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為何要下線「發現」功能?
好想答啊。。。但是又不敢詳答-__-||| 難受死
所以拿別人舉個例子吧:我們的朋友facebook(怎麼跟那芮誰誰似的口氣)現在放到iphone裡面的app只能放100Mb。他們的app早就在這個大小邊緣上了,那他們要上線新功能怎麼辦呢?
當然是拆掉舊功能啦!
所以的所以,請拭目以待,坐等更激動人心的twitter產品出現吧
以上均為本人個人言論不代表任何公司觀點,謝絕跨洋
=================================================
既然已經撇開了跟公司的觀點了,還是細細說說吧。這也不是啥內部資料啦,任何一個產品狗(說得好像我也能高攀了一樣)都能看得出來
1)一直就是個比較邊緣化的產品
為啥?因為Twitter一直以實時性著稱呀!Discovery過去的演算法直接導致了它需要聚集足夠的內容然後給你推送一個主題。而這跟實時性的要求是相悖的。想想,奧斯卡都已經開始10分鐘了,discovery給你推條你早8分鐘前看到的內容,還discover個毛啊說它是邊緣化產品不是說這產品做得不好,只是優先順序不高罷了。所以在iphone上它一直被放在左移(就是你在timeline左劃一下才能看得見)。這麼奇葩的設置,鬼才找得到呢。(p.s.這麼奇葩的設置樓主你居然也找得著Orz)
2)Discovery對用戶吸引度不高
跟1相關,用戶看到一堆聚起來的內容集合首先是要想到為什麼自己要感興趣。當然很容易發現Discovery用了很多heruistics,比如你好朋友喜歡了一個什麼內容它會優先排前面。但是問題就在於,你上微博這樣的地方,該看得見的內容在timeline里就應該可以看到過了,要是去discovery里發現一堆已經看過的內容(演算法以為你沒見過啦),覺得累贅也就不會再去。久而久之,更加邊緣3)會有更棒的功能替代上去
這個就不細講了就醬?給 @Elethom H 的答案提供一些補充。
Twitter 正在通過優化自己的 Timeline 來取代 Discover。13 年 9 月發布的 MagicRecs 是一個小範圍的實驗,15 年 2 月發布的 Recaps 是一個嘗試,15 年 4 月 23 日發布的 Highlighting 同樣是一個嘗試。
Twitter 不光去掉了發現,也同時去掉了 Activity 好友動態。
Highlighting 會基於你的好友,你所在區域的熱門信息來生成一個「必讀 Tweet 列表」,一天推送兩次。展現形式也會之前的 MagicRecs、Recaps 有所不同。從 Highlighting 的通知點進去後是一個浮在 Timeline 上,橫向排列的一組卡片。從右向左滑倒盡頭後回到正常的 Timeline。是不是非常類似 Yahoo Digest,只不過內容來源變成了 Discover 和 Activity(好友動態)。
目前這個功能還只在英文用戶使用的 Android 客戶端上,且如果用戶反饋好,那麼 iOS 會在後續加上吧。
參考鏈接:Highlighting https://blog.twitter.com/2015/highlighting-the-best-of-twitter-for-youMagicRecs https://blog.twitter.com/2013/stay-in-the-know高票答案的幾個分析已經很不錯了,他們提到的主要觀點有兩個:一是該功能的利用率不高,或者說功能不是太重要 二是Twitter在儘可能地將動態和發現整合到用戶的Timeline里
我補充一些數據上的支持(並不是Twitter的數據,而是我自己在做的同類型產品的數據)一般來說,用戶在一個APP里切屏探索內容的主動性是很低的,拿知乎客戶端為例子,大部分人都只是在自己的Timeline里在下拉查看內容吧,幾乎很少有人會去「發現」或者說「訂閱」下去尋找內容。如果折換成數據,會主動去尋找信息的用戶大概只佔了10%-20%,那麼作為一個佔資源的功能只服務了20%不到的人,肯定無法讓PM感到滿意。
因此移動產品發展至今,很多APP已經認識到主動Push內容的重要性了。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Twitter主動推送到Timeline里的Recaps 和Highlighting無疑覆蓋面會更廣,更適合信息爆炸時代的用戶需求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推特賬號被一小員工私自封停的事情與新浪微博前段時間瘋狂銷號禁言之間的關係?
※Twitter 出現於 2006 年,為什麼等到 2011 年才打算做圖片託管服務?
※為何在推特上有的用戶無法私信?
※如何評價免費開源的社交網路 Mastodon ?
※新浪微博上線時為什麼沒抄 Twitter 的 Protect my Tweets 功能,內幕是什麼?
TAG:Twit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