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貨幣流通次數」這個概念?在經濟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貨幣流通次數的上升或者下降,在經濟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普遍理解的貨幣流通速度是單位時間內貨幣周轉的次數。通俗一點理解,用某一張可以代表普遍紙幣流通規律的抽象1元紙幣做說明,就是一段時間內這張紙幣換了幾次手。很明顯,貨幣流通速度越快,貨幣換手的次數越多,每次留在一個人手裡的時間越短。說兩個極端的例子幫助理解,極度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物價分分鐘都在跌,所有人都不願花出手中的貨幣,多留一分鐘就可以多買回一點東西,此時貨幣流通速度大大降低;極端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物價分分鐘都在漲,所有人都想快點把手中的貨幣花掉,多留一分鐘就少買很多東西,此時貨幣流通速度大大升高。

至於如何理解費雪方程式中的「貨幣流通速度」,我覺得沒有理解的必要。隨著時間的推移,100年前的方程式基本無法指導實際應用了,學費雪方程式包括貨幣主義的各種理論,是學習經濟學的思維,學習理論發展的路徑,是打基礎。費雪方程式里,V=PT/M,也就是說,貨幣流通速度與價格、交易量成正,與貨幣量成反比。這裡的四個量,都是虛擬的量,現實生活中無法定義也無法量化,理解每個變數大概表達了什麼就可以了。

至於「貨幣流通速度」這個概念,一直以來都得到學界和政策執行者的關注,因為它確實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不幸的是,在實踐中,至今連貨幣流通速度是否可以準確預測都沒有定論,更別提都有哪些因素影響貨幣流通速度了。「貨幣超發——通貨膨脹——貨幣流通速度升高」或者「貨幣超發——貨幣流通速度降低」,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推理都可以找到某種「經典」理論依據,可哪一種都不能作為依據解釋實際經濟運行。易綱說經濟貨幣化進程會導致貨幣流通速度下降,但與實際情況不同;銀行普及會導致貨幣流通速度下降,股票、債券等金融創新導致貨幣流通速度上升,會導致貨幣流通速度呈現U型結構,但2000年以後的數據很難進行實證檢驗是否真的是U型;收入、儲蓄等因素是否真的有影響,也很難說清。

各種宏觀、微觀因素改變了貨幣流通速度,貨幣流通速度會反過來影響經濟活動么?可能會的。貨幣政策的執行要根據貨幣流通速度調整,貨幣流通速度快了,如果不相應減少貨幣投放就可能造成通貨膨脹;貨幣流通速度也會對人的通脹預期產生影響,別人手裡的錢周轉都快了,難保不影響你的周轉,這就會推高通脹。可經濟運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這種簡單的傳導路徑似乎並不可靠。

總之,不要機械的理解「貨幣流通速度」這個變數吧,「經典理論」對於指導實踐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更多理解理論上的邏輯和分析方法吧。


樓主都說了這概念太太抽象了你們還在這擺公式,真是的。我來舉個例子。

假如有個對外隔絕的的村子,全村的現金就只有100塊錢,但一年內村民互相之間卻賣了200元的商品。(所有交易的成交額之和為200)

頭一看會覺得這怎麼可能,只有100塊錢怎麼買的了200塊的商品?

再一想其實就很簡單了。先完成100遠的交易額,賣出東西的人拿著錢再去買一次東西,總交易額不就是200了。

你會發現,這錢被用了兩次。這個兩次就是金錢流動的速度。同樣的,如果村民們完成了1000元的交易額,這錢就要被用10次才行。所以說,錢的流速越快,能支撐起的經濟活動就越大。

我個人覺得99%的經濟學基礎理論都是基本常識。真正的價值在細節裡面。


專業研究微觀貨幣理論的路過。貨幣流通速度自休謨那個年代以來,就一直是一個極具爭議的概念。對於費雪的交換方程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發揮,有些人認為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原因,另一些人例如弗里德曼的新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流通速度是相對穩定的,主要是貨幣量的波動導致經濟周期,而導致貨幣流通速度穩定的原因,在於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是相對穩定的。但是這些理論都是在宏觀層次來運用交換方程式的,對「貨幣流通速度」根本沒有給出任何的微觀價格理論的解釋。我在這裡給出關於貨幣流通速度的一個微觀價格理論的解釋。

首先,假定題主十分熟悉Edgeworth Box。假設有一個人,在一個特定的時刻持有一定的貨幣總量,而同時在這一時刻,他通過交換,將一部分貨幣流動性持有轉化為一般商品(貨幣流出),而持有剩下的貨幣;同時,支出的貨幣所購入的一般商品通過某種生產過程產出產品,然後售出,換入貨幣(貨幣流入),這樣,我們就建立了一個簡單的貨幣流通模型。顯然,貨幣的流通速度就等於這個人持有的貨幣總量除以在交易中支出的貨幣或收入的貨幣,可得:

其中M0是埃奇沃斯盒狀圖中個人的初始貨幣稟賦量,y是一般商品的超額需求,P為商品的貨幣價格。可見,交換方程式作為一個恆等式是事後的會計恆等式,只是對埃奇沃斯盒狀圖所表示的交換結果的另一種表述而已。

另外,再考察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因素。通過對盒狀圖的比較靜態分析,我們可得:

其中T表示稟賦點處貨幣的主觀價格,即個人的無差異曲線邊際替代率,這是受稟賦點的貨幣量影響的(意味著改變貨幣量的政策本質上是通過改變邊際流動性價值來改變產出)。在競爭均衡之中,邊際流動性持有的價值是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原因。

有些經濟學家主張通過穩定貨幣流通速度來穩定經濟周期,實際上,這恰恰可能是擾動經濟的因素。個人持有貨幣流動性本身就是為了穩定收入與支出的,沒有理由說政府會比一個人更加敏銳地發現這個人身邊的經濟條件變化,因此,政府通過穩定貨幣來穩定經濟是沒有理由的。經濟本身就是波動的,正是貨幣的運用使我們穩定經濟成為可能;個人通過貨幣的持有增加與減少,來決定哪些商品是有用的、需要進入市場,而哪些商品是無用的,需要拋出市場,貨幣使得我們適應環境成為可能。讓個人保持調整流動性持有的靈活性,就意味著保持經濟中貨幣流動速度的靈活性,這對經濟體系的適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求共同探討。

《經濟學原理》(曼昆)中曾經舉過長期大幅度的通貨膨脹案例來論證貨幣中性理論,從而得出V是一個受制於技術、社會的等條件的不變數。

---------------------

我的想法:

V的變化應該有可觀測的效應,比如說一開始大家都是用現金支付,假使突然銀行推出活期存款劃撥的業務,那麼因為V的改變,商品的價格指數P應該等比例上浮。


當代西方較多經濟學家們傾向於,如薩繆爾森,貨幣流通速度是指「為了實現由於收入而引起的交易,貨幣總量在一年中周轉的次數」


Irving Fisher提出貨幣流通恆等式MV=PT實質上是一個流量模型:一定時期內貨幣存量M流轉形成的總量(MV)等於對應時期交易的價格水平P與交易次數T的乘積,兩者由定義相等(by definition)。如果M、P、T可觀測,V就可以根據定義算出來。事實上這個模型讓你感到不適主要是因為它的假設:價格水平由貨幣流量決定,而貨幣唯一的用途就是交易。遵循這個假設,V不過是個代號而已。這個最簡單的模型的確能說明一些問題,譬如在V、T不變時P對M一對一變化(貨幣中性),但流量模型和純交易用途的假設可能離實際差的太遠,因此主要是作為貨幣模型的起步交給本科生而已。


個人不同意黃振的回答。不能因為次數的多少來批判一個經濟狀況的好壞,這種觀點過於片面。貨幣流通次數和貨幣流通速度應該是相似的概念。不能僅從速度和次數這兩個關鍵詞就將他們區分開,根據定義,貨幣流通速度是指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周轉(或實現交換)次數,這裡的速度的比率是用貨幣在該循環流中所用的總時間除以貨幣在該循環流中每個人手中的平均時間得到的,所以不是像我們一般對速度的定義用路程除以時間得到的。


根據MV=PY,Y由生產函數決定,短時間內可視為常量。而V受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在短時間內也可視為常量。那麼價格水平(GDP平減指數)就直接由M的變化決定。

關於貨幣流通速度V的具體含義,可以這樣說:對於一元貨幣來說,它每參與一次交易,流通速度V就加1,同時創造了1元的名義GDP。但一個社會中不可能統計每一元貨幣在一定時間中參加交易的次數,所以只能利用PY(名義GDP)/M(貨幣量)來求得抽象的「貨幣流通速率」。

關於它的變化,我們假設說一個落後的社會突然引進了電子商務,在Y不變的同時V大幅度提高,那麼為了維持等式成立,物價必然飛漲。這種情況還有可能在惡性通脹的時候發生,大家拿到貨幣後擔心貶值都立馬去消費,結果推高的V使貶值更加嚴重。(個人理解)


1沒啥好理解的。

先來看看貨幣流通速度的定義:V=PY/M,就是名義GDP比上貨幣總量,我們姑且定義成M1和M2。下面是兩種口徑下的美國貨幣流速:

http://en.wikipedia.org/wiki/Velocity_of_money#/media/File:M1VelocityEMratioUS052009.p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Velocity_of_money#/media/File:M2VelocityEMratioUS052009.png

不論是M1還是M2作為貨幣總量,美國的貨幣流速都在下滑,就是說今天的每塊錢不如以前那麼能「來事兒」了,這說明什麼?什麼也不能說明,僅僅是個循環論證。因為可能導致貨幣流速減緩的因素太多了!誠如 @Sgt Pepper 所言,預期通縮可以、經濟結構變化可以、單純的信用膨脹貌似也可以。這是一個從哪兒來到哪兒去都講不太明白的指標,只能為自己代言。

再來看看前面兩張圖裡有意思的地方,08年危機以後,M1口徑的貨幣流速下降了40%,M2口徑的只下滑了25%。粗略地講,M1是聯儲印的票子,M2是派生信用,這就說明信用構建能力大不如前了。

最後,所有的指標都只是真實情況或多或少失真的映射,就是個數,別報啥大指望。


門外漢,只是認為錢流轉快說明消費更活躍對經濟越好。另一個角度錢流轉快慢應該說明儲蓄率的問題。


推薦閱讀:

能用遊戲中的道具貨幣把遊戲公司買下來嗎?
城市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怎樣理解薩伊定律?
為什麼不規則形狀的銀可以做貨幣,而銅必須做成制錢才可以成為貨幣?

TAG:經濟 | 貨幣 | 經濟學 | 金融 | 貨幣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