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發展速度快的一個知名品牌:Nuskin如新,你們是怎麼看的?

Nuskin如新這品牌給我個人感覺比之前的好幾個品牌宣傳效果好很多,不過聲明本人並不是想開展這方面事業,只是想了解下你們對這個品牌是怎麼看的?產品真有效?會不會好似過往的品牌一樣走下坡路?

經過我個人調查所得,如新比過往其他品牌要火的原因是:1.對產品的介紹更詳細 2.宣傳力度較大 3.產品都比過往的要高檔 4.平均售價有著奢侈品的趨勢 5.直銷模式如以往的不同,更有道理的吸引人 6.對於產品成分以及效果一概不知,人們卻相信

以上是屬於我個人見解,你們是怎麼看的?

這種銷售模式適合我們中國嗎?

還是它的產品根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首先個人不認為它的產品是神一般的存在,效果都是誇大的。每個人的膚質不同每個人的使用都不同的效果。我認為他們把一些好的個別案例集合起來進行誇大說明,但事實上,效果好的幾率佔全部使用數量是多少?在這種過分誇大和灌輸式的傳銷方式下,多數人已經被引導去了一個非理性思考的方向。另外網上也有不少關於這個產品爛臉的說法,lz你可以查查。

其次,我不認為他們的銷售時直銷,根本就是傳銷,而且銷售言語嚴重不符合事實。我查閱過nuskin的維基百科資料 ,鏈接:Nu Skin Enterprises

裡面有一段如下:Scrutiny and reception[edit]

In the early 1990s, Nu Skin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states of Connecticut, Pennsylvania, Florida, Illinois, Ohio, and Michigan over allegations of misleading marketing practices.

Ultimately, in 1992 the company settled with 5 of these states, admitting no wrongdoing but agreeing to pay the states" investigative costs, refund disgruntled distributors, and revamp its promotional practices.

However, the Connecticut Attorney General did not agree to those terms and sued Nu Skin, charging the company with misleading its distributors and operating a pyramid scheme.

Nu Skin admitted to no wrongdoing or violation of law and paid Connecticut $85,000 for consumer-protection programs as part of a settlement.

In 1997, the Attorney General of Pennsylvania sued Nu Skin, alleging that the company operated a pyramid scheme through a subsidiary, QIQ Connections. The Attorney General"s office alleged that distributors paid for the right to market technology services which did not, in fact, exist. Nu Skin discontinued the QIQ subsidiary, allowing those who had paid QIQ to transition to Big Planet, another Nu Skin interest marketing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president of Big Planet described the pyramid-scheme allegations as a matter of "a few distributors who in their enthusiasm have been overzealous in some of their marketing activities."

In 2012, Stanford University sent a cease and desist letter to halt the use of the name of one of its researchers in Nu Skin"s advertising claims.

Stanford later released a statement regarding its long-standing, research-based relationship with Nu Skin explaining that the letter was sent to Nu Skin as a request by Stuart Kim, PhD, a professor at Stanford. Kim requested in the letter that his name be removed from Nu Skin"s marketing materials as he is no longer involved with research funded by Nu Skin, however, the letter did not recognize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nford and Nu Skin. Stanford apologized for any misunderstandings that may have resulted.

At the same time,Andrew Left"s Citron Research issued a report "stating that Nu Skin"s sales model on mainland China, the fastest growing market in direct-selling, amounted to an illegal multi-level marketing scheme. The report sent the company"s shares down nearly 10 percent."

Nu Skin dismissed the claims calling its sales model in China kosher and had no plans to change its business model in China.

這一段都說明了如新的營銷模式,也就是帶有欺騙性的非法行銷在1990年,1997年,2012年 都得到了投訴,最後一段的2012年是斯坦福大學教授要求如新在其廣告宣傳上停止使用他們的名字作為研究人員名單,同時指出了如新的銷售模式在中國大陸,增長最快的市場直銷,相當於一個非法的多層次營銷方案。同時如新駁斥了這一說法並且宣稱不會 改變在中國的商業模式。

再者,他們的產品為什麼吸引人?不,不是他們的產品吸引人,是他們灌輸什麼ageloc(鎖住年齡),什麼集合美容減肥養生等多種功能的spa機,什麼只含好的不含壞 (他們通過詆毀其他品牌產品來突出自己產品只含好的不好壞這一尚可質疑的特點),他們緊緊地抓住了時下最能吸引人的賣點,再加上招人入會一起發達的說法,說到底。他們引起的是人內心的 貪慾,當這種貪慾擺在理性之前的時候,這個牌子就是有史以來最能造福人類社會的品牌了。

最後,他們的銷售模式真的很適合中國,呵呵,他們在美國的傳銷都一直都得到了非議,而且通過google地圖搜索發現他們在美國沒有店面。為什麼獨獨在中國發展速度,而且還大賺特賺? 如新也不是第一個成功的, 還有安利等等牌子。這些傳銷組織通常使用的手法都相似,同時他們編造的謊言從來都是稍微反思就發現漏洞百出,但偏偏那麼多人相信了。 只能說明我國的多數消費者在消費的時候不理性,認知能力缺乏,同時膨脹的物慾 貪慾正好合上了如新安利此種公司銷售方式。


最近鄙人有幸的見一位歸國的海龜,聊了半天app項目,大家交談的還算投機,可是這位仁兄突然話鋒一轉,跟我談起股票來了,如此將話題聊到了[如新]上面,具體交談的話術就不在此累述了,諸位自行腦補充...

無獨有偶,數日後另一個歸國海龜,又將我請向飯桌,還有一美女姐姐作陪,毫無懸念,這次的話題又轉向了[三生中國]...又一番鬥智斗勇的腦力較量,最終鄙人回絕了邀請我去寧波體驗店參觀的要求,也再第二天順理成章的放了他們鴿子,沒去見他們引薦的誰誰誰。

以上諸事,突然引起本人的好奇與思考,在查閱相關資料並進行分析推敲後,在下有如下觀點;

從營銷角度上來說,無論是[如新]與[三生中國]都設計了一套近乎完美的模式,使得他們可以很低的成本迅速鋪開市場,這套模式的核心就打破傳統的組織結構,轉而以一套銷售分潤激勵體系,由上而下,自發的形成銷售網路,這個模式的好處就是,他們的管理成本相對較低(或者說經營風險低),同時滲透力又非常的強。作為管理層,他們只需要調整相應的獎勵政策並提供基本培訓支持就行了...

--------------------------------以下謹代表個人觀點 歡迎吐槽-------------------------------------

談到這裡,我們首先來分析下為什麼類似的直銷公司會在中國如魚得水,鄙人認為有如下幾點:

1 國人不服管

2 國人無底線

3 國人很浮躁

中國人已經被管了幾千年了,好不容易才有了些自由。如果企業用管的方式去搞管理,結果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大部分公司就是這麼管的,所以大家都很壓抑,這個時候有家美國上市公司來到了中國,他們的產品還湊合(至少比某些電視購物廣告要靠譜些),關鍵的是他們根本沒有管人誒,只要做下去就有銷售獎勵,業績不好沒關係,大家開個會,相互勉勵學習(這基本上是卡耐基,陳安之的固定出場時間),最關鍵的是,發展了下線就可當甩手掌柜咯,有不在職收入的哦(即獲得下線銷售收入的相應比例的銷售提成),然後諸多勵志故事和傳奇人物開始閃亮登場了,{那個Ricky啦,前年才來的魔都誒,人家都沒讀過大學,現在已經自己開公司了;然後又來個Allen,人家是斯坦福大學的博士誒,他今年辭了50萬年薪的工作,專門來做這個...請諸位自行腦補...},彷彿瞬間高端大氣上檔次了有木有,彷彿命運女神開始眷顧了有木有,彷彿你的前程把握在自己手上了有木有... 你終於可以靠自己的奮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再也沒有朝九晚五,再也沒開不完的會,加不完的班,沒有改不完的方案,更沒有SB boss了,你每天都能認識新朋友....說真的,這一切合情合理,真的無法拒絕。

=====一下是真相時間========

=========非喜誤入=========

鄙人是學廣告營銷出生的,說真的如果是談商業案例,我絕對是[如新][三生中國]的粉絲。但提問的童靴,甚至包括之前的我,想了解的絕對是真相,在此先聲明下:任何公司,只要能生存下去,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本文所提及的觀點,僅供參考。

一開始,我也沒有找到拒絕的[如新][三生中國]的理由,但終究覺得什麼地方不對,前段時間得閑,終於想出個所以然來,前面說到,這類公司的特點,或者說過人之處,就是通過一套完善的獎勵分成制度,讓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參與其中,並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實現銷售網路的快速擴張。我們知道,有管理,就一定有內耗,但是過於鬆散的組織,就缺乏約束。談到這裡,興許你已經把握到了問題的關鍵點,這套模式,在賦予個人極大的操作自由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風險,首先,在這種模式中,產品的推銷行為就變成了個人行為。逐利是人的本性,在群體的影響下,這種行為將會演變為一種狂熱,當這種狂熱是根本不受控制的(因為這是鬆散的組織),甚至這種狂熱還是無法自查的;談到這裡,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做安利的朋友會如此的不討喜了吧。

問題就出在這裡,信仰的缺失,造成了大部分國人的無底線,殺熟。

你相信告訴你這個消息的朋友的人品嗎?

你能確保你會如實的向你朋友推薦這些產品嗎?

當發現一個可以拓展下線的機會,你還會把你的朋友當作朋友嗎?

……

……

=========================================================

突然發現無法結束這個回答了,今天實在太晚了,有時間再完善這個回答。

再多嘴一句,事情永遠是做出來的,別JB扯沒用了,丫沒一個跟我談操作的,動機很可疑。也算是入道的朋友提個建議,別老畫餅了。

躺下,等子彈!


推薦閱讀:

就幾年後的就業和以後的發展來說,學習香料香精工藝和化妝品工藝哪個好一點?
去歐洲哪些東西值得買?
什麼牌子濕巾最好?
怎樣正確使用洗面奶,一天洗幾次?
20歲皮膚白,唇色深適合什麼顏色口紅?

TAG:市場營銷 | 品牌 | 化妝品 | 銷售 | 知名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