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為何簡化為「蘇」?
假借?草書楷化?如果是草書楷化,為何草書會寫成這個形態呢?
「蘇」簡化作「蘇」,據説是草書楷化。但「蘇」字的行書、草書都不像簡化字「蘇」的寫法。「蘇」字寫法的來源並不清楚,目前惟一確定的只是「蘇」字最早見於近代文獻。
(甲)《簡化字溯源》
經過筆者親自確認,發現《手頭字第一期字彙》和《手頭字之提倡》等文獻中的引用並沒有明顯的錯誤,所以由文獻乙和丁的作者所提供的資料総體上是可靠的。然而,上列多本書中以為「蘇」最早見於《手頭字第一期字彙》(1935年)的意見卻與事實有所変差,因為在 1928 年的《簡易字説》一書中已經收録過到了「蘇」字,也就是《手頭字彙》不是最早收録者。
其次,在《簡化字原》的解説中,書中的作者認為「蘇」字是經過草書楷化而形成的新俗字,並在句子中提供了其草書寫法的原字形,試圖以此為解釋。但是,俗字「蘇」和「蘇」的草書並不相似,而且在《京本通俗小説》中也未曾記載過相似而被楷化的異體字。
総而言之,「蘇」字源於草書楷化的説法有兩個問題:- 傳統字「蘇」的草書寫法和「蘇」字不像,即使直接從字形上逐一將筆畫楷化也不相似。
- 「蘇」的下部和「辦」偶然相同,彷彿是人為所致。
【更新於 2013 /11 /12】
最近翻査《手頭字概論》一書的時候,從中找到了這段句子:【戊】《手頭字概論》(1936年)
綜上文獻資料並査詢台灣的『異體字字典』,可推斷「蘇」変成「蘇」的順序:
(一)「魚」俗寫而変形,見《宋元以來俗字譜》「艸部」引〈太平楽府〉。
(二)「艹」草寫而変形,見《宋元以來俗字譜》「艸部」引〈列女傳〉。(三)草書楷化而変成《手頭字概論》中的第二個字,又見於《簡化字原》。
(四)字形後來和「艹」字的草寫連寫而合體,從而發生類化而訛化。(五)変形後和「辦」字相似而被混用,因此「辦」字俗書中被用作「辦」又被誤以為「蘇」字。然而,混用兩者未見於古書等文獻,故筆者猜測其出現時間是 19 世紀中葉後期。(六)後人加上「艹」頭而將其変成「蘇」;出現時間推斷是在 20 世紀初。附録
A.1 字形演変推測圖(甲)A.2 字形演変推測圖(乙)@Derk Zech 君已更新答案,源流更加清晰。
我的猜測有誤。
----------------------------------------既然前面@Derk Zech 已經查過正式的資料,來源是所謂手頭字,我想很可能是民間訛寫,所以要先找到民間簡寫的正字。而民間俗字一開始不會在書上看到的,只能查舊物老照片,看商店門牌(小店會用俗字),照片簽字(非正式合影會用俗字),手寫字據(沒文化的多用俗字,太沒文化就找人代筆了也不行),墓碑家譜之類(這一類很難有俗字),藥方(紫蘇,蘇葉,蘇木,白蘇)
查了不少老照片,著手點如下:江蘇 蘇州相關的商店、飯館門牌,全未見民間俗字蘇姓相關,全未見民間俗字蘇維埃相關,見到幾處。紫蘇相關,看到一些清末民初的藥方,雞鳴散什麼的,紫蘇蘇葉都還是寫作蘇,或者正規的草體。這個估計要大量查閱資料了。從上圖可以清楚看出源流,先是簡寫做?這個字草寫後誤為辦是可能的。當然了,我不是說這個簡化字和蘇維埃有關,我只是說源流,應該是民間俗字是
?然後草寫,然後訛寫而來。草寫不能看文人草書,要看民間的草寫的。猜測啊。(謝@梁海 君輸入這個字。。。)我估計查更多的字據田契,可能更容易找到蘇姓的人的手寫俗字。各位有條件查的可以試試這條路。瀉藥,才看到。這個字的簡化依據我也不太清楚,但已有答主很好回答了。說說其他看法:蘇(蘇)字往往首先令人想到江蘇、蘇州等,而對於「魚米之鄉「,「蘇「字可算完美表現了;另外蘇(蘇),穌(穌),辦(辦),協(協),脅(脅),勰……所以這又表現了簡化字的混亂。跑題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藥」類推不簡化成「?艹樂」,而是採用俗字「葯(葯)」?
※「龍」的俗體「竜」的由來?
※日本漢字規範為什麼用「學」而不是「學」?
※「歹」字源自藏文字母「?」嗎?
※「桔」「橘」同音同義,為什麼筆畫簡明的「桔」還沒有完全取代「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