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專業工程師級別的車評欄目是否有商業前景?

基於廠商的商品性評價方法,特別是強調駕駛性、操穩性能和人機工程設計的評價。這樣的節目能活下去么?有什麼可能的商業模式?底線:不寫軟文,無論黑對手或者偷偷軟廣。


不看好。

Top Gear是全球最火的汽車節目,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三個人都是開車高手,都是汽車消費大戶,都有極高的文化修養,講講含蓄的英式冷笑話,同時又能像英國足球流氓一樣,熟練運用FXXX words。

但肯定不包括「提供汽車廠級別的商品性評價」這個因素。

各國民眾的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但沒有一個國家的老百姓愛打開電視機收看高等數學、金融學、經濟學原理,但據說不少地方的老百姓都看股票財經新聞——因為這跟他們的納斯達克或者上海A股賬戶里的數字密切相關。

汽車這個領域也一樣,工程師的商品性評價體系太複雜、太枯燥、太不直接了。況且每個廠家的標準根本不一樣——在德國車的評價體系里,開關門的悶音渾厚是重要的商品性體驗,但日本廠家就不關心這些事情。

真正重要、直觀的整車廠級別的商品性評價,比如百公里加速、噪音測試、百公里油耗測試等,汽車之家等垂直媒體在公元上個世紀就熟練掌握了。不核心、不直觀的整車廠級別的商品性評價,比如路虎攬勝的涉水深度經測試比Jeep大切諾基強了x.xx cm,福克斯這個彎的極限比Golf強3km/h,你覺得隔壁老王看車時真的關心這些狗屁東西呢?

「整車廠商品性評價體系」這種工程師的工作方法,運用到車評中,根本決定不了一款車評節目的成敗與否。真正決定一塊專業的車評節目成敗的東西,還是這款節目本身的媒體素質高低。

如果它有大猩猩Clarkson那樣的尖酸刻薄、霸氣外露、偶爾賣萌、閱車無數、黃段子無窮,有BBC多年以來的慷慨財力支持和客觀中立的堅定立場,那麼這個車評節目,無論是簡簡單單對著PPT點評車,劇情化的車輛體驗,還是賽道里真刀真槍的比劃,它都能夠成功。

當然,非要生搬硬套「整車廠商品性評價體系」的話,這首先是對專業汽車媒體人的極大的不尊重!彷彿拿著一盤專業的松島楓視頻教案,逼迫煙花柳巷的姑娘們照著一步一步學下來,這是對東莞ISO標準的極大的不尊重!這是讓戲劇演員,給真刀真槍的實幹家上課!非常荒唐!

其次,就算是Clarkson來操盤這樣的評車模式,也不免讓一款本來可以很精彩的節目失去一些顏色。因為工程技術和信息傳播完完全全是兩件不同的專業的事情。

再說了,有什麼樣的受眾需求和汽車文化,就有什麼樣的車評。有什麼樣的青訓、基層教練和聯賽體系,就有什麼樣的中國國家足球隊。不好意思,國內就這環境。

有人說汽車之家是車托之家,所有的車評人都是充值的。

那我還是要說:汽車之家是國內最好的垂直汽車網站,大家最熟悉的幾個車評人(名字不點了),除了個別微信軟文專業戶,我覺得還真的都是業內的優秀人物。

別光批評作者啊!這多容易啊!敢不敢討伐一下人民群眾呢?

噢,原來,討伐人民是政治不正確。謝謝提醒啊!

比如,你就不該知道以下這些事實:

1 大多數受眾的知識水平和汽車知識水平,都不高。

但是在互聯網的平權背景下,是大多數人而非精英的觀點和口味,決定了整體輿論的方向。

在這種情況下,車評專業與否、結論科學與否,根本不是是否受歡迎的關鍵啊!

縱然孔孟再世,慷慨高歌,估計台下也是雞蛋多於鮮花,差評多於點贊。除非他講課的平台叫CCTV。畢竟在管控輿論方向方面,我D是有天賦的。

2 絕大多數的受眾,不願意為嚴肅的知識和信息支付費用。

這一點不能怪大家,畢竟房價、物價越來越高,誰生活都不容易。雞蛋和大米是必須消費的東西,智能機和Wifi是必須消費的東西,可能對有些人來說,買個騰訊會員看看NBA和《權力的遊戲》也很開心,但是要付費看嚴肅的汽車消費評論?Are U kidding!?

有人說:你這樣說就不對了。你看某某商業雜誌賣的多貴啊,很多人買,某某付費商業APP裡面很多優質內容都有人付費訂閱。

我說:那不一樣!那些高級的商業資訊、知識數據本身就是適合小眾的高端人群消費的。這些人有錢有購買力、有學識會識貨,買進這些信息內容,充實提高自己,賺更多的錢。

問題是:汽車消費?對於普通檔次民用車的消費級評測內容,是天然面向人民群眾,而非精準供應象牙塔里的學術精英或者華爾街里的西裝革履。劉國梁先生再牛逼,每天就開一台車,隔壁老王每天也開一台車。

3 在這種受眾需求面前,確實大量的汽車媒體被充值,大量的車評人寫軟文。

這麼做,當然沒什麼好稱讚的。

但是我理解,發生著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就像老王每天要養活一家老小所以在互聯網上永遠只接受免費內容一樣,汽車媒體也要養活公司員工、滿足股東的投資回報,所以他們無法像18歲的王二的小弟弟那樣堅挺,那樣清純,那樣陽光明媚!

4 在糟糕的環境里侵淫久了,中國的讀者變得格外挑剔敏感難伺候

說的嚴重一點,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染上了,受害妄想症(這個不是危言聳聽,實際上,我們的社會,本來就是人與人之間缺乏基本信任的社會。什麼老人倒在路上是否應該去扶,撞到了疑似碰瓷的傢伙車主應該怎麼辦,車站旁邊可憐兮兮的要借一點路費回家的苦命人該不該幫。)

這個病的由來很簡單:媒體無法從網友處得到直接收入,內容立場不夠客觀--&>時間長了,網友雖然不懂豬肉里到底有幾種氨基酸,但還是能聞出豬肉其實臭了--&>網友對媒體普遍的不信任,媒體寫什麼都都不信任,既然如此,媒體開始放肆的寫軟文,因為硬也沒用--&>有媒體需要新立牌坊或者偶爾良心發現或者有病,非要寫一些真貨,結果網友已經得了受害妄想症,加上自身也不專業,看不出來是真貨,悲劇

既然有了較為普遍的受害妄想症,我們的讀者就產生了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閱讀習慣——要求作者給數據,給證據,給絕對客觀的測評方法。他們認為:人不可相信,數據不會說謊。

這種風氣,其實知乎也有。

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寫點回答,發表一些觀點,評論區總有「朋友」,用命令、質疑加上指責兼具的口味,要求我補充相關的數據,支撐我的觀點。因為他們不相信人,相信數據,此外,他們對作者是不太尊重的,他們來知乎是為了索要免費的信息和知識,又不是跟作者交朋友。

反映在汽車類媒體內容上,這種被害妄想症對汽車媒體的生態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舉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

英國最主流的消費車評,也是個人第一份正式工作中,公司里的日本老前輩引導我看的一本英國雜誌《What Car?》。

其中一篇典型的對比車評,是這樣的。

New MG GS vs Suzuki Vitara

這是What Car對MG GS(國內的名爵銳騰)和鈴木維特拉一個橫評中的節選,包括車型概述和動態部分。

這個行文的特點,可以歸納為:

1 內容簡單,不面面俱到

2 通俗,不需要英文六級水平也能看懂

3 直白的敘述編輯的感受,不堆數據,而是直接給出觀點

What Car是這樣做的,美國的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也差不多的。

在國內外的廣大車迷看來,這些媒體都是客觀的中立的專業的。簡單來說,讀者信任What Car。

而國內被噴的很厲害的汽車之家,一篇典型的橫向評測,是這樣的。

汽車之家在評測本田新車冠道的時候,按照他們的日常做法,對噪音、加速、油耗、剎車等動態性能,做了細緻的評測,有圖表有數據橫向比較。

這也只是汽車之家典型的測評文章的一部分而已,全文還有更多的內容,包括靜態評測中大家非常熟悉的腿部幾拳、頭部幾尺。

這種評測風格,我概括一下,就是與What Car完全相反:

1 內容複雜全面,一款車的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其實就已經比較類似整車廠的商品性評價了)

2 風格很專業,加上篇幅超長。說實在的,給不懂車、對車興趣不大的朋友看,閱讀難度頗大

3 力求避免較多的主觀評測,而是引入了大量的客觀參考標準,大量的測試數據,力求客觀敘述,把判斷的權力留給讀者

當然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讀者還是認為汽車之家是著名的「車托之家」。

讀者並不太信任汽車之家這樣的國內媒體。不管你如何在內容上顯示出自己的中立、專業、客觀。

我在這裡先申明,絕對不是想幫助汽車之家洗白,我當然看的出來汽車之家有一些文章,傾向性有一些值得懷疑的地方。比如:

【圖】博越!我來了! 體驗奇瑞SUV瑞虎7

【圖】名副其實 試駕奇瑞瑞虎7 2.0L/1.5T_汽車之家

瑞虎7真的有那麼好嗎?可能還不錯,但是像博越一樣好?我強烈的懷疑,尤其在這個假期的地方車展現場看過瑞虎7的實車以後。

我也諮詢過一些開過這台車的媒體人朋友,並沒有得到汽車之家這樣高的評價。如果要說句What Car一樣的「簡單、直白、客觀」的評價,正文就應該在結尾處這樣寫:「奇瑞瑞虎7,車還不錯,4星 —— 吉利博越,5星」。

但是,拋開上面這種例子不談,汽車之家確實在內容體系的建設上,是有自己的一套,並且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資源,持續輸出質量不錯的車評內容。

為何在英國和中國,這樣兩個不同的媒體環境下,誕生了風格完全不一致的車評內容呢?

我也不知道。我只能猜測,可能是這樣的:

在英國這種媒體環境成熟的市場,讀者對媒體還是有信任度的,媒體也有較強的自律性,於是媒體自由而相對輕鬆的發表觀點,讀者接受觀點。在這樣的環境下,媒體會順著讀者的人性和需求,去寫作。自然也會寫的「簡單、通俗、直接、中立、客觀」。因為這些是普通讀者所需要的。

普通讀者,在人性上根本不希望看到「過分專業的技術解讀和複雜到容易影響晚餐胃口的數據堆砌」,對於「這個車動力到底好不好?」這個基本的客觀問題,他們需要的答案只是「Yes or No」。

而在中國這種媒體環境下,首先長期以來讀者已經不信任媒體了。原因上文說過了。所以如果有一個媒體,比如汽車之家,想做一些好內容,就會設法把內容往複雜、客觀、中立的方向去包裝,在這個過程中,內容就會變得非常「項目全面、數據詳實、邏輯清晰」。通過這種做法,至少有部分懷疑心不是那麼強的讀者會放鬆原本默認的戒備,接受這樣的內容。

這種「項目全面,數據詳實,邏輯清晰」的寫作方法,在知乎也很受歡迎。

一篇300字的乾貨,在知乎獲得的點贊,一般是不如3000字的冗長貨色的。因為後者,看起來總是如此的「客觀、中立、有邏輯」。

但是,歸根到底,內容本來應該是以人為本的。你真的生來就願意去看那些需要下拉幾十個屏幕,點擊好幾次「下一頁」,才能看完的「項目全面,數據詳實,邏輯清晰」的汽車測評文章嗎?

或者,你想要的汽車測評,本來應該是這樣的呢?

期待和大家在評論區交流?大家更喜歡汽車之家的全面風格?還是What Car這樣的簡單直接?


1 知乎上好多人私信我說想當汽車媒體,我建議他們最好不要。用戶對於車的了解程度已經很高了。一年200多主流新車,消費者加持幣待購的潛在消費者有4000萬用戶。新車領域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越來越少。媒體價值是在信息不對稱時才能有溢價空間。

2 內容發布平台越來越多,過去信息的出口掌握在編輯手裡,一旦每個人都可以發布,這個世界就是一片紅海。

3 早入行的編輯有很多紅利,比如YYP、38、閆闖、陳震……用戶有時候不是在看他們說什麼,而是在看他們人本身……

4 成熟汽車市場,許多消費者主要看二手車殘值之類的信息來決定買什麼車。二手車每一輛跟每一輛都不同,這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稱。像 @愛車的諾諾@吳越@周含露@李老鼠 這些非傳統媒體人迅速擁有大量粉絲。一方面是他們接地氣,一方面是市場確實嚴重缺乏二手車媒體人。他們這些人所在公司的估值也是一路飆升。再有就是掌握大量二手車數據的平台,比如58二手車、瓜子二手車、人人車這些平台,他們如果能夠給用戶提供很好的價格服務信息,也會蠻可怕的。美國的KBB、edmunds都是這麼做的。

5 其實知乎上我認識很多大V都是主機廠裡面的產品工程師、企劃人員。這些掌握了很多一手信息,所以也比傳統的編輯更有料,但是汽車編輯或許更了解用戶想看什麼,怎麼把技術語言平民化。兩者如果能夠合二為一,或者組成團隊,倒是挺能夠創造影響力的。我在汽車圈的某個主編朋友一直想推動這事。

6 好多專業汽車工程師換了馬甲在知乎以及很多自媒體平台上做內容。收入也有很不錯的,雖然不少都是軟文吧——行行出狀元,別歪曲事實就行。

7專業工程師做車評,需要解決車輛來源問題。你不自己買,跟汽車品牌公關部借就不可能保持公正性。這根手機評測的世界還挺不一樣的。成本太高。

8 專業工程師車評有一定市場,但很小。可能一些投資機構、股票分析師會買這些內容,但讓中國老百姓大量付費購買估計很難,做不大。用戶需要的是大量其他用戶的真實口碑,而不是某個人的專業意見。像數據冰山專欄里的主要作者一面網路公司的 @孫競和他同事開發了一套系統,通過爬蟲來理解用戶在評論、論壇里的口碑。我們之前請一面科技給我開發了服務媒體的實時的用戶分析與口碑系統。這套系統可以更加高效了解用戶特徵,量化用戶對於產品的口碑。一面網路的系統還給一些汽車品牌研發部門提供服務,根據用戶吐槽痛點來改造產品。

總結:

汽車領域付費閱讀沒戲、工程師做車評做不大、二手車領域出媒體大神(機會大大的)、數據本身就是內容,掌握數據的平台和團隊價值會飆升。

==更多文章請到汽車文化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王洪浩 答過的問題


朋友你去過上海車展嗎?展廳里許多被圍觀求合影的概念車其實就是個殼子。而有實料的德爾福,ZF,什麼的,都是在展廳外面擺地攤的。


做專業的就是諮詢機構,你做車評本身就已經擺脫了所謂的「專業」這條路。汽車行業的歷史上技術黑的耀眼但市場被乾的渣都不剩 和 技術平庸可是銷量驚人 的一樣多的很。即便是如回答中提到「專業測評」,師傅的腳抖一下至少是10%以上的浮動空間。

作專業benchmark測評的,一輛車子按照你的需求作,基本套餐1輛車子就是500萬人民幣左右,抽出的常用參數精測數據報告,然後以幾十萬一份的價格出售。知識要這麼賣才值錢。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測評的人是汽車行業的人或者是資深人士,然後得出的意見。但是專業的人必須配備專業的設備才能得出專業的意見,否則在控制條件柔性度很大的情況下,很多的體驗其實都是感性的認識。只要是人,都有預設立場。

特別是現在輕閱讀時代,新出車子拉記者過來,一堆記者總共就1個小時左右體驗幾輛展示車,然後都是幾小時出稿,等你等著新車出來,買一輛六個月深度測評出來,客戶早就已經被抄來抄去的消息洗腦了。是否真的能夠讓用戶體會到你的深度?恐怕挺難的。

回到這個題目: 汽車對於用戶來說其實是一種感性的存在,而面對用戶為目標的內容,加強專業性當然是很好的,不過附加價值有限,過猶不及吧,這麼說


工程師來做的話,做的比市面上這些測評專業深入應該是很容易的,難得是口齒、語言表達、欄目策劃、取悅觀眾吸引粉絲這些能力,真到了鏡頭面前,估計自我感覺良好的工程師們估計會比平時工作中搓得多。


請參看《汽車付費閱讀的未來在哪裡》http://zhuanlan.zhihu.com/p/22438179


你搞那麼多專業名詞誰聽的懂?

就算是大學文憑,很多人都是文科生、程序員,根本就是鍵盤車神。

假如你想成功,必須用小學生都能聽懂的語言,把車評給說出來。


可以找輪胎機油輪圈絞牙等改件之類的贊助。

一般量產車為了成本和日常使用,都會選擇比較平庸的產品型號,既然是講操控評測,在測試時必然會推薦更換相應的配件用以提升性能。

問題是,題主有這方面過硬的知識儲備嗎?


老實說,沒有。

如果有例外,請參考上一句。


毫無疑問,沒有市場。

你所說的其實不就是找幾個工程師做benchmark么?!

汽車從發明到現在一百多年benchmark做了不少了吧,就你說的那幾項不也沒統一么?


有沒有前景我不知道,我買現在這台cx-4的時候看了很多車評,大部分都是雷同得要死。只有一個節目我特別有印象,特別獨樹一幟。它叫做《ams車評-從夏看底盤》?。

從機械工程師的角度出發,把底盤升起來,分析底盤的特徵,從而推導出車輛的性能如何,後面再上車去感受去印證前面的結論,感覺太有說服力了。

底盤不是普通消費者能看到能看懂的東西,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但是它真得能毫無保留地展示一台車的質量水平、設計水平。所以看底盤的節目非常吸引我!


中國人還沒那麼專業,肯定沒市場


先不說這檔節目有沒有受眾,就想問問誰會給節目投錢?


其實我覺得,要做這樣的節目,首先要有足夠的吸引力,要有趣。畢竟想做的好,受眾要足夠大,需要面對「汽車消費者」這個群體而不僅僅是「專業人員」。

汽車廠的評價體系足夠專業,但是不一定能夠吸引人看。

Top gear那麼受歡迎,除了專業,主持人、各種話題、各種大事件都起了不小的作用。

38號夠專業,影響力也僅限於較深的汽車愛好者,對於就想看看文章然後買車的一般消費者,沒有持續的吸引力。


不看好……可以類比數碼產品測評……去年還很火…今年我感覺關注的人就少了很多了…………事實證明消費者不是喜歡被教育的……他們想看的只是視頻作者讚賞他們中意的產品…批評他們不屑的產品……另一方面就是現在信息的獲取渠道很多……測評節目能給消費者提供的新信息越來越有限……………………推薦一個新的角度…二手車諮詢……最近有個新節目…李老鼠做的…Ask吱吱吱……主要提供二手和購買建議和普及二手車行業的知識………我覺得很好…關注度也在上升……二手車行業相對於新車門道多得多…絕大多數消費者也沒有任何經驗……而且購買二手車的消費者一般注重性價比…對於一個正確的購買選擇有極高的需求…更樂於關注相關的節目欄目………而且變現更容易一些…畢竟新車測評總不能自己賣新車…但是二手車測評可以作為中間商賣二手車…


有,但你首先得有錢搞那麼多車。其次,你得扛得住壓力。


有錢沒處花,有勁沒處使可以干。

再專業有個吊用?給觀眾講汽車知識?弄專業術語?你覺得幾個人會感興趣?你給車輛專業學生講課他們都可能在底下睡覺的


個人感覺非常難,以國內現有的環境,你爆個稍微專業點的內幕都會有人請你喝咖啡,你從工程師專業的角度去揭別人短,能不能生存都是問題了。


沒錢,不充值你哪來的勇氣學38那麼玩?


不寫軟文算什麼底線啊。。真正的底線叫「不拿車企的錢」。

我就問你,假如有車企跟你合作,要求很簡單,不出任何該企業負面信息,你干還是不幹?

這個車企的車可能雖然便宜、銷量也不低,但是你所關注的所謂駕駛性、操穩性能和人機工程設計某方面或者全部一塌糊塗,你是評還是不評?評了之後講真話還是假話?

現在業內哪怕是最標榜自己中立客觀的媒體,都抵抗不了企業的壓(money)力,何況是毫無收入的初創媒體。

除非你能夠找到讓消費者付費閱讀的辦法,否則這個方案跟現有媒體並沒有太多區別。當然,如果可以接受我所說的這個,也能運行起來。

我曾經跟朋友合計過更加專業的項目,只不過很多想法在設計上就難以實現,更別提一旦項目上路,需要投入的東西更多。


推薦閱讀:

如何勸媳婦放棄福克斯,改選昂科塞拉?
剛畢業想買車(25W-30W)之前對車一竅不通,望推薦適合年輕人的車?
要買人生的第一輛車了,求各位前輩給個建議?
JEEP自由光和雷克薩斯NX哪個入手?
高爾夫、雷凌、XRV怎麼選?

TAG:汽車 | 汽車選購 | 汽車評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