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因為其父葬在防山而疑其父墓處?
《史記》
丘生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郰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這裡不明白為什麼「防山在魯東」,孔子就「由是」疑其父墓處?
「防山在魯東」並不是孔子「疑其父墓處」的原因,兩者並沒有承接和因果關係。
我先把這段話翻譯一下:
孔丘出生後不久,叔梁紇就死了,葬在了防山。防山在曲阜的東邊,孔子一直對父親的墓葬地點很疑惑,因為他母親沒有告訴過他。孔子小時候玩,經常陳列俎豆、玩祭祀的遊戲。孔子母親死後,孔子就把靈柩停在五父之衢,這是他謹慎的表現。郰人輓父之母告訴了孔子他父親的墓地,孔子然後才將父母合葬。
這裡面有幾個問題:
1、孔子為什麼連父親埋葬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為什麼他母親不告訴他?
這個問題歷史上眾說紛紜,各種洗地的都有。然而到今天看來,最可靠的說法,依舊是司馬遷《孔子世家》中的記述。
為什麼呢?
因為「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野合,野合,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關於這點,歷史上無數孝子賢孫給孔子洗地,說我們大聖人怎麼可能是野合的私生子呢?甚至有人還說這是司馬遷這個死太監因為自己被宮刑了,所以心理變態故意污衊聖人。然而他們洗地的說法,今天看來一個都站不住腳。
在春秋那個年代,作為一個貴族的叔梁紇走在路上,看到一個年輕美貌的姑娘,興緻大發上去啪啪啪一番,其實是很合理的。在《左傳》、《國語》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叔孫穆子遇庚宗婦人、泉丘之女奔孟僖子等,這都是魯國的例子。
我們有理由相信,叔梁紇和顏徵在,也是一樣的情況。他們偶然相遇,於是春風一度。事情過了以後,叔梁紇是事去了無痕,輕輕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但對顏徵在講,這一夜春風,給她給了一個孩子。所以,孔子的少年時期,是一直跟隨母親過的,並沒有和孔氏家人在一起。
所以,叔梁紇死後(據說生孔子那年,叔梁紇已經70歲了,孔子出生三年後他就死了),顏徵在是沒有資格去參加葬禮的,理所當然她也就不知道自己曾經遇到的這個男人埋葬在哪裡,自然也就不會跟孔子講了。
而孔子這個人,從小就表現出了一種特別的天賦,就是對葬禮、祭祀的愛好(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那麼,理所當然的,就會想知道自己父親的墳墓,想對父親的墳墓進行祭祀。但這點他母親又無法回答,所以他才會「疑之」。
2、母親死後,孔子為什麼要把靈柩停在五父之衢?
孔子不知道自己父親的墳墓,那麼他知不知道自己是孔家人,是叔梁紇的兒子呢?這個應該是知道的。叔梁紇當年和顏徵在春風一度,只要他不是人渣,肯定會告訴他自己的身份,或許還會留下什麼信物的。
但孔子從小是在母家生活,和孔家沒有交集。現在母親死了,擺在孔子面前的,有兩個非常急切的任務:第一就是趕快埋葬母親,第二是要規劃自己日後的人生道路。
孔子是一個孝子,這是毫無疑問的,而且他又特別重禮。那對孔子來講,母親死後最大的孝順,就應該是把母親和父親合葬。但現在,他第一不知道父親的墓地;第二這事情必須要經過孔家的同意,而現在他恐怕還沒有見過孔家人的面。怎麼辦呢?
不能不說孔子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那時候他才十幾歲,按現在的標準還沒成年。但他就想到了一個非常有用的辦法:把母親的靈柩停在了五父之衢。
五父之衢是什麼地方呢?那是魯國首都曲阜的一條主幹道,相當於今天北京的長安街。
假如今天,有人在長安街上把一口棺材擺放了好多天,會是什麼結果?恐怕全世界的新聞都上了吧。當時孔子把母親的靈柩擺在五父之衢,取得了相同的輿論效果。
於是,曲阜的人民就紛紛傳揚了:有個小夥子把母親的靈柩停在五父之衢了。為什麼啊?因為他要把父母合葬,但不知道父親的墓地啊。為什麼會不知道父親墓地呢?因為他從小就在母家生活啊。他是誰家小孩啊?聽說就是孔家的啊。——於是,這時候當時的知情人就出來了,這個郰人輓父之母就告訴了他父親的墳墓所在。郰是個地名,叔梁紇曾當過這地方的地方官,《左傳》就稱他為「郰人紇」,這個郰人輓父估計是當時叔梁紇的下屬,所以知道他的墓地所在。
那麼,孔家現在是個什麼情況呢?叔梁紇是個貴族,但卻是個小貴族,本來家口就不大。這老兄最牛的一點,是他生孩子連接生了九個女孩,一直沒有男孩,最後納了一個妾,好不容易生了個男孩,還腿腳有毛病,是個殘疾(見《孔子家語》)。——也就是說,這時候孔家一直沒有頂門立戶的男人。
我懷疑此前孔家並不知道有孔丘的存在,直到這次孔子殯其母於五父之衢,搞出個大新聞的時候。當孔家人忽然聽說自己家在外面還有個男人存在,恐怕心情是很驚喜的。鑒於家族的情況,他們應該是很痛快地接受了孔子,並同意了孔子將父母合葬的請求。
從此之後,孔子就開始在孔家生活,並繼承了孔家的貴族身份。置頂回答認為「 防山在魯東並不是孔子疑其父墓處的原因,兩者並沒有承接和因果關係」,這是不對的。
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搬到曲阜。這段歷史是孔子母親所諱言的,所以孔子顯然不知道他的父母曾在曲阜以外的地方有過野合之舉。孔子一直認為自己是在曲阜長大(他母親也一定是這麼說的)。了解考古學的人都知道,當時人去世一般會葬於城北(孔子本人去世後也是葬於城北),孔子父親的墓卻在城東,這說明孔子父親和曲阜這座城市似乎並無瓜葛,這是孔子產生疑問的最主要原因。《史記》原文先說「防山在魯東」,緊接著又說「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二者邏輯關係、因果關係是很清楚的。
題主的提問本來是孔子為什麼因為其父葬在防山而疑其父墓處?
然而答主們都在討論母諱之也的原因,那我也討(強)論(答)討(一)論(波)。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讓題主產生因果關係的理解的詞是「由是"。其實,這裡的由是當作從此理解。整句話的意思是說自從叔梁紇葬於防山後,孔子就一直疑其父墓處。
所以跟防山在魯東並沒有什麼因果關係。我贊同逺長答主的標點:現在強答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母諱之也?答主三紅把「野合」理解成:丘生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
然而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孔子家語》:作為一個貴族的叔梁紇走在路上,看到一個年輕美貌的姑娘,興緻大發上去啪啪啪一番。
梁紇娶魯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於顏氏,徵在從父命為婚。
很明顯,這裡的」野合「並不是約炮、一夜情之類的,而是結過婚的。
那麼為什麼稱作野合呢?司馬貞寫道:今此雲「野合」者,蓋謂梁紇老而徵在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故云野合,謂不合禮儀。故論語雲「野哉由也」,又「先進於禮樂,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禮耳。
即不合禮制的婚姻。
那麼禮是怎樣的呢?張守節《史記正義》:男……二八十六陽道通,八八六十四陽道絕。女……二七十四陰道通,七七四十九陰道絕。婚姻過此者,皆為野合。
叔梁紇生孔子孔子時,已經快70了,過了64歲,所以稱為野合。
關於為什麼母諱之也,司馬貞是這樣解釋的:謂孔子少孤,不的知父墳處,非謂不知其塋地。徵在笄年適於梁紇,無幾而老死,是少寡,蓋以為嫌,不從送葬,故不知墳處,遂不告耳,非諱之也。
首先孔子是知道他的父親是藏在防山的,只是不知道切確的位置。叔梁紇死後,顏氏少女時代就成了寡婦,感到有所忌諱,所以也沒有去參加叔梁紇的葬禮,自然也不知道切確的位置,而並不是有意諱之。
答主目前見到的材料就這些了,待答主去查閱一下更多的材料,再來補充回答)三紅老師的答案前半部分可以解答題主的問題,葬在防山不是孔子懷疑父親葬處的原因。
古書都是沒有標點的,按我的理解,這段的標點該這麼打。
丘生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
防山在魯東,只是對防山的一個說明和修飾。有點像英語里的定語從句,由where引導開頭(一言不合講語法)。然後這一句司馬遷覺得交代清楚了,於是他寫了下一句:
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個人理解:孔子出生父親就去世了,他很小就發現自己沒父親,於是像母親或者其他知情人詢問,於是得知自己的父親葬在防山,但是防山的哪裡呢?(疑其父墓處)他母親卻不告訴他(母諱之也)
那麼題主你可能要問了,為什麼孔子母親,連孔子父親的墓地都不告訴他?
你看,這又扯到三紅老師的「野合」。當然「野合」也是一種說法,不過我個人不贊同。現在引用古籍專家張舜徵《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中華書局1963版)對於這個問題的解釋。
按照張先生的觀點,產生「顏徵在為什麼不告訴孔子叔梁紇」疑問的原因,是因為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產生了誤讀。
簡言之,司馬遷是因為對原始史料產生了誤讀,所以才會以為孔子母親忌諱告訴他叔梁紇的墓地。
實際上,第一次記載此事是《禮記》: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於郰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司馬遷認為,孔子不應該「不知其墓」,所以他猜測是「母諱之也」。的確,按常理,這麼大的人了,還不知道自己父親葬在哪裡,一定是有些隱情。所以東漢的鄭玄就直接在「不知其墓」後面註:
野合而生孔子,徵在恥焉,不告按照張先生的說法,司馬遷的《史記》出現錯誤,造成了「母諱之也」的誤解,是因為對於《禮記》句讀的錯誤,標點打錯了。
按清代孫邃人《檀弓論文》說,這句話應該這麼讀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古禮,淺埋叫殯,深埋叫墓。也就是說。孔子搞不清楚的,是父親的墓,是深埋的還是淺埋的,並不是葬在那裡。
葬在哪裡,顏徵在已經告訴他了。此時顏徵在也已經去世,孔子開始考慮合葬的事情,於是孔子去問了一個老婦人,搞清楚了父親墓地的禮儀,以便合葬雙親。
江永的《群經補義》和武億的《經讀考義》也是這種說法。
所以,按照張先生的觀點,這個當然和野合沒關係啦。孔子才是最尷尬的人呀,一輩子禮教人倫掛在嘴邊,結果自己就只是那個嫡親至尊血統至上社會裡的私生子,還是野合而生………(野合應該是父母年齡差異過大,為世俗不接受,而不是野戰而生………)最卑賤的出身,卻被看作人中之鳳,還是很偉大的。
因為司馬遷理解錯了。
《史記》:丘生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郰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史記》這段史料的出處是《禮記·檀弓》,有兩種句讀版本:
版本一: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於郰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
版本二: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於郰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
版本一以司馬遷為代表,《史記》中記載「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代表了他的理解,也就是說孔子不知道父親葬在哪裡。
版本二以孫濩孫《檀弓論文》為代表,他認為「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為一句,也就是說,孔子搞不清楚的不是父親葬在何處,而是不確定是「殯」還是「葬」。
這裡說一下殯、葬的區別,殯是死者入殮後停柩以待葬,葬才是真正地掩埋屍體。
也就是說,孔子先前不知道他的父親死後是停柩待葬的狀態,後來問了別人,才把父母合葬。很可能司馬遷出現了理解的偏差,或者他看到的材料已經是以訛傳訛的版本,anyway,《史記》原來的記載總有點難以自圓其說。他疑就疑吧,關咱們什麼事?
我的老師提過兩個可能:1.孔子的父母年齡相差太大,可能孔子的母親是在非自願狀態下懷上孔子的,所以不願意告訴孔子;2.孔子的母親地位低,孔子的父族沒有讓她知道孔子父親葬在哪裡,所以不是她不願意說,而是她自己也不知道。
推薦閱讀:
※據說嫪毐可以用生殖器提著木頭輪子走路,這在生理學上可能嗎?
※難道《史記》一類的算是正史嗎?
※傳國玉璽,在《史記》中有記載么?若有,還有哪些史料中有記載?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這句口號的原意到底是什麼?
※來自網易《 都是古人吹出來的!歷史上被神化的九大英雄 》,具體內容看描述,此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