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葉門前總統薩利赫被盟友擊斃?

可以看下鏈接,從眉心打入,後腦勺全部炸開,此事對中東有何影響,會改變中東目前局勢么?複製鏈接https://m.weibo.cn/1893801487/4181360614760983


中東現在越來越有意思了,本來春秋戰國三國五代有很多事件咱們看得不是很明白,為什麼誰誰誰突然牛逼了,為什麼誰誰誰突然傻逼了。經過阿拉伯之春之後,整個中東的人給咱們這麼一演,登時就懂了。

比如說隋煬帝那麼牛逼,勵精圖治,國庫充盈,為啥還有一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處煙塵反他,卡大佐這麼一演。

比如董卓一屆軍閥而已,為啥關東諸侯會盟反而被他幹了。看敘利亞的各種陣線圍攻大馬士革的結果就知道了。

一次成功的政變和一次失敗的政變,其核心因素到底是什麼?古代那麼多莫名其妙的政變,為啥有的贏了有的輸了?埃及和土耳其給你演,一遍不懂,再來一遍。

趙大趙二傳位,趙二到底怎麼傳才江山穩固,沙特做示範,看江山傳遞的時候,需要預先做什麼樣的準備。

像薩利赫這種,兵臨城下獻城投降,事泄被殺。同樣胡賽這種兵臨城下內部大亂如何保證穩定不被攻陷的。活脫脫地教科書啊,實踐出真知的教科書啊。

同學們看歷史的時候為啥看得睡著了,就是不仔細去假設整個當時的環境和風險啊。現在懂了吧,你看知乎上還有人給你手把手解讀。

超喜歡的。


雙方決裂是歷史的必然,因為胡塞武裝與薩利赫家族的聯盟只是權宜之計,是為了對付共同敵人遜尼派哈迪的需要。

——半島部落從上古至今就沒變過,有奶便是娘,沒有忠誠信義可言,一切以利益為先!

薩利赫雖屬於什葉派栽德派,但當任總統期間採取親美政策,與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遜尼派海合會關係一直不錯。

反而與同為什葉派的胡塞武裝有深仇大恨,他當任總統期間,與胡塞武裝從2004年打到2010年,這些歷史宿怨、部落矛盾不是說彌合就能彌合的

2011年葉門阿拉伯之春爆發,海合會支持的反對派聯盟崛起(哈迪為領袖)。

胡塞武裝加入了反政府示威,他們在反對薩利赫立場一致。

但胡塞武裝又借教派名義,攻擊遜尼派所在地域,擴充自己的勢力。11月,胡塞武裝已控制葉門北部的薩達省和焦夫省。

於是葉門成了薩、哈、胡三國志。

2012隨著薩利赫下台,哈迪上台,遜尼派在沙特領導下掌權,三國志變了。

胡塞激烈反對哈迪,為了達到推翻哈迪的目的

——2014年底,胡塞聯合了舊日死敵:薩利赫,聯軍於2015年初將哈迪驅逐出首都薩那。

2016年7月,胡塞武裝與薩利赫領導的全國人民大會黨組成「最高政治委員會」,後於同年10月成立所謂「救國政府」。

另一方,哈迪則在沙特和海合會支持下,割據南方的亞丁,利用南葉門部落在南方重組政府,葉門重新進入南北內戰;此後外國界入,2015年3月沙特的十國聯軍轟炸葉門。

不料胡塞與薩利赫軍頑強抵抗,將沙特聯軍和南葉門軍打得灰頭土臉,還打入沙特境內。期間,沙特丟人現眼的去請求美國出面呼籲停火。

此後,在美國支援下,沙特和哈迪扭轉局勢,奪回了失地,而北方開始持守勢。

胡塞和薩利赫雖聯合了,雙方是各懷鬼胎。

——胡塞想做大,並接管薩利赫舊軍;

——薩利赫則想利用胡塞武裝,奪回權利。

雙方在「救國政府」中勾心鬥角,爭權奪利。

薩利赫的地位越來越尷尬了,因為

——他的軍隊本比胡塞武裝多,卻逐漸被胡塞收服;

——薩利赫家族在葉門民心喪盡,不如胡塞得民心。

薩利赫此番藉助胡塞也是為了奪權,反而助長了胡塞武裝。

薩利赫再不出手,很快成了胡塞武裝的馬利克·胡塞的跟班。

所以薩利赫儘管和胡塞結盟,卻一直和阿聯酋和沙特聯繫,他的長子艾哈邁德薩利赫就居住利雅得。

從2017年起,在美國支援下,沙特和哈迪扭轉了局勢,籌劃奪回薩那城。

三國志終於再變,薩利赫與胡塞撕破臉皮,於2017年11月底正式衝突。

薩利赫呼籲全國抵抗胡塞武裝,並公開宣稱與沙特、阿聯酋結盟。

薩利赫想要殊死一博,奪回北葉門軍控制權,利用自己的威信倒戈打敗胡塞,在未來葉門政治格局中佔據主動。

不料此戰,薩利赫高估了自己的威信,舊軍被胡塞策反紛紛倒戈。

薩利赫被打得灰頭土臉。12月5日,他想逃出薩那,卻命不好被擊斃了。

葉門內戰爆發時,胡塞武裝的人數在2~3萬,薩利赫的共和國衛隊有十幾二十萬人。

此後胡塞武裝不斷接管薩利赫的軍隊,在薩利赫死後,能否順利接管薩利赫殘部共和國衛隊,成為其逐鹿天下的關鍵。

如果接管失敗,薩利赫殘部騎士投靠南方的話,胡塞可能要重新打游擊了。

北葉門分裂,對於操盤手沙特以及背後的美國而言,是個利好的消息。

沙特新王儲穆罕默德借反腐之名排斥異己,為繼位鋪路,一直在伊斯蘭世界各處立威,例如十國聯軍轟炸葉門,沙特為首的海合會與卡達斷交,挑撥黎巴嫩衝突。

干涉葉門之戰讓王儲灰頭土臉,成了王儲永恆的痛。

美國儘管曾對胡塞發射過導彈,在葉門問題上採取克制政策,不願意過多參與,希望沙特發揮更大作用。

薩利赫倒戈,讓沙特、阿聯酋和美國在葉門內戰泥潭不用投入太多

奈何薩利赫掛了,局面又撲朔迷離了!

北葉門分裂,對於中東另一操盤手伊朗而言,則是不好的消息了。

伊朗撮合了胡塞武裝和薩利赫軍的什葉派武裝,在北方佔盡優勢,這回倒好,什葉派分裂了,伊朗在阿拉伯半島南部戰略布局受挫了。伊朗背後的俄羅斯也不開心了。

薩利赫掛了,倒有幾分轉機,如果胡塞徹底接管薩利赫舊軍,同時擋住沙特在薩那攻勢,則會轉危為安。

現在中東是四強爭權。除上面倆操盤手外,還有另兩位:土耳其和以色列,很強,但不算操盤手!

土耳其這階段和伊朗、俄羅斯關係不錯。2017年11月2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伊朗總統羅哈尼、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契卡會面,他們一起宣布消滅了ISIS。俄伊土三角格局在形成中。土耳其和美國的關係則變壞了。對於沙特,土耳其是很忌憚的,在卡達斷交風波上,土耳其力挺卡達,並向卡達駐軍。

以色列這階段和沙特關係在暗中改善。2015年3月3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美國國會演講時直言,由於胡塞武裝的強勢崛起,薩那已經成為繼巴格達、大馬士革和貝魯特之後中東地區第四個「受伊朗控制」的首都,而這種趨勢「必須得到遏制」。據說,以色列曾暗中支持沙特轟炸葉門。

土耳其和以色列正在局外觀望,趁機佔取漁翁之利。

謝知友@傅友德 指正,已作修改。


@范西迪 知友不曉得多久沒關注葉門戰局了,其看法距離事實非常遠。

首先,目前的戰局是沙特、阿聯酋等國支持的南軍佔據了上風。

2014年9月胡塞武裝控制薩那。

2015年3月胡塞武裝聯手薩利赫把總統哈迪趕到南方的亞丁。

隨即胡塞繼續南下進攻亞丁,沙特、阿聯酋等國干預。

2015年8月胡塞見形勢不利,已無法攻陷亞丁,遂撤軍北上。

沙特、阿聯酋等率南軍北上,分三路反攻入原北葉門境內。但此時南軍後勤線拉長,北軍活用導彈打擊南軍重要指揮節點頻頻得手,加之基地組織在南軍後方的哈德拉毛、阿比揚等省作亂,南軍轉為不利。

2015年底到2016年初,胡塞領導的北軍又佔據上風,還反攻入沙特境內的納季蘭省(該省是沙特在建國初期從葉門手中奪取的,主要居民為什葉派)。

2016年5月—8月,沙特等領導南軍經過數月激戰,基本剿滅了一度攻入亞丁的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穩定了後方;同時,又在美國幫助下使得南軍的導彈失效(2016年下半年開始,胡塞方面的導彈再也沒有取得過任何重要戰果,最近打擊沙特利雅得國際機場的行動也沒成功)。

此後,沙特、阿聯酋等領導的南軍逐步佔據上風,先後攻佔了東部重鎮馬里卜、哈茲姆等地,從東面和東南面對葉門首都薩那形成半包圍;在南北葉門舊國境地區則攻佔了重鎮達利、重要港口莫卡港等地,攻入了重要城市塔伊茲;在沙特邊境地區,也通過2017年初的幾次軍事行動,成功奪回了失地,並且攻佔幾處重要邊境口岸且攻入了葉門境內的胡塞武裝山區根據地。此外,南軍還對北軍控制的荷台達等港口展開了封鎖。

【2017年7月中旬的葉門戰局圖,綠色為胡塞領導的北軍、紅色為沙特領導的南軍、白色為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灰色為伊斯蘭國、藍色為中立武裝。可見,南軍佔有優勢,三路部隊均攻入了北方境內,可是在後方仍有基地組織作亂。】

但是,由於胡塞武裝組織堅韌、基地組織在後方持續作亂以及南軍地面部隊戰鬥力低下等問題,南軍坐擁龐大優勢卻無法轉化為勝勢。加之2017年6月沙特與卡達鬧翻,11月伊朗打通伊敘建立什葉派走廊、沙特干涉黎巴嫩失敗等事變的刺激,沙特越來越急於擺脫葉門這個泥潭。

這就給了薩利赫倒戈的機會。

因此,並不存在「胡塞即將統一全國」一說。

其次,俄羅斯—伊朗—胡塞的同盟關係並非牢不可破的。

恰恰是俄羅斯在10月中旬給薩利赫、沙特牽線搭橋,促使薩利赫決心倒戈。

事變後,胡塞公開指責俄羅斯,還扣押(或殺害)了一名俄羅斯記者。

因此,並不存在薩利赫反俄親美一說。

第三,胡塞、薩利赫矛盾由來已久。

2015年初胡塞鼎盛時期,胡塞並未選擇與薩利赫結盟。相反,當時胡塞積極拉攏南葉門餘孽,特別是阿里.納賽爾、比德等人領導的「南方運動」。2015年1月,一度傳出胡塞要讓阿里.納賽爾(原南葉門領導人,在政變中失勢後曾逃亡北葉門)擔任臨時總統的消息。3月胡塞南下後,南方運動大部分人都轉而支持同為南葉門出身的哈迪(曾是南葉門軍隊後勤部高幹,追隨阿里.納賽爾逃亡北葉門),但仍有一部分人同胡塞聯手,直到2016年底。

2015年3月胡塞扣押哈迪隨後又被其逃走後,胡塞才開始同薩利赫結盟。2016年2月雙方正式組成了10人的最高政治委員會,8月又任命總理組織了民族救國政府(此政府仍有南方運動成員擔任閣僚),直至11月28日才組成了清一色由薩利赫派全國人民大會黨和胡塞運動成員擔任閣僚的政府。

但是,雙方為了爭奪政府的主導權,矛盾不斷。

2017年9月,胡塞武裝擅自任命了最高司法委員會主席等要職,引發薩利赫派的不滿,雙方的關係開始緊張。加上俄羅斯牽線搭橋,薩利赫終於被沙特所策反,召集共和國衛隊諸將開始謀反。然而薩利赫堅持在政變後重用自己的侄子等家人掌握權力,引起高級將領的不滿,結果消息走漏。12月2日,胡塞武裝襲擊了薩利赫侄子塔里克.薩利赫(原總統衛隊司令、共和國衛隊某裝甲師師長)的寓所,雙方正式決裂。12月3日,薩利赫派封鎖了薩那市中心道路,開始猛攻胡塞軍;同時,薩利赫發表了倒戈到南軍一方的聲明。結果,高級將領紛紛倒戈,薩利赫派迅速潰敗。12月4日,薩利赫軍全面崩潰,薩利赫派全國人民大會黨總書記祖卡和薩利赫的侄子暨薩利赫軍總指揮塔里克.薩利赫等人紛紛在薩那城內被捕殺。薩利赫倉皇逃出薩那,在途中被胡塞武裝所殺。隨後,胡塞武裝在城內清洗了大量薩利赫派要人。

第四、胡塞武裝頗得軍心,已收編了葉門軍隊的主力。

薩利赫之所以敢於起兵,是因為他錯判形勢,誤以為葉門軍隊主力仍支持自己。

然而事實與他估計的相反,衝突開始後,葉門軍隊從高級將領到基層軍官紛紛倒戈支持胡塞。薩利赫派在首都勢力銳減,以至於迅速被胡塞武裝擊敗。

葉門軍隊兩位中將級高官上街號召全國軍民同胞支持胡塞運動。

另外兩位中將(從領章顏色不同來看,應該是各軍種高級將領紛紛出來亮相支持胡塞了)和一位酋長上街號召群眾支持胡塞運動。

葉門軍隊基層官兵表態支持胡塞運動。

葉門軍隊發言人表態支持胡塞運動。

葉門軍隊坦克部隊加入胡塞部隊。

可見,薩利赫完全失去軍心,大部分軍隊在衝突中都陸續倒戈加入了胡塞一方,直接導致薩利赫方迅速失敗。

此前,胡塞部隊通過收編葉門軍隊和裝備,早已從2—3萬人擴大到10萬之眾。經此一戰,又收編了葉門軍隊主力,已基本控制了葉門北方全部的武裝力量。

第五、沙特領導的南軍已趁亂髮動「阿拉伯薩那」戰役,試圖乘虛奪取葉門首都薩那。

事變發生後,沙特本以為薩利赫無論勝敗與否,都可以向自己獻上薩那城。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胡塞武裝迅速平定了薩利赫之亂,控制了薩那市。

2017年12月4日,沙特連忙命令被其軟禁在沙特境內的葉門南方政府總統哈迪發表講話,對薩利赫被殺表示「哀悼」,同時宣稱要發動「阿拉伯薩那」戰役,趁胡塞武裝立足未穩之際奪取薩那。

然而從12月5日的情形看,胡塞武裝已在薩那城內布下穩固防禦。不知沙特軍隊究竟能否如願以償奪取這座城市?抑或是事與願違,偷雞不成蝕把米?


葉門歷史傳統!!!

葉門領導人善終者不多!

1918年葉海亞成為葉門統治者

  葉海亞·哈米德丁(1869-1948),生於薩那,在北葉門的薩達鎮長大。1904年,被其父指定接任伊斯蘭教什葉派宰德支派的教長職務。葉海亞領導北葉門人民武裝抗擊土耳其人統治,1905年收復了薩那。葉門人民的英勇起義,迫使奧斯曼土耳其政府於1911年簽訂了《德阿尼條約》,承認北葉門自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解體,土耳其被迫從葉門撤軍,將北葉門全部移交給教長葉海亞統轄。1918年葉海亞在薩那宣布北葉門獨立,自任北葉門教長、國王兼首相。

  葉海亞代表了王室貴族、宗教首領和部落上層封建主的利益,對內實行封建神權統治,剝削,鎮壓人民反抗,激起人民的憤怒。1948年2月17日,葉海亞在政治反對派領導人沃阿卜杜·瓦日爾發動的政變中被殺。

 1962年9月26日北葉門「九·二六」革命

  1962年9月26日,北葉門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了阿拉伯葉門共和國。

  1962年,自由軍官組織決定聯合葉門其他進步力量,進行推翻君主制的革命。9月26日,革命開始。指揮部設在軍事學院,計劃用6輛坦克進行攻打巴德爾教長王宮—喜訊宮,5輛裝甲車配合行動。

當日,士官學校的學生佔領了喜訊官周圍的一切據點,配合攻打喜訊宮的反抗力量同時佔領了廣播電台、行宮、武器庫等要害部門。夜間11時,指揮部宣布正式發動革命。戰鬥持續到第二天清晨,王宮和廣播電台均被革命者佔領。革命指揮委員會發表公告,宣布推翻巴德爾君主統治和成立阿拉伯葉門共和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薩拉勒出任總統。

  1962—1970年北葉門內戰

  1962年北葉門「九·二六」革命後,原統治者巴德爾教長逃亡沙特,其後在沙特、約旦的支持下,糾集一批保皇派,於1962年10月1日,攻打併佔領了薩那。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保皇勢力也分別襲擊政府軍,葉門內戰爆發。在面臨危機的情況下,共和國新政權向友好國家請求軍事援助。10月5日,埃及首先出兵,第一批為4000人,隨後逐漸增加,一年後達2萬人。1963年2月,在埃及的幫助下,共和國軍隊在葉門北部和東部發動了「齋日攻勢」,並取得成功。內戰延續到1967年。該年8月29日,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在喀土穆召開,會議決定沙特停止向保皇派提供軍事援助;埃及軍隊同時撤出葉門。11月28日,保皇派兵臨城下,圍攻首都薩那70天之久。共和派頑強抵抗,在蘇聯、敘利亞和阿爾及利亞的緊急援助下,終於擊潰保皇勢力,控制了北葉門局勢。

  1970年3月,政府宣布徹底廢除巴德爾家族一切成員的特權,接收一批原王室軍政人員參加政府管理。7月,葉門和沙特經過會談達成協議,共和勢力最後取得了勝利。

1962年9月薩拉勒出任北葉門總統

  阿卜杜拉·薩拉勒(1917~),生於薩那市一個境況中等的家庭,穆斯林什葉派中的宰德派教徒。30年代初,北葉門正式決定建立一支正規化軍隊,他於1936年被派往伊拉克巴格達軍事學院學習,1938年畢業回國。1939年在軍隊中任通迅隊長,由於反對國王的鎖國閉關政策,提出國家改革建議而被捕。

1940年重新回到軍隊任職。8年後由於參與推翻國王的未遂政變再次被捕並被判處8年徒刑。他在獄中度過7年後獲釋,投靠巴德爾教長,擔任其私人侍衛長。1959年任荷台達省省長。1961年第三次被捕。1962年獲釋後任北葉門軍隊總參謀長。同年9月26日,領導自由軍官組織發動革命,推翻巴德爾封建王朝,宣布成立葉門歷史上的第一個共和國,自任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10月,任共和國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

  薩拉勒執政後,首先釋放政治犯,沒收王室土地,廢除封建主制,免除雜稅,給官兵增加軍餉,收買小部落頭人等。這些措施受到國內各教派下層群眾和小資產階級擁護。薩拉勒上台後,納賽爾以援助為借口,逐步對北葉門進行控制,1967年11月5日,引起北葉門統治集團內部部分人不滿,埃里亞尼發動政變。1967年11月5日,薩拉勒被推翻。被迫流亡國外。1981年回國定居。

1967年11月5日埃里亞尼執政

  阿卜杜勒·拉赫曼·埃里亞尼(1901— ),生於北葉門伊卜省埃里亞尼鎮。早年在薩那學習宗教法,熟知伊斯蘭法律。在巴德爾王朝時期,歷任塔伊茲宗教事務委員會委員、最高宗教法律委員會首席委員。在任期間,因參加推翻封建王朝活動被捕入獄三次。

1955年出獄後不久,又因參加推翻王室的革命活動被判處死刑,後被赦免出獄。1962年9月26日革命後,任革命指揮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內閣司法部長。1963年4月任教育和司法部長。10月,提升為共和國副總統兼執行委員會主席。12月,因不滿埃及對葉門的控制而辭職。1964年2月,出任參議會諮詢委員會主席。

5月,任副總理。1965發動政變成功,成立共和委員會,自任主席。1973年2月建立葉門聯盟,3月當選為聯盟主席。1974年6月被推翻,遂流亡國外,葉門聯盟也隨之解散。1981年獲准回國。

  1967年11月30日沙比任南葉門總統

  卡坦·穆罕默德·沙比(1920—1981)生於拉赫季,畢業於蘇丹喀土穆大學。回國後在家鄉任農業官員,此間發起成立「阿拉伯民族主義者運動」,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58年加入南葉門半島聯盟,1960年該聯盟被英國殖民當局取締後流亡埃及和阿拉伯葉門。1963年任阿拉伯葉門共和國政府南葉門事務部長顧問。1963年5月,參加創建「解放被佔領的南葉門民族陣線」,任總書記。

1967年9月作為「陣線」代表團成員赴日內瓦同英國談判,簽署南葉門獨立協定。1967年11月30日南葉門獨立後,出任第一任總統、總理及武裝部隊總司令等職務。

1969年6月22日,魯巴伊等人發動「糾正運動」,沙比被迫辭職。於1972年3月被軟禁。1981年7月7日在亞丁病逝。沙比執政期間,贊成在南葉門逐步發展「社會主義」。主張發展同西方的關係,向其尋求經濟援助,以解決本國的經濟困難。沙比對南葉門擺脫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爭取國家獨立做出了貢獻。

1969年6月22日魯巴伊當選南葉門總統委員會主席

  薩利赫·魯巴伊·阿里(1934—1978)生於阿比洋省贊吉巴爾一個農民家庭,是穆斯林教徒。初中畢業後當過小學教師、會計和律師。1960年起從事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的青年運動,1963年加入「被佔領的南葉門民族解放陣線」(「民陣」),並加入在拉德凡山區發動的反英武裝鬥爭。1965年成為亞丁和阿比洋地區武裝鬥爭的領導人。1966年當選為「民陣」總指揮部成員。1967年南葉門獨立後,任「民陣」在阿比洋中部地區的負責人。

1968年3月,因與卡坦·沙比總統產生政見分岐導致武裝衝突,轉移到山區。1960年6月22日發動「糾正運動」迫使沙比下台,成立總統委員會,他當選為主席兼武裝部隊總司令。

新領導宣布要按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建設南葉門。1972年3月在「民陣」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副總書記。1975年10月,在民陣、人民先鋒黨和人民民主聯盟合併成立統一政治組織—民族陣線後舉行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副總書記。1978年6月26日發生內部爭權的流血事件,他被中央委員會設立的「特別法庭」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

  1972年9月—1979年3月南、北葉門爆發邊境衝突

  60年代,南、北葉門在各自建立共和國之後,邊境糾紛不斷,關係緊張。1972年9月,兩國發生武裝衝突。在阿拉伯聯盟的調解下,兩國總理和國家元首先後在開羅和的黎波里會晤,簽訂了統一協議,並根據協議組成了憲法、外交、財政、立法、文化、軍事、衛生、行政等8個「統一委員會」,還具體商談了統一步驟。此後雙方關係有所改善。1974年北葉門指揮委員會主席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執政後,兩國關係進一步發展。1977年北葉門總統加什米執政後,與南葉門關係又趨緊張。1978年6月24日,南葉門「民陣」總書記伊斯梅爾以魯巴伊主席的名義派「特使」謀殺了加什米總統。

北葉門當天宣布與南葉門斷交。1979年2月20日,兩國爆發激烈的武裝衝突。南葉門軍隊使用蘇聯武器深入北葉門境內25英里處,北葉門武裝部隊進行反擊。24日,北葉門內閣就兩國邊界局勢舉行緊急會議,指責南葉門向北葉門卡德貝和摩里斯等地區發動進攻。同時,南葉門外交部也發表聲明,指責北葉門軍隊向南葉門的木卡拉斯和貝漢等地發動進攻。3月2日,在敘利亞、伊拉克和約旦的調解下,兩國同意於3日停火和儘快撤軍。

4-6日,阿盟理事會在科威特舉行緊急會議,討論兩葉門邊境衝突問題並發表聯合公報,重申二者應遵守1972年統一協議。16日,南、北葉門在薩那簽署了撤軍協議,23日雙方撤軍完畢。此後,兩國關係趨於正常。

  1974年6月—1977年10月哈姆迪執政

  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1943-1977)生於塔伊茲省馬維亞,屬巴基勒部族哈姆迪家族。1959年進入薩那軍事學院學習。在「9·26」革命中任「閃電」部隊司令。1967年任薩那西北部蘇拉地區司令,參加了保衛薩那的70天戰鬥。1968年7月任國防委員會委員,同年12月任總後備部隊司令兼政治部主任,1971年9月,在艾尼內閣中任負責內政的代理副總理,1972年底辭職,任武裝部隊副總司令。

1973年2月起兼任葉門合作發展機構總聯合會主席。1974年6月,推翻阿卜杜勒·拉赫曼·埃里亞尼政權,成立指揮委員會,自任主席兼武裝部隊總司令。1976年9月兼最高司法委員會主席。1977年10月11日,遇刺身亡。

哈姆迪在任期間,大力發展國家經濟,改善了葉門南北方的緊張關係,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外奉行獨立外交政策,維護國家的獨立與主權,為加強同阿拉伯國家和其它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做出多方面努力,並有一定建樹。

1978年10月伊斯梅爾任葉門社會黨總書記

  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爾(1939-1986),生於亞丁,祖籍北葉門塔伊茲省哈賈里亞。青年時受過中等教育,當過教員和出租汽車司機。1960年前後創建阿拉伯民族主義者運動南葉門分支組織。1963年8月,「被佔領的南葉門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後,任總指揮部成員。1964年任該陣線在亞丁的軍事和政治活動領導人。

1965年任陣線執行委員會委員。1967年9月,擔任陣線同英國談判南葉門獨立問題的代表。南葉門獨立後,在第一屆內閣中任文化和國家指揮部長及葉門統一事務部長。1968年3月,民陣「四大」時被免職並遭逮捕,後去保加利亞。1969年6月22日,同魯巴伊等人在民陣內部開展「糾正運動」。推翻沙比總統後,當選為總統委員會委員,民陣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71年任臨時最高人民委員會主席。在他積極倡導下,實現了民族陣線與人民民主聯盟和人民先鋒黨的合併,1975年任合併後成的統一政治組織—民族陣線總書記。1978年10月,葉門社會黨建立後任總書記,被授予准將軍銜。同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委員會建立後,任主席團主席。

1980年4月,被解除社會黨總書記和國家最高人民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等重要職務而被授予葉門社會黨主席榮譽頭銜,接著去蘇聯「療養」。1985年3月回國,10月當選為葉門社會黨政治局委員。

1986年,在「一·一三」流血事件中身亡。

  伊斯梅爾在任職期間,曾提出走「科學社會主義道路」,推行過土改和國有化,並在亞非團結組織和世界和平理事會等國際組織中擔任過高級職務。

 1980—1986年阿里·納賽爾執政

  阿里·納賽爾·穆罕默德(1939-1987),生於南葉門阿比洋省德塞納地區一個農民家庭。當過小學校長。1963年加入「被佔領的南葉門民族解放陣線」,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和阿比洋省負責人。1967年南葉門獨立後,任拉赫季省省長。1968年3月,當選為民族陣線總指揮部成員。同年5月,因反對卡坦·沙比總統被免職。1969年4月任地方管理部部長。同年6月,兼任農業和土改部部長。12月,調任國防部長。

1970年7月,重新參加民陣總指揮部的工作,任執行委員會委員。1971年8月,任總統委員會成員、政府總理兼國防部長。1972年和1975年兩次當選為民陣政治局委員,1974~1975年兼任教育部長。1977年10月被免去國防部長職務,兼任最高人民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石油和礦業總署管理委員會主席。

1978年6月~12月,任總統委員會主席、政府總理。同年10月葉門社會黨成立時,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被授予准將軍銜。同年12月,總統委員會被取消,建立最高人民委員會主席團,他任主席團副主席。1980年4月,他聯合國防部長安塔爾等人逼迫伊斯梅爾等人下台,任社會黨總書記、最高人民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和政府總理。

1985年2月辭去總理職務。1986年「一·一三」事件後流亡國外。1987年12月12日被缺席判處死刑。

  阿里·納塞爾在任職期間,對內強調把主要精力用於發展國民經濟,實行靈活多樣的經濟政策,允許恢復有限的私營企業活動;對外反對蘇聯干涉葉門內政,主張「把蘇聯人當朋友,不要讓他們作主子」,把捍衛和平制止戰爭威脅作為鞏固和發展同鄰國關係的首要目標,表示要對西方國家實行有限度的經濟開放。

1986年1月13日南葉門「一·一三」流血事件

  1986年1月13日,南葉門執政的社會黨內以總書記阿里·納賽爾為首的溫和派和以前總書記伊斯梅爾為首的激進派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首都亞丁充滿槍、炮聲。衝突迅速擴大到全國。參預者不僅有軍隊和民兵,而且包括山區的一些部落民兵。經過10多天的戰鬥,納賽爾派敗北,退至阿比揚省據守。

伊斯梅爾派掌握大部分軍隊,基本上控制了首都亞丁和全國6省中的4省,但其主要領導前總書記伊斯梅爾、最高人民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安塔爾、國防部長穆斯利赫、黨中央檢察委員會主席哈迪等都在衝突中身亡,因此,力量大大削弱。

2月6日,葉門社會黨中央機構進行改組,原地方政府部部長比德當選為總書記,前外長穆罕默德為副總書記。2月8日,國家和政府也進行了改組,原總理阿塔斯被任命為最高人民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原副總理努曼任總理。組成18人的新內閣。

「一·一三」事件,是南葉門政權內部長期鬥爭和蘇聯勢力干預的結果,它對國內政局,社會安定和經濟建設造成極大危害。

據統計,約有1萬人在衝突中死亡,2萬人受傷,首都亞丁大半建築被毀。這是南葉門自獨立以來規模最大,傷亡人數最多,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流血事件。

 1990年11月29日葉門投票反對譴責伊拉克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侵吞科威特,葉門對伊克一直表示同情。

  葉門主張海灣危機應在阿拉伯範圍內解決,反對外國軍隊在海灣的存在。1990年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就對伊拉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以使其撤軍的決議進行表決,葉門投了反對票。在阿拉伯首腦會議上,葉門對譴責伊侵科和向海灣派遣阿拉伯部隊的決議投了棄權票。因為支持伊拉克,葉門同沙特、埃及等國關係緊張。

9月19日,沙特宣布取消對葉門僑民的優惠待遇並驅趕其回國。據統計被驅趕的葉門僑民約有80多萬人,該年度葉門少收入外援款2.5~4億美元。此外,亞丁煉油廠的原油供應被切斷,僅此一項經濟損失即高達17億美元。


沒啥好看待的,現代社會打仗輸贏其實只是第一步,甚至是很簡單的第一步,別以為敘利亞葉門打得這麼慘烈覺得挺可憐的,我告訴你,在現代,打仗只是第一步。美國打阿富汗快不,打伊拉克快不?法國打利比亞也快啊,但打完了呢?發現啥都幹不了。光打仗估計連所有進程的20%都不到。打完了該怎麼辦?人還在那呢,全世界看著呢,又沒法把人都滅了,說白了無論誰贏了,即使打完了,大夥不過是養養傷,暴波兵,等時機成熟繼續打,而要壓制這玩意只能靠錢,往無底洞里砸錢,什麼時候不想砸錢就又來了。死個前總統不過是個小插曲而已。


如何評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雖然中東這個二十一世紀的活地獄發生什麼事都不奇怪,但是北葉門軍(前幾個月開始胡塞組織可以叫北葉門軍了)一路順風的時候竟然開始內訌,然後竟然毫不拖泥帶水地做掉了「前同志」,跟日本戰國太像了……幾十年幾百年後分析戰史的人會被累死吧。


估計徹底撕破臉皮,直接火拚的節奏。買好爆米花,泡好大紅袍。吃吃喝喝看大戲,一定很精彩。

但是一定要嚴厲戒備,防止部分難民突然來到中國,必要的時候,你們都懂。反正我們不是民主國家,外加沒有白左市場,更和中東無親無故。聯合國的指責,全都當成讚美聽吧!不接受,就是不接受。聯合國能拿我們怎麼樣,大不了散夥走人。誰怕誰。

接納福島的,都比接納中東的強。


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也能合久分,分久合,就很好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進程了。

葉門的社會主義也是中東的一股亂入清流啊。


薩利赫在沙特將北葉門圍困,胡賽~薩利赫聯盟節節敗退,阿聯酋拋出橄欖枝的情況下選擇的又一次變色。薩利赫是挑起本次內戰的最大元兇,沒有他,胡賽不會那麼容易席捲全國,他這麼做無非想重返政壇。一個反覆無常的政客被消滅了,薩利赫政黨和前政府軍勢力併入哈迪沙特一方,形勢應該很快明朗,估計胡賽很快就會被趕到北部山區打游擊了。那個哈迪確實能力不夠,應該會出現新的強人。


推薦閱讀:

ISIS到底在同時跟多少個國家和武裝力量交戰?怎麼感覺越打越大?前幾天一看已經跟埃及政府軍交上火了?
是否可以認為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起到了為伊斯蘭教續命的作用,假如沒有石油資源,伊斯蘭教的現狀會是如何?
誰梳理一下中東這些國家的關係?
中東亂局對國際社會的主要影響?
請問科威特的生活如何,以後要過去了~?

TAG:戰爭 | 地緣政治 | 中東 | 葉門 | 中東局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