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微軟 Windows 8 中的 Explorer(資源管理器)設計?
詳情可見 http://blogs.msdn.com/b/b8/archive/2011/08/29/improvements-in-windows-explorer.aspx
你覺得這個設計是成功的設計還是失敗的設計? 成功 (或失敗) 在何處? 如何才能在自己的產品中擁有 (或避免) 如此成功 (或失敗) 的設計?
繁,重。
對於文件管理操作,滑鼠拖拽是傻瓜方式,鍵盤熱鍵是高級玩法,介於兩者之間的工具按鈕,應提供容易辨識的圖標和不易誤操作的按鈕,而不是用密密麻麻的「手冊」表現其自身的份量。大而全的文本項目,菜單項才是最好的歸宿。
求全設計,不知取捨,失敗!
另外,對 Ribbon 寄希望於觸摸屏表現的同學,難道都沒意識到自己手指頭的尺寸嗎?office 用ribbon我個人覺得還是不錯的。因為office的軟體操作需要大量用到menu里的命令。ribbon將深藏menu中的命令視覺化效果是很不錯的。但是,對於資源管理器而言用戶主要的使用內容實在查找、操作文件,無非就是運行、複製、粘貼,對於這類比較簡單的操作而言,其他的那些命令都是很少用到的,這個時候ribbon的這個佔用很大地方來視覺化命令的東西就變成了累贅。無論是從視覺上還是從使用上都是。
另外,所謂針對觸摸優化也未見得,就像上面的同學所說觸摸需要大按鈕Windows 8設計最大的變化在於引入了Ribbon元素,關於為什麼需要引入Rbibon元素,Steven在文中給出的理由是:
1. 以直觀醒目的形式將最為重要的命令展現給用戶 2. 對於用戶來講,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命令 3. Ribbon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將大量的命令組織起來 4. 跟Office, 畫圖相似的風格,對於用戶來講應該容易學習個人看法:
不喜歡Ribbon風格的界面,原因是因為太複雜了。既然用戶反饋的數據證明大量的用戶使用ContextMenu,為什麼不考慮改進ContextMenu呢?ContextMenu至少可以讓我不用費力把滑鼠移動老遠到屏幕頂部,而使用Ribbon風格UI我得移動滑鼠好遠到屏幕頂部。微軟的思路似乎是:Ribbon風格的UI是最棒的,但是大家都不怎麼用,那我就把所有功能都做到Ribbon界面上,強迫你用。
不過,以上的假設是基於用戶的操作是基於鍵盤和滑鼠的,如果換一個思路來想,如果用戶使用的是一個觸屏設備,Ribbon風格的explorer與傳統的windows explorer比起來,或許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更新---------------------------
在CNBETA上,有一位同學投遞了一篇關於ribbon的長文,談了他對ribbon的看法 http://cnbeta.com/articles/155234.htm把給office這樣堆砌feature的軟體設計的ribbon拿到explorer來,除了說不解,還是不解了
我想微軟雖然列出了很多理由,但主要的考慮應該是要減少右鍵的使用概率(甚至不用),以達到一個系統同時適應觸屏和滑鼠兩種交互方式的目的。
但這個設計思路需要考慮「可點擊性」的問題,例如在iOS設備上,20X20像素通常被認為是最小的「可點擊塊」,如果demo裡面的ribbon式工具欄直接出現在10寸左右的平板電腦上面,估計有些按鈕會點不到,有些點了還會出現二級菜單,誤點率會更高。本來想只想對@禮冰 說的「摺疊起來不就和Win7的樣式差不多」評論一下,乾脆再加些見解做回答吧。
打開Win7的「Computer」的第一界面,仔細看看有什麼區別?其實Win7在「工具欄」下面是有一排常用功能按鈕的,什麼organize、system property、uninstall or change a program之類。它們很像ribbon的體驗,但1、不能隱藏,2、純文字,佔用空間少。但說實話,這也是用戶較少用到的地方,缺少圖標更難讓用戶去找到功能按鈕。
除了Office 2007的靈感,Ribbon應該部分也源於此常用按鈕欄。相較Win7的常用按鈕而言,Ribbon的按鈕有分類延續了「工具欄」的分類習慣,加上圖標理論上又更容易讓用戶定位按鈕。但實際體驗中,用戶的延續性非常之差。不像Office的ribbon按鈕,explore里很多圖標並不是掃一眼就能明白其功能,也並沒有像「存檔icon是軟盤」這樣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圖標,用起來就比Office要差很多。
順便想吐槽一下一樓回答中提及CNBETA上的那篇文章。如果不摺疊,佔用垂直空間;如果摺疊,多點至少一次滑鼠。要使用一個功能去多點一次滑鼠的代價是非常高的。滑鼠點擊其實分為了兩個步驟:定位、點擊。移動滑鼠準確地定位恰恰是最大的時間、注意力消耗,並不是多「點」一下滑鼠而已。這才是和觸屏所見即所點的最大不同。
分兩種情況討論,(且只討論滑鼠使用、不討論快捷鍵和觸屏)
1、用戶不太熟悉某功能所在位置
定位方面看似一樣,都需要定位到一個較小區域。但傳統的工具欄反而是有優勢的,而原因正是那篇文章中提到的所謂弱點:「傳統菜單是」有模式」的:一旦失去焦點就會消失。」
大家回想一下以前的操作習慣,傳統工具欄的分類排列緊湊,點一次「文件」分類之後,用戶可以在不點擊滑鼠的情況下,以m狀大致移動滑鼠就能遍歷從上至下排列整齊的功能;而ribbon得點一個分類標籤、移動滑鼠在大小形狀不一的各個功能按鈕中尋找、找不到再重新定位下一個分類標籤並點擊……2、用戶很清楚自己要的功能在某個分類下的位置
菜單欄和ribbon用起來差別就不大了,但通常這會是一個很常用的功能,為什麼不直接集成在右鍵菜單context menu里呢?或許原因真的只是為觸屏用戶考慮?
所以,其實ribbon菜單還是很符合Win 8的重平板、輕滑鼠的市場策略的,吐槽歸吐槽,還是得給MS點時間來吸取市場教訓的。我不清楚為啥都在說太複雜,右上角不是有個向上箭頭嗎? Ribbon不是都可以摺疊的嗎?! 不喜歡的話摺疊起來唄,摺疊起來不久和Win7的樣式差不多了? 不是還很簡潔嗎?!
個人認為ribbon界面對滑鼠鍵盤用戶意義並不大,相信大多數還是會用快捷鍵,但對於觸摸界面還是很有用的,更直觀操作也更簡單。。
這個ribbon界面很明顯是給觸屏用的么。。。滑鼠該用ContextMenu還是用啊。。。觸屏的contextmenu真的太難用了。。。
不喜歡資源管理器的改版,把原本可以右鍵調出的命令挪到大老遠的頂部,費勁,浪費空間
不做成clover樣式我就覺得不好。可能有人說純滑鼠拖拽就不方便了,嗯,那就提供一個是否使用clover樣式的選項嘛。。桌面上打開幾十個資源管理器感覺好痛苦。而且很多都是開幾秒,關閉,開幾秒,關閉,開幾秒,關閉,開幾秒,關閉。。。
像clover那樣標籤頁似的放在那裡不就好。桌面就不容易亂了,我還很清楚自己打開了哪些文件目錄。。。
這是個糟糕的設計,微軟可能也意識到了,只不過還沒來得及改,powerpoint2013就把大量的操作移動到了右邊(向keynote學習),大部分時間不需要展開上面的菜單。ribbon有兩個致命缺點1、大量佔用縱向占空間,有人說可以摺疊,可是那樣操作效率就降低了,本來要點一下的現在需要點兩下。2、亂。ribbon採用文字+圖標的設計。首先,文字和圖標的相對位置不固定,有的在右邊,有的在下面。其次,圖標有大有小,排列十分混亂。請看office的ribbon,在一個那麼小的空間裡面擠進了幾十項操作,它們太密集了以至於不得不用小豎線分割,可是這些豎線使得這個空間顯得更亂了,結果就是看起來亂成一鍋粥。鍵盤有超過100和按鈕,有大有小,可是看起來依然整潔有序,主次分明。由此可見微軟的設計功底實在不行。蘋果就非常聰明,界面的上面非常簡潔,稍微複雜的操作放到了右邊,再複雜的操作直接扔進了菜單。less is more,微軟根本不懂設計,它只會把一堆功能一股腦地扔給用戶讓用戶自己選擇。
Ribbon界面還是比原來的傳統菜單或工具欄更趨於人性化了。至於右鍵菜單,微軟在Windows 8中也並沒有放棄啊,喜歡什麼就用什麼,多一種選擇有啥不好的?
喜歡ribbon,專門,美觀,只是稍稍複雜。界面色塊和線條大愛
我滑鼠操作基本不用Ribbon,我把常用功能放在快速訪問工具欄,這樣就能模擬Windows 7的效果了。用觸屏的時候,確實會經常用Ribbon。
windows自帶的資源管理器還是XP版的最好用
推薦閱讀:
※為什麼簡體中文版 Windows 8 / 10「我的電腦」改名成了「這台電腦」?
※Windows 8 平板上有哪些有趣實用的軟體?
※Windows 8 下 U 盤傳輸速度先快後慢怎麼解決?
※持有Windows RT產品現在是怎樣的心情?
※Windows 8 可能會採用 Protogon 文件系統,你認為理想的文件管理系統應該是怎樣的?為什麼?
TAG:用戶界面設計 | WindowsRibbon | Windows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