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學步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RT...

補充問題:怎麼選擇學或者不學(保持自我)?


這個問題等同於東施效顰

原因1:見到對方的行為得到周遭大眾的認可而想學,罔顧自己本身條件,一位的盲從。

原因2:照搬一切對方該行為舉止中的東西,自己認為學的很好,周遭的人雖然鄙視卻不會當面告訴你,所以也就變成了一葉障目,自鳴得意。

每個能讓別人爭相效仿的動作、學說、行為舉止、穿著打扮等一切內容都有著其獨特的東西,但是每一片葉子都是不一樣的,何況是人,不斷的學習是必要的,但是你又焉知你的一切不是別人學習的目標?凡事結合自己的實際,吸收其精華,避其之糟粕,把對方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後,才能避免邯鄲的情況出現,並且周遭的人也不會認為你是在學,那那些東西就真正的成為了你自己的東西。

還是那句話,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要盲從,就可以了。


我們從一出生開始,就在不斷的學習,學習的重要形式就是模仿,在孩童時期,模仿是全方位的,因為沒有判斷的能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的增強,模仿會變成有選擇的。

邯鄲學步的學並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學什麼,判斷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是需要討論。

學什麼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是了解和理解的區別,僅僅是學習一個樣子,而不理解其中的邏輯、道理,就無法觸類旁通,當學習的對象發生一點點變化,就無法自主的調整行為,導致出現很可笑的結果。另一個是批判的精神,對於任何學習的對象,都需要抱有批判的精神,懷疑的精神,沒有人會100%正確,沒有人會永遠正確,只有有這樣的精神才可能不斷調整自己,充實自己。

當然,如果討論個人精力和學習的範圍之間的差距,因為學無止境,最好學的人也不可能學會所有的領域,甚至一個領域的所有知識,那麼就涉及到一個學習的效率這樣的經濟學問題,邯鄲學步也有其合理性,那麼挑選學習的對象和保持批判選擇的心態就很重要,因為沒有這麼多精力,放棄一部分準確性是可以接受的。


謝邀,人的天性是有模仿別人的傾向的,因為這樣子能讓被模仿的人(榜樣)更喜歡自己,心理學上這叫做:變色龍效益(The Chameleon Effect)

以下來自我對PSYBLOG的摘錄:

Chartrand和Bargh兩位科學家為了弄清楚模仿別人是不是能讓他/更喜歡你,做了如下3個實驗,分別回答了3個問題:

1. 人是不是會不自主地模仿別人?

於是科學家找了一群互不認識的志願者,安排了幾個知情人在中間,然後讓他們相互聊天。這些知情人會做各種姿勢或者表情(笑容、摸臉、抖腳),發現這些人有會不紅自覺地模仿這些動作,特別是抖腳的概率增加了50%。證明人會不自主地模仿別人。

2. 模仿會不會增加別人對自己的喜歡?還找了一群志願者,進去跟一個陌生人(知情者)討論一張照片,一部分人聊天的時候知情者會刻意模仿他的肢體語言,另一部分人沒有。然後聊天結束問志願者對知情者的印象(打分1~9),發現他們對模仿肢體語言的人分數更高。3. 同理心強的人(high-perspective-takers)是否會更多表現出變色龍效益?還是找了志願者,先讓他們填問卷(可以測出同理心程度),然後重複第一個實驗,發現同理心強的人更傾向於表現出變色龍效益。

所以,邯鄲學步也許只是人向自己「榜樣」身體語言的不自主學習,期望得到他的關注/喜愛,而且如果一個人同理心越強(對,就是那種總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老好人!),越容易不自主地模仿「榜樣」的身體語言。

原文:http://www.spring.org.uk/2009/11/the-chameleon-effect.phpPS:請心理學專家指正。


感謝邀請

1、語出《莊子·秋水》。(From 現代漢語詞典)

·典故: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戰國時期有個燕國人到趙國都城邯鄲去,看到那裡的人走路姿勢很美,就跟著人家學,結果不但沒學會,連自己原來的走法野忘掉了,只好爬著回去。

·寓意:比喻模仿別人不成,反而喪失了原有的技能。

2、暴露出了三種心裡

·崇洋媚外:只是看到別人的走路姿勢不一樣,就想學

·不知深淺:不知道學成需要怎樣的努力

·急於求成:沒有學會就回來了

3、給我們的啟示

·不要一味的求新求變:這個故事我能夠讀出的意思是一些奉行拿來主義的人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而最終導致事件的失敗。也能夠讀出一次性徹底的改革最後的結果必定是失敗,或者導致極大的倒退。

·要留退路:忘記了本來走路的姿勢,顯然這個機會成本太高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新國辯新設立的哲理辯論,這種形式的發展前景有多大?
「你所浪費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厭惡的現在,是未來的你回不去的曾經」這句話據說是哈佛校訓,這句話是誰說的?
為什麼是「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呢?
求一張圖片,很經典的啟示人「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的圖片?
胡蘿蔔如果有人格,一輩子做配菜會很心酸么?

TAG:故事 | 哲理 | 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