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董豫贛,及他的紅磚美術館?
之前有幸在暑假參觀了董豫贛老師的紅磚美術館,關於園林空間的營造很讓人興奮,但回來查關於紅磚美術館的資料,並沒有太多人來評價,所以不知道各位知友如何評價董老師和他的紅磚美術館,是否可以說紅磚美術館借鑒了路易斯康的一些設計哲學,謝謝各位
「我經常遇見一些建築,其設計煞費苦心,亦決意達到與眾不同的外形,然而我發現我對它們很反感,負責設計該建築的建築師並不在場,但卻通過每一個細節對我絮叨不休,老是說著同一件事情,而我很快就失去了興趣。好的建築應該接待訪客來賓,使他們能夠體驗它並安居其中,但它不應該對訪客絮叨不休。」 -Peter Zumthor《思考建築》
就施工質量和設計深度而言,在國內是少有的,但是做的太「作」了。周榕有一個對他的採訪,我很認同周榕的詰難,推薦去看看。看似無理取鬧,但是其實很切中要害,反倒是董,雖然說的很詳細,但是完全無法回應周榕的點,不知道是有意迴避,還是沒有辦法理解周的意思。我覺得他和密斯,康或者斯卡帕最大的區別在於,前兩者懂得節制,而斯卡帕的能力和境界都高太多,我覺得在紅磚美術館的設計完全失去控制了。
看過幾次董豫贛先生的講座,也去過兩次紅磚美術館。..這是我當年第一次參觀完大名鼎鼎的紅磚美術館後留下的文字印象。由於朋友圈中有許多董豫贛先生的粉絲,所以言語中多有保留。私以為董豫贛先生是個出色的建築研究者,但卻未必是個出色的建築師。紅磚美術館算是先生最有名的作品,而其中我看到的卻是各種著名建築節點的拼貼,而為了獲得整體統一,董先生用了同一種紅磚材質,雖然很有視覺效果,但未免處理得略生硬。
有圖有真相:
紅磚美術館印度管理學院 BY 路易康紅磚美術館
維羅納古堡博物館 BY 斯卡帕紅磚美術館國家議會中心 BY 路易康連我這個不是學建築的人都可以看出那麼多『時曾相識』的建築節點,想必專業的建築人士應當更是無力吐槽吧。設計借鑒不是錯,但是一個建築全然沒有自己的結構營建研究,直接拿來主義,是不是有點不太像個合格的建築師呢?
記得王澍先生說他年輕時去方塔園,看到馮紀忠先生用鋼筋輕挑出一片片重瓦趕到十分震撼,於是,時過數年,我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看到了王澍先生的理解跟演繹。我想,這才是一個建築師應當具備的樣子吧。
最後,我特別想吐槽紅磚美術館裡的那個『十七孔橋』:
無論是尺度,比例,還是質感上,都太像下水管道而不是什麼古典園林那優雅輕盈的橋洞!
爭議內容,匿名了。最後謝竹君邀請。前幾天到矮大緊高曉松老師的雜書館去,剛好離董老師的美術館不遠。於是再去逛了一次紅磚。三次參觀紅磚之後再來寫感受,從遊人到學生,雖然一直都很喜歡董豫贛老師,但是對於紅磚,確實從驚喜到黯淡一直下來。
最初也是董老師去西建大一連幾天的講座講現代建築,從playtime一直講到四大師,從清水會館再講到他的傢具住宅。儒雅又敏捷的思維簡直迷翻所有。第一次到紅磚真是帶著崇拜和驚喜。緊湊的平面,儀式性和體量感。對光線的把握。在他講座中毀掉的天花,即使沒有露出清水鋪面的原初,在整個一體的氣質中看起來也是極好的。故意的高差和半截開洞以造成電影中「美女的腿影晃動」的敘事,現場看到不得不讚歎情懷文人的想像。
但上次再去看,覺得太累。是心累。對景,框景,借景,圍合,逼仄,轉折,放大,曲回。小小几十米的空間中,重複運用了這麼多機心。非要故作姿態的斯卡帕模仿,方和圓,類似版左右腳樓梯,緊逼的樓梯間和過道,還有方塔園中的石頭,來來回回不止三四種方式的繁雜砌磚,一旦發力過猛,給人絕不是美感,而是左右嫁接和自我展示的零星鋪陳。
這感覺就是,簡直不能再董豫贛了。他的建築和他的文章簡直一模一樣。《園林與建築》這本小書,我花了好幾周才看完,文字艱澀又掉書袋,不能否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我自身的原因,但作為一本書來客觀評價,這正如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太掉書袋又自以為然。本來可以好好說完的一句簡單句,非要被董老師彎彎曲曲講出來。太「作」了,紅磚也是太作了。董老師的文人情懷無時無刻不在從中展現。周榕對話董豫贛中有對他的提問和質疑,客觀在理。
周榕:我覺得你說到的一個論點挺好,就是建築學不需要為宏大敘事負責,建築學本身承載不了人類命運,承載不了一個集體性的敘事,而當代建築師的一個趨向就是向個人微敘事回歸。我一直想寫一篇文章,談談中國建築師如何一直沉溺於宏大敘事中,老一代的都是新古典主義的宏大敘事,包括張永和也是用西方現代主義的宏大敘事來摧毀中國傳統折衷主義的宏大敘事,總之,都是在用一個比較空洞的大詞來對待建築學,比如什麼邏輯、法則等這些抽象的東西。所以我覺得你能夠覺悟到建築學向個人的微敘事轉變,這是挺好的一件事,但我要指出的是,你這個房子恰恰和你剛才的表述不一致,因為我在每個房子中都看到原型的力量,你其實在替很多背後的人發言。比如那個衛生間,這其實不是你個人的微敘事,而是你比較偏好的宏大敘事。
董豫贛:我不知道你這裡說的個人的微敘事和個人的偏好有什麼差異。
周榕:我覺得是你一直受到這種宏大敘事的教育,這些東西已經進入你的潛意識,你雖然說不要宏大敘事,但一動手畫圖,這種潛意識又使你把人類歷史上、特別是西方歷史上的很多建築原型做一個勾連。比如這兩個環,我們就很容易想到康,想到卡洛?斯卡帕,甚至從一些細部上想到馬里奧?博塔,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南美的建築師、許多地區性建築師,以及一些善於用磚的古典建築師。在你的潛意識深處,其實還是在跟他們進行勾連、進行對話。你不自覺地一出手就做到這一點。
引自Domus中文版內容拾遺:董豫贛周榕對話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不可否認的是,整個建築都能看出建築師對於空間探討的熱情和孜孜不倦,每一處小細節的把握都有匠心。正是過度的迷戀反倒造成了建築的最大弊病。手法太鬧了反而打擾了清水的乾淨。我是欣賞董老師對於園林的感覺的。但紅磚的優勢反而不在園林。園林和建築相比反覺得拘束又呆板。犄角旮旯的營造不是盈巧,倒是適合拍照。
總結一句:在這麼多的美術館中,紅磚的獨特性和探討性是不容置疑的。畢竟是一個探討,其中的瑕疵,在這麼多次參觀後還是能體驗出來臧否。受邀回答,我對紅磚美術館沒啥感覺,但凡建築學的見識多一點,便知道這不過是許多磚砌案例的模仿和集合,在建築學上沒有創新和獨立語彙,儘管許多人拍照,但說明不了什麼。從職業建築師角度,由於國家為保護土資源,禁止實用實心黏土磚,所以這個紅磚博物館不過是特例,對實際的建造也無意義,至於董先生的園林,死物而已,中國園林的精神,生機兩字而已,董先生不識生機,未免枯乾。
紅磚美術館沒去過,但是上過董老師的現當代建築賞析,以及旁聽過一節中國古典園林。超喜歡董老師。他說他英文很不好,但是他講密斯凡德羅,講賴特,講路易斯康,講的都太精彩了。在我打下這段文字的時候,回想起他講課的樣子,身子還會微微顫抖。
他說外語不好,但是他在與歷史上的建築師交流,是通過精神的,反而更加契合無間。
董老師思索的方式,給人的感覺是十分內在的,他會把握住一個問題,不斷地想,不斷地思索,可能是幾天,也可能是幾年,直到頓悟。私以為,這種思考的方式在目前已經很少見了。我約等於一個建築的門外漢,可是在想一些建築的問題的時候,卻老是尋求一些「xx主義」的名詞,尋求一些理論。而董老師,卻不顧這些,就是自己想,很自由,但卻不落窠臼,卻很嚴謹。董老師在一節有特殊意義的課上,開始反思,他似乎有點太熱愛講課了。記得兩年前他說,現當代建築這門課可能是最後一年開了,因為出了書,可能這門課就不開了。所幸的是,目前他還在開這門課,真是為北大所有學生感到幸運。董老師的評判標準很奇特。記得他在課上講了一個作業,記得他給了這個作業很高分。這個作業寫的是古代的梁,只有幾百字,但寫的很好,更有意思的是,這篇文章在打開的時候,縮放的比例很大,只有很小一塊,需要不斷的放大、放大才能看清文字。董老師貌似覺得這個過程,很有形式感,覺得很有意思。董老師對一個問題,會不斷的想,不斷的看。記得他在課上,有人給他推薦了一部電影,叫Play time(玩樂時間),大致講的是一個人在現代建築、現代技術中不斷的迷失。他說這部電影他反反覆復看了很多遍,甚至很多畫面怎麼銜接都能夠背下來。記得他當時舉了一個例子,電影裡面有一個畫面,牆壁掛的大幅人像照片,左下角都有一個紅點,他說琢磨了好久,也沒想明白。我當時覺得董豫贛太贊了,能不斷的看,不斷的想。這大概就是董老師最大的特點吧。董老師脾氣不好。這種不好表現為對一些不好的現象的吐槽。比如現當代建築賞析課上,中國各地的奇葩建築被他以各種方式罵了個遍,真是痛快哈哈。現在想來,兩年前得以邂逅董老師,真是人生之幸。題主說紅磚美術館園林空間的營造很讓人興奮,個人反而認為園林空間的塑造不及建築空間的塑造。
美術館的完成質量很高,清水磚牆砌築顯然是請了好工人的,可以想像造價應該是很高的。整棟建築有些偏實驗性質,細節很到位,各種不同的砌磚方法,牆體轉角、地面等等,各式砌築方法都有用上,效果非常不錯。現在即使想做到這樣的施工質量,也不一定能請到工人了。
紅磚美術館布局非常緊湊,形式感、儀式感很強。對位、框景借景等手法也運用得很純熟。作為美術館,要比董豫贛之前的清水會所要更有趣一些。然而也正是因為形式感很強,在園林空間上的塑造就顯得有些僵硬,或者說,有些發力過猛,個中意味可以看看中國古典園林琢磨琢磨差別。
附幾張幾年前的遊客照:
【 適合拍照 】
一直想去的…
正好今天 工作結束…正好今天 家裡停電…自己下午溜達了一圈,隨手拍了幾張照片,po出來大家看看紅磚美術館的角角落落吧~(ps:妹紙我學的比較雜… 整體上還是歸為美術大類 ,不是學建築的,也不是攝影的。)北京今兒天不錯!就這樣啦!(?????????)用力過猛
沒看過董的書,沒聽過他的講座,沒去過紅磚美術館。網上搜了搜圖片看了下,個人感覺作為命題作文是成功的,紅磚美術館嘛,就是各種磚砌工藝手法的集合展覽嘛。作為建築有點堆砌了,如別人所說缺少節制。而且我懷疑材料用磚的比例是否太高?幾乎清一色紅磚缺乏方向感和咬合感,搞得像minecraft一樣。當然我又懂個屁,都是瞎說。
董老師說現在的紅磚美術館他自己都不認得
紅磚美術館確實能讓學建築的同學很過癮,因為它對於各種空間和構造的探求都到了一種痴的地步,可是在過癮之後,我們的內心總會發覺其中貌似隱藏著什麼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周榕老師在和董豫贛的對話中進行了很好的詮釋。http://m.douban.com/group/topic/48011499/這個對話是關於清水會館的,有了解的同學都知道清水會館與紅磚美術館極其相似,甚至可以說更加極致,我在去過三次紅磚美術館之後讀到這篇對話,讓我心中的疑慮少了很多。
自從在網上買了那本《北大園林?敗壁與廢墟》,決定黑董老師一陣子了,又薄又貴...
董豫贛
是個建築理論特別牛逼的老師,他的文字功底深厚,論文里他的想法有理有據,表達清晰。
說到他的設計,個人感覺一般,遠不及他在建築理論方面的造詣。我當年看過他的《山居九式》《化境八章》,被震撼得不行,真是炸了。他是個很牛逼的建築理論老師,但並不一定是很牛逼的建築設計師。關於紅磚美術館,他本人說設計概念其實是「片段式」園林的展現,在我個人看來,這個概念並沒有表達得很出彩,太過牽強附會,西方現代建築的痕迹太明顯,裡面的光影處理手法模仿痕迹太重。
紅磚館還有一個特點:磚的砌法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句話:「你知道回字有幾種寫法么?」你知道磚有幾種砌法么?——見笑。我個人比較喜歡紅磚館的命名,每個空間平面圖上都有命名,名字取得極其山水意境,確實確實下過功夫。
比如,有個地方叫四水歸堂。
————————
把評論的回復內容貼上來作為另外一種參考解讀:
磚的砌法本身確實沒有問題,但是最後出來的建築與場地的協調感並沒有很明確地表達出他個人設計論述中片段化園林意境的和諧統一的場所精神。建築最重要的是光,影,空間,牆,也可以理解成一種場所與尺度感。總而言之都是對建築整體性的一種討論和把控,而不是摳局部細節。拙劣的堆砌,磚在他的手下成了失了魂的玩物
很早就聽說了紅磚美術館,借去北京出差的機會專程去了一趟。
有驚喜也有迷惘吧,把磚的N多種砌法集結於一個建築和庭院中,淋漓盡致,雖然有些集眾大家之長,不過也算費心啊!喜歡美術館入口大廳,陽光與紅磚反應,略曖昧的光線氛圍。
庭院融入了園林設計的各種手法,空間豐富,移步換景之感強烈,框景手法也比較巧妙。不過感覺紅磚建築和後庭院灰磚庭院的銜接略突兀,後院空間轉折、表現手法略多,讓人能安心停留的地方少了,少了園林嫻靜之境,這也是好多人覺得用力過猛的所在吧。。。
最後,上圖!
從攝影的角度還是有值得去一拍的地方的~
https://pic3.zhimg.com/v2-a79b438c697a4098f7f6151015f0f212_b.jpg以前有個項目,方案出來了甲方不滿意,我就對甲方說,你眼光太土了,時下就流行這個,然後從古至今從風水地理上忽悠,最後甲方連連稱是,說就這個方案了,蓋吧。建築其實就像手工藝品或者一幅畫差不多,別人的觀點始終是別人的觀點,在一邊看的人覺得好那就是好,覺得爛那就是爛,打個比方說,一個姑娘,你覺得好看但別人不一定覺得好看,難道你還能要求別人都覺得那姑娘好看么?其實搞設計的都是大忽悠,尤其是搞方案設計的,逼格一定要高,一定要說自己的作品好,理念什麼的,都是吹牛逼。
很有揚州個園的影子 但對比個園的不作為和渾然天成 人工痕迹太重 好多細節似乎有種強迫你去看去關注的意思 而在個園裡 則是隨處走不經意間景就在那裡 感覺這點是最大的差異
建築師總是要把控一切 在一方小天地里恨不得塞滿自己的意圖表達欲 或許有時候跳出個人趣味 放手而不是緊握 或許會更好呢昨天特地去了一趟,用圖說話吧
在紅磚美術館感受到了董先生的誠意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建築師宋壯壯關於城市、建築、交通的演講?
※這種建築表現圖是怎麼做出來的?
※建築效果圖設計的前景怎麼樣?
※這樣的建築軸測分析圖是怎麼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