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傑克遜主義(Jacksonian Democracy)?
最好提及一下這個主義對美國各方面的影響(政治經濟外交blahblah),以及民主黨現在和傑克遜主義有什麼關係?
既然是問傑克遜民主,就從民主開始。
這是維基上找的美國大選投票率
一般表面意義上的說[傑克遜]民主,就是指這時的高投票率。(當然,因為黑人不算,女性不算,其實真正投票率沒那麼高)
高投票率能出現,得是你能把民眾發動起來。傑克遜做到了,是因為選民背景發生了變化。以前,大部分州要求選民必須有地產,或交過稅(當然主要是地稅),這樣一般的工人階級就排除在外了。到 1820 年代,大部分州都取消了這個限制,這樣總選民的人數大大增加了(推進此變化的,比如紐約的 Tammany Hall,打得也是民主的口號)。
這時候,有個叫 Van Buren 的傢伙很歷害,為傑克遜設計了一個競選方案,就是只要你投我的票,你就可以加入民主黨。Van Buren 打造了第一套美國的現代黨派競選理論,就是 big tent。大樹底下好乘涼,大家求同存異,只為競選總統。
這個主張,也和這個[傑克遜]民主相一致。
所謂民主,其針對的,是精英。
什麼是精英主義?比如,傑克遜的競選搭檔,副總統候選人 Calhoun,也是當時的副總統。這就好像奧巴馬參選找了切尼當副總統搭檔,今天就是找死。
但在當時沒有。所謂精英主義,就是不管風頭怎麼轉,權力其實永遠在我手裡,只是名義上的變化。
這是傑克遜競選里依然傳統的一部分,隨著競選的勝利,後來兩人也說再見了。選 Calhoun,只是因為要爭取南方的選票。這個理念,是 Van Buren 的。所以,傑克遜參選時,還是一種混雜的[民主]。
傑克遜反精英主義(但他也不是普通人)。
所以他上台以後,加強了總統的力量,消弱了精英扎堆的國會。他不喜歡國會領袖,因為國會發言人 Henry Clay 在 1824 年搞幕後交易把他搞掉了(見 @甘震 的回答,並謝謝 @Jeff Hsu 指出錯誤),不喜歡 Webster,因為他是典型的東部精英。
他不喜歡大部分內閣成員,因為他們都是國會點頭的。當然,Van Buren 除外。還有一個除外的,是戰爭部長,John Eaton。Eaton 當時再婚娶了一個漂毫女孩 Peggy。但大家風傳 Peggy 是個風塵女,本來就是 Eaton 的小三,於是以副總統的老婆為首,發起譴責運動。Van Buren 自己的婚姻就很坎坷,認得老婆 Rachel 時,Rachel 也是婚姻不順。結果兩人的婚姻因為一些手續問題,後來被認定是Rachel離婚手續沒做完,和傑克遜算重婚,也鬧得滿城風雨。這還沒完,傑克遜大選勝出後,來到華府,結果她老婆看到競選時當地對他倆婚姻之事的毀謗,競然一氣而死,傑克遜還沒宣誓就成了孤家寡人。於是在 Eaton 這事上傑克遜力挺 Eaton,和副總統 Calhoun 更是徹底一刀兩斷。
他反對精英把持的政府職位,認為這樣製造了一個特殊利益階層,而代之以政黨分肥制,就是把職位分給支持自己的,在競選中對自己有功的「業餘人士」。直到世紀末公務員制出現才慢慢消失(慢慢,至今芝加哥地區的民主黨乃把持著數萬地方職位)
他反對大銀行,取消了他認為是金融寡頭控制的央行,美國第二銀行,消弱了聯邦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極有可能造成了次年的 1837 年經濟大危機,並讓政府缺少應對該危機的能力。
他反對聯邦政府擁有過大權力,而是大大增強地方政府的力量。他因此獲得了南方的歡迎,因為這意味著奴隸制是地方事務,和其他州無關。這也直接讓美國進入了經濟上的「自由放任」時代。
他支持給普通人基本的生活保障,成為普通人的保護者,方法就是給普通人土地。所以要西進,吞噬印第安人的土地。這讓他獲得西部人和工人的支持。
傑克遜是矛盾的。因為他的許多措施,沒有給普通人保護,更是直接/間接的對他們造成了損害。當然,這可能是當年的人對經濟規律還不了解的緣故。
傑克遜民主,其實是一種地方與社區的勝利。
到頭來,傑克遜通過一個包容的政黨,一套政策,和上台後的一系列舉動,獲得了選民的肯定,從而激發了選民的熱情,進一步推動了投票人數,把這輪民主推向高峰。結果就是,反對他的人不得不也成立一個永久性的政黨,Whig,提出自己的黨綱,來與之對抗。如果說民主黨是提供的是社區利益,Whig 提供的就是保護私有財產,如果說民主黨提出的是社會保障,Whig 提供的就是機遇,如果說民主黨是經濟上的同一,道德上的多元,Whig 就是經濟上的自由,和道德上的同一。
說這麼多吧。
上面這些其實很多東西也沒說清楚。可能知道的人能看明白,不知道的還是不太知道。
想來是因為這個問題問得很虛,隨便找本美國歷史書就能找到一章講這個的,完全沒必要在這裡問。如果題主自己先了解一些相關知識,問得具體點,那討論起來會更有意義。
大約是這樣。安德魯·傑克遜和富蘭克林·羅斯福可能是民主黨歷史上最重要的兩任總統了,沒有安德魯·傑克遜就沒有民主黨,而沒有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沒有現在的民主黨。
安德魯·傑克遜的名望起於1812年美英戰爭,他是那種會被現在的共和黨人熱愛的民主黨總統,無論在戰場上還是決鬥場上都戰無不勝,熱愛拔槍決鬥都可以作為NRA的代言人。他先是從克里特人手中為美國奪來了2000萬英畝的土地,又從英國人手裡打下了新奧爾良,僅僅是一名少將的他甚至擅自向西班牙開戰攻佔了佛羅里達。《根特條約》簽署之後,北緯49°以內已經註定未來都將是美國的了。
安德魯·傑克遜在戰後被視為美國的英雄,在南方更是如此。他的勝利為南方發展種植園經濟爭得了廣闊的土地,這也成了他當選總統的一大資本。事實上,從此直到20世紀50年代共和黨利用黑人民權運動興起大打「南方戰略」,南方都是民主黨的鐵票倉。安德魯·傑克遜把民主共和黨改組為民主黨,這也就是「傑克遜民主」(Jacksonian Democracy)的開端。
182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24個州中只有兩個是由立法機關來推選,其他所有的州都由選民來投票,是第一次真正的「普選」。由於前一次大選中約翰·昆西·亞當斯與眾議院議長亨利·克萊的政治交易醜聞【1】,帶著廣大選民清掃被腐敗交易操控的華盛頓的呼聲,安德魯·傑克遜一舉擊敗了小亞當斯,同時也獲得更大的「合法性」。建國初期的歷次戰爭和隨之的通貨膨脹彰顯了邦聯的無力,內憂外患使得美國人要求一個更強大的聯邦。而安德魯·傑克遜恰恰是以強硬著稱,他的外號就叫「老山胡桃」——因為這是「世界上最硬的木頭」。
安德魯·傑克遜首先確立的是聯邦的權威。由於依賴進口和出口,南方一直反對高關稅。1832年,南卡羅萊納州乾脆宣布聯邦的《關稅法案》違憲,拒絕執行。安德魯·傑克遜則立即宣布該州的宣布無效,調動軍隊進駐南卡羅萊納,武力相逼,直到該州答應妥協。對於印第安人,他就更強硬了。不接受「歸化」、按照部落形式組織的印第安人都被武力趕到了密西西比河以西,安德魯·傑克遜絕不允許有「國中之國」。
安德魯·傑克遜還確立了總統和白宮的集權。過去,總統都是和自己的內閣成員商議國家大事,但在安德魯·傑克遜任內,他把大權收到了自己手上,重大決策開始有由他和他白宮裡的心腹們來決定,也因此被諷刺為「廚房內閣」——內閣成員和白宮幕僚的區別在於,內閣成員的任命需要國會批准,是國家的正式行政官員,而白宮的幕僚團是總統自己「私下」挑選的非正式機構【2】。閣員們的角色被大大削弱,建國初期的內閣制實際上變為總統制。比如美國的國務卿,本是各部之首【3】。在總統大選中,擁有聯邦政府管理經驗和國際事務露臉機會的國務卿也擁有最大的優勢,安德魯·傑克遜之前的四任總統均為國務卿出身【4】,而當初亨利·克萊和約翰·昆西·亞當斯達成的交易就是約翰·昆西·亞當斯當選總統後將任命亨利·克萊做國務卿。在安德魯·傑克遜之後,歷任總統幾乎都是在副總統、州長、參議員、眾議院的任上參選,從第8任馬丁·范布倫到現在的第44任巴拉克·奧巴馬,只有威廉·塔夫脫和赫伯特·胡佛是作為部長競選成功。
安德魯·傑克遜的成功奠定了民主黨的基礎,在共和黨出現之前的「第二黨系」時期,民主黨在與輝格黨的競爭中長期處於優勢地位。
在《美國人的歷史》里,保羅·約翰遜這樣寫道:於是乎,幾乎是一個不小心,美國就有了一個非常強大的總統職位,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個任何個別總統只要願意就可以變得強大的公職。總統過去是、而且一直是唯一一位由全體國民選出來的官員,這樣事實給了他道德上的合法性,去行使隱藏在憲法灌木叢中的巨大權力。直到安德魯·傑克遜時代,這些權力才得以探索,再往後半個世紀,它們讓許多人大吃一驚,並把他們嚇出一身冷汗……傑克遜不僅建立了一個一直持續到內戰時期的新的政治王朝,他還永久性地改變了權力的結構。廚房內閣(最後擴充成了眼下龐大的白宮官僚隊伍及其機關)是總統權力新的增長的產物,每四年一次總統與多數選民之前所訂立的個人契約,使得這種權力增長成為可能……這是傑克遜的民主黨一統江山的開始……實際上,傑克遜——或者說他的理念——從1828年到內戰一直統治著美國。
至於現在的民主黨和傑克遜的關係,正像這篇答案開頭所寫的,沒有安德魯·傑克遜就沒有民主黨,而沒有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沒有現在的民主黨。安德魯·傑克遜雖然擁護聯邦,但他是一個南方人,認同小政府和州權,還一門心思要廢除央行,他其實還是「右」的。而現在的民主黨是在富蘭克林·羅斯福手上成為了代表工人階級和勞苦大眾「左派」,具體的過程建議參考另外一個問題: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為什麼是既是共和黨人,又反對蓄奴並有實質作為?
最後,推薦一下《美國人的歷史》,如果對美國歷史並不了解但有興趣,這本輕鬆而又有趣的書是不錯的選擇。唯一的缺點是一般讀者可能接受不了他的「右」。我的答案其實也主要來自這本書和一點讀時的思考。
註:
【1】1824年大選中,無論是獲得的人選舉人票還是普選票,安德魯·傑克遜都比排在第二位的約翰·昆西·亞當斯更多,但由於選舉人票未過半,總統人選按照第十二修正案被交給了眾議院來決定。約翰·昆西·亞當斯與眾議院議長亨利·克萊達成了政治交易,結果反敗為勝。【2】這種另起爐灶的政治手腕歷史上其實並不鮮見,就像中國古代的軍機處,本來古代官員的升遷罷黜吏部都有考核程序,七品縣官就算是皇帝的小舅子也不能一夜之間就做上一品大學士跟皇帝商議國家大事。但皇帝嫌官僚系統礙手礙腳,就另闢蹊徑建立了軍機處,軍機處定下了政策就以皇帝的名義發布,內閣只不過是負責執行。不管皇帝選的人有無爵位官職年資,都可以進入軍機處,內閣大學士可以進軍機處,上書的舉子也可以進軍機處,雖然有軍機大臣、軍機章京之分,其實皇帝願意聽信誰的就可以聽信誰的。當然,還有中國現代的「文革小組」。
【3】國務卿在美國總統的繼承順序里第四,僅次於副總統、眾議院議長和參議院臨時議長。
【4】托馬斯·傑斐遜是喬治·華盛頓的國務卿,詹姆斯·麥迪遜是約翰·亞當斯的國務卿,詹姆斯·門羅是詹姆斯·麥迪遜的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是詹姆斯·門羅的國務卿。美國政治上有幾種典型傾向:
哈密爾頓主義(Hamiltonian):以美國國父之一亞歷山大·哈密爾頓命名。主要傾向為大政府、現實主義,注重大政府領導下的商業力量的成長,注重構建有利於全球貿易的國際秩序,注重離岸平衡和遏制戰略,對於手段是否和平,並不在意。這是美國最常見的傾向。
威爾遜主義(Wilsonian):以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命名。主要傾向為理想主義(自由主義),注重傳播美國價值觀和體制,傳播資本主義,注重國際組織和國際規章,為此可以動用武力。這是自一戰以來逐步興起的一種傾向。
傑佛遜主義(Jeffersonian):以美國第3任總統、美國國父之一托馬斯·傑佛遜命名。主要傾向為古典自由主義,傾向於小政府,自由放任的市場,關注本國的民主成長。因此更多地是一種孤立主義傾向,對外注重溝通,而不傾向於使用武力。
傑克遜主義(Jacksonian):以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命名。主要傾向為睚眥必報的民粹主義。一方面傑克遜主義與哈密爾頓主義一樣,強調國家擁有強大的國防力量,但另一方面傑克遜主義對政府、商業集團和跨國組織始終有著非常警惕的態度。傑克遜主義和傑佛遜主義一樣基本不關注國外事務,搞孤立主義——除非被外國惹了。如果美國被外國惹了,傑克遜主義宣揚無視任何國際準則和國際組織,直接用強大的武力實施報復和遏制。華特·米德總結傑克遜主義外交就是:「別關心外國人,除非他們惹了你。但如果他們攻擊你,那麼就盡你所能(進行報復)。」(「Don"t bother with people abroad, unless they bother you. But if they attack you, then do everything you can.」)傑克遜歷史上是個猛人,他指揮軍隊與印第安人作戰時,佛羅里達(當時還是西班牙領地)有兩個英國人賣武器給印第安人。連宣戰都不做,傑克遜率軍攻入佛羅里達,抓住了兩個英國人,帶回美國本土,判決、絞刑。此事在歐洲引起軒然大波。
————————————————————————————————————————
傑克遜是一個民主黨人。但是早年間的民主黨和現在的民主黨不是一個調調。
其實早年間民主黨是民粹保守勢力,共和黨是精英、進步勢力。蓄奴州主要是民主黨的地盤,而美國進步運動(progressive movement)則常常是共和黨發起的。所以現在黑人多支持民主黨,其實從歷史上看是個挺弔詭的事情。奧巴馬成為民主黨的總統,這估計能把傑佛遜·戴維斯(美國內戰時南方的元首、民主黨)氣的吐血。
近年來民主黨和傑克遜主義沒有多少聯繫,倒是茶黨和一般的美國鄉民(Redneck,一般是共和黨支持者)比較符合傑克遜主義。
近期唯一能和傑克遜主義拉上關係的民主黨的作為,可能是抓捕本拉登的行動。當時美國並沒有通報巴基斯坦而私自派出軍隊進入巴基斯坦實施軍事行動,頗有當年傑克遜之風。1607 5月14日:104名歐洲移民抵達北美,建立了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的詹姆斯頓。
1609 受荷蘭東印度公司僱用,亨利·哈德遜在後來被稱為哈德遜河的河流上航行、勘探1619 7月30日:弗吉尼亞伯吉斯議院召開美洲第一次選舉出的立法會的首次會議。
海盜船「珍寶」號(英國)和「白獅」號(荷蘭)運抵第一批非洲奴隸到美洲
1620 12月26日:「五月花」號攜102名朝聖者抵達馬薩諸塞的普利茅斯。
1626 彼得·米紐特以60荷蘭盾(24美元)從美洲土著人手中購得曼哈頓島。
1652 羅得島施行殖民地首部法律,宣布奴隸制非法。
1675–76 飛利浦國王戰爭期間,殖民者與美洲土著人在新英格蘭發生歷史上最血腥衝突。
1692 在馬薩諸塞的塞倫市的魔法審判中,19個人(包括男人和女人)被判絞刑瘋狂迫害達到頂點
1704 年4月24日:約翰·坎貝爾編輯印刷美國第一份報紙《波士頓時事通訊》第一期。
1730年:殖民地經歷了由喬納森·愛德華茲、喬治·懷特菲爾德和吉爾伯特·特南特發起的「大覺醒」宗教復興運動(約至1745年)
1765年:英國議會實施印花法案對美洲輸入物徵稅,激起貨物抵制與騷亂(1766年撤銷)。
1770 5月5日:英國士兵在波士頓大屠殺中殺死5個殖民者,煽動起獨立情緒。
1773年 12月16日:塞繆爾·亞當姆斯發起的「自由之子」組織,在波士頓茶會上將進口茶葉傾倒在波士頓港,抗議英國徵稅。
1775年 4月18-19日:保羅·瑞維爾星夜騎馬提醒萊剋星頓人抵禦英國軍隊,美國革命開始。
1776年 1月:托馬斯佩恩的《共同的感覺》點燃了要求脫離英國獲取獨立的革命情緒。
7月4日:國會通過了建立美利堅合眾國的《獨立宣言》,包括未來總統約翰·亞當斯(1797-1801)和托馬斯·傑斐遜(1801-1809)以及起草人本傑明·弗蘭克林在內的56個人簽名。
1783年:英美簽訂《巴黎條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革命戰爭正式結束。
1787年: 《西北法令》鋪平殖民之路,為俄亥俄河北部和密西西比河東部疆土的合併打下基礎。
1787–90年: 國家大會批准《美國憲法(1787年9月17日制定)》,取代了《聯邦條款》;特拉華最早批准(1787年12月7日),新漢普郡的批准使其達到9個州的數量,《美國憲法》生效(1788年6月21日),羅得島在13個州中最後一個批准(1790年5月29日)。
1789 年4月30日:喬治·華盛頓被一致選舉為美國第一位總統(1789-1797),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獲全票選舉的總統候選人。
1791 年12月15日:美國施行《權利法案》,對憲法第一次作了10處修改,保障全體公民基本權利。
1793 年:《逃奴法案》實施,助長了對逃跑奴隸的追捕,規定對幫助奴隸者給予嚴懲。
1794 年3月14日:埃利·惠特尼為軋棉機申請專利,刺激了南部農耕地區經濟發展。
1800年:國家首都由費城遷往由法國建築師皮埃爾·埃芬特仿照巴黎和凡爾賽設計的華盛頓特區。
1803 年4月30日:傑斐遜總統從法國手中購買路易斯安娜,美國疆土從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脈,達到800,000平方英里。
1803–06年:劉易斯和克拉克領導「探險軍團」探索路易斯安納及遠至太平洋的未勘疆土。
1812–15年:美國企圖擴張至今日的加拿大,對英法與拿破崙戰爭有關的禁運不滿,懷疑英國對美國西部邊疆土著人提供幫助,1812年戰爭爆發,英軍燒毀國會大廈和白宮(1814年9月13日-14日)。
1817–18年:在對聚集在佛羅里達的逃跑奴隸引起的不適引發的第一次色迷諾爾戰爭中,安德魯·傑克遜將軍率領美國軍隊與美洲土著色迷諾爾人交戰。
1819年:通過亞當斯-奧尼斯條約,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羅里達。
1820 《密蘇里妥協案》以梅森-迪克遜線為分界,劃分了自由州與奴隸州,包含了賓西法尼亞南部邊界,沿俄亥俄河向北拓展,為購得的路易斯安娜土地上未來諸州的成形打下基礎。
1823 年:「門羅主義」宣布了對歐洲干預美洲事務的無法容忍,宣稱美國對歐洲事務持中立立場,建立了美國孤立主義外交政策。
1827年:喬治亞州切羅基族施行憲法,宣布成立切羅基國。
1828年:諾亞·韋伯斯特的《美式英語詞典》出版,收錄70,000條目。
1830年:安德魯·傑克遜總統(任期1829-1837)簽署《印第安人遷移法》,將所有美洲印第安人從密西西比東部土地遷徙至俄克拉何馬。
1831年:《逃奴法案》(1793年)出台後開始反對奴隸制度者並協助黑奴逃往北方或加拿大的組織被賦予「地下鐵道」綽號(至1865年)。
1月1日:韋廉·勞德埃·加里森開始出版廢奴主義報紙《解放者》。
8月21-22日:奈特特納在弗吉尼亞的南安普敦縣領導了一場農奴起義(11月11日被絞死、剝皮)。
1835年:托克維爾的《美國的民主》出版。
1838年:由女性、美國非洲人和工人等廢奴主義者聯合建造的賓西法尼亞大廳(位於費城,也被稱為自由大廳),5月14日正式開放,3天後被憤怒的暴徒焚毀。
在《印第安人遷移法》引起的「淚水之路」上的被迫西徙中,4,000切羅基人死亡。這場行動初由約翰·沃爾將軍監管,後憤而辭職,由溫菲爾德·斯科特將軍監管。
1841年:在「阿米斯塔德審判」中(1839年7月),美國高等法院判決西部非洲俘虜獲勝。
1843年:近1,000先驅者在2,170英里的俄勒岡之路上完成西進移民進程,結束於威廉米特流域。
1844 5月4日:塞繆爾·摩爾斯從華盛頓向巴爾的摩發送了第一個電報訊息。
1845年:《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生活敘述:一個美國奴隸的自傳》出版。
1846–48年:墨西哥-美國戰爭中,美國獲得從德克薩斯到加利福尼亞的西南部領土。
1847 年7月24日:楊百翰領導摩門教先鋒人物在猶他州建立鹽湖城。
1848 年1月24日:建築人員馬歇爾在加利福尼亞州蘇特山發現金礦。
7月19-20日:伊麗莎白·凱迪·史丹頓和盧克麗蒂雅·莫特在紐約的塞尼卡·福爾斯舉行第一次女權大會。
1849年:30,000人西赴加利福尼亞淘金。
1850年:在農奴制諸州要求下,國會通過第二項《逃奴法案》,刺激了廢奴主義者和「地下鐵道」運動。
1851年8月12日:埃薩克·辛格發明了縫紉機。
1852年:哈利特·比徹斯托夫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出版。
1857年:美國高等法院出台《德里德·斯科特決議》,支持奴隸制
1859年10月16日:約翰·布朗襲擊了哈勃渡口軍火庫,但沒有引起奴隸起義。約翰布朗被捕,12月2日被處死。
1861 年4月12日:美國內戰爆發,以南卡羅萊納州為肇端(1860年12月20日,南方7州脫離聯邦,改組為美洲同盟國家,選舉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同盟軍陸軍准將博爾嘉德攻破薩姆特堡壘後,又4州脫離聯邦。
1862年:《宅地法》為密西西比河以西(除德克薩斯)的2.7億土地(佔美國國土10%)宅地打下基礎。
1863 年1月1日:亞伯拉罕·林肯發布《解放宣言》,早前脫離聯邦諸州中的11個州的奴隸獲得自由,脫離聯邦的其餘5州(密蘇里,肯塔基,西弗吉尼亞,馬里蘭,特拉華)仍襲農奴制。
納瓦霍人被迫從新墨西哥經300英里長途遷徙至博斯克熱多都,在那裡被迫建造薩姆納堡壘。
1865 年4月9日:羅伯特·李將軍向尤利塞斯·格蘭特將軍投降,內戰結束。
4月14日:林肯總統遭暗殺。
《第13修正案》實行,全美國奴隸制被廢除。
1869 年5月10日:釘下最後一顆鉚釘,中太平洋鐵路與聯合太平洋鐵路在猶他州的普拉蒙特雷處獲得鏈接,完成了公私聯合的縱貫大陸的鐵路。
1876年: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發明電話。
百年博覽會在費城舉辦。
1879年:托馬斯·愛迪生髮明電燈泡。
1881年:克萊拉·巴頓建立美國紅十字會,提供災難救援和戰時協助。
1882年:國會通過排華法案,禁止華人勞工移民入美。此前自1849年淘金以來已有100,00華人抵美,他們多工作於礦山和鐵路。
約翰·D·洛克菲勒組建標準石油托拉斯。
1884年: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出版。
1886年:可口可樂上市。
塞繆爾·甘波斯組建美國勞工聯合會。
5月4日:爭取8小時工作日的全國大罷工導致芝加哥的「乾草市場暴亂」。
9月4日:阿帕奇部族首領格羅尼諾在亞利桑那州骷髏峽谷投降,美國與美洲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結束。
1887年:《道斯法案( 土地總分配法案)》將印第安人公社土地轉變為個人化分配,最終實現所有土地轉換,以圖將印第安人吸納到白人主流中來。
1888年:9月4日:喬治·伊斯曼發明了使用滾軸膠捲的相機,並註冊了「柯達」商標。
1890年:雅各布·A·里斯的《另一半如何生活:紐約房屋研究》出版。
國會通過《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規範和限制壟斷。
12月29日:拉克塔部族在南達科他州的傷膝大屠殺中戰敗。
1892 年5月28日:約翰·繆爾組建希拉俱樂部,囑意自然保護,被選舉為首任負責人。
7月6日:位於賓西法尼亞州霍姆斯代德的卡耐基鋼鐵公司發生罷工,引發拼克頓安全代理人與工人之間的衝突。
1896年:美國最高法院「普萊西訴弗格森」案,為「隔離但平等」的種族隔離政策建立了先例。
1898年:西班牙-美國戰爭導致古巴獨立,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歸美國主權管轄。
1903年:杜博斯的《黑人的靈魂》出版。
12月17日: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在北卡羅萊納州完成「小鷹」號飛行。
1906 年4月18日:聖弗朗西斯科地震引發大火毀滅全城,過半數人流離失所。
1908年:亨利·福特的T模型成為第一個可被廣泛負擔得起的汽車。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建立聯邦調查局。
1909年: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成立。
1910年:艾瑪·戈德曼的《無政府主義及其他》出版。
1911年:第一個電影工作室內斯特工作室在好萊塢成立。
3月25日:紐約三角衫工廠失火,146個工人喪生,多為女性,是當時最嚴重工業事故。
1913年2月 17日:軍械庫展覽在紐約開幕,首次向美國公眾集中展出當時歐洲藝術家的大批作品,震撼了當時的藝術並為之注入了活力。
亨利·福特在其底特律汽車工廠中引入移動生產線。
1914年:巴拿馬運河完工(開始於1904年),促進了美洲海岸與世界航海業之間的運輸和貿易。
1917年: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爆發)。
1918–19 流行性感冒襲擊美國,不到一年內導致650,000多人死亡。
1919 《第18修正案》禁止酒的生產、銷售和運輸。
《第19修正案》賦予女性投票權。
戰後社會經濟問題引發失業、通貨膨脹、種族主義等,導致「紅色夏日」期間全美很多城市爆發種族暴亂。
1920 9月11日:無政府主義者尼古拉·撒克和巴特勒·莫凡再提被莫須有的指責為在馬薩諸塞州南布雷特里犯有殺人搶劫罪行。
在1918年6月16日因反戰演說被判入獄的勞工領導人、激進主義者尤金戴布茲,作為美國社會主義黨候選人第5次競選總統。
1924 國會通過《民族起源或移民法案》,約束東亞和亞洲印第安人移民,限制東南歐洲移民。
「茶壺圓頂醜聞」中,沃倫·哈定總統的內政部長阿爾伯特·福爾收受賄賂,把懷俄明州茶壺頂油田秘密出租,暴露了政府的腐敗。
1924–72 艾德加·胡佛出掌聯邦調查局直至其人謝世,在任期間濫用權力及敲詐等不光彩手段。
1927 5月20-21日:查爾斯·林德伯格駕駛「聖路易斯精神」號飛機,完成從紐約長島到巴黎的首次跨越大西洋的飛行 。
8月23日:撒克和凡再提在被判刑近7年及一系列上訴失敗之後,被以電刑處死。
1928 《馬里安報告》揭露了與《道斯法案》有關聯的欺詐與腐敗,導致後者於1934年終止,指出了美國對印第安人政策的失敗之處。
1929 10月28-29日:股票市場崩盤導致大蕭條的開始。
1933 《第18修正案》終止,酒類禁令被取消。
弗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總統(任期1933-1945),實施針對大蕭條的新政改革。
1934 2月10日:由於被報紙指責為反對資本主義並且突出了弗拉基米爾·列寧的形象,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迭戈·里維拉的壁畫《十字路口的男人》被工人們毀壞 。
5月23日:邦妮帕克和克萊德·商博恩巴羅被聯邦調查局官員襲擊殺死,此前從1932年開始,他們曾犯下瘋狂罪行引起公眾注意。
1935年:「工作改進組織」和「聯邦藝術工程」建立,在大蕭條期間資助作家及畫家開展公共項目,常常紀錄和反映當時悲慘的現實。
羅斯福總統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為美國工人階層提供退休及失業保險。
推薦閱讀:
※聽美國歷史相關的公開課的podcast有什麼困難之處?是如何解決的?
※能出現在總統山上的西奧多 羅斯福為什麼不如其他三位名氣大?
※如果穿越成美國奴隸制時期的黑奴,怎樣才能逆襲?
※美國人為什麼討厭印第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