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蕭條的產生和發展與美聯儲貨幣政策有怎樣的關係?
美國大蕭條時期為什麼通貨和存貨都大量減少?是因為美聯儲實行通貨緊縮嘛?據說當時出現了擠兌為什麼不選擇增發貨幣呢?(&>_&<)
首先這個問題確切的說,是什麼導致美聯儲讓一個正常的經濟衰退發展成了大蕭條。
通貨大量減少表面的原因是,大蕭條期間人們從銀行取出自己的存款藏在家裡(也就是擠兌),減少消費,減少了流通的貨幣,而這時當時個人面對銀行大量倒閉和通貨緊縮的最優反應。所以currency-to-deposit ratio從1929年的0.16上升到1933的0.33。銀行倒閉導致企業無法得到貸款,就企業而言減少存貨也是最優反應。需要注意這裡的feedback effect由於人們企業減產和倒閉,導致人們收入降低,從而降低消費,而企業在預期需求進步一步下降的時候也會繼續減少存貨。
按理說,美聯儲的職責是利用我們今天熟知的公開市場操作和貼現窗口阻止上面提到有某種shock觸發的vicious cycle,但是當時美聯儲當時並沒有積極的行使自己的職責。
這有歷史的原因,當時的決策者並沒如今天今天的決策者了解貨幣政策的作用。美聯儲的貼現率和它對銀行的借貸利率在1931年雖然只有1.5%,但是考慮到當時通貨膨脹率是-8.8%,許多銀行因為應對擠兌的成本過高而倒閉。事實上站在決策者的立場,並不能完美的分辨銀行因為經營不善指示儲戶信心缺失造成擠兌倒閉還是儲戶的animal spirit造成擠兌倒閉。
另一個原因是1928年George L. Harrison接替Benjamin Strong。他在美聯儲的理事並不享有他的前任的威信,所以理事開始更多考慮各自代表的地區聯邦儲備銀行利益。公開市場操作工具,作為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由於會損壞區聯邦儲備銀行在貼現窗口貸款業務利益,所以無法得到及時執行。
此外,經濟危機最先倒閉的是小型的鄉鎮銀行,在美聯儲並沒有代表他們利益的決策者。相反這些銀行的倒閉,可以提高決策者代表的銀行的壟斷勢力。這也是美聯儲不作為的一個原因。
References[1] Abrams, Burton. The Terrible 10: A Century of Economic Folly Independent Institute (2013)《圖說歷史:美國大蕭條啟示錄》
當年,美國的經濟幾乎是一夜崩潰。
正如視覺資本創始人Jeff Desjardins所指出的那樣,超過5000家銀行倒閉,以及有超過120萬的美國失業群體為工人、銀行職員和店員。
許多家經濟觀察機構對於造成大蕭條的原因都有著不同的解釋,這些我們將會在本文進行闡述。
不論其緣由,緊縮壓力和經濟衰退的共同作用下,美國迎來了最為絕望的災難時代。自此以後,幾乎所有的中央銀行政策都旨在減緩這種通貨緊縮壓力。
看來不救市也不對,胡亂救市更不對
--經濟史專業小學生,剛剛學過這個問題,專程跑來答題--
一戰之後各國經濟復甦,在國際貨幣制度方面,他們選擇恢復了戰前的金本位體系。
簡單來說,金本位就是,各國發行的貨幣與黃金等價,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兌換,各國之間的匯率是固定的。
金本位制度在一戰之前原本運行良好,是個很穩定的金融框架。
然而,在戰後重建階段,金本位制度卻暴露了很多問題,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導致了經濟大蕭條。
首先,我們得從一戰說起。
我個人認為,在一戰當中美國表現的很「精明」。
一開始美國沒有參戰,使得它的工業和農業生產沒有受到太多破壞;美國最後發現協約國快贏了,於是參戰,最終也獲得了戰爭賠款。
一方面,它在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積累的競爭優勢,在戰後幫助它生產了大量產品出口到海外,於是一直美國處於國際收支順差狀態(即資本流入);另一方面,來自德國的戰爭賠款湧入美國,加劇了這種順差的程度。
由於當時實行金本位制度,各國央行必須具有黃金儲備的情況下,才能發行等量的貨幣。
於是歐洲各國的通貨都不夠用,大家只好都向美國借錢。
只有美國把錢借給歐洲,資本流動才能成一個循環,各國的經濟才能慢慢復甦。
此時,美國國內實施的是擴張型的貨幣政策,國內的低利率刺激大量資本流向海外。
於是大家相安無事,國際收支平衡就在這種資本循環流動下維持的很好。
但是,這種關係是很脆弱的。美國一旦停止向海外借貸,其他國家的貨幣,就會出現嚴重問題。
然而,就在1929年8月,伴隨著美聯儲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實施,一個悲劇開始蔓延和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大蕭條,起源於美國,最終席捲全球。
事實上,美聯儲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是為了刺激華爾街的繁榮。華爾街保持繁榮的同時,美聯儲一直持續的增高國內的利率,這使得大量資本內流。
當時的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政策對全世界起到了多大的影響。
在金本位這種不平衡的體系下,貿易順差的國家是可以將負擔轉嫁給貿易逆差的國家,迫使它們通貨緊縮。
一旦債權國(美國)實施了緊縮性貨幣政策,其他債務國(歐洲和拉美)就必須實施更嚴格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才能保持住該國貨幣與黃金等價物的比例不變。
此時,其實可以通過市場的自發調節功能,降低商品名義價格,來實現再一次的價格均衡。
可是,由於「價格粘性」的原因,工資、債券、租金、社保等等都保持在原來的名義價格上,不曾改變。(但由於通貨緊縮的原因,錢比過去更值錢了,所以這些東西的實際價格上升了)
與此同時,糟糕的財政政策,非但沒能解決問題,而且火上澆油。國家既沒有出手救市,也沒有在國際會議上達成一致,建立合作關係。
最後,各國不堪重負,紛紛被捲入經濟大蕭條當中。
--賣萌分割線--
我也才剛剛開始學,也不曉得答得對不對,我再有更深刻的認識會回來更新。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批評指正,也可以和我討論各種細節,畢竟上文寫的簡略嘛。
最後,謝謝你認真看了我答案喲~
給你我的小心心?
1929年的大蕭條之時,大銀行和金融權貴早就知情,並且提前離場,而經濟崩盤的損失要由普通民眾來承擔。這次經濟危機就是一次典型的「剪羊毛」,具體請看下文,摘錄自《美聯儲傳》。
最後的泡沫
1928年春天,聯邦儲備系統對股市中的過度投機表達了關切,並以加息的方式遏制信貸膨脹。貨幣供應的增加開始放緩,股票價格的上漲也隨之回落。可以想像的是,過熱的經濟本可以實現「軟著陸」。奎格利教授已經指出,中央銀行並不擁有實權,它只不過是其他人手中的牽線木偶。投機熱看起來即將退燒,但牽線木偶背後的操縱者開始有動作了,聯邦儲備系統讓形勢再次翻轉。
控制牽線木偶的那根線來自倫敦。即使聯邦儲備系統提供了長達7年的援助,英國經濟還是陷入了衰退,而黃金則持續迴流到美國。美聯儲儘管公開譴責過度投機,卻在此時功虧一簣,在1928年的下半年購買了超過3億美元的銀行承兌匯票,這導致貨幣供應增加了幾乎20億美元。羅斯巴德教授就此有以下評論:
正如我們已經注意到的那樣,歐洲發現因1927年通脹而帶來的收益已經消失,而歐洲人大聲吵嚷著反對美國的任何貨幣緊縮政策。1928年下半年的量化寬鬆阻止了黃金進一步流入美國。大英帝國再次面對黃金流失,而英鎊更加疲軟。美國不得不把最後的希望押注在歐洲能夠自行解決通脹政策帶來的必然後果。
在聯邦儲備系統政策反轉前,股票價格實際上已經下跌了5%。現在,它們已經衝破天花板,從7月到12月份就上升了20%。可以肯定繁榮已經再現。
之後,1929年2月,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蒙塔古·諾曼再次訪問美國,並秘密會晤了美聯儲官員。他同樣會晤了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關於這些秘密會晤的內容,迄今為止也沒有詳細的公開記錄,不過我們可以確定三件事:會談很重要;會談涉及美國和英國經濟;會談當事人認為不向公眾透露會談內容是最好的選擇。英美央行已經做出結論的猜測並非毫無道理,而央行的結論是泡沫——不僅在美國,更在歐洲——很可能不久就會破裂。不同於他們過去與之鬥爭的做法,現在是時候去退讓並讓泡沫破裂、讓投機者出局、讓市場回歸真實了。正如加爾布萊斯說的:「從美聯儲的角度看,讓一切按照自己的規律去發展,也因此讓規律去承擔過失,那多好啊。」
梅隆更是言辭鑿鑿。赫伯特·胡佛這樣描述梅隆的觀點:
梅隆先生只有一個藥方:「清算勞動力,清算股市,清算農民,清算房地產。」他堅持認為,一個人發燒了,唯一的方法就是退燒。他說,即使是大恐慌也不見得都是壞事。他說:「它會讓體系中的腐敗部分被清理掉。高昂的生活費用和豪華的生活將不再是主流。人們會更加努力地工作,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價值觀會得到調整,而有進取心的人將在碌碌無為的人群中脫穎而出。」
(赫伯特·胡佛)
如果這已經成為梅隆、諾曼和美聯儲的共識,那麼他們會晤的目的就是確保「退燒」發生時,英美中央銀行能協調它們的政策。與其被經濟崩潰壓垮,不如指引崩潰的方向,並讓它盡量對自己有利。我們從來不知道這個猜測的劇本是否精確,不過隨後發生的事件證實了這樣一個觀點。
只給會員的提前預警
緊接著這次會晤之後,貨幣學家開始向他們金融圈子裡的同僚發布預警信息,要求他們離場。2月6號,美聯儲建議其成員單位清空持有的股票。接下去的一個月,保羅·沃伯格在他的國際承兌銀行的年度報告中也給出了相同的建議。他解釋了做出這樣建議的理由:
如果脫韁的投機狂潮繼續蔓延開來,則最後的崩盤是必然的,而且不僅影響投機者本人,也會使整個國家陷入普遍的蕭條。
保羅·沃伯格是庫恩-勒布公司的合伙人,該公司有一份優先客戶的名單,其中有同道的銀行、富有的實業家、知名政治家和外國政府的高級官員。J.P.摩根公司也有類似的名單。按照慣例,這些客戶會提前收到通知,通知內容包括重大股票發行信息和比公眾購買股票價格低2-15個點的認購股份的機會。這是投資銀行維繫自己在世界事務上的影響力的手段之一。這些名單上的人都已經提前預知到了即將來臨的崩盤。
約翰·D.洛克菲勒、J.P.摩根、約瑟夫·P.肯尼迪、伯納德·巴魯克、亨利·摩根索、道格拉斯·狄龍(DouglasDillon)——所有華爾街巨頭的傳記都吹噓這些人的「智慧」足以讓他們在華爾街股災前逃離股市。事實上,所有內部俱樂部的成員都得以逃過這場劫難。美聯儲、紐約主要大銀行和它們的大客戶之間形成的連鎖董事會中的任何成員,都沒有對隨後出現的華爾街股災表示吃驚。似乎智慧很大程度上受到這些人所處名單的影響。
給公眾的安慰消息
儘管船員們已經準備棄船,但乘客卻被告知這是一次令人愉快的旅行。總統柯立芝和財政部長梅隆依然積極地告訴公眾說經濟形勢比以往都要好。倫敦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經積極發聲,認為聯邦儲備委員會對美元的管理是人類對貨幣的一次「勝利」。紐約的本傑明·斯特朗則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豪華辦公室里誇耀道:
聯邦儲備系統的存在是對類似貨幣利率引發災難的一種防範手段……在過去,心理狀態是不一樣的,因為金融形勢的現實也是不一樣的。如今,公眾恐慌導致的滅頂之災不太可能出現了。
公眾保持安逸的心態,而氣球繼續膨脹。現在是時候讓針更加鋒利了。4月19日,聯邦儲備系統在極端秘密的情況下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此後,《紐約時報》做了如下報道:
聯邦儲備顧問委員會緊急磋商
華盛頓會議充滿神秘色彩
聯邦儲備委員會及其下屬的顧問委員會的行動瀰漫著一種極端神秘的氣氛。顧問委員會的這次會議沒有提前對外公布就秘密召開了,報社記者碰巧看到其中的一些人進入財政部大樓,這才發現了會議之事。即使在會議結束後,得到的也只是託詞性質的答覆……在財政部召開的會議進行期間,會場外設置了警戒,一大群記者被趕出了走廊。
讓我們簡要回顧下蒙塔古·諾曼。他的傳記作者告訴我們,在他成為英格蘭銀行行長後,他的慣例是每年去美國幾次,儘管媒體很少關注到他的美國之行。旅行時他總是要喬裝打扮一下,穿著一件長長的黑色斗篷和一頂大大的寬邊帽,而且他還使用斯金納教授這個假名。
在這些不公開的旅行中,他邂逅了一位名叫W.C.溫特沃斯(W.C.Wentworth)的澳大利亞年輕人。60年後,溫特沃斯給悉尼一家名為《澳大利亞人》(The Australian)的報紙寫信,披露了這次偶遇:
1929年,我是牛津和劍橋運動隊的一名成員,隨隊去美國跟美國大學生隊打比賽。7月下旬,我們準備返程,於是,我和我們隊伍的其他隊友登上了紐約港的一艘小型客船(當然,那時候還沒有跨大西洋商業航班)。
一個同行的乘客是「斯金納先生」,我們隊中的一些人認出了他。他實際上是蒙塔古·諾曼,他剛剛結束了對美國中央銀行的一次秘密訪問,也準備返回倫敦,這是一次匿名旅行。
當我們告訴他我們知道他是誰時,他請求我們替他保密,因為如果他的行程細節被公開的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金融後果。自然,我們同意了,之後的跨大西洋航行中,他很坦白地向我們披露了很多東西。
他說:「接下去的幾個月里將有一場震蕩。不過不要擔心——它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8月9號,即在輪船上偶遇後的幾周,聯邦儲備委員會就收緊了它的寬鬆信貸政策,並把貼現率提高到6%。幾天後,英格蘭銀行也隨之提高了貼現率。這兩個國家的銀行準備金都開始收縮,伴隨而來的是貨幣供應收緊。同時,美聯儲開始在公開市場拋售股票。
這是一種收緊貨幣供應的方法。保證金貸款的活期貸款利率已經到了15%的水平,之後又攀升到20%。針已經插入氣球。
鴨子晚宴開始
證券市場在9月19日到達高點,之後開始一路下滑。公眾仍舊沒有意識到即將「劇終」。之前過山車已經開始下行,但公眾認為它無疑還要往上沖。五個多星期里,公眾在股市下行階段還是重度買入。在這期間超過100萬份的股票被交易。之後,10月24日,星期四,就像一群數量龐大的魚群因為看不見的信號而突然轉向一樣,數以萬計的投資人蜂擁而至去賣出股票。股票行情顯示系統徹底癱瘓。每個人都說市場已經跌穿底部。他們錯了。五天後,它才真正跌穿。
10月29日,星期二,交易所由於一邊倒的賣出而崩潰。根本就沒有買方。到交易日結束,超過1600萬股股票被拋售,大多數的成交價格就是買方報價。單單一天的時間,數百萬投資人破產。在持續下跌的幾個星期內,30億美元的財富煙消雲散。在12個月內,4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那些計算自己的賬面利潤並認為自己很富有的人突然發現自己一貧如洗。
硬幣都有兩面,有賣方,就有買方。已經把他們的投資兌換成現金和黃金的內幕知情人就是這場浩劫的買方。必須記住的是股票價格下跌並不一定表示這些股票有什麼問題。那些優秀的公司仍舊在派發股息,它們是很好的投資對象——以實際價格看的話。在這場大恐慌中,股價遠遠低於其應有的水平。那些手持現金的人用遠遠低於其實際價值的價格收購這些被低估的股票。巨型控股公司就是因此應運而生的,比如海豐有限公司(MarineMidland Corporation)、雷曼公司和公平公司(Equity Corporation)。J.P.摩根設立了名為標準品牌(StandardBrands)的食品托拉斯。就像鯊魚吞噬鯖魚,小型投機商成為大投機商的盤中餐。
沒有證據表明華爾街股災的目的是為了獲利。事實上,有很多跡象表明貨幣學家採取了有力的措施來避免這場股災出現,如果他們不是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本來他們的努力已經見效。不過,一旦他們意識到股市的崩盤不可避免,他們就不再恥於利用自己的有利位置去賺錢。在這層意義上,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女婿柯蒂斯·多爾(CurtisDall)寫得很形象:「這是世界貨幣權力巨頭算計好的以公眾為對象的『剪羊毛』。」
增發貨幣沒什麼用,貨幣是用來花的,或者用來儲存的,增發貨幣會導致更大幅度的貶值,實際工資更低
當時的基礎貨幣並沒有減少,而M2大幅下降,並不能說美聯儲實施了通貨緊縮,是金融危機大幅降低了貨幣乘數。
推薦閱讀:
※為什麼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說上調利率會加快貨幣流通速度?
※黃金是硬通貨嗎?為什麼盛產黃金的國家沒有和盛產石油的國家一樣富有?
※越南貨幣的面值可以整體縮減1000倍嗎?
※比特幣走勢還回重回8000嗎?
※如何理解新增貸款、M2、社會融資總量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