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有哪幾個主要觀點?
不得不說,林毅夫老師的新結構經濟學體系邏輯性還是很強的。如果想仔細了解的話,可以先從《解讀中國經濟》看起,如果還有興趣,可以看《新結構經濟學》。下面進入正題:
新結構經濟學的主要背景是: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全世界那麼多發展中國家,只有日本、東亞四小龍等少數國家實現了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跨越,絕大多數國家仍在貧窮與「中等收入陷阱」中徘徊。 許多國家領導人認為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是合理的,因而採取的多種方式試圖向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靠近。如大躍進時期的中國,不惜一切代價(用林毅夫的話說,就是不顧自身的比較優勢)發展重工業。而重工業所需的大量資本正是當時中國所匱乏的,為了發展重工業,中國在利率、匯率、城鄉二元結構等多方面進行了偏向重工業的制度安排,造成了資源配置的極度扭曲。 林毅夫認為,後發國家應該遵循比較優勢,循序漸進實現產業升級,而非一蹴直接模仿發達國家資本密集的產業結構。圖二:農村、改革
圖三:國際經濟眾多銀行家無憂無慮地認為次級債7000億美元而已,30年後沒人記得次貸危機,只 會是金融教科書小插曲。美聯儲主席說因 為深諳各危機機理,不會重演。危機的啟 示:1930s不能坐視金融機構垮台。 自由貿易。1降福利,提高企業競爭力2金融機構去槓桿,提高抗風險能 力3減政府負債,提高抗風險 能力→都是收縮性的結構性改革的內容12貨幣貶值boost出口3 援助性貸款∵結構性改 革危機解決的舊例
國際宏觀經濟現狀美國股票泡沫,【新常態】資本市 場平均回報低但波動大。塞普勒斯 將賣黃金這一沒咋的信息就使國際 金價暴跌。錢流入實體經濟活動的 發展中國家,給發展中國家宏觀管 理帶來挑戰。
主流認為增速下滑是內因體制機制問題為主,但2011是9.3%(印度7%巴西7.5%韓台),2012是7.8%(印度5.3%巴西2.8%)未來中國:
消費不是拉動增長主要驅動。消費靠收入增加,收入增加靠技 又靠投資。投資本應是主要驅動,原來投資投錯了地方。印度 說美元是美國儲備貨幣,應考慮美元政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了大量資金外流,fundamental volatility 美國某人定六個指 盈餘、外匯儲備等)等原來是中國靠投資不行的證據,現在是· 中國有好的投資機會①是中等發達國家,②產業需升級、技術需創新③現在建的基 礎設施多是聯結城市不是城市內部建設。· 發達國家拿挖洞補洞批評凱恩斯主義是因為其只能幹那些,而發展中國家還可升級 產業。所以不可盲信。· 財政①政府負債低40%,積極財政政策有財源②民間儲蓄高。發達國家外匯儲備不 足。· 地方債:審計署說中央負債9.8億地方負債10.9億+融資平台附政府償還責任的債 務9.6萬億,地方負債7.9萬億,佔GDP31.5%,地方擔保的項目不一定實際產生擔保 責任。地方債務比重20.9%而已,且異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債務多用於投資 而非消費,有資產,即使壞掉也可打包賣。不是消費花完了就完了。他國借外債需 還外幣,內債可靠印鈔解決。· 西班牙主權債務危機,西班牙負債佔GDP比重低於英國,英國政府負債借£,印鈔即 可。· 借短期債務,基礎設施多長期投資,世行給發展中國家的債務>20年,國內僅1-3 年,借短債做長期投資,有時間問題,過去的借新債還舊債的滾動而化短為長,影 子銀行利息高,影子銀行的產品都是銀行賣,後者仍需擔責,地方負擔加重。應地 方發債,但《預演算法》逼政府只能借道融資平台。對策①國務院代發(但規模太 小)②銀行借錢,透明利息低。· 基礎設施使用密度。20年經濟增長8%/年,有潛力,因為有後發優勢!但前提①社 會穩定。隱患多多:收入分配+霧霾+腐敗。②發展遵循比較優勢。
我國仍在製造業階段,能源使用密度高且污染多,農業用能源少且分散,服務業用能源少而環保技術高。環保設備閑置以降低經營成本。地方政府應監督卻無動力只看GDP。1、一個經濟體的要素稟賦結構會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而變化,因此,一個經濟體的產業結構也會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而變化。2、經濟發展階段並非「非黑即白」(實際是否定了舊結構經濟學的「二元論」觀點),而是一個從低收入的農業經濟向高收入的後工業化經濟發展的過程,是連續的,但未必是線性的、機械的序列。3、無論在哪一個發展階段,市場都是資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基本機制。同時,在市場機制外,政府需要在結構調整中發揮積極作用。
聽林毅夫老師自己總結說「有為政府,有效市場」,但至今不明白這與曼瑟·奧爾森在《權利與繁榮》中所說的「市場強化型政府」有什麼區別。
要素稟賦。。。。。。
核心是比較優勢,而遵循一國每一時點的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選擇技術、發展產業是實現快速發展、消除貧困和收入收斂的最好辦法。這是因為這樣會產生最強的競爭力,產生最大的剩餘,資本的回報也會最高,積累的積極性會最強,比較優勢和產業的升級和收入的增長會最快同時一個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後發優勢來取得比發達國家更快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而實現收斂。
企業最大化利潤,並基於生產要素之間的相對價格來選擇採用何種技術,進入何種行業。要企業遵循比較優勢選擇技術和產業其前提是必須要有充分競爭的有效市場和因勢利導的有為政府。而遵循比較優勢、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則是新結構經濟學的處方。
比較優勢、增長識別、六步法
看過新制度經濟學和新興古典經濟學,林毅夫的理論(在看新結構經濟學)雖然一些部分有道理(主要是資源稟賦的動態特徵吧),但是很多地方都是說不通的,比如:為什麼需要產業政策?為什麼政府可以比市場做得好?如何避免出現過度的國家機會主義?如何避免陷入技術模仿的路徑依賴?
楊小凱曾經談到後發劣勢,試看現在的東北不就是後發劣勢的典型代表嗎?
而現在經濟不錯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卻是民營經濟和政府制度做的最好的地方。
後發劣勢需要我們重新思考。
中國目前要談新經濟,無論消費端升級,還是去庫存,又或者大數據,都離不開互聯網創新,互聯網新經濟將是個不斷深化的大課題,馬雲講:世界未來30年,屬於善於使用互聯網的人,企業,國家深度認同,未來將不再存在互聯網和非互聯網公司的區別甚至,半數以上公司將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共享經濟模式下新的工作模式
推薦閱讀:
※商用無人機產業以後會有什麼發展趨勢?
※如何給非金融人士簡要解釋 M2 貨幣、GDP 和 CPI 之間的關係?
※如何評價印度宣布沒接受銀行問詢之前 個人存款不得超過74美元?
※如果國家每個月新印1萬億的鈔票,我這個賣5元早餐的應該怎麼升價?
※倫敦奧運會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分別花費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