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網是否因為過於文藝,正在衰落中?
從2014年開始,豆瓣的點擊量和訪問IP數就在大幅度縮水。具體可參見alexa信息。
有評論說,豆瓣網的衰落和他的「過於文藝青年」有關係,簡單來說,就是這個主頁率性而為,剛開始確實吸引了很多用戶,但是一路坐下來,發現豆瓣很多不遵守基本規則,例如:
在豆瓣發布同城活動,不是按照報名人數,而且管理員看哪個活動「順眼」,就提前到首頁,對於一個論壇來說,這種沒有規矩的行為是致命傷嗎?
還是豆瓣的衰落有其他原因?
難道不是因為移動端做得太爛嗎?
。。。。。。。。。。。。。。。。。。。。。。。。。。。。。。。。。。
06年註冊的豆瓣,當時是重度使用者。後來曾經去豆瓣應聘,2年多前吧。公司的確非常小清新,公司環境不錯。但是感覺確實發展方向沒有把握好。移動端好幾個app同時出,弄得亂七八糟的。就完全沒有把握住這波移動互聯網的大潮。
當然應聘的結果是我沒被錄用,於是自己去開網店了。。。貴豆藥丸,但是重點不是因為它「太文藝」,而是因為他的發展太過混亂,而且客戶體驗真心太差了。
早期的豆瓣頁面清新,操作簡單,板塊多,功能強大,社交性強,而且當時的口碑可說是一致的好,彼時文藝還不是一個略帶嘲諷的詞,而豆瓣也沒有開發出來約炮、軟文、刷廣告的功能。
豆瓣最早就是一個大家看完電影過來評分,寫寫影評的地方,愛看電影的人們有一大部分也喜歡閱讀,豆瓣讀書的板塊也就開起來了,後來為了滿足有同樣愛好的人便於交流,又推出了小組等衍生功能,後來功能越來越多,但是功能的作用卻沒有得到好好的發揮。
比如說吧,豆瓣同城可以說是最早可以做線下活動的線上平台了,但是基本上沒發揮毛線同城活動的作用,成了演唱會和演出等活動的售票處,而且就連介紹都不完善,要圖沒圖,要討論沒討論,單純要買票我幹嘛不去大麥這種專業的賣票平台啊。。。總之就是這麼好的一個平台被扔在了一旁跑去做什麼阿爾法城,結果被一個微信公眾號做大成了「走起」app,真是讓人不知道怎麼說好。現在豆瓣又希望跟上美麗說和電子書的市場,推出豆瓣東西和豆瓣閱讀,但是真的吸引到的市場如何,大家有目共睹了。
而豆瓣小組,這個當初最活躍,也是出了最多乾貨和腦洞的地方,現在基本上人多一點小組全是廣告,關於減肥美白化妝等等的熱帖都是賣瘦腿霜和酵素還有代購的。
這是61萬成員的八卦來了小組的靠前話題。
這是50多萬成員的形象工程小組哪怕不是推薦位,隨便戳開一個高回復的帖子,基本上都是廣告。就連去看個電影電視劇的討論,地下也能刷出來無數的廣告,這樣的環境想留住市場,在這麼多無廣告多乾貨的平台面前,是不是太費勁了點?
而偶爾活躍一點的人收到的私信有約炮的有拍私房的還有找商務公關內衣模特素描模特的,到底想幹嘛大家都心知肚明唄,豆瓣還文藝么?呵呵。
還有前兩年推出的客戶端,圖標顏色山寨,閱讀體驗不流暢,常用功能不好找,而且頁面設計和網頁出入太大,適應起來有障礙,種種加在一起,這app,還不如不推出呢。。。
豆瓣現在拿得上檯面的,就只有豆瓣的電影評分和一小部分影評人的力量了,而這也是豆瓣最早發家的安身立命之本,不知道這是不是暗示著豆瓣已然窮途末路,到了需要斷尾的時刻?
至於說什麼是因為我們老了,00後們會去撐起豆瓣之類的,撐不撐得起來我不知道,但是被知乎微博等平台牢牢抓住的00後們,對豆瓣又能有多強的依賴性與活躍度呢?
它以為大家是因為文藝而社交,所以一直在推崇文藝大過推崇社交。
其實大家是為了社交而文藝。你們難道不覺得豆瓣衰落是很正常的嗎?
文藝?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豆瓣正因為不如以前文藝而正在衰落中
準確地說豆瓣從來就沒有火過,雖然它也有過鼎盛時期,比如10年前後小組最為活躍的那段時間,文藝青年大概每天都刷豆瓣,看直播貼,玩私信吧,就好像現在的微信一樣。但自從移動互聯網席捲中國後,這種增長的後勁就被遏制住了,這不僅僅只是豆瓣一家,許多傳統的互聯網門戶都受到了衝擊,許多曾經大紅大紫,賺得缽滿盆滿的社區、網站,現在都是門可羅雀,關門大吉了。比如曾經的騰訊網、天涯、貼吧等,這也是中國互聯網核心競爭力缺失的一個基本體現。
慶幸的是對於豆瓣來說,移動互聯網並沒有對其主體造成太大的衝擊。豆瓣的核心競爭力和營收來源於書影音,即使是傳統的紙質書的銷量在不斷下滑,都沒有對豆瓣的盈利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他們是靠評論和引流吃飯的,有點像付費吆喝的感覺,並沒有直接賣書,這是架構設計非常聰明的地方,即使幾十年後紙質書消失了,人們還是有看評論的習慣吧?那豆瓣就不缺錢。
再說說他們現在做得挺火的音樂 ,艾瑪!那歌單簡直是要炸了,太好用了,不僅免費讓你聽歌,還讓你添加到自己的播放列表裡,下次仍然可以聽,很牛吧!關鍵是裡面有各種在其他網站(某米)上很難找或者直接沒有的專輯,邊聽歌可以邊看評論,這享受上哪找去。
這幾年豆瓣對於電影和原生內容投入的力度挺大的,在豆瓣閱讀和豆瓣東西上應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雖然它還沒有那一款APP能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站住腳很,然並卵(我用對了咩╭∩╮(︶︿︶)╭∩╮!),每天照樣要打開網頁看看有什麼新的動態,聽聽每日的歌單。每次想看電影或者想買書時都要上去搜一下評分,看完還要上去標註一下並且裝逼地評頭論足幾句…想一想,豆瓣會衰落嗎?如果真的有這一天到來,那麼我們的生活該多麼無味無趣啊…7年前,豆瓣的網站反應速度,產品流暢度,內部的技術架構,伺服器負載等等,被我們網站的運維牛人評為「神級」的
7年後,別說app了,連m端,手機瀏覽器訪問,都有點卡,估計當年的底層架構人員都已經四散到各個公司去做cto了吧
作為一個2006年1月的豆瓣註冊用戶,偶爾還去看看約炮基地 發騷基地 廣告基地 撕逼基地
豆瓣現在已經超脫了文藝,到達了一種「脫離世俗」的狀態了。但從影評來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最受追捧的影評永遠帶著一種反人類反社會的中心思想。豆瓣上的影評人永遠是用一種「毫不滿足」的心態來看電影,他們對於在電影里挑刺的熱衷已經超過了原本欣賞電影的意圖,他們變得越來越苛刻。我一直認為原來的豆瓣影評是很友善,很真誠的,它們原先的目的是為了發現電影中藏著的美。現在卻都是些精通拗口語文的郭敬明們用著抖機靈的影評來摧毀其他人對於電影的最後一絲幻想。
吐嘈一個。豆瓣現在用手機上它的網站看影評,只能看前幾條,再看就強迫下載app了。這個真討厭啊!
於是,我就不看了唄~~~
移動端真的太爛了,想在手機上看看周末有哪些活動可以參加,自己報名了哪些活動,看不了。關於活動,其實很多都是商家打著免費體驗的旗號,約你去消費金錢和時間。
我自己是2011年去的豆瓣,然後在2013年左右開始轉到知乎的。
其實豆瓣不是文藝,而是裝逼。看看現在發的內容,有多少是不裝的,然後黑TG是政治正確,根本就不會好好說人話,三言兩語說不過了就開始人身攻擊,再加上豆瓣管理員明顯缺乏這種掌控能力,這才逐漸離開的。
但就算這樣,畢竟豆瓣電影什麼的資源其他地方也都沒有,所以只要這些在,豆瓣肯定也都會在,但裝逼傾向不解決,豆瓣留不住創造內容者,最後無非就成了個資料庫而已。同十年前相比,現在的豆瓣與其說是"文藝",不如說是"偽文藝",一切虛偽的、輕浮的東西的魅力、對人的吸引力是不會長久的。十年以前,圖書排行榜上還是黃仁宇、陳丹青、斯塔夫里阿諾斯、李澤厚,現在,各種網路、玄幻、愛情小說堂而皇之的排在最前面,且有極高的評分,可見主力群體的變化。
當然,文無第一,網路、玄幻不一定不好,只是,時間會檢驗一切的。
訪問量的縮水肯定有很多影響因素,前期用戶的膨脹和膨脹之後整體網站水準的變低應該是流失的主要原因吧,我猜。這是三家網站的排名走勢,你猜哪三家:
至少從今年走勢圖看,豆瓣並沒大幅度衰落,尤其年初排名還大幅度提升。4月份之後到10月,從130位左右到160位左右,只是小幅下降。對比人人網大跌700位,很小幅。
知乎上升趨勢很明顯,從年初650位左右到現在210位左右。我說知乎數據暴漲,指的就是這。雖然如此,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知乎與豆瓣在日均IP、日均PV上都還有一定差距。可能明年才能追得上。據此可以判斷說,豆瓣並沒有衰落,它的用戶粘性還是非常強。只是在友商尤其是知乎分流、迅猛增長映照下,變得黯淡了。當然,比起人人網還是很不錯的。-------------------------------------------------------
*未來知識圖譜丨futureknowledge,這是一群醉心科技、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人組成的社區。在這裡,拒絕空話套話。每周2~3篇更新,解讀未來科技,判斷前沿趨勢,思考智能產品。
**關注後回復「投資未來」查看《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從07年上豆瓣到現在基本不怎麼上了···豆瓣一開始確實是文藝···但是現在···豆瓣不就是撕逼的地方嗎···天天都在謾罵撕逼···豆瓣的本質根本不文藝!!!
眼睜睜的看著豆瓣一步步走向衰落…
前幾年的時候,豆瓣還沒這麼華而不實,當時作為一個學生,每次去豆瓣看影評是我看完電影之後的第一件事。那個時候的豆瓣是有很多乾貨的,影評的作者也很有自己的見地。後來…
大家突然之間發現了這麼個神奇的網站,是個人都能去上邊發幾篇影評。然而又沒什麼實質內容,基本上就是
我XX天約了XX,然後balabala,之後我們看了這部電影…裡面XX好帥好美回想起了自己在XX的時光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另一部電影《XX》…這叫影評?現在刷到一篇有理有據的影評我都要在心裡默默的感謝作者豆瓣根本不是因為文藝而衰落,它頂多也就沾個文藝的邊兒。它也不是因為走向了大眾而衰落,豆瓣是因為走向了太多以豆瓣來標榜自己的人而衰落。
尤其是後來出現了一類人叫做「豆瓣網紅」,於是就陷入了惡性的死循環。之後豆瓣越來越走商人路線,出了很多新的板塊。「東西」—網購,「閱讀」—賣書,「集市」—我不知道它是幹嘛的,等等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違反了創始者的初衷,但是真的很煩啊。好,畢竟人家是個網站,要盈利,可以忍。前一段時間,豆瓣把「豆郵」功能改名為「私信」,很多豆瓣老用戶終於怒了,瞬間很多人表示至此跟豆瓣say goodbye
其實改一個名字而已,有什麼大不了的呢。但是背後其實是豆瓣如何一步步的喪失自己的特色,如何討好更多用戶。(此用戶指的依然不是大眾,而是用豆瓣來自我標榜的人)如果說影評變水了,我可以理解是用戶多了,影評自然參差不齊。那改名就是你豆瓣自己的選擇了。你享你的一世繁華,我不關注你就是了。果然沒過幾天豆瓣就又改回了「豆郵」,估計是用戶流失太慘重。曾經的豆瓣確實給予了我很多新的知識和觀點,所以那個年輕的它會一直在我心裡。而現在,面對衰落的它其實更多的是惋惜。就好像幼時初戀長大後遇見了外邊世界的很多姑娘,然後為了她們塗脂抹粉,遊刃有餘,努力活成了她們喜歡的樣子。可是我最愛的是當初笨拙卻又真誠的你啊。過於文藝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在開玩笑
只要有人還看電影,聽小眾音樂,認真寫影評書評,豆瓣都不會衰落吧
每種東西被大眾過度消費之後都會變樣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生快]、[謝邀]、[我伙呆]等簡化用詞?
※為什麼我感覺豆瓣上的美女很多,然而一回到現實社會中,卻基本上看不到這樣的美女?
※怎麼泡豆瓣上的妹子?
※為什麼豆瓣的 App 要分開做,而不是做一個整合?
※如何評價新上線的豆瓣圖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