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論語你收穫了什麼?


第一個收穫:由論語品評當世人物,進而修習觀人之術。

===========================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

這句及周邊是我08年時候開始理解的。每次讀到都有種過電般高山仰止的感覺。那時會在腦海里想像誰有這種形象。首先,溫而厲,需要飽讀詩書,家學淵博,又要手掌大權,生殺予奪;於是想到曾國藩,李鴻章,吳佩孚,周恩來。

曾文正公像

曾文正公性威儀,目三角有棱,可謂溫而厲。

李文忠公

李文忠公可謂溫而不厲。厲之一字,實在需要戰場磨礪,百折不撓而得來。

吳佩孚

智玄先生其人,胸中有豪氣。厲而有之,然不得「溫」字,故而難成霸業。

周恩來

沒有選周文正公流傳最廣的照片,而是選了這張側面像,更能顯示周文正公之「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

威而不猛。

得人望則自有威儀,然不可猛。子曰:暴虎馮河,吾不為也。正是此意。

威之一字,當真需要咀嚼的百轉千回。

人若有威須借勢。威嚴、威信、威望、威懾。對於任何一個有夢想的男人,都應該反覆揣摩這個」威「字,更要揣摩這個」勢「字。揣摩之後,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其實威而不猛這四個字,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陳慶之。遙想以七千白衫軍敵三十萬,尚能激勵將士:」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為無算。天穆之眾,並是仇讎。我等才有七千,虜眾三十餘萬,今日之事,義不圖存。吾以虜騎不可爭力平原,及未盡至前,須平其城壘,諸君無假狐疑,自貽屠膾。「而後慶之為之擂鼓,白衫軍一鼓登城,是何等的英姿瀟洒?

然後想到閻錫山。雄踞山西四戰之地,開民智勸農桑,保境安民四字,做到了十成十。

恭而安。

不卑不亢,安之若素。這是中國傳統君子的最高準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但都有這種安之若素的氣息在。正所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小平同志三起三落之後,始有此等境界。

是時看了不少人物誌,每每掩卷浮想英姿。嗣後便尋來曾文正公的《冰鑒》一書,學來觀人氣宇,也是新的收穫。

比如這樣的面相,就叫」溫「而不厲,標準中層的面相。

這樣的面相,就叫做溫而厲。久掌大權啊。標準高層的面相。

結論,在中國,所有上層階級,面相中都有共通之處。相由心生,可見人生的歷練,才是比房產、權位、金錢更寶貴的財富。觀人眉宇氣色,正可見其人其心。《冰鑒》就是曾文正公留下的觀人之術。

一套人生是一個長跑,一直要跑到蓋棺定論。

PS:感興趣的人好少。。。

章節附註:其實讀論語,或者說,學國學,是一件長半衰期的事,是值得投資,值得每年一看的。

我想我以後會不斷更新我的答案,因為我也在不斷成長,不斷理解。現在只是一個粗淺的個人經驗,如果能夠給25歲以下的學生們一點點參考,那也是我的功德。

看論語之前,我是先讀的《易經》繫辭。孔子所作。然後心中油然而生崇拜之感。(這很正常,從小光聽至聖先師的宣傳,至少應該讓我們知道至聖先師到底牛在哪裡吧)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全文可自行百度。帶著崇拜的心情,我開始背誦《論語》,背背看看,看看背背,時不時還跑去看暢銷書,查查春秋等等。反正看語錄體的論語,全憑興之所至。


有時候自己知道但總結或表達不好的話,道理,可以直接引用。


到不了那個地位不要干這些事


因機緣巧合與上海孔家負責編撰族譜的後人相識,後又有機會合作,之間便去過三、四次孔家的讀書會,獲益匪淺。

孔家讀書會每個月舉辦兩次,都是孔家人參加,每次一天,上下午各約3小時,內容便是對《論語》的逐條解讀,大家齊聲朗讀一遍,各抒己見,一條論語討論上20分鐘半個小時不足為奇,小時候雖學過數條《論語》,但仍處懵懂、尚未深思,從未像參加讀書會這樣對《論語》深入思考、討論聽取其他人的見解過,當仔細思考後,對《論語》推崇備至,日後有所行也會悟及論語所述。

(當然,這樣的讀書會即使讀其他書也會獲益匪淺,而對《論語》的解讀更多是大家結合自身體會的智慧匯總,但絲毫不會減少《論語》中蘊含的智慧;在讀書會中,也並非一味推崇孔子,而是會結合時代對其某些說法進行評價)

本想舉三條論述,但因時間關係,先僅就一則大家耳熟能詳、自小便學過的論語解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這句話應該耳熟能詳,但大家是否能夠深解其意而奉行?

有次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問大學讀了200多本書為何別人看不出我讀了這麼多。看了這麼多本書仍未在讀書的過程中學會思考,非常可悲。

我首先想問,你讀得是什麼書?知識技術類、思想文化類、還是文學感悟類,文學類多的話是文學理論、詩歌文集、還是名著小說。其次你選的是哪些作者的書?經典譯作、高校學者、還是小清新抑或網路寫手的。

問完這些的話,就要問,每看完一本書,甚至知乎上的一篇答案,你有好好想過為什麼么么,還是緊接著就翻開了下一本書?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學東西而不思考是沒有用的。東西還是別人的,思考還是別人的,不是你自己的,看書尤其是哲學類書籍(孔子時代以思想知識為主),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前人說了些什麼,比這更重要的是激發你的思考,你自己的思想在讀書中誕生。而閱讀知識技術類的書籍,你是否思考了為什麼是這樣的,還是只是死記硬背;閱讀歷史典籍是否想過各人行事決策的原因,換作是你會如何做,還是只是記下史實,只多了知識而沒有增添思想?

上面有些回答寫,說話中帶句論語可以裝逼,我想說,或許說高談闊論熟記的史實、略數看過多少部文學經典,還能算是裝逼,但看哲學類——也就是思想類的書,如果說是裝逼,那麼不是裝,你就是,因為你根本沒讀懂,思想類的書本就是對你思想產生巨大影響,幫你建立多維的角度認識世界的。

後一句,思而不學則殆,整日思考而不讀書的人說白了就是懶!有些人勤于思考,但整日自己思考,想來想去也跳不出那個圈子,還是沒有長足長進,其實就是懶於看書。思考是為明白世間原理或明白世間沒有什麼原理,既思考說明是有求學之心想要明白的,而會思考,但不學習,最多刷刷知乎,思想很難有所長進。我們現今處於世界文明發展了兩千多年的階段,先賢留世的思想大多包含了我們所想過的以及沒有想到的,所以每次我看書都是既失落又興奮,失落是在自己想到的這些又被別人提到了,興奮是在他又提到了我之前沒想到的許多。

總而概之,如果看完一本書還覺沒什麼收穫的人(首先這要是一本有水平的書),看書中有停頓下來整理思路仔細思考么?看完這本書有在腦海回憶一下收穫了什麼再往回翻么或者寫一篇讀後思考么?

那些整日思考想要進歩,卻不學習看書的人,孔子已經說過,你們太懶了!


是年票喔~OwO


我收穫了好多寶貴的做人道理。現代的中國人在許多種混雜的意識形態里,浮躁、迷茫。靜下心來看看《論語》,可以慢慢落地找到自己的根,並且看到自己一直在尋覓的答案。


非為天下,只為明德

我很少給別人推薦書單,因為勢必沒有多少人會去逐本閱讀。但我很熱衷於用10分鐘來介紹一本書,或用1000字來描繪一本書。我選自認為有趣且大家接受度比較高的書,被我安利的人的確不在少數。

只有一次,我推薦了一本覺得大家都不會去看的書,書名叫做——《論語》。這本書也許大家終生都不願意去看,與其說我是在推薦這本書,不如說我是在推薦這一類書。

千百年來,還有存本的書寥寥無幾,今天我們出版物爆發的時代,百年後能留名的,也必將屈指可數。經歷了時光的未必都是好書,還有可能是家譜,但好書必定都經得起時光,即使沒有實體書,也能口口相傳。

被列為四書之一,從前的讀書人必讀的艱澀《論語》,消失在教材里的時間其實不過百餘年,曾被無數先輩奉為經典,曾有無數人為它注釋,是中國的《聖經》。一萬餘字的《論語》,和近百萬字的《聖經》,都給了世人道德規範準則,而顯然我們能在《論語》中得到更多。

宋代的宰相趙普說他「半部論語治天下」,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從書中得到他那樣的明悟,況且論語並不是本適合政治家的書。雖然它一直強調「修齊治平」,但因為知識會使人思考並反抗,而在統治者看來,只有愚民才好統治,他們聽從統治者每個命令,因此秦始皇「焚書坑儒」。

而後來漢武帝之所以推廣文化,是因為四海安平,統治者需要教化愚民,方便管理。而《論語》,是再適合不過的,用來約束讀書人的好書。以修身,以孝悌,以忠君。心中有序,才會自我約束,做什麼都講究慎獨,講究仁義禮智信,不然如何「舉孝廉」,如何求名求利,光耀門楣呢。

這樣方便治理,每個人都修身養性,吵個架也就限於子曰的階段,噴噴口水基本就定輸贏了,所以文明人多的時候,特不容易出亂子。

大家不愛聽大道理,但恰巧,論語第一件事教會人明理。從論語中去明白道理,你可以不會修齊治平,也可以不懂仁義禮智信,但你勢必要能明辨是非黑白。

清朝最後一個君主,宣統帝溥儀他說自己從小就只知道,他說的做的所有事都會被執行,所以他壓根沒有是非對錯的概念,只知道不容許人忤逆他,因為從沒有人忤逆他。直到他有了老師,讀那些艱澀的四書。

他並不愛讀書,學的亂七八糟。但是有一次他父親醇親王來找他,說要給要死去的親王一個謚號,溥儀說,他試圖賣國,於是擬了幾個惡號,雖然最後沒用上,但師傅們肯定了他的行為,他第一次分清楚了對錯的概念。不是從生活里來的,是從書里逐漸悟到的。

論語里有祖祖輩輩的經驗總結,用來對比自己的生活經歷,也用以規避某些風險。我們沒有經歷過那麼多,就只能從別人的經驗里去看,看懂這些事理,就容易成長起來。

為什麼要多讀書,一個人的視野很小,生活有局限,但很多人的見聞都在書里,你看了就算不能感同身受,起碼你知道了有些東西你沒見過,但是它在,將來你遇到它,你也會很淡定,不會大驚小怪。

小的時候讀書容易模仿,今天你聽了個很陽光向上的故事,比如說拾金不昧,明天你遇上同樣的事,撿到錢了,你幾乎會做同樣的選擇,因為你只知道這一個辦法,所以在你沒想好要怎麼辦的時候,你就只能按照你知道的這個辦法來。當然不絕對會是這樣,但不否認大部分人會這樣做。

論語等古籍能流傳下來,其實在於,他們說的太多了,涉及到了很多東西。生活的方方面面,簡直就是社會百科,你現在要是去看《菜根譚》或者《增廣賢文》之類,你一定會覺得80%的俚語你幾乎天天在說在聽。這很不可思議,但是問題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就是這麼霸氣。

孔子的話適合著書立說流傳於世,因為,姿態很高。你知道教材這東西每次講出來都會大打折扣,如果不渲染得高尚點,那基本講出來就是沒效果的。因為姿態高,所以放到現實里都不太靠譜,除非觸類旁通另闢蹊徑,比如趙普,就算他生平只讀過半部論語,但他治天下的法子肯定不是論語教的,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他用這說法來管理讀書人簡直不能再正常。

如果單憑論語能治理天下,孔子周遊列國,怎麼一個君王都沒搭理他?他是生不逢時不錯,可仁義之說的銷售慘淡,何嘗不是因為大家都知道,孔子所提出的思想高度,誰也達不到呢。孔子的失敗在於,他看到的都是神性,唯獨沒考慮過人性。不考慮人性的想法都是理想空談派。

如今我們不讀論語了,因為可以從其他的書中去懂得道理,學會思考,有真正獨立的思維。這是閱讀能帶給你的最重要的東西。

語言具有煽動性。大夥覺得我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性,紛紛給我投了票,雖然他們未必會去看《論語》,但起碼不會以頭疼的眼光去看待它了。


某領導在一次講話囑咐我們做事三思而後行:

一思情況是否摸透 ?

二思方法是否窮盡 ?

三思方法是否最優?

我和小夥伴們聽了茅塞頓開,受益匪淺哈。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是我看論語最大的收穫!也就是古語講的君子無德怨自修,小人有過怨他人的最大區別之處。佛教講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其心。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覺的根本教義。


看《論語》我收穫了兩點:

1、用一些行為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

2、通過溫習、複習、實踐將這些行為規範變成自己的習慣


從修身養性,知行合一角度來讀的話,時間不長,目前感受是孔子看待問題的直覺和情境性,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局限,既合乎大道又結合實際給予回答。話語流露出一種知道的長者之風。


近十年來,每年都會重讀一次《論語》,每次都有新思考。

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論語》大概就是我的底氣吧。


論語深似海,豈能常理悟?

讀古人書,恨不奉侍膝下。孔顏參貢路,有一為師,此生不憾!


這幾日重讀了一遍《論語》,心有所得,摘了幾句與諸君共勉。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注釋】 ①令色:令,好、善;色,臉色。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解讀】 所謂「仁」,主要意義是由於意識到人是同類而產生的對他人的同情愛護。巧言令色的人,骨子裡本就是不自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有仁德之心么?這種人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2.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注釋】 ①鬼:這裡指死去的祖先。 ②諂:諂媚。

【譯文】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這是諂媚;遇見正義的事卻不挺身而出,這是沒有勇氣。」

【解讀】 讀到這篇,筆者想起了這兩年落馬的「老虎」中,其在位時,確是有人去捧他們的臭腳,「老虎」他爹媽死了,張羅得比自己爹媽去世還用心,小人嘴臉。

3.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注釋】 ①咎:追究。

【譯文】 孔子說:「已經做成的事就不必再說它了,已經做了的事就不必再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解讀】 人還是要往前看的,不必總是為以前的事悔恨,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筆者多加一句,孔子的這句話是有語境的,筆者如此解釋是引申了一下。

4.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注釋】 ①放:依據,根據。

【譯文】 孔子說:「只根據自己的利害關係行事,必然招來很多的怨恨。」

【解讀】 一個人算得太精,凡事都想著自己為先,必然有人怨恨他。其實,若是總想著自己的利益,必定有不能滿足的時候,自己的心裡也會產生怨氣的。所以,做人還是要大氣一些的,

5.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注釋】 ①游:指遊學、游官、經商等外出活動。 ②方:一定的地方。

【譯文】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要離家遠行。如果非遠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解讀】 這句拿出來是因為很多人只知道前兩句,我們也時常在書上、電視上看到有人慷慨激昂說「父母在,不遠遊」,其實孔子也不全是這個意思,他也強調了如果外出,一定要有確定的去除,免得父母憂心。各位朋友,出門在外也是不易,但也別忘了給家裡的老父母打個電話,說幾句暖心的話,報個平安。

6.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注釋】 ①數(ShUO):頻繁瑣碎。②斯:則,就。

【譯文】 子遊說:「服事君主,進諫次數太頻繁,反而會招來羞辱;與朋友相交,勸告過多,反而會遭到疏遠。」

【解讀】 好心勸告是可以的,但也要適可而止,說多了反而惹人生厭。何況,現在的「朋友」定義太寬泛了一些,有兩三知己即可,不必對人人都掏心掏肺。

7.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注釋】 ①伯夷、叔齊;商代時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後因互相推讓王位而 都逃到周文工那裡。周武王起兵討伐商紂時,他們倆攔住車馬勸阻。周朝統 一天下後,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可恥,餓死於首陽山。孔子稱他們二人為 「古之賢人」。②舊惡:宿怨,舊仇。③是用:是以,因 此。 ④希:通「稀」,少。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舊仇,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很少。」

【解讀】 這句其實是前面「既往不咎」的實例。

8.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注釋】 ①足恭:十足的恭敬。②左丘明:相傳即《左傳》的作者,但無確 證。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十分謙卑恭敬的樣 子,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底藏著對某人的怨恨,表面卻要去和那人友好,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解讀】 豈止是可恥?如此行為,小人所為!一輩子也沒什麼出息。

9.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釋】 ①逝:通「折」,摧折。②欺、罔:《孟子-萬章上》說:「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所以,「欺」是指用合乎情理的話欺騙人;「罔」 則是指用不合情理的話去愚弄人。

【譯文】 宰我問道:「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訴他說:『仁德在井裡面。』他會跟著跳下去嗎?「孔子說:「那怎麼會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

【解讀】 哈哈,宰我這人其實很有意思,孔子曾經罵過他朽木不可雕也。這孩子還有些壞心眼,凈給老師出難題,幸虧孔子大義凜然訓斥了他。這幾句還是蠻有用的,若是遇到有人言語刁鑽,比如說「你媽、你老婆掉水裡,你先救誰啊?」,就可以這樣回復他了。

10.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注釋】 ①葸(Xi):畏縮。②絞:尖刻傷人

【譯文】 孔子說:「態度恭敬而不符合禮就會勞倦且徒勞無益,言行謹慎而不符合禮就會顯得畏縮,遇事勇敢而不符合禮就會作亂,直率而不符合禮就會尖刻傷人。」

【解讀】 若是不懂得禮節,很可能自覺已經很有禮貌了,但別人的回應反而不符合預期。筆者想強調一下最後一句,「直而無禮則絞」。其實,時常看到,有些人先說「我這人就是這樣,性子直,有話就直說」,然後叨叨叨說了一些傷人的話。對於這些人,筆者只想說一句,滾粗。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注釋】 ①弘毅:弘,大;毅,堅毅、弘毅指志向遠大,意志堅毅。

【譯文】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毅,因為他任務艱巨而路途遙遠。以實行仁德為己任,不是很艱巨嗎?直到死才罷休.不是很遙遠嗎?」

【解讀】 這句話應該做為座右銘的。筆者不禁想起了張載的名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確是任重而道遠啊。共勉!

12.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釋】 ①意:同臆,猜想、猜疑。 ②必:必定。 ③固:固執己見。 ④我:這裡指自私之心。

【譯文】 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不主觀猜疑,不事先定論,不固執己見,不自私。

【解讀】 修身,齊家,進一步治國,平天下。若是能做到這四點,應該是可以考慮的。

13.子曰:「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注釋】 ①三軍:12500人為一軍,三軍包括大國所有的軍隊。此處言其多。 ②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譯文】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俘獲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解讀】 天下男兒,一定要記准了這句話!

14.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注釋】 ①懷居:懷,思念,留戀。居,家居。指留戀家居的安逸生活。

【譯文】 孔子說:「讀書人如果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讀書人了。」

【解讀】 每當筆者想偷懶的時候,便來讀讀這句話,涼水洗把臉,繼續努力!

15.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注釋】 ①怍:音zuò,慚愧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說話如果大言不慚,那麼,要他做些實事就是很困難的了。」

【解讀】 大家若是見到吹牛說大話的人,一定要在心裡默念這句話;若是托他做什麼事情,也別有太大期望。

16.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注釋】 無

【譯文】 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解讀】 若是有人得罪了你,你稍有反擊,他或者她一服軟,旁邊就會有人來勸,若是不聽,反而被罵小氣。現在我們知道了,孔子當年也是不主張所謂「以德報怨」的,便也可用這幾句來做擋箭牌。當然,若是小事,最好不必在意,適可而止。

17.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注釋】 ①鄉愿:鄉里的人所稱道的老實人實際上是沒有原則,不講操守,討好一切人,與世俗同流合污。

【譯文】 孔子說:「那種誰也不得罪的老好人,就是破壞道德的人。」

【解讀】 這些人欺世盜名,也有些好名聲,其實是些唯唯諾諾,毫無自己見解的「牆頭草」。所謂的「老好人」,很多便是這樣,一邊為了看熱鬧,一邊裝好心腸。

18.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注釋】 無

【譯文】 孔子說:「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以教養的,親近他們,他們就會無禮,疏遠他們,他們就會報怨。」

【解讀】 對於這一句,有了女朋友的朋友想必很有感慨吧?但考慮到單身狗也有不少,就不多說了……


很多人總結了一輩子的道理,一半是聖人說過的,一半是錯的。讀聖人的書,讀進去了比別人少幾輩子彎路,讀不進去,作文也有句子可以引用。


感覺自己不計較那麼多得失了,思考問題更理性了而不是像孩子一樣。


《論語?顏淵第十二》:「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意思是:讓直男在彎男上面,就能把彎的掰直了。

嗯,收穫很大,又掉節操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


好好學習,準備好自己。

好好行善,保持一顆真誠的心。


偽君子想想都可怕


推薦閱讀:

中國版本圖書館是不是每本出版書都有收藏管理?
有哪些意味深長的神轉折的句子?
應該如何閱讀《數學天書中的證明》(Proofs from THE BOOK) 這類書?
有沒有幾篇短篇小說/散文/詩或其他之類的文字讓自己一見鍾情特別想推薦給別人?
有哪些意境很美的現代詩?

TAG:閱讀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