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的下季新品為什麼要提早上架?都是誰在買?

基本在2月實際天氣還很冷非得穿羽絨服不可的時候,各服裝品牌的春季新款就出來了,冬季款很多放在了店裡打折區的位置。而在天氣溫度正盛的八月,秋季新品就擺出來了,夏裝放在了打折區的位置。

說說我個人的消費習慣,實際氣溫入季後我會把去年衣服翻出來,然後穿幾天後看有哪些缺的再打算去買。這時候我想要的衣服已經在打折區了。因為各品牌都在打折,價格合理,選擇很多。

我想知道,那些下季的新品都是怎樣的人群會提前購買,在氣溫還有一兩個月才到的時候。


這個問題問得比較好,我會從下面三個方向:定價策略、銷售周期、促銷策略,說一下為什麼服裝產品要提前上市。

定價策略:

商場里賣的衣服都很貴,為什麼貴,因為商場里的服裝定價都遵循撇脂策略,這種定價策略好處就是先制定較高的價格,在新品進入成熟期後可以擁有較大的調價餘地,不僅可以通過逐步降價保持產品的競爭力,而且可以從現有的目標市場上吸引潛在需求者,甚至可以爭取到低收入階層和對價格比較敏感的顧客。另外一方面,定得高一點也有利於維護所謂品牌的高端形象。

另一方面這種高定價的策略也帶來了很大的滯銷風險,市場接受度差和銷售預測出了問題帶來的則是高庫存風險。為了既要利益最大化,也要風險最小化,只能對銷售的節奏進行控制,下面就要談談銷售周期的問題。

銷售周期:

產品銷售周期分為引導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沒有人知道哪個款式會大賣,市場的未知性需要實驗來檢測,針對問題,我就略說地說一下引導期的事,剩下的碰到以後問題再說。

引導期需要時間,兩個方面的時間,一個是試探顧客對這件產品的興趣;另一個是要為在旺季到來時增加產能做努力。通常來說引導期需要一個月,在這一個月里產品要進行主陳列,主推,邀請VIP顧客品鑒,聽取顧客和銷售人員的意見,公司的後台數據分析人員也會彙集各類銷售數據,進行同比、環比、競比等一系列分析,當然這個時候競品也上市了,設計師也會參照競品來比較這一季產品研發的優劣。

經過引導期以後,發現可進入成長期的產品看是否需要增加訂單,而對於市場反響不好的產品,則要考慮是否進行清促的準備。

促銷策略:

很多人印象中只有季末大甩賣才是促銷,實際上促銷從產品上市的第一天就已經開始。由於定價是撇脂策略,促銷也從最具有購買力的VIP顧客開始。

各大品牌的VIP進入到服裝換季,便會收到很多邀請簡訊,大多是說新品上市,然後遮遮掩掩地提到一些優惠折扣。為什麼還要遮遮掩掩?上來就打五折,還是品牌么?

也就是說服裝新品一上市就通過會員卡或會員日的方式打折銷售了,會員卡折扣較少,按卡享受折扣,獲得積分,折扣是小頭,積分是大優惠,當然積分想兌現,還得扔出更多的銀子。

這幾年服裝行業整體不景氣,現在比較流行搞會員日。會員日就是針對VIP顧客,將原本季末的折扣提至季初,在指定日期提供折扣購物的機會。目的是把顧客未來的購買力變現,同時也阻止競品業績提升。當然會員日除了刺激VIP顧客的衝動消費,也是將普通顧客轉化為VIP顧客的好時機。

正因如此,服裝產品不會在適合的穿著的季節再進行新品上市的,通常提前6-12周。但是市場里搞批發的除外,他們只會看到某個款快爆了才會下訂單做貨,為了趕工期讓產品儘快上市,他們只會用現貨的面料(質量與流行度都很差)和粗糙的做工。對於批發市場而言,他們的產品才是正季上市的主力軍。

-----------------------------------------------更新線----------------------------------------

這兩天看過的童鞋又出現了兩個新問題:1、什麼時候買衣服合算;2、買衣服要不要一直等下去來買打折品;

我的觀點是在需要的時候買合適。在需要的時候,買自己想要的、買適合自己的、買個人承受能力內更好一點的。套用設計業的名言:LESS IS MORE。

衣服對大多數人來說目前是過剩的,但我們總會忘記自己有哪些衣服。商家當然知道所有的消費者都理性的話,是不好賺錢的。所以會利用人們衝動的心理刺激消費。美麗流行的新品和季末打折的促銷品都可以發揮這樣作用。森森說買貴了會不會找商家理論,有這樣的人,但是幾率很小,一般就是給點促銷品打發算了。更多的是用腳投票,經常打甩賣的品牌很難贏得顧客信任。

高端品牌為了很減少少打折頻率,會採取飢餓營銷的策略,減少產品生產量,人為製造稀缺。至於定位於大眾的品牌,為保持貨品充足和降低成本,會選擇大量生產產品,這樣季末五折就是提高資金周轉降低庫存最好的辦法。 所以等季末打折是一種看上去省錢的辦法,並不是理性的選擇。與其季末買一堆自己不需要的衣服,不如好好規划下自己的衣櫃和穿衣風格。買自己需要的,在經濟能力範圍內買一點好東西,才是明智選擇。

同樣的理論也適合購買數碼產品,新參數誘人啊,5S的64位CPU啊,指紋啊,手裡的4S升級IOS7太卡了等等,面對新品的誘惑,我們是否可以HOLD住,看似更理性的參數也是刺激人花錢的利器哦。還有,當年寧可賣腎都要買的IP4,現在不到2000了吧?便宜了這麼多,它還誘人嗎?買新手機還會考慮IP4嗎?

希望大家都能剋制衝動,少買一點,買好一點,對我們好,也對地球好。


好問題!我來回答一波

這類提前上新的產品叫做「過渡產品 Season of transition」

時尚產業,將一年主要分為兩個大季節,春夏- 2月至7月,秋冬-8月至1月

問題一:為什麼這類產品要提早上架呢?

隨著時尚產業競爭激烈,以及飛速發展,很多品牌通過引進過渡產品,這些產品夾雜在季與季中間,從而吸引消費者

問題二:這個現象是如何產生的?

嗯,這個現象屬於「時尚管理生產」其中一小丟丟部分,算是時尚品牌的套路之一吧

附上清晰的表格:

如果想了解更多歡迎參與Live/ 關注本人(~ ̄v ̄)ブ

時尚品牌是如何設計新產品的?


補充一點,服裝行業的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商品庫存較大。這些庫存對服裝行業來說,是個災難。一般服裝行業的訂貨會會提前6-8個月定這季貨品,這個時候商品部就會決定哪些款是看好的,哪些款取消。但是提前看好的款雖然會加量生產,但不一定也是市場反應好的。因為商品部定下來的只是數據顯示的結果。

全國統一上貨是由商品部決定上貨的波段。可以考慮南北差異,一定會有地區是提前顯示出哪些款是要翻單生產,還有早上貨可以通過店鋪反應出來本品牌的產品開發的時候比如結構有問題,內搭不夠或者連衣裙不夠。可以直接買版回來快返出貨。

通過這種上貨方式,可以合理化減少服裝行業的庫存這一問題。

你以為我會告訴你春裝在7、8月份就已經定下來了,現在已經要上貨了么。哈哈!


從幾個角度來說明:

1.每個品牌都想著先上新品,好吸引消費者

2.中國地域遼闊,3月份,北方還很冷,但是廣州已經20多度了,所以需要夏裝新品,而貨品是一起生產出來的,大部分公司就一起發貨出去了,店員收到了就把貨品給上了

3.市場有需求,夏天有空調房,北方冬天有暖氣,室內穿短袖。還有一些旅遊需求,秋天買厚羽絨,因為他們要出國。

4.有錢人,看著順眼就買,喜歡提前消費,其實這種人不多。


你屬於普通消費者,有很多人是追潮流,追新品的,更有甚者,部分會在街上竊竊私語說:看,那個人穿的還是兩年前的舊款。


我老婆是開服裝店的,10平米的小檔口。

7月份賣針織衫一天可以出十來件,8月份賣牛仔外套一天也可以出好多件,9月份賣短靴也賣了很多,

而她的同行一直在賣短袖賣短褲賣涼鞋,8月淡季舉步維艱,慘淡渡日。

為什麼夏天賣這麼厚的衣服,我們這裡很冷嗎? 不,我們這裡是廣州,夏天很熱的。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市場需要,很多女性都是追趕潮流和新品的。

我老婆是這樣回答的,她說她那幾天好幾次看到有客人提著專賣店的購物袋來她小店逛,留意到有些

客人買的是針織衫,牛仔外套等。於是試探性的進了一些厚衣服,結果賣得很好,於是大批量開賣。

類似的例子還有下雪天賣冰淇淋,大熱天吃火鍋等。


`我自己就是做淘寶女鞋的。···淘寶上 10月初··已經有人賣雪地靴了··


推薦閱讀:

摩恩馬桶淋浴房上市,新產品表現如何?

TAG:市場營銷 | 時尚 | 消費心理學 | 新品 | 服裝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