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為什麼說上二輩往生凡夫無份?
凈土宗
經上其實並沒有這樣說,不過是凈宗歷史上有過此爭論,不過善導大師有過說明,黃念祖大德有文章也談到過這個問題,說的其實比較到位的。
經中上輩往生是否凡夫有分,乃凈宗一大問題。古德有謂是乃菩薩之行。(如謂上上品須四地至七地之菩薩,上中品須初地至四地之菩薩,余可例推。中品中生及以下,才是凡夫所能達。)若如是者,則彌陀大願之無上,西方蓮國之獨妙,持名法門之易行,往生妙法之殊勝,皆成戲論。直使不可思議之凈宗妙法,亦復成為可思議之法矣。故此實為凈宗之關鍵,前於本解(貳)概要中,雖略論一二,未盡其旨,試更詳之。
古說之非,幸得唐善導大師,廣引經論,力破舊說。大師於所著《四帖疏》中論云:『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古師謂下輩是大乘始學凡夫)若作此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疏中復引《觀經》十則,以證其說。茲不具錄。大師直示,極樂九品蓮台,均是濁世凡夫往生之位。唯因世間遇緣有大乘小乘之差異,故往生後有上輩中輩之不同。凈宗乃最極圓頓之教,大根大器之凡夫,若能信受,圓解圓修,則與常人日劫相倍。(圓人修一日,等於常人修一劫。)故能一生功圓,逕登上品也。
現就本經,兼采餘論,以明三輩往生,實為凡夫,兼及聖人。經中《必成正覺品》偈曰:『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首四句明大願之由,乃欲令一切長夜冥昧之眾生,離諸憂悲苦惱,出生善根,成就菩提。故知所欲普濟者,實為長夜憂惱,待生善根之具縛凡夫也。繼四句偈,明普濟之法。眾生聞名,來生我剎。此諸眾生,亦即長夜憂惱中之群生。是故善導師曰:三輩九品,總是為『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也。末二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可見憂惱凡夫,一登彼土,悉皆身真金色,妙相如佛,圓滿具足。下更云:『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離欲深正念,凈慧修梵行。』是表諸往生者,華開見佛,身心頓凈。智慧猛利,大悲無量,自覺覺他,成就菩提。是皆阿彌陀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故能令長夜憂惱之凡夫,智慧清凈,身心如佛。由是可見此土大心凡夫,蒙佛加被,上輩往生,得無生忍,又何足異。法藏比丘以偈頌願,首句即是『我建超世志』。此正超世之處。安得守十方之常規,以論極樂之品位耶?
又《無量壽經鈔》曰:『憬興明許三輩九品,凡夫往生。故彼釋云:「一、凡小往生。二、大聖往生。」言凡小者,指三輩。』又《游心安樂道》曰:『又四十八願,初先為一切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故知凈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更據本品開口便道曰:『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經中三輩,只是十方之諸天人民,未言菩薩聲聞。故知三輩所指,首在凡夫。但經中亦兼為聖人,如《菩薩往生品》中,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又《觀經》曰:『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可見《觀經》會上,當機之眾純是大乘根器,又皆是在家發心。如是諸人,定可上輩往生。且韋提希夫人悟無生法忍於現世,必是上品上生極樂佛土。韋提希乃在家婦女,現生得忍,上品往生。足證上輩生者,不限於出家之眾。復顯凈宗妙法破盡規格,至極圓頓,不可思議。
- 黃念祖大德用的是文言文,看起來估計有點吃力。所以簡單講一下。
凈宗歷史上有過爭論,有古德說上兩輩往生,凡夫無份。但是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四貼疏》提出:「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個什麼意思呢?
- 即是說,都是「薄地凡夫,但以信佛因緣,皆得往生」,而一個凡夫此生遇緣不同,往生的品位也可能不同,如能得遇明師教導,或得遇大乘方等經典,對於凈土一法,起圓信圓解。此種人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思議,依此修行,比之常人「日劫相倍」(圓人修一日,等於常人修一劫)。所以上二輩凡夫亦可期。
如何是圓信圓解呢?文字上來說道理其實不是很難,但是真要信的深,起深信解,實是不易,需深入經藏,解行相應。
- 凈宗有句話:「《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
- 為什麼這麼說?《觀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實際佛說法49年,就說的這個。
- 《華嚴經》: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此句即是是心是佛之理)
- 而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菩薩行願品》: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此即是是心作佛之理)。
所以蕅益大師往生前講:「臨行贈汝無多子,一句彌陀作大舟「
黃念祖開悟時有個故事也是如此:一九五三年,黃老任教於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教授,精進修法持經,一次讀到」佛法無多子」公案時,心地豁然開朗,大笑不能自制,繼而大哭也不能自止,從大光明中自然流出三段偈子。後恭錄兩份,分轉呈王上師、夏大師。夏大師見後,拍案大呼「念祖開悟了」!王上師見後說:「汝如是,我亦如是。」其後,督嘎上師也印證說:」你可以接受頂禮和傳法了,可以收弟子和接受供養了」。
- 佛法的確無多子,的確別無奇特。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知此理後,以此念佛,起圓信圓解,逐步深入,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自然升起,若更能精進修行,上二輩確是可期,即便功夫不到家,此生往生凈土應無大礙。
- 因」假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此願心,即是渡眾生心,往生凈土之心,願作佛心。
這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學習筆記,諸位看看我理解的對嗎?
@無夢神遊@佛澤@法嘉宗智
上品三生和中品三生凡夫是否有分,自古眾說紛紜,爭論不一。
九品往生的眾生成分,在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一書問世之前,主流說法大多以通途教理作為判釋的標準,認為上輩三品是菩薩聖眾(種性位至七地聖人如凈影慧遠法師、天台智者大師)所生,中輩中上品是小乘聖眾所生,下輩三品是大乘始學凡夫所生。如是上輩與中輩往生凡夫絕分。
但身為曇鸞、道綽二位大師學說的繼承者,以「楷定古今」的氣魄弘傳凈土法門的善導大師,在其重要著作【觀經四帖疏】中,則對這種說法大加破斥。
為什麼凡夫也能往生上二品?
(1)三輩九品之別,在於遇緣不同而非修證有差
眾生之宿根本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加之遇緣不同,所以才會信願深淺不一,發心之大小,持誦之多少,修習之勤惰也有種種之不同。
那麼我等薄地凡夫如果遇緣殊勝,能不能上上品往生?
答案是;能,緣太重要了,在【觀無量壽經】中身為凡夫的韋提希夫人因為遇緣殊勝,不但上品上生,而且現世悟入無生法忍,希有成就。
還有韋提希夫人的五百侍女,也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釋迦牟尼佛)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五百侍女「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可見她們最低也是上品中生。
有些懷疑論者提出;韋提希夫人有可能和維摩潔居士一樣是菩薩化現的,不具有代表性。
且不論經中佛陀並沒有說過韋提希夫人是菩薩化現的(但《維摩詰經》則記載,維摩居士自妙喜國土化生於娑婆世界,示家居士相,輔翼佛陀教化,為法身大士。)。
即便她是菩薩化現,與佛陀一起「搭台唱戲」方便表法,但佛陀卻並沒有「揭露」這一點,可見佛陀還是想讓後世眾生有能往生上二品的希望的。
而如果凡夫往生上二品毫無可能,不妄語的佛陀費勁巴拉的和韋提希示現這一齣戲又意義何在?
韋提希乃在家婦女,薄地凡夫。現生得忍,上品往生。足顯凈宗妙法破盡規格,至極圓頓,不可思議。
(2)三輩九品之差別在於戒,福,行,發心,而非種姓。
據【觀無量壽經】記載;上品三生需要具諸戒行、讀誦大乘及修行六念方能得生;中上、中中則需要受持五戒、八戒等,中下需要行世間仁慈和善行;下三品人則以稱名為生因。
在觀經記錄的上二品的往生主觀條件中,並沒有提到修證階位的要求,十地菩薩固然可以上品上生,薄地凡夫在信願具足的情況下也未嘗不可。
按照觀經所說,三類九品之大門皆為凡夫敞開。
上品上生——大乘上善之凡夫 大乘之凡夫上品中生——大乘次善之凡夫上品下生——大乘下善之凡夫中品上生——小乘根性上善之凡夫 小乘之凡夫中品中生——小乘根性下善之凡夫中品下生——世福上善之凡夫下品上生——十惡輕罪之凡夫 遇惡之凡夫 下品中生——破戒大罪之凡夫
下品下生——五逆大罪之凡夫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凈土法門的修學是建立在通途教法基礎上的,在因行上所實踐的修學次第越高,積累的資糧越多,往生品位就越高,凸顯了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因地學習教理及自證的重要性。凈土法門與其他法門並不衝突,甚至是互為增益的
善導大師的【觀經四貼疏】不僅彰顯了極樂世界萬修萬人去的獨妙,更體現了凈土宗無法不攝的殊勝。
為什麼會有人認為凡夫不能往生上二品?
因為他們犯了一個典型的邏輯誤區————倒果為因。
他們看到上二品的往生利益太過殊勝,在通途佛教中,唯有地上菩薩方能證得,所以推導出上二品與凡夫無緣之說。
尤其是上品上生的境界-————彈指之間往生極樂,得聞妙法,立即契悟無生法忍,在須臾之間,在十方佛前受記成佛,回到本地得無量的陀羅尼門——這很明顯是大菩薩的境界。所以很多人認為上上品是四地以上的菩薩才能達到的品級。
但他們忽略了一點————這正是極樂世界的殊勝之處,彌陀大願的獨妙之因。
很多人疑惑為何一經往生就能得到無生法忍才能得到的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的利益?要知道極樂的不退是佛力加持下的不退,並非往生者的自證境界。
是屬於「依報策勵之不退」,而非無生法忍所證得的「正報果德之不退」。
關於這一點,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總結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故不退」「水鳥樹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
這五樣有一樣算一樣,全都和我們自身的修證沒啥關係,由此可見——不退轉,無量的陀羅尼門,無生法忍,這些全都是「躍龍門」後的好處,而非得以躍龍門的原因。
如果按照某些「倒果為因」的迷情者所認為的那樣;四地至六地之菩薩為上品上生人;初、二、三地之信忍菩薩為上品中生人;種性以上之菩薩為上品下生人;小乘前三果之聖者,為中品上生;見道以前之內外二凡為中品中生;見道以前之世俗凡夫為中品下生。那麼彌陀大願之無上,西方蓮國之獨妙,持名法門之易行,往生妙法之殊勝,豈非皆成戲論?
如果就凡夫眾生的煩惱污垢業障來說,確實無法獲得這些利益。但如若靠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作為作為增上緣,卻又未嘗不可。
關於這一點,我和一個居士菩薩討論的時候,他向我打了一個宗舜法師說過的比喻,我深以為然。
——對於凡夫入報土這件事,就像一個平民,本來沒資格進中南海。但有國家領導邀請和接引,就可以去,並享受很高待遇。凡夫入報土也是這樣,建立在佛力接引上,也就無須教理論證了。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所有眾生都可以往生上二品呢?
當然不是!《無量壽經》中說;唯除五逆不得往生,而在【觀無量壽經】中佛又慈悲的將五逆之人攝入下品下生中。
唯除謗法之人,往生下品下生尚且不得,何況上二品?
出了毀謗正法者不得往生,在我看來還有一種人也不能往生上二品————不信自己能往生上二品的凡夫就絕不可能往生上二品。
若為異學異見別解別行所惑,雜修他行,不能至心,無有深心,則千中無一 ————善導大師
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若心不清凈,不至誠,與貪、嗔、痴相應,與佛相背,如水濁而動,月雖不遺照臨,而不能昭彰影現也。
所以,對於我等凡夫而言,往生上二品某種程度上是一件信則有不信則無的事。在這件事上,信的人得大利益,不信的人錯失良機。而你又要做哪一種呢?
從上述三輩九品的因行果報與種性的討論中,我們一方面體悟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凈宗念佛法門的奇妙殊勝;另一方面,在堅固信願的前提下,調整自己的行業,與三輩九品的行因相符的保留,不符的遣去,欠缺的補償之。當以上品上生的標準要求自己,當仁不讓,取法於上,方稱佛之本懷。
今天和大家談下《觀經》中的&<下品下生&>。
觀經中,以十六觀收盡了一切凡夫,上至如智者大師等大善凡夫,下至五逆謗法。收盡無遺。而下品下生,則以下顯上,五逆謗法尚且得生,何況上善?
下品下生是極其重要的經文,為什麼?
因為他把阿彌陀佛救度的要求徹底的顯現出來,也能夠破除各種邪見和錯解,如:念佛你要念到清凈啊。
你必須是五戒十善啊。
你必須要如何深信啊。
....................
所以,下品下生至重無比,如果你能透達下品下生,那麼,你就不會再被邪師,庸師、別解、別行所動亂,我們先看經文,再取證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等的解釋,也旁取他經。
觀經: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先標科,一,佛告言。二、下品下生人物的背景。三、其果報,阿難及韋提希夫人。阿難是四眾代表,並承擔著極誡經文的重任。也就是說,阿難標信,表示此經可信可依靠。韋提希夫人是此經發起人,論表機是標生死凡夫,這個要知道,這個是機,韋提希所表,表示他和我們一樣,如果你學經,譬如某些人上來就學華嚴經。大法啊,華嚴經是釋迦佛初成佛,在自己的報土法界宮中,為他方菩薩所說,故稱為別教,在會阿羅漢也聽不懂,所以,學法第一,你要知道這部經是否契合你的根性,韋提希夫人,表凡夫。就是喜歡享受人生的凡夫,但,人生多苦。她早期與頻婆娑羅王殺山中仙人,仙人嗔恨,發誓定報仇。即投胎做他的兒子。也就是阿闍世王,這部觀經,這個就是起源,韋提希夫人,和我們一樣的愚痴凡夫,所以,佛在這裡,第一告訴阿難,標此經可信。佛語至尊,第二:佛告韋提,即是表示佛告訴我們,如善導大師說,佛告韋提,即表告未來凡夫,這個第一科。
第二:交代背景
經文: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佛把凡夫大分為九類,也就是九品,九品可總三分為三大類人,三大類又可分為兩大類,兩類,即出家和在家,或分為修行和不修。其中,修行的人,分為修大乘和小乘,也就是三大類中的小善人,和大善人。但都是凡夫,一輩子不修行的,有分為善人和惡人,展開有九品,也就是九類,最差的人,就是下品下生。五逆謗法,最下,第一,一輩子造惡,無所不造。一造世俗惡。十惡外加殺父殺母,
也就是能造的他都造了,二是造佛法中惡,不信僧侶,打罵侮辱。殺聖人阿羅漢,遇見佛了,他想方設法傷害,把佛打傷,破壞寺院僧侶共修,破和合僧,最下嘛。就是至極的惡,沒有可以超越他的。
這裡,我們要分析,某些大師說,你要五戒你要清凈,你不修善不能往生,你這個不能往生,那個不能往生,這個是他說的,不是佛說的。所以,你要知道,我們只要是一個人,你就有資格往生,此外沒要求你任何善惡程度,凈土是佛建立的,這個要求也是佛設置的。
佛說五逆謗法得生,就表示佛的凈土,就是這麼設置的,至於某大師,他又不是佛,你信他做什麼?凈土也不是他家的。這個是背景,就是佛對我們說的,佛說:某某人啊,我這裡上至大善,下至五逆謗法,都有資格來的。
第三:果報
五逆謗法,佛在這裡說: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他一直到死,沒有其他強大的業緣改變他,那他一定墮地獄,是無間地獄,窮劫難出、欲界也被破壞了,而五逆謗法之人,將會轉到其他世界的地獄,他是出不來的。
佛藏經言:謗法之人,千佛入地獄為他說法教化,他如聾如盲。
所以,佛藏經說:隨順邪師,誹謗正法,千佛難救。
這個業報是最可怕的,無間地獄,即時無間,他受苦沒有一秒鐘是休息的
空無間,譬如地獄是兩千里大,他會感覺他的身體也是兩千里,受苦的面積就是兩千里,無間地獄,不管有多少罪人,都是互相不障礙,都是感覺自己的身體充滿了地獄。】
觀經: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上面是交代背景,以下形上。以五逆謗法的例子,表示一切眾生,皆有往生的資格。身份的問題解決了。就論修的問題,很多大師說,你只念佛不能往生。你得念佛念到成片,你念佛得到清凈心,或者,你只念佛不行,你要發菩提心,
或者,你要凈念相繼,你要憶想阿彌陀佛,種種說法,我們看這裡的佛說。
經文: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命終了,表示他現在學不了經論了,他在床上哼哼,難道你告訴他,你先背無量壽經和弟子規?他恐懼,散亂,擔憂,煩躁,他才不想聽什麼高妙的道理,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善知識,就是學佛的。或許是他認識的,或許是無意中路過的,或許是他家人的朋友。
看到他這樣,就先安慰,世俗禮節,也是先讓他產生信任,然後為說妙法,說什麼妙法呢?就是教他念佛,妙法,這裡不是指的空啊,無相啊,無上大圓滿啊
妙者,對機。諸法之妙,最重要的是能救度人,所以,這裡的妙不是玄妙。是指能救度如此罪惡之人,五逆謗法人,還到臨終了。你說妙不妙?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這句話更妙,是總結他的心,苦逼,即臨終四大分離,如生龜脫殼,活魚剝磷。
外加地獄相現前,他看到地獄裡油鍋再炸人,牛頭馬面在他面前,念佛人臨終會出現阿彌陀佛和凈土寶池寶地等現象,特舒服,而他是看到地獄,他身體的骨肉血氣,已經逐漸不合作。有的開始退失,骨肉血氣不合作,就是分離了。所以如同割肉,這些苦凡夫都要經歷的,除非你見到阿彌陀佛來接你。
因為這些苦的出現,他無法念佛,在這裡,佛交代的很清楚,他沒什麼持戒啊,懺悔啊,什麼深信切願,深信,你必須知道凈土的美麗,你必須知道道理,你才會深信,他什麼都不懂,他信啥?憑空猜?他都疼的要命,要死了,他才不想聽你的寶池寶水呢,。
我們現在坐著電腦前,拿著手機,喝著茶水,談談極樂世界,這個還是滿舒服的。還有,這裡說明他不懂佛法,沒聽過講念佛,因為,他不知道口稱即可,所以,說明給他一輩子沒學過這個法,臨時抱佛腳,所以,他不懂佛法!
他認為念佛,是用心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段經文,佛為何這麼說。因為要做一個鋪墊,鋪墊,就是防止後世錯解,因為這部經佛已經說了,是給未來五濁凡夫說的,佛懸知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所以,此經對凡夫的根性的描述極其清晰,凡夫,就是內心散亂,最散亂的就是內心的想法難以連續,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內心都連不全。某大師說,你要成片,內心天天清凈不斷的念佛,否則,不能往生。這個就違背佛說,違背佛說,不但無益,而且有害,為害茲甚!
所以,佛在這裡先交代,他內心散亂,燥亂,恐懼,無法憶念,太亂了!
不遑念佛。惶惶不安,恐懼,不能念佛了,你談什麼清凈心?】
觀經: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分三科,第一、告專口稱。第二、聲聲相續。第三,以稱名而滅罪。前面做好了背景鋪墊,漸次進入佳境。前面先是否定這個人的依靠。
第一:沒有絲毫善業可以用來依靠了。
第二:身體要死了,沒時間去修善了。
第三:內心也報廢了,不能修心了。
佛依次說明,此人身心俱廢,而且無絲毫善業可以依靠,連最簡單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內心都無法做到,內心太亂了,自力最徹底絕了。
峰迴路轉,進入他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善友就是善知識,什麼叫善知識。善於觀察眾生根性,對機說法,引其出生死,名真善知識。善知識一看,知道他內心散亂,無法憶念佛號。就告訴他,你心不能用了,你用口稱!
這句話,大家要記得,這句話是我們的救命依靠!
這句話中,就是廢除了心的作用,談什麼清凈心!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心不行了,就不要理會你的心了,你口稱就可以啊!簡單的說,你只要口中叫出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夠資格了啊!
這話是佛說的,是佛對末法根性的人說的,善導大師言:但信此經,必不誤眾生。
意思是說,你的根性,依止其他經,恐怕就會誤你,善導大師的話,很微妙的,你的根性,散亂障重,你依金剛經能行么?所以,這部經不會誤你,因為這部經就是為你的散亂根性。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三句中,第二句,必須集合前後兩句,否則,容易被誤解。尤其是某些邪師、庸師。利用中間這句,斷章取義。
三句中,第一句,善知識告訴他轉口稱。第二句,此人遵言奉行。第三句是總結其果。第二句: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這裡容易被誤解的是:如是至心!
我們這裡先解釋,後引祖師的解釋。某些人,把這裡錯解為,你要如何的懺悔至誠,你要如何的努力稱名,所以,這裡要結合前後兩句。譬如:解釋為如何的懺悔至誠,你要如何的努力稱名。如此解釋,即前後不順,第一句,善知識沒說你要如何的至心。善知識只說,你口稱即可,難道這個要死的人,會自己忽然神清氣爽的懺悔,至誠?
經文前後,他猶如木偶,善知識牽引他,難道他會離開善知識的話,別立新意,所以,第二句的至心,絕對不是他自己弄出什麼懺悔至誠。否則,前後經文不順,第三句是佛總結,佛言:因為他口中喊出名號而滅罪。佛沒說因為他懺悔才滅罪。
三句經文,不可以弄出其他知見。那麼,如是至心是什麼意思?如是,就是遵守前面善知識的話,善知識說,你別管心,你口稱即可,他立刻如是尊從,至心者,尊從落實,轉去念佛。
如果解釋為懺悔,那麼,「如是」這個詞,就沒有出處!
如是,就是遵從前面善知識的話,善知識沒說你要如何至誠,如何猛利。那麼,如是至心,絕對不是什麼至誠,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令聲不絕,更是標出只要稱出名號即可,善導大師多次用「聲」字表示,你但能喊出南無阿彌陀佛,不問你的心不心,你就符合資格。善導解釋這裡,至心就是專,他聽從善知識的話,立刻轉入稱名,一直稱念,如此的解釋,才符合經文。
某些大師的解釋,經文即前後不順。
所以,此人就是聽從善友,立刻口稱,聲聲連續,彌陀現前!】
觀經:
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
這裡就分兩科,第一:往生、第二有惡業未盡。有人說,往生必須罪徹底沒了,才可以。絕無此事。
阿彌陀佛本願,念佛往生,是不問罪福的。善導大師言:無問罪福時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問:善導大師好像說過罪滅得生?這兩者有衝突嗎?
答:不衝突。滅罪是論念佛的功能,但,不是說念佛往生問罪福多少。念佛往生,決定的是正因。你具足專念,一念也生。如果罪重,蓮花就久一些。
我們這些師兄,每天上萬佛號,基本都是上品。所以,這段經文是說明,往生不問罪福。但罪重要蓮花久一些。
雜修則不然,雜修者,五逆謗法,不能往生!
如善導大師的觀經疏中說:五逆謗法,世間福報你都不能得,何況往生的涅槃常樂。
所以,切莫雜修!
我們來了解一下九品往生者的身份,這是一個在隋唐之際爭論甚多的理論問題。三輩九品往生者是什麼樣的資格,是凡夫還是聖人?這個問題是關係到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念佛往生我們凡夫有沒有份。
當時很多的注經家註解九品往生,都把往生者的身份判得很高。比如說上品上生是四地菩薩到七地菩薩這樣的身份才能往生,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上品上生告訴我們,一往生就得到無生法忍,就能夠分身到他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能得到百千陀羅尼門。他所得到的利益很大。無生法忍是八地菩薩的水平, 注經家就覺得應該是接近八地的菩薩去了以後才能得到八地菩薩的利益,所以他作這樣的一個判設。
那麼上品中生呢, 都是初地到四地的菩薩才能上品中生;上品下生,是初住以上的菩薩才能往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屬於三果聖人才能往生;中品下生都是小乘內凡的這個身份才能往生
下輩之人也都是宿世修過大乘佛法的大乘種性始學凡夫才能往生。判得非常高。我們都是凡夫,如果是這樣的話,中品中生以上的我們都不可能了。
有的注經家降低了一點,說上品上生是十信位的菩薩才能往生。我們要知道從初信到十信要經過一萬劫的修行才能到十信滿心,十信滿心再進一步破無明,就是法身大士了。這也不是我們所能做得到的,就連智者大師、蕅益大師也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針對這些說法,善導大師就引用了很多經文來表明這些觀點是不正確的。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觀經》中的定善即前十三觀,以及後面散善的三輩九品,經典的意思是往生者都是佛滅度之後五濁惡世的凡夫。
這些凡夫就看他遇到什麼緣,才分出九品的差異。
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是遇到大乘佛法的凡夫;
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是遇到小乘佛法的凡夫;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遇到惡法的凡夫。遇到惡法他就造惡,五逆十惡。以惡業故地獄相現前。地獄相現前,他在恐懼之餘呼喊救命。臨終時由於他宿世的善根,能夠感得善知識為他講說念佛法門。他一聽到念佛法門就產生了信心。這時候他非常猛利地去念,就能夠乘托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往生。這種人往生,下品下生,十二大劫以後蓮華才開。蓮華開了以後,得到觀音勢至以大悲心為他宣說實相法,他才發菩提心。
所以怎麼能說他是始學大乘人呢?下品三人根本就沒有遇到大乘法,他是遇惡凡夫。大乘人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定要發菩提心,才叫大乘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在這個娑婆世界能發菩提心很好啊,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發得出這樣的菩提心的。是不是說發不出菩提心就不能往生呢?
通過《觀經》我們知道,下輩三人都不是在本土發菩提心的,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發菩提心的,也就意味著沒有發通途的菩提心,只要具足信願持名,也可以往生的,這是有聖言量作依據的。不能靠我們凡夫的邏輯去設想,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不是這樣。
所以三輩九品往生者都是佛滅度之後五濁惡世的凡夫。爵士貓
如果帶業往生,可以讓你更快的進入西方極樂世界之魔界,使你更快的感受地獄的苦楚,那帶業往生就是你的業力的必然,西方的極樂世界的破滅,可以有助於擊破你的貪嗔痴!
如果你根本不信帶業往生,不需要那個虛幻的西方極樂世界,說明你與佛的因緣深厚,你距離可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更加有希望了,那就恭喜你了!
爵士貓
---真有西方極樂世界嗎?
---有。因為你的心中已有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所以現行,必有。
---真沒有極樂世界嗎?
---沒有。因為你的心中沒有有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只有佛法的正知正見,所以現行,必沒有。
打個比方:
…一所大學校長說不管你學歷如何,可以到我這裡來讀大學,不用考試。如果你沒有高中文化程度呢,我們負責把你的知識補齊,然後繼續深造,總之你要想呆在裡面,學多久都可以,沒人攆你走。然後你說,我就看得上你們的博士班,或者研究所之類的,本科班,預科班都看不上眼。要是讓我去本科班,預科班就算了吧。…仔細讀觀經,會發現有個要點,就是經文中未曾提到上上生有關於命欲終或者臨命終的概念,只有提到「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這個概念下。
所以在這點上大家可以思考和探討下。
說上二輩往生凡夫無份,這是魔說。無量壽經沒有說上二輩往生凡夫無份,而是說三輩往生,尤為重要是最後一品,惡業凡夫,也可以臨終稱佛名號,帶業往生極樂凈土。
如果凡夫俗子無份,那麼佛法在世間還有什麼意義?這個世間都是凡夫。
原文中並沒有這個說法。
但這個說法也是有一定根據的。中上二輩往生後得不退轉。不退轉則最低限度要成就無生法忍或者初果。所以照這個講,凡夫無分也沒有問題。
可是這個地方這樣講還有問題,經上是往生後不退轉,而不是不退轉後往生,所以這個說法也有問題。
至於哪個是對的,有信心的話,不妨求證下。推薦閱讀:
※佛法如何看待燒紙錢?
※阿閦佛凈土的往生法門 般若經有佛 法 僧 戒 舍 天隨念的故事 ,那彌陀凈土又是如何思維佛法僧?
※對《徹悟禪師語錄》怎麼看?
※凈空大安法師 沒有菩提心也能去凈土 魏唐二譯三輩俱發菩提心 漢吳宋三譯上輩中輩發下皆不發 你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