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開顯了儒家的廣闊胸懷,即為世界確立文化價值、為人民確保生活幸福、傳承文明創造的成果、開闢永久和平的社會願景
馬一浮:橫渠先生四句教發微
昔橫渠先生有四句話,今教諸生立志,特為拈出。希望豎起脊梁,猛著精采,依此立志。方能堂堂正正做—個人。須知人人有此責任,人人具此力量。切莫自己諉卸,自己菲薄。此便是仁以為己任的榜樣,亦即是今日講學的宗旨,慎勿以為空言而忽視之。
為天地立心
《易大傳》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剝》、《復》是反對卦。《剝》窮於上,是君子道消。《復》反於下,是君子道長。《伊川易傳》以為「動而後見天地之心。」天地之心於何見之? 於人心一念之善見之。故《禮運》曰:「人者,天地之心也。」《程氏遺書》云:「一日之運,即一歲之運。人之心,即天地之心。」 蓋人心之善端,即是天地之正理。善端既復,則剛浸而長。可止於至善,以立人極,便與天地合德。故仁民愛物,便是為天地立心。天地以生物為心,人心以惻隱為本。孟子言四瑞,首舉惻隱。 若無側隱,便是麻木不仁,漫無感覺,以下羞惡、辭讓、是非,俱無從發出來。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心之全德曰仁。學者之事,莫要於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儒者立志,須是今天下無一物不得其所,方為圓成。孟子稱:「伊尹一夫不獲。苦己推而納諸溝中。」橫渠《西銘》云:「凡天下之疲癃、殘疾、孤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此皆明萬物一體之義。聖人吉凶,與民同患。未有眾人皆憂而己能獨樂,眾人皆危而己能獨安者。萬物—體,即是萬物同一生命。若人自扼其吭,自殘其肢,白剜其腹,而曰吾將以求生,決無是理『孟子曰:「天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朱子注云:「立命,謂全其天之所賦,不以人為害之。」又曰:「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今人心陷溺,以人為害天賦,不得全其正命者,有甚於桎梏者矣。仁人視此,若瘡?之在身、疾痛之切膚,不可一日安也。故必思所以出水火而登衽席之道,使得全其正命。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學者立志,合下便當有如此氣象。此乃是為生民立命也。 為往聖繼絕學 此理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但因人為氣習所拘蔽,不肯理會,便成衰絕。其實,人皆可以為堯舜。額子口:「舜何人哉!予何人哉!有為者,亦若是。」學者只是狃於習俗,不知聖賢分上事,即吾性分內事。不肯承當。故有終身讀書,只為見聞所囿。滯在知識邊,使謂已足,不知更有向上事。汩沒自性,空過一生。孔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苟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吾未見力不足者。」聖人之言?切如此、道之不明不行,只由於人之自暴自棄。故學者立志,必當確信聖人可學而至。吾人所稟之性,與聖人元無兩般,孟子曰:「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心之所同然者,何也?曰理也。義也。濂、洛、關、閩諸儒,探明義理之學,真是直接孔孟,遠過漢唐。為往聖繼絕學,在橫渠絕非誇詞。今當人心晦盲否塞,人慾橫流之時,必須研究義理,乃可以自拔於流俗,不致戕賊其天性。學者當知,聖學者即是義理之學。切勿以心性為空談,而自安於卑陋也。為萬世開太平太平不是幻想的烏托邦,乃是實有是理。如堯之光被四表,格於上下,文王之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都是事實。干羽格有苗之頑,不勞兵革。禮讓息虞芮之訟,安用制裁。是故不嘗而勸,不怒而威,不言而信,無為而成。《中庸》曰:「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聖人至德淵微自然之效,斯乃政治之極軌。自帝降而王,王降而霸,霸降而夷狄。天下治日少而亂日多。秦並六國,二世而亡。晉失其馭,五胡交亂,力其可侍乎?中外歷史,諸生聞之熟矣。非無一時強大之國,只如飄風驟雨,不可久長。程子曰:「王者以道治天下。」後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又曰:「三代而下,只是架漏牽補,過了時日。,『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從來辨王霸,莫如此言之深切著明。學者須知,孔孟之言政治,其要只在責德而不貴力。
然孔孟有德無位,其道不行於當時,而其言則可垂法於萬世。故橫渠不曰致,而曰開者。致是實現之稱,開則期待之謂。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果能率由斯道,亦必有實現之一日也。從前論治,猶知以漢唐為卑。今日論治,乃惟以歐美為極。從前猶以管商申韓為淺陋,今日乃以孟索里尼、希特勒為豪傑。以。。。為聖人、今亦不暇加以評判。諸生但取六經所陳之治道,與今之政論比而觀之,則知碔砆不可以為玉,蝘蜒不可以為龍,其相去何啻霄壤也。中國今方遭夷狄侵陵,舉國之人,動心忍性,乃是多難興邦之會。若曰圖存之道,期?及於現代國家而止,則亦是自己菲薄。今舉橫渠此言,欲為青年更進一解。養成剛大之資,乃可以濟蹇難。須信實存是理,非是姑為鼓舞之言也。張子此言,實乃聖人之事業,成聖之埻墑,至廣至大。
立心者,蓋四時行而百物生,自然而已,天地本無心於其間。惟聖人見其生生不已之機,特立之以為心。
立命者,謂生民各稟天性,受命於天,然或後天習染,日漸泯滅。惟聖人洞明性理,合之無間,可以教化百姓,俾各歸於本性之正,身安命立。此乃成聖合天之學,繼之往聖;協和天下之功,遺諸後世。能此者,惟聖人。歸其要,仍在於天人之心。於此,須先明何謂聖人,何謂聖。聖何謂也?
《說文·耳部》云:「聖,通也。」
孔安國傳《大禹謨》云:「聖,無所不通。」孔穎達疏《樂記》云:「聖者,通達物理。」又疏《左傳·文十八》云:「聖者,通也,博達眾務,庶事盡通也。」《白虎通·聖人》云:「聖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藝文類聚·人部四·聖》云:「聖者,聲也,通也,言其聞聲知情,通於天地,條暢萬物也。」《孟子·盡心下》云:「大而化之之謂聖。」《禮記·鄉飲酒義》云:「產萬物者,聖也。」又云:「聖之言生也。」《荀子·解蔽》云:「聖也者,盡倫者也。」《大戴禮記解詁·誥志》云:「聖,極也。」是知,耳聞天理,於事物無所不知;口宣天道,於性情無所不達;身教王化,於萬民無所不化,此之謂聖。
聖人何謂也?
《孟子·離婁上》云:「聖人,人倫之至也。」《荀子·禮論》云:「聖人者,道之極也。」《論語集注》云:「聖人,神明不測之號。」《論語正義》云:「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性情者也。」《春秋繁露·威德所生》云:「行天德者,謂之聖人。」《論衡·宣漢》云:「能致太平者,聖人也。」《孔子家語·五儀解》云:「所謂聖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性情,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聖人也。」
《荀子·儒效》云:「神固之謂聖人。」《大戴禮記·誥志》云:「天生物,地養物,物備興而時用常節,曰聖人。」《尚書大傳》云:「聖人者,民之父母也。」是知,德合天地,參贊化育,神明莫測,天下歸往,此之謂聖人。人躋於至境,德合天地,遂成聖人。此即中國素所謂天人合一之境也。然則何以合天?曰:內盡人性,上合天心而已矣。
性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人性天生,天所命予也;人道天成,遂性而行也;教化聖裁,聖人所以匡道復性之具也。聖人者,無非極盡此天然賦予之性,做到極致,成一完全之人者爾。理
《大雅·烝民》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宇宙萬物源生於天。天生萬物,非隨意而生也,各必有其所以然之本質規定性(則),是謂理。故物有物理,事有事理,人有人理。花遂其理必開,雨遂其理必墜,人遂其理必長。物各遂其理而動,則天地龢龤,羌無憂患。人自遂其理而為,則天下太平,人心康樂。人性
《周書·泰誓》云:「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孝經》云:「天地之性,人為貴。」是此理之賦予人者,特名之曰性,其實與理一也。此理天賦而內在於人,即人性也。孟子謂人性本善(秉彝),此善性非由外鑠,本為天生賦予。而此人性之所以善,固由於其所出之天理本善。天理
《易·繫辭》云:「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又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又云:「生生之謂易。」是知萬物生生不息,宇宙演化無窮,如此生理,即是世界之本性,即是天之理,即是至善(懿德)。人之本性,好此至善。《易》又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賦人以性,人法天而行,天以生生不息之德為理,人以仁民愛物之仁為性,此理此性,本同一善。聖人之特出於常人者,不過在盡此人性,躋於至善,合天無間,斯須莫違而已。贊天
《繫辭》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者,陰陽也。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陰陽二氣,化生萬物,生生不息,此即天道,亦曰天理。繼嗣此生理者,即為至善;成就於人物者,各為天性。此固天理之自然流行也。然能參贊天地之化育,助成此生理者,惟聖人爾。無他,以聖人能內盡己性,外通物理也。太極
孟子云:「萬物皆備於我。」以萬物之理實皆備於人性之中。何也?夫理者,形式也,形而上之道也;氣者,質料也,形而下之器也,而理在氣先。譬如造屋,須有其材質,循屋之理而造,然後能成。其物未有,其理已存。永動機之不存,即緣於永動機之理未有也。——此理之先在性也。花開緣於花開之理,花自動靜生滅,然其理不滅。雖日月星辰皆殞,而牛頓定律不泯。——此理之永恆性也。萬物各稟其理,總源於天。其象雖殊,其理實一。若月映萬川,各影紛呈,本月不異。——此理之全息性也。故萬物雖各呈理之一面,內實僎理之全體,此之謂太極。故萬物皆備於我,人心同此一理,爰我能通盡物理,遂盡人性,上合於天,以至於聖。人心
《禮記·禮運》云:「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天地之德曰生,天地以生生之機為太極全理。此即宇宙之本體,萬物動靜生生之所來自。故鴻蒙之初,一片絪緼昊大元氣,此氣稟動靜之理而動靜,而生陰陽之氣,生五行之質,生萬物,生烝民,理亦隨氣以賦與人物之中。然「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事物有理,無心自覺;禽獸有心,蔽於濁氣;惟人稟至精之氣,鬼(形體)神(精靈)薈萃,其益精者更化育出一顆靈明能動之心,可格物理,致良知,盡心知性,以至於天。故《禮運》復云:「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天心
《易·復·彖》云:「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復卦之象,陽氣已衰而復興。當此一陽來復、萬物重生之際,得見天地之心。故知天心者,生物以為心也。然四時行而百物生,天無言而理不動,氣化流行,純任自然,天地本何心之有於其間?蓋流水無心,人謂之活潑;霜雪無心,人謂之嚴酷:彼本無心,特人為之立爾。張子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命者,性也。為民立命,即博施廣濟,協和天下,使百姓各歸於本性之正。而為天地立心者,更俾萬物各正其序,順其理,遂其生,同其體。能此者,非聖人而孰克?立心
《易·乾·彖》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天以元亨利貞為德,總其理曰生;人以仁禮義智為性,總其命曰仁。此仁受命於天。故《春秋繁露·王道通》云:「仁,天心。」 黑格爾謂絕對精神外化為世界,作育出人類,借人類對絕對精神之體認,以實現絕對精神之自我體認、自我圓成。人類之意義,即作為絕對精神循環自成之鏡。天亦彷彿。天本無心,萬物生生自然而已。惟人於其間特具一顆靈明能動之心,可以「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易·說卦》):內盡仁性,外贊生理,成己成物,和合眾生,以至於「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識得天地生生一片仁心。「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說卦》)苟此生生之心泯滅,則宇宙亦歸於虛無。故人者,天地藉以儲心之具也。人類之意義,即在於為天地立此生生之心。然實能此者,亦惟聖人。一體同仁
聖人立心以仁。《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者無他,即天命人性至善之仁。《商書·湯誥》云:「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孔傳:「衷,善也。」孔疏:「五常之性。」故衷者,天命之善性也。衷亦通中。《左傳·成十三》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民。」《說文》云:「中,內也。」而《增韻》亦釋衷云:「方寸所蘊也。」故中者,內蘊之善性也。此天賦而內在於人之善性無他,即仁。故《中庸》云:「成己,仁也。」內成己性曰仁。聖人云:「天生德於予。」上合天德曰仁。是以聖人渾然同天地萬物為一體,以立天心。聖人
蓋心者,一身之主也;天心者,天地萬物一體之主也。聖人云:「吾道一以貫之。」天地之間,一理而已,太極生生,貫通萬物。孟子云:「上下與天地同流。」天地之間,一氣而已,二五流行,造作萬物。夫醫家以肢體麻木不通為不仁,謂心不能主其體也。如此,則天地至仁矣:萬物一體,其理可以相通,其氣可以相感,並主於生生之仁。然天地終實無心,惟待聖人之仁心以為心。《繫辭》云:「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太極生生之理,寂然永存,惟待聖人之仁心感通而主之:視民如傷,是仁及人為一體也;不忍觳觫,是仁及禽獸為一體也;弗除窗草,是仁及草木為一體也。故《禮運》云:「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惟聖人者,盡性人物,止於至善,感格幽明,無所不通;為天地之心,參贊化育,為萬物之主,窮神知化。用是聖人出則天心見,聖人隱則乾坤息,聖人之為德也亦盛矣。故《中庸》嘆曰:「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成聖
人人可以成聖人。周子云:「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此人生之層境,成聖之階次也。小人百姓日用道而不知,其心未覺;大人君子日傃道以成仁,其性日善。至其極也,「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聖人以成。然則何由至之?由乎大人之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內明光明之德性,外親民物於胞與,天地生生,萬物一體,至善之仁,燦然綻現。《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此天命(宇宙意志),此天理(宇宙法則),此天道(宇宙規律),此天德(宇宙功用),此太極(世界本體),此天性(事物本質),一言以蔽之,即彼莊嚴雍穆、永不止息之生命力。《繫辭》云:「日新之謂盛德。」《大學》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君子法乾,健行不息,仁德日暲,終達於天。印心
聖人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天地無心而有心,以聖人心為心;聖人有心而無心,公其心於天地,不復私有。故其言行動靜,雖從心所欲,卻無一不合人性,無一不順天理,自然而然,盡仁盡善,渾於大化流行之中。聖人云:「五十而知天命。」孟子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是人心知天心也。聖人復云:「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是知天以後,天心返知人心也。於戲!天理流行,萬物生生,此一番宇宙造化,究竟何為?人不知,質諸天,天實亦未嘗知也。天不知,故乃造化出此一番宇宙,欲以知之爾。夫人,但天之所以致其知之具也。譬如人不自知其面,攬鏡乃知其面;天不自見其心,造人以見其心。循環自認,意義乃得圓成,性命乃得安頓。不然,則天人同歸一段虛無爾。聖人者,其與天心心相印以相成之密友歟?五百年必有聖人出,此天人之約信歟?陽明子去今五百餘歲矣,聖人亦可以期矣。期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或以為傷逝,吾昔亦然,今始自覺淺薄。蓋道體流行,無日或已,逝者不逝,來者何來?理自如此,何傷之有?聖人體察道理,豈不明是?有所嘆者,但此生生之大化爾。曩疇聖人慟哭顏子,人以為過,聖人以為當然。蓋春生則笑,秋殺則哭,不過悲喜自然,合情合理而已。夫聖人,詎如槁木死灰、枯坐泥塑者耶!是以食色無非人性,哀樂皆是天理,如此聖人,更何難成?儀封人云:「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夫人不鑒其面,久之厥容必垢;天不察其心,久之厥行必紊。故聖人時出,以襄天道。夫子者,固天縱之聖矣。子貢云:「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聖人固久已與天同居矣。前聖既逝,其氣散入大化,瀰漫宇宙;其性合於太極,貫通萬物;其心歸復上天,照臨下土。聖人在天之心,必可以知爾我之心;爾我之心,豈不可以知聖人之心?前聖後聖,相印一心;人性天理,相貫一道。今來有志於成聖者,雖非生而知之,詎不可以學而知之乎?《論語》其始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悅者,大人君子成聖合天之學也。《論語》其終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復以知天印心相叮嚀。夫聖人者,真為天之心知矣。然則聖人終竟何所知於天歟?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天若有心天詎老盎然春意幾多仁第一句,探尋世界的意義。(外在) 第二句,追求人的根本。(內在) 第三句,個人與人類文明的綿延不絕(內在與外在關聯)。人類最大的寶庫,不在銀行保險箱,不是油田礦山,而是代 代人積累下來的知識庫。一切的物質財富,我們與萬物共享(縱使人類消失,萬物依舊流轉);唯獨精神財富,是我們獨自的精髓。 最後一句,開萬世太平是必須的,是一切的基礎,是新一代的政客領袖所必須有的覺悟。 連朝鮮都氫彈試驗了,核武即使再怎麼限制,也會早晚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擴散出去,世界早晚會變成一個充滿核武的世界。 如果人類不能開萬世太平,隨時的一場大戰都可能扯入全人類的滅亡,人類所有的一切,都將作廢。人類已到了不得不開萬世太平的地步,打破和平的那天,輕視這點的政客,都可能成為人類的千古罪人——背叛了人類的全部先祖,辜負了人類的全部未來,最後的最惡的罪人。 何以面對世界;何以面對自己;何以面對過去;何以面對未來。如果一個人,想做一個君子、一個賢哲、或者只是一個「苟慕義強仁者」,彷徨不知如何是好時,只需照這四句話做就足夠了。 當然還有很多人只想一生爽歪歪的,以卑鄙為通行證的,自然不能理解高尚的墓志銘。上來便本能的潑污水,一心要洗的全人類一樣黑,「說的比唱的還好聽」?「虛偽」?人與人的隔閡,有時比燕雀和鴻鵠還大。
我很喜歡這句話,我們不應該把這些話都看做唱高調的行為。我們每個人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讓生活更平安喜樂。如果有能力我們就有義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活著總會對社會付出,從小到大一直在校園這本來就是為往聖繼絕學,不是狹義的聖人之道,而是從古到今人類積攢下的文明,我們繼承然後傳承。我是一個理科生,為了讓自己高大上一些,我就一直認為自己是在繼往聖之絕學,科技發展,文明進步,經濟穩定,自然會開了萬世太平。不做聖人,不是偉人,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前兩句當然沒問題,主要是自我意義的建立。繼往聖之絕學,現在只能說一半半了,中國的傳統觀念總認為上古聖世,但讀了歷史也就知道了,當時不過是時勢如此罷了,人心不古不過是因為古時的人沒經歷過那麼多,生存環境也惡劣的多。所以往聖之學既要繼承更要批判的繼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至於最後一句是一定要拋棄的,以建大同是儒家自夫子以來的終極理想,但也就是一個終極理想罷了,在地上建立天國之禍,中國人已經受夠了,想開萬世之太平,就只能自我矮化、弱化、靜態化,明清的自我騸割所導致的悲劇還不夠深刻嗎?!儒學現在做為自我修身養性、安身立命之學極好,但社會治理、政治抱負之類在當下的環境與往聖已天壤之別的情況下就不要談了。如果不能有效切割或加以重新詮釋,儒學的光大很難,萬一光大了,那就是中華之災難了
一群向現實妥協的懦弱者,或安逸自得或自怨自艾或惰于思考的利己主義者,這般拚命的攻擊。他們無論是出於嫉妒,還是淺薄狹隘,不敢去相信甚至不敢去想,竟真的有人心存如此志向,讓自己顯得如此渺小愚鈍,懦弱不堪。但是無論如何,思想的淺薄不是你們自大的理由。有一句話本不想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擔當二字
北國歲幣西夏凶,猶言萬世開太平,張載若有治國策,宋家豈失永樂城
覺得這個一點兒都不是空話,只是順序有點問題,捋順一下建議是為往聖繼絕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
首先,能為往聖繼絕學的,不是聖人也至少得是亞聖,所以表明了個人志向:成聖!
天地有心么?智商正常點就都知道,沒有,也不可能有~而所謂的為天地立心,其實就是要在天地間建立一套價值觀,並且這套價值觀要被確立為中心價值觀,唯一價值觀,但這事兒天地並沒有發言權,需要成聖的這個貨來創立、判斷和評價。
為生民立命,則是小民順應這套價值觀幸福的活著,至少是可以活著;那麼不順應這套價值觀的呢?不知道,也不關心,不信聖人的價值觀的體制外死活有關係么?
為萬世開太平,這個是結果。至少,如果生民都按照本聖人的價值觀活著,不造反不牢騷,天天背誦價值觀,那萬世不太平才怪~
所以,這四句連起來一點都不是空話,而是相當具有可行性:我的人生目標是封神,在宇宙間建立唯一的準則,你們要乖乖聽話,一世二世千世萬世。。。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千秋萬載,一統江湖!
但是,為萬世開太平是終極理想也是夢話,因為想封神的多了去了,這就導致秦始皇啊東方不敗啊,通通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的悲劇。。。
總之,作為蟻民,為這四句話神魂顛倒感動不已,簡直是太監替皇上為應該臨幸哪個妃子鬧心,還是洗洗睡吧~~~
詩曰:天地本有心,百姓自有命。聖往成絕學,萬世自太平。天下本無憂,庸人自擾之。鞠躬身先死,不過一寸釘。春秋何嘗能平叛,論語半部怎吹牛,儒生幾時救國於存亡?文過飾非、顛倒黑白、主觀臆斷、舞詞弄札還大言無恥稱 亂臣賊子懼。
我只想說一句,為什麼我上學那時候大中小學語文課本上沒有這句話而近年來忽然火熱導致我三十六歲那年才第一次知道這句話從而錯失青春時代裝逼專用的最佳格言?
在信仰缺失的年代,懷抱這樣的志向,又何嘗不好。只是可惜了一生抱負感覺張載還是付了空,那個時候的儒家文人志士無非想入仕,只有在政治上,只有坐在了足夠高的位置上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抱負,才能有機會為生民立命,一介原野草民只手難挽大勢。好在還是為後世留下了學術瑰寶。當今讀書人立志當如此。
知識分子單靠一己之力根本實現不了此願景。士大夫總以為自己是好萊塢英雄一樣的救世主,以為 心、道、絕學、太平都在陽春白雪裡。只有民族國家下里巴人芸芸眾生才可以做到把各自的一生演繹得盡量平安豐饒,崇敬天地日月神明並無愧自身,將畢生經驗、知識與道理傳承給後人,以平凡的耕耘為天下創造太平盛世。我為那些心懷天下的知識分子點贊。
習總書記在2016年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思想為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所尊崇。5月17日,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又指出,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題外話:這句話,影響過多少人的前仆後繼!
任爾是法家兵家理學王學還是哪學哪派,士大夫的志向里,總缺不了這句話。立意太高往往可行性堪憂
橫渠四句,第二句是為生民立命。人為天地之心,為人當仁;立命,民胞物與,人人平等,人物平等,使尊嚴地活;絕學是指儒家的孔孟之說;萬世開太平,及實現天下大同,儒家的政治理想,像理想國、共產主義一樣的理想。很多人用來鼓勵自己,以期在修身、為人、治學、治國方面有成就。
放在作者生活的時代語境下就是「國考申論樣板」
我想試著用現代歐式漢語簡練地字面地粗淺地概括一下:求真理服務社會繼承文明建立社會正義
我覺得應該是一種責任……
推薦閱讀:
※在中國,佛教和道教的差異在哪裡?
※關於儒家的一些想法。不避諱,是為了反儒黑。歡迎儒黑批判,儒黑們怎麼看呢?
※儒家思想對現代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為什麼被孔子評價不甚高的曾子卻繼承了道統?
※怎樣反駁黑儒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