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尤其是在當前國內的教育制度下


一說批判性思維,就有人開始說要「懷疑一切」,「question everything」。這是左派的浪漫。實際上一個人不可能懷疑一切。比如人不吃飯就要死這句話你懷疑一下。拿自己做個實驗。然後你就餓死了。

有很多人提過類似Matrix的思維實驗。比如你其實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裡面,身邊的一切都是電腦給你造出來的幻覺,你的肉體其實躺在一個營養缸里給機器當電池。你能舉出任何證據說這不對嗎?不能。

「批判一切」在實際上不可能。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學科幾百年來積累的經驗都拿來批判一遍。認知科學的研究表明,所謂獨立於肉體的思維是不存在的。我們的一切思維都是受到我們日常接觸的事物的限制的。一個原始人,生活的範圍不超過十幾公里,最多計算十以內加減法,他能批判的了「天圓地方」嗎?能批判的了地心說嗎?絕不可能。

「批判一切」在理論上也不可行。批判也要有一個基礎。一個理論不能自己批判自己。要批判某事,你就要拿出另外一套東西來批判。你說某理論邏輯有問題,這是用邏輯來批判。但又怎麼知道你這套邏輯就是對的呢?你用B來批判A,用C來批判B,用D來批判C。最後伊於胡底?

因此要培養批判性思維,也必須從一套正確的基礎出發。比如說,理論必須要符合現實,這就是一個正確的基礎公理。你也可以說,理論不必符合現實。XXX就是好來就是好,凡是理論不符合現實,那就是現實錯了。這就是錯誤的基礎公理。人民公社餓死人,這不是人民公社的問題,是因為有階級敵人搞破壞。什麼你說這裡都是鄉里鄉親沒有階級敵人?那你就是包庇階級敵人。主席說有5%的階級敵人,你敢說主席說的不對嗎?!

我不能證明給你看錯誤的基礎公理到底哪兒不對,就像我沒法證明一個人不是階級敵人。這最後落腳到哪兒呢?只能落腳到審美。理論不需要符合現實這種說法就是荒謬的,就是丑的。這種東西不能證明它錯,但我就是不信。

再舉一個例子,我說殺人越貨,偷盜搶劫這都是不好的。你說殺人越貨也很好。這世界就是叢林,拳頭大的說話,你有本事別讓我搶了去。這套說法在邏輯上也找不出任何問題。如果要一直這樣批判下去,就只能淪為徹底的價值相對主義。

所以培養批判性思維,最終還是要從培養審美開始,從教授給孩子一些正確的基礎公理開始。不管什麼亂七八糟都教一遍,然後讓孩子「自己判斷」,這是根本不現實的。

---

價值相對主義者也就是我們說的理中客。他們愛說的一句話是「有什麼區別」。既然你也要從一些基礎公理開始,獨裁者洗腦也要從一些基礎公理開始,你和獨裁者有什麼區別?這問題看似有邏輯,其實很弱智。我教你殺人放火是壞的,他教你殺人放火是好的。這真的就沒區別嗎?這得是讀了多少書才能讀成這麼糊塗?


孩子的定義不是很明確,我分階段回答一下吧。

針對幼兒:

面對學齡前和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孩子,家長所能培養的,其實不是多少符號性的知識,而是生活態度。人類的幼體對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好奇,雖然不認識多少字,但依然會渴求更多的信息。如果家長本身都是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習慣的人,那麼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其實不必刻意培養。孩子大量的時間都和你們在一起,他/她會模仿你們的言行和思維模式。你可以引導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保持好奇,嘗試著和他/她一起去問那十萬個為什麼。但要注意,如果自己不知道,千萬不要不懂裝懂。可以自己查閱資料,請教專家之後,再去回答孩子的問題。如果家長自己不具備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和能力,那麼建議先提升自己,再去教自己的小孩。

針對少年:

到了小學高年級和初中時,孩子在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下,相信已經有很多課業負擔了。這並不必然是什麼壞事。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中國上海的孩子成績名列世界前茅。孩子們學的語文、數學、英語、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知識,都是很有價值的。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建立開放的世界觀,不要盲目相信權威和教條。培養孩子的信息素養(能分辨信息的真偽、能找到可靠的信源,能高效地從互聯網上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如果孩子表現出了對科學知識的喜愛,那麼可以給他/她買很多高質量的科普讀物(不必限定學科,經濟學、物理學、生物學等等,都可以)。特別是要那些包含科學研究方法論(實驗設計、統計學、概率論等等)的材料。

高中以上,不太適合稱之為孩子了。針對這些人,我就不再詳細給出建議了。我寫的一本關於批判性思維的教程,大概在幾個月後就會和各位讀者見面。而我正在開發的一套批判性思維的課程(暫定線上),也會在幾個月後面世。屆時,我會再來推薦大家買我的書,或者來上我的課。目前,市面上其實也有不少關於批判性思維的好書,大家也可以買來閱讀。

從0到1總是很難的。家長能想到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其實已經很不容易了。這說明這位家長至少大致知道批判性思維是什麼,知道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不過,孩子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之後,就會去追問更多的問題,就會自己做出合理的推理,就能自己去判斷論證的可靠性。孩子養成了批判性思維的習慣,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就不會再盲目遵守父母給他安排的生活了。

對於大多數家長,恐怕這並不是自己的目的。一個只懂得聽從自己安排的乖乖仔好養,還是一個有自己獨立思考能力的小科學家好養呢?多數父母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總還是帶有家長的自負的。家長認為孩子只是個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認為孩子的想法不值得認真考慮。當孩子學會辨識邏輯謬誤,學會自己上網查閱資料,學會推理與論證時,我想絕大多數父母都要自愧不如吧。

所以,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難點不在於給孩子買什麼書,讓孩子學什麼領域的具體知識。最難的,其實就是父母首先要承認自己的不足,先去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再有意識地將孩子擺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慢慢具備批判性思維的習慣,然後再讓孩子自己,從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慢慢地提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小孩一生下來,就會哭會鬧,這是他對需要愛撫和餵食未得到時的批判。這是非理性的情緒表達式批判。

  小孩再長大一些,開始有獨立意識時,會天然抵制一切不讓他獨立意識成長的行為,尤其是父母的,開始覺醒並帶有一定理性,這是對妨礙他成長的阻力的批判。

  從這個時候起,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將變得極其重要。可以告訴他一些具有通識類的東西,以利他去把握。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培育他獨立自主的意識,讚賞他的成功。他因成功而知道了對錯。

  自尊而不是懦弱,自信而不是自負,自主而不是依賴,滿意而不是滿足,是產生批判性思維的沃土。

  他該批判什麼讚賞什麼,你其實無法教給他,至多會讓他稍微明白一點,甚至由於你做得不好,你會不再成為他的敬佩對象。

  但是,當他自尊、自信、自主、永不滿足時,他在成長的路上,會認真地去發現,該批判什麼,讚賞什麼。

  有一本從國外翻譯過來的書,美籍德國哲學家,赫伯特.馬爾庫塞著,叫《單向度的人》,書中說了一個道理:人應該具有兩種思維,一種是肯定性思維,一種是批判性思維,缺乏任何一種,都是不健全的。他有個推論,說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什麼就能生產什麼,物質財富是極大地豐富了。以至一個顯貴穿什麼面料的衣服,一個普通人也能享受。這種需要得到不斷滿足的狀況,讓人喪失了批判性思維。因此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是殘酷的,剝奪了人的批判性思維。

  當時,我正在接觸貧困問題,讀到此書讓我震撼。人家都在研究這個問題了,我在想的卻是貧困地區的生存問題。真有點夏蟲不可語冰的感覺。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沒有一種發明創造,沒有那項成功,沒有那種進步,不是從批判開始的。

  記得馬克思曾有一句人生格言:「懷疑一切」,於是他一生都走在了批判中確立的路上,直至他的輝煌頂點。


我認為,批判性思維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和思維過程。

關於概念不再展開,題主關注的是對孩子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

不同的孩子可能短期的培養思路有些不同。

先說大一些的孩子。

大一點的孩子已經有教育基礎了,之前和我們後課堂的創始人乃嫻老師一起給teenager做批判性思維講座,多數孩子都對這種思考的方式方法很感興趣。

比如期間一個例子 ,孩子放學回家,媽媽讓孩子馬上去作業,孩子說我很累、休息一下再作業,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解決問題?最後大家很激烈的討論,這種問題是屬於「更好/更壞」的問題,我如果要給出「休息一下再作業」是「更好的解決方法」,我應該如何說明(這裡面就用到多個批判性思維的方法)。

所以,對於中學生來說,參加一些比較好的針對性培訓會獲得直接的好效果

或者和鄰居小朋友們結伴開展一些基於項目的學習(PBL)也不錯,我認識一個研發高管爸爸,就用PBL的方式,帶著自家孩子和幾個孩子同學一起用項目方式學英語、練習presentation,一個學期下來也提高很多。不得不說,國內這類的學習和討論還是在國際學校比較多。

總的來說,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主要是給他們一些方法,然後讓孩子們自己尋找自己想要探索答案的問題。

小一點的孩子,我覺得更簡單。

因為小孩子受家長影響更大一些,所以家長的思維水平和高度決定了孩子的高度。

重要的是在日常的活動中,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提更多問題。

再舉個例子,我家小朋友(五歲半、幼兒園大班)特別喜歡看動畫片,我一開始也是拒絕的……後來反而讓小朋友更加惦記動畫片。再後來我和她一起看(挑選過的),在其中發現問題並一起討論,開始我提問題比較多,比如小馬寶莉里,小馬紫悅講話比較委婉,有時候會說一些white lie,我們就討論在這種情況下撒謊對不對。後來她也開始提出問題,看動畫片的過程中也有思考,這對我來說,動畫片就不那麼糟糕了。

另外,不斷鼓勵小朋友提出問題,不久就會驚訝於他們的思維張力了

對於小學生來說,可以考慮參加一些主張批判性思維的機構,比如上海的可以考慮,加入我們後課堂的晚托班:)

最後講一句,雖然國內的教育體制有種種限制,但影響孩子最多的還是自己的家,始終保持自己的學習力、提高思維能力的家長,教不出沒有思維能力的孩子的。


見得多了,頭腦之中就會有比較,比較多了就知道一件事情其實有很多原因,會產生很多結果,為啥要過獨木橋?為啥要是非黑白如此分明?

1、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可抹殺觀看的權利;

2、言論自由,思想自由,不可抹殺自由表達的權利。


其實孩子是天生有批判性思維的,他們永遠在追尋為什麼。在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不要感到厭煩,不要敷衍,和孩子一起找為什麼。孩子能保留一顆問為什麼的心,就不會丟失批判性思維。


所謂批判性思維實際上是英語critical thinking的劣質翻譯,critical有重要的,理性的,批判的種種意思,所以有人說critical thinking就是question everything這個說法是偏頗的。

Critical thinking的核心實際上是獨立的邏輯思考,而所謂邏輯其實就是基於我們這個世界發展規律總結出來的一一對應關係,比如說你生病了,在遠古很可能就給你請一個巫師來,給你做一通法,大多數人因為害怕巫師和巫術所以出了一身汗,激素水平狂飆,很多其實很簡單的病症就消失了,那麼遠古的人說是巫術治好了你的病合乎邏輯嗎?答案在今天看來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在當時,人們有辦法去了解人類的情緒,激素水平,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嗎?

所以說,Critical Thinking的一切的基點是Correlation不等於Causation這個邏輯。

根據人類現在掌握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我們已經能對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事件總結出其出現的原因和其發展的趨勢,這是基於我們正確的認識事件一一對應關係的結果。對於孩子來講,我們需要做的重點是在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不要破壞孩子的想像力,比如說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多米諾骨牌的玩法,告訴孩子是因為一張骨牌的重力平衡被打破所以它才倒,所以被另外一張骨牌壓倒還是被風吹倒都可以完成這個遊戲,讓孩子去想更多的玩這個遊戲的方法,我敢保證你會被驚艷到。

細講下來所謂一一對應關係實際上就是對一個事件的解構和重構,當A事件引發了B事件的時候可能並不是整個A事件的作用,有時只是A事件的一個因素,我們說A1,引發了B。而A1引發B的邏輯很可能是A1引發了B1,而B是B1被觸發的體現。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開燈的時候開燈的動作是A,開關的物理閉合是A1,電流的流通是B1,而燈亮了是B,就是B1的體現。Critical Thinking的角色就是幫助你認識到A1和B1的關係,以及整個系統運行最基本的邏輯,這樣在你家燈壞了的時候你會考慮是不是開關壞了,或者是跳閘了,或者是管線燒了,或者是燈泡壞了,而不是簡單的去看開關和燈泡。

在人類社會這個巨型的複雜系統裡面,結構和重構能力是至關重要的,甚至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成功程度和他的邏輯思維能力是直接相關的。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是要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是有規律的,我們要讓他了解規律運行的道理,教會他解構的辦法,讓他發散性的去思考別的玩法,在有序里構建無序,在規則里創造混亂,才是我們教育的方向。


方法有很多,可以通過讀書、討論、聽課等方式不斷訓練自己的思維力,我們每周都會推薦相關的書籍,同時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歡迎關注我們哦~ 本周推薦的書籍是《批判性思維工具》

C計劃是一家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會企業。公眾號ID:PlanC-Edu

周末薦書:每周一本與課程相關書籍,共讀共學

作者: [美國] 理查德·保羅 / [美國] 琳達·埃爾德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原作名: Critical thinking: tools for taking charge of your learning and your life 譯者: 侯玉波 / 姜佟琳 頁數: 289 叢書: 批判性思維叢書

當我們遇到「愛國」事件,有人質問你「難道不打算站起來支持你的祖國?」時,你會有何種感受?是羞愧,還是急於辯駁?

一個批判性思考者,會意識到語詞的模糊,提出如下問題:「站起來」指的是什麼?為什麼不是「躺下」支持,或者「上躥下跳」地支持?無疑對方是要我們愛國,但愛國指的是什麼?一種解釋是,當你的國家發動非正義的戰爭時,如果你拒絕支持,就會被貼上不愛國的標籤;而另一種解釋是,如果你的國家發動正義的戰爭,你有責任去支持你的國家;如果戰爭是非正義的,你有責任去反對這場戰爭。

這個例子來自《批判性思維工具》。《批判性思維工具》是批判性思維學習的又一本經典入門書籍。與其他入門書籍相比,這本書有一點抽象,重點講述了批判性思維的原理,包括如何提問、如何學習、自我理解、策略性思維等,同時強調要做一名公正的、有道德的思考者。

而我們今天將重點和大家分享《批判性思維工具》總結的44種贏取辯論的詭計。接著上面愛國的問題,如果對方質疑你的愛國主義,而你問他有哪些證據證明你沒有愛國,那麼他也許還會試著將舉證責任轉移給你:「那你又做過什麼事情表現出對國家的忠心?」而這,就是轉移舉證責任的詭計。與此相關的,還會有轉移受眾注意力、巧妙轉移話題等詭計。

另一大類的語詞詭計是通過富有感情色彩或者抽象含義的詞語來影響對方的判斷。一些操縱者往往只用正面的辭彙來描述自己,用消極的辭彙來描述對手,以達到說服眾人的目的。比如,操縱者稱自己相信民主、自由、穩定、公平、和平、安全、文明、開放、獨立、包容,語式包括「我們是自由的代表」「公正堅持我們要……」等等,而稱反對者,則用暴政、壓制、衝突、恐怖、暴力、野蠻、專政、狡詐、殘忍……等詞。這些表述往往給聽眾先入為主的感受,而忘記理性判斷。

悄悄扭曲別人的觀點,也是醜化對手形象的一個重要手段。這也被稱作「稻草人謬誤」——你的炮火看似很猛烈,但其實攻擊的都是你塑造出來的一個稻草人。例如,有人想要改革我們的司法體系,那反對者就可能用稻草人策略來歪曲他的觀點:「那我想你是要釋放所有的犯人,進而將我們置於更加危險的境地」。

怎樣破解這樣一些詭計?不妨抽空翻開《批判性思維工具》一書,也歡迎你參加C計劃最後一次開課的「破解談話圈套」。三周課程,將主攻概念歧義、轉移話題、錯誤類比等謬誤詭計,助你破解政治宣傳、商業廣告、人際對話中的種種混淆視聽。


我覺得培養兼聽則明和獨立思考精神更重要


如何培養不是很精通,不過我知道怎麼沒的:

犟嘴,啪


看一個月新聞聯播…然後給他一台已經翻牆的電腦


哎呀別鬧了親,好好享受下你家孩子老老實實的時光吧,等他到了青春叛逆期的時候想收都收不住啊


讓他上IB

有一門課叫TOK,就是培養Critical Thinking的,只是學費貴了點……


讓他懷疑父母和老師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所謂「批判性思維」,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高深莫測。其實就是對現實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提問,然後透過現象去了解問題背後的問題

現在諸多中外老師,都開始逐漸強調「批判性思維」對一個孩子的的重要性。

尤其現在處於互聯網時代,信息太多,真假難辨。可能今天你看一篇微信文章,你覺得很有道理,而明天你看微博新聞,觀點不一樣,但好像也有道理。

那這時候,你是要「人云亦云」,還是「以偏概全」?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用直覺代替了理性,所以總是在不經意間犯了邏輯上的錯誤

而掌握了「批判性思維」,也就是保持了選擇和甄選信息的意識,尤其是對孩子,在這個繁雜紛亂的世界中,形成自己的判斷才能保持清明

那麼大家來看看這幅圖:

許多社交媒體最早給這幅圖取名叫做「最坑娃的媽媽」。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很容易被標題所帶偏,而如果你用「批判性思維」去觀察這幅圖,你就會發現,其實這位媽媽是把這把傘罩在了一個佝僂的老年人頭上,只是身體恰好被遮住了這位老人。那你還會用玩笑的態度去看待這位媽媽嗎?

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

1 理性判斷先行

理性,就是不被感情操縱,要經過深思熟慮,有理有據,做出明智的判斷。

因為事情不總是有正面和負面的兩維思維,總是要跳脫出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這樣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才會客觀、全面一點。

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可以去理解不同人的的思維是如何產生的,進而去反思我們日常的行為和表達方式,儘可能避免極端化的、情緒化的表述。

2 接納多元意見

很多問題都是複雜的,有時候「眼見」都不一定「為實」。

柴靜中的《看見》說過這樣一句話:「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要不斷提醒自己和孩子,文字或事實的背後可能還有許多被遮蔽的東西

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平等對待不同角度的觀點。不要想著怎麼說服別人,也不是說把別人的意見都接納,只是我們要用辯證的態度去接納多元意見

3 不懈質疑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經常會被大人調侃是個「問題兒童」,那時我們對這個世界抱著一切的「懷疑」。但是進入學習階段後,因為升學的壓力,我們漸漸習慣了做聽者,失去了質疑與批判的熱情。

但現在,判斷性思維應當在孩子幼年時進行引導,我們要讓孩子堅持做一個會提問的人!

就拿平常廣告中最常見的話,「這款榨汁機的榨汁功能增強了43%」,事實真如此?我們不妨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一下,這款榨汁機的榨汁功能與哪一款做對比呢?是手搖的,還是機械的呢?

我們要鼓勵孩子說出「我認為真相是什麼」,而不是「我爸爸如何說」 「我老師如何說」。

批判性思維能力,真的是剛需,只是大多數人沒意識到。

尤其是在咱們的應試教育下,孩子們太容易跟隨大流,被社會塑造得沒有創造性,從未思考過人生本就有多種可能

或許還有很多家長早也習慣了這個社會現在的模樣,但請不要忘記,我們的孩子還可以生活在一個更好的社會中

文章全文:100%孩子都缺少的思維方式,你應該提早教給他


上周六我剛好面向學生和家長舉辦了一場關於批判性思維的公開課,所以在看到這一個問題時就忍不住碼字的衝動了~

公開課上,在簡要地追溯了西方批判性思維的起源和歷史之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星巴克能否在諸如故宮之類的文化遺產區域開設門店。 以下是得到的一些回答:

「我是支持的,因為每個人都喜歡星巴克,大家知道這只是在提供服務。」

「堅決反對!如果星巴克在故宮經營,那麼接下來博物館將被西方品牌佔領,這將威脅到中國傳統文化。」

「我認為不可以,故宮是神聖的地方,不是市場。任何企業都不可以在故宮內部經營,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

在上述三個回答中,只有一個答案體現了批判性思維,並得出合理的結論。你能說出是哪兩個回答有邏輯錯誤嗎? (接下來的我會對批判性思維進行詳細闡述,該問題的回答將會放在篇末)

到底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

批判性地思考,是系統地訓練你的推理邏輯與論據分析評判。批判性思維需要質疑你的假設,測試你的結論,最後做出明智的判斷

批判性思維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如果沒有正確的推理,我們就沒有一個可行的方式來識別真相、獲得完整的信條。

我的母校——哈佛大學的校訓是「Veritas」,在拉丁語中意為「真相「。這體現了哈佛教學的人文精神,即:為學生提供知識工具去尋求真理。哈佛代表了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西方學術傳統。

批判性思維與我們正常的習慣性思維模式到底有什麼不同?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一直致力於研究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兩者的區別與聯繫。我們的習慣性思維模式往往容易受到情緒衝動、普遍偏見和隱藏慾望的影響。

相比之下,理性思維可以將正確推理與錯誤的推理區分開來。「哲學之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 - 322年)為推理和論據分析制定了系統化、條理化的標準。如今,這個批判性思維領域有一個被大眾所熟知的名字——邏輯

雖然在亞里士多德之前就有人討論了辯論的本質,但他是將這方面理論進行系統總結的第一人。他設計了著名的邏輯順序——「三段論」

Premise 1: All men are mortal.

Premise 2: Aristotle is a man.

Conclusion: Therefore, Aristotle is mortal.

前提1:所有人都終將一死。

前提2:亞里士多德是人。

結論:因此,亞里士多德終將一死。

在這個邏輯順序中,「前提2」根據「前提1」做出推論以得出結論。如果兩個前提都是有效的話,那麼必然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亞里士多德終將一死」。

在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時應避免的五大邏輯錯誤:

1. 轉移焦點:引入與手頭無關的話題以分散對方的注意力。

例:(妻子與丈夫爭吵)

丈夫:「吃午飯後你洗碗了嗎?」

妻子:「我忘了洗碗,但我打掃了房間,還洗了所有的衣服。」

丈夫:「可是洗衣服和洗碗有什麼關係?」

妻子:「無論我做什麼你都在挑刺!」

2. 訴諸大眾:以被廣泛接納為理由服人。

例:每個人都從互聯網下載音樂,所以有沒錯呀

3. 滑坡謬誤:誇大後果——不合理使用連串因果關係。

例:我們不應該讓員工在星期五穿便服,否則他們就會每天穿拖鞋和短褲來上班。

4. 情感訴求:操縱對方的情緒反應,而不是作出有邏輯的論證。

例:在餐桌上,鮑勃不想吃蔬菜。 他的媽媽告訴他,想想非洲那些沒有食物吃的貧困兒童。 (鮑勃的媽媽試圖讓他對自己不吃蔬菜的行為感到內疚)

5. 無關訴求:這一訴求一般指依賴於一些對某一事物或主題並不專業的外行人或資源。

例:如果一位著名演員代言某品牌,則認為這一品牌非常有效。

最後,以下是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引用批判性思維的建議:

(當然,這些建議也有助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批判性思維)

1. 不要假設;而是用論據支持你的觀點

2. 不要概括一個問題,泛泛而談;用具體的例子來支持你的論點

3. 不要試圖引起情緒共鳴,特別是在涉及諸如宗教或政治等爭議性話題時。

下次當你讀一篇文章,或是與你的老師辯論,又或是說服你的同事、朋友時,嘗試使用批判性思維與邏輯來加強你的立論吧!

附: 本文最初關於星巴克是否可以在故宮經營的問題,三個回答中只有第3個在邏輯上是正確的。 第1個急於泛化,因為「人人喜歡星巴克」,所以星巴克在故宮是可以接受的。 第2個是一個滑坡謬誤,試圖使星巴克與所有在北京經營的「西方品牌」之間發生虛假聯繫。


推薦一本書《學會提問》

(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

現在出了第七版。

相信裡面會給你答案的?


看《微型小說選刊》


很簡單啊多問為什麼或者說多去質疑就行嘛


批判性的思維,需要質疑一切。

質疑一切是一種開放性思路。我們利用經驗與常識但又不能被其所束縛。經驗與常識往往掩蓋本質。

當遇到問題不由自主的引經據典時,你實際是以前人的眼睛看待當前事物。


推薦閱讀:

天下真的沒有無不是的父母嗎?
家長應該怎樣對待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侵犯行為?
別人(包括領導、客戶)家熊孩子來我家玩,破壞我家孩子玩具怎麼辦?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哪些我們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的行為或事情,對孩子的影響卻事關重大?
有哪些適合幼兒和兒童觀看的動畫片?

TAG:育兒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批判性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