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物質流)與金融(貨幣流)之間有什麼關係?

如果政府憑空生產出一大股貨幣流(貨幣超發),而相對應的物質流卻一點都沒有增長,最終會有哪些後果?


謝謝邀請,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實業公司買賣的是商品,而金融行業,買賣的是風險。我試圖以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兩者實質上沒有任何不同:

1)商業銀行其實幹的是跟物流業一樣的事情。物流業大家都很熟悉,物流業將貨物從A送到B,因為他付出了服務,所以收取一個物流費。商業銀行乾的是什麼呢?比方說還是A和B兩個人,A手上有錢,B沒錢但有項目。B向A借錢,A覺得B不靠譜不太想借給他。這時候銀行出現了,A把錢給銀行,銀行承諾給他一個固定的回報(這就是存款),同時銀行把這筆錢貸給了B(貸款)。假如B真的不靠譜,破產了,A依然能拿到他的存款本金和利息,銀行會承擔這部分損失。在這個例子里,表面上銀行什麼都沒幹,只是把錢從A轉給了B,但從風險的角度來考量,銀行實際上是把B破產的風險從A那裡轉移到了自己手裡。這就是最傳統的商業銀行運轉的模式,從這個例子里我們可以看到,銀行做的,主要是轉移風險。

2)保險公司類似於一個菜批發市場。想想看,為什麼我們現在都不自己種菜了而專門讓一部分農民來種?經濟學會告訴你,農民是種菜的專業人士,通過大規模集約化生產,他種菜的成本比你自己去種菜要低多了,這與保險公司是完全一樣的。如果你一個人,覺得自己三十年以後沒準會生病,你會怎麼辦?如果沒有保險公司,最理性和最保守的辦法是,嗯。。我先預估一下三十年以後我生病需要花多少錢(比方說100w),然後我每天努力工作,把100w存起來,這相當於你自己在承擔風險。但保險公司會告訴你,其實還有更經濟的做法,你可以把風險轉移給我,每個月給保險公司一點錢,萬一你以後真的生病了,保險公司給你100w。為什麼保險公司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同時幫助好多跟你一樣人管理這個風險,集中管理的成本比你自己單個去做要低很多。

問題里講金融有個括弧叫做「貨幣流」,但我更傾向於改成「風險流」。因為金融市場的很多活動,本質上都是在互相交易風險。在上面的例子里,商業銀行通過管理信用風險獲利,而保險公司通過管理承保人生病的風險而獲利。

如果把風險看做一種商品,那麼金融行業與實業本質上是一樣的。


這個問題看上去像是學生寫作業的時候在尋找靈感和素材,那就提供點想法供參考啦。

你提出這樣的問題,觸及到現代經濟運行的三條血管其中的兩條。對,是三條,不是兩條,這個跟人體的血液循環是不太一樣的。

資金流、物流、信息流,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和支持,三者之間的協調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的健康程度和水平。而各種技術創新,包括政府「有形的手」對於經濟的影響和干預,也都是針對這三條血管中的某一條而實行的。


物質流 是流向 需求者的, 貨幣流 是流向 提供滿足需求的物質供應方的!

物質流 提供的是物質的所達到的效果,貨幣流 提供的是利益!

它們是對流的!

你可以把 物質流 想像成電梯上的貨物,貨幣流 就是驅動電梯的動力!


推薦閱讀:

為什麼 Q 幣這類虛擬貨幣不能直接用於購買商品?是否有相關法律的規定?
如果美國暗地裡印刷一批美元,僅僅用來向中國購買一些產品,是不是可以實現?
通貨膨脹對什麼人有好處?普通人如何應對或是從中牟利呢?
人人貸模式前景如何?現在開始做時機如何?行業風險有哪些?
股票的買入賣出,是從誰手裡買入?賣出又賣給了誰?存不存在買不進和賣不出的情況?

TAG:政治 | 貨幣 | 經濟學 | 金融 | 實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