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全球風暴》(Geostorm)?
編劇腦洞真大……那麼牛逼的一個超級工程,系統重啟的難度居然大過終止自毀程序……哦,我忘了,那個自毀程序還不能終止……WTF!
系統重啟還要美國總統的生物特徵做密碼……還特么沒備份!全球幾十億人的命啊!聯合國答應嗎?普大爺答應嗎?
不過,大家也別看不起《全球風暴》這種爆米花電影,人家故事爛歸爛,製作不含糊啊,也是妥妥1.3億美元成本。按照裡面那幾位的片酬,估計1億都花特效上了……
這種特效電影就像航空發動機一樣,只有好萊塢一家能製造。現在中國電影在嘗試,但差距嘛……捂臉逃走……
看見好幾位嚷嚷為什麼不改編《中國太陽》的了……作為改編過一稿的人,要痛苦捂臉告訴你們,劇本寫出來是要拍的,您光自己寫的嗨沒用啊……只要涉及到外太空、近地軌道、航天器、失重環境、宇航服、太空站,以及地面的異常或極端天氣呈現,美術指導和視效總監基本都會痛苦捂臉思索,然後在他們抬頭開口想要加錢之前,製片人就會揪著你去小黑屋改劇本了……
《全球風暴》里,涉及航天系統的部分,忘掉科學細節,劇情合理不合理也另說,視覺設計和製作基本沒毛病,該有的全都有,意思也都對。當然這片子蘿蔔快了不洗泥,貪多嚼不爛,大面看都過得去,但細節就比較糊弄事兒了。比如大洪水鏡頭和《2012》比,雪災鏡頭和《後天》比,空間站爆炸鏡頭和《地心引力》比,就顯出糙來了。
但是人家好像也沒打算把心思放在這上面……這種片子簡直要把內心動機寫在臉上了:怎麼好賣我就怎麼瞎編唄……各種政治正確、老白男價值觀、政治幼稚症、小心機的市場算計,一鍋大雜燴亂燉,熱乎乎鬧哄哄也貌似香噴噴……中國觀眾還挺愛看,意外驚喜是居然還有IMAX+3D!買一送一那必須是大片啊!
這種奔著全球票房來的電影,求仁得仁,我們也沒啥好抱怨的。要麼不服憋著,要麼就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追趕吧。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再牛逼的電腦,出了故障,也只能重啟解決問題。
1 男一號這位偉大的軟體工程師,不僅開發軟體只留了1個後門(被反派利用且鎖死),還設定了啟動自毀程序之後無法關閉(致使空間站被毀),並且關閉該系統超過半分鐘可能導致世界末日,
神特么開發了至少三年的系統!
我靠你哪天突然想解決個BUG怎麼辦!!
你丫執行任務的時候輸錯代碼了怎麼辦!!
2 沒錯,偉大的工程師居然沒給機械手寫入自動停工程序,他自信的認為這種高科技玩意不會被黑
於是機械手被黑客入侵,亂甩亂砸,導致重要資料損毀
要知道POSTAL 2(喋血街頭2)這種反人類遊戲都有卡bug檢測,玩家卡牆會被自動移到開闊位置
憑這編程序的水平,地表那麼多神級黑客隨便拽出來一位,豈不讓建築工地美翻天??
3 人員數據可以全部聯網隨時雲同步,卻不能記錄WARNING(警告)和ERROR(出錯)。嗯,難怪中國自己搞了個天宮一號。
4 重啟不需要5秒的系統,加個遠程重啟功能是有多難啊
5 整套系統唯一沒邏輯和智商bug的竟是不由主角團隊開發的還原卡……
總結:男主及其團隊須為自己不如一個大學畢業生的編程能力背鍋
地球的內心是崩潰的。觀眾也是。
&>&>&>&>&>&>&>&>&>&>&>
本身就是場災難
用「胡來」二字形容[全球風暴]再合適不過了。
因為劇本太扯了。
首先有一點要說明:
我們期待的災難片翻江倒海的大場面,在片中所佔比重不大。
影片真正的重心,在於一場全球災難背後的陰謀。
所以它的劇本,理應比其它災難片更重要:
重點既然不是天災,而是人禍,那麼人禍就要有其合理性,人物要有動機。
可這起「人禍」從肇始到化解,所有人物的行為動機都……不靠譜啊。
事情是這樣的。
為了抑制自然災害,人類造出了一個叫「荷蘭男孩」的全球氣象衛星系統。
自如控制全球個體天氣,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結果有一天這貨出故障了,把香港炸開了鍋,搞到你們的吳彥祖開著小車滿街逃命。
主管這套系統的麥克斯·勞森(吉姆·斯特吉斯飾),察覺到不對勁。
為此找回了他的哥哥,系統的總設計師傑克(傑拉德·巴特勒飾)。
儘管兄弟倆因為工作上的舊事,已經幾年沒說過話了,但還是要合作查明真相。
好了,故事的主線和副線都有了:
主線自然是查清故障真相,看看究竟是誰在幕後搗鬼。
副線,則是兄弟二人的關係修復。
然而這兩條線都扯得可以。
下面進入劇透模式:
調查之初,大家以為是總統乾的:
只要系統出了故障,原定的交出控制權計劃,就不能實施。
主控全球天氣的大權,依然握在總統手裡:這玩意兒可比核武器狠多了。
十分緊張的麥克斯,急忙把此事告知國務卿(艾德·哈里斯飾)。
不想國務卿剛一聽,立馬拔槍要殺人滅口。是他乾的。
大哥,咱好歹玩的是顛覆全球的大陰謀,可不可以穩重一點?
人家還沒懷疑到你頭上就要拔槍,主動送上門。
何況這麼大的計劃,就沒有個應急預案嗎?
一遇變故只能靠自己開槍解決,大哥你是在劫道嗎。
而事情真相揭穿時,麥克斯和他的女友帶起總統溜了溜了。
國務卿大人氣急敗壞,竟然親自開車追殺,抄起了心愛的火箭筒,要跟對方玩命。
這種智商和心態是怎麼當上國務卿的。
當他最終被擒時,說出的作案動機,更是可笑:
試圖通過製造災害,讓世界格局回到雅爾塔體系那會兒,美國藉此重新制霸全球。
天啦嚕。大爺你醒醒好不好。
這麼兒戲的陰謀,哪是一個國務卿能幹出來的。
根本就是三四五六七八流動作片里的神經病恐怖分子啊。
智商不在線的,除了國務卿,還有總統保鏢。
這位保鏢妹子是麥克斯的女友。
當她從男友口中,得知這事可能是總統乾的,震驚了。
二話不說,立馬幫著男友劫持總統去了。
心疼總統一秒。
除了主線陰謀扯到哭,副線也是應付了事。
按理說,傑克與麥克斯兄弟重歸於好,得有個過程。
可這倆在阻止陰謀期間,好像只談工作,沒啥感情交流啊。
你倆是怎麼突然和好的喂。
片中,傑克選擇自我犧牲,女工程師也一言不合就跑回來要跟他一起死。
倆人的感情線也毫無鋪墊。
綜上,[全球風暴]真的是一部災難大片。
因為它的劇本,本身就是個災難。
順便補一刀:你們的丹尼爾·吳只是個客串,飛快地領便當啦!
哈哈哈哈哈哈哈。
文 | 冀翔
編輯 | 不器
圖 | 玄覽
我覺得女二才是美的一批。
還有電影結尾本以為男一和女二到外星生小孩了……今年67歲的老爺子在結尾不出意外的又被正派一拳打倒在地,不容易啊。
最後補一個前段時間剛剪的艾德哈里斯視頻:來感受這雙藍眼睛的魅力吧!bilibili嗶哩嗶哩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5642057感覺編劇A片下多了,硬碟壞了,想出這個病毒搞壞空間站的老梗。為了撈大陸的票房,要和中國扯上關係,又不敢崩塌北京上海,於是香港每年要被炸上個幾百次。爛片總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把科幻災難片拍成了魔幻意淫片。2星半
《全球風暴》來了,吳彥祖居然出現3次就領盒飯!
本文由一萬幀電影公眾號(tens-frames)原創首發。
由電影《獨立日》系列編劇迪安·德夫林執導的災難片《全球風暴》已於日前(10月27號)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稍晚於北美一周。
電影上映當天,我就趕了最早的一批次去看。沒想到,和我同行的觀眾竟很多,使我不禁感慨外國商業大片對中國觀眾的吸引力之強。這其中也可以預見的是,《全球風暴》在中國大陸的票房,不會很差。
全球風暴
Geostorm
我這麼說是因為,相較於中國大陸,《全球風暴》在北美地區卻票房慘淡。自10月20日在北美上映後,首個周末的票房數只有1330萬美元,全球首周收入也僅為4960萬美元。
我想,對這樣的票房,導演兼編劇迪安·德夫林是不會滿意的。首先這是一部科幻片;再者,對一部分女性來說,《全球風暴》是一部全男神班底、狂激腎上腺素的科幻大片;而對一部分男性來說,全片只要有了美女特工莎拉——澳洲女星艾比·考尼什——的性感身材出鏡就OK啦。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在北美,和低迷票房相掛鉤的是,這部片子的口碑似乎也不是很好,新鮮度不足,評分低下。甚至在某些影評人看來,該片劇本糟糕,特效也難稱令人滿意,整體上無甚新意和趣味,「假設你從來沒看過電影,《全球風暴》還挺讓人興奮的。」某影評人如是說。
是的,我部分同意上述影評人的看法,諸如整體上無甚新意和趣味。但從我自己的觀感來說,假設你看過了《全球風暴》,你會覺得,它還挺讓人興奮的。
我已經說過,《全球風暴》是《獨立日》系列的編劇迪安·德夫林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去除其科幻兼災難的屬性不說,它的明星陣容就挺讓人感興趣,尤其是加入了亞洲面孔、華人演員吳彥祖之後,更讓人相信導演的野心可不僅只局限於北美市場——對於吳彥祖的廣大粉絲們來說,既是男神出演的電影,再怎麼樣也要去支持一下的,何況片子的題材還算吸引人。但沒想到,吳彥祖出現沒幾次,就乾脆下去領便當了。
不過,給導演帶帶流量也好。
編劇迪安·德夫林將故事的背景設定在距今不遠的將來即2019年。彼時,全球環境急劇惡化,自然災害猖獗,且愈演愈烈。為了應對隨時會致人類滅絕的環境恐怖危機,世界17國聯手通力合作,搭建起能有效防控惡劣天氣的強大衛星網路系統「荷蘭男孩」,並在遙遠的太空創設了規模巨大的太空監測站。
這一系統的主要負責人,是一對親兄弟傑克·羅森和馬克斯,分別由好萊塢硬漢傑拉德·巴特勒和英倫小生吉姆·斯特吉斯飾演,他們是親兄弟,同時也是互生嫌隙的親兄弟。
當系統「荷蘭男孩」首次出故障時,弟弟馬克斯找到哥哥,希望已被自己革職的哥哥傑克能夠重回太空,修復此系統。
修系統的事情其實很簡單,但之後發生的諸如同事馬克穆德死亡、香港地區大範圍爆炸卻被媒體報道曰「煤氣泄漏」、以及吳彥祖飾演的鄭龍趕來告知馬克斯自己的猜測,途中竟被汽車蓄意撞死的事件接連發生後,兄弟倆尤其是哥哥傑克首先意識到,這絕非普通的系統故障,而是有人惡意為之。
然而究竟何人所為,出於什麼目的,一切暫不明朗。
但起碼,兄弟兩人意識到了。
到這裡,觀眾或許會和劇中人物同樣的心情,開始變得激動,不安和憤怒。當然,還有興奮,因為大家知道,好看的地方要來了。
是的,編劇在此將一系列的事件逐一但越加緊鑼密鼓式地交待出來,懸念密布,極大增加了戲劇性,成功拴住觀眾的注意力。
接下來,就是兄弟倆太空與地面的對接,攜手與暗勢力鬥志斗勇、直至揪出幕後最黑手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挺讓人興奮的,反正我在看的時候,特別享受猜測「誰是卧底」和一口氣突然堵在嗓子眼兒上的快感的,像是過山車。總之,甭管它搬沒搬套路,有沒有新意,起碼在那一刻,我是被愉情的。
嗯...看準了,不是「被偷情」。
很值得一說的,是影片腦洞大開的創意細節,體現在無數震撼的視聽場面,如地熱可煎蛋、不跑就被秒變冰雕、數百米海嘯一瞬間衝垮玩具一樣的迪拜高樓等,其花式特效極具帶入感。
從氣象災害到地質類型可能引發的滅絕性災難,影片一網打盡,海嘯、寒潮、冰雹、雷暴、龍捲風、高溫地陷等花式虐地球法輪番登場,集中呈現;好萊塢災難片中套路式的毀滅地標性建築的場面在此絡繹不絕,迪拜、里約、東京、奧蘭多、孟買、莫斯科、香港等地無一「倖免」——要知道,影片的時間設定在兩年後的2019年,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你不怕?
用這種設定(小心機)俘虜觀眾,身為編劇的迪安·德夫林的的確確聰明了一把。
來自導演很合時宜的微笑
除去這些編劇技巧和視聽方面的「興奮點」,還有別的嗎?
當然有了。
《全球風暴》大膽「介入」了政治陰謀,黑了把(不知是誰)總統。我能明顯感覺到國內觀眾在這一情節點出現時有趣的反應,一種不言自明的幽默。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編劇的腦迴路太活絡,他知道何時博得觀眾的興緻,如何玩弄觀眾:當觀眾幾乎都以為這個幕後黑手就是總統時,再來一個急轉彎——
是了,幕後黑手怎麼能是總統呢?
政治場上,不想當山大王的猴子,都不是好猴子。
《全球風暴》是一部環境友好的主旋律電影,教義自不必多說,「全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同一個世界,應有同一個夢想。兄弟解開心結的過程幾乎承包了影片所有的淚點,艾比·考尼什的帥氣表演真是令我瞠目結舌,當然,吳彥祖也貢獻了不錯的戲份。
如果你剛好無所事事,或正為生活壓力所迫而心有戚戚,不如去看場災難片,看完以後,倒是會覺得通體舒暢。
我想,古人說的以毒攻毒,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於電影中造夢,也於電影中解憂。
災難片,尤其是好萊塢災難片,往往不僅僅讓觀眾看特效,它還有一些意識形態的探討,親情扭結成的美國家庭倫理的表達,這些東西,一旦形成,慢慢就會塑造災難片的類型套路,《全球風暴》便是這種類型片的典型延續,儘管對於導演迪安·德夫林來說,這還只是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
災難片有套路
《全球風暴》在找新路
導演德夫林和災難片常客羅蘭·艾默里奇算是老搭檔了,從1992年的《再造戰士》便開始合作,由他編劇、艾默里奇導演的電影就有五部,包括曾經聲名大噪的《獨立日》。所以對於災難片,德夫林雖然在《全球風暴》之前沒有親自擔任過導演,但是怎麼拍,他已經很熟稔了。
災難片這個片種,最早並不是《後天》、《2012》這一類,如果要追溯老祖宗,可能需要拿出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國際機場》一片。但要是看劇情,無非還是飛機中有恐怖分子打算引爆炸彈,而主角力挽狂瀾拯救機上人員的驚悚片模式,有點類似2014年連姆·尼森主演的《空中營救》。
所以,剛開始的災難片只是提取了一個「災難」的概念,並不需要沒事就毀地球。後來,災難片又融合了恐怖片、科幻片的類型跨界,比如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詹姆斯·卡梅倫的《泰坦尼克號》,以至於《生化危機》系列,都是混搭的災難片,如臨大敵中的「敵」,可以是外星人、自然生物,也可以是病毒,或者是自然災害。
簡而言之,災難片的核心得有一種氣氛,叫做「末日情愫」,這種人類幻想被滅種的心理疾病,在歷史上是有根據的,最早來自於《聖經·創世紀》,其中「諾亞方舟」部分的故事,便是這種「疾病」的真實寫照。
其根本是因為古時候的人們對於外界是不可控的,所以自然催生出了焦慮,想著自己什麼時候死,順便也要操心下人類什麼時候滅種,這就是所謂的「集體無意識」,即使我們現在的科技再發達,也還是無法擺脫這種心理,如果沒有這種「憂患」,文藝創作恐怕便要失去很多樂趣了。
而在上個世紀,隨著原子彈爆炸、冷戰等大事件的上演,人類從對自然的恐懼,轉為對人類自身的、科技的恐懼,《全球風暴》中國務卿最後的言辭便是如此,所謂的「末日」是毀滅,被毀的是人類,只要有兇手就好,至於兇手是誰?不太重要。
而在本片中,發動災難的元兇便被設定成了人類自己創造的名為「荷蘭男孩」的氣候系統,這便是「原罪」意識了,不僅是創造它的男主角有「原罪」,人類自己也是罪惡的一部分,雖然「自作孽猶可活」向來是好萊塢劇作法的套路,但是這次的革新,算是德夫林在艾默里奇的故紙堆上找的一條新路。
地球可以毀,「美中」不能滅
開篇就說過,災難片,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由艾默里奇逐步帶動的災難片,很能見意識形態,從他安排災難發生的國別、地區,以及片中的英雄是哪國來看,就可以會心一笑,知道現在國際地位上、國家關係間、影片市場上的謎底了。
比如最老的《獨立日》,那時候艾默里奇和德夫林只會拿美國說事,外星人毀也是毀美國,而英雄同樣也是美國的特產。那是1996年,美國時任總統是柯林頓,美國的經濟,以及在國際上的地位再次振興,眼中主要還是自己,所以《獨立日》也只有美國人,黑人勇士、白人總統,處理好內部的種族協調問題,就夠了。
發展到了《後天》,稍有改變,國際氣候大會在第三世界的印度召開;美國英雄也需要英國一幫氣候站的研究員輔助。到結尾,美國總統犧牲,西方世界被毀,非洲和拉丁美洲倒成為了上帝的「應許之地」。那是2004年,時任總統是小布希,伊拉克戰爭爆發一年多了,這場戰爭讓美國政府在國內被民眾厭棄,讓美國身份在國際遭人口舌,所以《後天》不再死守著美國一畝三分地,視野開了,不僅奇觀感更強,意識形態也頗為有趣。
到了《2012》,更有意思。美國人面對世界末日,自己已經沒轍,倒來求助中國,在西藏暗造的「諾亞方舟」是中國人的權柄,美國人只是受庇護的一員而已,頭立馬就低了一大截,底氣盡失,不知道美國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什麼情緒,但我能猜到,中國人在電影院看此片時絕對暗爽。
這是2009年了,時任總統是奧巴馬,美國第一任黑人總統,在國際上的動作明顯比小布希安分的多,任期內主要為國內的醫保法案操心。但中國在改革開放30年後,國際地位、國內經濟以及各項指標,都極大的提升,好萊塢一是為了中國電影市場,二是暗喻美國其時在國際上的尷尬局面,所以做了這樣的打算,自然值得玩味。
而在這次的《全球風暴》中,雖然沒有《2012》那樣露骨,然而受災國家並不是那麼隨便。首當其衝的是阿富汗某個村落;其他的國別地區諸如里約、孟買、迪拜等,都是非美國境內,中國的地盤的確涉及了,那就是香港,但是中國內地只把上海外灘做了一個亮相而已,並沒有讓它遭受莫斯科的「火」、里約的「冰」,或是迪拜的「水」。好萊塢這次處理中國時,秉持的原則是「不碰,但讓其參與其中」,然而惡趣味還是有的,比如對於吳彥祖扮演角色的處理,就很見「惡趣味」,或許因為,現在的美國總統所引起的新聞就很「惡趣味」吧!
哈佛大學教授薩繆爾·亨廷頓在其著作《文明的衝突》中,就曾提過「硬實力決定軟實力」的觀點,而電影,按照阿爾都塞的說法,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而21世紀以來,以艾默里奇造勢的災難片更能見其三昧。
《全球風暴》還是在趟災難片的「渾水」,用的還是艾默里奇的那一套,而這,在《後天》中已經被發揮到極致,此後,就很見黔驢技窮的窘狀,用它來審視下好萊塢的世界觀尚可,作為類型片來說,就僵化了。
本片依然是讓傑拉德·巴特勒去飾演一個不稱職的父親和哥哥,但卻又是任性而偉大的科學英雄,而吉姆·斯特吉斯責則扮演一個堅毅果斷的弟弟,這個人設其實就是《後天》中氣候學家父親和天才兒子的模式,新意自然沒有,艾默里奇式的災難片,最要緊的是用親情做紐帶,來推進故事發展,這是他的聰明之處。
德夫林也繼承了,但是片中的每個人物都是在走過場,他們需要按部就班的做出應有的行動,對於女兒的承諾、兄弟間的嫌隙與化解,模式化很重,但有些觀眾還是吃這一套,為什麼?煽情的弦樂在片中每一處都排布著,這是原因。
而為了能夠使災難片更為豐富,陰謀論和政治驚悚片的類型元素也加進去了,還佔據了很重的戲份,實話說,如果不加入,電影將會單薄的不成樣子,或許這一點才是真正讓觀眾還能看下去的原因吧!然而,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所謂的「末日情愫」又何必存在呢?
本文首發「玩兒電影」
約稿或轉載請私信!
1.
電影里說,計劃由美國和中國領導,但是!
天上的指揮中心那裡,一個中國人都沒有。
2.
主角完成任務後消失了,指揮室里大家紛紛沉默不語。
幾秒鐘之後,消息傳來,我們的英雄還活著!
紛紛歡呼!
3.
最後叫一個墨西哥佬來開個門,露個臉,討好一下老墨~
這套路,說實話已經無感了。
給4分吧,10分滿分。
災難片。一種我曾經很喜歡,卻越來越提不起興趣的電影。喜歡它是因為能大飽眼福,不再喜歡則因為它的內核與手法越來越貧瘠。
在我看來,最好看的科幻片是《後天》,也是導演艾默里奇的代表作之一。其實,對所有優秀的電影而言,動作、災難、科幻、驚悚、恐怖等都只是,也只能是手段而非目的。電影成功的關鍵在於用鏡頭、剪輯和配樂構建一個完美的故事,從中長出飽滿的人物形象。對於載入史冊的神作,則應該再進一個層次——不僅是劇情的層層嵌套、結尾的反轉驚人、剪輯的遊刃有餘,更應是思想深度的真功夫,達成傳遞觀念,激起思考的作用。這樣的電影才能算世界的一扇窗。其他的只能是絢麗的窗花,甚至如冬日窗框的冰霜,讓人一驚,然後無影無蹤。
《後天》與同類型電影相比,是十分優秀的。唯一的軟肋是全球氣候惡化的速度太快,上萬年才能完成的轉化,數天內就完成了。片中有相互遞進的雙線敘事,有理有據、邏輯嚴密的致災機理和比較鮮明的人物形象,其災難場面有力推動了劇情的進展,在給觀眾緊迫和壓抑的同時,讓父子親情和自然保護水到渠成。
相較之下,《全球風暴》有些炒冷飯,賺大錢的意思。《後天》之後,再拍氣候變化就不可能更好了。而《全球風暴》非要以己之短戰彼之長,就像是麻辣燙不僅和佛跳牆比誰肉多,還一邊叨逼叨自己有多麼親民,多麼暢爽,全然忘記兩個根本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不是同一種藝術模式。不知道導演是不是刻意為之,但冰封的阿富汗村莊與保齡球大小的冰雹確實有點像《後天》。
《全球風暴》具有好萊塢爆米花大片的傳統特色:扁平的人物、乾癟的故事、突然的轉折和完全脫離現實的背景設定。完全沒有,也不想解釋氣象衛星的治災與致災機理,很多地方難以置信,不符常識(空間科學、國家安全等)。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部災難片,並沒有著力渲染災難,卻在衛星維修、政治鬥爭、兄弟手足上平均用力,尤其是最後一段公路追逐,完全進入槍戰動作片節奏。也就是說,《全球風暴》不僅在劇情、人物上乏力,還在基本要求上偷工減料,以至於演員表上傑拉德巴特勒、埃德哈里斯、安迪加西亞等一串閃光的名字,顯的黯然無光。花了一張票,看了好幾種電影,果然物超所值。
且不說人類有沒有操控全球氣候的能力,可在《全球風暴》中,這種關乎人類生死存亡的上帝之權卻由美國所掌控:果然又是「美國至上」的腐朽世界觀。可在最後,電影非要上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保護地球家園」的高度。聯想到大洋彼岸那個緊抓孤立主義的「瘋老頭」和經濟愈加疲軟的美利堅,《全球風暴》更像是一句玩笑,懷念著曾經輝煌的霸權,謳歌著逐漸侵蝕的自由。
http://weixin.qq.com/r/yDsrM-3ESqA1rblQ927a (二維碼自動識別)
希望各種軟文不要碰瓷《後天》《2012》好嘛
跟人都不是一個級別的就別拿出來比較了吧。
本以為就算劇情弱一點,但是災難特效應該會很震撼,場面會很壯觀,結果跟玩兒似的。
這個城市給你下一分鐘冰雹,那個城市給你來一分鐘海嘯,再來一分鐘的冰封吧,唉好像還可以再加一分鐘的電閃雷鳴。
就現在美國的特效技術,這就算是很一般的了。
劇情屬於低級科幻,研製出一個可以調節氣候之類的衛星系統,然後被人安了病毒變武器了。
需要終極密碼手動重啟系統,病毒就會沒有
大boss和男女主厲害兮兮的上演一場飆車追逐戰,然後就被秒了哈哈哈哈哈哈無語=_=
太空的劇情主角光環太強了,有啥意思呢。
電影的節奏完全被各種不合時宜的小煽情打亂了,有的真的是瞎矯情,很煩人啦。
剪輯讓各種災難像走馬觀花,這個看完了,我們看下一個,然後再下一個。
一步災難片能讓人緊張感全無,也是厲害。
尤其最後太空上倒計時的時候,我真的很想笑。
兩個人裝的跟真的似的,在那兒爭分奪秒呢,可是他們這一段演的真的好尬啊。
包括後來的逆天主角光環,強行活著太好笑了。 其實在聽到他姑娘說promise的時候,我就覺得穩了,他會活著回來的。
因為感覺一般用了這個詞兒,好像大多都會實現這個承諾。
導演想呈現災難效果,又想帶著科幻,還非要夾雜著政治陰謀,就三條線很亂而且融合的並不好。
就變成一盤雜亂的怪味菜,讓人吃著不舒服。
個人評分,4分。
不推薦觀影,毫無看點。
身為一部災難片,居然無法讓觀眾感受到一絲絲的絕望,這真的是挺絕望的。
看到豆瓣評分那麼低,本來不想看的,結果閨蜜生日想看就陪她了
沒想到竟然不無聊,很怕像變形5一樣讓人睡著。雖然槽點很多,劇情老套,但也算能從頭爽到尾的爆米花 電影吧,適合無腦消遣用~
大家想看的不用怕踩雷~(∩???????????∩)
拿爆米花糊你一臉,把兌了水的可樂往腦子面倒,倒滿之後就可以慢慢欣賞這劇情災難片了。
埃德·哈里斯一出場我就知道他是壞蛋了。
看傑拉德·巴特勒時總是會想起狼叔休·傑克曼。
同時,電影中還有吉姆·斯特吉斯,吳彥祖,艾比·考尼什三大盛世美顏。。這顏值組合無比逆天。。飾演帕爾馬總統的安迪·加西亞也是帥絕人寰的老帥哥一枚。。。
總之,這片子再無腦也能靠著這群帥哥美女大賺。。。(笑
有劇透。 先說一下,小弟是簡單分析,結合了一些經典電影做對比,無黑這部電影之意,今晚看的夜場,個人覺得這部電影看起來還是挺爽的。 開聊 用我老婆的一句話可以概括,就是,比較刻意,3D效果不好,是一部劇情片。剛看完回來,覺得能說幾點,嗯嗯,手機碼字,以後補圖。 說點引子。 我們在高中寫作文的時候,身邊總有那麼一兩次,有個同學抄了之前某年的高考滿分作文,但只得了很低分。而語文老師要求我們絕大多數人寫的作文,是那種中規中矩,按著框架寫的能讓閱卷老師一眼就能給個43分的文章。這種文章呢,你說不好看,但它就是完全不離題,靠譜,是正確的,是如今大環境需要的。 而說回《全球風暴》,它就是這樣一部電影。為什麼說此片比較刻意呢?就是現在流水線電影的表現手法,這片子里基本都有了。比如吳彥祖演的那位仁兄,在即將與主角碰頭的時候,我身邊的幾個觀眾都在說他要掛了,主要鋪墊就是馬路上越過的汽車。當一組鏡頭裡,交代了一個人即將奔向目標,而中間卻不停有飛奔而過的車子划過觀眾視線,這就是很常見的快節奏剪輯嘛。同理,看看奇異博士撞車前的片段,一個譜出來的。 還有後來的反派交代得也很明顯,大boss要跳反的時候,畫面是怎樣的?光是一閃一閃的,照在人上是一明一暗的,很明顯,太直接了,張力不夠。這裡想起電影《孤兒怨》里,蘿莉有個鏡頭是這麼形容她要完全黑化的,就是在一盞燈光下是正常的,而經過一個陰影到下一盞燈光下的時候,表情是很邪惡的。該畫面被做成gif圖在貼吧廣為流傳。而《全球風暴》里真的太直接了,浪費了哈里斯這麼好的演員。 如此還有好幾個,比如特工來殺人的配樂,撞車,一看就知道不是壞人的保安隊長等等等等,我就不細數了。 煽情方面,個人覺得主角女兒演得不太夠,就像是導演跟她說,妹紙啊等下你要演一個女兒,她耙耙快要上天可能會掛掉,你要很傷心地別離知道嗎,然後小演員說好嘞然後想突顯下自己演技,心裡模仿了一萬遍大人離別時的酷酷的表情。不過貌似一個剛上初中這年紀的女孩是該有點中二病。這裡不說演技了,說回剪輯。很美式流水線的一個別離,跟爸爸說再見然後爸爸飛天,下一幕接龐大的太空基地。嗯嗯,我又要舉例了,這麼一個劇情,我上次看到最感人的剪輯是在《星際穿越》里的,哪有這麼多直白的對話,直接爸爸要走了,女兒衝出來,爸爸流淚,女兒大喊,同時配火箭倒數同期聲,還有老大爺念的詩,然後馬上就火箭噴射,上太空基地。一組鏡頭一氣呵成行雲流水,悲壯感極強。 既然說到煽情,再說多個。直接影片結尾,主角歸來。嗯嗯,一堆人眼角冒著淚光擁抱的擁抱和好的和好,很直白。既然都結尾了多砸點錢其實可以拍得更好。舉例,看看《絕世天劫》,嗯嗯,爆炸貝拍的哦,在結尾隊員回到地球,同樣是擁抱,和好,重逢,爆炸貝則是直接龐大音樂,車隊,慢鏡,大景,一個都不能少,那一段我個人非常喜歡。結束了嗎?嗯,結束了,但別忘了,我們所經歷過的。 這裡推薦下《絕世天劫》的結尾,同樣這兩部片的結尾都有煽情,《全球風暴》是兄弟和好+對未來展望,說得有點多,感覺有點薄弱了。《絕》是直接在出字幕處來一場很用心婚禮,bgm也很牛,很催淚。 說到流水線大片當然少不了倒數,哦呵呵呵又是最後一秒關掉機子然後接一組大家歡呼的鏡頭。好在之前編劇讓副艦長回來幫主角,增加了這段還是讓劇情飽滿許多的。而再之前一點點的那一段,就是船員上最後一班太空梭的那段,主角要留下。這裡確實需要煽情,不過也太刻意了吧,飛船快炸了,兩個人還站著不動說了好多句台詞,細心看就是一個場景演員站著不動只說話然後四周弄爆破火花和煙霧耶。個人覺得這一段應該多設計幾個動作和分鏡吧…… 說說災難場景。嗯嗯,很龐大,然後,很分散。因為是三條線同時進行,到電影后期基本上就是一組哥哥在天上各種緊張操作的畫面,然後是一組弟弟在地上綁架總統反殺壞蛋,再接一組世界各地的風暴啊海嘯啊之類災難畫面。一組套路下來眼花繚亂,比較爽,但感覺不夠強烈。就像看復聯,最後全部超級英雄一起出場群毆,哇哇畫面好厲害,但就是沒有單獨兩個超級英雄單挑帶感。之前看《後天》《2012》,那些是一條線的劇情,比較傾向於劇情推動畫面,導演:主角們遇到災難了,來來來可以上畫面了,轟轟轟。而《全球風暴》個人覺得更傾向畫面交代劇情,導演:要演世界各地開始出現災害了,上龍捲風,上海嘯,OK可以了有交代了,切回來繼續說主角,總統綁了沒? 影片還有這種沒什麼意義的小幽默,挺緩和氣氛的。還有,嗯嗯,少不了的滾床單前的聊天戲。好像好萊塢流水片都不能少這麼一段戲,讓女主角,或者主角女朋友或者老婆露露身材。《長城》本來也要拍這麼一段的,不過張藝謀導演強烈反對,所以沒拍成。 本片的女主還是不錯的,個人覺得她有點像以前還有點嬰兒肥的塞隆。 其實我有點想像得到本片選角時的場景。投資人要把錢都砸在觀眾最喜歡的東西上,那就是演員和特效。不過跟國內的不同,國內是哪個明星紅就用哪個演,好萊塢流水片則更像是在預算範圍內找到最直接的。導演,找斯巴達男主演有點暴躁但又霸氣的哥哥,找one day男主要一個眼睛水汪汪能泡妞又能靠譜回來的弟弟,反派要犀利要雙面找奪命島里的將軍吧,別忘了還有中國演員,沒錢找女主了不用找太猛的要求能看能打身材豐滿就好哦對了專扁衰仔里的姐姐如何,嗯嗯還有IT男找誰?男毛線現在大片搞IT的都是黑人少女好不好。 總的來說,《全球風暴》是一部好電影,是一部很符合現在市場需求的電影,觀眾想看什麼就拍什麼,去看,不會失望,不去看也沒什麼。以上
這是一部神奇的電影!神奇就神奇在,它每一個情節,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人設,滿滿全是套路,你到電影院坐下來看了5分鐘就猜到了結尾。劇情堪比智障。但它又神奇在特效良心,觀眾嚼著爆米花,看得就是爽!明顯能感覺到為了中國市場強行和中國扯上關係,但空間站里卻沒有中國科學家,地質災害也只敢放在香港。所以,看這部電影不用帶腦子,去爽一爽就好啦!
全是政治笑話的影評,不喜歡政治的請不要看下去了
1。電影一上來就有一個DACA Dreamer把文件藏起來後還是被deported back to earth
2。電影里羅姆尼變成民主黨總統了副總統長得像Tim kaine但是沒仔細看3。電影里DNC也被黑客「間接」攻擊了,但是不是Russian hacker乾的4。要揭民主黨國務卿罪行的人被滅口哦不,和現實搞混了電影里民主黨的國務卿希望當總統,還拿全球變暖大做文章哦不,又和現實搞混了電影里民主黨國務卿試圖挑起毀滅世界的爭端, 造成大量人死亡,無家可歸哦不,又和現實搞混了電影里民主黨國務卿終於惡貫滿盈被FBI逮捕調查現實世界正在發生這部電影真的沒想明白,取材於現實卻又不想點破。有膽量就找madam secretary的女演員飾演,片尾國務卿在一片「lock her up"的呼聲中被逮捕。這電影在紅州絕對賺翻了今天才得知居然有這麼一部災難片上映了……
前期都沒看有什麼宣傳,所以猛然碰見,宛如路上撿錢般的驚喜……
好久沒有災難片在大熒幕上爽了,趕緊第一時間去影院先爽一把特效再說。
老實說,還算滿足。
里約海灘好身材的妹子跑動得也很帶感。
劇情、邏輯、演技方面吐槽的事情還是留給小年輕的文藝青年們去做吧。
作為中年大叔,腦力已經退化,不想思考這類電影終極哲學問題了。
就下意識觀感的尬度而言,還不算差,最起碼比變5要好。
在周末的日子裡,能夠短暫的脫離各種紛擾1個半小時,享受電影工業所能帶來的最高技術展現,已經滿足了。
看完《全球風暴》,我想撥打12315投訴這部爛片!
中國人愛看災難片,真的是被好萊塢大片培養出來的!
2004年的暑期,一部《後天》讓中國人首次在大銀幕上,感受到了什麼叫作「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的恐懼
影片中的兩大角色流浪漢和狗,向我們展示了典型的大災難中的小人物視角,此片最終在內地拿下8250萬人民幣。要知道,2004年的內地全年總票房,也僅僅只有15億人民幣
2009年,災難片大導羅蘭艾默里奇看上了瑪雅人的古老預言,花了足足2億美元,打造了給內地影迷留下深刻印象的《2012》,影片長達158分鐘,至少有一半時間,都在天崩地裂的災難場面中渡過!
災難片真的能調動人類最原始的情感。加上後續的3D重映,此片一共在內地斬獲7.1億人民幣。
至今,《2012》依然可以被稱作
「好萊塢第一災難大片」!
2015年,巨石強森聯袂口袋君最愛的達達里奧推出的《末日崩塌》則虛構了一場從洛杉磯一直延伸到舊金山的超級加州大地震。
父親救女兒的普世價值觀外加不停的震撼坍塌,讓此片在內地捲走了高達6.3億人民幣的票房。
上個周末,又一部災難大作來了!
投資高達1.2億美元的《全球風暴》在中國內地上映。
此片當年剛立項時的中文篇名叫《地磁風暴》。
有可能覺得「地磁」這個辭彙太過專業用語,華納在內地定檔前,改成了更為簡單粗暴的《全球風暴》。
其實,口袋君最喜歡香港的譯法《人造天劫》
上周五晚上9點,口袋君已看了此片。對於災難片,中國觀眾還是有偏愛,當天的影院,全部坐滿。
滿分5星的話,我只能給《全球風暴》2.5星。
百分制,50分,不及格。
關於這個項目,無論是戲裡戲外,都可以發現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
失控
首先是電影拍攝進度的失控。
《全球風暴》的導演是羅蘭·艾默里奇的編劇老搭檔迪安·德夫林
之前98版《哥斯拉》《獨立日》《獨立日2》都是這位老兄寫的。
在寫了《全球風暴》這齣劇本後,當時正值《2012》在全球3D重映之際,全球各地票房還是相當不錯,而羅蘭·艾默里奇正在籌備《獨立日2》,所以華納最終決定讓編劇親自上陣,做了導演。
2013年開拍,到2014年殺青,2015年完成後期。
電影舉辦的首場試映會後,反響極差。
華納發現迪安·德夫林作為一名編劇還行,但要成為一名能Hold住大場面巨制的導演,實在不夠合格。
於是找來了《加勒比海盜》的製片人傑瑞·布魯克海默和新導演丹尼·坎農,投了1500萬美元的補拍費。
在動了三次檔期後,《全球風暴》終於北美定檔2017年10月20日上映。
不過非常倒霉的是,該片的諸多災難元素,正好與全球近年來的幾場天災人禍不謀而合:
1)毀滅性的颶風、2)致命的地震、3)全球範圍內的洪水。
正是因為這些觸動人心的真實災難,讓美國觀眾不太想在大銀幕上「重溫」這些「傷痛時刻」,從而導致了這部投資1.2億美元的災難片目前僅在北美本土拿到2378萬美元的糟糕成績。
其次是類型的失控。
由於經過了兩位不同導演的手,而且最終剪輯權也沒有落到這個項目的始作俑者迪安·德夫林的手中。因此這部《全球風暴》的成片效果是極其怪異的,口袋君覺得最大的槽點在於:
災難片不像災難片、太空片不像太空片
可以理解編劇想要「微創新」的勇氣。
的確,近年來災難片之所以拍的不是很多,
一方面是投資預算實在過大,風險極高
而另一方面該有的劇情套路都已經被拍完了,編劇不想再依葫蘆畫瓢,按套路來。
於是這次編劇給《全球風暴》加了一整條足以影片氣質的劇情線:太空戲。
本來預想的不錯:地球一條線、太空一條線,然後兩邊同時上演驚天災難。
結果進入後期階段後發現:按預想的弄下去,預算可能要加到5億美元。
所以,除了香港那段做的還算比較良心之外,後面的里約沙灘、東京的天降冰雹、掀起百米巨浪的迪拜海嘯、物理屬性是越做越粗糙,故事也是越說越扯。
為了掩蓋特效資金的不足,片發還故意採用快速剪輯的策略,利用超快的速率讓主體畫面一閃而過,不讓觀眾看到細節。
而在各種劇情上,與實際不合情,Bug多到令人髮指。
事實上,扣除補拍的部分,這部《全球風暴》的真實預算可能就在8000萬美元左右,而《2012》10年前立項的時候,總預算超過2億美金。
那可是10年前實打實的2億美金,難怪能製造浩瀚毀滅級的的大場面特效,來讓觀眾經歷過山車般的酷爽體驗!
不知道有沒有童鞋統計過《全球風暴》真正的災難戲份到底有多少分鐘,口袋君感覺不會超過15分鐘,實在是掛羊頭賣狗肉。
這樣莫名其妙的"微創新"還不如直接"簡單粗暴"來的暢快呢!
因此,看完《全球風暴》後,口袋君立即非常氣憤地拿起手機,撥打了12315,想要投訴此片虛假營銷,說好是災難片,給我們看了一部四不像電影。
不過,影院信號比較差,出去冷風一吹,想想華納估計這部也虧了不少錢,就放棄投訴了。
第三是定位的失控。
既然是叫《全球風暴》,那麼相信此片的拍攝初衷是定位於全球的。但在開拍之後,這群電影人還是沒有想清楚,此片究竟是為誰而拍的問題。
作為全世界最為重要的災難片收視群體之一,中國觀眾應該是此片極為重要的衣食父母。
既然已經找到了吳彥祖,說明還是考慮到龐大的內地市場。
但中國觀眾剛看出點吳彥祖要幫助男二拯救全球的苗頭時候,他卻遭遇"死神來了",被神秘力量背後一推,被車撞死了。最後留下一句線索:「宙斯」。然後去吃盒飯 了。
才第三場戲呢,剛出來10分鐘,吸引該片第一大衣食父母-華人影迷的重要卡司,以一種極其SB的方式,領便當了。
此片的觀影人群到底是怎麼定位的?
到劇終的時候,口袋君總算看明白了。
《全球風暴》的意識形態彷彿還是停留在上個世紀90年代,完全都是以美國白人為世界中心,極為傲慢的左派政治正確。
明明是美國人犯的錯,導致全球各地受苦受難,卻硬生生變成了美式個人英雄主義的頌歌。
不停地切換世界各大城市,無非就是在表明:
我們美國高層內部有矛盾,控制的「荷蘭男孩」有可能要傷及你們國家的無辜,但你們也要老實點,等待我們來救你們呢。
而且中美兩國共同研發的氣象衛星,只有美國人有終極秘鑰 ,開什麼國際玩笑。
再說一點:
香港遭受了那麼嚴重的地底煤氣管道爆炸,N幢摩天大樓全部如多米諾骨牌般倒塌。中國 中央政府會無動於衷,就等著你們美國人來拯救嘛?
一個好的故事,能激發演員的終極潛力。而一個壞的故事,則能讓卡司摸到自己的演技下限。
老實說,吉姆斯特吉斯扮演的Max,說話的時候老是通過喘來增加緊張感,看的令人覺得他想哭哭不出,想笑又笑不了,全程綳著臉,肢體動作全程僵硬。
完全失去了當年在《一天》和《決戰21點》中的帥氣與睿智。
而傑拉德巴特勒的表演也太過火,表情和肢體動作過於誇張,感覺在演舞台劇一樣。
這哥倆一動一靜,完全不在同一個頻道上,看的人真叫尷尬。
劇本Bug巨多、類型全面失控、主角演技拙劣,特效敷衍了事,意識形態傲慢,這部《全球風暴》實在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爛片。
一言以蔽之,比起《2012》這樣的良心頂尖災難片,這部《全球風暴》至少差了10部《末日崩塌》!
此片真是爛出了一定境界,大製作的科幻片完全不講一點科學一點邏輯也是666。槽點太多,非但科學魔幻,全片人物行為也很魔(zhi)幻(zhang)……所以這是個魔幻片好吧。撿印象深刻的說說:
以下劇透。
- 男主覺得自己帶頭研發就該有控制權……所以核武器專家該掌握核按鈕咯?有人說類比核反應堆?excuse me?能移動能自爆的反應堆?科學家傻全世界的都傻?
- 多國合作製造滅世級別的武器,美帝表示我玩一陣子先。其他國家情緒穩定的圍觀。到了出大簍子美帝還能各種淡定的捂蓋子,最後要滅世都倒計時了總統還在競選(?)rally,整個一傻白甜
- 衛星干擾氣象的能量從何而來?真要有(小型)核聚變了還要啥自行車。更不說改變氣象是個長期過程了,它這個效果簡直比人工降雨還快。知道的是衛星網路,不知道的以為是國土煉成陣放禁咒呢。
- 太空船發射好比出門開車,一個人空手說走就走。真要這麼方便應該在門口直接開飛船去空間站,大概能順帶解決下面的帶槍問題。
- 空間站簡直人人帶槍,航空中心的安檢還不如機場。有人覺得這很正常,空間站帶槍?寫這劇情的人有腦子嗎?
看見一個評論:這是一個由完全不懂氣候和空間站的人拍的關於氣候和空間站的影片
推薦閱讀:
※如何用王家衛的方式形容流鼻血?
※如何評價電影《分歧者2:絕地反擊》(Insurgent 2015)?
※影視動漫作品中是如何將一個形象轉變成另一個形象維持很高識別度,這些高識別度特點是如何選取的呢?
※《飢餓遊戲》女主不討大部分男生喜歡是否是因為她身上很多貌似女權主義的體現?
※為什麼電影或動漫里的主角遇到比較強的對手時都要被打得半死後才突然爆發或者發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