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代版「方仲永」魏永康的故事?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61615149058000


中國有許多家長,在心裡其實是把孩子當成攀比工具的。尤其是自己缺少什麼,更喜歡將此寄托在孩子身上。

曾雪梅年輕時因為時代原因失去了沒有參加高考,可以想像,當出現了一個被人稱為「神童」的孩子時,她自然將之視為過往遺憾的寄託,甚至內心認為這是上天對她的彌補也說不定。

曾雪梅以自己的教育方法為傲,可她又哪裡真正懂得怎麼教育孩子呢?

靠打油詩勵志,這連心靈雞湯都不算,分明是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和逼迫。牆上門上全是公式和單詞,魏永康連吃飯上廁所都不能喘息,每天除了睡覺就是學習——甚至恐怕在夢裡也都是書本吧。

我相信魏永康是有天賦的,但他被曾雪梅的教育方法毀了。看看他的競賽成績,大多是二等獎,唯有的幾個一等獎還是市級的知識問答,高考也只是一個普通二本(經評論提醒,湘潭大學是一本。此處暫不修改,提醒自己犯過錯誤)。以他的天賦,如果踏實讀完十二年基礎教育,積累足夠底蘊,不可能只是這樣的成就。

魏永康犧牲的同時,曾雪梅則收穫了大量的讚譽。想必在人們爭相稱頌神童的名號時,曾雪梅心中的得意,就是她不斷催促兒子跳級的動力吧。

 「我曾經寫過一本教育孩子的書,還希望能夠在永康畢業的時候發表,當時已經寫了三四萬字。」曾學梅說

可笑啊,可笑。就算寫出來,不過又是一本狼爸虎媽罷了。

 2003年7月,魏永康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

  「我當時恨不得他死了才好。」曾學梅說,當她來到北京的中科院後,指著中科院的大樓,讓兒子跳樓,還指著旁邊車水馬龍的道路,讓兒子去被車撞死。「這麼好的條件不爭氣,你去死!」

  曾雪梅咬牙切齒地罵,父親魏炳南則罵她:「孩子壓力已經那麼大了,你還這麼罵他,是火上澆油!」

  「他都這麼不爭氣了,他去死!我還管他!」曾學梅說,自此之後,她和兒子幾乎不怎麼交流了。

這就是最好的證明。曾雪梅身為母親,在乎的只是自己的顏面罷了。

幸好如今魏永康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這個悲劇不至於有更壞的結果。

不過,曾雪梅又想去教育自己的孫子孫女,而且在兒媳的反對之下仍然見縫插針地「教育」。

這個人沒救了。


此事件充分說明了:某些父母對孩子是沒有愛的,孩子只是他們實現個人願望的工具。

不要再說什麼「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魏永康的媽媽,在他退學後叫他去死。這是愛嗎?她愛的只是她的面子,她要的只是給她平凡的人生增加榮耀的工具。一旦兒子沒有繼續滿足她的貪慾,她就歇斯底里、醜態畢露。

子女成績差、子女笨、子女沒有好工作、子女長得不好看....是不是都應該去死啊?也許在某些父母心中,就是這麼認為的。


網上順手查了一下,魏永康03年勸退,05年離開家出去工作,08年結婚,09年又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

看來他離開他媽之後就過得越來越好了……

補充一句:他媽有句話說的真對,以他的智商學習自立能力真的挺快的。


神童魏永康讀碩遭退學的事,又被一些媒體翻出來了。我14歲上科大,對神童的事想來有些發言權,在這裡說幾句。

太小受到媒體關注,對他(和對很多其他神童)是個嚴重的損害。強烈呼籲媒體要有公德,不要在年輕人真正做出成就前去擾亂他們。好比人家本來能達到100,媒體攪和一通說不定給搞成50,然後媒體又來拿人家的不足大做文章,這樣是很不道德的!

他的家長熱心可嘉,對知識和人生的道理卻知道得太少,不知道真正創造性的思維是怎樣的,應該如果培養創造性的思維。控制論創始人諾伯特·維納的父親列奧·維納自己就是神童,又是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他教兒子讀書確實能教成天才。這一家只是普通勞動人民,用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兒子就只能到一個不太高的程度。我能看出來他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問題,但他們已經比大多數家庭做得好很多了,何必苛責?

諾伯特·維納

有人覺得魏永康確實很厲害,其實他真正的問題是還不夠厲害。一堆三等獎、二等獎,就說明不夠厲害。真厲害就該拿一等獎,對不對?

雖然年齡比別人小,但評價標準仍然應該首先看絕對高度。跟別人達到同樣高度,你又比別人年輕,那人們當然對你刮目相看。但如果高度比別人差一截,那你應該首先檢討自己。媒體在這個問題上錯誤的導向非常糟糕,這真是所謂「報道出了偏差,你們也有責任」。

湘潭大學應該也沒有少年大學生教育的經驗。全國基本上只有科大適合教育他。

「方劍」說:「沒去你科大是因為當時他在湖南非常火,省教育廳希望把這個天才留在湖南培養。至於為什麼去湘潭大學而不是湖大中南,有很多內部協商的原因,比如湘大願意給他媽媽提供工作和住宿類似這樣。他的確是個天才,高中數學一本書讀個兩天就基本明白,一群特高級教師設計一兩周的題目他兩分鐘可解。至於後來不行,原因還是主要沒有融入社會,從小被父母師長包圍成長在一個只知讀書做題的環境中,無法與他人相處導致。」那看來是湖南省教育廳的官僚害了他,這些人不把魏永康的成長放在第一位,為了刷政績胡亂干涉一個眼界不是非常開闊的家庭,違反教育規律,為一點私利破壞別人的一生,令人很難過。

其實魏永康現在的狀況還是不錯的,有正常的工作、正常的生活,我們送上祝福就好。媒體為什麼非要再次打擾他?我覺得這些媒體純屬添亂。

對這種新聞,一個常見的錯誤反應是「我有了孩子一定要讓他有個正常的童年」。錯誤至少有兩處。一是早慧少年自有自己的樂趣,讀書、思考、交友、才藝都有,憑啥說人家不正常?難道只有玩些傻傻的遊戲、搞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才算樂趣?二是你得先有個聰明的孩子……

許多人吵吵「現行體制環境及社會埋沒了這些神童,少年班最終搞出點名堂的確實非常少」,這種觀點十分可笑。把什麼都推給體制,自己的不成功就有解釋了,就是這些人的心態吧?

普通人對科學界了解比較少,既然這些神童還沒有成為當代愛因斯坦,沒有拿諾貝爾獎,就得出神童被埋沒的結論,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只知道牛頓、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

來看看實際數據。科大少年班培養出的人才包括:百度總裁張亞勤,美國科學院院士庄小威、駱利群,中國科學院院士杜江峰,哈佛大學教授蔡天西、尹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熊偉,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李巨,耶魯大學教授邵中,康奈爾大學教授管俊林,芝加哥大學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盧征天,清華大學教授翁征宇、劉磊,中國外管局儲備管理司首席投資長朱長虹……

這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對神童的期望值,究竟應該是什麼?

大多數人可能沒有注意到的一點是,平常說的「神童」其實是很多的。科大少年班每年招生幾十人,其他院系還有不少我這樣不在少年班而年齡跟少年班相當的。我上的是化學物理系,我們班還有3位同學只比我大一歲,即15歲上大學。再加上其他高校的少年大學生,全國的「神童」可能有上百人。中國人佔全世界人口的1/5,那麼全世界的「神童」每年可能有幾百甚至上千人。注意,不是總共這麼多,而是每年就有這麼多。而牛頓、愛因斯坦這種量級的人物,整個人類歷史上只出過屈指可數的幾個。所以如果你指望每個「神童」都成為牛頓、愛因斯坦,那怎麼可能呢?完全不現實嘛!

從牛頓、愛因斯坦往下退一個等級,來看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每年頒發給不到10個人,迄今為止總共發給過幾百人。有許多諾貝爾獎得主小時候並不是「神童」,當然這絕不是說他們不聰明,只是說他們上大學、拿博士學位的年齡很正常。例如楊振寧(理論物理學家)和丁肇中(實驗粒子物理學家),26歲獲博士學位。也有許多諾貝爾獎得主確實是「神童」出身,如Robert Burns Woodward(有機化學家),20歲獲博士學位。顯然,「神童」得諾貝爾獎的概率比其他人高一些,但無論如何都還是很低的。打個比方,世界所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得諾貝爾獎的機會是百萬分之一,「神童」可以把機會提高到千分之一(這兩個比例是隨便編的)。雖然提高了1000倍,可是你要是盯著一個特定的「神童」,他還是有999/1000的機會不得諾貝爾獎,——然後你就覺得他很失敗嗎?!

那麼,對「神童」真正合理的期望是什麼呢?在我看來,對世界上絕大部分領域來說,智力是一個進入的門檻,足以把很多人擋在外面,而「神童」們大都能越過這道門檻。入門之後,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還取決於智力之外的很多因素,如意志力、跟人交流的能力,以至機緣。我們能夠確定的只是,對每個「神童」來說,應該存在某些適合他的領域,使他能在其中做出很好的成就。這裡的「很好」只是日常意義的「很好」,顯著高於平均值就行,不是說非得拿諾貝爾獎才算數的。這已經相當不錯了,對不對?運氣更好一點的話,甚至可以期望他開創一個新的領域。

我們對「神童」應該採取的態度,就是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鼓勵他們發揮出自己的長處,為世界和人類造福。捧上天和踩入地都是不可取的,請千萬不要跟著不負責任的媒體再一驚一乍了。

又參見社交能力在一個人的科研成就中佔多大比例? - 袁嵐峰的回答。

觀察者網發表兩個回答的整合版:袁嵐峰:魏永康遭退學,如何看待現代版「傷仲永」。


500塊玩轉16個省市你跟我說他生活不能自理……

而且長那樣還把到妹生倆娃兒了你跟我說他情商不高……

但願他真的是突然想通了要逃離這種生活,我是沒見過高智商極低情商的書獃子,倒是見過一些學習不好還邋遢的挫逼。


他首先是個人,然後才是你兒子。


你們媒體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還要提高自己的節操。

好好一個人,小時候先被媽坑了,又被當地紙媒坑了。好不容易沒人打擾了,從事正當工作,而且結婚生子,目前看來生活狀態是穩定的;不偷不搶不害人,卻要反覆被媒體消費。當事人的故事我小時候聽說過的,我媽拿他冬天穿拖鞋出門作為反面例證,提醒我冷了要加衣服。他現在工作生活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新聞點何在?所有吸引眼球之處,不過是把當事人早年生活和求學經歷又反芻一遍,有什麼新的值得報道的地方嗎?有什麼比當年的報道更深刻的見解嗎?

這樣一篇曾經有爆點但炒冷飯式的舊聞,在網路傳播速度飛快的今天,卻極有可能重新打破當事人好不容易恢復平靜的生活。寫稿子的記者,批准報道的領導,摸著良心問問自己,重新報道究竟價值何在?有沒有為可能對當事人造成的影響做一點考慮?寫這篇報道是真的為了重新引發更有深度的討論嗎?還是只為了一點可憐的發行量?節操何在?

哦對了,如果是上級領導親自要求你們重新炒作,那算是我錯怪你們了。不過現在GDP增長保七都做不到了,領導很忙,有更重要的問題要關注,誰會無聊到組織這種討論啊?


就和朗朗一樣嘛。

其實一百個朗朗有九十九個不成的,早在成之前就被逼瘋了,或者自殺了,或者崩潰了,但是這成功的一個被無限放大,於是中國一百個家長當中九十九個得出我兒子沒成朗朗就他媽是因為我沒逼著他跳樓喝葯!。。。的結論。

出現這種情況,媒體是有責任的,社會各界都是有責任的。

我們說重視教育,就是多揍,多整,打得狠,其實一開始就把教育的路走錯了。


他逃離了別人為他安排的人生,走上人生的正途,擺脫了母親一輩子的糾纏不清,是一個不錯的出路。

如果不是這樣,在母親的安排下他老老實實碩博連讀畢業了,一輩子生活在母親的裙子底下,他的母親順利出版了早就開寫的教育方法書,再禍害一個又一個孩子,害他們失去童年和自由。

現在他有了自己的工作,自己選的老婆,自己的孩子,還能選擇不讓母親插手自己孩子的教育,造福下一代,有什麼不好?

那種控制欲特彆強、想把自己和孩子的人生捆綁在一起的父母,其實是一種病態。

————————————

大多數人只能成為一個還不錯的人,過著還不錯的生活,有點小不順利,有點小幸福,就這樣。


從有限的信息來看,魏已經成家,有工作,我覺得非常好啊,他母親和媒體希望他怎麼樣呢?

只能說我們社會對人生的評價標準太狹隘了。

讀書時簡單,你考了班級第一年級第一市第一省第一,高考清華北大,你最牛;上少年班,你是神童。然後呢?

工作後你是馬雲,李彥宏,你牛,不是他們幾位的,就很丟人?

所以,魏媽媽才恥於說自己兒子現在吧?

我其實很好奇他媽媽,和覺得他被耽擱的人,你們期望他現在什麼樣?

我覺得吧,雖然神童不常見,魏媽媽這樣的父母還是很多的。我有時候就特別想問他們:

你兒子考上名牌大學了,然後呢?

你兒子進入世界500強了,然後呢?

你兒子成首富大明星了,然後呢?


呵,許多人也想著為人做「正」史(出任ceo那套)?他為何不是解脫?沿著神童路走的,說不定才是真的傷。

文章里他的願望從來沒有!沿著神童路走到底就不「傷」了?方仲永不江郎才盡或許靠著文采賺個盆滿缽滿,好不痛快。在古代或許學而優則仕。

但,倘若仲永就想當個音樂家呢。

現在,有的人本來就不喜歡被束縛。我一同學上大學一年後輟學,瀟洒回頭道:媽的,好生無聊。我們難道不是想當然得覺得他「傷」?因為我們就是那大多數的眾人啊,因為我們沒有泯然眾人的機會,所以可能才故作姿態同情那些跌落神壇的人,如果另一個神童(受過相同苦難的人)看到了這個故事,說不定欣然道:大兄弟,你又活過來了。當然,看每個人的價值觀吧。

連人的基本渴望都不知道就「傷」,反正對我們來說只是精彩了每個茶餘飯後。說不定人家覺得很自在,我說真的。

為賦新詞強說愁,禹錫也會變阿Q。

身居陋室不覺陋,精神勝利是源頭?

——————————————————

看到有的在討論是不是神童,或者對其天賦冷嘲熱諷的。真是有夠噁心!


有一句話很重要 「目前,魏永康已在一家公司從事軟體開發工作4年。」

補充:這說明魏的本事還是很大的。


一個揠苗助長的產物居然被後世蓋上「傷仲永」的戳記,也好意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中語文教材收錄的《傷仲永》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江西神童因年少展現天賦而被父親當作搖錢樹,不讓他學習,最後泯然眾人的故事。回顧一下:

金溪名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雖然「未嘗識書具」的仲永會作詩而不是發明紙尿布,這一點令我比較納悶,但這才是天才嘛。

積蓄著崇拜感閱讀該後代「神童」舊年往事,卻冷不丁被後面一句話潑了一臉醋酸:

在2000年魏永康到北京上學後,曾學梅還專門教過一個同事的孩子,儘管只教了一年多時間,但是那個孩子之後也高分考入了全國重點大學。

這句話真刺人,不排除魏永康是天才的可能,但是這裡我只看到了揠苗助長的威力是如此強勁,同事孩子被教一年,之後也以高分入重點大學;假如那孩子也能夠和魏永康一樣「享受」曾媽媽的全權呵護以及教育,是不是又是一個天才?!

這種「天才」能叫「天才」?!

天才是指某人展現了卓越的智力、創意。而此創意則通常指在某一或某些領域展現前所未有的洞察力。中學生化學、物理競賽、愛因斯坦物理知識搶答競賽……我不知道這些比賽對「創意」「洞察力」有什麼大的要求。當然,也不排除魏永康在發揮了努力動機、意志力、毅力之後,還是體現了勝於常人的認知功能,所以,才實現了諸如小學連跳幾級的「神跡」。但總的來說,他也許只是揠苗助長的產物。

很多人有意無意的也患有「天才夢」,認為自己也是教育不當受害者,所以,看到天才就忌恨;天才倒下就借題發揮,大家都來吐槽天朝教育體制怎滴怎滴,顧影自憐當中,我們譴責教育體制不知道坑害了多少潛在的天才,所以十多億人造不出一個愛因斯坦、這麼多家火急火燎的天才培訓班也教不出一個喬布斯……

天真,還真把自己當天才了。


我特別奇怪的一點是,十三歲都能考上湘潭大學了,他的父母安安心心等他十八歲考上名校不是更好嗎,非要爭那個神童的稱號幹嘛?

經提醒,當時湘潭大學也屬於名校,抱歉,是我的疏忽。

我的意思是,相比於十八歲高考考上清華北大且擁有正常的生活技能前途更加光明,他的父母似乎更願意在他尚未成熟獨立時即十三歲考入名校同時需要他人照顧。在我看來其父母似乎對「神童」稱號的追求超過了對他本人的期望。


不看待,沒資格看待。

他頭頂的期望是將來有朝一日在理論物理界呼風喚雨,我一個連常微分方程都不會解的人沒有資格去看待他的期望破滅。

況且他還是個有老婆的碼農

( ̄^ ̄)ゞ


我覺得還不錯,哥們現在是程序猿呢,比博士僧的收入高不知哪裡去了


其實重點是這幾段吧

除了學習,家裡任何事情曾學梅都不讓魏永康插手,每天早晨連牙膏都要擠好,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甚至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曾學梅還親自給他喂飯。「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

魏永康自己曾說,小時候媽媽總是把他關在家裡看書,從不允許他出去玩。只要有女生打電話給他,他媽媽都說他不在家,擔心分散他的精力。因此他養成了不愛說話的習慣,周圍的同學也漸漸疏遠了他。

但事與願違,脫離了母親的照顧後,魏永康「失控」了。他完全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熱了不知道脫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著單衣、趿著拖鞋就往外跑;房間不打掃,屋子裡臭烘烘的,襪子臟衣服到處亂扔;他經常一個人窩在寢室里看書,卻忘了還要參加考試和撰寫畢業論文,為此他有一門功課記零分,而沒寫畢業論文也最終讓他失去了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

2003年7月,魏永康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

說明了,一個人還是需要全面發展,不能只有大腦發展,失去了在人類社會正常活動的能力。這跟體制、提前教育什麼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還是因為他母親的知識水平不夠。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先教會對人生的思考,先讓孩子懂得學習的意義人生的目標。


這世界上不只有千里馬和駑馬,還有一些七八百里的馬,訓練好了跑的肯定比駑馬強,但是指望和千里馬賽跑就是想太多,強行讓他按千里馬的節奏跑只會把馬跑壞了


我哪裡是天才,我不過把別人吃飯穿衣的時間都用來學習而已...


推薦閱讀:

勇敢與魯莽有什麼區別?
同樣是破口大罵,真性情和耍流氓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如何選擇一個正確的導師?
如何看待今年清華大量院系推研中,博士名額普遍增加,碩士推研名額大幅縮水的情況?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是不是非常必要?

TAG:教育 | 天才 | 父母 | 神童 | 大學少年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