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毀了音樂產業嗎?
音樂產業原來是一個專業化的生產體系。選秀則出現了很多無師自通的選手。他們不完美,但贏得了觀眾的喜愛。王小峰認為,選秀毀了音樂產業。但實際上,音樂離觀眾更近了。這對音樂產業原有的商業模式是有摧毀性的。但不死何以重生呢?
音樂還在那兒 - 亂彈琴 - 知乎專欄
首先,評價一件事物的出現,對某個產業,是起到了正面作用,還是負面作用,得先確定一下這個被影響的產業,目前到底處在什麼歷史發展時期。所以大致分析下,再談影響。
一個完整的產業,簡要的說包括了生產-流通-消費。
眾所周知,我國音樂行業哪有什麼「產業」可言。就更不要提什麼商業模式了好嗎,一買一賣不叫商業模式。- 生產:無體系,無標準,靠天吃飯就算扔給你一個人氣不是問題但就是缺作品的歌手(比如選秀歌手/偶像組合歌手),你不用操心宣傳推廣時媒體不鳥你,你不用操心砸幾百萬結果沒人知道,那麼唯一剩下的事,就是你得生產出合格的音樂。可是自打超女到現在的各種選秀歌手,有幾個立馬就能拿出不錯的為他量身打造的原創音樂,正式開啟職業歌手生涯?近的先不說了,先說遠的,超女快男。超女快男們從爆紅,到拿出了像樣的音樂作品,究竟過了多少年?其中一些屬於創作型,還算能立馬拿出一兩首金曲,然後就指這金曲活了再無下文;那種非創作型,更偏向表演型(演唱/舞台)的就更慘了,混了這麼多年,經歷了多少人和事,試過了多少製作人/經紀人/團隊,到這幾年才算摸爬滾打找打了自己的風格。當然啦「壟斷」這些選秀歌手的經紀公司/唱片公司肯定是生產力落後的,但市場上其他家同樣落後啊,那些看似做出一些優秀音樂的公司/製作人,有幾個能連續不斷生產出優秀的音樂?更有幾個能看菜下鍋甭管給你什麼歌手你都能做出張達到工業水準的不錯的專輯?也就是說,並不是某一家經紀公司/唱片公司生產力落後,而是壓根就不存在一個工業體系,去支撐這些在某些方面還算有特色有特長的選秀歌手,去穩定的生產出還不錯的合格的音樂工業品。我更傾向於認為如今每一個總算找到自己路線,開始推出好作品,持續閃閃發光的選秀歌手,都是自己努力撲騰的結果,因為見過太多不會撲騰瞎撲騰淹死銷聲匿跡的。那些淹死的,跟如今活躍的,每個人都試過好幾個經紀人/團隊,每個人都見過太多製作人,每個人都被各種團隊照著各種路線企劃定位製作過,每個人都經歷了無數次試錯,有毛用啊!從選秀的爆紅到現在,這麼多年過去了,最後還是自己會撲騰、懂自己、開始明白自己的特點到底跟音樂怎麼結合、能做出正確選擇,又足夠幸運的那種,活了下來,越做越好,尚雯婕、李宇春、張傑都如此。我一直說,在生產端,這年頭還是朝著詞曲編唱演十項全能音樂人路線發展比較靠譜,一大原因就是:這個所謂的「產業」真不像你想的那樣能很好的支撐你。作為一個音樂人,會不停的遇見各種製作團隊,就算偶爾遇上了合適的團隊,你也得敏銳的做出正確選擇。然而還是花很多年交學費的占絕大多數。換句話說,你得懂自己,你也得懂音樂,你還得懂你到底能駕馭什麼音樂。大家都愛罵Justin Bieber有毛唱功可言,唱功這事兒先擱一邊,人家出的單曲/唱片,在流行工業範疇內詞曲編製作上不僅合格,而且優秀。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韓國偶像組合上。而給我國的那種頂尖製作團隊一個Justin Bieber,一個已經很紅的偶像藝人,再給一筆巨資,你覺得他們能做出什麼音樂?這案例還少?
- 流通:這恐怕是該「產業」里最先進的一個環節了,從盜版碟到流媒體到SNS,現在一首音樂作品總能很快就傳達到對應的受眾那裡。
- 消費:受眾分化很嚴重就先不提付費聽音樂的問題了,這是另一個龐大話題。我們對13億消費者的判斷,也直接影響了我們如何看待選秀。如果我們:
1,預設消費者都是小蘋果廣場舞愛好者,那麼選秀簡直就是提升民眾口味之利器啊有木有!選秀再爛,再唱老歌,也總好過小蘋果啊!這兩年還有現場樂隊啊!
2,預設消費者正迫切希望提升音樂品位,那麼選秀確實好像沒多少正面影響,唱歌只會飆高音,作品改編亂七八糟,簡直就是誤導觀眾!這只是簡單粗暴舉兩個極端例子。覺得選秀毀了音樂產業,顯然是那種消費者里偏中上層次的觀眾的直觀感受。並且對「毀」的理解,主要是認為:1,選秀節目里並不高質量的音樂表演,是在誤導消費者,如果消費者被這樣「引領」,市場就會越來越差,音樂行業也會越來越差;2,選秀娛樂至死,關音樂屁事;消費者都去追逐娛樂追星,更不聽音樂了。所以多說說消費者。那麼,消費者又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呢?任何一個行業,消費者都沒有義務去努力提高什麼素養去迎合生產者,但消費者「努力」的意識和行為,卻可以被激發。最簡單的例子,比起「中國人根本不需要音樂」,微博上微信上朋友聚會上大家熱火朝天地討論哪個選秀節目上誰誰飆高音誰誰唱功好,誰跟誰合唱很好聽,誰吉他彈得好,等等,這難道不是一種巨大進步?年輕人們被舞台上的光芒所吸引,紛紛研究怎麼唱歌、上哪兒學習,廣大家長也樂意給孩子們買樂器,這難道不是一種巨大進步?
- 選秀節目對於生產端有什麼負面影像?給人的直觀感覺是選秀節目充斥好多爛音樂、爛製作、爛表演,但是自打進入互聯網時代,生產門檻極度降低,如果你經常趴在網上在各種原創音樂網站溜達,在各種「音樂人」平台溜達,就會發現,爛音樂占所有音樂的比例確實火箭般上升,因為唱片公司這個「看門人」角色無法阻止各種生產者自行生產自行發表。但與此同時,音樂生產總量、生產速度、從業人數也火箭般上升。選秀節目作為眾多「收割機」角色之一,好歹還能收割上來一些不錯的音樂和音樂人,給他們提供工作機會。一個明顯例子就是,現在選秀節目都需要現場樂隊了。同時,選秀節目反過來又刺激了生產,提高產量、速度、從業人數。
- 選秀節目對於流通有什麼負面影像?選秀「收割機」即使把一些在懂行的人看來無比粗製濫造的音樂推送到了大眾面前,但不可否認除了互聯網、線下演出兩大渠道,在覆蓋面廣傳播力依然強的傳統媒體中,也就還有選秀節目能把音樂推給消費者。一些含有Jazz、Funk等元素的(跟主流華語音樂)不太一樣的音樂,也在選秀節目中頭一次大規模高強度的推廣給廣大主流消費者,讓他們意識到原來音樂還可以這樣。
- 選秀節目對於消費者有什麼負面影像?對於高學歷又文化素養高的年輕人而言,電視的開機率是一降再降,大家可以自行查找各種調查報告,或者就直接觀察身邊,看看除了「吐槽歡樂多」的那種觀眾,這種選秀節目的主流受眾都是哪些人。如果選秀節目所面向的消費者,大多處於連審美培養期品位提升期都沒到,甚至壓根就沒什麼意識要去培養音樂審美,偶爾聽個歌也就會感嘆「歌詞寫到心坎里了」,他都注意不到音樂部分,更不會去想音樂到底是什麼,只是一種生理上的被打動,那麼,相比對高端觀眾帶來的各種不適,選秀節目簡直就是在培養消費者,好歹低端觀眾們每周能花點時間聽音樂、看音樂表演、討論音樂了,當然是好事啊,參與進來再說嘛,連參與都沒興趣談什麼培養市場。(註:此處「高端」與「低端」僅用來劃分對音樂的欣賞水平,不涉及鄙視)
最後再啰嗦一下,其實任何做音樂類選秀節目的製作團隊,多多少少都是有些熱愛音樂的,團隊中不乏音樂發燒友,只不過他們在熱愛之餘,在職業方向上肯定是要照著電視產業的標準和規格來製作節目,因此也受到電視產業一些規則的制約,比如第一關心的還是收視率。這個世界的奇妙之處,就是存在各行各業,而各行各業之間既分工協作,又相互制衡,所以有個好的合作心態,發揚一下協作精神,在不斷嘗試乃至碰撞中協商出一個合理規則,一定是賽過一邊單方面呼籲一邊擔心是否受害一邊等ZF管。一個自己無法組織起來去合作、博弈的產業,只能是個弱爆了且被玩弄的產業。
主要是毀了歌手們的親人,一個個和美幸福的家庭,一參加節目就都遭了難
毀了,功利性太強。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觀察到選秀節目里的所有歌曲經過選手改編以後,全部都失去了這首歌最初想要表達的情感。
大多數選手都不太尊重一首歌的意義,胡編亂造把一首歌改成顯示唱功的工具。大多數人忘記了音樂出現的意義,忘記了它只是情感的表達。唱功是為音樂服務的,不是音樂為唱功服務。下圖是黑豹樂隊在歌手撕逼節目中演唱羅大佑的《童年》,搖滾版的童年……我就不說羅大佑當時尷尬的笑容了,介於黑豹是個老牌樂隊,假裝擠出幾個讚美也被新聞冠上「震撼」童年的標題。
搖滾版的童年真的好聽嗎,你會去聽一首搖滾版的童年來回憶童年么。就連黑豹這種有尊嚴有文藝素養的樂隊都在歌手節目中拼底線了,還談什麼音樂產業。多句嘴,一個已經走紅的樂隊千萬不能失去靈魂人物,比如,黃家強參加中國好歌手……逼格盡失,信樂團參加中國最強音……被淘汰。不知道被觀眾千呼萬喚,就算參加晚會堂堂正正賺錢都嫌無趣竇唯看見黑豹的今天會怎麼想。一個樂隊失去靈魂人物就是歌曲失去靈魂的時候。毀沒毀,其實很好回答。沒有選秀節目,音樂產業會好么?
所以,顯然選秀並沒有毀掉音樂產業什麼,你也許不認同選秀的審美,沒什麼奇怪的,因為我也不認同。但是本質上,這就是一門生意,毀掉音樂產業的是一個個生意人自大的追求利益的方式。
不過其實問題也不大,你看他們也都沒賺多少錢,還不如踏踏實實選秀呢。起碼還能讓普羅大眾發現點兒好東西。第一,選秀毀掉的不是音樂產業,是造星產業。第二,這是大勢所趨,在選秀節目未興起之前,明星,尤其是港台明星一般都是由唱片公司舉辦比賽進行選拔之後再全方位包裝產生的,這也是選秀的早期形態,從步驟上看,過去一些明星的成名之路與現在的選秀選手並沒有什麼差別,可是效果差別確實很大,根本原因在於包裝的完整性。過去唱片公司包裝明星,都是從頭到腳,從內到外的進行完整的包裝,形象,氣質,經歷,所有要展現給公眾的方面都會進行考量,生怕公眾不買賬,唱片賣不出去,那就賠本了,如今呢,每年因為各個電視台的選秀節目湧現出來的所謂明星沒有上百也有幾十個,跟他們簽約的那些公司哪有空去一個一個包裝?無非就是找人寫幾首歌,推出去做幾個廣告,參加幾場演出,賺點錢就算了,過了幾個月,誰還管你紅不紅?選秀剛火起來的幾年出現的明星,可能境遇還不錯,但是尤其是這兩年因為選秀出名的「明星」,過了那股熱潮,還有多少人記得他們?換句話說,如今的選秀產生的明星,不過是造星業快餐化產生的殘次品而已,人們嘗過了,也就忘了。其次,由於選秀節目為了製造戲劇性和看點,大量炮製所謂的悲慘身世,選手一張口就是音樂夢想,觀眾對於這樣的選手已經審美疲勞了,以至於整個社會對於明星這一職業都產生了一定的不信任。同時,隨著選秀的不斷興起,「人人都可以成為明星」這一觀點深入人心,現在,人們發現,即使不依靠選秀,只要有網路,就能夠出名,過去由音樂公司包裝明星的產業模式已經逐漸開始產生變化,並且終將演變成新的形式。至於音樂產業,也許也會隨著明星產生方式的變化而變化,但並沒有被毀掉。
以上。
沒有選秀,還有支撐年輕人做音樂的夢想平台? 毀掉實體音樂的是互聯網
我覺得三表老師還沉醉在「音樂很重要」的舊時榮光里。而事實上,音樂現在已經不重要了,尤其對於這一代年輕人來說。他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入口早已不是音樂——可能是漫畫、電影,也可能是遊戲、起點、美劇。你看,音樂現在需要和這麼多更酷更炫體驗感更好的東西搶生意,自己又沒進步,怎麼可能不衰落呢。所以,我看來,選秀只是音樂衰落的一個外在表現,是因為先衰落了,需要救市了,才有選秀,而不是相反。
我從大學就開始有在關注台灣的選秀節目,雖然後來沒怎麽看了,
但當初正熱門的時候也有兩個朋友,一個認識的人有參加過,自己大學期間也都是在玩音樂的,這幾年看到或聽到參加過節目的人後來的生活,對這個題目有一點想法.選秀節目如果只有一個,我覺得還好,至少某方面來講他變成一種指標,
張惠妹,徐佳瑩,蕭敬騰,韋禮安都是選秀節目出來的.但我覺得選秀節目毀掉的原因在於同質性的節目過多,
一個選秀節目大概一兩季就只有一個能紅,剩下的不是出了唱片賣不好,就是轉往獨立創作的音樂人,遊走在小型的livehouse.同質性節目過多,導致社會風氣變成大家都想紅,
學生上班族一窩蜂為了節目犧牲了自己原本的生活,輸的,沒紅的變得更多,每一季結束結束之後,一下冒出一堆新人,稀釋了大眾的目光,反而可能讓原本該紅的,沒有太多曝光機會.(當然會不會紅,要看唱片公司的宣傳手法以及歌手的個人特質,還有音樂本身是否有特色)當然,那些沒紅起來的人,如我上面所說可能轉往幕後,轉往創作,轉往演戲,
轉往小眾獨立音樂市場,,轉往....富商家,某方面來說也算是充實了整個音樂娛樂產業,一點個人淺見沒毀。
如果沒有好聲音,我是歌手這些節目,現在的那些沒有聽歌習慣的朋友們更不聽歌了。能聽點兒是點兒吧。即使這樣的習慣不見得能夠帶動音樂質量的提高。(但實際上,每當我聽到眾多老師們組建的選秀伴奏樂隊編排的匠氣的編曲時,雖然空洞,但水平還是擺在這兒了,比絕大部分排在酷我首頁的網路歌手以及相當一部分的流行榜單的熱門歌曲要好上很多)莫扎特也有很多音樂是拿了錢應付事兒,可是聽莫扎特還是有益身心的吧。
現在的音樂市場,再罵,再抨擊,再作出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痛心疾首的樣子,能有什麼建設性的幫助嗎?都吃不上窩窩頭了,要什麼白面饃饃。就算苟延殘喘,先活下去吧。生活難道不是這樣嗎?一個聽了那麼多年八大樣板戲,把鄧麗君當做禁歌,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逐漸產生真正的流行音樂的所謂「市場」,僅僅因為經歷過十幾年的虛火,我們就能對它要求那麼高嗎?慢慢來吧。
拋開藝術,只談經濟。這樣的節目出現和發展是市場需求決定的,在看不見的手面前,人為的調控恐怕只是揠苗助長,尤其是需要百花齊放的文藝界。
我一直相信,只要這個世界還有音樂愛好者,還有愛聽歌的群眾,音樂市場就是有希望的。而這些節目,並沒有讓原來聽歌的朋友們不聽歌了,而是讓一些很久不聽歌的朋友們又重新聽歌了,這難道不是大功一件嗎?我也不喜歡這樣的節目,基本不看,但即使我們再厭惡,它也有存在的價值,為了我們理想中的音樂王國,我們需要正視這份價值。毀掉音樂產業的是版權規則不完善,做音樂賺不到錢自然產業無法發展。有完善的版權保護,大眾消費音源,粉絲消費CD,歌手和音樂人賺的到錢,大眾對音樂會更高要求因為花錢了,音樂產業自然會進步。選秀本質上來說屬於撞運氣,我更欣賞練習生模式,可以穩定培養大批有質量的歌手。
首先,肯定沒有毀掉音樂產業,毀掉音樂產業的應該還輪不到選秀這一種節目形式。
毀掉音樂的是互聯網,選秀某種層面支撐了一波音樂人~( ⊙ o ⊙ )!
音樂產業「暫時」被互聯網毀掉了,不是選秀節目。在這個時期,明星可以當導師賺錢,地下音樂人可以參加選秀增加光環,以便之後圈錢,各取所需(當然受眾也受益)。這是一個特殊時期,今後音樂產業肯定還會振興,因為新的音樂是人們的需求,供求關係決定了這個產業不會毀滅。p.s. 現在流行的大部分仍是05年左右的歌,但不會一直是這個年代的,相信自己的需求
昨天偶然間發現了這張圖:Dave (前Nirvana鼓手,後來組建了超級成功的Foo Fighters_百度百科)這番話的大意是:你擠在幾百號人里,規規矩矩地排了八小時的隊(應該是指參加海選),終於輪到你「Fucking Sing Your Heart Out」(估計唱的是Grunge或Punk吧...), 然後被人評頭論足,說你唱得還不夠好.....It"s destroy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musicans. 買套二手樂器,叫上基友們,搬到車庫裡一塊兒瞎玩,這才是年輕人玩音樂的正確方式,哪怕一直suck,這也會你們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而且說不定就成了下一個Nirvana呢?根本不需要電腦互聯網美國偶像好聲音。
出於嚴謹,我考證了一下,這還真是他的原話。
仔細想了想,其實這段話里的槽點挺多,起碼不太適用於天朝的國情吧?
第一次回答問題,勿噴。。。。這裡只說一下我個人的一些看法。選秀類節目多的在於發掘好的聲音,有辨識度的音色,對於歌曲其實大眾關注的程度並不高。老實說我也不喜歡現在選秀的歌手在自身音樂素養還沒有到一定境界的情況下,對於很多歌曲是那種秀唱功的改編。一味的追求技巧,這是偏激的。但是我們不能,也沒有辦法去改變現在的大環境。這讓我想起了明朝的八股文,雖然沒有明確的寫出唱歌的要求,但是,秀唱功,秀音色,秀樂感,秀自己對於音樂的理解。這已經成了公認的標準了。在這個前提下,我們還是能夠看到有實力,有素養的歌手的。如果非要說一個評語,說毀了音樂,我覺得也偏激了。我們現在的生活中,你還會買唱片么?上網下載免費的歌曲聽,你讓歌手的產業鏈斷了,如何讓他們潛下心去研究你所謂的音樂產業呢?所以快餐化,廣告化是必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與其說是選秀毀了音樂產業,不如說是我們毀了本該按部就班,花錢聽歌的這個模式,導致歌手們不得不希望快速出名,出名之後簽約廣告,好吧自己出唱片的錢掙回來,不是么?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大家喜歡音樂,就要去愛護它,而不是只知道索取,卻忘了施肥。
誰敢比我慘!?
毀是毀不掉吧 只能說刷新了下限。。。。
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舊數據了不過情況是差不多的。我的理解是,音樂產業在互聯網嚴重影響唱片銷量,而產業者找不到新的有效盈利方式的時候已經毀了,選秀節目只是再消費廢墟里剩餘的優質內容而已。中國好歌曲是個展示原創內容的特例,選手大多來自豆瓣這種互聯網音樂平台或者酒吧livehouse這種互聯網影響不嚴重的平台,但是互聯網盜版成本太低的問題一天不解決,這些平台也只能勉強養活一小部分音樂人而已,這樣是不足以支撐音樂產業復興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在如此小的音樂人基數下像李宗盛周董這樣能影響一個時代的音樂人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幾乎不可能出現了。
豈止是毀了音樂產業,還顛覆了人類的性別!
推薦閱讀:
※MIC男團為什麼火不起來?
※如何評價孫燕姿的專輯《Start》?
※本人想出專輯,想走音樂這條路,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或建議?
※中國音樂產業要建立有效的版稅體系,讓音樂人終生獲得收入,其現實障礙是什麼?
※像QQ音樂這樣的流媒體平台實現盈利後,如何才能真正惠及音樂人,讓每一個音樂人得到實際的收益?
TAG:音樂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