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享受和活在當下矛盾嗎?

眾所周知的棉花糖誘惑孩子的實驗,能夠忍受誘惑的小孩最終能得到2塊,但是做人要活在當下,現在我面前就有香噴噴的棉花糖等著我去品嘗,為什麼要等呢


延遲滿足我想大家一般都比較清楚其意義,但對於活在當下是什麼意思,會有較多分歧。題主好像把活在當下理解為及時行樂,如果這樣理解,二者自然是矛盾的。

但我理解的活在當下和題主的理解有些出入,我理解的活在當下,是指對當下自己身心狀態的充分覺知。因為人多數時間是活在過去的,過去的經驗會影響到我們當下的認知情感與意志,但我們卻經常對此並無覺知,固執的認為當下場景中這是對的或錯的,那是我想要或不想要的,卻全然未曾察覺到當下已經在稀里糊塗(無意識)中完全成為過去的傀儡。精神分析常常講到的強迫性重複,好比一個受父母虐待的孩子,可能在長大後一次次的在親密關係中重複受虐,就是活在過去而不是當下的例證。

通過對當下的覺知,我們可以解開一些隱蔽的困擾我們的枷鎖,重新獲取選擇的自由開啟更豐富具有創造性的新的生活。

回到題主問題,當面臨關於糖果的選擇時,從活在當下的態度來講,無論延遲滿足還是及時行樂都是可以的,關鍵是要看清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態。

同樣的場景擺眼前,一個一直選擇立即滿足的人,看到了自己一直被慾望控制的模式,第一次看到選擇延遲滿足的可能性,這就是活在當下。

一個一直選擇延遲滿足的人,如果看到自己一直在辛苦的剋制而渴望成功,卻從不曾痛痛快快的滿足過自己,於是他看到了及時滿足自己的可能性,這也是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的吸毒嫖娼,而是一種深刻地對自己負起責任的智慧。這樣的活在當下,不僅和延遲滿足不矛盾,而且在理想的情況下和世間萬物都是不矛盾的。


我覺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理一下這兩個概念,即:「延遲滿足」和「活在當下」。

眾所周知的棉花糖實驗是斯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在科學家後來的跟蹤研究中,他們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這個實驗本質上證明了自控力對於孩子的發展的重要性,根據科學實驗證明,智商和自控力,後者對孩子的各種表現的影響要大很多,也就是說一個自律性很差的孩子,哪怕智商很高,他的各種表現通常會比較差。所以現今的一些教育專家就大力呼籲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十分重要。

我們再來說「活在當下」的問題,「當下」這個詞是禪語,眾多宗教體悟的「實相」。對於「當下」的詮釋,我推薦大家看看克里希那穆提的書,他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卓越、最偉大的靈性導師,天生具足多樣神通。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為「中觀」與「禪」的導師,而印度教徒則承認他是徹悟的覺者。從他的書中,你也許能夠悟這這樣一個道理:任何的追尋(無論追尋的是什麼)就是在脫離食物的真相,雖然追尋能夠帶來希望,快感,或者征服欲,但是追尋投射時間感和未來的幻覺,故而就忽略了當下的真相。而所謂的真相,包括內在與外在的種種情境,具體說就是內心或意識里的思想,情緒和身體的覺受,以及外在發生的事和各種關係的互動。克氏倡導「無為」,讓人心安住在解脫的空寂狀態。這對於人類是非常難的,人類習慣於有所作為,習慣於去抓住些什麼,去追求些什麼。但是克氏告訴我們:凡是能夠抓的到的,追得到的都不是實相,都只是幻影罷了。說回「活在當下」這個話題,現在這個短語其實已經雞湯化,停在了膚淺的表面,很少人可以明白其中蘊含的深刻禪理。活在當下,因為只有當下的那一刻才是「真相「。

說到這裡,我們來看下題主的問題:延遲享受和活下當下矛盾嗎?我認為這完全是兩個不同概念層面的問題,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一定要比較,那麼我的答案是不矛盾。

在這裡我想引進美國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蘭格的」專念「理論。蘭格的專念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專註自己的注意力於某件事情。對於專念,蘭格的定義是這樣的:創造各種可能,積極留意新事物,隨時能敏銳的發現環境中細微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反應。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中國湖南一名17歲的高中生,在無錢購買蘋果手機的情況下,通過非法途徑偷偷賣掉了自己的一個腎,換取了他渴望的手機。對於這種極端事件,我們能說他是「活在當下」了嗎?很顯然這個孩子對於人生所謂「快樂」的追求是嚴重偏離的,如果他能活在他的當下,他就不會去追求那種不真實的所謂人生滿足。而從蘭格專念的理論角度來說,專念是敞開心扉;是使用不用的角度;是創造新的類別,如果純粹以結果為導向,生活會變得毫無樂趣,甚至有可能走極端。其實我理解這也是一種活在當下的概念。

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謝邀。

直接給出回答:不矛盾。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調查:假設你在正在洗一大堆碗,你覺得一邊洗碗一邊(),會讓你體驗更好。

A.想像洗完後和愛人在繽紛的霓虹燈下攜手逛街。

B.什麼都不要想,只想著洗碗。

C.回憶昨天在辦公室被同事捉弄的糗事。

很大可能,你會選擇A,但是實際上研究發現,當你選擇選項B的時候,你的內心體驗會更好。YY比不過專心致志。

參考Killingsworth, M. A., Gilbert, D. T.
(2010). 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Science, 12(330), 6006. Retrieved
November 12, 2010, from http://www.sciencemag.org/con

因此,活在當下的是這樣的意思:所想=所做。專心致志於此時此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會更快樂。

當你在糾結當初你沒有忍住誘惑吃了棉花糖,沒有延遲回報的時候,你實際上是在後悔,這根本不符合「所想=所做」,所以的體驗水平還不是最好的狀態,可以提高。

同樣,當你「所想≠所做」的時候,勢必會影響你現在做事的結果,進而影響對未來累計,影響你未來的成就。可以讓自己重回「所想=所做」的狀態,別胡思亂想,做好手上的事,支持未來的成功。


延遲滿足是一種選擇。

活在當下是一種狀態。


人和動物不同


延遲當然好,你得到了更多糖,但是你在聽話不吃桶中糖的時候,內心是不是很難受,很痛苦呢,你同樣是被傷害到了。也許,延遲得到兩塊糖時,發生地震和海嘯,或者其他突發事件呢?豈不是一塊糖也沒吃到;


我對活在當下的理解是:「做好手頭上的事情」。

而對於死板的說法「吃飯時吃飯,走路時走路」,是不認可的,對現實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按照我「不科學」的解釋,在題主例子中忍受誘惑才是活在當下。


不矛盾

活在當下即全心全意地完成目前所做的事,認真對待眼前物人。這是在你已決定好做什麼之後的心態,它涵蓋學習生活各個方面,並不簡單地等於及時行樂。及時行樂與延遲滿足是你對享樂的態度,是你對享樂做出的時間規劃。

你先做出選擇,是及時行樂還是延遲滿足,之後便是活在當下,專心做好眼前事。


矛盾的,
延遲享受的態度是把今天當做為了得到更好的明天而活,活在當下是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的態度來過今天的。所以是兩個互相矛盾但在境界層面上不分高低的生活態度。各有各的活法,不可強求他人,也不能強求自己。


推薦閱讀:

人與人之間開玩笑的本質是什麼?
富人家的孩子和窮人家的孩子如果大家都很認真學習,這樣的差距有多大?
有哪些遊戲里的事情在現實中發生了?
如何保持辦公桌的整潔?
單身男女買什麼東西可以極大地提升幸福感?

TAG:人生 | 心理 | 生活方式 | 積極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