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一些有爭議的東西為什麼沒有被刪掉?


去討論一本古籍有沒有用,這樣才比較沒用。古籍的內容不在於真的對錯,而是為什麼在特定的時代被特定的人書寫編撰了特定的內容,發生特定的文法、內容或修訂變化,這反映的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吧。

這和古人是不是「真的好牛逼」沒有關係,和厚古薄今也沒有關係。

----

不如順著提問者的思路思考一下。

首先,市場有很多暢銷快餐,都是把經典名著做了「精華本」,這些書的水準,想必我們都很清楚吧。當然這不能說明問題,只能說明刪減者水平有限,而且比較缺錢花。

進一步,假設我們集合了一大批中外最頂級的Confucius研究專家和<論語>學者,他們閉關數十年修訂出一本<論語精華集校>。好了,你把這本書拿到手裡,讀著序和跋,看他們對刪掉和改動的部分進行說明,如果你有自己的頭腦,你絕對會產生一個念頭--他們刪掉的部分都說了些什麼?

於是你要找未刪版把他們提到的句章看一看。一旦讀到某句話,你覺得它還有點道理,或者,不是那麼沒道理,或者哪怕仍然沒道理卻很有趣,刪減的部分就變的鮮活起來。

那本耗盡心血的<精華>,在你心目中就只不過是一部殘本。

更何況,這不是有沒有道理的問題。哪怕某些章節在我們看來「滿紙荒唐言」,對其他人而言,或許其荒唐正是價值所在。比如,歷史學家要從中研究先秦史,文史學家要研究詞句變更,社會學家要研究社會形態,心理學家、經濟學家說不準也能從中發現點什麼......這是一本延續了幾千年的書,其中的內容幾經修改,其價值絕對不是普世價值,更不在於人生大道,而是這本書所跨過的歷史以及書本身的東西。

我把話再說大一點,任何一本書的價值都不應該也不可能是普世的。價值不由歷史檢驗,也不由人民群眾檢驗,只有每一個讀者為自己檢驗。

----

最後,想到了<聖經>。


我個人認為古典文化中的糟粕或者說現在看起來糟粕的東西是不能刪除的。

首先,傳統文化中精華和糟粕糾纏在一起,很難做到去除一個還完完全全的留下一個。就像毛筆字,現在看來毛筆字很影響書寫效率,那我們是否是把毛筆字中含有的天人合一等精神記錄下來把毛筆字廢除呢?如果這麼做了那我們就會發現京劇沒了,文言文沒了,國畫沒了,拜年的習俗沒了等等很多傳統都沒了。所以說如果非要把糟粕去除那會導致傳統文化的不完整。

其次,我個人認為對待傳統文化正確的態度不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是取其精華,明其糟粕。就好比我們做了錯事是趕快把這件事忘掉還是記在心裡吸取教訓?對於傳統文化也應該是一樣的,對於那些不合潮流的部分我們應該做的是明白他們錯在哪裡,怎麼錯了,以便為以後留下一些參考。而不是一看到這些部分是不好的我們就刪掉吧,不敢正視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是一種懦夫的行為!

最後要明白我們今天傳承古典文化不僅僅是為了當今的發展,也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文化的種子!我們來看看這些被你稱作糟粕的東西,是否是糟粕是取決於現代環境而不是一種東西是糟粕就永遠是糟粕了,之所以你會認為他是糟粕是因為他跟現在的價值觀有衝突。我們把當今很多觀念放到古代就成了糟粕,把現在的糟粕放到了古代環境就成了精華。我們不清楚將來價值觀是怎麼樣所以我們根本無法保證現在看來是糟粕的東西將來是否有用。現在這些東西確實是糟粕確實不適合我承認,但是誰能保證未來他也不適合呢?我們不能因為他現在不好就否定了他在未來的意義。我們現在留給子孫的文化應該是完整的中華文化,而不是一些我們認為是精華的部分,畢竟誰知道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以後這些精華還是不是精華。

綜合來看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正確的觀點是取其精華,明其糟粕,知道他錯在哪裡怎麼錯的就行了,不是一種東西不能吸收就一定要刪除,我們要把它放在那裡,讓現在的我們吸取教訓,讓未來的我們去甄別何者可以吸收何者是精華是糟粕!不要把一些你現在認為是糟粕的東西給刪掉,這樣我們就不知道了我們過去錯在了那裡,我們的子孫傳承的文化也只是殘破的文化!正如樓上說的有了這種想法讓人不寒而慄!


頂東東槍的基礎上做闡述

你真的覺得刪了就沒人想知道原文了么?

你真的覺得生活就是刪刪更美好 萬事OK么?...

你憑什麼覺得自己可以代表人民的意志斷定什麼是糟粕什麼事精華?!

對於所有主題嚴肅的文學類的作品,為了迎合特權階級而做刪改,這和焚書坑儒有什麼分別?褻瀆作者的立場和思想,曲解他的意思,掩蓋了一個時代的呼聲,如果人類發展至今都是這種東西,人們怎麼相信傳承至今的思想呢,又怎麼去獲得區分經典與糟粕的標準?當然了時代太久的改了我們也分不清,而且人類社會也沒少幹這種事,況且這種事也不是能放上檯面討論的.即便如此,請你回想一下:

在人類歷史上哪還個對人民洗腦封閉限制思想的政權有好下場的?下場最好的怕也是中國了,獨尊儒術還玩了將近兩千多年,中國人就是怕麻煩么...

所以題主這個問題問得太幼稚而且可怕了,你不能保證你進行刪減的標準符合個人發展和不同時代的需求,何況是沒有大過且深刻歷史象徵意義,代表中國古代文人核心思想的&<論語&>呢,還把這種人類高端黑的東西放到桌子上討論是為幼稚;這種刪減的目的勢必是以改變人們思想,把曲的變成直,這就是題主問這個問題可怕的地方了,中國當代知識分子(我就一話癆,當然沒我的份呵呵)這麼好欺負么?不經過思考就問的問題徹底暴露了題主的不成熟...地圖炮放了就放了吧...

還有題主這不是赤裸裸的求噴么...改什麼不好偏偏要改古籍挨千刀的

因為我專註跑題么 所以這次也不能例外

加一件我小時候的事

小的時候我爸媽經常給我講故事,因為吹牛的技術不高,所以我很快就學會自己看了

有一次我借了一本平成超人和怪獸資料的印刷的不像現在那麼劣質的小本本給我的好基友

還回來的時候我發現印著怪獸的那幾頁被撕掉了

他的解釋是那種什麼邪惡啊之類的我沒聽完

我當時是愛惜財物還是什麼善惡平衡之類的東西

於是乎我就看著他的臉

我突然有種

把他臉扣到屎盆上的趕腳

或者

把屎盆扣到他臉上...

現在

我又重拾這種感覺了...


論語中的精華,論語中的被認為的糟粕,都是孔子思想的體現。這是我們研究孔子的重要依據。

「有一些就是平時生活中孔子說的話,沒有哲理,沒有教育意義,為什麼不刪除?」

有沒有哲理,有沒有教育意義,這是很主觀的東西。另外,《論語》裡面有些地方也許並沒有體現哲理,但也許他反應了當時的禮節,風俗,當時某些人之間的關係或者說孔子的性格,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你要全面的去分析一個人,或者一部作品,就不能但看他好的地方。

但這些都不是我們刪不刪除它的原因,原因在於我們根本沒有資格或者說權利去刪除它。

你讀一本書,且不論是不是《論語》,裡面好的地方你吸取就是了,不好的地方你不要吸取就是了。但是一個讀者,或者說除作者外任何人,(當然,某些書籍記入到GJ 因為審核的問題刪除的別論啦)都沒有權利說讀到哪兒不好,就讓把書里覺得不好的地方刪了。這個是不是太霸道了。

PS謝謝邀請


LZ知道《論語》為什麼只有11705字么?照理說他老人家專門搞教育的,這輩子說的話不應該這麼少啊。因為《論語》其實已經是他老人家說的話的精編版了。

至於為什麼不像《現代漢語詞典》一樣隔幾年就修訂一版……因為他不叫《現代論語》啊,本來就是2500年前的人說的話,何苦要修訂它以符合2500年後的社會人文呢?

我想LZ的初衷是好的:「給後人最精華、最有意義的東西」。但問題是,教育的意義,本來就不是只給好的東西,而是讓人學會分辨好壞,而且這分辨的方法也不應該是一樣的。

沒有哪個人有權利為別人定義什麼是平庸的,什麼是糟粕。

而尊重原著,卻還算比較廣泛的共識。


我靠,看到這麼多一邊倒的答案我的強迫症又犯了,怒破之。

1,論語流傳到現在,已經有一些東西被刪改了。

根據一些考證,論語本身的版本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之間增刪改的成分都有很多,有的版本甚至多了一章,或者少了一章,並且很難考證出到底誰的版本最正確,這裡面並非是年代越久遠的就越接近真實版本,因為有些人會抱著夾帶私貨的想法把一些文字偷偷塞進去假裝是孔子說的。不過這屬於訓詁學的範疇,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論語流傳到現在已經被刪改了不少了,所以題主的說法有一定的真實性。

2,應該說隨著時代文化的進步論語是會越來越被刪減的。

中國人有一種為尊者諱的毛病,有些荒謬無聊的話出自一些偶像之口,後人覺得這怎麼可以於是就想不要讓後後人知道,於是就刪一些,這也是有的。比如論語中孔子見南子後賭咒發誓說我們之間什麼事情也沒發生,要發生了什麼不得不說的就「天厭我」,我就懷疑這麼大的一個涉及到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超級大八卦怎麼可能就這麼完了?所以我有理由猜測當時的論語肯定有更詳盡的描述。而現代的人,從頭到尾看過論語的又有幾個?論語中的一些內容註定要越來越不被注意,久而久之,不排除會出一些論語精選之類的書,論語中說過的一些話實際上也算是名存實亡了,除了一些學術專業人員。

對了,上過學吧?語文書上有論語節選吧?你到現在為止是不是也就記得論語上課本上節選的這幾句?偷偷的告訴你就是節選的這幾句都有刪改哦~~~

就算是我們現在口口相傳的一些出自論語中的短語也未必是原意了,比如這句:以德報怨,再比如這句:老而不死是為賊。

3,古代的文盲是現在的N多倍,中國人有90%都不識字,加上通信出版業的不發達,以及書籍的易損毀,這些都給一些人製造文化壟斷創造了條件,簡單說,就是:「我說孔子說了什麼,他就說了什麼,你們不要爭論,我是最權威的。」一個旁證是:司馬遷著史記之後,很多史實就只有他一本書上有。應該說由於孔子的影響力實在太大,想要在論語上造成文化壟斷是很難的,但一個重要的機會就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那個時代,燒幾本書殺幾個人,就徹底扼殺一種文化的事情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們現在讀到的論語,已經是逃過那次文化劫難之後的了,這就給一些人搞文化壟斷創造了條件。

4,並非沒有人敢或者有能力刪改論語,後世很多人都以聖人自居,比如朱熹,以這貨的操性,這貨絕對動過論語。所謂這貨的操性,就是這貨喜歡立言。古人多述而不作,而朱熹這貨偏偏喜歡又述又作,邊述邊作,有時候甚至還只作不述。李世民以聖王自居,他連蘭亭序都敢整走他也絕對敢搞論語,而且他也有足夠的資源搞這個。一些孔子的學生傳人似乎也有這個能力,至於有沒有這個膽量另說。有人提到康有為,這貨是屬於未遂的。

感謝樓下@丁武剛提供的旁征:朱熹改了《大學》,大家看,他果然改過吧?改過吧?過吧?吧?

5,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文字尚且不統一,孔子周遊列國,這麼大的影響力,你要說他當時的著述沒有被翻譯成幾國文字,打死都不可能,那麼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各語言的「論語」是如何被翻譯統編到秦篆的呢?又甚至根本不存在翻譯,根本就是秦國人收集到的一些呢?這些話到底是不是孔子本人所說的呢?後人根據了哪些版本才編譯出這本論語呢?這些都存疑,因此有理由相信論語在這個階段肯定也是被刪改過的。

6,古人的認識水平和今人有極大的差異,所以對於一些今人看起來平庸的內容也不會去刪。

看過朱熹的注你就知道,古人能識字就已經是不得了的事情了,識字之後再能看懂古書就更了不得,看完古書又能領會意思,並且還能闡發,那更是牛逼中的戰鬥機了,朱熹的注是給那些將來要當公務員的人看的,他那個注甚至淺顯到告訴你正文那個寢是睡覺的意思(手頭沒資料此為杜撰,僅為說明朱熹注有多low),這放到現代那就是幼兒園的水平。所以,你所認為的淺顯平庸,放到古人來看說不定會有不明覺厲的趕腳,比如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古人物質之匱乏是今人難以想像的,多少人一輩子都沒見過肉,孔子的這句讓他們看了只會產生高端洋氣上檔次的趕腳,崇拜都來不及哪還會去刪它?

7,中國人有一種喜歡過度闡發的毛病,對於論語中一些沒什麼意思的段落,後人總是有一種挖掘出其中的深刻內涵的技能,訓詁學就專門搞這類事,論語中有一篇是專說孔子日常飲食起居的,你覺得這東西沒意義,另外一群人就說這非常有意義,挖掘來挖掘去,到最後大家都真的覺得這很有意義了,但實際上在我來看他就是沒什麼意義的,不過訓詁學也養活了一大群人呢,所以就這麼著吧。

8,儒家最初起源於禮儀文化,所以論語中包括一些孔子的日常在當時應該也是正常的。

PS(好長的ps啊):由此闡發出我的另一個觀點(錢鍾書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不過我是沒看他的書之前就有這種感覺的,所以我保留原創權。)今人喜歡捧古人,說他們的哲學多麼多麼高明,藝術多麼多麼偉大,給人一種錯覺,似乎都是不可超越的巔峰,讓現代很多人也開始崇拜起來,似乎覺得古人真的有多厲害,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無論從哪方面講,今人的成就都要遠高於古人。就拿勾踐墓出土的那個什麼寶劍來說,一些書上說古人這種冶煉水平今人至今難以超越,其實就是放屁,且不說這把劍在當時是舉國之力鑄造的,單說現在我們要是不計成本的話,完全可以用納米技術搞出一把史上最牛逼之劍。古人的哲學思想,包括儒釋道,在今人看來都是粗糙的,含糊的,經不起推敲的,後人給這些哲學上打了無數的補丁,勉強讓他自圓其說,但如同那個悖論所說的,一門被打了無數補丁的哲學還能算是原來那個哲學嗎?和康德黑格爾金岳霖馮友蘭的哲學著作相比,論語中哪裡有那麼詳細和成體系的描述?藝術的,科學的領域裡就更多了。所以,很多現代人被另一些現代人迷惑了,覺得古人真的好牛逼好牛逼,然後一個不好的影響就是開始崇拜古人,比如孔子都說什麼什麼了,你能有孔子聰明嗎?居然還敢說他的不對?實際上孔子說的不一定對,如果他說的直到現在都還是對的話,那麼中國人三千年的文明延續,居然毫無發展,那就成笑話了。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今人總是如此不切實際的誇獎古人呢?我覺得可以在知乎上開一個問題,不過在這裡我先拋幾塊磚,其中一個原因我贊同錢鍾書所說的大人總是喜歡誇獎小孩,對於遠不如自己的,總是有動力誇獎鼓勵的。還有就是我覺得是人的造神心理、好古心理,這方面闡述起來就多了。

矮油,回來看評論里很熱鬧啊。

有人爭議關於論語的版本問題,這個我隨便百度了一下,原文鏈接在這裡:論語版本源流

節選文中一些段落:

(二)《論語》一書結成的時間和作者

最早提到「論語」兩個字,並將其當作書名或篇名來引用的,是《禮記》中的《坊記》有這樣一段話:「子云,君子馳其親之過而敬其美。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由此可知:《論語》一書的得名必須早於《坊記》的成篇。雖然《禮記》諸篇的年代問題,歷來都很聚訟。唐朝初年成書的《隋書·經籍志》說《禮記》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河間獻王所得孔子弟子與其後學所記;二是西漢未年的大學者劉向考核經籍整理出來的。後經戴德、戴聖相繼整理刪減,成為今天的樣子。所以,今本《禮記》又稱「小戴禮」。還有,1993年在湖北郭店出土的戰國中期文獻中,有一篇顯然就是今本《禮記》中的《淄衣》。郭沂先生考察了郭店出土的文獻後認為:《子思子》一書原來就叫做《中庸》,就是《史記·孔子世家》中「子思子作中庸」的「中庸」,而今本《禮記》中的相關篇章原來都是《中庸》一書的篇章(見郭沂「《論語》·《論語》類文獻·孔子史料——從郭店簡談起」)。由此推測,《論語》成書時間約在戰國初期。持此種觀點的還有清代學者劉寶楠(《論語正義》),近代學者楊伯峻(《論語譯註》)。

語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麼道理;就是前後兩章間,也不一定有什麼關聯。而且這些篇章絕不是一個人的手筆。論語一書,篇幅不多,卻出現了不少次重複的章節。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鮮矣仁」一章,先見於學而篇第一,又重出於陽貨篇第十七;「博學於文」一章,先見於雍也篇第六,又重出於顏淵篇第十二。另外還有基本上是重複,只是詳略不同;如「君子不重」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個字,子罕篇第九隻載「主忠信」以下的十四個字;「父在觀其志」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隻載「三年」以下的十二字。還有一個意思,卻有各種記載的,如里仁篇第四說:「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憲問篇第十四又說:「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衛靈公篇第十五又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如果加上學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便是重複四次。這種現象只能作一個合理的推論:孔子的言論,當時弟子各有記載,後來才彙集成書。所以論語一書絕不能看成某一個人的著作。(楊伯峻《論語譯註》)

(四)《論語》的版本和真偽

和許多先秦古籍一樣,《論語》經過秦火和戰亂曾一度失傳,至漢代復出現若干個傳本,最著名的就是《故論語》,《齊論語》,《魯論語》三大流派,它們在文字,篇名及篇數上互相都有差異。

《魯論語》有二十篇,漢代的龔奮,夏厚生,夏後建,蕭望之,韋賢,宣城,扶卿等人傳授之。由於主要在魯地的學者中傳習,故謂之《魯論語》,漢時還有《論語解》十九篇,均已亡佚。現有清于鬯撰《新定魯論語述》二十卷,鍾文丞撰《魯論語》一卷,徐養原撰《魯論語續考》一卷可作參考。

《齊論語》則主要在齊地的學者中傳習,全書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魯論語》相同,只是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古論語》二十一篇,也沒有《問王》和《知道》兩篇,但是把《堯曰篇》的「子張」問另分為一篇,於是有了兩個《子張篇》。篇次也和《齊論語》,《魯論語》不一樣,文字不同的計四百多字。所談的多是玄學,有漢代的王卿,庸生,王吉,朱畸,貢禹等人傳授。由於是齊人傳授之學,故謂之《齊論語》,此書也已亡佚,現有清馬國翰輯《齊論語》一卷,清王少蘭輯《齊論語問王知道逸文補》一卷。

《魯論語》和《齊論語》最初各有師傳,到西漢末年,安昌候張禹先學了《魯論語》,後來又講習《齊論語》,於是他把兩個本子融合為一,但是篇目仍以《魯論語》為根據,「採獲所安」,號為《張候論》。張禹是漢成帝的師傅,其時極為尊貴,所以他的這一個本子便為當時一般儒生所尊奉,後世也皆用此本,於是《齊論語》,《古論語》大半都失傳了。後漢靈帝時所刻的《嘉平石經》就是用的《張候論》。

《古論語》是在漢景帝時由魯恭王劉余在孔子舊宅中發現的,且其字為蝌蚪文,故謂之《古論語》,當時並沒有傳授,僅孔安國為之訓解。何晏《論語集解·序》說:「《古論語》,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論語集解》並經常引用了孔安國的《注》。(但孔安國是否曾為《論語》作訓解,《集解》中的孔安國說是否是偽作,陳鱣的《論語古訓·自序》已有懷疑,沈濤的《論語孔注辨偽》認為就是何晏自己的偽照品,丁晏的《論語孔注證偽》尤認為出於王肅之手。這已筆墨官司我們且不去管它。)此書已亡佚,現有清馬國翰輯《古論語》六卷。

直到東漢末年,大學者鄭玄以《魯論語》為基礎,參考《齊論語》,《古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論語注》(簡稱:鄭玄本),並加以注釋。這樣三家的差別就被泯滅了。


精華與糟粕不是一家之言就能歸類的~甲之精華乙之糟粕,如何界定精華和糟粕是個問題。另外,論語是古人一直傳承下來,說不定我們現在讀的論語已經是刪減版了呢~


因為授權不足。孔子:允許轉載,但不允許演繹修改。


你可以自己出一本精編版《論語》拿出來賣嘛。

孔子自己對別人的東西就干過這樣的事情。

不過如果在此之外要把其他的版本都消滅掉,那請參考東東槍的回答。


知乎中有一些糟粕的問答為什麼沒有刪掉?。。。。。。。。。。


這個問題簡直讓人吐槽不能啊。。。。。。

我是來看題主賣萌的。


其實,隨己意刪書才是糟蹋古籍。

建國後多數古籍出版物慘不忍讀,為什麼?就是有那麼些自以為是的人隨意刪書譯書評書。

有樓十八層,你只遠遠一觀概貌,小游數層,便謂此上諸層不足觀。何其可笑!子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愚以為,論語這等弘道之書,沒有一定悟性之人,是看不出門道的,不但不可語,借之一觀都是褻瀆。

再者,如樓上所言,論語,大學,孟子,聖經等等,均有歷代鳥人刪改,故,提問者可瞑目了。


沒有糟粕怎顯精華,沒有前戲的高潮索然無味。


文化的去費存留整個民族的事,而非幾個或很多人能代表的,就算是百分之99的人都說要廢除,只要有那哪怕百分之零點幾的人能夠懂得明白並傳承,這個文化就是有價值的。再者說,文化的產生與消亡不同於法律,字字句句都要有白底黑字的證據。想想小的時候父輩在我們耳邊哼唱的歌謠,哪裡有有什麼確切的意義和一定的傳承形式。

任何人,任何多數人對文化的判定與決斷都是菲薄的,文化是路,你可以選擇你喜歡哪條路,你走哪條路,但是你絕不能就自己的喜惡去阻止他人的選擇。文化的命運都是由歷史去評判的,有其非常自然的過程。起承轉合。從未逃脫。


我寫一本書,然後有人說有一部分我寫得不好,然後就給我刪了,這合適么?

況且本來我們現在學校教科書等學的全部就都是從論語中挑出來的精華


嗯。看到糟粕兩個字,我已經想到: 題主,請放棄中學的政治教育吧,它們太狹隘了。

論語本身不是道德章法,千百年前一個老頭的微博段子集而已。

後來,歷代統治者、道德家、文學家、哲學家、富有正義感的讀者……包括題主,覺得它有可利用的價值,就修改著,刪改著,曲解著,慢慢成了今天的論語。


要是這麼講的話,大概只有馬列毛鄧之流允許發表,其他都毀滅掉


哦?

你個人可以把論語刪改啊,

甚至可以斷章取義,

學學人家康有為寫一篇《孔子改制考》,

或者借孔抒己,

學學某丹出本《論語心得》。

但是請尊重歷史,把事實記錄下來,把資料保存下來,不加評價,因為後人還要看呢。

你認為無意義,人家認為有意義,聽誰的?

當然聽老大的,

很久前有焚書坑儒,

不久前有神馬大革命,

結果是什麼?


人生中輝煌的時刻只有幾天,但這並不意味這其他的日子就是沒有意義的。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這話沒聽過?

那些話本來就是兩千多年前一個老頭說的,針對的也是那個時候的事。你非要用它來指導自己的生活,用它來燉心靈雞湯,怪得著別人?

現在專門書籍這麼多,各方面都能找到,你還靠著一本論語過活?


推薦閱讀:

論語中有哪些有趣的段子?
《論語》是心靈雞湯嗎?
《論語》中提到的關於君子的修養與德性,是否有人可以做到?
《論語》中「仁」的具體涵義是什麼?
如何看待所謂的「國學班」「國學幼兒園」「國學課後學堂」?

TAG:價值觀 | 論語書籍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