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 可能面臨怎樣的監管環境?有可能被直接取締嗎?

新聞背景:

獨家 | ICO暴富幻覺升溫 非法集資風險集聚引發監管警覺

【獨家】最嚴厲監管來襲?ICO紅人李笑來:「不會取締ICO,發起者不幹壞事就行。」

ICO不斷升溫,製造流動性幻覺,風險也在急劇增加,可能成為下一個非法集資的重災區。中國有關監管部門將汲取此前教訓,不排除在監管、法規體系準備好將ICO納入之前,將其直接取締

相關討論:ICO 是一種怎樣的融資方式?為什麼被稱為區塊鏈界的「IPO」?


ICO被納入金融監管是遲早的事,KYC/AML該做一個都不能跑,公司財報、組織構成該準備的報告都要準備。

被取締倒是不可能,但是一旦納入金融監管,大部分連項目開發費用都要用Token來籌的小公司們,去哪兒找錢做每個買幣人的due diligence等其他金融監管的合規工作?

除非低成本的合規技術出現,也就是要寄希望於Regtech業界能有公司一條龍地幫這些創業團第把這些該做的都做了。


謝邀,我簡單的談談ICO的前世今生吧。

早在2013年的比特幣大漲的行情里,無數的新的山寨幣被開發了出來。這些幣有些是比特幣的克隆,有些是在比特幣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比如增加了上限,增加了blocksize等等。

很多開發者在開發出一種新幣之後,以各種各樣的理由預先挖了5%-25%,然後才開放給公眾去挖。保留的理由有:

  1. 用來穩定市場;
  2. 用來給該幣的後續開發提供獎賞;
  3. 用來做推廣活動;

……

但是事實上,很多時候這些保留的幣都被用來"pump and dump"了,作為新幣發行之後,價格推上去之後的收割工具。

這個時候,山寨幣的邏輯和比特幣一樣,僅僅是用加密演算法保證其有限性,或者如同PeerCoin那樣以一定的演算法保持通脹率,但是在2013年這波行情過去之後,山寨幣都面臨著一個終極的問題:在已經有比特幣的情況下,為什麼公眾要認可你的幣,而不認可其他的幣呢?畢竟這些虛擬貨幣的背後沒有任何的依託,而黑市和匿名支付的需求已經有了比特幣來滿足。

於是在2013年之後,大部分幣種都經歷了價格跳水。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在bitcointalk這個論壇上,很多人開始以集資的方式來做新幣,最著名的,也是目前比較成功的當屬以太坊。這種模式可以說是如今ICO的原型,也就是投資人通過付比特幣的方式給開發者,開發者按照集資的多少分配一定比例的新幣給投資人。因為目前所有的數字貨幣都有區塊鏈做後盾,所以每個人所佔有的「股份」從技術上講是可以完全被確定的。

這個時候還只是一種類似於眾籌預售的方式,在新幣沒有開發之前,用更低的價格,用比特幣來交換新幣。但是人們的創新能力是無限的,後來就有人開竅了:所謂新幣,也不過就是一個項目而已,為什麼非要局限在開發新的數字貨幣上呢?想通了這一點,就打開了金融創新的大門。把開發數字貨幣推廣到所有的項目上,就已經非常接近ICO了: 項目發起人通過用自己發行的數字貨幣來交換比特幣,然後把比特幣賣掉變現獲得資金來做自己的項目,等項目盈利了,按照自己發行的數字貨幣的區塊鏈上投資人所佔的「股份」多少來分紅,然後投資人也可以自由在市場上交易這些代幣。

這可以說是山寨幣的第二階段,發現模擬比特幣的路子走不通之後,開始用具體的項目來支撐幣值。ICO就是這個階段的產物。

一般來說,ICO的優點繼承了區塊鏈:

  1. 不可修改性和透明性:強行修改區塊鏈會導致區塊鏈分叉,這是所有人都能觀察到的;
  2. 股權變動即時性:同樣,任何的股權變動也都會在區塊鏈上的交易中可以看出來;

同時還具有門檻低,成本低的優點。在現實中的股權期權交易,需要經過層層監管,才能保證沒有弄虛作假的行為,但是通過ICO,股權、期權都明明白白的記錄在區塊鏈上,誰也無法隱藏和修改。這種不需要人的介入,直接通過數字加密保證的信任機制,極大的拉低了集資的門檻和成本。

但是ICO的缺點也很明顯,它的缺點不在區塊鏈,也不在ICO本身,而在採用ICO的項目。一般來說,如果能夠通過其他的渠道來籌資的,比如銀行和天使投資人,甚至比如kickstarter,都不會通過ICO來籌款。所以這就意味著ICO項目有很多是無法通過常規的資質審查的項目,其中不否認可能有天才的想法,因為沒有專業投資人識貨所以無法啟動的,這個時候ICO產生的就是正效應;但是更多的是這個想法可能根本不可行,在其他地方拿不到投資,結果只能通過門檻較低的ICO的方式來籌錢,那這麼以來,投資ICO類似於次貸,是一種風險極高,收益不確定的投資。

按理說,這種高風險投資更應該讓專業投資人來做,但是現實恰恰相反,ICO的投資人往往判斷力不如機構投資者,這種能力上的錯配讓ICO項目的風險進一步加大。

從歷史上看,技術已然產生了,可能會暫時,但是不會被永遠取締,但是監管必然的。ICO是個好技術,可以提高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但是對投資人的權益保護非常需要加強。尤其是在項目和平台的資質審查、所籌集的比特幣存放以及用途、項目風險管理這三個方面。這些問題不納入監管,投資人的權利是很難得到切實保障的。 並且ICO的投資人更分散,不像是專業的私募和天使投資人那樣有很強的討價還價能力,往往在ICO募款人捲款跑路之後後知後覺,並且缺乏討價還價能力來制約募款人的道德風險。這些問題都是ICO監管所需要考慮的。


ICO已經被監管。

這場財富洗劫的盛宴正要開席,就被監管風暴一刀切下。這可能是歷史上崛起速度最快但被消滅也最快的泡沫。

9月4日下午,央行等七部門正式發文叫停ICO融資,ICO被定性為「非法公開融資「。七部門通知指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

這意味著,國內再做ICO融資就是違法犯罪了。中國的ICO市場,瞬間冰凍。ICO這個市場的毫無監管,以中國人的賭性,如果不叫停的話,會釀成超級泡沫。

所以我為央行的急剎車點贊。

不過,國內ICO融資被關閉的同時,有兩件事情必須清晰客觀地看到:

1、 比特幣沒死。全球虛擬貨幣市場規模依然巨大。昨天央行的通知出來之後,兩種最主要的虛擬貨幣比特幣跌了10%,來特幣跌了17%。他們是下跌了,但這種下跌並不是自媒體們渲染的虛擬貨幣的世界末日到了,更不是歸零。比起他們之前的漲幅,這點跌幅甚至可以說只是小幅回吐。

也就是說,比特幣、萊特幣等虛擬貨幣,作為一個全球市場,中國因素有重要影響,但不是唯一市場。即使中國關閉了ICO市場了,全球虛擬貨幣這個大市場目前看依然會存在,比特幣的市值還在六七百億美元,全球虛擬貨幣的市值還在1000億美元之上。

2、 全球的ICO市場還在。從監管來說,全球都在加強對ICO的監管,美國、瑞士、英國、新加坡都在關注ICO的監管,但並沒有取締。國際ICO依然在快速發展中。全球市場規模已經突破10億美元。在美國,ICO融資的規模在2017年也出現了井噴,現在很多人在預測美國的ICO融資會超過傳統的VC融資。

中國的ICO關閉是好事,只是這麼巨大的國際市場放在那裡,洋韭菜們肥美茂密,中國人是不是可以去收割一把洋韭菜?在幾百年的經濟史上,經常是老外收割中國韭菜多,在虛擬貨幣市場上,中國製造繼續保持了優勢,也許這一次,是可以收割洋韭菜了。

中國在比特幣上游的挖礦環節,已經佔據了70%的份額,相信在其它虛擬貨幣領域,中國人依然會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生產模式和遊戲規則決定的。比特幣最後的競爭,變成了製造業的競爭!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不僅是技術上的天才,更是經濟上、人性上的天才。

比特幣的核心規則有兩個:

1、比特幣的總數是穩定的。在2009~2013年比特幣發行約1050萬枚,每十分鐘50個。之後按照4年減半的速度,最終將發行約2100萬枚後飽和。

總額限定就是長期稀缺,稀缺是任何炒作的前提。頭四年的產出率高,這是為了圈人。如果一開始比特幣就是今天的生產成本,那麼再稀缺就沒人來玩。

四年下來,該圈的人都全圈了,產出率降低一半,新籌碼減少一半,就容易上漲了。比特幣的暴漲主要就是在2013年之後開始。

2、 比特幣的生產比的就是硬體投入,不存在軟體層面提升的空間。要提高挖礦的中籤率,你就要買更多更先進的礦機,耗更多的電,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物理成本。

所以比特幣的開採成本越來越高,這就是設計者的天才之處,這個機制正在賦予比特幣物理成本,一個產品的物理成本往往會變成它的內在價值。

比如說現在,生產一枚比特幣的光電力成本就要上萬,加上礦機、場地、人員的成本。很多礦場即使在目前比特幣高達2.5萬元一枚的時候,還是虧損的。這意味著單一比特幣的生產成本至少要2.5萬元。那麼比特幣的持有者就會覺得,比特幣至少值2.5萬吧。

比特幣的生產成本又是波動的,因為生產的數量是恆定的,越多人開採,中籤率越高,開採的物理成本越高。這樣在不斷地坐實比特幣的物理成本和價格,讓它不「虛高」,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

各種虛擬貨幣之間也在競爭。它們在競爭技術,安全,也在競爭內在價值。如果獲取成本太低的貨幣,不會太有價值。所以大多數虛擬貨幣,都沿襲了比特幣的玩法,比拼物理成本的投入,讓物理成本的提高來坐實虛擬貨幣的價格。

這樣一來的話,中國人在虛擬貨幣產業鏈上的競爭力就爆發出來了。

比技術,也許我們比不過,但是現在比的是什麼?是誰的電力更便宜,誰的礦工更多更便宜,誰能買到更多更便宜的挖礦必備-顯卡。

前些年,在中國重工業狂飆突進的年代,我們興建了太多的煤礦、火力發電廠、水電站,當重工業飽和以後,這些電力產生就過剩了。現在,終於出現了一個產業來消化中國的過剩電力產能,這就是虛擬貨幣的挖礦,挖礦三分之二的成本就是電費。

礦場要起規模,還有要有大批經過訓練的計算機人才-礦工,中國的程序員大軍世界第一。挖礦必備顯卡,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顯卡市場,規模優勢明顯,IT製造成本低,礦機便宜。

電力,礦機、礦工成本,中國全部便宜,這就是中國在世界虛擬貨幣市場的競爭力所在。只要是拼製造業,全世界沒人跟中國人是對手。而虛擬貨幣為了坐實它的幣值,就必須把生產貨幣的物理成本不斷提高。拼硬體製造,這就是中國人的菜了。

虛擬貨幣又是全球性的分散式的貨幣,最大的宗旨就是開放,所以又不可能限制中國人去開採和進入這個市場。所以,中國人註定是虛擬貨幣市場的王者。

放眼全球的虛擬貨幣市場來說,虛擬貨幣之間也不斷在競爭。這些年已經出現過900多種虛擬貨幣,大多數死掉了。比特幣最早,我估計只有很核心的技術極客在能在早期介入。市場的最佳建倉時間是在2009年-2013年,我估計大籌碼應該集中在美日的大玩家手上。中國人的機會應該就是壟斷後續的生產上。

對於後來起來的貨幣,中國炒家已經多了起來,再加上在早期階段中國人已經開足馬力挖礦,話語權會越來越重。

所以,對於ICO和虛擬貨幣市場來說,國內ICO項目騙局太多,支持關掉。但全球這個千億美元的虛擬貨幣市場並不會消失,它等著在這個市場上最強大的中國收割機去收割。我們不能坐實這個自己最有競爭力的領域被別人白白的佔據了。

在經濟上,我們被老外收割了太多次韭菜了,這一次,中國的科技極客與礦主們,可以對外遠征了,將中國過剩的電力、計算機礦工,通過挖礦的形式,去收割老外的美元。

我們就是虛擬貨幣市場的中國戰狼。

更多精彩可關注公眾號「范范的江湖見聞」(fandejianghu)


隨便聊聊

首先要把ICO和區塊鏈發展割裂開來看。區塊鏈是必須發展的,不能管死,135規劃也很明確說要發展,管理部門也不會管死。

而ICO其實本質上是一種融資模式,但對於項目的意義而言明顯不僅僅是融資。就如同很多初創公司不單單要錢,還要看問誰要錢一樣,傳統初創公司往往會傾向於選擇大VC的錢來起到站台的效應,但並不會希望太多投資者參與,一來稀釋太多股份,二來管理麻煩,三來容易糾紛。而ICO初創公司一樣,但ICO本身還其到一個代幣分發的目的,因為很多區塊鏈項目未來將以社群的形態來發展的,這樣就需要初期有足夠多的用戶手持代幣參與進來,這就要求這類區塊鏈項目儘可能在初期分發到足夠多的用戶。在這個形式下,也可以看到有些項目,本身不缺錢,也希望進行ico用以發幣(圈錢),最明顯的就是前期融資的motion,創始人明確說融資的eth全部鎖定,一年後可以等比例退還,也就是說他根本不缺錢,做項目完全不需要動用ico的融資,那融資來幹嘛?就是為了發幣,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同時也是做宣傳。

所以可以看到,傳統VC希望的資金,是單個金額大、參與者少而精。而社群形態的區塊鏈項目ico也希望得到單個金額小,參與者多而散的資金。

從社群形態的區塊鏈項目可以看到,對投資者門檻的界定,和傳統投資是南轅北轍的。如果按100萬這類門檻去卡投資者的話,其實是沒很好理解區塊鏈項目的發展形態。

當然,有些不是社群形態的區塊鏈項目對代幣分發沒有追求,所以只要有私募資金,I不ICO其實是無所謂的。這也是我對於很多項目是否必要ICO抱有懷疑態度的原因,比如輕鬆籌HMS那個,原有體系搬到鏈上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另起爐灶來ICO,把客戶導來導去好玩么?但由於故事講的圓,ICO一樣瘋搶。

剛才簡單從投資者門檻切入,談了談ico監管的思路不能單純按照傳統思路來進行。

再來談談最近熱門的監管問題,我覺得主要有四個大問題:

1、要不要管;2、誰來管;3、怎麼管;4、怎麼執行

1、要不要管?不用問了,很多項目已經圈錢吃相難看得無以復加了,肯定要管。

2、誰來管?美國因為把dao定性為了證券,所以大部分是歸證監會監管。而中國目前究竟是歸央行還是證監會來管目前沒有定數。歸證監會管吧,目前股市十幾萬億市值,還忙不過來呢,數字資產這塊全球才1500億美元,而且比特幣以太坊佔到了近7成,相比傳統證券市場,規模實在太小,可能不太願意花很大精力去研究,監管。而央行這邊,一旦管,就先當於承認其貨幣屬性,也不太可能。所以兩難。而目前135對區塊鏈又是支持的態度,各國都在大力發展謀求話語權,一旦一刀切管死了,這責任誰也擔不起,所以都不會主動攬責任,那就看上頭最後誰拍板了。

3、怎麼管?

我覺得總體監管思路主要保障的是信息真實、不虛假宣傳以及資金(代幣)不被隨意挪用等幾點。

所以,如果要進行監管,寬鬆的話,應該以保證真實、註冊制的理念去監管,建立幾個關於項目、團隊、投資顧問等真實性的標準,建立宣傳的指導標準、建立項目團隊資金(代幣)清算監管標準、建立信息披露要求等形式來監管。

而對於目前ICO火熱的現象,主要由於二級市場火爆,這其中有很多團隊和交易所勾兌,只要賺錢效應衰減,則ICO自然降溫。所以監管部門也很可能直接從交易所入手去進行監管,切斷資金流動的環節。

4、怎麼執行?

其實,不論是資金(代幣)監管、還是信息披露要求,就建立了標準,要嚴格執行,還是很難的。就拿資金(代幣)監管來說吧,募集資金的代幣地址是公示的,但取出來換成法幣後的真實開銷誰知道呢?而且對於單個項目來說,監管部門有精力去嚴格執行么?都需要打上問號。

這其實還是需要社群參與者去自律監管舉報。

再談談個人意見,上面已經說了,數字資產這塊體量還很小,而且由於其國際化的屬性,很難監管,而且區塊鏈全球都在研究,都知道是未來趨勢,但都不知道怎麼監管,如果貿然管死了,這責任誰擔?而且監管建立、執行,都難。一旦上面派活下來,象徵性出台些法規,然後懶政執行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最後,我覺得監管對ICO不必太妖魔化,因為ICO火的原因在於賺錢效應,而賺錢效應來源於二級市場。從目前的資金面來看,9月再上一大批ICO項目,市場的錢應該就被吸得差不多了,在沒有新資金二級市場接盤的情況下,賺錢效應應該會在9月底~10月迅速衰減。屆時參與ico的資金自然會減少,而二級市場套路多,一般投資者虧損比賺錢概率高多了,不具備太明顯的賺錢效應,所以一旦一二級套利不能持續,自然ICO市場就消停了,也自然目前很多虛高估值的項目就不可能融滿了。只要整個幣圈資金沒有持續流入的基礎,這波瘋狂自然會消停的,一切都是市場行為。而只要資金總量控制住,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是有限的前提下,相信監管也自然是以保證發展為前提來提出的,不會簡單一刀切。初期還是讓沙盒監管和行業自律來重塑行業比較好,上方多和巨頭約談約談施壓施壓,我相信幣圈這些大佬黨性都是足的。


ICO的本質是由於區塊鏈資產的出現,實現了一種無法追蹤監管的、全球範圍的價值自由流動。還是動了很大一塊蛋糕的。

理論上說,只要你有區塊鏈資產,沒人能阻止你參與ICO。問題在於你把法幣轉化成區塊鏈資產的過程勢必是有記錄的(也有方法,場外交易或者去中心化交易所)。

所以所謂監管,也不過是你限制你買區塊鏈資產,或者直接宣布那些區塊鏈資產是傳銷禁止國內人買賣。

ICO本身肯定是沒法禁止的,不過到時候國內也就一小部分人能參與罷了。

後面國內想用ICO募資或者參加ICO的人肯定是要申報管理的,估計就更沒有吸引力了,流進來炒作割韭菜的資金也肯定會慢慢退出去搞國外項目。不過現在我也基本不參加國內的ICO項目....大部分都在羞辱人智商的感覺。


已經分不清虛擬還是實體經濟了。

政府面對最基本的資本可兌換不開放,而現實金融卻在瘋狂不斷進化。

反正於我很簡單,你開資本可兌換大門,我根本不會碰這種東西。

現在變成了反過來指責中國人亂搞。


韓國ICO也被一刀切了


說不定會試圖立法,要求把所有區塊鏈貨幣客戶端,如果連接到了一個不能給我國政府提供詳細交易內容的供應商,都確認為非法軟體,然後給個罪名。


Ico募集的是幣而非直接的現金,而幣目前被定義為商品,所以可能法理上將其直接定義為非法吸收存款還需要進一步商榷。

但是監管肯定是跑不掉了,僅憑白皮書空氣幣概念籌幣套現離場的事情將會受到限制。至於何種形式,個人認為監管部門充當"守夜人"的角色較為合理,對ico項目制定相應的准入和審查機制是可以的。

順便一說,ico項目發行人一般都寫的一清二楚,要取締項目終止其運行相對容易,但終止後如何返還投資者款項就是個比較麻煩的問題了。


個人推測,最大的可能性是向美國學習,由證監會對ico進行監管,因為ico本質是一種新的融資方式,由證監會對其進行監管是比較符合邏輯的,當然,可能在具體的條例上不會有證券那麼嚴苛,畢竟這是一個全球新的活動,各國政策法規不一樣,監管的道路還是很漫長的~

————————————證明我預測錯了的分割線————————————

實際上成立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來專門管制ico,並且方法也非常簡單粗暴,一刀切。


去年以來監管都是從嚴的,不過我國政府這方面反應一般慢兩年。不出人命大事兒反應不過來。


暴利誘惑下的ICO,引得大量投資人入局。因為沒有監管的ICO,成了騙子的溫床。政府的一刀切,引發了行業的動蕩。正好印證了那句話:「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瘋狂的ICO與市場的非理性行為

上海一個賣手機的小夥子,兩年前用父母給的20萬元投了一個區塊鏈ICO項目,今年上半年發現賬戶資產已經暴漲至600萬元;還有一個做小私募的合伙人,這兩年用三四千萬投了數個ICO項目,如今資產已經達到30億元。

幣圈永遠不缺的就是造富神話,早期接觸ICO的人發現自己腰包里的錢越來越鼓。

一位資深玩家總結:「ICO的暴利已經超過了販毒。」在幾倍甚至數十倍的利潤下,任何理性都是笑話。

「很多人輸就輸在,對於新興事物,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馬雲如是說。但我想說的是,時代已經不同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只要任何事物一有點苗頭,人們就瘋狂湧進。散戶來了、莊家來了、韭菜來了、知名投資人來了、互聯網大佬、連娛樂界的明星也來了,都妄想在這塊大蛋糕之中分得一杯羹。

7月份李笑來主持的PressOne項目,連白皮書都沒有,卻只用了4個小時,就吸引了1.4萬人參與,融資近5億人民幣。同樣是圈內名人的薛蠻子,在一個月內,便投資了數十個ICO項目。市場呈現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瘋狂程度遠勝於當初火爆的P2P。

現在只要一宣布能上線交易所,大家就潛意識地認為一定漲,但項目本身則常被忽略。大部分人投ICO,不看項目只看名人效應,雖然知道有些項目很垃圾,但依然會為站台大佬買單。如果項目方找到了名人背書,還特別擅長宣傳,那麼鐵定能融資成功。但市場的非理性行為應該誰買單呢?

一方面,大佬有義務對這個狂熱的市場負責。如果為了利益給一些不靠譜的項目站台,導致投資人遭受非市場行為的重大損失,那麼大佬也應該承擔主要責任。換句話說,你願意讓ICO項目大肆用你的頭像作為宣傳,難道你就不願意承擔項目失敗後對投資人造成利益損失的風險?

另一方面,當市場過於火熱,投資人就會呈現出非理性行為。不少人都知道ICO有破發、項目失敗、團隊跑路的風險,但他們依然樂此不彼地加入其中,想趁早賺一筆。他們都認為自己足夠僥倖,不會成為最後那個「接盤俠」。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投資人也應承擔相應的風險。

監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ICO行業在短短几個月內發展迅猛,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但是這裡還有個很重要的基礎邏輯,政府的不干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政府開始有意干預進來,也就證明這個行業開始出現了某些市場無法自我解決的問題。

不可否認,眼下的ICO交易確實處於混亂、野蠻生長且無人監管狀態,加之暴富神話的渲染,參與人數一定會呈現指數級增長。ICO項目涉及利益越多,牽涉群體越廣,監管就會是懸在幣圈和ICO投資者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落下。

用實質重於形式的穿透式監管來看,ICO的很多項目應屬於非法融資。因為暴利的回報率,許多「壞人」對此趨之若鶩。空氣幣、資金盤、傳銷幣接踵而至,行業變得亂象叢生。因為他們的到來加速了行業的毀滅,同時也加速了政府監管的到來。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近日發布了相關公告: 由於ICO項目資產不清晰,投資者適當性缺失,信息披露嚴重不足,投資活動面臨較大風險。投資者應冷靜判別,謹慎對待,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進入2017年以來,ICO現象迅速升溫,新增項目大多與區塊鏈開發毫無關係,一些傳銷組織也趁虛而入,只是借著概念發行代幣並交易,製造ICO一夜暴富、無本萬利的神話,迅速催生了泡沫。

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文,叫停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幣圈開始大瀑布,與ICO相關的區塊鏈、比特幣也成為了大眾口中的騙子。

其實比特幣、區塊鏈、ICO是三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很多人卻將其互相混淆。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記賬技術,通過演算法實現每個動作可標記;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的1.0版本應用;而ICO是一種利用虛擬貨幣發行進行融資的手段。

互聯網監管日趨嚴格,轟轟烈烈的ICO大潮正在成為過去式,而七部委的聯合發文可能是個裡程碑的事件。

一刀切絕不是結果

這兩天政府突然一刀切,讓許多人摸不著頭腦。其實國家也不知道怎麼監管,所以只能一刀切。一方面,給近期火熱的ICO降了降溫。另一方面,防止在十九大前有任何群體行動發生。

監管的到來,證明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已結束。以前,人們不看項目,誰忽悠到位誰的項目就能獲取大量融資。而未來,只有優秀的項目才能獲得人們的青睞。

站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上,回過頭來人們會感謝這次監管。這次會極大程度上消滅資金盤、跑路項目、空氣幣、傳銷幣。那麼資金將會流入優質的區塊鏈項目和二級市場,幣圈不久又會展現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

不過,近期監管的出台,也影響了許多優秀的項目。中國要想在世界金融科技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就不應該一刀切。小蟻股、以太坊的出現,證明ICO是有一定價值的。ICO的到來,讓中小創新企業能更快地籌資發展資金。如果監管把這條路堵死,不僅中小創新企業得不到有效發展,還會導致所有的資金往外流。我相信這是政府絕不願意看到的景象。

暫停ICO不等於否定區塊鏈。一刀切絕不是結果,政府會研究一個好的對策,杜絕假的項目,監管這個市場,引導行業健康有序地發展。我認為,接下來政策的態度會傾向於支持優秀項目進行ICO。

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和信息安全才是區塊鏈最重要的內容,區塊鏈會是未來徵信系統很重要的一個技術。

政府會規範區塊鏈行業,打擊反洗錢,監管ICO,規範莊家操作市場的行為。避免跑路,團隊不作為,場景落地難等亂象。不過也應正面看待技術驅動下的金融變革,對新技術寬容審慎。

不過總的來說,監管之後,ICO行業才會迎來鳳凰涅盤浴火重生。


互聯網創新沒有捷徑,被投機主義挾持的ICO被禁是必然

近日,網上流傳了一個「救豬一命勝造七斤肉腸」的段子,英國威爾特郡一個農場今年2月著火,消防員將農場內的2頭母豬和18頭小豬仔救出。時隔半年後,小豬仔已經長大,農場主便把小豬做成香腸,並送給消防隊一部分。消防員表示,香腸的味道好極了。

雖然小豬仔的結局有些悲哀,但還是要回歸現實。農場的小豬仔終究不能因為曾被消防員救過,便盲目吹噓自身價值成為「神豬」,而避免被宰割的命運,這一戲劇化的結局像極了剛剛被央行叫停的ICO。

自央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公告後,各大代幣、「虛擬貨幣」紛紛暴跌。各大代幣全線下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也大幅下挫。有數據顯示,比特幣日內自最高點一度下跌3000元,最低至26000元。監管層公告一發布,不知道擊碎了多少人的暴富夢。

那麼,概念已經被炒火的ICO,為何還沒有代替共享經濟成為新風口就夭折了呢?

七部門聯合發文叫停,ICO還未飛上風口就已跌落

關於ICO的內容在這段時間內已經瘋狂的湧現,概念也被無數人解釋過。簡單來說,就是在區塊鏈內使用項目提供的服務時,需要支付一定的「代幣」,而使用項目服務越多代幣的需求也就越大。數量有限的代幣遇到需求量大增的市場,也就越來越值錢。如此一來,受益的便是投資者和持有代幣的人。

從2014年以太坊超過1500萬美元的融資開始,ICO便開啟了快速發展的進程,但發展還局限在一定的區域內。而ICO熱度真正上升還是在2016年,ICONOMI、Lisk等項目獲得上百萬美元的融資,之後的Golem更是在幾分鐘內就完成了860萬美元的融資。到了今年3月份,量子鏈ICO項目不到五天的時間便籌集近億人民幣,創造了國產ICO項目的最高紀錄。

ICO越來越火,CoinDesk數據顯示:從2016年1月到2017年3月份,全球主要的ICO項目(含融資金額25000美元以上)有91個,融資總金額為3.37億美金,ICO占風投資金比接近50%。

有業內人士稱「大漲之後必然會大跌」,只是沒想到這一天來的如此之快。9月4日,央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正式定性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自公告發布之日起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做出清退等安排。

被定性為「非法」後,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比特幣的價格仍在28560.01元人民幣的高價徘徊,但在《公告》發布後的16點15分左右,比特幣的價格就跌至26000元。也就是說,《公告》發布短短一個小時之內跌幅高達8.96%,創下8月23日以來的最低點。隨後,比特幣的價格又出現小幅回升,但漲幅並不大。

在ICO概念大火成為一個行業的時候,大部分人抱著致富的心理盲目投入這一火熱的行業之中,只有極少數人保持理智嗅到一絲不安的味道。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里奇·哈耶克曾經說過:「金錢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在看到ICO有致富希望後,一些人便失去理智開始瘋狂投入。畢竟,「金錢」這兩個字的誘惑太大。

因此,在缺乏市場監管的ICO行業,有越來越多的投機者開始進入,使這個市場充滿了未知和風險。於是,監管層在行業迅速膨脹的時候適時進入此行業,沒有一絲緩衝,直接一錘打碎給ICO行業來一個終結,也終結了不少人的致富夢。

ICO被終結是必然,投機主義不是創新的捷徑

關於ICO行業業內唱衰人士不乏少數,在經過短暫的牛市之後一紙公告便將其打入深淵。如今,部分人借用ICO名義空手套白狼的把戲,已經被識破。正如歌詞「幸福沒有捷徑,只有經營」所說,行業創新亦是如此。

其實,ICO要被監管的消息並非突如其來。早在上周此消息就已經被傳出,甚至有些平台在嗅到這一危險之後便開始停止ICO業務。ICOCOIN與ICOINFO以及ICOAGE相繼暫停了一切ICO業務,從9月2日至《公告》發布之時,比特幣價格累計跌近12%,萊特幣價格累計跌近13%,以太幣價格累計跌近23%。

ICO業務就好比自己創建一種虛擬幣,在創建完成後用誇張的營銷方法吸引各方投資者,以及圈錢融資。最有代表的便是痴迷ICO,被稱為「比特幣首富」的李笑來,由於在此行業過分投機導致罵名頗深。其實,李笑來與當時打著P2P旗號的e租寶並無異處,以ICO的名義打出傳銷項目用2000%的收益吸引投資者獲得投資。

ICO產生的圈子參與者在世界各地,李笑來這樣的人並不少見。行業本身也缺乏監管,致使每個人都可以創立ICO項目,其中至少有99%的項目是抱著圈錢的目標去的,像很多ICO項目在技術應用、團隊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並不適用估值,也就是「空殼」。而投資者將會承擔99%的泡沫,去投資只有1%真正有價值的ICO項目,但現實的殘酷是絕大部分人並沒有識別1%的能力。

久而久之,行業的缺陷就會暴露出來,受騙的也是絕大多數,上到業內投資者,下到小商小販,甚至連跳廣場舞的大媽也出現在了這一行業。單純ICO投資者認為幾年之內幣值會有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增長空間,美滋滋的做著暴富夢,李笑來們便搞出一個又一個的ICO項目。但是泡沫終究還是泡沫,總會有破碎的那天。

由此可見,ICO只是某些團隊用來宣傳虛擬貨幣的幌子,雖然看起來創新但並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所謂的致富夢想並不能實現。這也說明在ICO非實質性的行業,真正的行業創新並沒有捷徑。此次,ICO還未形成下一個互聯網風口時就被徹底叫停,從某種層面來講,李笑來們用投機心理種下的惡果還是要投資者們吃。

ICO已難成為風口,但不代表就此終結

ICO是讓不少人相信會一夜暴富、「一幣一別墅」並深陷其中的神話行業,卻被一條公告打在了飛向風口的路上,也讓曾經篤定ICO會成為取代共享經濟成為下一個風口的預言者成功打臉。如今,ICO成為下一個風口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但是《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還不足以ICO就此終結。

從古至今,新興行業在發展初期都不會一帆風順,總是經過一番磨礪之後才成長為真正的行業。而ICO行業不同於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危機,不同於共享經濟。不止一次被稱為「龐氏騙局」、「泡沫」的ICO,現如今看來泡沫已經徹底破碎。

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ICO在摧毀眾多人財富夢以及對金融行業帶來一定衝擊的的同時,也對區塊鏈和商業形式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況且在共享經濟還沒有成為互聯網風口之時也曾被打壓,但還是靠著頑強的生命力飛上風口。

虛擬貨幣的投機炒作的舉措,與當下共享經濟出現的共享雨傘、共享馬扎甚至共享電話,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最大的共同點便是「圈錢」。區塊鏈最大的潛在隱患是會成為傳銷發展的溫室,而央行全面叫停ICO,看似扼殺這一發展的可能性,但真正的ICO仍不會被禁止。畢竟,ICO不止存在於中國。

如今,ICO就像夏日的暴雨,來的時候電閃雷鳴將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一起,停的時候戛然而止。但暴風雨過後仍存在殘落的雨滴,微風吹過還會打濕衣襟。因此,ICO成為下一個風口的可能性已經大大降低,但並不會就此終結。

總而言之,ICO現在的局面,主要還是投機主義帶來的結果。絕大多數ICO業務只是頂著光芒萬丈卻又毫無作用的頭銜,甚至連賬本都不會公開,存在的並不合理。未來,再次爆發已經不具資本。


大天朝威武,9.3號政策ico是非法集資、9.5號只是叫停ico並且下架所有ico幣,9.6號政府機構成立多個區塊鏈試點單位、又可以玩了!國家隊成功進場,這波沒毛病~


10月份開始監管。

山寨幣別玩了。


從這個問題提出到今天已過去大概四個月的時間,除開昨日,就連每天混跡幣圈的我都沒有看到一丁點國家要來監管ico的消息和跡象。就在昨日,幣圈某三位知名大佬在社交平台發布了參與門檻上百萬的私人私募。(當時看到覺得這真是有錢人的遊戲啊,哈哈)

https://u.wechat.com/EKzeSbLfp_LyWMWJC5G1-yw (二維碼自動識別)

頓時間,伴隨著最近全民瘋狂參與ico,各種圈錢私募的橫行,一時間國家馬上進場監管的謠言四起,就連二級市場也會受到影響,搞得一波韭菜恐慌拋貨。

據有數據分析,2017年參與ico項目平均盈利17倍,最高達到3000倍。這一年間,無數人因為參與ico而暴富,也有傳言民間去年是近幾年中辭職率最高的一年,一時間,彷彿因為ico而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難以想像,如果當人人都覺得可以不用工作,不用努力利用簡單的投機就可以帶來巨額的財富,一生無憂的時候,這個社會恐怕真的快完了。所以,當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國家是不可能坐視不管的,而且也很可能會一刀切掉,在黨和人民的大局面前,這些東西根本不值一毛錢。


ICO監管風暴究竟該如何解讀?

ICO是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的簡稱,目的是為了籌集虛擬貨幣。ICO跟IPO(首次公開募股)類似,熟悉股票市場的人對於這個概念並不陌生。

在本次整頓中,央行對於ICO和比特幣,以太坊等加密數字貨幣的態度是有所區別的。央行發布的《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中對加密數字貨幣的定性為:

央行的意思是,比特幣這類數字貨幣不是法定貨幣,它們跟我們在遊戲中的裝備屠龍刀一樣屬於虛擬商品,我們可以持有,但著重強調這把刀只是虛擬世界的刀,不是真刀,別搞混淆了。

而央行發布的《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對於ICO的定性就不一樣了。

央行的意思是,ICO是非法集資行為,碰一下都是違法犯罪行為。

區塊鏈,比特幣和ICO的三角關係你真的懂嗎?

從國家政策層面上看,一方面,區塊鏈技術已經寫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另一方面,ICO慘遭一刀切。表面上看,國家這種是自相矛盾的做法,將嚴重打擊加密數字貨幣。但事實卻恰好相反!

行政操作上的一刀切並不代表決策的草率與無知。國家的一系列強監管措施恰好說明了政府認真地研究區塊鏈技術,想通過規範和監管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其實,區塊鏈,加密數字貨幣,ICO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

比特幣,以太坊,萊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背後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各種加密貨幣其實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模式而非僅僅是技術本身。當初為了開發比特幣,區塊鏈技術應運而生。區塊鏈技術能夠使用去中心化網路的方法運行起來,可以保證所有數據無法被篡改從而實現一致性,可以保證一個資源不能被使用兩次。區塊鏈的應用場景遠不止加密數字貨幣一項。目前,供應鏈金融,徵信,物聯網,股票交易第三方支付等已經開始應用區塊鏈技術了。就如智付第三方支付平台,除了支持快捷支付,網銀支付,聚合支付,跨境支付等業務外,還成立了戰略發展委員會,對區塊鏈領域的技術作深入研究,未來智付在區塊鏈領域也能為用戶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與服務。

而ICO本質上也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只是這種應用由於野蠻生長,引發了各種亂象。ICO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實現加密數字貨幣創業團隊的股權融資。ICO運用區塊鏈技術,通過記賬的方式記錄每個投資者的權力,當創業團隊項目實現盈利後,投資者將獲得股權收益。在區塊鏈網路中,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根據持有股權參與投票,這種投票是通過數字簽名的方式實現的,這意味著股東大會可以實現常態化了,不用特定找時間,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召開。與此同時,在區塊鏈公開網路上,ICO交易沒有交易所停牌的限制使得其具有募集資金效率高的優勢。

那麼,擁有諸多優點的ICO為何變成亂象叢生的市場呢?因為ICO只做好了股權融資的發行,而無法保證股東的合法權益,這就是缺乏監管的後果。在缺乏監管下,幾個沒有技術的人寫了個白皮書,給加密數字貨幣起了一個某某幣,就能輕易融到上億資金,獲利後也可以灰溜溜地跑路了。盲目的加密數字貨幣投資者在沒看清楚加密數字貨幣白皮書,不了解該幣種的區塊鏈技術構造的情況下抱著一夜暴富的美夢盲目入市,那最後倒霉不是它還能有誰呢?

事件過後,區塊鏈技術應用將如何改邪歸正?

區塊鏈技術的吸引力不在於它可以衍生出一百種能賺取百倍收益的加密數字貨幣,而在於它能夠在周密設計的基礎上減輕社會中心化運行帶來的資源浪費和資源配置的不合理。

此次對ICO的重拳打擊,政府也是一番良苦用心,早監管比市場自發野蠻生長引發的各種亂象要好得多。此次事件實際上是在警醒走錯方向的人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回到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動社會進步上來,而不是沉湎於如何一夜之間造出個百倍收益的加密數字貨幣這種黃粱美夢上來。


此次央行在ICO發展初期就出手監管,與之前「讓子彈先飛一會兒」的原則實在不同(如P2P, Alipay等其他Internet finance products)。而我認為此次的不同正是反映了ICO的不同之處,即ICO不僅僅有融資性更有有貨幣性。 首次代幣發行(ICO): 監管真空下的眾籌


常有代幣宣傳說,可以像支付寶一樣,線上交易當錢花。支付寶和代幣最本質的區別就是,支付寶只是途徑,流通的到底是人民幣,它只是取代了銀行某些功能,但是代幣是什麼概念?代幣是要取而代之某些貨幣的。

國家賺的最大一筆生意,就是把紙印成錢,不管中國有多少家銀行,能發行貨幣的只有人民銀行一家,為什麼?因為國家要牢牢掌握住錢的價值,什麼經濟形勢發行多少錢,不僅社會主義這樣,資本主義國家亦然,美國方面熬過次貸危機也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M2超發刺激經濟的。而這些所謂投資的代幣發行方是什麼,也是造出了一個金錢的概念,他們只要製造出這個概念並通過營銷使人信服,他們就等同於空手套白狼,不管這個代幣炒到多少錢,他們都穩賠不賺,因為只是一串數字代碼。

不管那個國家都必須管控代幣,一旦脫離宏觀調控的貨幣,都會使得市場一片混亂。貨幣發行權只有國家有,你用代碼造出來的貨幣通過惡意炒作營銷使得人相信其有價值,就已經觸動了國家的經濟神經末梢。

管控是遲早的。


目前的形式非常不樂觀,一刀切已成必然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布萌區塊鏈上數字黃金和積分的兌換模式,能否成為數字資產交易流通的典型案例?
比特幣重回三萬,接下來還會漲嗎?
比特幣交易所是如何工作的?
什麼是隔離見證?
以太坊最近為什麼一直在跌?7月1日問?

TAG:法律 | 經濟 | 金融 | 金融監管 | 數字化貨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