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為什麼會愛自己的孩子?

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如果身上的肉能給孩子吃,我覺得都有父母願意,請問這是什麼驅使的呢?在心理學上和社會學上怎麼解釋呢?

那麼沒人性的父母的一些慘無人道的行為又怎麼解釋呢?


-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什麼基因論啦,生物繁衍啦,那是老生常談了,說了也是老話。

我說一點我的看法。

一、

買過 iphone 沒有?買來時,你好愛好愛的,加膜加保護套,再是心愛,過上幾個月,半年一年,那手機也開始亂扔了,保護套也取了,跟鎖匙放一起,放刮花了,也無所謂。

心裡甚至想著,下一代的 iphone 怎麽還沒上?

那種喜新厭舊的心理,幾乎是每個人都有的,根深蒂固的毛病,幾乎人人有之。

但「養孩子」這事,要形容給沒當過父母的年輕人知道,其實,也就跟擁有一台「每天不停在『自我進化』的 iphone」 一樣,昨天晚上還躺在床上鬼哭狼嚎,一副鬼樣子,把奶吐的叫人想抽他,死孩子,今天早上起來,突然他叫了你一聲「爸爸」。

登時,全世界的顏色都不一樣啦。

siri 算個屁?

二、

是的,孩子最讓人覺得心愛,心疼,甚至是會感動你,讓你害怕的一點,就在他(她),每天都不一樣,今年九月中,我兒子還勉強差我兩指頭的高度,上個禮拜出差十來天回家,那小子已經高過我至少兩公分不止。

身高一米八二了,才是國中三年級的孩子。

擁抱他,我得踮著腳尖了。

回想舊事,他在我懷裡,脖子撐不起來,眼睛勉強認著我,像陌生人一樣,跟我咯吱咯吱地笑著,打著招呼,連話都不會說的那時節,仿似昨日。

這麼些年來,他走路,他騎腳踏車,他在電影院看電影一半,想去上廁所,他偷偷地跟我說,喜歡同班的女生,他的小雞雞長毛了,他生了重病,被我送回台灣動手術,他鋼琴落練了六年,考上十級,高興得意的模樣,他在爺爺過世時,陪著他爸爸我,在棺木前痛哭失聲,他因為叛逆,他被我狠狠打了一頓,不敢哭出聲來……他的一切一切,歷歷在目。

世間所有至真、至善、至美之物,所有錢買的到的玩意兒,飛機遊艇別墅,跑車美女權位,

哪個能比過你一手養大的娃娃?

這是我自己打造的,獨一無二,誰也沒有,誰也搶不走的,身份證上寫著父子關係的寶貝。

而且他不會過氣,他一直都在讓你驚喜,他不但是自己的進化版,他更是你的進化版。

而且是每天,無時無刻,不在進化。

iphone 是個啥玩意?我兒子,別說拿兩個腎,拿我的命去換,我都願意。

三、

知乎上,年輕的諸君,不知各位聽懂了沒有?

所謂的父母之愛,大體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

在父母眼中,孩子不但是「擁有物」,

更是「會成長的擁有物」,絕不會讓你厭倦的「擁有物」。

擁有一個孩子,養大他,看他不停地變化,會和你溝通,會跟你吵架,會長得和你愈來愈像。

那絕對是世間極其美妙的經驗,再無其它事物,可以類比。

(因為你知道,遲早你們總要分離,所以,那種「擁有」是帶著一點悲傷的,總叫你不舍。)

(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悲傷的離彆氣氛一天天加深,家長們都知道,那是偌的大折磨。)

四、

這個人世,愛子女的父母,大多不出那幾個原因。

而不愛子女的,千奇百怪。

所以,不愛子女的父母。不值得討論。

-


以前我不會回答這個問題,現在有了一個八個月的女兒,覺得這個問題蠻有意思的,我其實一直也在想這個問題。

當然,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生物基因的問題,因為倘若基因裡面不愛孩子,生命就不會延續下去。

說回來我個人,我覺得父母之所以愛孩子,是因為自己想做小孩子。

每當我看著我女兒稚嫩可愛的樣子,每當我去抱她的時候,我總在想,我要是能重新做回小孩子,享受父母的關心和溫暖多好!

所以,當我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我好像就像在關心愛護我自己,也感受到了一份溫情。

可能,在做了父母的人的心裡,童年記憶裡面某種缺失的東西被重新喚起,通過和孩子的交往得到某種補償。


我覺得大家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會極大的受到情感,觀念等等的影響。我認為,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在和孩子在一起互動的時候可以帶有這些。但是既然是回答問題。我覺得大家更應該清楚的反省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各種行為的動機。這樣的自省,對孩子、對自己、對家庭關係。其實是有益無害的。

暫時先寫到這裡。回頭慢慢補充。

這幾天燒得太重了。實在沒力氣碼字。先發個視頻吧

Rufus Griscom Alisa Volkman:讓我們說說育兒的禁忌

視頻封面魯弗斯·格里斯科姆和阿利薩·沃爾克曼:讓我們說說育兒的禁忌視頻

其實在育兒這方面有很多來自於觀念、輿論、文化、宗教等等方面的「脅迫」這有點類似皇帝的新衣。你沒有辦法說出或者表達出自己真正的意願。我記得探索頻道以前也說過這個事情(哪位高人要是能找到視頻的話,這裡先謝過了。)相當一部分母親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會有間隙性的對孩子極度煩躁的狀況出現。母親會虐待自己孩子的情況不是極少數。

而對於父親來說。我也是和視頻里的那位一樣。孩子剛生下來的時候的確是有一種被過去的認知所裹挾著的感覺。當爹在一開始真的有一種:「我應該在這個狀態,但是我的確沒有這個狀態」的狀態。

而至於說對於後半個問題的回答,我想說的是,如果我說實話一定會觸犯眾怒。因為我們畢竟是在一個長尊幼卑的文化裡面成長起來的。現在絕大多數的父母是沒有達到當父母的及格線的。包括相當一部分有較高學歷的人。雖然很多家長對於孩子不會做出極端的行為。但是常年累月的精神和思想摧殘還是很不少的。這麼說是因為這種代代相傳的思想上對於孩子骨子裡的蔑視不是一代兩代人可以甩得開的。更何況現在隔代教養這麼厲害。傳個四五代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如果看著這裡如果有讀者對我已經怒不可遏的話。我只能說很抱歉了。你也是這個群體的一部分了,而且如果你孩子是你爹媽帶著。那基本我也只能指望你孫子輩有幸能夠理解我了。我沒有辦法和一個群體較勁。最多推薦你去看一下古斯塔夫 勒龐Gustave Le Bon的《烏合之眾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了。

雖然生活很多時候很無奈,很苦。但是有些道理是不會因為人類的社會環境的局限性而改變的。人的成長必須依靠父母。而不是更老一輩。扯遠了。

所以說,這個問題被提出的時候其實已經多少受到了人類幾千年文明歷練的影響。父母是會愛孩子的,但不是時時刻刻的。但是孩子是時時刻刻需要依賴父母的。對於這份依賴,作為父母應該是要有這個覺悟。去愛孩子靠荷爾蒙很快就會消散的。很多父母很快就會開始對一兩歲的孩子說。這小鬼就是懶,就是自私。當他稍微再大了以後,你再說他,你再XXXX,我就不要你了,警察來抓你了,醫生來打針了(你這是拿未知的恐懼和死亡去威脅他,為了什麼呢?只是為了讓他順從你的意思,且說你的意思裡面有多少是全然正確的呢?)。再換而言之。在父母如此對待孩子的時候,也是在「言傳身教」的交給孩子如何對待他人。當有一天,一個個熊孩子再你面前模仿著他們父母管教他們的樣子與你溝通的時候。當有一天,這些熊孩子把這些完全內化成一套完整的成人的行為模式的時候。你就會看到各種似曾相識的場景,出現在成人世界裡面。到這個時候,我們回想一下我們現在的父母,大家對於孩子的愛,是否合格呢?能不能稱之為愛呢?

未完待續


生物天性就是生存和繁衍


並非一生下來就愛得那麼深。

就我個人而言,一開始可能只是覺得這是責任——「我的孩子我得照顧她,讓她吃飽穿暖」。所有的人也都和我說「你應該把她照顧好」「怎樣怎樣對孩子比較好」等等。

但是在這個照顧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她每天的變化。時間比你想像中快很多。一眨眼的功夫,那個整天咿咿呀呀吵得腦袋頭疼的小東西,突然間就變成跟在你屁股後面叫「麻麻…麻麻…這個是什麼?這個為什麼?」的傢伙了。有時候覺得她想表達表達不出來傻得好可愛,有時候看到她穿美美的裙子好可愛,有時候連看到她走著走著摔倒了也覺得好可愛(養寵物的人都知道自己有多喜歡看到自家小寵物犯二…)這樣一步一步的勾引你,讓你越來越多的付出。你根本停不下來。

不過,不聽話耍賴耍脾氣的時候也真的很讓人生氣。我總開玩笑說「我從小這麼不聽話,我媽沒把我扔了真是不容易。」現在輪到自己,原來發現,沒扔掉她的原因在於,是她可以包容我所有的不好,不管我脾氣怎麼壞,怎麼犯二,她依然愛我,依然會抱住我「麻麻,不要不高興」在先。你看,這其實是一種【雙向選擇】。 她無法選擇誰成為她的麻麻,但是她一生下來就睜大大眼睛看著我,第一個對我笑,第一個親親我,把人生好多好多的第一次都給了我。讓我明白我和別人不一樣,我對她來說比什麼都重要。那種不可被替代的認同感,是激發父母給愛的源泉。

所以,並不是父母天生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小孩天生愛父母在先。

--------------------------------------------

至於說不愛小孩的父母。我不知道。用電影台詞來回答的話就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愛」。


上面很多答案都寫的很好了哈,從父母心理,激素水平方面都分析很到位。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她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直以來,我對我的娃都有種「配不上」的感覺。

舉一把栗子:

我的育兒技能這麼差,怎麼配得上這麼好的一個娃?

我脾氣這麼差,這種反應會讓孩子怎麼解讀這件事情,會對她的三觀產生什麼不良影響?

我這麼懶惰,以後督促孩子學習又有什麼立場?

我都不愛讀書,怎麼說孩子?

我不學習兒童心理怎麼跟她交流,讓她愛跟我說心裡話?難道讓她長大以後把我屏蔽在朋友圈以外嗎?

這麼偷懶不護膚,難道以後開家長會的時候讓人誤以為是孩子的奶奶也沒關係嗎?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我覺得某些方面來說,她是我前進的動力,是我自省的鏡子。同時,她純真勇敢真實樂觀,某些時候是我的老師。所以,真的愛她,非常。


因為孩子身上含有父母任何一方的1/2的基因,所以從數學上父母在孩子身上投資的效果是在自己身上投資效果的一半。然而由於孩子的繁殖能力和繁殖潛力比父母要強,所以子一代可以製造更多含有父母基因的後代,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投資效益經過修正後應該遠遠大於對自身投資效益的1/2。當我們在做這樣的計算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說父母真的也計算過投資效益,而是說這樣對孩子投資對於基因是有最大收益的,而不對孩子進行投資的基因收益會減小。也就是說,不具有投資後代傾向的基因會使攜帶它的個體越來越少,最終大多數個體都會攜帶有傾向於投資子女的基因。這種對子代投資的傾向的直接表現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這種傾向不是父母的主觀選擇而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

就算你不可愛,你身上也有你父母各自的一半基因,也就是說剛才的計算方法不管你是不是可愛都是成立的。換句話說,你父母愛你並不是因為你可愛,而僅僅是因為你身上含有父母一半的基因。

至於說到為什麼會有慘無人道的父母,那就很好解釋了。從兩個方面考慮:

1,因為進化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受概率控制的,而人類永遠都在發生基因突變,所以總有那麼幾個攜帶違反進化趨勢的基因的個體會存在。

2,就算進化賦予一個人愛子女的基因,但是人的心理和行為並不完全由基因決定,基因只能決定一個大致的傾向,人的生存環境對人的心理和行為也是一個很大的影響。


「當然羅,我的那朵玫瑰花,一個普通的過路人以為她和你們一樣。可是,她單獨一朵就比你們全體更重要,因為她是我澆灌的。因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為她是我用屏風保護起來的。因為她身上的毛蟲(除了留下兩三隻為了變蝴蝶而外)是我除滅的。因為我傾聽過她的怨艾和自詡,甚至有時我聆聽著她的沉默。因為她是我的玫瑰。」

正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時間,這才使你的玫瑰變得如此重要。


愛孩子我認為是人類的共性,不只是父母,因為孩子可愛,代表未來,純潔。愛孩子是普遍的,但是要警惕一種自以為是的父母,以為自己做了什麼就是愛,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這種父母就是禍害了。


生了就要養,這是傳統理念

養了就要養好,跟自己的未來息息相關,孩子身上有自己的希望

最重要的來了:付出

一個人在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上付出得越多就會對這個人或這個事越上心,就有了愛~


有的人養狗,把狗當親生孩子那麼養,換新的狗糧要自己先嘗過,以前愛長途旅遊的也不旅遊了,每天帶狗到出去玩,天天給夠擦身子梳毛,嘴裡有一口吃的都要先想想狗。

我的鄰居李阿姨,愛狗愛到什麼程度呢,她的先生住院了,她要去醫院照顧先生,又要回家照顧狗,兩頭跑得很累,可是即便這樣,我提議幫她養幾天狗的時候,她也捨不得。

李阿姨五十多歲了,和她先生兩個人在結婚時就打定主意不要孩子。我相信,她這樣的人,如果有孩子,一樣會對孩子很好。這不是因為孩子本身有什麼與眾不同,而是因為她就是這樣的一種人。她如果養的是貓,她也會對貓好,她養的是花,她會對花好,她養孩子,她對孩子好,跟被養的對象沒關係。

關於樓主說絕大多數父母都願意割肉給孩子吃,讓我想到夏天時的一個冷笑話:這麼多年,我媽一直都這樣,每到夏天最熱的時候,都會把家裡唯一的電扇從客廳拿進我房間,讓給我一個人用,然後自己回到房間默默打開空調…


看完所有的答案及其主流價值觀導向(尤其那些自稱父母的答案),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青春期里身邊那麼多小夥伴抽煙喝酒玩遊戲打群架給人當槍使給人日割腕割喉服安眠藥跳宿舍樓。

為什麼?

為什麼野獸沒自毀的,人類反而很流行?

你看,野獸都把幼獸從小當獸的,人可不把小孩從小當人哦。

玩具你妹啊,禮物你妹啊,小天使你妹啊?

人類內心的自大自私並享受其中的心態也叫做愛?那麼這愛絕逼導致滅種?

以前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火我還不理解,現在看看好多高分我突然就理解了。還有好多做兒女的貌似就是奔著賤活的。這樣的父母這樣的兒女,讓我想起一句話:

半吊子搞革命,無異於自掘墳墓。


我開的天貓店賣嬰兒裝,模特是我兒子,。

有個客人給了好評說自家孩子穿了比模特好看多了,老婆氣的要和她撕,,哈哈哈


父母不一定會愛自己的孩子。


初識故事爸爸江華老師是因為江老師10月份邀請耕林童書館敖德老師來蘇州分享一堂繪本閱讀的課,小編慕名前往,作為一個2歲半男孩的媽媽,只因為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一直踐行每天給孩子讀繪本當做陪伴。分享課樸實而精彩,敖德老師用7個故事告訴所有來聽課的爸爸媽媽——繪本教會我們怎樣做父母,在場為數不多的幾位爸爸掌聲不斷。小編是繪本閱讀的推崇者,但從來不是一個推廣者,聽完之後有強烈的渴望要把敖德老師推薦給所有的爸爸媽媽,無奈敖德老師當日就要返京,時間有限,於是小編第一時間向江老師發出採訪邀約。採訪兩個小時,在江老師的繪本館,他分享的每一個片段都很精彩,小編不忍刪減。爸爸媽媽們請安靜地讀完,相信江老師的分享會讓你有價值百萬的收穫。

猶太人一年人均閱讀數是64本,中國人是0.6本

跟猶太人一年人均閱讀數是64本書相比,中國人除去課本之外的閱讀數是0.6本。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猶太人父母就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並且這種閱讀習慣需要通過一種儀式感來養成。

猶太人把閱讀當做一件很神聖的事物,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猶太人會在聖經上面點塗上蜂蜜,讓孩子舔一口,然後告訴孩子書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傳達「知識甜蜜」的觀念。甚至在讀書之前是要洗手的,書本是纖塵不染的,而這些傳統的東西被一代一代的傳承,是文化,也是信仰。

每天我會跟孩子們說故事時間到了,他們自動地會安靜下來,不可以吃東西,不可以玩玩具,有時候是在床上,我抱著他們,手裡拿著書,腳上蓋著被子;有時候是在書桌邊,依然是我抱著他們,手裡拿著書,在一種安安靜靜的氛圍裡面,進入書本的世界。這個儀式感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很多年後,他們會記得這樣的場景,並且會傳承給他們的孩子,這是文化的力量。

我是一個爸爸,孩子是我成為爸爸的老師

我首先是一個爸爸,雖然在孩子面前,父親和母親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在我的家裡媽媽更多承擔對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於是我就非常愉快地承擔陪伴孩子玩耍的角色,但其實也沒有必過分強調父親和母親對於孩子的區別,任何其他人給予孩子的愛都是奢愛,有則幸,沒有亦不必強求。唯有父母的愛與陪伴無法比較,只能說缺一不可。因此在孩子們還沒有能夠獨立之前,父親和母親都有責任在他們需要的時候,陪伴在他們的身邊。因為這個時間真的太短暫,而他們建立對世界的認知最直接的來源是父母。

在我兒子2歲的時候,我發現他特別膽小,社交能力很差,自動屏蔽外面的世界。我就有點擔心,我覺得他特別需要我,於是開始考慮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去改變這樣的現狀。然後我開始給他講故事,當然這些故事都是我編的,主角就是他自己,但是故事情節非常僵硬,都是說教式的,形式一般都是樂樂不敢做的事情,別的哥哥姐姐做得很好,如果樂樂不去嘗試,可能就會有怎樣不好的後果。雖然這樣的說教很糟糕,但是我還是明顯感覺到在他身上是有變化的,他開始嘗試他不敢、不願做的事情。因為人都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他們願意去學習和模仿跟他同類型人的行為方式。

我很敏感地意識到在做爸爸這個角色上有很多缺失,於是想要改變。一個機會認識到台灣的繪本推廣人,才了解繪本這樣的「新」事物,才知道繪本講述的故事跟我之前給孩子講的故事真的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你會發現很多文化性質的東西都是日本人從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吸收而來,然後傳遞到台灣,然後台灣傳遞到大陸,像插畫、茶藝等,繪本其實就是圖畫書,日本人把它定義為「繪本」這樣的名詞,2005年從台灣傳到大陸,08年也就是我兒子3歲的時候,我開始接觸繪本,至今已有7年,目前館內藏書3萬冊,算得上是蘇州繪本存量最高的了。

繪本教會我們:做更好的父母,我們別無選擇

10月份敖德老師來蘇州講課,講到《羅拉要去非洲》,講一個如何幫助孩子消除負面情緒的故事。很多爸爸媽媽都沒有聽過,但聽完之後都非常喜歡。敖德老師回憶他第一次把那本書拿回家的時候,他的兒子迫不及待地看完然後說:「爸爸,在中國找不到一個像吉爾伯特這樣的大人了」。故事畫面非常簡單,甚至談不上美,但是故事說完,很多爸爸媽媽的內心是很受觸動的。

小女孩羅拉不喜歡她的三個雙胞胎哥哥,覺得他們很臟很調皮總是搞惡作劇,於是想要逃離他們,要去很遠很遠的非洲。於是她收拾起她心愛的玩具跟爸爸媽媽道別說她要去非洲了,可是爸爸媽媽很忙,只是說了句,別感冒了,早點回家。她覺得爸爸媽媽不理解她,於是氣沖沖地跑到花園的樹上哭起來。這個時候管家吉爾伯特聽到哭聲跑過來問,羅拉小姐,你在樹上幹嘛呢?羅拉說,我現在在非洲。當吉爾伯特知道羅拉是因為生哥哥的氣而要逃到沒有哥哥們的地方之後,他告訴羅拉:非洲有點遠,我們來看看地圖,是要坐船去,我們一起去好么?於是吉爾伯特帶著羅拉小姐開始了一段奇妙的非洲之旅。玩得很開心,夜幕降臨,他們在「非洲」看日落,羅拉開始擔心她的哥哥會不會被食人魚吃掉的時候,吉爾伯特說,可能吧,但也有可能食人魚消化不了他們。羅拉小姐靜靜地說,吉爾伯特,我想回家了。吉爾伯特說,那我們回家吧,我們離家不遠。故事就講完了,羅拉開始擔心她的哥哥,她的情緒排解了,吉爾伯特並沒有說教式的說他們是你的哥哥,你應該關心他們呀之類的話。

像這樣的書很多,比如《點》,講述一個孩子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要求畫畫,孩子有情緒,只是畫了一個點,作業交上去,老師只是問了一下,你畫的是大海裡面的一個石頭么?他回答說,我只是畫了一個點。然後老師讓孩子在畫上籤署自己的姓名。幾天之後,孩子發現他的畫裱在了畫框里並且掛在了畫廊里,他很驚訝,問老師怎麼回事。老師說,這就是你的作品啊,我覺得你還可以畫出各種各樣的點。這個孩子懵懵懂懂之後畫了各種各樣以「點」為元素的作品,多年以後成為了畫家,有一天在他的個人畫展上,有一個小朋友羨慕地說,這個畫家好棒,我也要成為像他那樣的人。他聽到之後,給了這個小朋友一張紙和一支筆,讓他畫畫,小朋友畫了幾條線條,同樣的,他讓他署上自己的姓名。故事就結束了。

這樣的故事非常值得推薦,我們似乎都聽過,覺得很好,大人對孩子的影響回歸教育的本質——潤如細無聲。生活中,我們沒有耐心去陪伴孩子,總是用大人的視野來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如果這樣會有什麼後果,這些不僅是道德捆綁,情緒的壓抑,其實也是個性的扼殺。而從這些優秀的繪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需要「懂得」他們的大人,可以換位思考把自己想像成為此刻的孩子,給故事一個開放性的結尾,給孩子一段他們想要的陪伴、尊重、鼓勵、幫助、理解。

挑選好書很重要:繪本與普通圖畫書的區別

有很多媽媽說,繪本太貴,30塊左右一本。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西方國家,包括日本、台灣地區書籍都是很貴的,同樣的書我們賣30塊,他們都要賣100塊。再其次,你可以在噹噹上買到正品打折6折左右的繪本,20塊一本,一年365天,每天一本也不過是7千多塊錢。我相信中等收入的家庭完全可以開支,關鍵是這一年300多本書可以給孩子帶來的價值是超越這個開支的。

還有一位媽媽說她也給孩子買書,買的都是一些超市裡面打折的五元一本,十元一本的圖畫書,我們有一堂課是專門講這種類型的書和我們所傳播的繪本的區別的。這堂課講給爸爸媽媽們聽,大概要講1個半小時。

國外一些優秀兒童繪本作家一輩子就做幾本書,當然多產的也有,但他們大多都是終身致力於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很多作品流傳世界各個國家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拿過大獎,被反覆翻印。而這位媽媽所提到的圖畫書可能是任何一個在出版社工作半年以上的新手,一個晚上就能夠在電腦前做出兩本來,標準化的卡通人物形象、鮮艷卻毫無質感地色彩堆砌、敘事性的故事情節充滿教條式的說教結尾,我們從這些書上看不到愛,感受不到畫面傳達的情感,甚至把長長一段的文字遮住,我們無法從畫面上感知這一頁書到底想講什麼,這樣的書對孩子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會傷害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優秀的繪本,只要你讀過就會愛不釋手,他們通常喜歡化繁為簡,比如大衛威斯納的繪本《7號夢工廠》、《三隻小豬》、《瘋狂星期二》,一個文字都沒有,畫面充滿想像力;比如麥克·格雷涅茨《月亮的味道》,溫馨的畫面,細膩的感情,動人的故事,濃濃的愛;再比如日本作家宮西達也的霸王龍系列,畫風硬朗大膽,故事溫馨詼諧,情節常常出人意料。我們圈內的很多老師都認為,優秀的繪本是沒有年齡的,9天可以讀,99歲的時候也可以讀。就好像《小王子》,讀粉絲布全世界各個年齡層次,又有幾個人能夠完全讀懂其中「馴服」的含義呢?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遠離父母的過程

請我們所有的爸爸媽媽們不要總是在告訴孩子,你應該怎麼樣,如果不怎麼樣就會有什麼後果。英國著名心理學女博士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我們要鼓勵讓我們的孩子遠離我們,同樣我們自己也要學會不要在感情上依附於孩子,用道德綁架情感,彼此身心都不自由。

我的大兒子現在9歲,他已經不需要我陪伴他讀書了,有時候還會跟我講他看到的故事,甚至他現在已經嘗試在自己寫故事。小女兒2歲,會發現孩子小的時候非常黏爸爸媽媽,總是要抱抱,要陪他們一起玩,可是大了之後,這種親密的抱抱就會變得非常少,而我也已經抱不動我60斤的兒子了,所以孩子可能給你的陪伴也就是在他6歲之前,在那之後,他開始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他對你的依賴開始減少。

這是很傷感的過程,但這也是他走向獨立的開始,他一定會帶著我給他講過的那麼多故事,裡面有很多正能量的故事和愛的能力,讓他可以更好更快的自我獨立,這個感覺確又很美妙。某種程度上,閱讀是一個能夠幫助孩子更加心智健康地離開我們的過程。每天半小時閱讀一本書,6年,我們可以為他們讀2000本書,而這個知識量我相信比任何一個幼兒園老師的閱讀量還大,等到他們6歲的時候,他們的世界是豐富的,他們的思想是獨立的,感情是不依附於任何人的。

父母說沒有時間是一個偽命題

講一個故事一般只需要10分鐘,最長也不過20分鐘,就算是放在睡前,也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要是睡前沒有講故事會睡不著,總覺得少做了一件事情,孩子也習慣拿起書本要你給他講故事。

曾經有一個媽媽天天給孩子講故事,後來隨著孩子長大,工作變得越來越忙,連講故事的時間都沒有了,於是買了一個故事機。孩子聽故事機,媽媽覺得挺好,可是孩子聽了幾天之後說不要聽了,媽媽問她不是講得挺好的么,怎麼不喜歡啦?孩子說故事機裡面沒有媽媽的抱抱。

所以繪本閱讀與其說是講故事,不如說是一段任何其他人都無法取代的愛與陪伴,它是有溫度的,可以觸動五官和調動肢體的。有人問,繪本應該由媽媽來講還是爸爸來講,有區別么?同樣的回答,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你只要陪伴孩子,全身心的跟孩子進入到這個美妙的故事裡面,孩子感覺到閱讀是快樂的,目的就達到了。

你不需要懷疑優秀書籍對孩子的影響力

很多爸爸媽媽問繪本可以給孩子帶來什麼?繪本閱讀不是英語培訓,不是上數學課,沒有可具化的結果,不是一節課學會幾個單詞,學會了1+1等於2,但是優秀的繪本能夠給孩子帶來的大到豐富的世界、想像力、思辨能力、領導力、社交能力、愛和包容,小到語言表達能力,卻不是通過一堂課可以產生結果的,讀書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投入。雖然不能說每一個愛好閱讀的人都能夠成功,但世界上但凡成功的人,他一定是愛好閱讀的。

敖德老師曾經分享過一個場景,他在他兒子還4個月的時候給孩子讀《光屁股的犀牛》,那是一本文字很多的書,孩子翻了3頁就不要看了,然後那本書就一直沒有打開過,知道孩子快2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在洗澡,兒子打開衛生間的門,看見爸爸,說了一句——光屁股犀牛!

我相信每一個陪孩子讀繪本的爸爸媽媽們都會有類似的經驗,在突然間某一個時刻,敏感地發現孩子細微的變化。而這個場景也更加堅定了敖德老師認定的繪本閱讀沒有最早的開始,也沒有太晚的開始。孩子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認知世界,我們只需要做一個觀察者,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認知世界的橋樑,並幫助他們從小就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一筆財富。

怎樣才能傳達高效的陪伴和高質的愛

很多爸爸媽媽會關心繪本閱讀的技巧,有些父母問,2歲的孩子適合讀什麼書?有些父母問,性格孤僻的孩子適合讀什麼書?有些父母問,對於讀書不感興趣的孩子應該讀什麼書?能不能提供一份書單?

我會告訴他們,閱讀確實分年齡段的,比如2歲以前的小孩讀《不一樣的卡梅拉》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書裡面講的場景跟孩子的生活完全沒有關聯,這個階段可以多給他們看跟日常生活行為習慣有關的書,比如吃飯、睡覺、上廁所、穿衣服等;2-4歲,可以講一些有故事情節的書了,性格塑造、愛、勇敢、堅強;4歲以後孩子開始表現出對某些類型的書籍特別感興趣,比如男孩愛看車、飛機、宇宙,女孩愛看娃娃、動物等,會排斥其他類型的不喜歡的書,再長大一點,你會發現原來他們不喜歡的書可能又開始喜歡起來。他們無時不刻都在建立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選擇、好奇,這都是很好的事情,我們只需要陪伴他們、發現他們、懂得他們並滿足他們就可以了。我會給清單給有需求的父母,但是最後我都會告訴他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只需要做到成為一個懂孩子的大人就可以了,沒有什麼技巧。

亞歷克斯幾乎每個月都會請國內外一些繪本推廣專家或者繪本作者來做分享,每一期都很多爸爸媽媽來聽,還會與幼兒園、社區開展父母課堂,多聽幾次就會掌握繪本閱讀的基本方法,能夠更好地跟孩子互動,讓繪本閱讀更加愉快。去年,很多爸爸媽媽包括孩子都喜歡的霸王龍系列的繪本作者宮西達也來蘇州,他結合每本書的主角來設計簽名,很有意思,我都有收藏。

我的故事:佛渡有緣人,不惑之年不再執拗

在這個圈子裡,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又離開,包括繪本推廣者和熱愛繪本的爸爸媽媽們,如果以商業回報來衡量的話沒有成功的推廣者,因為這個行業本身利潤並不高,並且投資回報周期很長,父母認知過程慢,並且需要周而復始的引導,否則這個行業早就會有風投進入。

我們從09年開始做全國推廣,但推進非常慢,經營者需要有教育情懷,沒有這份情懷做不了這份事業,繪本是一種美術、文學、甚至戲劇等相結合的一個作品,不同的人可以讀出不同的趣味性和美感。對從業者有較高的要求高,志同道合者並不多,寧願慢一點。

去年在圈中的一次大會上,我記得全國100多位繪本經營者,能夠穩定營收的寥寥5人而已。蒲蒲蘭出版社05年開始引進國外繪本,苦心經營十年,八年虧損,近兩年開始微薄盈利,這麼多年的挫敗還一直在堅持,一方面是他們看準中國未來10年20年的教育市場,一方面他們也是一群非常有情懷的文化從業者。

還有一次在一個幼兒園,我給孩子們講故事,一個4歲的女孩,說我很愛我的爸爸媽媽,但是我不開心,因為他們只知道打牌,從來沒有時間陪我玩。後來我有問女孩的爸爸,有沒有陪孩子玩耍?爸爸說,她是女孩子啊,將來要嫁人的,我供她吃喝,給她讀幼兒園就夠啦。聽到這裡,我很心痛,在場的很多父母都很心痛。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不再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可能我們現在的能力沒有辦法去改變所有人,因為環境對人思維模式的影響太大,不是一己之力可以改變。我也從原來執拗地遇見人就講繪本有多好,變成現在這樣安安靜靜的講課。佛渡有緣人,我當初從成人教育轉為經營兒童教育,也是因為有兒子之後發現成人世界是很難改變的,每個人都用他固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了幾十年,而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能夠做的是通過正確的引導改變他們這一代人的教育環境,那麼他們長大之後能夠傳給下一代的教育思維一定是會發生集體性的轉變的。雖然中國教育得到的更多是詬病,但終究在呈一個螺旋式向上發展的勢態,也正是因為有很多優秀的教育行業者在推進,希望我們都可以有更多能量來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如果你希望推薦值得大家認識的人,請加小編微信:HYPmarketing

還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蘇州達人,每期推薦一個值得你認識的人。


雖然人與人的感情的確更加豐富,更加高級,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的最初,我相信很大程度都是來自動物本能。那是一種不需要理由的愛。基於這種愛,在不斷的付出和回報中點滴積累更多親子之間美好的感情,愛意不斷強化,會漸漸地愈加難以割捨。

而即時是這種出於本能的愛,程度也有深淺哪,不同的人愛的能力本來就不一樣。與此同時,人的身上也會有其他的本性,像七宗罪所言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色慾等等。愛雖然偉大,但是很多時候也不足以戰勝一切。於是,就有了那些個滅絕人性的父母了。

貼幾張圖來表達一下好了,圖片來自於網路。


不同人、不同性別、不同國家,都不同。

但無非如下原因:

1.天性使然

2.生命的延續

3.嬰孩,正視你,在乎你,不躲避你的探詢、不忽悠你,需要你,時刻偷偷地關注你——在這個漠然和虛偽的世界,太TM純真了

4.愛,無處投射,便投射到最純潔的孩子身上(中國很嚴重,家庭倫理悲劇的主因)

5.事業心的寄託


我寶寶一歲了 就算她白天再怎麼鬧 晚上睡著的樣子我都覺得好可愛 總是親了又親

一開始可能你並不會很愛你的孩子 直到你發現小小的她不能夠照顧自己 雖然會餓 但不知道如何吃 不會穿衣脫衣等等 人類的嬰兒是最脆弱的 他最小的時候甚至連話都不會說…需要你全全照顧他她才可以生存 這個世界上除了你沒有人會管他 沒有人會照顧他 只有你 你會忍心不管嗎?就算你一天工作再累 早上再起不來 但你想著 寶寶肚子餓了 拉屎尿在褲子里了 不換尿布會爛PP 你還是會拖著疲憊的身子起來給他做飯洗衣 慢慢的你們相處下來 他需要你 依賴你 信任你 人群中只看到你 不讓別人抱 就要你抱 看著他在你的照顧下每天都帶給你驚喜 會叫媽媽了 會爬了 會走了 會說話了 一切一切 隨著他的越長越大 你會發現不是他離不開你了 是你!離不開他! 你付出了精力 心血 情感 金錢 所以你愛他 !


自戀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孩子孝順父母,卻需要覺悟。


推薦閱讀:

結婚十年是怎樣的體驗?
我想找一位喜歡唱歌,特別是粵語歌,喜歡陳奕迅,楊千嬅等歌手的女孩子做女朋友,請問要求高不高?
喜歡上渣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擺脫被渣男甩後的不甘心的感覺?
男生拒絕女朋友的開房要求,是什麼原因?

TAG:心理學 | 情感 | | 社會學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