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前」用來表示過去,「後」表示將來?

「今後」,「今天以前」……

「後會有期」,「前無古人」……

這裡的「前」似乎和「先」的意思接近?

為什麼「後」是「將來」呢?

我們平常說:「不要灰心喪氣,向前看,明天會更好」,「前程」,「前途」,似乎也用「前」也指代「未來」。

或者說:「把過去的事拋在身後」,似乎也用「後」指代「過去」。

這種現象似乎是用空間的前後來指代時間過去將來,但是為何空間的「前」是面向的方向,時間的「前」卻是過去呢?

「前」是「水舟刀」,用刀在水裡割斷船的繩子,船行為前,這是「面向方向」這個意思的來源,那麼「過去」這個意思是怎麼來的?

在英文單詞「before」里,「fore」也是「前」(front)的意思,「before」是「在……之前」,表示時間上的過去,那麼這似乎不是漢語的固有現象,而是一個語言的通用現象?這也不應該是一個西方傳入的用法,因為古漢語也有類似用法。


這是一種固定的隱喻(metaphor)。

這裡的隱喻並不僅僅指那些用來增加文學性的隱喻。隱喻在語言中是無處不在的。

例如,我們會說深藍色、深綠色——「深」本來是用來形容水的,為什麼被用來形容顏色了呢?我們說今年的GDP比去年高了多少——「高」本來是用來描述空間位置的,為什麼被用來描寫數值了呢?

這些都是隱喻,而且是已經固化到語言中,一般使用時不會注意到的。

這種隱喻是詞語產生引申義的重要途徑。Guy Deutscher在The Unfolding of Language一書中就說,語言就是由這樣一層一層的隱喻的化石堆疊起來的。

具體到「前」「後」的例子。

確實,一般來說我們用「前」代表比較早的時期,用「後」代表比較晚的時期,例如「解放前」、「從今以後」。

但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說「來日方長,你要向前看」,「把過去的痛苦拋在後面」。

這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隱喻。

在第一種語境中,人們是把時間看作是流動的,各種事件向靜止的觀察者湧來,即時間是從未來流向過去。於是過去就是「前」,未來就是「後」。

在第二種語境中,人們是把人看成運動的,人在時間中從過去向未來移動。於是未來就是「前」,過去就是「後」。

其實,在「前」「後」的兩種不同用法中,是能體會到這兩種不同的視角的。

一般,在客觀的敘述中,我們會用「前」代表過去,「後」代表未來,這時,我們是在靜止地觀察歷史。

而在表達勸人不要沉迷於過去、積極面對未來的語境下,則往往用「前」代表未來,「後」代表過去,這體現了人的主動性。

下面討論一下英語。

有回答提到,英語中的「前」是有in front of / before兩種說法的,「後」也有behind / after兩種說法。

在兩種說法中,一般前者指空間位置關係,後者指時間關係。

事實上,兩種說法並沒有這麼涇渭分明。before / after有時也用來描述空間位置關係,比如before my eyes,to run after someone。

而且從詞源上來看,before中的fore本來也是指空間位置的(其實它跟behind的構詞方式倒是非常對應);after是來自off的比較級,off(遠離)也是指空間位置的。

這說明英語中時間上的「前」「後」也是來自空間「前」「後」的隱喻。

各種語言中普遍存在用「前」「後」代指過去與未來的隱喻,而且一般情況下用「前」指過去,特定語境中用「前」指未來。這說明各種文化的人們對於時間和空間這種基本事物的思維方式是一致的。

在非洲有些民族,他們對空間的認識方式與大多數民族不同。比如他們沒有「左」「右」這種相對方位的概念,只有「東南西北」這樣絕對方位的概念。由於這種認識方式,他們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準確地辨別方向。另外還有這樣的實驗,讓不同民族的人把一些事件的照片按時間順序擺放。一般人會根據他們母語的書寫方向(從左到右、從右到左,還是從上到下)來排列,而與他們當時面向的方向無關。而非洲這些民族的人不管他們面向哪裡,都會把照片從東向西(還是相反來著)排列。我很好奇在他們的語言中會不會有與我們的「前」「後」不同的隱喻。


針對題主關於:

在英文單詞「before」里,「fore」也是前(front)的意思,「before」是在……之前,表示時間上的過去,那麼這似乎不是漢語的固有現象,而是一個語言的通用現象?

的疑問,我來提供一個有意思的反例

滿語中,ereci julesi(從今向前)表示的是 從今往後 的意思。julesi表示空間上的「向前」。

但更有意思的是ereci amasi(從今向後)在滿語總也表示 從今往後 的意思。。。amasi這個詞表示空間上的「向後、往後、返回」。。。詭異,詭異。

按照這個邏輯,對應的最好的「從前、以前」的說法,滿語中說 daci,來源是da原、起初、根+ci從。所以按照時間流的邏輯,daci 和 ereci julesi(向前)對應的邏輯是一致的。倒是ereci amasi(向後)這個也表示「從今往後」比較奇怪,懷疑也許是非常非常早以前受到漢語或周邊其他語言(如果他們也這樣表示今後)的影響,當然也可能是我猜錯了——也說不是只是因為時間不能倒流,所以ereci(從此、從今)無論怎麼的都只能是往未來走。

滿語中表達「以前、之前、先前」還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從動詞「先nenembi」的時態變體,neneme、nenehe(之前的xx);還有一個是後置詞onggolo(也可單用),專說時間上的「之前」。這幾種「以前」的說法應該有些細微的區別,但我體會的不好,還需 @瓜爾佳老五兄指點。

所以我想漢語(和英語)這個類比可能並非是通用的。也希望了解其他語言,包括少數民族語言的童鞋來提供一下自己語言中這個問題的類比法。


「前」亦可指未來,「後」亦可指過去,是為【互訓】。所以看【為什麼用「前」表示過去,「後」表示將來?】這個題目把我這個有強迫症的人看得很是恍惚啊!

提供思路,開始摘文:

《說卦》:「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正義》:「人慾知既往之事者,《易》則順後而知之;人慾知將來之事者,《易》則逆前而數之。」

按《繫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此處又拈出「順」、「逆」。然顧後則於既往亦得曰「逆」,瞻前則於將來亦得曰「順」,直所從言之異路耳。故「前」、「後」、「往」、「來」等字,每可互訓。

【前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路既已多,後塗隨年侵」(陸機《豫章行》);「前」指過去,「後」指未來。

然如李抱玉《讓元帥及山南節度表》:「去年既侵右地,復擾西山,倘至前秋,兩道俱下」(《全唐文》卷三五九);杜甫《晚發公安》:「舟楫渺然自此去,江湖遠適無前期」;薛能《褒城驛有故元相公舊題詩、因仰嘆而作》:「我來已變當初地,前過應無繼此 詩」;「前」胥作未來解。

復如吳潛《鵲橋仙·己未七夕》:「銀河半隱蟾高掛,已覺炎光向後」;「後」又作過去解,適反於《南齊書·荀伯玉傳》:「伯玉問何當舒,上曰:『卻後三年』」或白居易《十二月二十三日》:「案頭曆日雖未盡,向後唯殘六七行」。

【往來】

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年往迅勁矢,時來亮急弦」(陸機《緩歌行》);「往」指過去,「來」指未來。

然如《史記·自序》:「比《樂書》以述來古」,《列子·楊朱》:「但伏羲以來三十餘萬歲」,諸葛亮《出師表》:「爾來二十一年矣」,李白《蜀道難》:「爾來四萬八千歲,乃與秦塞通人煙」,「來」皆謂已往或從前。

而如《尚書·召誥》:「孺子其朋其往」,孔傳:「戒其自今已往」,孔註:「既觀之後」;《維摩詰所說經·菩薩行品》第一一:「阿難白佛:『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唐高祖《賜李靖手敕》:「今日以去,心中更不須憶」(陸心源《唐文拾遺》卷一);「往」、「去」皆謂未來或向後,正同《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載趙陀下令:「自今以來」(參觀王念孫《讀書雜誌·史記》六舉例)。

《晉書·謝鯤傳》字法,頗耐玩味:「王敦至石頭,嘆曰:『吾不復得為盛德事矣!』鯤曰:『何為其然?但使自今以往,日忘日去耳』」;「以往」謂將來,「日去」謂隨日之過而漸除尤悔。

《論語·述而》:「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鄭玄註:「『往』猶去也;人虛已而來,當與之進,亦何能保其去後之行」;皇侃疏:「『往』謂已過之行,顧歡曰:『往謂前日之行也』」。

是鄭釋「往」為未來,貼切「保」字,而顧、皇釋「往」為已過,故皇強以鄭顧通融曰:「『去後之行』亦謂今日之前,是已去之後也。」

鄭之「去」與「人來」之「來」相對,皇則說為「過 去」、「未來」之「去」;正緣「去」、「來」、「前」、「後」等字兼相反兩訓,舞文曲解,則亦鮮捍格耳。【小結論】

【異哲】

曰「來」曰「往」,皆得示未來,異域語可參。哲人所謂:「未來(l"avenir)非特迎人而來(ce qui vient vers nous),亦人所面之而往(ce vers quoi nous allons)」。

吾國語「將來」與「嚮往」恰可達斯二意。過去亦爾:自古溯游下至於今則為「來」,自今溯洄上及於古則為「往」,而皆可曰「向」。均一事之殊觀或一物之兩柄也。《漢書·王嘉傳》諫益封董賢等曰:「往古以來,貴臣未嘗有此」,至兼用之。

「前」之與「後」,若是班乎。

南美洲部落語(the Bolivian Quecha language)稱未來曰「在我後(behind oneself)而稱過去曰「當我前」(ahead of one),因往事歷歷心目,如面前物之可見,來事不能測識,如背後之物非目所能睹(what one cannot see must be "behind one")。

其詞雖與今之「前」為過去而今之「後」為未來貌若相同,而用意與「前」瞻將來、「後」顧已往又實則相反矣。

——錢鍾書《管錐編?周易正義?二六?說卦(一)》


一組是時間上的前後,一組是空間上的前後,意義是不同的。

比如題主舉的前四個例子:「今後」,「今天以前」,「後會有期」,「前無古人」——這些都是時間上的前後,因此前指過去,後指將來。但是後兩個例子:「不要灰心喪氣,向前看,明天會更好」,「把過去的事拋在身後」,這是空間上的前後(「前方/前面,後方/後面」),只不過放在具體語境里有比喻的因素(將時間比喻成旅途,所以將來的事情發生在「前面」,過去的事情發生在「後面」)。

沒學過中文,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我之前也琢磨過這個問題,後來自己想出了上面那個結論。還希望有專業人士賜教……

(話說我之所以糾結這個問題是因為當年博客時代經常會看到「前一篇博文」,「後一篇博文」的字樣。一般來說前一篇指舊文章,後一篇指新文章對吧,但是某次看到某個網站正好反過來,前一篇指新文章,後一篇指舊文章……現在一想可能也是受到不同用法的混淆了吧。)


和題主一樣,我也想到一種可能性。

關鍵詞,時間線。

由前面@wildpea的「看得到前面,看不到後面」啟發。設時間是一條線,人站在上面,無所謂時間在動,還是人在動。出於「看得見」考慮,人們在回憶時,總是要面向過去,這時,在人們眼前的越遠的事,越前面的東西就是越早發生的。而如果是看未來,同樣是為了「看得到」,就是一個轉身,越前面的事情就是越晚到來的事。

這時候如果人們在回憶時,「三天前」,出於挑選記憶片段,會有一個轉身,所以「前」表過去,而勸慰人往前看時,也就是往將來時看時,勸慰方總要拉著一直面對過去的被勸慰者朝向沒有發生的事情或者事情就在那裡沒有顯現的時間段。

請多指教。

(其實想用時間流來表達意思,但說起時間流,就有一個人孤獨地站在長河裡,四下無人,而兩岸氤氳著水汽的畫面)


這裡面時間和空間上的「前」、「後」、「之前」和「以後」什麼的的確比較混亂,想想挺有意思的,我仔細一琢磨,覺得可能是這樣的。

空間上的前後在英語里對應的是「in front of」和「behind」,這自然是不會混淆的。而時間上的前後則對應於「before」和「after」,這在英語中是不會搞混的,而在漢語里,由於中國古人的時空觀念很模糊,所以它們就混在一起了,但也不是亂來的。可以這麼來理解,究竟怎麼用「前」、「後」取決於你相對於時間流逝是主題還是客體。這麼講可能太抽象,我們舉個例子來分析一下。古人常把時間比作一條河流,從「過去」經由「現在」流向「未來」,當你要研究這條河流(以時間為參考的事物變化)時,你站在岸上(作為客體)面向上游(過去),此時,一個時間點a的過去就是a之前,a的未來就是a之後。這就可以解釋「某天以前」、「從今往後」…而如果你在河裡順流而下(作為主體),情況正好反過來了,你的前方是「未來」,後方是「過去」,這就可以解釋「往前看」、「前進」、「前程」…

前面說過,中國古人抽象思維不發達、時空觀念混亂、邏輯思維很差,反映在語言方面就有各種混亂,你舉的只是其中一例。在漢語中,動詞、名詞、形容詞,主動和被動,各種時態都是很混亂的,所以漢語中的雙關、歧義就很多,很多話必須結合語境理解。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咱們去曬太陽吧!」其實應該是「咱們去被太陽曬吧!」這是主被動混亂,到了「不去了,今天太陽太曬了。」就又動詞形容詞混亂了。這些都讓很多老外崩潰。

以上只是語法上的,還有辭彙上的多義性,就更有意思了,下面舉兩個經典的例子,天朝人民都懂的。

A:我今天面試表現不好,沒什麼關係吧?

B:要是有關係的話倒是沒什麼關係,沒關係的話就有關係了。

A:你這是什麼意思?

B:沒什麼意思,只是意思意思。

A: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漢語是構築在對事物的形象觀察、比喻、聯想的基礎上的,很多地方不符合現在主流的嚴密的邏輯體系,很多時候認真你就輸了。所有,慶幸自己生在中國長在天朝吧,從小耳濡目染,不然,對那些愛較真的死理性派,漢語會讓他們崩潰。

題主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作為學渣,我只能管窺蠡測、拋磚引玉,坐等大牛出現。


看得到前面,看不到後面


自問自答:

我想到一個可能性,請各位指教。

排隊。

這就是我的關鍵詞。

先來後到。

當我們排隊做一件事情,

假如空間上我在你前邊,那麼時間上我就是早一些。

假如空間上我在你後邊,那麼時間上我就是晚一些。

英文中I am after you 也是一樣 隊列中after即是時間上after

也許古人做事也有這種排隊原則,從而發展了前後的時間含義。


應該是參照物的選擇引起的困惑吧

比如經常有人用錯的「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


你的前面已知,後面未知。


忽然想到某個學中文的外國人提到中文裡的時間和空間的關係,除了前後以外,還有上下,比如上溯到,上下五千年,反正外國人覺得這樣的邏輯很有意思


推薦閱讀:

「弊司」還是「敝司」,謙詞該用哪個bì?
大家認為哪種文字是目前這個星球上最科學的?
在如今拼音已經普及和制定的情況下,未來(百年為時間跨度)的漢語發音會與現在使用的標準發音產生區別嗎?
西語國家能相互溝通嗎?

TAG:古漢語 | 語言文化 | 漢語 | 語言學 | 語言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