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方可成的「新聞實驗室會員計劃」?

本人有意向考新聞傳播類研究生,傳媒類公眾號關注得蠻多,之前看到方可成老師的「新聞實驗室」公號上推了一個會員計劃,以郵件的形式推送內容。不知各位覺得是否值得訂閱?因為畢竟是要付費的。另外如果要訂閱,現在分了月、半年、一年的時長,訂閱多長時間為好?考研之後這個會員計劃意義還大嗎?

最後,知乎各位還有類似的內容訂閱推薦嗎?


Q:是否值得訂閱 ?

A:值得

Q:訂閱多長時間為好?

A:方老師能運行的最長時間

Q:考研以後這個會員計劃意義還大嗎?

A:不止考研以後,讀博甚至從事工作後,如果你想了解全球傳媒業最新話題、模式、案例,會員計劃的內容都會對你有所裨益。

Q:還有類似的內容訂閱推薦嗎?

A:英文媒體:紐約時報、衛報、金融時報;中文媒體:端、財新;聚合新聞APP:NextDraft、Newsela、Longform。(許多新聞源都是從(新聞實驗室-媒體食譜)了解來的)

下面是我用Wordsift將新聞實驗室會員通訊往期目錄標題簡單做的詞雲表,湊合看。

新聞實驗室會員計劃的推薦理由:

1、個人崇拜

啥也不說了,方老師的個人魅力絕對是我訂閱會員計劃的首要原因,第一次北京線下見面會老師高談闊論、談笑風生的場景仍歷歷在目,簽名書上那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吧」更加堅定了從事新聞行業的決心。

2、全球傳媒業最新話題、模式、案例

方老師在美國留學,接觸到的都是行業前沿,這點相對國內較為閉塞的信息環境顯得尤為可貴,之前端傳媒上有篇文章(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321-mainland-infosmuggler/)

介紹國內的「搬運號」,從某種程度上說會員計劃也屬於將國外傳媒業最新發展搬運過來。並且是專業媒體用專業眼光幫你挑選過濾掉的最值得閱讀的信息,在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看得見未來、看得清方向顯得尤為重要。

3、用學術眼光理解新聞傳播現象背後的邏輯

受會員計劃的熏陶,自己的媒介素養也在逐漸提升,每當我閱讀新一期郵件發現當期話題和我之前瀏覽關注的信息有交叉重疊,就會特別興奮,這至少說明了我的信源和品味有升級。有人會問你說的都是我看過的,這對我還有什麼幫助呢?恰恰相反,越是我接觸過的話題越能看出專業新聞人和萌新間的差距,方老師總是能從更深層、更多元的角度來分析新聞現象,對我分析問題的思維最有裨益。

4、深度解讀

我最期待的環節就是每個月一期的「深度」版塊,畢竟在現在這樣一個碎片化信息時代,我們已經越來越難以靜下心來閱讀一篇長文章了,但「深度」版塊是例外,每次收到郵件總放下手頭的工作全身心投入閱讀,再結合結尾的資料包,對一個話題的深度研究往往要花掉半天時間,但絕對物超所值,至今研究過的深度話題:

互聯網的上帝死於1998

媒體究竟被誰操控?

極化、迴音室、過濾氣泡

預測2017

大數據殺傷性武器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容易被假新聞欺騙

……

5、擴展閱讀材料

每封郵件結尾都會有當期素材下載包,郵件中間也會推薦許多乾貨,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費很大精力和心思去篩選的,而郵件中會直接提供給你,比如至今分享過的:

資源推薦:關於全球網路新聞產業發展狀況的最佳數據來源

一個超級有趣且魔性的網站推薦:Wait But Why

資源推薦:一個無比高能的媒體資料庫

免費電子書《Power is Everywhere》

十佳VR新聞案例

新聞傳播專業的網路公開課(MOOC)推薦

免費英文電子書推薦

……

6、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

至今為止我已經分別參加過一次線上一次線下,兩次活動的模式或許不新穎,但內容含金量絕對高,特別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微信群、在場地慷慨陳詞、暢所欲言,真有種苟利國家,不,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概。你想想,我們因知識相連,素不相識的人彼此敞開心扉、傾囊相授,這是種什麼精神?這是國際共產主義精神!

所以,老鐵們,我把我壓箱底的寶庫都拿出來跟你們分享了,

點贊 或者 加入會員計劃,你們自己選一個吧!


首批訂閱用戶,年訂閱,保研準備期間一直在閱讀該會員通訊。

首先說結論吧,值得訂閱。從關注一堆公眾號,到會員通訊訂閱,覺得與其讓公眾號列表裡躺無數小紅點,不如關注幾份有高價值的newsletter。

一、有什麼內容?

上個郵箱截圖:

基本上分為常規文章、深度文章、你問我答和線上線下討論。

對保研考研黨來說,這些就是給新聞傳播時事題劃重點。我9月底參加的復旦保研考試,會員通訊在那段時間推送的內容和【後真相時代】【美國大選】【新聞直播】相關,面試的時候真的涉及了很多。對於考研黨來講,通訊中的分析肯定對答主觀題有很大幫助。

線上討論我參加過《黑鏡》第三季討論,如果沒有新聞實驗室組織,我很可能(應該說一定是)看完就完了,但是在討論組裡,竟然延伸出了包含神經科學、社會學、AI技術、哲學等諸多話題,個中好處無需贅言,比如跟朋友聊起《黑鏡》也能無形裝逼 :)

二、訂多長?

這個感覺無法給建議啊……就說我為什麼訂了一年吧,原因之一是比月付划算,原因之二就是立Flag……人確實是有惰性的,會員通訊的內容不是消遣性的讀物,是會燒腦的,一次性訂閱一年也是希望接下來的一年能夠好好學習~

至於考研之後是否值得訂閱,我覺得要看你對知識的汲取是否是功利性的吧(確實不排除因為一些需求而被迫學習),但是既然都考新聞傳播相關的研了,應該以後職業也會與此相關?哈哈也看你之後是否覺得有用吧。

三、其他訂閱

我對newsletter的接觸確實不多,但還訂閱了端傳媒的,端傳媒內容也很好,只是便捷性差一點需要翻wall,也推薦訂閱。

最後,針對內容付費這一點,很贊同一種說法,大概意思是「為內容付費是在為你篩選內容的精力省錢」,免費內容很多,優質內容不多,所以還是值得投資的。

官方介紹傳送門:新聞實驗室?會員計劃|newslab.info


推薦訂閱 因為一直有關注新聞實驗室的公眾號,覺得作者寫的很實在,也沒有滿天飛的營銷推廣之類的內容,所以這個計劃正式推出的時候(我看了下是2016年9月開始第一期),就訂了全年,價格是300RMB。它有提供不同期限的服務(一個月的好像32RMB),具體可以看新聞實驗室會員計劃(內容介紹更新,新增微信支付)

本人情況 在普通二本讀大三,專業是傳播學,因為學校不咋的(師資更是不咋的),所以平時的知識來源更多是自己給自己加料——主要是閱讀一些優質新聞傳播類公眾號。再加上今年準備考研,所以更需要權威、精緻、全面的專業信息來助攻。但是「縱觀」手頭上關注的50多個新聞傳播類的公眾號,內容參差不齊,甚至有的是互相之間抄襲,因為連續幾天瀏覽下來,發現他們剛更新的內容很多都似曾相識……所以我需要有人幫我過濾、篩選出優質信息,節省時間

粗略介紹該計劃的特點:

1.撰稿人專業性強——全部文章都是新聞實驗室創始人方可成寫的,北大新聞傳播專業碩博連讀,現在在賓大讀博;

2.更新頻率高——平均每周會有3-4封newsletter,慢慢的乾貨,不愁空虛(傳播學中毒太深??);

3.和讀者互動——訂戶隨時回復郵件提問,撰稿人會不定期統一回復,對於在課外缺少專業性指導的同學,這簡直就是直接和大神接觸的好機會;還有不定期的針對當下熱門話題的線上討論微信群,可以認識到同是新聞傳播的愛好者或學長姐們

來個實況:

1)

2)

3)2016年11月第二次線上討論——《黑鏡》第三季

其他推薦:相關的newsletter,我所知道的屬於該領域且高質量的,國內僅此一家;

app的話,推薦鈦媒體、36氪,主要講新媒體行業動態得新聞;

公眾號的話,像曹林的時評、傳媒志、數洞媒體,國際新聞界,這幾個質量較高。

考研之後還值得訂閱嗎?

那肯定呀,如果你是致力於學術研究的朋友,基本上是可以終生訂閱了(當然要看作者能否堅持實力輸出優質內容);不過港真,這通訊里的內容,其實適合所有關注互聯網、媒介素養、信息科學的朋友閱讀的——為自己的工作增添知識籌碼,或者僅僅只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生活里,學會怎麼更好地甄別信息,遠離原本謠言、震驚體滿天飛的朋友圈。

最後,本人在考研啊喂,2018年新傳播的研友們有問題可以多多交流:)


美國大選期間訂閱過一段時間,乾貨挺多的,覺得比在課堂上的討論在專業性和時效性上都要強得多。像上面有答主所說,方老師也會分享很多閱讀資源,只是有些不太好下載。訂閱是以電子郵件的形式,比推送和app更有【訂閱】的感覺,也不至於淹在每天的信息里。我覺得這個會員計劃本身也算是新聞實驗室的一個關於內容付費的實驗吧,所以也很情願地參與了。個人還是挺願意繼續訂閱的,給方老師發郵件他都會認真地回復,覺得對於新聞系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的機會。


感謝何同學邀請~

緣起:

關注方老師的公眾號「新聞實驗室」很久了,從一開始方老師推出會員通訊計劃開始,我就在觀望中,因為現在每天都處於信息爆炸的環境下,不確定自己是否可以接受那麼多內容,所以一直猶豫著沒有訂閱。只記得有一天看完一篇文章後覺得很有意思,就在一篇文章下留言,等考研結束後我就來加入。當時記得方老師還回復了我,讓我加油來著(捂臉 ♂?今年應該是決定二戰了)初試結束後,我試著訂閱了一個月,陸陸續續看完了一個月後果斷訂閱了一年的。

同為考研狗的感受:

題主說自己想考新傳,那麼我的建議是推薦訂閱。原因一:方老師在賓大讀博,他會經常介紹一些國外的案例,這些案例都可以讓你今後在回答論述題中用到。比如有一期講的是十佳VR新聞案例,眾所周知現在VR和共享經濟一樣正處於風口,是近年來新聞傳播學考研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話題。而vr在國外的發展無疑要比國內更快一些,如果在答題時你能援引一些國外媒體做的比較好的vr新聞的案例,無疑會讓老師眼前一亮。因為那些基礎性的概念,影響等內容,大部分考生都會通過一些論文獲得,而論述題就是要有理有據,論述你的觀點,如果能夠用到一些新穎的案例,無疑會加分很多。

原因二:拋開題主要考研的角度,如果單純是對新聞傳播感興趣,會員計劃也能讓你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方老師會加入一些社會學以及其他領域的一些知識,因為傳播學本來就是一門交叉學科嘛。你可以去公眾號查看一下往期的會員通訊的內容,這裡我就不贅述了。(不得不感慨,方老師的視野真的不是我等凡人可以觸及的 (???︿???) )

最後想說,這個計劃還有不定期線上討論,還能認識不同的朋友,感覺也不錯啊~

嗯,答應何同學第二天用電腦回答,本來想回答地多一點加點圖啥的,結果還是用了手機……

放心大膽地訂閱吧,省一件衣服的錢去收穫無限多的知識,何樂而不為~不確定風格是不是適合你的話,或許你可以先訂閱一個月試試?


我既不是一個考研黨也不是學新聞的,我也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講講我對方老師的印象、我對新聞實驗室會員的看法與選擇、以及我的個人收穫。

一、與方老師結緣。

我最初知道方老師是在高考完那個暑假,那時候我對所有「新聞理想」什麼都沒有概念,我只是在猶豫我的高考成績我要不要選擇復讀一年。後來我不知道怎麼的就在微博找了幾個大V,方老師是其中一個。當時候回復我的,也是只有方老師一個。方老師是保研上的北大,沒經歷過高考,自然也沒法回復我這個問題。

後來,我上了大一,我學翻譯。陰差陽錯加入了學校記者團,在記者團的工作讓我很迷惑,我覺得自己好像不是在做一份「記者」的工作。於是,我再一次私信方老師,具體他怎麼回復我,我也忘記了,但是裡面有三個內容:一是告訴我,好的記者首先是好的傾聽者,才能把好的故事寫下來。(這個答案我後來的延伸是:既然我可能在學校當學生記者,我不能很好地體驗到做記者的點點滴滴,那麼我就先學會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吧,後來我大學四年寫了100多篇報道,發表了幾十篇,將近二十篇獲得全國、全省好新聞獎)。二是,方老師說做學生記者寫校園新聞實際上是一種「宣傳」而不是「新聞」(這個回答讓我對那時候自己所做的事情開始釋懷了,既然我做的是宣傳,那我也得好好把這個事情做好)。三是推薦我閱讀幾本書,其中《後台》系列、《華爾街日報是日和講故事的》對我後來的影響非常大,其中有一本《記者如何專業》當時候沒辦法找到,前段時間在家附近的圖書館找到了,準備閱讀。

跟方老師結緣並不止於微博,後來在方老師的博客把方老師寫過的文章看完了,知道他離開了南方周末選擇去讀博,也在網上看了他一次暑假開的「新聞素養」的視頻,也知道他開通了公眾號。但是公眾號在方老師遠赴美國之後,就很少更新了。

當然後來方老師也在知乎開了Live。

二、與《新聞實驗室會員》結緣

可以說,方老師申請讀博的那篇文章也觸動了讓我也對海外研究生蠢蠢欲動,於是我開始查閱資料,那段時間備考雅思、準備文書等等,讓我錯過新聞實驗室的「首發」。我是在去年11月才開始訂閱的,訂閱的時候方老師已經開始撰寫第25期的通訊了,我訂閱的是1年,從9月份的補回來。

說實話,我並沒有猶豫要不要訂閱,價格貴不貴。當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這特么的太值得了好伐?可能是出於對方老師的信任、也相信他的態度和品味。如今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如果非要算價格,和大家算一筆數,1周2-3封newsletter,全年最少我可以收到384封,其實平均下來1封郵件1塊錢也不到,我覺得我還賺大了。而且我感覺方老師也特別照顧了很多學生黨,並沒有開天價。

說實話,我對這份通訊的看法,以及當初我對方老師在私信里對我的回復,其實我更願意把這些互動看作是方老師給我的一個「參考答案」。當初在迷茫的時候,隨意問了方老師幾個問題(甚至其實我那時候還了解這是何方人物),他或許也隨意給我幾個「參考答案」,而那時候的我,並沒有給自己設計人生,也沒有任何人給我指明一個方向。

包括現在,通訊里的內容、問答、線上或是線下的溝通、資料包、方老師的深度文章,對我來說都是「僅供參考」。要不要選擇閱讀、要不要選擇接受這些知識、這份通訊裡面的內容對我有沒有價值,等等這些來說都是「僅供參考」,我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考才能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三、我的個人收穫

其實在上面的內容里我也講了很多我的個人收穫,不僅僅是這份通訊帶來的,還有方老師個人帶來的。

如果要講講這份通訊帶給我的收穫,可能我的收穫和很多考研黨、媒體從業人員又有所不同。首先我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基礎,我本科也不是學這個,也沒有怎麼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僅僅只是本科4年的一些實習經歷和校園學生記者經歷),也沒打算以後要往這方面發展。所以在閱讀通訊的時候,我並沒有非常功利的想法或者非要在這裡學到什麼東西的想法。

我一般是在坐車排隊或者休閑的時候打開郵箱去閱讀的,有一些部分,我一開始閱讀的時候並不能理解,而且也並不想深究,好像也沒有什麼興趣。遇到感興趣的部分,我會連帶著把資料包的材料都會全部閱讀完,甚至還會自己上網、到牆外看更多的材料,按著這個邏輯,開始一篇一篇看。然後,一般我也會選擇每周三周五的晚上,把感興趣的部分一一補上筆記和我的思考。

後來在遇到某些話題的時候,我也會突然想起來我在通訊里閱讀過相關的內容,跟人交談的時候,就可以侃侃而談自己的見解。(你還真別說,就算我跟人交談用的都是二手知識甚至三手知識,起碼都算是我掌握了的知識哈~)

以上只是一個小方面。

它還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我。最後就用方老師的一句話收尾吧,

免費的內容,往往是最貴的。

第一次訂閱Newsletter,算是第一次付費知識,是獻給新聞實驗室。

算是第一次在知乎正式回答問題,也獻給男神@方可成 方老師啦~

愚人節最好假裝正經的日子了哈哈~但以上內容和想法沒有虛構,全部真實~


推薦閱讀:

保研後的生活怎麼過?
管理科學與工程保研求分析?
法碩保研,北大、人大、清華複試經驗?
清華保研的流程是什麼?
中國科學院大學在保研率過低補救方案中提出的中丹學院碩博連讀子計劃是否存在碩士學位不被教育部承認的隱患?

TAG:考研 | 付費閱讀 | 保研 | 考研諮詢 | 新聞與傳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