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山野廟和名山大廟佛修和遇廟燒香的行為的一些探討?

題主曾徒步穿行五台山,五座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上各有一廟,常年極寒廟中吃食甚至飲水都要由車從山下運上去。去五台的香客多半都是到台懷鎮上的,每天到山頂的遊客大概幾百背包客,多半不會拜拜。部分如我還要討食物,借宿。 題主認為此中僧人為苦修。另一種則是名山大廟:少林,峨眉這種常年香火旺盛的大廟。修行也需要物質,唐僧還需化緣,物質越多,廟可修得越大,供養僧人也可越多,這本沒什麼可非議的。 題主想問問這兩種寺廟裡的僧人哪種修行道行更高些,哪種方式更接近佛理? 還有想問問那些遇廟燒香拜佛的口中說信,清規戒律一條不見遵守的,甚至多行不義的和我這種基本從不燒香,口中明說不信,也不上香但多行善事,認為只要做好事,把握本質才是真的人哪種佛性更好?


我們姑且把深山兩三個苦修的寺廟叫小廟,把幾十上百人的叫做叢林。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所以從表面上看不出到底修行不修行。兩種寺廟各有利弊。

首先說叢林,因為僧人眾多,相互之間有監督,督促的作用,別人都上早殿你不能睡到中午再起床吧。所以有寧願在叢林里睡覺也不再小廟裡燒香的說法。然後因為相互之間可以交流,能發現自己對佛法上一些錯誤的認識。另外按照僧團來說,要達到一定人數才能進行羯磨,比如二十人的出罪羯磨,誦戒羯磨,安居羯磨等。這是五人以下的小廟做不到的。另外有居士供養,不用自己勞動有更多時間修習佛法。再說弊端。最主要是優渥的物質生活容易讓人懈怠,溫飽思物慾嘛。然後經常要舉行各種法會,佛七禪七還好,主要是水陸這種勞命傷財的,即使寺廟不願意做可是大功德主喜歡啊。另外特別是客堂的執事,過多的接觸居士很容易墮落。畢竟很多居士把師父當成偶像一樣對待,有著耐人尋味的目的。

不要小看居士的供養,有的寺廟單資僅僅一百,但是一次水陸要發幾千。這麼多錢用在正處當然好,但是年輕的小和尚有幾個能抵擋腎六的誘惑。另外有的居士跟蒼蠅一樣討厭,他不是去寺廟雪佛法的,而是去找男人的(原諒我說的很難聽,但這他媽是事實)。

小廟生活清貧,接觸人少,所以相對沒那麼浮躁,有大量的時間修習自己的法門。但是如題主所說,需要自己挑水種菜一些自立更生的勞動。但是沒有強大的自制力和信仰容易消極的混日子。另外很多一出家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就自以為是的盲修瞎煉。比如把洗三衣的水喝了。閉門造車以盲引盲的錯誤很容易犯。另外如上所說,很多羯磨做不了。所以住小廟的需要有一定的正知見和自制力。

最好呢就是先住叢林學習(最好有佛學院那種),等有了一定的學習然後養成好的習慣,再去住小廟,夏三月安居的時候住叢林。很多小廟的老和尚都這樣。

另外在弘法上叢林比小廟有先天優勢。

另外還有一種叫旅遊寺廟,景點沒有寺廟還能叫景點嗎,這類多半被旅遊局控制。比如收門票,很多出家人都反感。有的誇張的裡面是職業和尚,可能都沒剃度受戒下了班換衣服這種。然後燒香抽籤算命一條龍服務。這些,和佛陀本懷漸行漸遠了。但並不是指旅遊區的廟都是這種盈利性質的。比如五台山普壽寺,在佛教內部很有口碑的。

所以,判斷一個寺廟和僧人有沒有修為,你要不要和他學,需要自己去觀察。是你要學,才去判斷,而不是他修不修行我好讚美他或者說他壞話,一切有因果管著,沒必要浪費自己的時間去評價他們。再壞比得過發動戰爭奸淫擄掠哪些?

第二個問題。在現實世界,我從不和別人說我是佛教徒,因為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做的不好。但是我有底線,五戒禁止的東西絕不碰。能幫助別人盡量,不瞎傳道,因為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所以那些說自己很信的,身上各種佛珠的,見廟燒香見佛就拜然後多行不義的,他信的是什麼?信的是利益罷了。還是那句話,有因果管著,所以他們如何做,和我們沒有太大關係。因為即便你想度化他,你問人家同意嗎。

佛教不是拉幫結派,佛陀只是指出了一條通向解脫的路供我們參考。佛陀帶羅候羅出家的時候是伸出小指讓他牽著,意思是,跟佛走或者回家任他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自己主宰,佛不強求任何人。所以題主這樣並沒有什麼不妥,你不信佛,不會有劈你的雷在趕來的路上。因為行善,必定有善果。不同的是,如我這樣皈依的,有強制性的原則,因為煩惱會讓人放縱,戒律就和法律一樣,不是拘束你,而是保護你。綠色保護著尼。至於討要食物借宿,別人和尚都同意了而且樂意幫助他人,有什麼不可呢。又不是做交易,所以大可不必覺得做了什麼壞事,如果心裡過意不去,幫忙乾乾活什麼的,離開時把房間收拾乾淨,真誠的說上一句謝謝就行了。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常精進。承佛威神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阿蘭若處是菩提道場。若有發心求菩提者。不應舍離阿蘭若處。是蘭若中有多眾生。虎豹豺[豸*良]毒蟲惡獸。乃至飛鳥及與獵師。不識如來。不聞正法。又不敬僧。此諸有情無復善根遠離解脫。何故如來令修學人住阿蘭若速得成佛。唯願世尊。為諸眾生。分別解說決疑令喜。發菩提心使不退轉。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大慈問於如來清凈解脫。饒益未來諸修行者。功德無量。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為汝分別演說阿蘭若處種種功德。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

如汝所說。阿蘭若處得成聖者。山林之中多諸眾生。以何因緣不得成佛。是義不然。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識三寶。不知厭足。不識善惡。于山林中。雖有世間種種珍寶。而不能知伏藏之處。菩薩摩訶薩即不如是。

善男子。菩薩能知佛法僧寶是出世寶。七珍伏藏是世間寶。悉能辨其種種色相。知其所在而不貪求。亦不樂見。何況手取。

菩薩出家。發堅固心不惜身命。舍離父母六親眷屬。樂住山林常作是念。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盡之時。七日並出。火災熾然焚燒萬物。日月星辰妙高山王。及七金山鐵圍山等。時至皆散。三界之頂非非想天。八萬劫盡。還生下地。轉輪聖王千子圍繞。七寶眷屬四洲咸伏。壽命報盡須臾不停。我今亦爾。假使壽年滿一百歲。七寶具足受諸快樂。琰魔使至不免無常。作是思惟。我今不如代其父母及諸眾生修菩薩行。當得金剛不壞之身。還來三界救度父母。作是願已。住阿蘭若。為諸眾生髮弘誓願。

上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常於露地長坐不卧

中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於樹葉中常坐不卧

下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於石室中常坐不卧

如是三根出家菩薩。坐三種座。各作是念。過去菩薩坐於此座。而能證得陀羅尼門功德自在。過現未來諸菩薩等皆於此座。得陀羅尼修證自在。我亦如是今坐此處。必當成就於陀羅尼而得自在。若未成就得自在者。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四無量心。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五通神力。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六波羅蜜。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善巧方便。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若有菩薩。未能調伏一切有情。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四種攝法。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修習六念之法。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成就多聞智慧。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成就堅固信力。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斷除六十二見。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修習八種正道。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永斷二障習氣。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隨病與葯微妙智慧。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大菩提心。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恆沙三昧。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成就無量神通。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以定通力見十八空而心不驚。如是大事若未成就。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一切智智。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一切種智。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十地萬行。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於百劫中未能修行相好之業。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如來四智。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未能圓滿證大涅槃。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坐金剛座未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坐不起。是名菩薩阿蘭若行。

善男子。出家菩薩發菩提心入于山林。坐三種座煉磨身心。經三大劫而修萬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昔諸如來因地時 住阿蘭若離塵處

伏斷煩惱所知障 超過三界證菩提

過去菩薩修行願 以阿蘭若為舍宅

阿僧祇劫修福智 十地究竟證三身

未來菩薩求佛果 入於深山修妙行

斷除二障生死因 常證三空真解脫

現在十方諸菩薩 修持萬行住空閑

不惜身命求菩提 念念證得無生智

若欲速證深三昧 因修妙定起神通

阿蘭若處心無諍 能變大地為七寶

若欲遊戲十方國 往來自在運神通

供養諸佛利群生 住阿蘭若無畏處

欲證有無如幻智 了達諸法本來空

住阿蘭若菩提場 令眾亦入真解脫

若欲速得如如智 證會諸法如如性

盡大劫海利群生 當住蘭若空寂處

若人慾得難思智 妙高山王納芥子

山王芥子不壞相 入於蘭若神通室

若人慾得無礙智 以一妙音演說法

隨類眾生各得解 當住蘭若修妙觀

若欲無生及無滅 應現十方諸國土

放光說法利群生 莫離蘭若空寂室

若以足指按大地 令十方界皆振動

睹相發心除邪見 當住蘭若觀自心

若欲諸佛出現時 最初獻於微妙供

檀波羅蜜皆圓滿 住阿蘭若修妙行

若人於佛涅槃時 最後供養成檀義

永斷貧窮及八難 誓願住於蘭若中

若欲福智皆圓滿 未來諸佛臨涅槃

受佛付囑廣弘宣 住阿蘭若修六念

若於諸佛涅槃後 結集遺法度眾生

助於諸佛贊真乘 住阿蘭若空寂舍

人天大師薄伽梵 難見難遇過優曇

若欲奉覲修供養 當住蘭若弘悲願

眾寶之尊法為最 成佛化利皆由此

如人慾得常聽法 住阿蘭若修梵行

始從今身至佛身 常願發心弘正教

乃至未得大菩提 念念不舍阿蘭若

若人慾報父母恩 代於父母發誓願

入阿蘭若菩提場 晝夜常修於妙道

若欲現世增福智 當來不墮八難中

如是有情發善心 住阿蘭若修悲願

三世菩薩求真覺 得道涅槃蘭若中

是故名為大道場 三乘聖眾皆同處

菩薩厭苦入山林 為度群生求聖道

自未成佛先度佗 六道四生皆悲愍

上根菩薩居露地 中根菩薩居葉中

下根菩薩居石室 未成佛道常不卧

三世菩薩住蘭若 得陀羅尼自在力

今我誓同菩薩心 未得總持恆止此

得大菩提在蘭若 入大圓寂由住處

菩薩起於金剛智 斷惑證真成妙覺

廣化眾生游聚落 為求寂滅樂山林

萬行因滿果亦圓 盡未來時度群品

爾時世尊。演說如是出家菩薩阿蘭那行。無量菩薩證極喜地。恆河沙等無數菩薩。永離相用微細煩惱。證不動地。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摩訶薩。斷一切障入妙覺地。無邊有情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九萬七千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凈。


甲方乙方里,葛優對唐麗君小姐有句話

這檔次,上去容易,再下來可就難了。

誰的道行高?

能上能下而心無波瀾的道行就高。

簡陋小廟裡的和尚住上半年大廟子,再回到茅棚里還能依舊自然否?若不能,這道行就不咋樣。

大廟裡的和尚換個羊圈牛棚住能心無掛礙否?若能,那就是大成就!

別只關注自己能看懂的那些,這只不過是相,終歸是相。

更應該放眼於自己怎麼才能看清別人壓根看不懂的東西,這才是智慧!


佛性一律平等,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一般來說人山人海的大廟經懺型為主,比如杭州靈隱寺等等,少林寺比較特殊,又要接待遊客又要專心辦道。

所謂經懺是幹嘛?就是拿佛法去賣錢,賣給死人。這種叫經懺鬼,真修道人是不會去干這個的,一般經懺型寺院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好,僧人也比較多,為什麼多,因為單錢多,單錢多就意味著法事多,個個都願意來這掛單。個個眉開眼笑無所事事。一天到晚就是唱念做打,鮮有講經辦道的,有些出家人去寺院掛單第一個就問你單錢多少,少了二話不說就走了。

這種環境下你說他修為如何?

我記得五台山一個老和尚說,我八十多了連敲鐘都不會。古人有雲,寧坐蒲團飢餓死,不做世間赴經僧。


佛性在眾生身上都是平等的,釋迦牟尼佛的佛性也不比你好一分。

道行不像網路小說一樣可以搞個探測器量化。有的人喜歡談神通,認為神通才是道行高的表現。其實不是的,應該看你的心是不是越來越平靜,煩惱是不是越來越少。山野苦修和住大廟都是修行的方法,各有各的好處。野外清凈,但是生活不便。大廟物質充裕,但是被宗教局、旅遊局等政府機構管著,許多事身不由己。真修行,隨緣安住,哪裡都好,一分努力有一分收穫。


因人而異吧 精進的法師在茅棚也能證果 混吃等死在靈山腳下也無路可走

總的來說所謂的叢林還是更複雜一些吧 水更深一些吧 畢竟僧人還是僧人 在利益面前 咳咳咳咳

政治和尚大多是從叢林出去的 當然我並不否定一些政治和尚的確是在為佛教做一些什麼 也不否定一些政治和尚的確好道行


推薦閱讀:

有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
有什麼事表面上三觀奇正但是卻是不合理的?
農夫與蛇的故事。如果你是農夫,明知道救蛇自己會死,你還會救蛇嗎?
有哪些道理是你步入社會以後才知道的?
有哪些道理是你長大了才懂的?

TAG:人生 | 信仰 | 佛教 | 道理 | 有權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