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英國在18世紀時平均稅負遠大於法國,但為什麼大革命發生在法國而非英國?


有意思的問題。

1. 關於稅收負擔。

根據貝蒂·貝倫斯的說法,1786年英國人均納稅1.12鎊,約合25-26利弗爾,而法國人均納稅約18利弗爾。從這個角度看,英國人的總體稅收負擔重於法國,但差距不大。

但是,我們並不能據此認為普通法國人的國稅負擔就比英國人輕。首先,當時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距,雖然18世紀法國的經濟增長在某些指標上不遜色於英國——如外貿方面——但兩國在18世紀初的起點不一樣。早在1688年,英國統計學家格列高利·金就聲稱英國是除荷蘭外最富裕的國家,他估計法國的人均收入比英國要低20%,這一差距在18世紀只會增大(按現代學者的估計,革命前夕英國人均收入比法國高31%,因為英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優於法國,而其人口增長率卻低於法國。如1789年,英國人均工業產出比法國高75%。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特別是農業方面的差異,必然會導致納稅能力的差異;大革命前夕,法國農村乞丐遍地,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反映了當時農村的貧困化,而當時農民是直接稅的主要負擔者。

另外,兩國的稅收結構不同。根據貝倫斯提供的數字,法國大革命前夕,英國直接稅在稅收總額中所佔的比例約為15%,那麼每個英國人繳納的直接稅不足4利弗爾,而1788年法國直接稅總額為18100萬,人均約為7利弗爾。農村第三等級的這一負擔又因特權而加重,因為占直接稅四成以上的軍役稅(當時法國最主要的直接稅)完全由他們負擔,特權者當時只交納人頭稅和1/20稅,但是,軍役稅繳納者同樣也負擔後兩種稅,而勞役捐稅也完全是針對他們的;據阿瑟·揚的說法,在英國,貴族和有錢人才是主要的納稅人。直接稅是對個人(業主)而非對商品的徵收,因而它對納稅人的影響最為明顯,而且直接牽涉社會平等問題。

因此,總體數字難以反映特定社會階層對於稅收壓力的感受,它受經濟發展水平、負稅能力、稅收結構等多方面的影響。但毫無疑問,法國農民對稅收的抱怨是有理由的,尤其是當他們意識到他們繳納的某些稅種是很多富人不用負擔的時候。

還有一點很重要。18世紀的法國農民有三重負擔。國家的、領主的、教會的。因此若要比較兩國國民的整體負擔,需要考察很多因素。我們上面談的主要是國稅或royal taxes。但即便考慮其他因素,英國人的負擔不太可能會比法國人更輕。

2. 稅收與革命的起因

即使法國人感覺到稅收負擔很重,還是不能充分說明革命的起因。有人說,美國獨立戰爭之前,美國人的稅收負擔應該是全世界最輕的,但他們還是要造反。東歐和中歐的農奴的生存狀態無疑比法國人更悲慘,但那裡沒有革命。因此革命還有另外的起因。

具體來說,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人的開支幾乎是法國人的一倍,但最後是法國人因為戰爭期間欠下的錢還不了而召集三級會議的。這一點就能說明問題。英國有議會,而法國沒有。換言之,從憲政制度上說,英國人的問題在18世紀早已解決了。

革命可以從兩方面來思考。一個是政治問題,涉及民族和國王的矛盾;另一個是社會問題,涉及各大階層和階級之間的關係。第一個問題對於英國,基本的框架已經確定下來;議會對行政機構的財政擁有監督權;法國沒有這樣的機構,在18世紀後期,有關稅收問題的爭論,都會指向一個由誰來決定徵稅、由誰來支配和監督錢款使用的問題。這是民族自由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出現,跟路易十四之後國王開始對以前的特權者,包括貴族和教士徵收直接稅有關,這些人享有政治話語權,可以對抗、至少可以評論國王的政策,而最普通的納稅人農民,是沒有這樣的可能的,因為他們沒有政治話語權,可能也根本想不到去質疑現存的制度。而特權者可以動用一些歷史資源去抗辯,比如,過去國王徵稅的確是需要代表機構認可的,但這種『民族認可稅收』的自由後來被國王剝奪了。

3. 社會矛盾

舊制度的法國不但沒有解決好第一個問題,也沒有解決好第二個問題,毋寧說正是它造成了第二個難題。英國農學家阿瑟·揚講過這樣一個故事。1789年夏天,他在法國境內遊歷,碰上農民造反燒城堡,造反的還要把他當做貴族弔死。他趕忙解釋說,他是英國人,英國貴族是納稅的。農民立刻歡呼:英國萬歲!然後把他放了。但是,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很難判定,相比於英國,法國貴族的免稅給農民造成的負擔到底有多大。而且,農民關於貴族免稅的認識並不全面。貴族也是交稅的,除了針對商品的間接稅,18世紀的貴族也繳納一些直接稅。

更重要的、也更為直觀的是,在法國,貴族與農民之間的對立,遠比英國嚴重。這是托克維爾等人一再強調的。究其原因,法國的貴族脫離了農村,割斷了與農民的利益共同感和情感上的聯繫。導致這一情形的原因,托克維爾等人已經說過,我想大體也是正確的。而按泰納的說法,在英國:

「鄉紳貴族佔有的土地份額比它們的法國同伴還要高,而且他們在地方的權威也更大。貴族鄉紳行使治理權是靠影響力,而不是依靠命令。作為地產主和保護人,他頗受人尊重;作為地方首領、民兵長官、管理者、司法人員,他的有益作用顯而易見。更重要的是,他們祖祖輩輩都住在鄉間,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世世代代都同當地公眾保持著持久的聯繫,他們的生意、消遣、狩獵、濟貧站就是聯繫渠道,他還跟自己的租戶一起進餐,跟鄰居一起出席委員會或教區會,這些同樣是聯繫的中介。這就是古老的等級得以維持的原因:只需將等級制的軍事外殼替換成民事外殼、為封建首領找一份現代職務就足夠了。」

然而,被剝奪了政治權力的法國貴族們不能忍受鄉間的枯燥生活,鍍金的沙龍社交生活太有誘惑力了,情場上的風流韻事太刺激了,胼手胝足的農民太粗糙了;利益和情感上的一致性逐漸消失,殘留的特權和刻意保留的高貴做派則讓農民更生憤恨。

在那個時代,特權本身不是問題,不履行與特權匹配的責任才是問題。後來貴族遭遇的種種命運,是其稅收豁免權,以及其他各種特權的代價。

結論:稅收問題不僅是個技術問題,同樣是憲政問題和階級問題。在這兩方面,18世紀的英國都比法國做得更好。


從我對現代英國社會的膚淺認識來看,英國社會或者說是社會中的個體(人)很會在適當的時候妥協,並且能夠冷靜的看待問題找到相對最優的方案。革命通常是帶有血腥的,而且通常是矛盾無法調和的產物,如果在此之前各方達成妥協那麼革命就沒有動力和必要繼續發生了。英國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帶有血腥的朝代或者制度更替的例子,但是通常規模非常小,我想可能也是各方妥協的結果。


英國17世紀的稅負遠小於18世紀,但英國人起來把國王給砍了。

法國革命前期一直在走光榮革命的路線,劫持路易十六搞君主立憲。

但是----路易十六走錯了棋,他想逃跑,在逃跑之前,輕率的留下一封信,否認以前的所有政令。結果他又沒跑掉------這下可是炸天了。給人留下了」此人毫無誠信「的印象,也痛打了立憲派的臉。立憲派轉向共和派,路易十六被廢掉。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下面就是普魯士奧地利兩個國家想趁火打劫一把,當然打劫這不是堂皇的理由,所以他們口稱是來解救 國王的,這更要了路易十六的命,共和派乾脆把路易十六砍了,斷掉他們的念想。

以後就是不可逆轉的歐洲大撕逼了。

英國的查理一世被克倫威爾砍了,也有國家想打劫,蘇格蘭就是。但蘇格蘭敗的太乾脆,一下被克倫威爾滅國了,其他各國全蔫掉。法國仗打這麼長,主要是英國在後面搗鬼。


長的回答把問題中的兩個方面的關係解釋得很好啊!補充幾句:

關於稅收負擔

十八世紀末至滑鐵盧,英徵稅幾乎排開了窮人,無論是直接的稅收(地稅)和間接稅收(關稅和消費稅)。個人所得稅到1799年才開始徵收。除了最窮的這批人,還有工人階層,中產和地主階層,這些人群誰分擔稅收最多,誰壓力最大,這個問題又是很難說。同時期英國國內也不乏工人運動,激進派運動熱火朝天。但面對法革的影響力,這種國內鬥爭在面對外患壓力下克制了幾十年。況且稅收大部分用於戰事,從1730年代起的一大堆戰事,雖說收的重(在一百年內漲了18倍)人們也可以理解。 而且民眾有一種對暴力革命的強烈厭惡,然後使整個十九世紀都在漸進改革中。

樓上有說『英國有更有效的資源分配的國家系統,能幫助百姓提高自身財富積累的能力』這個也是比較經典啊,類似存富在民的觀點好像我國先賢也說過,歷史啊。。。

更多見Mathias and O"Brien,"Taxation in England
and France", 633-40.


1.稅負低,本身意味著社會的組織形式落後,可以收的稅低。

2.革命的發生不是因為壓迫的增強,而是壓迫能力(或者說鎮壓能力)的降低。所以,實際上革命的直接誘因總是財政破產。

3.稅收能力低,也就意味著抵禦社會劇烈變化風險的能力低,一旦有風吹草動就容易財政破產。當然,所謂社會劇烈變化,往往是一千年為單位的,所以你要真趕上了,基本上也只能等死。

其實還可以更簡單的回答,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英國的生產關係可以適應,而法國不行,所以法國就發生革命了。


最近很紅的那本《舊制度與大革命》里,剛好解釋了這個問題。

托克維爾發現,革命不發生在壓迫最激烈的時候:

"有件事看起來使人驚訝: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處消滅中世紀殘餘的制度,但是革命並不是在那些中世紀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

就歐洲而言,法國當時並不是封建權利最深重的地區,相反,它卻是封建權利壓迫最輕的地方。這是因為法國早已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農民完全擺脫了領主的統治,而且已變為土地所有者。

「人們說得有道理:摧毀一部分中世紀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厭惡百倍。"


大革命前是法國政府入不付出。老百姓連吃飯都成問題了。。路椅十六,卻還過著窮奢極侈的日子。很多拍路椅十六的電影都反映了著個問題。。錢不夠餓就加稅。。老百姓本來就吃不飽。結果就鬧起來了。。。還有就是稅收不能光看表面的。。政府公布的稅率不代表真正的稅率。。。。很多隱性的稅收攤派(戰爭徵用,征糧時分量的剋扣,官員的索賄)其實比檯面的稅收還要厲害。。也許法國公布的稅率不算高,但是隱性稅收可能高出很多。。舉個栗子。。。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的稅率一般都是十一稅或者是十五一稅。。但是真要是這樣實施的話。。我敢保證,中國的歷史幾乎不可能這樣朝代更替的那麼頻繁(除了元清)。。。箇中原因大家也明白。其實問題還是出在政府對百姓的橫徵暴斂的問題上。

我在說說我看過的本書叫《世界是部金融史》。它在裡面講到著個問題。。英國很早實施了議會制。這樣對國家機關對百姓的收稅實行了非常有效的監督。。並且不光如此。。對國家財政也進行了有效的實施。也就是說。。稅收的很大一部分。最終的使用目的還是民眾。。這樣。老百姓在知道自己的稅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百姓。那這種模式就遠遠的更比集權制的法國更容易讓人接受。。。法國也許明著就象中國一樣實施十一稅。。但是國家的攤派和徵用(大革命期間在打仗)讓百姓民不聊生。變相的收睡榨乾了老百姓的保命的財富,不革命還能幹嗎?

同時英國雖然有高稅收。。但是老百姓知道這個稅最終是用在改進國家規制,保證民眾生活的。並且英國人民的生活是有質的提高的。。誰會去革命?

也就是說議會制度變相的用英國國王的放權保證了王制稱號的繼續存在。。但是英國的高稅收制度反;而是讓英國整個國家系統得到更有效的資源分配。。幫助了百姓對提高自身財富積累的能力。。

所以著就是他們和法國名義上的低稅收制度的區別。。

http://www.amazon.cn/%E4%B8%96%E7%95%8C%E6%98%AF%E9%83%A8%E9%87%91%E8%9E%8D%E5%8F%B2-%E9%99%88%E9%9B%A8%E9%9C%B2/dp/B004JZY8N2/ref=sr_1_1?ie=UTF8qid=1358089857sr=8-1

上面是此書連接。。說的比我好多了。。我也不會告訴你們什麼愛問啊文庫啊免費的電子版下載的

我的語言組織能力不強。。見笑。。求摺疊。。


在我看來,有著幾點因素:1.法國是歐洲封建專制思想最嚴重的地方。 2.其本質仍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而英國早已完成並確立了君主立憲制。3. 法國社會經濟在18世紀中期開始恢復、發展,人民無法再忍受過去他們曾忍受的專制。4.特權泛濫


馬克思認為資本富集處,工人力量大,資本的力量同樣很大。


新版


英國在1689年通過」光榮革命「初步建立了君主立憲制,英國的政體已經發生改變。在此後的時間在,英國的制度不斷完善,從而緩解了一部分的社會矛盾。法國的社會、政治更為封建,腐朽!


推薦閱讀:

為什麼以前大家會去「闖關東」?和現在的「奔向北上廣」有相似之處嗎?
為什麼人們介懷徽州地區變黃山市,卻很少有人抵制最近的星子縣更名廬山市?
如何評價BBC放送劇集《The Hollow Crown 》(空王冠)?

TAG:歷史 | 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