意的是,中世紀並沒有海底光纜和電報,因此其實這個匯率是有時間差的。在實際操作中,交易執行的匯率並不完全是市場匯率,而是銀行或中間商綜合了匯率波動以及匯票執行所需時間等諸多因素而產生的。更有甚者,有不少商人還是依靠貿易融資來進行買賣的,因此匯票的實際匯率有時候還隱含了當時各地的短期拆借利率。


這個要看時代,以及地區商業發展水平。

1、在東亞範圍內,以宋朝和明朝時代為代表的海外貿易,是通過貨幣及貴金屬進行結算的,因為宋明的銅錢鑄造質量比較好,因此周邊國家(日本韓國越南泰國之類)回通過貿易大量獲取中國的銅錢,用來在其本國內部流通(類似於出口創匯),導致中國的大量銅錢外流,由於中國銅礦資源少,加上儒教的毒害,中國古代政府沒有發展出利用鑄幣權帶來的鑄幣稅來剝削鄰國(令人嘆息)。【這種交易實質上使用的是中國的貨幣以及貴金屬,本質上不存在外匯匯兌的問題】

2、明朝時候,由於日本金銀之間鎖定兌換比例(類似於香港等與美元之間鎖定匯率),中國海商用這個Bug跑到日本大量套利。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已經開始廣泛使用西班牙銀元作為結算工具了。【貴金屬之間的匯兌,通常由市場供求而產生匯率,少數情況,比如日本,是政府規定匯率】

3、在少數民族貿易方面,更多的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比如宋金、宋遼、宋夏之間的互市,以及雲南的茶馬古道。【以物易物的情況,商品交換價格是市場自發形成的】

4、歐洲商業發達的地區,很早就開始使用鑄幣進行交易,主要是金銀鑄幣。【由於採取金銀貴金屬作為鑄幣,通常由金屬的重量及成色來確定不同鑄幣之間的匯兌比率。在歐洲中世紀之後逐漸出現了以貨幣匯兌作為職業的外匯商人(當然是猶太人),匯率依然由鑄幣本身的貴金屬價值決定,但受市場供求的影響。】

5、真正的純匯率問題,是在信用貨幣(紙幣或者不足值鑄幣)(或者帶有信用屬性的貨幣,此處指廣義的信用貨幣)廣泛使用之後出現的,幾個特別的例子是宋朝時政府在四川地區發行的鐵錢(由於銅資源不足而使用鐵鎳鑄幣),同等面額鐵錢與銅錢之間是不等值的(鐵錢賤,銅錢貴);以及明朝時候發行的紙鈔,由於儒教的毒害,官員不懂金融(其實絕大多數連基本的數學都不太懂),濫發紙鈔並拒絕用紙鈔完稅導致紙鈔嚴重貶值,紙鈔與鑄幣和金銀貴金屬之間也存在匯率。

以上,一點淺見,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關於儒教的毒害作用,不歡迎指正。


題主最好給出所謂「古代」的明確界區在哪裡

「匯率」這一概念適用於近現代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所發行的法幣(legal tender)之間,法幣的流通,尤其是在國際貿易中,其背後有著國家信用的支撐。而在工業時代之前(也就是我理解的題主說的「古代」),國際貿易是以貴金屬(金、銀、銅)為中介進行的。


古代是指什麼時候?

唐代以後的大規模外貿,以物物交換為主,也收取金銀,清代的外貿主要收金銀,也收當地國家的金屬貨幣,墨西哥銀元比大清銀元的成色更好,一度時期墨西哥鷹洋都成了大清國內的通行貨幣。

匯率是從紙幣流行才開始出現的。


貼幾個金幣,都是19世紀的歐洲各國金幣。奧地利,法國,比利時是6.45克900金,英國,德國是8克917金,美國是8.36克900金。

比價一看就知


這個話題恐怕從近往遠說會更清楚一些。

18世紀初,英國率先確立了金本位貨幣制度,英鎊有規定的含金量。一戰之前1英鎊的含金量為133.2744格令,成色為22K,摺合為純金為:1英鎊==133.2744*22/24==113.0016格令。

對比一下美國:一戰前1美元的含金量是25.8格令,成色90%,摺合成純金為:1美元==25.8*90%==23.22格令。

這就是金幣的「鑄幣評價」,它直接決定了兩種貨幣的比價即匯率。在這裡,英鎊和美元的鑄幣平價(匯率)就是:

英鎊含金量:美元含金量==113.0016:23.22==4.8665。

即1英鎊兌換4.8665美元。

從這裡可以看出,流通金屬貨幣(黃金和白銀)的條件下,匯率取決於各國貨幣的黃金含量或白銀含量。

金幣的含金量一般是由政府規定的,是一種法定含金量。但在實際中,有各種原因會導致金幣含金量的下降。這些原因包括:(1)流通磨損,這是正常的不能避免的;(2)被削邊,目的是積攢下黃金;(3)摻雜,一般是官方行為,目的使用等量的黃金鑄造出更多的金幣。這些情況普遍出現後,自然會出現民間匯率——沒有人會再根據官方規定相互兌換了;或者出現所謂「良幣驅逐劣幣」的情況,在國際貿易中,大家競相收取良幣而支付劣幣。

從近代說回到古代,各國流通的也都是金屬貨幣,儘管有金、有銀、有銅,但是其各自的價值在一段時期內還是比較穩定的。理論上說,大家對匯率一般都心裡有數。比較麻煩的是,各國各地所鑄造的貨幣良莠不一,所以才出現了錢幣兌換商這個最古老的金融職業。他們實際上決定了各種貨幣的最直接的比價。

從古代再回到近代。

商業票據,包括後來的銀行票據,都是作為金屬貨幣的替代物出現併流通的,他們是符號貨幣。它們的出現在金屬貨幣流通時代並不會改變匯率決定問題。

18到19世紀,歐洲市場上同時流通著各種貨幣,包括:(1)不同的金幣,比如德國在1871年統一之前;(2)不同的銀幣,法國等拉丁國家長期實行銀本位制;(3)銀行券;(4)其他貨幣,比如瑞典銅礦發給礦工們的「銅票」等等。即使在早已實行單一金本位制的英國,金幣和銀行券也是同時流通的。但是這種局面一般不會產生很大的混亂,因為第一,無論黃金還是白銀,在一個特定時期它們的價值是比較穩定的,因而人們可以準確地知道它們之間的比價;第二,金融機構發行銀行券或其他貨幣符號,在當時被要求有100%的貨幣儲存,因此不會出現濫發情形。

更為關鍵的是,金屬貨幣和貨幣符號之間,比如金幣和銀行券之間,是可以隨時隨地地自由兌換的,人們在日常生活和交易中,可以使用金屬貨幣,也可以出於方便和安全的考慮而使用銀行券或其他貨幣符號。貨幣符號可以隨時兌換成真正的貨幣,這就使得市場乃至整個社會經濟不會因為貨幣的緣故而出現劇烈波動。

所以,如果泛泛地說古代社會國際貿易中匯率的決定,那麼最為根本的決定因素就是金屬貨幣本身的價值。各國符號貨幣——特別是銀行券,它們之間的匯率取決於規定的含金量。


說白了就是根據市場,根據消息確定的


謝邀,他們用的地區差


在電報出現前,古代貿易完全是冒險家的行為,雙方認同的等價交易媒介就可以


金銀貨幣吧。


不需要匯率,商人就是利用地區差價


推薦閱讀:

經濟史中,有哪些和遷移有關的論文?有哪些有意思的結論?
為什麼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多次侵略中原?
自耕農,半自耕農與佃農,僱農有什麼區別啊?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行的三線建設指的是什麼, 有什麼長遠影響?
古希臘奴隸制經濟真的消失了嗎?

TAG:經濟史 | 金融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