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浙本與明初刻本在字體、版式、印刷用紙、裝幀方式等方面有何不同?
01-09
宋浙本在字體、版式、印刷用紙、裝幀方式方面主要有以下特徵:
1)刻書多用歐體字,即唐初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體。歐體字形略長,瘦勁秀麗,筆畫轉折輕細有角。後來逐漸流行顏真卿、柳公權體。南宋以後,柳體字日趨增多,柳體比顏體略瘦,筆畫挺拔有力,起落頓筆、過筆略細,橫輕直重。從不同地區看,浙江刻本多用歐體,四川刻本字體多似顏體,福建刻本多用柳體。2)大多數為蝴蝶裝,南宋末年也有用包背裝的。
3)印書多用白麻紙或黃麻紙,紙的簾紋比較寬,約佔兩指大小,宋刻後印本就不具備這種特點,
4)版心下多記刻工姓名,有的姓、名皆錄,有的只刻姓或名字的簡稱,有的還在姓名下刻一個「刊」字。
5)浙本版心多白口,絕大多數是單黑魚尾,雙魚尾者較少。書名、卷次在上魚尾下方,常用簡稱,魚尾上方有時記本頁字數,版心下方則記頁次,
6)版式方面,宋代的刻書,逐步形成一定的版式風格,北宋刻本,版面多為雙邊,版心黑線較細或不印黑線,稱白口,字的行間比較寬闊,字體較大。南宋之後,書口黑線由細變粗,黑口比較流行。版框多為單邊,或上、下單邊、左右雙邊。書內不固定的部分,常印有刻書人的牌記。宋版書中,在版面左欄(右欄也有時有)往往刻印一小方格,格內略記書的篇名,稱書耳或耳子。有的書,把整版面分成上、下兩欄,或三欄。每欄內再刻印文字。這種版面分欄的書籍,一般在大眾日用書、舉子場屋書或通俗文學小說之類的書中,很常見。
明代刻書字體,前後期變化較大。明初是正德以前的一段時期,在字體、版式、印刷用紙、裝幀方式方面主要有以下特徵:
1)洪武至正德年間刻印的書,多是手寫上版的軟體字,個別人刻書雖有顏、柳、歐三家的餘味,但仍以趙體字為主。(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的字體)。2)黑口,也有花魚尾。
3)印書絕大多數用白綿紙,也有用黃綿紙的,後印本也有用竹紙的。
4)包背裝或線裝。
參考資料
[1]宋代刻本_西津橋畔吶吶吶 對高票答案基本贊同但依舊略有質疑
版本鑒別一看字體 二看紙張 三看版式
宋浙本
即北宋以杭州為刻書中心的浙刻本及浙系統刻本官刻本1.字體:歐體2.版式:左右雙邊 白口 單黑魚尾 魚尾下方有書名 一般是簡稱 下接卷次 版心下方與上魚尾相對應處是頁碼 官刻本在版心上方有字數 版心下方有刻工姓名 往往省略為單字姓或名 坊刻本即書棚本沒有刻工姓名和字數3.紙張:一般是麻紙 較多使用白麻紙 也有黃麻紙 紙質堅韌 較厚以上都基本相似 然而高票答案中提到的牌記 書耳並不是宋浙本 而是南宋時期福建建陽縣的坊刻本 俗稱宋建本 此外 南宋時期還有四川眉山刻本 稱為宋蜀本
明初本:
即從洪武到弘治時期的本子特點概括為黑口趙體白棉紙以上。ps就是不配圖 啦啦啦(≧?≦)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