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豆瓣的 App 要分開做,而不是做一個整合?

像豆瓣購書單、豆瓣電影、豆瓣電台?


1. &<場景&>

做手機端與web端,首要的思路不同就是:場景。

移動PM思考問題的第一步是:用戶的使用場景是哪。地鐵、街上、床上、超市、辦公室、開車中…………

不同的用戶訴求,在移動端,對應不同的典型場景。不同場景的App,設計思路也有差異。

豆瓣的使用場景是有很大區分的:用電影的人從不用小組、用小組的人從不讀書、讀書的人從不同城。(有以上習慣的用戶,佔比很大。)

使用豆瓣電影的場景?

使用豆瓣讀書的場景?

使用豆瓣小組的場景?

使用豆瓣同城的場景?

2. &<內容分發的效率&>

豆瓣承載的信息量太大。

而人的需求是千差萬別的。

如此大的信息量面對如此千差萬別的需求!如果偏要用一個App來做,而且還做得十分棒十分有效率,那對產品設計師來說將是個巨大的難題。

多個獨立的App,分發不同的內容,滿足不同的需求,這樣更有效率。

(說個題外話:豆瓣的一些線上活動,甚至都可以直接拿來做成個獨立的App)

3. &

對豆瓣公司來說,做一個整合的App &<豆瓣&>,那麼首先就要在http://douan.com的現有整體邏輯下去做思考和設計。這就會受到web端的很大影響,就像戴著鐐銬跳舞,也不一定會跳好看。

而做多個相互獨立的App,就能擺脫web端的影響,然後用「移動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從零開始做設計。自由,創新,不受約束,才能跳出美麗的舞。

4. &<專註於解決一件事&>

在移動端,用戶更喜歡用一個App做一件事,一個App有一個主要功能,滿足一類用戶的一項需求。

(這個說法對嗎?我還在摸索。)


阿北在2013年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有回答:

隨著移動新時代的到來,豆瓣終於可以脫離之前那個做了很長歷史的事情了,可以說我們豆瓣團隊正在全新創業,我們在做新的事情,完全不依賴之前的事情。

因此我們會在網站中挑選比較大的事情獨立出來去做,如豆瓣小組與豆瓣閱讀,它們都是各自獨立的 APP,相互之間沒有關係。但對於這些多個豆瓣終端,數據其實連在一起的。

另外在移動互聯網,傳統互聯網上的鏈接已經不存在了,移動互聯網已經被一個個應用分割化。因此我們豆瓣不會有整合的豆瓣客戶端,只會有一個個獨立的 APP。

更多詳情,參見:阿北:找到用戶價值的外部性


大家都在講戰略,我來講講顯而易見的時期吧。

1. 豆瓣各個 App 實際上就是按他們的部門劃分做的,別太相信按場景劃分。不然閱讀和購書單為啥是兩個 App。

2. 分開的好處是做起來簡單,上線迭代靈活。大全 App 做起來很難,但我相信一個更好的單一豆瓣App 形態是可能存在的。我要看豆瓣是一個需求,但我並不需要馬上決定我要看書影音還是小組活動。這是另外一個維度的組織方式,不能抹殺他存在的合理性。

3.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開的壞處也有很多,比如登陸狀態n個地方不統一。簡單的事情到單個App裡面成了毒藥,比如小組裡面貼書影音鏈接,只能顯示成移動版網頁,導致自然的信息流動被硬生生打斷。

我猜想豆瓣還是希望盡量用更簡單的辦法試錯為了大一統而努力,現在只是還沒摸到門路而已。


系統內部我不得而知,對於用戶介面,每個APP或許相當於豆瓣系統的一個剖面而已,關於豆瓣內部各個子系統是否是整合還是分開,不能僅僅從用戶界面這個層次知曉,也許系統內部的所有對象(圖書、音樂、電影)相關度以及用戶都是整合在一起的呢?

當然你也會發現,有些巨型應用,後台系統或許是以支離破碎的形式存在。

從設計模式角度,好的設計提倡細粒度的介面,僅僅提供一個單一功能,方便實現與復用。而把功能聚合的責任交給門面模式。就豆瓣而言,正如肥老泡泡說的,文藝青年不喜歡不相關的東西,單一功能正好非常適合。而某些需要更多功能的傢伙,便可以以寒塘渡月的方式,「一切都已經以圖標的形式整合在iOS的桌面上。」


並不奇怪。

這些產品本來就分別相對獨立地提供不同的服務,合在一起反而讓單一App變臃腫。

手機屏幕大小本來就有限,合在一起對用戶體驗來說會更擁擠,哪怕只是多幾個切換的按鈕或者什麼的。

App分開來維護起來也方便,不然你每改動一個產品,整個App都要版本更新一次。

Google下面這麼多產品Gmail,Document,Map什麼的不也都是分開的么?


何為分開,何為整合?

如果你的理解是:一個app內部分幾欄,就叫整合,而在系統桌面上分幾個圖標就叫分開,

那不妨如此理解:一切都已經以圖標的形式整合在iOS的桌面上,系統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app或者說容器。

一個好的app,應該與系統深度整合,而不是試圖獨立於系統自成體系。

同時,分立的app也更有利於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取捨產品功能,很多豆瓣用戶並不經常使用豆瓣所有頻道。


各位大神 大豆瓣在移動端回歸了 已經做了.....


其實也許原因是豆瓣沒有實力做出一個囊括豆瓣網大部分功能的app。豆瓣有很多web前端的人才,但是在手機客戶端上沒有跟上類似新浪這樣的競爭對手。百度一開始也有這問題,但是百度現在手機客戶端大多很有競爭力。

豆瓣現在是待在web的comfortable zone無法自我突破呢吧。


說到底一個APP還是多個APP都是為公司的戰略目標服務的.在公司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產品形態為戰略目標服務.以百度為例,百度開頭的產品APP應該不下一百個了吧,但始終在移動端沒有形成拳頭產品,淘寶可能以此為戒,集中力量在主客戶端,砍掉了原本多個與淘寶業務相關的獨立APP,希望能集中用戶,達到最大程度擴展用戶群規模的目的.畢竟微信六億用戶的規模放在那裡,對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一個可怕的規模.

豆瓣的目標不太清楚,但相信目前這樣的APP形態,還是和他的目標相關的.


阿北言「
在移動互聯網,傳統互聯網上的鏈接已經不存在了,移動互聯網已經被一個個應用分割化。 豆瓣不會有整合的豆瓣客戶端,只會有一個個獨立的 APP。 」專註分割細分市場是好,而過於剝離感,用戶粘性存在質疑。

我只用豆瓣電台。


如果豆瓣只做一個APP的話,會出現因體量太大(讀書、電影、音樂、小組)而不知道說什麼的情況。分開做能更好瞄準某一受眾,應用會簡單,易用。

此外,在移動時代,多app間的交叉拉動已經成為app推廣、存貨、品牌鞏固之道。可以參見line系列


如極客公園阿北的預判,他認為移動互聯網應該是很多的app存在分割。

此外我倒是覺的是豆瓣本身的產品業務形態決定了不能做成如微信的大平台級產品,否則產品結構是個大問題。

豆瓣如果是一個平台級的產品,那麼所承載所有信息的基礎必然也只能是社區,但拋開垂直的"興趣",豆瓣的社區是不具備自身運作的因素。

反觀微信這個平台級產品,他的基礎是通訊是能夠自身運作的。那麼可以做成大平台級產品加上各插件式的產品,而不是獨立的app。


現在已經有個叫豆瓣的all in one的app了。


嗯 這個問題我也曾抱怨過,後來我就不抱怨了~~

我在iPhone上專門建了一個「豆瓣」文件夾,把豆瓣App都放進去了~~

我相信豆瓣App分散符合豆瓣一貫簡潔的特質,整合在一起會顯得很臃腫,看現在的新浪微博App已經胖的不成樣子了!

PS:為什麼不把都有集成到豆瓣廣播APP里呢?


就用戶體驗而言,我覺得豆瓣讀書,豆瓣電影,豆瓣音樂分開做app很失敗,搞那麼多應用幹嘛。整合在一起不是更好。


但是我還是覺得豆瓣的分的太散了。。。


一個獨立的app保持一種獨立的玩法 豆瓣的各個頻道顯然是不同的玩法 從技術上說 往往一套關鍵的實體模型 就應該對應一個app 比如新聞 商品交易 聊天 點評 音樂 電影 圖片 通訊錄 網盤等等都有各自的屬性 混合在一起 就四不像了 移動互聯網時代 手機桌面就類似傳統的門戶網站首頁 那些視圖將所有功能都去包在一個app的做法是自取滅亡 但是 獨立的app之間是可以挖個地方相互推廣其它app的


產品獨立很正常


1,應用太大,下載很慢

2,用戶需要的模塊會不一樣,分開開發,對用戶群會更有針對性。

3,測試成本。對於一個大而全的東西,測試時間會非常長。


針對移動互聯網,我覺得更注重的是用戶的垂直體驗,直接深入的體驗。就像「KISS(keep it simple)」原則一樣,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這樣可以保證用戶的深度極致體驗。不同於傳統軟體的一應俱全,移動互聯網更多的需要靈活性、便捷性。


分開做可以使單一功能應用做得更好。

功能更突出,簡潔,方便使用,用戶在下載這一應用時就已經有明確目的性,使用上會更專註沉浸,形成依賴。


即使在網頁上,大多數用戶也是分開用這些服務的。所以分開覺得十分正常。而且「豆瓣活動」的app好像也不是官方做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新上線的豆瓣圖片搜索?
豆瓣品牌小站與門戶網站品牌推廣迷你站在效用上有什麼區別?
豆瓣是用WordPress建的嗎?
如何評價《羋月傳》惡意營造輿論環境事件?
對於還沒有上映的電影,豆瓣網友是怎麼能夠打分並發短評的?

TAG:豆瓣FM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