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提升一個人的品味?
謝邀。品味這個東西啊,一旦刻意追求,就會變成裝逼。
比方說,不好意思,我從來不喝這家的咖啡,喝起來口感不如某某家的好。又比如說,朋友圈總po一些厚重諸如《紅與黑》、《高老頭》、《百年孤獨》一類的著作,久而久之你的品味在別人眼裡有沒有增長我不知道,會被屏蔽拉黑的我敢跟你保證。所以,品味從來都是暗暗培養出來的。
首先,你要明確一點,能享受的情況下絕不將就。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將自己的生活儘可能過的精緻一點。比方說:買衣服無需追求數量,一個月的買衣服錢買一件合適又得體的剛剛好。嘗試並總結哪些品牌對自己來說在能承受的同時能讓自己感到更舒適。
第二,利用好自己的休息時間。多出去走走沒錯,旅遊是最能快速提高自己見識的一種途徑。當然,不能旅遊,也可以安排好休息時間,去健身,去公園散步,去看一個喜歡的電影,去聽聽音樂會看看演唱會。實在不能出門,那麼在家做做面膜,聽聽歌,看看劇,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也是不錯的。總之,不要讓自己閑著。然後,了解自己的興趣,並極大程度地進行挖掘。比如誒,我好像挺會畫畫的,那就報個班正式地學一學,買一套裝備在家,隨時隨地地練練手。這樣朋友一來家裡,看到會發現耶你還會這個?這個時候露一手不是最不顯山不露水?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有儀式感。大小的節日一定要慶祝,一個人吃飯也要好好吃。有了進步有了高興的事要給自己獎勵,獎勵無所謂大小,一把花或者一塊小方巾都可以作為獎勵。畫個畫就要買上全套畫具,喝紅酒就要惡補紅酒知識禮儀。以上,僅供參考。謝邀。
先放結論:品位這種東西,刻意去提升的話根本毫無意義。畢竟你就算當著眾人的面聽莫扎特第40號交響曲,排除被別人誤以為是在聽SHE的《不想長大》,也很有可能會被大家覺得你是在裝逼。別忘了,中國雖然有960萬平方公里,然而噴子這種土特產卻是哪裡都出的。╮( ??ω?? )╭
再說,就算你品位上去了,你很難保證自己引以為豪的品位不會處在鄙視鏈裡面。當你開始聽民謠的時候你慶幸自己終於擺脫網路流行的魔咒了,卻殊不知聽XTF的正在對你不屑之;等你也開始聽XTF了,那邊聽貝多芬的早就把你鄙視到貝加爾湖了。
換成讀書也是一個吊樣。你這邊捧著《三個火槍手》慶幸自己脫離了網路玄幻的「低級趣味」,卻不知道那邊一哥們兒正在手捧《尤利西斯》對你嗤笑不已。等你也開始入了意識流、魔幻主義的坑了,人家又開始用黑格爾康德尼采完爆你。你說鬧心不鬧心?
然後話說回來。就算你自以為終於脫離了低級趣味,你照樣要吃飯睡覺上網打遊戲擼管子(此處劃掉)。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人,他們才高八斗、學識淵博,然而他們一邊對安格爾的油畫作品讚賞不已,一邊又需要島國老師們的電影作品來滿足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你們懂得)。你能說他們到底是高雅呢還是低俗呢?
當然,如果你看到城鄉結合部那種中不中、洋不洋的居民建築表示深惡痛絕,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意識到高雅不堪和惡俗動人之間模糊的分界線了。它就像青春期新世界的大門向你招手一樣在你潛意識裡蠢蠢欲動,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繼續朝著你認為美好的方向走,等你走了一段時間回過頭來看看,肯定自己心裡也會開始說:卧槽,這東西也能聽/也能看?
這個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為有美好的事物才美好,而是因為多元化才變得美好。舉個例子。古代一般人擦屁股都是用竹木片,鄉下人用石頭土坷垃,有錢人用精緻的竹木片,絲綢,甚至紙片。現代人擦屁股有的用手,有的用紙,有的還是保持了古風,用石頭土坷垃;最高級的是用噴溫水的馬桶。
從這裡可以看出,做同一件事情,只要你消耗的能量越高,就越有品味。本來石頭土坷垃(天然物)可以解決的事情,使用竹木片(半天然物)就提高了品味,如果用紙片(人工物)的話,又提高了一個層次;等到用噴溫水的馬桶(機器),可能就是目前如廁品味的最高境界了。
又比如古代人吃飯,最低級方式是火烤,稍微有品味一點是用葉子包起來烤,更有品味一點是用陶罐來煮,很有品味的是用銅鼎來煮,最最有品味的是用巨大的銅鼎來煮。其中的道理和上面一致。
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謝邀。
文雅點:腹有詩書氣自華
粗俗點:人丑就要多讀書
以上沒毛病~~~
其中一種觀點
Pierre Bourdieu 寫過一本書叫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品味作為一種區分,區分人的階級
人的階級體現在一個社會場,這個場涵蓋了你的教育,工作,習性,而且所有的這些的運作,體現在資本的積累,資本有三種形式: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這些資本的積累是傳承性的,大量的時間的投入,人力物力:
例如通過豐富的經濟資本,投入教育,娛樂,社交,免於過早地入職,積累出你的知識和品味
The aesthetic choices of a person create class fractions (class-based social groups) and actively distance one social class from the other social classes of a society. Hence, predispositions to certain kinds of food, music, and art are taught and instilled to children, which specific tastes then guide the children to their appropriate social positions. Therefore, self-selection to a class fraction is achieved by impelling the child"s internalization of preferences for objects and behaviors suitable for him or her (as member of a given social cla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aversion towards the preferred objects and behaviors of the other social classes. In practice, when a man or a woman encounters the culture and the arts of another social class, he or she feels "disgust, provoked by horror, or visceral intolerance (『feeling sick』) of the tastes of others."
Therefore, "Taste" is an important example of cultural hegemony, of how class fractions are determined, not only by the possess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of economic capital, but by the possession of cultural capital, which is an insidious social mechanism that ensures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and the cultural reproduction of the ruling class. Moreover, because a person is taught his or her tastes at an early age, and thus are deeply internalized, such social conditionings are very difficult to change, and thus tend to permanently identify a person as having originated in a certain social class, which then impedes upward social mobility. In that way, the cultural tastes of the dominant (ruling) class tend to dominate the tastes of the other social classes, thus forcing individual men and women of economically and culturally dominated classes to conform to certain aesthetic preferences, lest they risk societal disapproval by appearing to be crude, vulgar, and tasteless persons.
中間這個小人就是你,你的知識,品味,等等 都由特定的社會場決定的
所以
這樣的品味,根本不可能快速提升,也不能更改
除非你投胎到富有的家庭中
保持好奇心 活出廣度 品味自然就有了
舉個例子 家裡有的親戚 什麼什麼不吃 張嘴就講不好吃 你沒吃過怎麼知道不好吃 但有些人就是這樣 不走沒走過的路 不吃沒吃過的東西 不讀新鮮的書 也不聽多角度的看法 品味之於他們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賣相普通的芝士蛋糕,吃一口才發現驚為天人。
沒品嘗過黃油,草莓的人怎麼能嘗出橡木桶里的黃油味、水果香。去國家大劇院聽從來沒聽過的歌劇,明明是一個很俗套的沒什麼意思的故事,但我怎麼就跟他一起高潮了呢。去茶葉店買二兩茶,老闆請我從最低檔喝到最高檔,原來原來真的有不同啊。去火鍋店吃肉,我知道哪個肉好吃。去小賣店買冰棍,我知道這個好吃,化軟一點更好吃。漫威電影,這麼這麼這麼地。
去飯店點餐,知道點什麼,去電影院點電影,知道選什麼。買的衣服各種個樣的風格,甚至連漢服的交領都試了試。聽不同人拉的梁祝,找不同。聽不同人寫的安魂曲,搖籃曲,狂想曲,比較。不喝白酒,可是我就要嘗嘗茅台的大醬香。看到蘋果店就進里走一圈,在店員的白眼下,仔細查看了iwatch,iPhonexx到底長什麼樣。去飛行器愛好者的集會,看他們給即將上天的小飛機拍遺照。去美術館,看有趣的畫。看各種亂七八糟題材和風格的書,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家。去日料店吃拉麵,我就要嘗嘗溫泉蛋。還有昨天吃的煲仔飯,米飯做得可是相當的不正宗。
看到一朵花,我就要查查她是什麼花。我還知道夜市上哪家的烤豆皮最好吃。其實就是不排斥,多嘗試,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能說出來喜好。人生保持好奇心,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多多嘗試新事物,產生自己的想法,如何會沒品位呢。提升品位,就是擴大自己經歷的集合而已。這麼高端?這也邀請我??
我個人認為品位是相對的而言的
你問的太廣了對於我這種俗人來說沒什麼品位
怎麼舒服怎麼過
對於聽古典音樂音樂劇的人來說
搖滾朋克核金屬就不是他們品位的東西但是對於玩金屬搖滾朋克的你和他說音樂劇
那是越走越遠了。。。。。所以說這是一個相對的東西
你了解的東西可以很多但是怎麼過是你自己選你要是覺得喝紅酒高爾夫每天一本文學書是
那你可以往那個方向靠近。你用喜歡5k裝修出10w塊錢房子的成就感
那也是一種品位啊。
世界那麼多人
每個人對品位的定義不同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你不可能拿5k工資想過每天拉菲的生活用我懂的東西來說就是
一首歌曲里有很多元素學過小提琴的人會去仔細聽小提琴
學過吉他的人會仔細聽吉他伴奏進行學過編曲的師傅會聽編曲的模式學過鼓的人會去聽鼓點用自己現有的學識判斷一首歌的好壞但是大多數沒有學過的人只是用好聽喜歡不好聽不喜歡來判斷這是一個最真實的例子
有很多歌曲中就有用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樂器和一些伴奏,腔調等等但是100個人里估計一個都不會去聽是的,因為不好聽不符合他們的品位
其實很多音樂人都在努力繼承傳統文化
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品位俗人一個愚見去貼吧找組織。
首先,隨便選一個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自行車,鍵盤,手錶,咖啡,打火機,雪茄,口紅……甚至是戒賭吧→_→
隨便一個就可以,然後沒事進去看看帖子,回不回貼都無所謂,沒事進去溜達溜達就好。
用不了一個星期,你就會被拉入一個又一個的深坑,從此你的家人開始懷疑你吸毒,某寶成了你永遠戒不了的痛,你會像千手觀音一樣有永遠剁不完的手。
錢包將離你遠去,品味從此常伴你身。
品位,很多時候來源於對比。
你只喝過一款紅酒,很貴很高級,你也沒法侃大山。
但是你品酒成精,眾多精品中,獨愛一款,並能道出當中奧妙,品位高低自見。
對比來源於體驗,有過差品位,再見識多些,品位自然漸入佳境。
沒有快速提升這一說吧,乾乾淨淨別人就會覺得你品味不會差。
給一件好的,費時間精力的,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投入時間和精力。另,是自己真正喜歡的,而非環境和旁人讓你喜歡的
品味建立在見識之上。
有比較才有高下之分。多走多看多體驗,多問多想多折騰。一味地砸錢不管事,固執地鑽研也不可取。因此,品味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兒。從繁複的事物中,慢慢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也慢慢地真正去習慣有品質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當然,以上都是過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啥?誰叫我?)最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一切重歸質樸,大巧不工,才是墜有品味的。這個東西據我觀察,沒有快速提升的方法,只有日積月累,多看展,多看些書,一點點積累,品味自然而然會提升的,還有,不要跟風...
私以為,品味是沒有明確標準的。很多人追求的品味往往只是為了裝逼和自戀而已——那是被別人定義的品味
多讀書,多出去走走!
推薦閱讀:
※跑步會消耗生命嗎?
※當有人以「長壽的動物都是不動的」(例如烏龜)來反駁「生命在於運動」,該如何應對?
※請減肥達人推薦一些低卡路里、高纖維食物的品牌,例如粗糧餅乾、全麥麥片之類的?
※運動到吐是什麼感覺?
※在健身房中有哪些地道的法語/英語辭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