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總能看到他人的不足,卻很難發現自身的缺點,即便知道了自身的缺點,卻又很難改正?


看到某句雞湯,正好送給你:

我們最愛交結的,無非是和我們相似,和我們有著共同弱點的人。

  所謂志同道合或者一丘之貉。

  我們並不希望改掉我們的弱點,也不希望變得更好,

  只是希望在我們的道路上受到憐憫和鼓勵。

  我們既無力作惡亦無力為善。


1,找錯是最容易的,你只要肯找就肯定會有,但讚美卻需要一個人的積澱,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發現別人身上的美的眼睛的(父母看子女除外)

2,對於缺點倒是分為以下兩種看法:

一種是習慣,人的習慣是人持續生存下去的動力,沒有習慣過去的自己也不會走到現在,但缺點就是不願意去改變,除非是有一些巨大的變動。

另一種是,對於缺點,要是改了還是我嗎?所以對於某些缺點就是,接受批評,但堅決不改,人總要有點稜角的,要是人人都把缺點改掉,人就太圓滑了,整個世界上豈不是會都流露出蛋蛋的憂傷?


同意黛絲說的:我們評價他人的潛在前提是"我自己是完美參照物"。就好像我們有喜歡的食物和不喜歡的食物,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一般都會評論說」難吃「,而不理解其他說」好吃「的人。

同樣道理,看到他人與自己的不同,會為自己辯解,認為他人不足。

知道自身缺點後,很多時候也不可能立即改正的。宣布說「從今天起改正……」基本上和宣布「從今天起我就高帥富」一樣不現實。

人的所謂「缺點「都是一些固定的行為模式,而人的行為模式是由遺傳以及其出生至今的生活環境間的互動所決定的。

但不容易不等於不可能,雖然要花大量時間精力。首先,堅信能夠改正是很重要的;其次,需要正確的方法,不要盲信,有一些方法對一部分人有用,對其他人卻是反作用。這是因為上面說的互動是因人而異的。

至於具體方法,那就因情況而異了。


1 不管我們是否自稱謙虛,很多時刻我們評價他人的潛在前提是"我自己是完美參照物";

2 修鍊自己並非易事。外在要有足夠的刺激讓我們意識到這個缺點的嚴重性,內在需要有毅力和執行力。

跟自己鬧革命,哪有那麼容易的吶?


我相信題主一定是在別人身上發現了這個問題才來這裡提問的……


窮則思變,只因未窮。


我覺得這個觀點是在你沒有遇到真正的大咖之前的心態。

天天面對著大咖,你會了解什麼叫做自己和大咖之間的差距。

所以說,要和比自己層次高的人多接觸。


因為人無法跳出軀殼看自己的言行。

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自己照鏡子覺得還行,一照相,就覺得相片中的自己沒有鏡子里的好看?觀看錄像中的自己,也會覺得舉動有點彆扭?聽錄音中自己的聲音,突然發覺聲音不如自己平時聽到的好聽?

我有個朋友,坐著的時候喜歡一手托腮(男生),我說他這個動作很娘,他不信。我給他的動作拍了張照片給他看,他立刻被驚嚇到一樣承認確實很娘,以後不擺這個姿勢了。~


覺得佛家的論述最好。佛家認為人的所有行為、言語、意念活動都會留下痕迹,相同或類似的行為、言語、意念活動聚集在一起便成了強大的業力(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看不見的習慣、看不見的習慣或者說性格)。這股力量足夠強大便推動我們前行,可能好也可能壞,可能意識到也可能沒意識到,一丁點的刺激很難改變它的軌跡了。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古代那麼多仁人志士,天資絕頂的人為什麼把修身當做人生第一且永遠的目標了,如儒釋道,還有西方的耶穌。
如果題主問得是怎麼辦?推崇儒家的反省,也類似毛主席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一天一點點,日久天長,也能愚公移山了。


一句話,只緣身在此山中。


看到別人的不足,然後和自己比較,產生優越感,使自己快樂


1人在還沒搞懂我是什麼樣的時候 就天生知道我要怎麼樣了

2人都有惰性 懶得看到自己的缺點 那是必然惰於改的


當我們遇到內心真正想要又難以得到而不斷犯錯不斷反思,就會看清自己的弱點和缺點,缺點通過努力可以改正,弱點難以改變。


人的眼睛總是在朝前看,之=只見別人而不見自己,在我看來是很正常的。關鍵在於你自己怎麼想,我認為人只要真正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情,就一定會成功,就算過程比我們想像的要艱難無數倍。那麼,從現在起多照照「鏡子」吧!


嚴以待人,寬以待己的心態。但是感謝別人把不好的表現出來,如果我們自己意識到那是錯的,那麼我們自身就會避免去那麼做。


很多自身的缺點都是由自身的意識引導的,思路很順的情況下,不會質疑自己。


我覺得這個問題因人而異吧…像我就老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好…至於第二個問題,懶惰吧,只要肯逼自己一把,每個人都可以變優秀。


推薦閱讀:

為什麼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可以有那麼多女朋友?
是什麼塑造了現在的90後與00後的價值觀與處事觀?
對於「大學排名比專業排名重要」怎麼看 ?
怎麼看到中國非官方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很多人把它當做一個笑話,可是我覺得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
如何看待《人民日報》重視鄉賢的文章?

TAG:社交網路 | 生活 | 心理學 | 人性 | 人生 | 社會學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