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學思想是反智主義嗎?
最近看到一個詞叫「反智主義」,權威的英文版在線大英百科全書給「反智主義」下的定義是:「反智主義描繪的是一種態度,它敵視,或者說不信任知識分子和對知識的追求。它可以通過許多種途徑表達,比如攻擊科學、教育和文學的價值。」在大陸可以打得開的中文版在線維基百科更直接認為,「反智主義是一種存在於文化或思想中的態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論。」
吳稼祥認為,最接近於當代反智主義的中國思想,是老子表達的道家思想。他的「反智主義」警句,可以在81章《道德經》里的每一章中找到,最著名的句子大概是這些: ——知識就是偽裝:「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18章)——無知就是幸福:「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19章) ——愚民才好治理:「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65章) ——不識字才是盛世:「小國寡民。……使民復結繩而用之。……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80章) 眾所周知老子5000字的道德經,是智慧的濃縮,是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但以上對其「反智主義」的解釋貌似也不無道理。道德經真的不適應當代發展形勢了嗎?大家怎麼看?
我們視為人類最大優點的理智本來就需要反思。
我們成功進化出了理智、情感,無庸置疑是偉大的成就;但我們的理智和情感是有巨大局限的。
我們既因為理智而成為偉大的人,也受制於認知的囚籠。
對理智的反思,是反思我們智性的不足。這是哲學的終點,也是宗教的起點。
西方大哲學家比如黑格爾、康德最終都認為人的理性並不足以了解世界本身,還有更高的東西存在,他們都承認人類理性的局限,並最終歸向於神的存在或者說某種更高的理性。
老子被認為是大哲學家,但他歷史上一直被奉為道教的始祖,因為他的確主張我們有時要放空大腦,去體驗超越理智的神秘意識維度: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這其實和佛教的入定、禪定修鍊是非常類似的。
老子反對迷信理智,用現代語言來說,他反對過分強調左腦思維(日常思維)。他認為這種思維方式是造成諸多認知問題的根源。
一般理智是指分析、推理、邏輯之類,這當然是人獨有而強大的能力,但這只是我們大腦功能的一部分,它導致了我們的思維基本上是二元的,非黑即白的。這不也正是造成人類問題的最大禍源嗎?!
事實上,成年人往往自覺的跳出這種思維模式: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正是因為成年人逐漸發現人類一般理性的不足,所以採取了實用主義哲學的態度,以實用為判斷一般事務的標準,不再對終極真理自以為是,而是給未知留出空間和想像力,留給某種更高意識維度才能把握的東西。不再輕言對錯,是成人的基本標誌,不是不分對錯,而是更為包容和大度。
人往往把自己認知、構建起來的幻象,當成世界本身,並不斷權衡、計劃……這是我們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主要方式,但是,不要忘了,這種認識,不是認知功能的全部,更不是真相本身,認知功能本身也是會進化和突變的。西方現代哲學,尼采、柏格森、海德格爾..........無一不在反思對理智的迷信。
美國哲學主流是實用主義哲學,這一學派之所以值得推崇,不是因為它淺薄而功利,而是因為它從祖師爺威廉詹姆斯那會兒就深刻地認識到理性的有限,理性只是我們認知功能的一部分,它所能認知的世界,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判斷「真理」的標準往往是實際效果,而已。威廉詹姆斯的態度是:日常理性只是我們認知功能的一小部分,而在這理性之外,還有廣闊的意識維度,只不過它們被理性的薄霧遮蔽了。威廉詹姆斯對宗教體驗有很多研究,專門寫過一本《宗教體驗種種》。
知識更是如此,知識並不是絕對真理,是我們現階段所認識到的局部規律,它註定被證偽,比如科學知識。知識只是科學的階段性總結,知識不是科學——科學本身恰恰是強烈的懷疑、不斷地探索未知。
東方宗教,道教、佛教,自古就認識到,只有跳出一般理性思維模式,才能把握更高的實在(所謂的實相),因此它們都注重煅煉大腦去體悟更本質的存在,而煅煉的過程,往往是關閉、超越一般理智的過程。
老子給人的感覺有時很矛盾,一方面他顯得極端智慧,另一方面他又時時有「反智」的語句出現,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看到人們沉溺於聰明算計之中而不自知,他是這麼說的:
是與非,相去幾何?美與惡,相去幾何?
人們畏懼那些那些他們以為不得不畏懼的東西。
荒唐啊,人們為何無法從這種狀態中醒來呢?
眾人熙來攘往,沉溺其中彷彿要趕去享受最高的祭祀禮儀一樣,彷彿陽春三月出外游賞。
我卻像船兒停泊,不動任何念想;
就像嬰兒沒有懂事前一樣懵懂;
好像沒有任何目的地。
眾人都忙碌不瑕,而我卻遺世獨立,像個傻子般渾渾沌沌。
俗人們聰明有餘,我卻昏昏然;
俗人們患得患失,我卻無知覺。
道的體驗如同大海萬里澹澹水波般包容廣大,像長空中吹拂的風一樣無窮無盡。
眾人都有自以為,而我卻顯得愚頑鄙陋,我與眾不同,我推崇從大道中汲取所需。
(老子第20章)
------------
另外,根據敝人的一點了解,中國真正的愚民、反智者,其實從來不會說反智愚民,他們都是開口閉口「仁義禮智」的。
比如漢武帝,獨尊儒術。
統一思想,其實就是不要別人思想。
當某些人口口聲聲理性、科學、主義、偉大理論時,我們就要小心了。
漢娜?阿倫特曾經對納粹的種族滅絕進行了分析,她指出種族主義是建立在一整套理性和邏輯上的,「這套邏輯將人類過去、現在與未來解釋為一個封閉的整體」,並且它有一個自己要去的「終極目標」;為了這個目標的實現;可以對現實世界進行任意的改造。
漢娜?阿倫特所說的封閉邏輯體系,在一般人眼中,往往就是完美的學說、理論、計劃。當局的宣傳部門會將其稱為顛撲不破的真理!或者稱之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當你聽到這些時,一定要提高警惕:騙子來了!
德國可算是盛產哲學家的地方,但德國人當年相信「人種科學」的可不只有希特勒。我相信當時占多數的德國人認為這理論非常科學、正確、合理,當時整個歐州相信種族主義的也遠不止德國。但在實踐中,這種披著科學外衣的完美理論往往帶來巨大災難。
蘇聯、中國等國不都是吃過馬某的「科學社會主義」大虧嗎?或者說,我們過去稱之為科學的社會主義只是一種固執,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治理的模式,需要不斷修正,並不是什麼真理。而且當某人宣稱其為真理時,要麼是無知,要麼是故意。
這些不正是老子所謂「以智治國」的典型嗎?
科學理論不是什麼真理,而是系統的實用理論和方法,當我們利用科學獲得巨大成功和利益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對其理論不斷懷疑、證偽、修正、升級。當我們看到那些關於集中營滅絕猶太人的種種悲慘歷史時,當我們看到侵華日軍當年的種種暴行時,我們都會反思這悲劇的根源:是希特勒的問題,還是猶太人的問題,是日本人的問題。。。但最終,我們會回到唯一的問題上來:人類的智性、人類的意識維度註定了這一切。衝突不可避免、戰爭不可避免。。。而唯一的辦法是我們超越舊有的意識維度,這就是宗教的真正內核。宗教創派人物,比如老子、佛陀、耶穌的經歷、言論都表明他們獲得了意識上的進化。至於這種意識的進化,採用什麼方法,是天生的,是古代宗教的,還是現代科學的,因時因地制宜即可,現代當然應該用科學的態度去研究宗教的這種真正內核,這對人類是非常有益和重要的事。科學和迷信是對立的,不管這種迷信是對某種知識體系的迷信,對某種自以為是的理性的迷信,還是對宗教、神怪、某個人的迷信-------迷信理性,也是一種迷信,而且是現代最主要的迷信;但是,科學與人類意識進化這事並不對立,我們都希望能變得更智慧,特別是像宗教創派者們那樣獲得超越凡人的大智慧,如果科學能幫我們達到這個目標,當然最好。
宗教是複雜的混合物,有迷信,有愚昧,有社會道德倫理,但它的核心是超驗的,這種超驗的內核,我們不妨用科學的態度去研究。
總之,老子追求的正是超越我們舊有的意識維度,通過提升意識維度來改變這一切。
扔掉你的破爛,給你一個全世界。這不是反智,而是反愚蠢。
道德經雖然說話很溫和慈祥,老子也像個慈父一樣苦口婆心循循善誘,但是書里有些比較深沉的刻薄,比莊子那種激揚的刻薄更讓人受不了。
面對愚蠢,想不刻薄的說話,似乎是不可能的。而以愚人看來,和他們手裡的破爛對不上號的,則都是偏激的,驚世駭俗的。比如現在這個問題,他們會認為老子的思想是「反智主義」。
道德經是我看過反愚蠢反的最徹底而決絕的一本書。不過,好在愚蠢的人也看不懂這本書。不然都被打擊的沒法活了。
老子說無道的人,不得其死,不道早已。你作死得死,我也管不了你啊。
莊子和老子相比,直接都不跟你正經說話。老子還想勸勸你,莊子覺得跟你說話都嫌累。以世之沉濁,不可與莊語。
孔子呢,他也不喜歡愚蠢的人。說了很多難聽的話。他覺得大多數的蠢人,不過就是些只懂得拿勺子搲米吃的傻瓜,哪裡能談什麼智不智的。說老子反智的道德經壓根就沒讀懂,正所謂 」下士聞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
老子的道德經通行本不是原本,莊子的更離譜,被大儒郭象刪改掉三分之一。
提問之前,先弄清楚有些話是不是老子說的比較好,畢竟儒家最喜歡篡改別人著作,今天網上刪貼從業者,應該拜孔子為祖師爺。ps: 有些話,雖然難聽,但其實是真話,而普通人往往不喜歡聽真話,卻喜歡孔子鼓吹的天花亂墜的那套東西,然而當人們真相信它而對某些東西放下戒心時,孔子的烏托邦反而成了罪犯的遮羞布。我覺得老子並不是反智。老子追求的是大智慧,是洞悉萬物的智,而反對自作聰明,反對那些小聰明,因其會導致世間的各種爭擾。至於愚民那句,在某本注本里做愚鈍,淳樸之說,就是說要教民純樸質樸,這也比較符合道家歸本之說。
完全沒有信達雅標準的按照現代情況隨手翻譯一下
完全沒有信達雅標準的按照現代情況隨手翻譯一下完全沒有信達雅標準的按照現代情況隨手翻譯一下重要的事說三遍
我只說道理,不要詬病我的翻譯。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說的明明是大道遭到廢棄的時候,會有仁義志士挺身而出(參考各種各樣的正能量事件);有新科技出現的時候,必然有詐騙的情況(參考層出不窮的騙術)
哪裡說了「有知識就是偽裝」?「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說的明明就是勇於質疑權威的東西,不去樹立仁義典型,回歸性本善的狀態,才能民利百倍,民復孝慈。
哪裡說了「無知就是幸福」?「小國寡民。……使民復結繩而用之。……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說的明明是小國,人口少,讓人們性格淳樸憨厚,安居樂業。「復結繩而用之」就是一種修辭手法。你當古人寫文章都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樣么,」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樣的句子更多啊,禪師說讓你把杯子倒空你就把杯子倒空么。是不是傻。哪裡說了「不識字才是盛世」?再隨手碼兩句能背出來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的明明就是道理是不講情面的,不會因為你個人而改變,聖人就是能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平等的看待百姓。這不跟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紂亡一個道理么。不跟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一個道理么。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句道理說得這麼明白我都懶得翻譯。
道德經通篇都在告訴人們要客觀公正的看待事物,要與人為善,要開化心智但不要利用技術做壞事,還揭示了此消彼長的陰陽變化之理。
再返回頭看「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怎麼可能是讓人變傻逼呢!告訴人們不要貪小便宜,不要鑽小孔子,不要找體系漏洞以滿足自己,告訴人們恪守準則,遵紀守法,看起來似乎愚鈍,確利國利民,是國之福。哪裡有不對么。明明就是大智慧的表現好么。
我一個理工科的人都能被折服。
順手百度了一下吳稼祥,但畢竟是在辦公室不敢太囂張,暫時沒找到他說道德經反智的相關報道和言論。也不知道題目所述是真是假,暫不表。但任何事情不經過調查,斷章取義,隨意發表言論,甚至嘩眾取寵以博取關注,這才是反智。我覺得首先要破除的是神秘主義,什麼老子揭示了宇宙真理之類的東西,老子的道德經就是那個時代的樸素哲學觀。老子了不起,但是也不是火星來客。 我覺得理解老子的理論有兩個前提:1.先秦能讀書識字,有文化的人,基本都是貴族,雖然也有窮貴族,破落戶,但是庶民受教育的可能性還是非常低的。2.諸子百家,儒道法墨等等,他們的主張是如何使國家更強大,如何更好的管理人民,如何更有效的調動軍隊。。。。本質上講,他們的理論和方法論是為君王服務,賣給君王的。 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基於上面兩個前提,我們就可以理解了:第一,道家本質上也是為帝王服務的。很多人奇怪漢初施行黃老之學,到武帝時代才獨尊儒術。 黃老之學明明是煉丹求長生的道家,怎麼能管理國家呢?其實黃老之學就是講給帝王聽的,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那是帝王術的道理,不是給老百姓聽的。第二,我們現在讀儒家,道家等等,總是站在人民平權或者被統治立場去讀的,就覺得有些理論完全沒道理,看起來就是愚民,反智。其實也沒錯,人家告訴統治者,不要讓老百姓太聰明,太講究華服美味,不要追求什麼俠義,這些都是社會動蕩的根源,要讓老百姓(庶民)安居樂業,要讓她們老死不相往來,不抱團,不結社。。。。這些完全沒錯誤啊?如果站在當時統治階級的立場上,大奴隸主和大貴族的家天下。這話真的一點錯誤都沒有。老子反智,孔子扼殺人性。。。這些其實都是笑話。 換個角度看可能比較好理解。
如果要我來說,是「反治主義」要比「反智主義」更恰當。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可見一斑
第一次玩知乎,不懂規矩,大家多包涵。首先,同意 @曉白 所說的,「吳稼祥古文不及格」其次,嚴重支持 @bluetie所說的理解老子的理論的兩個前提,我將之表述為,當時的學術背景是「學在官府」;諸子的學術旨趣基本都在於「君人南面之術」並且,嚴重讚賞 @吳海峰的反證,及其所說的「所謂的反智不過為某些人斷章取義宣傳所致。多少口口聲聲說反智的人看過《道德經》?「在」君人南面之術「的前提和背景下來理解《老子》的相關內容,我們將會發現,其中的很多概念和內容,在很多情況下表達的是一種關係,一種在處理君與民之間的關係時的對比。比如:不爭,是不與民爭;守弱、處下,是要求侯王要將自己擺在比民眾弱和下的位置,如此民眾才會」樂推而不厭「。如果脫離了這個背景來理解《老子》,一則會在理解的整體過程中導致矛盾;再則將會不可避免地導致消極。對於智的態度,尤其在那些被認為是反智的內容,很多亦是反映了一種君與民的比較關係,即:君王,統治者,不要認為自己比民眾聰明。下面以問題中提到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章的解讀為例,說明這個問題。
這一部分亦是《老子》中被嚴重錯解的內容。其歷來被作為《老子》推行愚民政策的最主要的罪證。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此從帛書甲本。本章的關鍵,同時也是被曲解最嚴重的內容在於「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
對於此句如何解譯,歷來有兩類代表性的意見。一類如任繼愈先生所理解的「從來貫徹「道」的原則的人不是用「道」來教人民聰明,而是用「道」來教人民愚昧。」;一類如陳鼓應先生所理解的「不是教人民精巧,而是使人民淳樸。」。第一類解釋儘管從文字訓釋的角度看似乎顯得言之鑿鑿(實際未必真正能夠經得起考問),但在整個《老子》的主旨和本章的邏輯上都是有無法調和的矛盾的;第二類解釋,儘管可上溯到河上公,則明顯注入了太多譯者的主觀臆斷,從文字上很難讓人信服。
要正確理解此段的意思,可從文理邏輯和文字訓釋兩方面著手。
從文理邏輯上來分析,讓我們先從本段「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入手,這句話無論採用哪一個版本,各路注家得出的結論可說是完全的一致,即「因此,以智謀來治理邦國,將會對邦國造成損害;不以智謀來治理邦國,將造福於邦國。」之意。顯然,此句的行為主體應當是「侯王」,對於此,均無異議。不過,大家似乎都無可奈何的忽略或逃避了「故」字,因為無論採用上述的哪類解釋,都是認為前面的「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中的「其」是指代「民」,而對於民的知所導致的民的難治何以能夠「故」出侯王的「以不知知邦,邦之德」,都無法有一個合理順暢的邏輯解釋。實際上,「故」字已經非常明確的提示我們,這兩句的行為主體應當是一致的。只有,也只有,如此理解才能在文理和義理兩方面都解釋得通,即「民眾之所以難治,是因為侯王想通過智謀來進行治理。因此,以智謀來治理邦國,將會對邦國造成損害(用智謀治國導致民之難治);不以智謀來治理邦國,將造福於邦國。」(因此,我在對此章的斷句上使用了「——」,以表明其間的論說層次。)如此理解亦與世傳本七十五章「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的思想相一致。順利的理解了這兩句是在講侯王不能以知治國及其之所以得出此結論的原因,我們便不難推斷「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應當是在講侯王不應「以知」,或者說,聯繫到文本涉及侯王與民兩個方面,是在講侯王與民的知的比較關係的問題。但推理畢竟只是提供了一種邏輯上的可能,如果不能找出文字訓釋方面的依據,勢必亦將如上述第二類理解那樣陷入主觀。
從文字訓釋上分析,沈善增先生在《還吾老子》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得出了可以說是決定性的意見。
沈先生遍查《老子》中「以」後面跟動詞的十四個句子,分析後歸納出兩點:一:
「以明」、「以愚」作「使明」、「使愚」解,在《老子》文本中沒有依據;二:《老子》文中與此處用法、結構類似,最可比照的證據是「大邦以下小邦」和「小邦以下大邦」中「以」後的動詞「下」作「下於」解(各注家均持此解而無異議)。最終沈先生得出的結論為:在此「明」、「愚」當作「明於」、「愚於」解。我認為沈先生的考證翔實充分,可以為據。
另提供兩點作為參考:
一、「明」、「愚」作「使明」、「使愚」的用法,在《老子》之前的先秦其他文獻中少見佐證;
二、先秦文獻如《尚書》、《虞夏書》、《商書》、《周書》、《左傳》、《國語》等中均未見有愚民思想。
另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此處的「知」與「不知」,如果結合上下文來理解的話,明顯應當是一個比較級的概念,也就是說侯王在主觀認識層面相對於民眾是將自己擺在一個「知」的位置上還是擺在一個「不知」的位置上。以往的的注家都就字論字斷章取義不考慮上下文之間的關係將「知」與「不知」理解為絕對意義上的對於「知」的態度,如此則難免得出一個奇怪的所謂「治國不需要智能」的結論了。
至此此段可通譯為:
因此說:依道而行的君主,不認為自己比民眾高明,而是認為自己比民眾愚鈍——民眾之所以難治,是因為侯王想通過智謀來進行治理(侯王以為自己比民眾高明)。因此,(侯王若是以為自己比民眾高明,妄圖以自己的)智謀來治理邦國,將會對邦國造成損害(用智謀治國導致民之難治);(侯王若是不將自己放在比民眾高明的位置)不(妄圖)以(自己的)智謀來治理邦國,將造福於邦國。
道德經本身只是打開你的思維層面,但是沒有豐富的知識底蘊和經歷,你也只能看懂最表層的部分,人云亦云。
老子反對的是技術的智,不是哲學(純粹意義上)上的智。老子反對的是小聰明,不是大智慧。老子反對的是憑藉所謂的「智」凌駕於百姓之上的聖人。老子眼中的大智慧是「朴」「自然」「無為」,是一種不經「智」修飾的本然狀態。老子認為孔子那些人的禮是技術活,和他的道不在一個檔次。老子認為技術會壓抑人性。老子認為人應該不戴峨冠,而應被褐懷玉。老子既反智,又不反智,這是因為老子的智慧和一般人不同而已。
老子熔鑄宇宙、社會、人生於短短五千字詩化格言中,老子真正是人類思想大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老子最被人詬病的就是反智主義、社會倒退主義、反道德主義。但我們要明白老子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他的思想不能不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制約,也就是說即使是老子,他也會有局限性。那時沒有手機、汽車、飛機,他不可能預見到數千年後技術上的智會如此深刻地改變社會。但老子是遠遠超前的,他對智的批判和法蘭克福學派對工業社會的批判異曲同工。老子的批判思想屬於後現代,這也是老子在世界上被翻譯第二多的原因。所以說正是局限性成就了老子的偉大不凡。在技術崇拜的時代,老子的智慧具有特別的價值。老子否定的是巧智,即所謂工具理性。老子將巧智和慾望相聯繫,深刻地指出了慾望正是巧智萌生的土壤。老子對欲的批判彰顯了人性。老子貴無,認為人性和道相通,是「無」,是無規定性,像無定形的水,任何強加於人性的事物都是對天道的破壞,因為道法自然。自然即自發秩序,是「無」得以生成世界的原理。無和自然都沒有明確的指向,即無目的性。任何有目的的行動,包括技術,都和慾望相連,都被老子否定。所以老子貴無為,要求人們回歸到原始社會。人類不太可能回到原始社會,在對老子進行揚棄之後,還是能從老子那裡得到教益。
老莊的精華在於其中蘊含了自由、平等、民主、反偶像、個性解放、人格獨立、辯證法、生命至上、精神至上、彼岸性、一元價值論、萬物最高同一性、隱逸思想、自發秩序、民粹、反戰、女權、節慾、陰陽和諧、返樸歸真、反工具主義、解構主義(反邏各斯中心主義)、相對主義、語言有限性、主體即個體、操作術(謀略)等等思想(恕不能一一闡述,否則將是一部大書)。這裡要特彆強調「蘊含」二字,在老莊生活的春秋戰國,思想還不可能像今天學者那般表述得條理清晰。蘊含指A--&>B--&>C……--&>Z,A到Z的中間環節需要今人去填補,這也是學者的創造性工作。老莊是座富礦。
任何文本都關聯三方:創造方——原作者、譯者、改編者;接受方——讀者、觀眾;闡釋方——註疏家、批評家、學者。只有三方都參與,文本才是完整的。老子也不例外。老子說了什麼,這是一個不僅關係到老子,還關係到其他兩方的事。所以我說老莊蘊含這些高大上的思想,是三方交融的結果。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老子。
老子對慾望、巧智等的批判固然無法用來指導當代,但可以矯正當代極端物質化的傾向。社會和人體一樣,需要保持陰陽的平衡。在陽亢的當代,我們尤其需要老子這味補陰的道地中藥材。
老子對仁義的批判是與孔子為代表的早期儒家對話的結果。陳鼓應先生已經撥亂反正,認定老子從生年上說是中國第一個思想家、哲學家,早於孔子,但兩人在同一時代,有過對話。在老子眼中,孔子倡導的仁義並不是今人口中的道德,而是範式,是理性專制的祭品。在老子看來,孔子倡導的仁義本身並沒有錯,錯在自上而下。這一點尤須注意。也有學者認為,《老子》中反對仁義的話可能是老莊後學添加的,是當時儒道論爭的產物。
老莊希望人類社會是「破碎的」、個體化的,而不是整體化的、同質化的,所以才說出「老死不相往來」。老莊若活在當代,必然反對全球化。這和後現代相通。但老莊更希望人的精神世界不是「破碎的」,而是與道為一,與道長存,獲得精神超越肉身的終極神秘體驗。
經自身成長曆程總結,人蠢多作怪,不外如是。奉勸題主莫要污了經典。慎讀慎思。
這證明英國人開始信儒教了。孔子恨少正卯「詆毀」自己的學說,於是謀了個職司寇以便「依法治國」。儒家從來不是大度的,然而是風度的,因而是陰謀的代名詞,由於讀多傷身。一個24歲卒的讀書天才,見識能多廣博、對世界的認識能多深刻?其對《道德經》的解讀居然奉為圭臬。歷史一再證明,讀書人追求的並非真理而取勝,和販夫走卒一樣。除了做事更隱蔽,讀書人一樣淺薄粗鄙!詆毀讀書人、讀書人的事業,不僅弄死你,還要令你「永世不得翻身」。
事實上,關於老子道德經是否提倡的思想是和儒家類似的愚民,以及是否是引人反感的反智一直以來都有爭論。在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裡面就有他為老子思想的澄清。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欲無知。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今譯;不標榜賢明,使民眾不起爭心;不珍惜難得的財貨,使民眾不起盜心;不炫耀可貪的事物,使民眾不被惑亂。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靈開闊,生活安飽,意志柔韌,體魄強健。常使民眾沒有偽詐的心智,沒有爭盜的慾念。使一些自作聰明的人不敢妄為。依照無為的原則去處理世務,就沒有不上軌道的。引述:名位實足以引起人的爭逐,財貨實足以激起人的貪圖。名位的爭逐,才獲得貪圖,於是巧詐偽作的心智活動就層出不窮了,這是導致社會的混亂與衝突的主要原因。解決的方法,一方面要給人們生活安飽,另方面要開闊人們的心思。所謂「無知「,並不是行愚民政策,乃是消解巧偽的心智。所謂「無欲」,並不是要消除自然的本能,而是消解貪慾的擴張。本章還蘊含了老子對於物慾文明的批評。
以上引用自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事實上總覽全書,可以看到老子堅持的無為思想貫穿始終,反對統治者暴政,反對智者的巧詐,反對前兩者對於民眾自由的壓迫,都是追求接近自然和諧狀態的道的境界的要求,老子是站在民眾角度和利益出發的,與損害民眾利益維護統治的愚民政策有根本的區別。有一定的智慧知識不用於正道而是用於謀求巧詐,才是老子所說的「智者」的涵義,在老子看來,真正的智慧,是自然無為、虛靜、柔弱,真正的以道治理國家,應該是順從自然規律的,而反對智者和聖人,並不意味著老子認為不需要道德和智慧,恰好相反,在理想狀態下的民眾,自身就是道德和智慧兼具的。這在當今社會仍有意義,因為部分人過於相信「人定勝天」和利益決定論,導致爭端頻起,傾軋不斷。當然老子對於柔弱不爭的強調,也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而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在如今看來也是不適合人類的發展的,這是老子思想的缺憾。小小地安利一下,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還是比較適合閱讀的,並不艱深,注釋解釋都比較詳細。但是陳鼓應有兩個版本的《老子》,另一版本是全繁體豎排.....扯遠了。這裡是部分的簡潔解釋,如有錯誤還望指正。是的,有部分反智的內容。
老子追求的是法自然,可是他卻沒明白,智慧也是一種自然。老子不是要愚民,而是說統治者要像愚人一樣對待人民,不要運用技巧智慧去統治人民,這樣只會增加混亂,而不是和諧,這是人與人的關係要返璞歸真,主要講的是人的社會屬性,人類是一個集體,人與人如果爾虞我詐,只會增加內耗,在自然屬性上,老子是不反對為學日益的,增加自己的知識和科技。
慧智出有大偽---------------------這一句你沒有看到嗎?
老子是要我們務實。務實自然沒有啥聰明可言。沒有聰明就是大智慧了。
以智治國,中國算是。美國更典型。難道你不覺得越說的頭頭是道,底子越虛嗎?基尼係數最高的幾個國家就包括中美。那些埋頭做事的國家過的很好,比如中北歐。
這個你不明白,那說那些富翁吧。布隆伯格說,他沒見過華爾街成為巨富的,巨富都是創造實際價值的。的確大部分富翁都是如此。雖然金融市場也有例外,但是那些富翁都不信傳統的經濟學,更不信自以為高人一等的短線操作。因為泡沫發達的基本都死的很慘。
我看過很多人的自傳,基本上都是老生常談的踏踏實實工作,專註,積累,把握機會。再則,聰明本來就不是需要追求的東西吧。智巧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難道還有什麼比民眾安居樂業更好的社會性的好事嗎?作姦犯科的大多有些聰明吧,這樣傷害社會,又使得社會難以治理。第16章: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第32章:知止可以不殆。
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
第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46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第55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第70章: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第71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第72章: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看,老子有多少求知的言論。
所謂的反智不過為某些人斷章取義宣傳所致。多少口口聲聲說反智的人看過《道德經》?
老子反對的是我們所迷信的所謂的「知」--簡單來說就是聰明,說實話,有人會認為這所謂的「知」是真正的知么!如果社會一味追求的知是不對的,那毋寧「不知」!
以上當然只是我的胡亂猜測而已。
搞不懂怎麼就反智了,如果反智,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豈不更好,道德經通篇寫的不都是規律嗎?告訴大家,天地是有規律的,人類社會是有規律的,道包涵的規律太多了,根本是一本道德經無法說完的,有些人看到這些規律就想到可以用它來自保,有些人看到這些規律覺得可以用它來發財,也有些人看到這些規律用來長生。「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字面意思我了解,但意思不是讓廢了大道,也不知反對智慧,而是告訴我們,「有仁義」出現的時候,大道基本是廢了,比如:扶摔倒的老人,大家覺得扶老人是「仁義」,「有大偽」的時候,我們要知道,肯定是有人使用「智慧」了,比如現在比較火的:寶強離婚的事件,就是馬蓉使用了「智慧」,所以現在雖然我們譴責馬蓉,無論怎樣都奈何不了她的原因。至於「仁義禮智信」是儒家的,來證道家學說,這樣不好。
吳稼祥古文不及格,硬生生把一堆璞玉翻譯成爛白菜
推薦閱讀:
※論老子的三寶觀與中醫整體觀的養生?
※道德經從哲學意義上講是被高估了還是低估了?哲學意義上有什麼價值?
※《道德經》翻譯最好的書是什麼?
※道德經第七章如何解讀?
※如何評價墨子,與孔子老子是否可以平起平坐?
TAG: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