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比特幣總量恆定就說明天然通縮?

比特幣總量恆定,但其最小單位是1聰(一億分之一btc),而不是1btc,所以理論流通總量會達到是2100萬億聰。

而截至2017年8月,人民幣M2的發行餘額是164.52萬億元,按最小流通單位(角)是1645萬億。

人民幣流通總量比比特幣還少,怎麼沒有通縮?


孫志超:如何看待比特幣中國將於 2017 年 9 月 30 日停止所有交易業務?

在之前這個答案下面,有人覺得比特幣不是貨幣,有人完全唱衰比特幣,但事實上我一直都正面看待區塊鏈技術,提及過好幾次。這篇回答不是在批評比特幣本身有沒有價值,或能不能拿來交易實體世界的產品和服務。從頭到尾我的重點都只有一個:比特幣作為一種「貨幣」的可行性。

就我有限的新聞閱讀來說,公開宣稱比特幣可以作為一種貨幣、甚至取代現有國家法幣的人,鮮少是經濟學家或者金融專家,多半是對於抱著理想國情懷的科技愛好者,特別是那些開口閉口「比特幣總量固定」的比特幣粉絲——他們有些甚至能背出比特幣總量上限為20999999.9769 BTC這樣的數字。

但必須知道的是,「總量固定」從來就不是一個貨幣的必要條件,更不會是充分條件。事實上放眼人類經濟活動,總量固定的東西通常會成為資產,不會成為交易媒介,不管是梵高那三十幅的自畫像,或者法拉利那不到四十台的250 GTO,乃至於總共只生產了600瓶的1945年份Domaine de la Romanée-Conti紅酒。

這是因為總量固定的東西,其本身的價值就會受到供給與需求影響,不管這樣的供給和需求來自什麼樣的市場動機。而本身的價值隨著供給和需求起起伏伏的東西,本質上很難拿來對於其他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定價。

「但美元、歐元、日圓和英鎊這些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價格不也是隨著供給和需求每天、每小時、每分、每秒起起伏伏嗎?」

美元、歐元、日圓和英鎊相對於彼此的兌換價格的確是時時刻刻在變化,這些價格的確取決於外匯市場上交易員對於他們的供給和需求,但是在短時間內這些變化並不影響到使用這些貨幣的各國消費者在地的日常生活。

舉例來說,當華爾街交易員在外匯市場上交易著幾億歐元期貨、導致歐元兌換美元匯率高低震蕩時,某人在巴黎街頭買一個法棍麵包仍然是1.2歐元,過去幾個禮拜來沒有變動,未來幾個禮拜大概也不會變動。他帶著這個1.2歐元的法棍麵包到了盧森堡公園,坐在長椅上享用,每吃幾口就撕一小掰丟給面前的鴿子,知道明天同一時間應該可以再用1.2歐元買到同樣的法棍麵包,同樣可以回到盧森堡公園享受這寧靜時光——華爾街交易員在外匯市場上的廝殺,他們對於歐元的供給和需求角力,與普通群眾沒有任何關係,最少短時間內來說是如此。

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短時間之內物品價格不會變化太多的特性,才會讓歐洲人民願意使用歐元作為貨幣,進行每天的消費,收取每個月的薪水、繳交每年的所得稅。如果短時間之內以歐元標示的商品價格變化劇烈,那麼老百姓就不會使用歐元作為貨幣,會選擇其他能夠穩定標出價格的貨幣,或甚至回到以物易物。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就是這樣的狀況。由於舊蘇聯管制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過於突然,無可避免出現了高速通貨膨脹,結果就是許多民生用品不再出現在商店的架子上,而是在暗巷中的黑市裡交易,而那裡使用的貨幣不是盧布,而是美元。

「但會出現超級通貨膨脹,就是因為政府亂印鈔票啊!總量固定的比特幣就是可以解決政府亂印鈔票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才會認為它可以取代國家的貨幣。」

政府或者國家無節制地印鈔導致惡行通貨膨脹,的確是人類歷史上一再上演的老戲碼。但反過來限制鈔票的數量,不見得就能解決物價變化的問題,原因在於物價以及經濟產出的貢獻因素不只有貨幣的總量,還有貨幣換手的速度。

舉例來說,同樣一張一百歐元鈔票,一個月內因為人類社會的產品服務交易換手一次,和換手十次,誰都看得出來這兩個經濟的活躍度完全不同。換手十次的社會有著遠比換手一次的社會更活躍的經濟,儘管從頭到尾都只有一張固定的百元鈔票。

P × Y =M × V

上面的公式是所有經濟學教科書都會出現的,其中P為物價,Y為實質總體經濟產出,M為貨幣供給量,V則是貨幣流通速度。從這個簡單的公式我們可以看到,就算貨幣供給量M固定不變,光是改變貨幣流通速度V,就可以改變物價P和總體經濟產出Y。進一步來說,就算實質總體經濟產出和貨幣供給量都不變,只要流通速度加快,物價就會上升。

因此「比特幣總量供給不變,因此比起政府自己印製的貨幣來說更值得信賴」這種說法,連最基本的經濟學驗證都過不了。

所以為什麼比特幣的世界中會廣泛流傳著這個似是而非的論點呢?

其實這跟比特幣崛起的歷史背景有很大關係。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倒閉,颳起全球經濟風暴。10月31日,「中本聰」發表了比特幣的區塊鏈理論論文,2009年1月發布開放代碼的相關程序。在最初的幾年中,這個詭異的東西並沒有得到太多注意,但隨著總體經濟慢慢復甦,網路科技創新的加速,比特幣開始動蕩升值,BTC從最初的不到千分之一美元的市價,在2011年的第一波泡沫中升抵31美元的價位。

許多色彩繽紛的故事也此起彼落的出現,這廂一個自信滿滿的交易員宣稱在半年內賺了幾千萬美元,那廂一個電腦書獃子多年沒碰比特幣,看到新聞後才想起自己多年前挖過礦,去倉庫把退休的電腦主機翻出來後,發現裡面存的比特幣市值高達數百萬美元之類的。

美聯儲資產負債表(2008年8月到2011年12月)

同一時期,美聯儲為了控制金融風暴的幅度,先後用傳統的方式(調降利率)和非傳統的方式(量化寬鬆)為市場灌入了大量的流動性——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印鈔票。在上圖的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歷史裡,我們可以看到在雷曼風暴爆發後,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從9千億美元左右大幅膨脹到2011年底的3兆美元。

按照比特幣貨幣論擁護者的講法,美聯儲狂印了這麼多鈔票,使得人們開始對美元(乃至於多數主流貨幣)的價值保持能力失去信心,轉而流向總量固定的比特幣。但只要檢查物價指數的變化,就會發現這種講法站不住腳——事實上整個金融危機後美聯儲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的過程中,最讓人擔心的就是物價幾乎沒有太多升值。

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2008年8月到2011年12月)

上圖為同期間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可以看到物價指數只從218左右上升到227左右,3年半漲幅只有4%。就算從物價最谷底的2008年底起算,也只漲了7%,別忘了剛剛我們說同期間美聯儲把資產負債表擴張了將近3倍!

如果我們回頭用P × Y =M × V公式來分析,這段期間物價(P)也沒太多漲幅,總體經濟產出(Y)也增加不多,因此等號左邊的增幅有限。但等號的右邊里,光貨幣供給(M)就增加了近200%,等式要維持不變只有一個可能:貨幣流通速度(V)比雷曼風暴前低很多,對應到的也就是經濟持續低速運轉。

總結來說,和一般人迷信的相反:金融危機後幾年的貨幣供給和物價歷史,恰恰告訴我們單單只有貨幣供給是無法決定物價的,因此「因為擔心政府亂印鈔票而改成使用比特幣作為貨幣」根本是無法成立。

「那照你這樣說,美聯儲那幾年印的大量鈔票到底都到哪去了?」

答案不難:大多數都投資到了資產上去了。

標普500指數(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

上圖是標普500指數的歷史走勢,可以看到它從2009年3月的低谷,一路爬升到2011年底,幾乎翻倍。如果大家有印象,這段時間全世界不只還在雷曼風暴的後續震蕩中求生存,還經歷了歐債風暴,一點都算不上是健康的狀態,但股市的資產價值卻一無反顧地向上攀升。

總結上面關於物價以及和資產的走勢變化的討論,任何人應該都可以輕易理解為什麼我說比特幣更像是「資產」而不是「貨幣」了吧?

但是不像由實體的商業公司或國家發行的股票或者債券,比特幣是一種本身不會產生未來孳息的資產,所以比特幣現在交易的價格,並不是來自於未來現金流的現在價值,而是純粹來自於市場對於其價值的估計或投機。

人類歷史上也有一個資產類別有這個特質,那就是黃金。

儘管黃金只是一種貴重金屬,放著也永遠不會產生孳息,但基於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因素,黃金隨時總有遠超過工業用基本需求的大量交易,以及對應的價格漲跌。而以過去一個世紀的歷史來說,黃金價格和股市的相關性相對來的低,因此在資產配置中可以產生投資組合分散的效果。

如果我們相信歷史尚短的比特幣,在人類心理上也可以取得類似黃金佔據的特殊地位,那麼比特幣有機會變成資產配置中分散風險的一部分。

但是就像黃金是資產而不是貨幣一樣地,比特幣也不會取代法定貨幣。

最後,是否存在理想的貨幣供給量?

使用貨幣的是人類,所以我們可以用人類福祉來考察P × Y =M × V公式。我們可以想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希望:

一、物價P穩定:這樣我們消費和生產時,就可以專註在其他更需要注意的因素,也不用整天擔心自己手上的錢購買力會上升或下降。

二、貨幣交換速度V穩定在人類心理可以接受的上限範圍內:世界上有些交易真的是每分鐘幾百萬個上下,但正常人類並不希望參與這種交易,正常人類希望他完成法棍麵包的那一次交易後,坐在盧森堡公園的那一小時,是溫馨平和的,所以我們可以想像貨幣流動速度有一個上限,是人類不會感到壓迫感的。

三、實質經濟產出Y上升增速多於人口增速:有許多人會挑戰人類慾望無窮的想法,但如果我們拋開自然資源有限或者地球暖化不管,相信大多數人都願意接受人均實質經濟產出Y持續上升,因為這代表的是更豐富的生活。

上面三個以人類福祉為出發點的假設,P和V基本上都是穩定或者常數,只有Y是成長的,因此我們可以就此推得出理想貨幣供給量應該要隨著實質經濟成長等量成長

兩千年來世界實質經濟產出

上圖是過去兩千年來世界實質經濟產出(經過通貨膨脹調整)Y的曲線,可以看到過去兩百年間因為科學和工程的進步,人類實質經濟產出爆炸性的提升,雖然也帶來許多新的環境和心靈上的問題,但大多數人應該不會想要回到18世紀那個沒有洗衣機、汽車和飛機的時代。

如果我們接受這個已成既定事實的Y曲線是我們想要的,那麼按照我們前面對於理想貨幣供給量的論述,貨幣供給量M應該隨著Y曲線亦步亦趨地成長。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固定貨幣供給量的問題:它無法隨著實質經濟成長而成長。換句話說,如果相信比特幣的固定供給量是貨幣的必要條件,那就得接受價格P和交易頻率V變化的條件,無法享受平穩價格和交易頻率帶來的安定心靈。

實際上人類的經濟當然複雜許多,貨幣供給和經濟成長的因果關係也是總體經濟學家爭辯不休的核心命題,但不管是哪一種看法,固定供給量都不會是貨幣的理想條件。


不存在天然通縮,市場需要更多貨幣的時候,阿貓幣阿狗幣一窩蜂的上,幾下就充分滿足市場需要。市場需要減少貨幣時,阿貓幣阿狗幣瞬間就死了。你不覺得這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跟市場結合得最好的貨幣嗎?製造個阿貓幣兩天時間就綽綽有餘,消滅個阿貓幣連半天都不需要。


首先題主的問題真是無力吐槽,這種思辨能力在下佩服佩服。

目前已經被挖出來1600多W枚比特幣,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總比特幣目前的實際供應量來看,還是在不斷增加的。

但是總量恆定意味著存在通縮預期,很簡單,黃金是通縮還是通脹的?

自從人類把黃金作為一般等價物起到現在,黃金的生產就沒有中斷過,保有量也是節節高。即使不考慮工業消耗,黃金也會損耗,儲存也可能出現意外(比如各種沉船、寶藏)。所以這就給了通縮的預期,但是並不是說就一定通縮了。

比特幣也存在這個問題,由於比特幣的持有人是具有較強的匿名性的,因此很難統計到底有多少比特幣丟掉了。有一種說法是300W枚比特幣其實已經處於不能流通的狀態了(私鑰忘記了,沒備份,硬碟壞掉,等等等等)。這種比特幣就相當於沉沒在馬里亞納海溝的黃金,所以總量恆定的比特幣,也就存在這種通縮的預期。

假設一下,每年1%的比特幣因為各種原因「丟掉了」,也就是大概16-17W枚BTC不能流通。而現在的區塊獎勵是12.5個BTC/區塊,即每年會挖出來65.7W枚BTC,這個數字每四年會減半,也就是說下下次減半,每年只能生產16.4W枚,基本上和「丟掉」的數量相當了。這個時候實際可以流通的比特幣總量就開始下降,通縮預期不可避免。

我個人並不喜歡比特幣的這種設定,某種意義上是反人性的,所以比特幣還是應該歸類為愛好者的收藏品,或者大宗商品等等,而不該直接和貨幣劃等號。

如果同樣是數字貨幣愛好者,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數字貨幣場外交易指南」,微信號coinmart,了解更多數字貨幣場外交易的原創資訊


最小單位有什麼關係?

理論上你也可以拿張100元的換10000張一分的,這和比特幣最小單位是一個道理。2100萬億聰如果代表全世界的資產,那麼全球資產番一番,每聰代表的資產價格就必然要上漲一倍。不然這遊戲沒法玩。

比特幣無論最小單位是什麼,假設比特幣總量恆定為100萬億枚,那它也是天然通縮的典型代表。

假設在一個比特幣為法定貨幣的社會,你是礦場主,你現在持有1萬個比特幣,那麼你的財富就在全球排名2100名前,因為必然不會有多餘的人再超過你。無論這世界上其他人再努力與否,你都在世界財富排行榜永遠佔據在前面。你不用再去做企業,因為守著這個通縮的財富,家族就能萬世不衰。

這個世界,經濟每年都在變化,或通縮,或增長,單單一個萬世不變的通縮貨幣無法表達這個世界複雜的經濟形勢。

以前黃金有類似比特幣的通縮性質。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美國規定,35美元兌換一盎司的黃金。各國政府的貨幣再和美元掛鉤,固定匯率。人們需要黃金,只要拿35美元,就能自由去銀行兌換一盎司的黃金。這就必然要求市場所需美元和黃金要掛鉤,開採了多少黃金,就只能多印多少美元,不然必然造成這個價格的不等式。

不料二戰後全世界經濟高速發展。黃金開採新增量無法滿足經濟需要。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實際流通美元數量超出了對應黃金的數量。實際美元貶值,黃金對應價值遠超35美元,但是美國仍然維持著自由兌換,即35美元兌換一盎司。

後來,法國戴高樂總統上台,搞獨立自主,脫離北約。戴高樂提出要把所有在美國的美元外匯儲備換成黃金空運回國。各國當時也跟進這個政策,導致了美國黃金儲備劇烈減少,也造成了大量的國家和人民用美元去換黃金,導致美元再也無法滿足兌換黃金的要求。美國政府於1971年下令不再兌換黃金。

美國下令不再兌換黃金時,美國人均GDP是5700美元,GDP總量是1.1萬億。現在人均是57000,問題18萬億,人均是1971年的10倍,總量1971年的16倍。但黃金卻從35美元一盎司,變成了現在的1300美元一盎司,是1971的的近40倍。

黃金的開採和比特幣挖礦,可以算是一個類似的過程。比特幣總量是固定的,黃金作為一種資源,也可以算成是總量固定的。但兩者又有不同區別。比特幣是電子貨幣,除了交易炒作,額外用途非常小。但黃金本身是一種工業原料,也是一種各國人民都非常喜歡的首飾原料,關鍵是黃金的產量,隨著科技的發展,可能會發現更多儲量,未來甚至可以開採深海以前無法開採的黃金。而比特幣前提就固定在了2100萬枚。

黃金作為貨幣,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黃金在最近45年的價格40倍上漲,遠遠超過美國的人均GDP10倍增長和GDP總量16倍增長,這說明黃金這種不斷有新開採,都無法滿足全世界的交易需求。而一個總量恆定的比特幣,命運可能和黃金類似。

我在這說比特幣,命運和黃金類似。但不代表比特幣未來發展會很好。

畢竟黃金在工業上和珠寶首飾都有實用性。比特幣則僅僅是電子符號。比特幣的交易功能,黃金也有。有些人認為比特幣的匿名性,黃金可以做得更好,曾有劫匪把搶來的金首飾融化,然後照樣能夠賣出高價。但黃金有的功能,比特幣沒有。除了黃金攜帶沒有比特幣方便,我沒有看出比特幣和黃金相比有什麼過人之處。

或許比特幣未來的價格是一種電子收藏品。2100萬份的發行量不是很大,加上發行之初,全球因為數據丟失,忘記密碼而遺忘的比特幣,真正可以流通的比特幣,可能遠遠低於2100萬枚。這個市場,有人花幾十萬購買一個五位QQ號碼,有人花千萬購買一個域名,肯定也會有人收藏比特幣這個具有歷史性的古董數字貨幣。

但比特幣要成為真正的貨幣,是不可能的。比特幣最有前景的發展,也只會是一種類黃金的虛擬投資資產。


去百度百科查查什麼叫通縮好嘛,謝謝了


很簡單,法幣是可以超發的,是通脹的,這是任何政府都抵擋不了的誘惑,人性使然,而通縮一般在改朝換代。比特幣在沒挖完之前是有一定通脹的,但是是被演算法嚴格限定可預期的通脹,到最後是恆定。所以,比特幣不是通縮,是不通脹,也就是說你的財富不會被稀釋。


推薦閱讀:

請問okcoin旗下的okex交易平台靠譜嗎?
如何看待6月份挖礦狂潮?
你對「核心開發者宣稱比特幣失敗,清貨離場,他說比特幣已被中國控制」怎麼看?
你身邊有多少人真正擁有比特幣?
普通增刪改查的web程序員如何轉型做區塊鏈開發?

TAG:比特幣Bitco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