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率為 128k 和 320k 的音樂有什麼差別?

能用圖解釋一下么,那語言來形容音樂無法完全理解


192k是一個分水嶺那個,192K以下的,音質損傷比較大,尤其是高頻部分大於16Khz的部分都會被切除。簡單地說192k以上的mp3,普通家用設備已經聽不出與CD的音質區別了,金耳朵除外,Hifi設備除外。當然,這個數據不是100%可靠的,網上老有人分享假192K以上的mp3,其實就是把低碼率的音樂通過軟體硬轉到高碼率,但音質並不會提升,還有windows media player壓縮出來的mp3絕對是奇葩,不管壓縮多高碼率都會在16K左右出現一刀整齊的切割,所以如果喜歡自己壓縮mp3的話,堅決不要用windows media player,建議使用iTunes


【Music Classroom】No.01 淺談媒體文件

---Ianlie Dark

【前言】

前段時間,一個同事遇到了一個很糾結的客戶。說糾結是因為客戶要求她提供大小在100MB-200MB以上的歌曲文件。而同事對音頻格式又不太了解,於是就開始了無休止的關於FLAC、WAV、音頻大小的糾纏。最終,同事也沒有跟客戶解釋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在之後,又發生了一些其他事情,讓我感覺到音樂這個行業裡面,身邊有太多從業者對音樂的了解極為匱乏,甚至缺乏一些最基本的音樂相關知識,更甚者是這些知識根本不被重視,從業者連去了解的想法都沒有,這讓我很感到很悲哀。好像音樂只有一種商品屬性,而而我們的從業者只是需要整理下貨架,碼好各種商品,拿著用戶購買記錄的大數據就給用戶推薦商品了,而根本不需要關心用戶為什麼喜歡這個品牌,這些商品都有什麼特性,用冷冰冰的數據為用戶提供著各種服務。

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寫一些東西了,我不奢望從業者能成為真正愛音樂的人,只希望哪怕你依然只當「她」是商品,也首先能知道自己在賣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PS:第一講內容是媒體文件,由於相關內容涉及到很多技術問題,所以好像會有些枯燥,但如果你靜心的看下去,會發現其實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內容,這些基礎知識卻能很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請期待我馬上會推出的關於唱片、音樂風格等更具趣味性的內容。

【正文】

比特率、採樣率、無損、MP3、FLAC、APE、320kb、192kb、128 kb、44.1khz、CBR、VBR。這堆各種各樣的名稱是不是讓你既熟悉又陌生?

比特率越高,音質就越好。而無損音樂,是最高音質,這是真的嗎?那就讓我們從聲音的採集開始說起。

【音頻的組成】

當前,我們所說的音頻,都是數字音頻。數字音頻由採樣頻率、採樣精度、聲音通道數三個部分組成。

採樣頻率:既採樣率,指記錄聲音時每秒的採樣個數,它用赫茲(Hz)來表示。

採樣精度:指記錄聲音的動態範圍,它以位(Bit)為單位。

聲音通道:既聲道數(1-8個)。

通俗點說,我們可以把聲波看成是一條曲線,我們知道,曲線是由點組成的,採樣率就是每秒長度(上圖橫軸)中點的個數。而採樣精度就是動態範圍(上圖豎軸)中點的個數。這兩個維度的定位越細,聲音的真實還原度就越高,音質也就會更好,當然,音頻文件也就會越大。上面那個同事遇到的客戶所說的,就是SONY公司最新發布的音頻格式Hi-Res Audio,是192kHz / 24bit,6通道錄製的音頻文件,無損格式的大小當然就會在200多兆了。

採樣率根據使用類型不同大概有以下幾種(k既千位符號,1khz=1000hz):

8khz:電話等使用,對於記錄人聲已經足夠使用。

22.05khz:廣播使用頻率。

44.1kb:音頻CD。

48khz:DVD、數字電視中使用。

96khz-192khz:DVD-Audio、藍光高清等使用。

採樣精度常用範圍為8bit-32bit,而CD中一般都使用16bit。

說到這裡,朋友們開始迷惑了,確定音質好壞的不是比特率啊,那為什麼大家都說320kb的比128kb的音質好呢?

【音頻的壓縮】

好吧,其實比特率這個東西應該說是另一個維度的東西,他是一種音頻文件的壓縮。

目前我們常用的音頻格式,大部分都是基於音頻CD(採樣率44.1khz、採樣精度16bit,2通道)的原始文件「WAV」文件而來的。原始收錄的聲音數據保存在一個數組裡面,這個數組就是PCM格式,而WAV格式,則是微軟公司開發的一種編碼格式,它的作用是將PCM格式的數據通過編碼播放出來。

由於WAV內的數據基本上完整的還原了PCM數據,而其他的無損、MP3、AAC等另外一些編碼格式基本也都是基於WAV文件再壓縮而成。所以,我們可以簡單的認為,WAV是原始音頻格式,其他音頻格式是壓縮格式。

說到壓縮,就離不開存儲和傳輸,壓縮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存儲和傳輸,所以在說壓縮之前,需要我們對計算機的基本單位有一些了解。

我們都知道,計算機是二進位數制,計算機存儲的文件都是由0和1兩個數字組成。所以,計算機的傳輸就以每一個數字為單位,每一個數字稱為1「位(bit)」,比如說,一段音頻,他的基礎數據是「0,1,1,1,0,1,1,0」,而傳輸的時候,就是將這些數字一個個的傳輸過去。上面說的採樣精度就是這個單位。

而計算機的存儲單位是「位元組(Byte)」,在計算機中,1個位元組由8個位組成,也就是說8b(bit)=1B(Byte)。在計算機語言中,數據存儲是以10進位表示,數據傳輸是以2進位表示,所以1KB=1024B=1024×8b。這也是造成我們看到的硬碟容量跟實際容量不符的部分原因。

返回來再說音頻壓縮,音頻的比特率,實際上就是壓縮比例。所以比特率實際上只定義文件的大小,但是由於在正常狀態下,文件越大,其丟失的數據就越少,所以其音質也就相對更高一些。但比特率本身並不對文件的質量有直接影響,例如我們把128kb的文件作為源文件,即使轉換成320kb的文件,其音質依然不會比128kb好。

那麼比特率中的數字和字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首先看128k的全稱「128kbps」,我們試著分解一下:128是數字,k是千位符,b是單位,s是秒,ps其實就是「/s」。這樣來看,128kbps就是128kb/s。也就是每秒128kb。

請注意,這裡的b是小寫的b,也就是位。知道了這個,我們就能算出來128kb的文件大概佔用多少的存儲空間:128*1000=128000b/s÷8=16000B/s÷1024=15.625KB/s*60=937.5KB/分鐘÷1024=0.9155MB/分鐘。所以,128kb的音頻文件,大概每分鐘長度的大小都在0.92M或者916kb左右,也就是大家常說的128kb的mp3大小約1M的原因,大家可以在本地測試驗證。

在說有損和無損之前,還有兩個詞跟大家解釋一下,就是我們在壓縮MP3的時候會看到CBR、VBR兩種方式。而CBR就是Constants Bit Rate,恆定比特率;VBR就是Variable Bit Rate,動態比特率。理論上說,VBR的方式是根據音頻源文件中聲音的具體頻率,自動修正一些比特率,以達到在同樣比特率效果中,達到更小的文件。

我們再來說有損和無損。簡單的來說,有損壓縮就是通過刪除一些已有數據中不太重要的數據來達到壓縮目的;無損壓縮就是通過優化排列方式來達到壓縮目的。由於這些壓縮方式涉及到更深的技術知識,我們就不再多說,大概可以這樣去看:有損壓縮就像我們在一篇文章中刪除一些不重要的助詞,達到目的,解壓縮後,已刪除的內容無法恢復;而無損則是通過排版方式達到的,解壓縮之後,還能獲得完整的WAV數據,就像是我們常用的winzip和WinRAR那樣。

在無損格式中,目前比較常用的有APE(Monkey"s audio)、FLAC(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兩種。前者擁有更小的比特率,後者則更容易傳播,其區別就是,FLAC可以在傳播中斷後,已傳播的數據就可以直接使用。比如我們下載一首APE格式的音樂,必須等全部數據下載完成後,才能播放,而FLAC則不同,你只下載了1/3,就能先播放這1/3的內容。

看到這裡,我想你已經想到了,WAV文件也是一種編碼格式,那他是不是也是有一定的比特率呢?沒錯,標準WAV文件的比特率是1411kb、而無損壓縮則根據源文件的內容不同,大概是900-1000左右。大家可以自己去計算一下他們的標準大小。

【市場上不同編碼模式的區別】

我們經常看到有些說法,64kb的aac(蘋果公司使用的音頻格式)音質與128kb的MP3音質差不多,但只是MP3一半的大小。包括微軟的wma大小也相對較小,但是為什麼當前主流音頻格式還是mp3呢?

關於這個問題,目前我還沒有專門研究過,但綜合網路上的一些情況,大概有以下幾種吧:

1.
MP3是最早一種在互聯網上流行的音頻編碼標準,人們的行為習慣以及全網支持解碼使它更具優勢。

2.
不同的編碼方式在不同的碼率優勢不同,在192kb-224kb這個範圍內,MP3格式的音質還是有絕對優勢的。

3.
從Napster開始的MP3免費下載網站,到各大隨身聽播放器的支持,使得MP3被廣泛傳播,後續的AAC格式沒有遇上如此大規模的傳播機遇,從而導致十多年都沒有主流化。

PS:AAC其實與MP3來源於同一個標準MPEG,AAC在誕生之初就是作為MP3的繼任者出現的。

另外,來源於網友測試的結果可作為參考,如下:

OGG的優勢範圍:96K以上(OGG)

AAC的優勢範圍:AAC LC應高於(包含)256K AAC HE 48K-96K

Mp3的優勢範圍:192K(包含)以上

WMA的優勢範圍:128K(包含)以下

具體比較請參考網友原文:Mp3、WMA、AAC、OGG音質對比


首先,未經壓縮的wav方式保存兩個聲道,44k採樣,16bit編碼的音樂,碼率是1.4mbps~

如果保存的聲道更多,更好的採樣率,或者更高精度的編碼,那麼,碼率也要相應的提升。

然後,壓縮演算法,有無損壓縮和有損壓縮兩類,具體演算法很多,常見的壓縮結果有mp3,flac,ape等

其中flac和ape可以做無損壓縮

mp3是有損壓縮

對於mp3演算法,有恆定碼率編碼,也就是問題裡面提到的128k或者320k之類的問題。也有動態碼率編碼。128k編碼對於mp3來說是性價比最高的編碼,體積非常小,然後音質有最基本的保障。320k是mp3最高碼率的編碼,對於絕大多數使用情況來說,320k編碼與未壓縮的編碼差別是可以忽略的。

如果是平時聽流行音樂,那麼建議聽196k編碼的mp3就可以了。

曾經微軟主推過的wma格式,64k編碼率效果優於mp3,但是碼率提升後反而不如mp3,現在見得就少很多了。

蘋果itunes商店的aac格式,編碼率一般在256k~ 是一種更新的編碼方式,可以保存更多聲道,使用更高的編碼率,聲音質量也非常好,大多數的手機播放器也支持這個格式。


相信自己的耳朵,盲聽比較一下你就知道了。


簡單的說:一般的歌曲一般人用一般的播放設備和一般的耳機是聽不出區別的。

甚至於,低至64K,一般人聽起來都和320K差不多。

這裡的一般的歌曲指常見的流行歌曲,一般人是指90%以上的普羅大眾,一般播放設備比如iPhone 5等手機,一般的耳機比如iPhone自帶的耳機。

這個結論出來,我自己也被震驚了,不過是真的,我做過7-8個人的盲聽測試,樣本分別為64、128、256、320K,來來回回切換好幾次,都聽不出哪個碼率高,哪個碼率低。我的測試或許不夠嚴謹,不過至少說明了,大部分人的耳朵的靈敏度遠遠低於他自己感覺的。

至於說192K是分水嶺,我沒研究過,或許是技術上的,但是表現出來的分水嶺一定更低。

那個 @南瓜 同學,你們都是搞音樂的,可以找更多的同事測一下,看看。


虐殺裝B黨

http://mp3ornot.com/


音質 和 音樂文件的大小

比特率越高 音質越高 音樂文件越大

比特率越低 音質越差 音樂文件越小


說實話,你得看你聽什麼類型的音樂。

到目前,我感覺,聽交響必須320以上的碼率,才能不僅聽出樂器位置,而且分離度也非常高,如果128,甚至是320也都是糊在一起的,非常難受,很難感受和聲的美感。

要是古典的獨奏啊,室內樂什麼的,也基本320就可以搞定了,128其實也可了,很難發現細節上的差別的。

如果是聽流行、民謠什麼的話,說實話,也不是所有類型的音樂,128和320都能聽出差別。非常用力去聽,也只有一半能聽出差別,如果不去聽音質,不去聽那種細節,而去聽旋律、樂器,那真是聽不出差別的。


國內知名音樂節目的錄音師來答一個

192K和320k 非專業人士,一般是聽不出來的

即使是有高端器材的發燒愛好者,如果不是刻意去反覆聽,去分辨對比,也是聽不出來的。

聽交響樂時,它們的區別會稍微明顯一些,主要表現在器材的音質上。

但是,如果只丟給你一個192k或1個320k的歌,讓你去聽是192還是320,你是聽不出來的,即使專業人士也聽不出來。除非同時給你兩種碼率讓你對比


http://mp3ornot.com/

請樓上所有篤定說自己輕鬆就能聽出來的 來做這個盲聽測試。有很多首歌

看會不會打臉

答主就是連128(甚至48kbit)和無損都很難區分的人,耳機用的2000+的大法

希望看到大家曬的測試分數

補充貼上貼吧里快樂巡迴犬 的一篇測評(侵刪)

關於128K與無損的區別問題,先前我已經發了一段感受,此帖作為個人感受總結,這是最後一帖,歡迎大家理性討論。

上次說到128K與無損我個人通過CK4和S754還有SB X-Fi 5.1三個前端或獨立音效卡,以及AIR、CKP300等耳塞進行仔細的AB了部分歌曲,發覺128K同無損幾乎沒有差距。在當時只考慮到是否是自己木耳的緣故,但是得知@_在命運下掙扎 用ip+MX980亦基本分辨不出區別,以及@dunefox 指出我這些音樂本身就不易區分,考慮到可能是所選音樂不合適所致。

所選音樂:Seasons in the sun,青花瓷,丁香花,同桌的你,Take me to your heart 以及Sorry .

發覺這些音樂的共同點是比較溫柔的流行歌曲,樂器表現比較單一。

夜深人靜的時候AB終於有了一點結果,就是Seasons in the sun 320K人聲比128K略飽滿,但是區別很小,不仔細聽聽不出來。而 丁香花 區別更小,只有在高潮的時候,APE格式細節有極其細微的黏音,128K表現不太出來,可能依賴於CK4解析高的緣故。而 青花瓷 則完全AB不到區別。Takes me to your heart 和 同桌的你 區別亦甚微,後者我所能聽到的區別就是樂器聲稍微稍微清晰一點點,沒了。

於是改變音樂風格,@_在命運下掙扎 又給了我一大段交響的對比,這下區別出來了:

在有眾多樂器大面積同時表演時,128K非常明顯的,不容易分出樂器,而wav則分離得很好。不過高頻方面128K雖然被削了高頻,但是似乎只是對細節有點影響,對樂器的高音表現影響不大。

後來又找了一部分搖滾,主要是Link Park,128K與192K有點區別,後者飽滿一點,但是192K和320K/無損未聽出太大區別。

女聲方面有較明顯的區別,尤其是經典女聲,代表樣本就是韋唯——愛的奉獻 和 那英——霧裡看花。說實在的我真沒想到女聲方面會有這麼大的區別,128K的愛的奉獻就比較普通,女聲沒什麼特色,但是當我換成256K時,差距出來了,後者女聲表現非常飽滿,並且 霧裡看花 小毒,air 將那英的聲音染的很好聽,感覺就是聽了256/320K之後就再也不願意聽128K的經典女聲了,不知道這是什麼原理。

而純音樂,我沒有仔細AB純樂器(前述的那個交響除外),只AB了一些歌曲的伴奏部分,感覺如果樂器不太多,編製不太大的話,以菊花台的鋼琴為例,128K和無損/320K區別不大,後者分離度和細節稍好,也是需要仔細聽才能來辨別。

所以我個人感覺,我先前一味追求320K/無損並不是最優化方案,國語流行或許選擇128/192K已足矣,而對於交響/經典女聲之作或許選擇320K~無損更為合適。正如@蓋梁支座 所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歡迎大家討論~


感覺這根本不是在聽歌。。。

mp3ornot.com


題主想要圖的話,蝦米有個小組,裡面都是圖,例:

http://www.xiami.com/group/thread-detail/tid/445161

這個小組主要是為了提升192K到320K音質的,所以大部分都是192K與320K的對比圖,128K的很少。如果題主對音質知識感興趣的話,可以加入交流。


看設備,蘋果手機什麼的是區別不大,但是換到HiFi設備正常人都能聽出明顯區別


個人感受,聽多了320再聽128的時候,真覺得128的碼率是對藝術家的不敬(言重了?),好多音軌表現出來不說,連聲音聽起來的感覺都變了。

於是乎,聽多了無損再聽320的時候,又覺得連320都是不敬了。。(囧rz)

嘛 ~ 湊個熱鬧 別當真~


用手機聽出來的結果


想問一下sony hr 4619kbps 96khz 24bit,用這種格式真有必要嗎?


蔡琴的渡口(沒錯又是蔡阿姨……)無損音質和320kbps的區別在第一聲鼓(當然這僅限於我能聽出的區別),無損相較於320k更圓潤,沒有那麼突兀的感覺,大家可以試一下


用手機接森海,AKG經典款耳機反覆試過,高音低音都基本聽不出來128和320的區別


其實和不同的音樂和設備也有關,比如PSYCHIC FIRE,哪怕是無損在電腦上聽也是感覺發悶

換個好的前端才感覺聲音開了


128k mp3格式不如320k mp3格式的音質好,你可以拿音箱分別放這兩種音質的歌曲試試,128的感覺喇叭很劈,320的就不會,另外320k的歌曲也很大,一首歌曲差不多7、8m或更大,128k的2m左右,歌曲不同,大小也不盡相同。


【視頻:LG G2評測消費者報告——by 殺價幫FView】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M0NjM4OTcy.html?xsharefrom=android


從20分左右看起。


說白了,320K的音質更好,當然需要硬體支持以及一對順風耳。

往專業里說,160K和320K都是有損的,發燒友一般都喜歡flac、ape等無損的音樂格式。


看你們發的鏈接http://mp3ornot.com,爪機試了下,這音源可能比較特殊,128和320不是太好區分,特別是那女的破喉嚨。平時聽的歌還是很容易區分128和320的。128的聽起來有不連貫的感覺。


推薦閱讀:

Funk 和 Soul 的區別在哪?
「Film Score」與「Soundtrack」有何區別?
如何分析《最終幻想》系列的主題曲「水晶序曲」?
有沒有一些音樂的歌詞富有哲理性?

TAG:音樂 | A和B有什麼不同 | 歌曲 | 比特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