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這句話怎麼理解?
01-09
好像是尼采精采語錄中的一句,有人說是「不敢為天下先」的意思,我感覺有點兒不對呢?
這個概念在尼採的作品裡出現好多次,大體就是蓄勢,沉默,堅忍這類的意思;
「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從字面看不太好懂,可能是漢語德語用語習慣不一樣;如雲漂泊,用的比喻是積蓄力量,忍耐寂寞、寒冷,孤獨,保持沉默;與這一句類似的一個比喻是 「你當如那高山,山頂白雪皚皚,深處熔岩涌動」 大體是這樣, 回頭遇到了,再補上;
還有一點相關的,附到下面,這一些可以看作是尼采對超人所需要的性格的期望與解釋,在尼采作品裡重複出現很多
《蘇魯支語錄》里的 《三種變化》《創造者之路》 兩篇還有下面這個裡的:[他們將是沉默、孤獨、果決、不求聞達、堅持到底的人]《準備著的人》
一個更富於陽剛之氣的、戰鬥的、再度首先把勇敢視為榮譽的時代開始了。對於顯示這個時代特點的一切跡象,我是由衷歡迎的。這個時代必須為一個更高級的時代開闢道路和聚集必要的力量,亟需大批作好準備的、勇於任事的人才,要把英雄氣概帶進更高級時代的知識領域,要為獲得觀念和實現現念而奮鬥。然而,這樣的人才既不能從虛無中產生,也不能從現代文明的泥沙中、抑或從大都市的教育中產生。他們將是沉默、孤獨、果決、不求聞達、堅持到底的人人;他們摯愛各種事物,尋求他們可以征服的一切;具有爽朗、忍耐、簡樸、蔑視虛榮的個性;顯示敢於勝利的大勇,但對失敗者的虛榮又能寬容,能對一切勝利者以及對每次勝利和榮耀的偶然因素作出獨立而精闢的分析;他們也有自己的節假日、工作日和哀悼時間;他們慣常胸有成竹地發號施令,如需要,也隨時準備應命;對個人和對集體同樣感到自豪,視別人之事為己之事,總之,是更富創造性、對現實更具危險性、歡樂幸福的人!那就請相信我的話吧:獲取生活中最豐碩果實和最大享受的秘密在於,冒險犯難地生活!將你的都市建立在維蘇威火山旁吧!把你們的船開進未經探險過的海域吧!生活在戰鬥中吧,同你們自己,同與你們匹敵的人開戰吧!你們這些求知者呀,倘若還不能成為統治者和佔有者的話,那就成為強盜和征服者吧!這個時代即將過去!你們像一頭膽怯的小鹿在森林中東躲西藏,你們生活於斯的這個時代即將過去!知識終於要掠奪屬於它的一切了,它要統治,要佔領,請你們永隨知識吧!
欲成就偉大,必先承受孤獨。
你把原句反過來就很好理解了。「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意味著,只有那些長久深自緘默的人,那些長久如雲漂泊的人,才能最終聲震人間,最終點燃閃電。誰將會產生閃電啊?當然是雲了,而且是長久漂浮在天上的雲越聚越大才造成的啊。。。。。。我對這話的理解是要想成就什麼必須先做好準備,積蓄能量,耐住成功前的寂寞
就是「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如要成就大事,則需隱忍自己的感情與苦楚,不可妄自恣意而活。頗有戰國時候的名士衛鞅,申不害,鬼谷子的虛懷若谷,閑雲野鶴般的散淡情懷。
"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後半句是前半句的必要條件,即在成就大事之前,必有相當長時間的自我積澱的過程。看到這個想到中學時候學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完全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敘述:
悶聲發大財
國語: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也不要磨礪過度,防止「鐵棒磨成針」,不成劍了。叔本華說: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尼采說:一切孤獨皆是罪過。建議聯繫著理解尼采。
哲人睿語的產生有特定的歷史情境,其時代意義有一定的定義域(有效適用範圍),不是定律不是教條:孤獨可以與庸俗無關,孤獨並非必然高貴,也不一定是罪過。孤獨可能源於愛,可能源於壞。
可能是曲高和寡,也可能是閉關自修。或逃亡:高玉倫夜盜商店;或迷路:彭加木科考羅布泊。可能是嫦娥奔月,可能是魯濱遜漂流。毛澤東:「寂寞嫦娥舒廣袖」 嫦娥:姐不是寂寞,姐是孤獨就是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可能會獲得較大的成功吧。我認識的一個人,就是這種,什麼都不說,用沉默代替了一切,不理解的人會覺得他冷漠,事實上他表現的就是冷漠,但正常的情緒他其實一點都不會感受的少,甚至骨子裡是敏感的要死,但就是這種,打死也不說,全部一個人默默在黑夜裡獨自消化。
如果誰人能夠有能力將閃電點燃,那麼就必然能夠像雲一樣自由漂泊,個人理解
推薦閱讀:
※想知道尼采「不能聽命於自己者,就要受命於他人」這句話的德語原文?
※尼採為什麼厭惡憐憫心和同情?
※為什麼說尼采克服了虛無主義?
※尼采否定達爾文進化論了嗎?
※怎麼通俗易懂地解釋尼採的思想?
TAG:名言 | 尼采Nietzsc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