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德國帕·聚斯金德的小說《香水》?
用疑似四平八穩的敘述方式來對比內核的邪惡誘惑,一本嗅覺描寫登峰造極的小說。和許多德國小說家一個操行:我們假裝很淡定然後讓你開始覺得我們很陰森,嘿嘿,我們就是很陰森。
《香水》本身是典型的異教神模式,特別是小說末尾亂交和分食酒神的儀式,人們通過分食神的血肉明白了愛的真諦。但人類的愛對神來說不啻為一個騙局。我記得電影裡面刻意把香水味道的種類從二十五修改成十三,也在從基督教的角度暗示男主人公是惡魔不是神。
男主人公從沒有氣味到獲得最美的香水是一個非人到神的過程,少女的味道(特別是第一個少女)等於愛戀本身,男主人公耗盡心力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愛全是騙局,極致的藝術除了美之後就是極大的空虛。藝術是美的,但藝術和愛從來都是殘缺的。
萬物靜息
——讀《香水》1.
彷彿始得了初生於世界的原力,而後盡數將對它的感情用蒼涼遒勁的筆法描繪得淋漓盡致,年輕的聚斯金德對於他所生活的世界顯然有著獨到、周全和另類的看法,在《香水》之前,我以為世上已無再能夠令人感到恐懼的事物了,可他用奇譎的想像力營造的這個關於人性和慾望的諷刺悲劇竟讓人讀罷戰慄不已。《香水》之後,我從未見過比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更擅長描寫氣味的作家。他寫城市裡那些令人難以察覺的氣味,「廚房瀰漫著爛菜和羊油的臭味,不通風的房間散發著霉味和塵土味,卧室發出沾滿油脂的床單、潮濕的羽絨被的臭味和夜壺那刺鼻的甜滋滋的似香非臭的氣味。」他寫巴黎,「弗爾大街和鑄鐵廠大街之間的聖嬰公墓,簡直像地獄一樣臭。」他寫故事的主人公格雷諾耶出生的地方,「炎熱和臭氣——就像一塊田裡的百合花,或是像一間狹小的房間養了太多的水仙花產生的氣味。」
聚斯金德將嗅覺稱為格雷諾耶的「第二套視覺器官」,並且認為世界上氣味的豐富和語言的貧乏之間存在荒誕的不協調,「格雷諾耶只是在迫不得已與別人交往時,才勉強使用語言。 」於是,在被現代人幾乎拋棄或不經重視的氣味王國里,格雷諾耶歡快地成長著,經過了乳母和加拉爾夫人的陪伴與照料,又將自己鍛造成格里馬手下不可或缺的助將,在周日短暫的自由時光里,他在巴黎的狩獵,開始了。
這是一次有目的的追逐。然而在各色紛雜的味道之中,他辨識了一味純粹而與眾不同的香,他循著香味夜遊似的穿過大街小巷,走近深巷裡少女的身旁。為了完整地佔有少女的體香,格雷諾耶本能而原始地殺死了她。這是他第一次如此生澀而完滿地體會到一種既得的滿足。
2.
格雷諾耶是個怪才——儘管認識他的人都無一例外地承認他是個天才——如同一塊純良的璞玉,他只在巴黎最陰暗的角落裡和自己最擅長的味道不受拘束地廝守、成長,並將之培養成一種不同於常人的異能。但由於他未經雕琢而對世俗認定的善與惡沒有明晰的界限,外表與其他成人無異,內心卻出人意料地原始和純粹,只有因為渴望追逐各式香味而逐漸強大起來的願望。有趣的是,作者對格雷諾耶的過往幾乎是諱莫如深,讀者只略知其儘管受盡欺凌,惡疾纏身,卻都能盡數逢凶化吉,只因為「像他這樣的人既然能在垃圾堆里安然活下來,就不會那麼輕易地被世界淘汰。」也許他的這份幸運只是為了推動故事發生,但我想聚斯金德或是想藉此向世界傳達一個容易令人忽略的信息:能夠改變世界之人,世界就不該讓他輕易死去。
然格雷諾耶制香,也制慾望。他想要留住這世間至純至美的味道——這極其稀有的香味據說能夠激起愛情——並將之妥善地永久封存。為此,他蒸餾和離析過千奇百怪的活死物,並開始用布裹住少女的身體以用其提煉帶著獨特少女芳香的油脂。聚斯金德的奇妙之處便在於此,無論他筆下這個天才的制香者如何——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離譜地蒸餾和溫柔地殺死用於制香的少女,他的筆調永遠是波瀾不驚的,彷彿這便是制香的應有之義,如同年輕的婦人晨起買菜一樣稀疏平常。
3.
就是這份莫名其妙的理所應當,令人完全地沉浸在格雷諾耶偉大的制香事業中:用動物油脂塗滿少女的胴體,用布層層纏繞,靜置一天甚至更長時間,然後搜刮這少女身上和油脂混合的絕妙味道,就連偉大的湯姆·提克威在電影《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中亦將之表現得唯美又精緻,彷彿一場神的舞蹈。但所謂的正義及法律可完全不認同這位可稱為沒有良知的怪才的行徑,儘管他們一次次地迷茫、挫敗、誤認,最終仍將這位可製造神跡的青年捕獲,但這座被鬧得人心惶惶的城市,最終等來的卻絕不是一場葬送。
一個可以通過另類的方式感知世界,並有足夠的能力改變它的怪才,如果不幸地缺乏世俗認同的是非觀,不能辨禮義,知善惡,一心沉溺於自己的慾望之中,究竟是幸事亦或不幸。聚斯金德匠心獨運地用一個更大的悲劇升華了這場追逐。
4.
格雷諾耶或是世間絕無僅有最好的調香師,可他本人卻沒有味道。他出生在又腥又臭的魚市,卻擁有一隻靈敏、完美、精緻的鼻子,嗅得出最複雜的香水的原料,甚至能夠創製出被他長久渴望的「愛」包裹的世界,令無數曾經憎恨著他的人臣服在他腳下,目光如水、充滿愛意地看著他,彷彿那裡有無盡的愛流淌出來。卻不能嗅到關於自己,一絲一毫的味道。一生悲歡,一世奔赴,在他目睹自己用一滴香水帶來完全迷亂的城市後, 彷彿之前所有的所念所想都歸於寂滅了。愛並不能使自己得到救贖,恨才可以。說到底,格雷諾耶只是一個與世俗脫離的、蟄伏于山洞和黑暗中不斷被人拋棄,經受離散的可憐人。他沒有親人,拋棄愛恨,卻堅定地保有對香味的執著,因為他深信這即是能夠救贖他的唯一寶具。
可連香水最後也拋棄了他,這瓶顛倒眾生的香水實現了他的美夢,並把他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孤獨境地。愛與善意,慈悲和憐憫,香水帶來世間一切美好的情感,格雷諾耶本人卻依舊一無所有。他曾在深山中掙扎七年,日復一日地品味著孤獨,聽著時間的流淌。此刻這種熟悉感從塵封的心底蜂擁而出,霎時包裹了他。數年過去了,格雷諾耶已有能力用剩餘的香水以愛之名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可他只有孤獨,足以包裹一整個世界的孤獨。
5.
格雷諾耶回到了故鄉,那個無時無刻不散發著臭氣的髒亂魚市,他用盡了剩餘的香水——這時他在眾人眼裡彷彿天使一樣了——甘願享受著眾生以愛的名義, 將他孤獨的身體和孤獨的慾望用殘忍周到的方式分崩離析,彷彿處理一個此前根本不曾存活於世的生命。
聚斯金德筆下的慾望是濃烈而充滿腥氣的,背負著這慾望的主人公擁有堅定而純粹的內心,他殘忍地——卻在外人看來是柔美的——用不同的生命換取愛,換取陪伴,換取得以消解他那濃重孤獨的陪襯,他想要世間最好的,此前從未得到過的完整的愛,想留住這世間最純粹芬芳的味道,卻諷刺地得到,悲劇地喪失。
馬丁·路德·金說過:人們無法通過邪惡的手段來達到美好的目的,因為手段是種子,目的是樹。這是一出伊始就被賦予了結局的故事,可仍敬佩聚斯金德用了如此波瀾壯闊的文字,讓這出關於慾望的悲劇在腦海中經久不散,卻又似萬物歸息,平靜得彷彿什麼也不曾發生過一樣。
「我的孩子散發出人間兒童應有的氣味,而格雷諾耶,」乳母說,「他根本沒有氣味。」我讀到格雷諾耶獨自一人在岩石洞中的遭遇時,覺得描寫很精彩,也隱隱覺得這部小說至少有一個主題——存在。
想像一下,一個遠離社會生活的熱愛色彩、熱愛風景、熱愛視覺奇觀、著力創造視覺奇景的人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是個無人能看見的透明人,發現無法自證存在的意義,這是多麼恐懼的一件事啊!
這樣比較,我才理解了格雷諾耶的恐懼——毫無存在感的絕望。
對於男主來說,存在的本質是氣息,侯爵給他的修飾雖然看起來使得他從獸類變成「人」;然而對他自己來說並無變化。他覺得除卻氣味,外形都可以拋棄。氣味這種難以捉摸的東西彷彿可以和傳統意義上的「靈魂」對等,我懷疑是隱喻。
管中窺豹吧,就像@張佳瑋 所說的那樣,作者真是邪惡極了,猜想本書作者有反社會人格。他用氣味這種本質上屬於「感官之欲」的東西來類比人的靈魂,嘲笑人的存在,嘲笑愛的本質。他創造了一個感官的天才,一個超人的鬼,讓他推翻了許多人間的規則,大概這種反動是恐懼的來源吧。
淺陋的見解,拋磚引玉。
《香水》有個副標題「一個謀殺犯的故事」。
香水和謀殺犯,兩個概念彆扭的放在一起,就是這部卓越小說的名字。小說像傳記一樣,講述了香味奇才格雷諾耶(虛擬人物)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格雷諾耶的父親不知是誰,母親是一個殘忍的棄嬰者。格雷諾耶沒有氣味,嗅覺靈敏,能清晰地分辨出幾千種味道。他是一個奇才,沒有人的特性的奇才。他不畏苦難,不識道德,毫無欲求——除了對香味的追求。
香水,在那個時代是貴族的專享物品。平民身上只有汗味、酸臭味、魚腥味。平民享用不起香水,也沒有資格染指香水。小說前半部分最戲劇化的場景,莫過於格雷諾耶穿著骯髒外套為香水製造商巴爾迪尼配置香水的那部分。
在格雷諾耶的幻想中,香水就是權力,他就是國王,擁有香味他就可以肆意享樂。
小說里,香水正是象徵權力。
主人公格雷諾耶唯一不懈的追求是香味,他沒有親人,沒有家,沒有朋友,沒有道德束縛。為了佔有少女的體香,他不斷殺死那些少女。不經思慮,沒有一丁點憐憫和內疚。象徵一個極致的奪權者,不惜踐踏一切,哪怕是無辜的未成年。
在連環殺人案破獲後,格雷諾耶被捉拿歸案,受害者的親人恨不能食其骨,法庭宣判用極其殘酷的刑罰將其殺死。普通的民眾、貴族則抱著看一次血腥戲劇的方式來圍觀主人公的受刑。
在刑場,格雷諾耶施展出他氣味王國的權力。一切都變了。
權力之下,仇人變成親人,罪人變成天使,人們親吻他,跪拜他。
他還是那個他,毫無感情,親手殺死26個女孩的連環殺手。但只要把那瓶象徵氣味王國最高權力的香水拿出來,所有人都會臣服。
權力對於民眾,是一種不得不向其屈服的東西。一旦權力加之於個人,民眾的臣服則變為對其的個人膜拜,不論這個人是否冷酷,是否可鄙。
刑場變成了生命和諧的互助會。修女、官員、莊重的婦人、樸實的農人,紛紛拋下道德束縛,跪在權力的香味腳下,吮吸權力的腳趾。這番荒誕而宏達的場景暗示權力之於道德——在權力的重壓下,道德猶如脆弱的蛋殼。
格雷諾耶已經獲得了世上最高的權力。但他沒有用權力牟取自己的利益。他孤獨地逃離了城市,把香水灑在自己身上,讓一群流浪者分食了自己。用荒誕的結局回應了其荒誕的出生。
主人公幾乎沒有人的特性。他只貪戀氣味,追求極致的氣味。他的很多舉動和決策並不能得到讀者的理解。讀格雷諾耶的故事,我們更像是觀察一種動物。小說里的其他角色,卻會時常激起一些共鳴。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真正要寫的不是格雷諾耶,而是這個世界。格雷諾耶是一個缺乏普通人性的異類,一個極致的樣本,一個試塊。聚斯金德把格雷諾耶扔到這個荒誕的世界,靜靜觀察世人。
《香水》是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第一部小說,在他35歲時出版。
大器晚成的作家的處女作往往值得重視,其內容、想像、筆觸都是飽經構思,充滿個人生活體驗的。
聚斯金德以冷酷的筆觸敘述格雷諾耶的成長、殺人過程。這種毫無憐憫的寫法讓讀者產生一種彆扭的心態,這種心態卻能引導思考。屬「眼極冷,心腸極熱」風格。
讀著聚斯金德的書,不禁想到芥川龍之介。
兩位若相識,一定志趣相投。
格雷諾耶被一個失去嗅覺的人殺死了,那個失去嗅覺的人掌握了他殺死26個少女製成的香水,登上了王位
有很原始的現實主義手法展現了一個奇幻詭譎的故事。
香味就像你跟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裡生活的人的聯繫,主人公格雷諾耶一出生跟這個世界就沒有聯繫。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尋找證明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的痕迹以及他和人類的聯繫,但是他忽略了這個聯繫的本質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整個人類之間的那種愛,因此即使他製作了能讓所有人「愛」他的香水之後這個世界還是沒有他的存在痕迹,人類甚至恥於對他的這種「愛」,所以結局裡他只能背負著空虛懷疑走向死亡,但遺憾他至死都在問著為什麼。試想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和這個世界的任何聯繫,你所想所說所做和這個世界沒有絲毫關係,你找不到你生活過的痕迹,這個時候你會有多麼恐慌多麼虛無寂寞,而此時死亡就成了你最好的解脫,生是什麼死又是什麼,一切一切都
沒有意義。所以人啊,終其一生都在找尋自己和這世界的聯繫。雖然作者聚斯金德始終在用冷靜得幾乎殘酷的筆調敘述,但作為讀者還是能感受到主人公陰慘黑暗又猥瑣蜷縮的形象,從內向外散發的遍布周身的寒氣,所以一直到結局都沒能讓我對這個分明悲慘的人物有什麼同情,而只是驚異於他的奇特能力和他所經歷的傳奇,還有他的報復之心驚心動魄。總之,是一次不錯的閱讀體驗。終於有人問到《香水》了。
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這個作品從來就不是驚悚或恐怖類型的好嘛?
男主對氣味的迷戀,心心念念的追蹤,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很變態,可是在這部小說里,完全被高度象徵化了:那是對存在感的追尋。
氣味就是存在感。
村上春樹在有部作品裡寫過,一個人沒有存在感,他只能通過每天數數(類似的行為,我記不太清了)來確認自己和他人的存在。
追尋香味也是同理。
就像我經常說我老公,你怎麼身上一點味道都沒有,連流汗都沒有汗味,讓我覺得你很沒存在感……
存在感有多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確認」自己的存在感?我會在最近單獨寫文來解釋。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知乎專欄,或微信公眾號:卷里故事。從出生到死亡,格雷諾耶只配製了一瓶香水、只留下了一滴眼淚、只追尋著一種味道。撇開人性,他真正做到了「人生本是痴,不悟不成佛,不瘋不成魔。」
在那個髒亂、機器的社會,香水就像是阻隔著富人與窮人的無形壁壘,建在橋上的香水鋪也正如兩岸的絕對性差異。在吃人的臭味中,窮人只得習以為常,而權貴們為了彰顯無處擺放的尊貴,揮霍著來自奴隸的價值。
如果格雷諾耶沒有魔鬼般的嗅覺,沒有瘋子般的追尋,在每個瀕危的時刻,他早已化作腐味,消散於天地間。但他放不下嗅覺,放不下去發現世間美好的氣味。
他畢生所追求的,不過是自己存在的價值以及被愛的需求。他也曾逃避在山地間,吸食著微風、土壤、岩石的氣味。他厭惡每一絲來自人間的氣息,他也曾在狹窄、漆黑的山洞裡,在自己構建的氣味王國里,在無盡的空虛里脫變。但他放不下自己,放不下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存在。
在他以為自己得到了世人的平等關注時,卻被當作小丑展覽。
當他終於得到了只屬於傳說的香水,他第一次微笑。他靜靜的坐在陰暗潮濕的地牢里,等待著天明。他終於滴下了第一滴屬於自己的香水,所有的人都愛上了他。瘋狂的愛,迷亂的愛,不屬於人性的愛。就算最痛恨他的父親,也匍匐在他腳下,親吻著,痛哭著,但那不是屬於親人的愛。
格雷諾耶在自己成神的時刻,殺死了自己。他再次經過所有的自然,回到最初降生的骯髒漁市上。塵歸塵,土歸土,他將自己的一切交給了氣味。一個異鄉人的全部索求,卻終歸得不到回應。
全文格雷諾耶謀殺了二十六個少女,分別有窒息而死、淹死、重擊死亡等等,但每一種都顯得很冰冷。沒有著重去寫發生的過程,也沒有去評判道德,只是很直接的把結果展示給讀者,就像冷峻的機器人一樣,在處理著該做的事情。
在格雷諾耶第一次被氣味吸引時,獨一無二的鼻子貪婪的嗅著,一路尾隨著迷人的味道。在他第一次殺死少女時,他是無意識的,就像在保護自己的私藏物品一樣,只是不想被其他人發現。只有在氣味慢慢消散的時候,他才開始驚恐起來。他急切的撕扯開阻隔美味的凡物,雙手一下又一下的,試圖聚落消散在空氣中的氣味。
人們在看到死去的少女時,關注的是沒有失去貞操,也沒有被肉體折磨。他們無法想像殺手懷著怎樣殘忍的心,在殘殺著美麗的少女。
因為他們不懂得少女的美麗,她們盛開的不僅僅是美麗的肉體視覺,柔嫩的肌膚觸覺,甜美的青春聽覺,更綻放了美味的純美嗅覺。
格雷諾耶在出生地,留下了唯一的眼淚,他自願銷毀了屬於自己的驕傲。
沒有氣味的人,是不存在的。很喜歡香水這部小說,覺得應該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說吧。一個人憑著一種自己研製出來的香水氣味讓本來要將他處以極刑的百姓瘋狂盲目地頂禮膜拜,而他將整瓶香水倒在身上,窮苦的百姓愛他愛到要食其肉嚙其骨才足以表達對他的愛戴。當被捧到最高點時,勢必是一落千丈的深淵?該作品是特里克·聚斯金德於1985年發表的一部小說,或許應該是有更深刻的含義吧。為了個人的理想完全視他人生命為草芥(將少女生命視為提煉精油的花草一樣),對生命沒有任何的敬畏,感覺不是和希特勒之流一樣的嗎?
另外,以製作世間絕無僅有的香水這種在窮苦百姓看來非必需品純屬虛無縹緲的理想來看,你以為你真是上帝你真是救世主嗎?先解決溫飽吧,於是最後被吃掉的不只是主人公,被抹殺的更是這種自以為能做救世主的理想了。
奇幻詭譎。語言確實非常好,分3天看完的。
前半部分體會不出來,但到了殺少女那個階段整篇小說的節奏進行得非常快,殺24個少女,殺聖女一樣的洛爾,最後上斷頭台,萬民過酒神節,逃離,回到巴黎,被巴黎市民吃掉。
人人都以為自己白玉無瑕,高尚道德制高點,但是在這樣一種少女香水下,人人都不能避免把冠冕堂皇丟掉,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丟掉,把綱常倫理丟掉,把良知丟掉,把善良丟掉,道德淪喪,精神空虛,行為醜惡。這諷刺得太嚇人又太深刻。最後3章進行的非常快。
人和神不過一線之隔,捧和摔不就只差一瓶香水嗎。事情做多了就過分了,過猶不及,整瓶香水可以讓人們以為他是神一樣的存在,愛他到不行,愛到要吃了他。造神的過程,就是人類毀滅的過程。(雖然這部分是結局了,但是很驚悚,想像力不得不佩服)
我不知道怎麼評價格雷諾耶。不同情他也不覺得他悲傷。我覺得這是個很無所謂的人,無欲無求,不關心生死富貴命運,不在乎世人的評價的人。糟糕地錯誤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又天賦異稟,度過了艱難坎坷的歲月,又會動腦子,用自己的才華征服全世界,但又不為這種外在的東西感到是一種榮耀,根本無所謂無所謂無所謂,甚至對世界很冷漠,不知生不知死。
小說里的人物沒有一個人是結局好的。
竟然覺得這樣的小說有點悲傷。最喜歡的一段。
諷刺感很強烈。(刪了一些黃暴的語言23333)那些人看不到美。格雷諾耶看不到愛。
大眾不知道,他們所感受到的熾熱的愛僅來自於一滴香水,這是大眾遲鈍的嗅覺所造成的愚昧,也是格雷諾耶對他們嗤之以鼻的很重要的原因。而格雷諾耶則感受不到正常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感情:最初學習抽象概念(正義,良心,上帝,歡樂,責任等等)便遇到困難,後來追求少女卻只為香味不為軀體和靈魂。這便使得他成為被世界自然而然地排除在外的孤獨體,他不理解世界的行事規則,世界亦察覺不到他用鼻尖描繪的喜怒哀樂。
我想,他沒有氣味這一點,即象徵了他在世界正常的軌跡上沒有位置吧。這樣深切的孤獨,無論在空無一人的蠻荒山洞裡,還是在眾人匍匐跪拜的王座上,都是如影隨形的,即便噴了香水散發出正常人的氣味,也不過是偽裝的皮囊,他的靈魂和這個人間依然格格不入。
他對人類的恨也一樣,不僅來自於人類把他當成異己,更深層地來源於人類對他的無知。人類不會理解他對香味的執著,因為香水生產者想的都只有名利;人類不會理解他殺死少女只為收集最精華的美,因為人類最應該正常想到的永遠是檢查少女的處身。所以當他在台上看到洛爾的父親向他跑來時,他把他喻成天使,是因為他的猜測是最為接近他真實意圖的猜測,他是最可能真切看懂他、並正常地恨他而不受蒙蔽的人——這個希望仍然是落空。
他對人類的感情,從毫無感情,到被限制了自由的反感感情,到渴望認同的接近感情,到享受崇拜的征服感情,最終卻急轉直下,終結於想要被恨的感情。這是因為之前所有的感情,與其說是對格雷諾耶其人的,不如說是對他味道的。這愈加體現出可笑至極的愚蠢,因此這些感情和人類一樣不值一提。格雷諾耶於是無法忍受所有的一切,從無法理解感情這種東西本身,到無法理解對一些味道的精確調和愛慕不已卻不知其本源的人們。而「對一些味道的精確調和愛慕不已卻不知其本源」,正是明明愛情不過是激素作用卻仍然愛得投入的人類最明顯的感情特徵。格雷諾耶徹底地缺乏這個特徵,因此說,他看不到愛。
最後他死在巴黎,死在亂刀下人口中。我不知道他為什麼選擇如此「臭」的死法,也許是作者想表達一個來去空空什麼也得不到的人世。或者,他以被人吃掉的方式,自欺欺人地完成了「被人類正常地去恨」的夢想吧。
這也本就是他永恆孤獨的唯一歸宿。他像個惡魔,追尋天堂的氣息於是偽裝成天使,卻發現這裡是香臭參半的人間。
我們鼻尖荒蕪如「天使」的靈魂。這本書有個地方很有意思。之前和格雷諾耶相處過的有過聯繫的人都沒什麼好下場,皮匠 香水師 教授 在巴黎收留他的夥計,還有格雷諾耶他媽。
作者細緻描寫過格雷諾耶的生長環境,心路歷程,在描述其人時用過陰險卑鄙這樣的字眼。——那麼回頭看看之前說過的皮匠一行人。在主角十幾歲拋棄他時,收留他的婦人有自己的理由,她沒有嗅覺,是個社會底層中能力有限的小人物,拋棄格雷諾耶似乎是出於生活的無奈。皮匠隨意壓榨他,因為那個黑暗的行業壓榨已經司空見慣,所以皮匠的行為好像也算不上多出格。香水師利用他又趕走他,又有自己的理由和心思——區區一個學徒嘛,有什麼義務培養他尊重他。香水師我印象深些,作者給了很多筆墨刻畫他的內心。起初有過掙扎,良心告訴他他應該愧疚。可之後又轉念一想,把這一切當成上帝對他的彌補。於是他心安理得地趕走了格雷諾耶。類似情節貫徹全書。不是天妒英才,是平庸者懼怕孤立了天才,是人們把天才趕去社會的邊緣。天才不幸,格雷諾耶不幸。這些人物每每做出這樣的事都有自己一套說辭,都能為自己開脫。作者巧妙地設計情節,素材貼近現實,似乎他們冷漠殘酷甚至無恥的做法真的無可非議。那麼再看看格雷諾耶。他拼死拼活幫助皮匠,又犧牲糟蹋了自己的才華幫助香水師打敗競爭對手並功成名就,他還不掙扎不反抗地成就了教授一派胡言狗屁不通的理論。至始至終,他沒有傷害過他們中任何人,他只是太專註,專註於對嗅覺的追求。缺愛,如扁虱般苟且活著的格雷諾耶是陰暗卑鄙的,他為了自己的目標步步為營。但作為讀者我對他抱有深深的同情。相反那些冠冕堂皇的"普通人"才是真的陰險偽善。也因此我能與格雷諾耶形成共鳴。被人恨著又恨著這樣的人們,無法在愛與被愛中得到滿足。如果真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那麼那些接觸過格雷諾耶並不得善終的人們和格雷諾耶本人,究竟誰才是惡的化身。另外有人說格雷諾耶以征服世界為目的,我其實並不很贊同。人們的行動出於自私和貪婪,而格雷諾耶就簡單多了,他的行為模式全部圍繞著對氣味的追求,他是專註的,我不認為一個如此專註的人會沉迷於爭奪權利。是世界打擾了他,這個五光十色而臭烘烘的世界不適合他。格雷諾耶後來自殺,懷抱著恨意安靜的離開,並最終放下了他的執著。都沒有注意到格雷諾耶背後那冷森森的悲慘世界么?把孩子扔進死魚堆里的母親,像機器一樣冷酷得堅持要為自己留足死亡錢的「養母」,欺壓他的那些孩子,把他當狗和馬一樣用的皮革廠老闆,以及把他當搖錢樹壓榨的香水店老闆——這是在紀實文學裡也不多見的資本主義的殘酷——格雷諾耶的一生,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的一朵惡之花,在滿是狗屎大糞的地上,掙扎著盛開一次,過癮一把,然後迅疾被黑暗淹沒。我喜歡這樣黑色的美感。這種人生,並沒有什麼意義。於是對他而言,善與惡,也就同樣沒有意義。在惡的時代的碾壓下,迸出的泥漿自然會毫無徵兆的到處飛濺。這種壓榨出來的肆無忌憚,沒有任何道德約束的釋放,摒棄一切也要爽一把的精神,無疑是這個惡時代自己造成的黑色幽默。我喜歡。呼呼~
從主人公角度:
一無所有的人在自我成長中沒有愛,追求最簡單的感官享受到迷失自我,以他人的氣味來彌補內心的空虛,聰明到掌控全世界卻也不能了解自己,沒有在世上的價值,最終自我毀滅。嗅覺的獨特天賦,凄慘的成長曆程,無法滿足的天才。從宏觀環境看:
社會的階級性,人生來不平等與差距,臭與香的對比;尊重與愛,人如奴隸可以隨便買賣交換;世人看法易受環境欺騙,當惡披著善的外衣,當善有著壞的外表,評判標準已混亂;當認知與行為出現偏差時,會重新評價,即人們不會把自己在廣場上的慾望狂歡受到格雷諾耶的影響,而認為自己對其評價是有誤因此放了他,心理學稱認知偏差後會調整認知使言行一致。慾望和自我價值,被拋棄後,一無所有的他選擇了死亡。
一點小理解,其他挺贊同 @XINYI格雷諾耶是掌控氣味的天才,他在他親手謀殺的少女身上佔用了無與倫比的香味,製成了25小瓶絕世的香水,而其中一滴,就可以讓整個城市的人為之癲狂。他用人的味道的香水掩蓋沒有任何味道的自己,他用他製成的香水控制了整個世界。格雷諾耶出生便受盡凌辱,絲毫沒有感受到愛的存在,他忍氣吞聲,學習關於香水的一切,作為一個嗅覺及其敏銳的香水天才,製作世界上最絕妙的香水只是他向這個冷漠世界的復仇方式,讓所有沒有愛意的他的俘虜臣服於他的腳下,原以為這會讓他自己感受到哪怕一點點的愛,但是,他發現憎惡他們,不能在愛之中得到滿足,只有在恨、憎惡和被憎惡中滿足,於是他回到巴黎,在香味中死去。一個惡魔嚮往愛的來龍去脈,才是《香水》的意義所在吧。
流暢,酷炫,德味濃 (李清華譯,本
格雷諾耶,生於無味,生於憎恨,像「扁虱」一樣以動物的嗅覺天賦認知這世界,他追求的一直與世俗價值觀不同,從追求美好氣味到到各地當學徒學習技藝製作香水重現、表達自己的內心王國。但是他的對自我的終極思考如影隨形:可以說,他是一個悖論:自己沒有氣味,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用盡天才與努力偽裝成其他人…
但是即使得到了所有人的承認,卻無法承認自己。他僅僅一滴用25位少女的芳香合成的香水就成功解救自己、並被所有人認為是天使,還導致了一夜「酒神狂歡」,但他在簇擁中更感到內心的荒蕪絕望,「我是誰」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就像一種白霧,緊緊纏繞著他,如影隨形。
他生活路線就像一個圓:生於臭氣難忍的巴黎,逃往荒無人煙的康塔爾山,前往香水之都格拉斯,人生達到「頂點」後回到巴黎他出生的聖嬰公墓,被吞吃入腹,不留痕迹,就像出生那年,差一點和魚屍一樣被母親丟進公墓。在經歷過兩次大的心靈危機:一次是在山洞裡,他找不到自己的香味,使他從穴居人生活中清醒過來,繼續回到世間學技藝;第二次是用自己高超的技藝制出了最美的神奇的香水,但找不到自己,所以結束自己生命。
同時,揭露的十八世紀巴黎的生活百態,背景還有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
同時又有一點現實主義的影子:因為講格雷諾耶的一生,從生活經歷可以看到他從一個嬰兒如何一步步變成「香水天才」的。他最後在格拉斯的看到香水威力時的複雜心態,卻也是文章中最深刻的部分了。
有點像巴黎聖母院的結局:美麗絕倫的少女埃艾斯梅拉達和愛她的敲鐘怪人卡西莫多擁抱著死去,屍骨化為灰燼。徒留神秘的故事,無從考據。
推薦閱讀:
※你喜歡《群魔》,還是《卡拉馬佐夫兄弟》等等,怎樣看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如何評價張悅然?
※如何評價周德東的文字功力?
※為什麼歷史上許多天才大師當時默默無聞甚至被貶低,等到他死後卻備受推崇?是因為當時的評論家瞎了狗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