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年輕人來說,如何彌補閱歷不足帶來的短板?

如題。

知識是可以努力得來的,但是閱歷卻一定要靠時間的積累。對於年輕人來說,閱歷不足,除了在時間中積累外,還能如何去彌補這一短板?


人際交往:

「恩宜先淡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自寬而嚴者,人言其酷。」

為人處事:

《敬慎.4》孔子

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闇,是謂損而不極。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生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不要多說話,寧願讓人覺得你是個呆瓜,也不要讓人覺得你是傻瓜。

__________瞎說啥大實話___________

閱歷這東西很難說懂得一句什麼道理來彌補,對於像我這麼木訥的人來說,謹言慎行是個很好的選擇,把心一橫,永遠保持微笑。因為我說過很多的白痴的話,也得罪了不少的親朋好友。原諒哥的愚蠢吧,似乎友情也沒有想像中的牢不可破。那些被哥的言語所破壞的關係,經常刺痛這我。

而且我相信你也知道,那些智慧書上所告訴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那些你得到的所有好處,都在等你最後的一個大招來回饋。或者人家的饋贈,有的也是滿足一下他人的成就感,你最好接受。


  • 將自己有限的經歷在大腦中深度體驗,回顧總結(這需要你放棄多種好奇心,安心撲在一點上)

  • 從多個立場和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尤其要學會換位思考(這需要你淡化名利心,以換取思維的自由)
  • 不著急下判斷,願意多聽多看(這需要你發自內心地承認,有很多你看不上的人其實比你聰明)
  • 抱著謙虛的態度,與同輩中的佼佼者為伍(這需要你抑制虛榮心,不怕被高手恥笑和輕視)
  • 帶著欽佩的心情,向前輩中的傑出者學習(這需要你泯滅代際界限,忽略部分觀念衝突,懂得聆聽別人)
  • 放棄iPhone 6+,省下錢使用各種有效的付費知識服務(這需要你有點錢,而且有一定辨別能力)
  • 抱著好奇好學的態度,帶著問題,盡量多出城出國看看(出國未必貴過出城,你知道嗎)
  • 儘早戀愛或結婚,責任感將告訴你成熟的必要(這需要你放棄很多有趣的時光)
  • 不怕吃虧,願意吃虧( @紐約老李校長 上頭說過了,他很對;這需要你有錢,更要內心強大,不怕不躲)

你還想彌補這塊短板嗎?你能嗎?


閱歷只能靠閱歷彌補。其他方法可以讓你獲益,但得到的東西不能完全替代閱歷。

這個不一定需要非常長的時間,關鍵在於你經歷的事情的複雜程度和密度

一些五六十歲的人,還遠不如一些二十多歲的人閱歷豐富

還有我覺得你未必需要急著去彌補這個短板。人生每個階段有自己的特點和可以體驗完成的事情。閱歷不足有短板,但也有隻有在這種心態下你才能獲得的體驗

年輕人不用急著要求自己去用閱盡千帆的視角去思考問題。

真的遇到事了,閱歷增長很快的


本文首發我的微信公眾號【史蒂芬的專欄】(ID: stehouse)。

這真是個奇妙的社會。

從來沒成功過的人,靠開培訓班教別人成功學,然後實現自己成功的夢。

從來沒有追到過女孩子的屌絲男,靠收費教人如何追女孩子,最後賺錢成為人生贏家再去找到老婆的。

從來沒有去社會上工作過的老師,卻在教學生如何職業規劃以及如何混社會的。

一天銷售都沒做過的人,卻在培訓別人如何做top sales.

對面試者沒太多決定權的HR,卻在寫書教人如何面試,而且還大賣的。

這就是這個社會的巨大鴻溝,每行每業都有其「內幕」,而城內人又鮮有人去分享,但是城外人又渴望知道,這就給了那些懂一點點又會吹的人可觀的機會。

看看這貨,把國企培訓經理的經歷排剔除(這是個非常虛的職位,不做什麼實事的),再把中間兩年去做淘寶的經驗剔除,所有工作經驗加起來也才4年,也好意思講《升職加薪職場訓練營》

這些半吊子寫的書或者開的培訓班都沒什麼乾貨的,講得都是書上的理論,只是聽起來很爽(因為培訓老師講課還是有一套的)。

如果要我買職業規劃的書,再厲害的職業規劃導師寫的,哪怕清華北大的,還有那個某典老師寫的,我絕對不會買。除非是相關資深專業領域的人寫的還差不多,比如我的朋友幽哥在製造業打拚做到運營經理,他寫的東西還是有實際參考意義的。

前面扯了那麼多,一句話說完就是,要學就學同行中真正優秀過來人的經驗,而不是從學術上夸夸其談的人的課程。

問題就變成了,如何去學到這些同行優秀的過來人的經驗。

大部分人都是沒有機會去和過來人去聊聊,這些優秀者大都功成名就,很少著書立作,所以他們的經驗自然也學不到。

但是我卻在過去十年學到了很多這些經驗。

史蒂芬總共才五年工作經驗,很多看我的文章或者和我說過話的人,都感覺我見多識廣,社會閱歷很多,明白很多道理。公眾號里很多人留言都直接稱我為「史蒂芬大叔」。

為什麼我看起來這麼「老成」呢?

一方面是由於畢業這麼多年來,和我做同事的人都是三十歲以上的人,和他們混在一起自然受到他們的影響,會不自覺的去學習他們處事的方法,提早明白很多道理。而很多同齡人是作為一百多個應屆生之一招進一個公司,天天和自己同齡人混在一起互相拖累。

另一方面,我卻對每個人的經歷特別感興趣,喜歡聽職場老司機吹牛逼,吹噓自己過去有厲害,這可能是每個人的通病改不了。但是我願意耐心聽,所以他們也願意和我多說。

再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還沒還沒畢業時,經常光顧天涯論壇「職場天地」版塊,看了無數帖子。作為過去十年中文第一社區,天涯湧現了無數好帖,「職場天地」更是不在話下,乾貨連連。

這個版塊里,很多各行各業的都喜歡寫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有寫HR的,有些銷售的,有寫工程師的,有寫國企的,有寫外企的。

比如《我,從土木地質測量員到美國銀行副總的十幾年》《三十歲,做技術,覺得路越走越窄,該如何跳出?》《絕境——記述一個70後的辭職歲月》(隨便舉例,不代表我推薦)

這些職場人士的親身經歷,勝過市面上任何相關教材和培訓課程。

當然,紙上得來終覺淺,看歸看,先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就好,不完全迷信(有些有吹牛逼的成分),在工作中不斷去印證這些道理,從而變成自己的,這樣會少走很多彎路。

早年有幸看到同行人士幽哥的帖子,作為一個理工科小本,比同齡人先知先覺,明白了跳槽的重要性和對整個行業的看法。

史蒂芬以後還會持續分享過去十年天涯上對我有過重大幫助的好帖。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七年前我看過的一篇帖子。

《大專生,照樣年薪三十萬》

大專生,照樣年薪三十萬_工薪一族_天涯論壇

這篇帖子後來也出版成書《罅縫中的野草:大專生,照樣年薪三十萬》,推薦大家看書,書的內容和帖子幾乎一樣。我當年是買了書,一晚上看完,之後又看了兩遍。

百度文庫有電子版下載(需要付費3.99元,手機版免費了)

罅縫中的野草:大專生,照樣年薪三十萬全文閱讀_罅縫中的野草:大專生,照樣年薪三十萬免費閱讀_百度文庫

這篇連載的帖子描述了一個機械專業大專生從畢業找不到工作到後來成功應聘上IE工程師(工業工程),到最後當上高級IE經理的經歷。這部相當於自傳的帖子描述了諸多在台資企業、歐美外企工作的細節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他工作的幾家企業都被我猜出來了。東莞那家是法國湯姆遜公司(後來被TCL收購),蘇州那家是德爾福(汽車零部件巨頭),珠海那家是偉創力(flextronics,電子代工業巨頭),最後跳槽去做經理的公司是廣州嘉頓(Jarden,戶外用品巨頭)。

我曾經有個同事是來自珠海偉創力,我和他聊起偉創力的工作時說得頭頭是道,好像我就在這家公司工作過,把他驚呆了。

和上次幽哥的帖子一樣,這篇帖子適合製造業從業者參考。

我也在QQ上和作者本人聊過,不是很喜歡這個人,喜歡自以為是,而且一遍鼓吹學歷不重要,一邊自己去考了研究生,以後再也沒聯繫過。

不過史蒂芬不會全面否定一個人,他值得肯定的地方還是會向他學習,這也是為什麼會向大家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本書特別值得學習的地方

  • 解決問題的方法(製造業)

  • 衝突處理的藝術(如何化解衝突把項目完成)

  • 緊急事故應對辦法(為了達到目標,需要跳出條條框框)

  • 工作中人際關係的處理(不爭功,優先考慮別人)

不值得參考的地方

  • 過分強調英語在他求職過程的的重要性。我面試過那麼多家,從沒感覺到英語有他書中說的那麼重要,也許有其歷史原因。

  • IE工程師沒有這麼熱門。也許同樣也是歷史原因,過去十年正是中國電子製造業蓬勃發展的時候,這類人才供不應求。我出來找工作也曾想過投IE工程師,但是市場上這樣的機會屈指可數。後來我做了製造工藝工程師,做的一部分工作就是IE的工作。

  • 不誠實的地方。沒有本科學歷冒充有本科學歷去應聘,不是IE主管冒充是IE主管。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不這樣做也就沒機會。不批判也不推薦。

不管怎麼樣,大家多去學習這本書好的一面,為自己所用,不要全盤接受也不要全盤否定。

對製造業感興趣的朋友,通過看這本書能夠透徹真實了解製造業工廠是如何運作的。

=======================================================

史蒂芬其他文章

外企面試的時候英語自我介紹該說點什麼? 重點推薦

推薦一篇對我求職生涯影響最大的帖子-製造業從業者必看

為什麼汽車行業能夠成為製造業的標杆?

和領導溝通的幾種思路 重點推薦

寫工作郵件的幾點建議(一目了然,高效溝通) 重點推薦

如何給別人留下一個【辦事靠譜】的印象? 重點推薦

面試官鄙視畢業的學校怎麼辦?

說說我知道的幾間公司的打卡制度

我為什麼不想做程序員

面試時如何回答「你為什麼要換工作?」(一種新思路)

給文科專業的一些職業選擇建議

給理工科專業的一些職業選擇建議

怎樣能引起獵頭公司的注意?

我是如何管理郵件的(簡單粗暴)?

軟體開發和製造業的相互啟示

為什麼不推薦剛工作兩年內的人跳槽?

========================================

更多精彩,請關注史蒂芬微信公眾號「史蒂芬的專欄」(ID:stehouse),聊點職場和英文。

史蒂芬,湖南人士,前某500強外企工程師,現某知名品牌外企工程師,對職場、管理、英語有些感悟 。

http://weixin.qq.com/r/ozqBmVnEIARfrR3692_x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其實你根本想問,如何快速補齊短板快速升官發財。
-------------------------------------

無捷徑

多幹活,多嘗試,不怕多吃虧

臉皮厚,不小氣,受委屈不要太敏感

-------------------------------------------

不經歷風雨,哪裡見彩虹,有些事自己不吃一塹,光看知乎我的建議還是長不了一智的。

該經歷的都經歷完,你才可以賺大錢。

-------------------------------------------------------------------------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紐約老李校長」

後台回復阿拉伯數字「100」

可以獲得老李的100條江湖秘籍


經歷即經驗。向比自己優秀傑出的人學習。閱讀。每天做好三件事。每天一自省。換位思考。


多看多想多問多經歷,不怕吃虧不要裝逼


謝邀。

閱歷短淺這塊短板和做什麼無關,和人有關。閱歷短淺這塊短板和做什麼無關,和人有關。閱歷短淺這塊短板和做什麼無關,和人有關。

我閱歷淺,運氣也算不差,趕上這個時代。所以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說我個人一些很是淺薄的想法。

閱歷和出身環境關係非常大,這是先天條件。後來閱歷的提升,和做什麼無關了。這裡不說極端的出身環境。

讀書旅遊多思考多聽多看等等等等。閱歷短淺的短板補長几乎是你吃頓飯都能增長的,就是你活著的醒著的每一秒其實都在增長著的。

可是這頂個屁用。

我見過環境優渥的人,學著人買了兩本書,看了兩句嫌煩悶扔到一旁開開心心和女朋友打電話了。我也見過同樣優渥的人,見到樓房有缺陷問為什麼要這麼設計,我也不懂。到吃飯時他一拍桌,驚呼我總算想明白了。

我見過環境貧困一樣頹廢的,也見過不顧環境堅韌的迎風生長的。

無論哪種環境,能做到用行動帶動閱歷增長都是小概率事件。

你用槍頂著隨便一個人屁眼讓他讀十年書,頂一百個出來很有可能都出不了一個天才。

我知道讀書旅遊多看多聽什麼的都是很棒的方法。可現實就不是這麼個一加一等於二的公式。

很多人的劣根性連讓自己早起都做不到,再談詩和遠方,星辰和大海只會把自己弄死。


閱歷決定審美水平,審美水平決定拿捏的分寸,做事進退的分寸決定生命的質量。

但閱歷無法被彌補,只能積跬步而至千里。所以問題不在如何彌補閱歷,而在於如何正確地積累閱歷。

大家都活了幾十年,為什麼有的人就在生活中成長,積累豐富的閱歷,不斷提高,有的人活了大半輩子還是稀里糊塗,思維水平、生命質量沒有絲毫提升,怎麼會有這麼大區別?

閱歷和年齡沒有必然聯繫,見識多寡和去過多少地方也沒有最最直接的必然聯繫。

能夠多潛下心來閱讀、觀察,培養自己正確的思維習慣才是年輕的時候更重要的。


大一上在社團里,社團一個主要活動是辦粵語班,

學期結束師姐拿出一半的盈餘請我們六個人吃了總價1000的俏江南,

當時感覺社團這麼厲害,又碰巧師姐下學期去交換把部長位置給了我,

現在還記得當時發人人炫耀,

評論里很多「大一」就當社長了滿足了我多少虛榮心。

大一下學期自己帶粵語班,請老師,借教室,發傳單,複印材料

雖然有部員一起參與,可還是覺得這樣不是最喜歡的。

碰巧認識了一對師兄師姐在創業做「商業交流」,

寒假暑假的交流,學校每有一個人報名,

組織者可提1000元提成,

果斷入伙,又是一個學期的歷練,

最後卻並沒做到如他們當年的輝煌。

到大二了選擇團委為主心骨了,

和學生會打交道鬧過不愉快,

代表學校去部隊參與活動好好地長了一番見識,

天天刷夜吃夜宵,

結交了一幫朋友,

學校什麼排幾個小時隊領票的活動再不用領票,

感覺彷彿進了「權貴圈」,

也對學校有了新的了解。

到現在每天朝七晚七的擠地鐵實習,

周末帶北京的孩子上競賽課,

上個月最忙的時候,

連續工作了21天沒有一天假期,

工作日實習,周末帶課出差給人培訓,

回到學校了,

想想前兩年時自己從寢室到教學樓,

平均要給3個人打招呼,

現在卻往往幾天路上才能有一個熟悉一些的朋友。

看到周圍的學霸在拿offer,

自己也後悔前幾年所謂的這些「閱歷」,

卻並沒有給現在的自己什麼益處,

只是讓自己認識到「自己不適合(喜歡)那個」,

可我覺得這可能就是成長,

就像若是讓我現在去看大一時的我,

自己還是會選擇這條「無用而新奇」的路,

而非「穩妥而無知」的那條路吧。


謝 @安夏左秋 邀。

態度。

我喜歡肯反思自己的年輕人,也叫「聽得進勸」。

他/她們不會沒聽我說完就急著解釋,也不會聽過算過耳邊風。

不管說話人的態度如何,他/她們都會有選擇的吸取有益的部分,越活越光彩。

以前上課、帶新人的時候,我經常說:我不怕你們有野心,但光有野心沒有行動,只會把自己越燒越丑。別什麼話都聽,也別什麼話都不聽。

求上進大家都不反對,但請注意姿勢。

亦舒在《花解語》寫過:

做人至要緊姿勢好看,如果惡形惡狀地追求一件事,那麼,贏了也等於輸了。

即使是一個美食大拿的吃貨,也不能掩蓋吧唧嘴讓人升起的惡感。

自己不知道不要緊,但請記得像林妹妹進大觀園一樣謹言慎行。

這樣約束自己,得益的不是同事師傅領導,而是自己。

一點點兒微調自己的行為舉止衣著儀容,美麗的是自己的心情。

一點點兒提高自己的見識胸懷眼界心境,開闊的是自己的天地。

反思→調整→小結→行動→習慣

教養這回事,不僅來自於父母師長,還得益於自己的堅持。

有些操守,看起來不合時宜,只是有原則的人,相對乾淨。

而乾淨的人,招人喜愛。

沒有人願意教一個一身是刺的年輕人的,無論長得多好背景多強,防備心豎在身外八尺方圓的,原本能說八分話只說三分甚至一笑帶過。

畢竟,我不是你爸媽,何必好心還挨罵?


別聽那些老頭子的經驗之談,他們的閱歷以及獲得閱歷手段都是年齡換來的,多聽聽他們人生經驗,然後去實踐。前一個叫做聽話,後一個叫做事。多來幾次,就啥都懂了。閱歷這東西,很虛噠,不過是心境的開闊與性格的沉穩罷了。多見些世面,終歸是好的。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有那個平台。自從新世紀到來,寒門再難出貴子.


多讀書嘛,尤其是歷史書,讀史使人明智。這些歷史都是前人的閱歷,讀的多了,你的思想上的閱歷就多了,等到生活中再出現類似的事情時,腦中的思想和現實就能結合了,這樣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閱歷不足帶來的短板是什麼?——當有一個機會出現的時候,你發現自己不具備做這件事情的能力和思維,因為你沒有相關的閱歷。

但是現在,即使你沒有相關的閱歷,也可以通過學習,具備與此閱歷相關的能力和思維模式。

行為模仿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當你想要提升自己某方面能力的時候,就找找看身邊有沒有這方面特別厲害和突出的人,最好找2-3個,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找1個也行。然後按照以下步驟來做:

1、 關於這個人,你想要向他學習什麼?他具備的哪些能力是你想要提升也有潛力提升的?把這些能力羅列出來。

2、 觀察他的行為,看看哪些行為裡面用到了你想要學習的能力,這些行為就稱之為「關鍵行為」;

3、 思考在這種情況下,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他當時的想法是怎麼樣的,動機來源於哪裡,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

4、 在相似的環境和條件下,模仿他的關鍵行為;

5、 不斷檢驗和優化,驗證這個行為是否能夠達到你想要的結果;

6、 經過多次PDCA的行為,最終會形成習慣。

當這個關鍵行為形成習慣的時候,你也就具備了實施這個行為所需的相應的能力。

模仿關鍵行為的這個步驟非常重要,而且需要持續一段時間。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我已經知道這個行為有效,就夠了。」——因為只有個人體驗才能促使人們真正的發生改變,只有當你真正的去嘗試了、去體驗了、去感受了,這個行為才會在你的身體和頭腦中留下烙印。

你不主動去和陌生人交流,你就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具備和陌生人順利打交道的潛質;

你不去直面衝突,像你的「榜樣」一樣去處理矛盾,你就永遠體會不到解決分歧的那種愉悅感;

你不去嘗試著銷售和推廣你的產品,你就永遠不知道有客戶會對你的產品感興趣;

。。。。。。

所以,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那就觀察和學習他人的關鍵行為,並通過模仿、嘗試、優化等方式,把它變成自己的慣性行為,從而讓你的能力地圖隨著行為的變化開疆擴土。

這樣才能彌補閱歷不足帶來的短板。


多看書,少上知乎


少說,多聽,多看!!


低姿態,多看書,多思考,多觀察


YY


閉嘴!把該做的做好,不該做的堅決不做!如此就能避免很多讓人操心的事故!希望能幫到你。


我寧可不要這閱歷,只要這僅剩的歡愉。

能力跟不上閱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可以看看以下的回答:

年紀輕輕卻覺得活著很累?為什麼會這麼消極呢? - iris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557260/answer/26057153


推薦閱讀:

適合學生黨穿的平價而漂亮的衣服,鞋子牌子(百元以內)?
研究生導師為什麼喜歡問學生家境?是想了解什麼呢?
准高一生住宿有什麼要注意的比如用品 交際之類的?
你是如何進被窩的?為什麼?
如何跟理髮師表達清楚自己的需求?

TAG:生活 | 職場 | 人際交往 | 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