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儒學、道教、佛教這三教,哪一教的思想體系中最倡導男女平等?或最有平權意識,沒有性別歧視?

沒有引起撕【嗶——】的意思,就是忽然好奇,也不想過多討論女權男權平權的定義,重點還是在於:封建禮教與儒家似乎密不可分,三從四德等壓制女性的思想也最為明顯。道教似乎沒有鮮明主張過性別有尊卑。佛教似乎有過相關討論,但題主模模糊糊記不得內容。

那麼這三教對男女平等、男女權力是怎麼看的呢?男尊女卑,一視同仁,還是雖有區別卻無尊卑之別?道教和佛教的思想主張里存在性別歧視、男尊女卑的內容嗎?


我們道教,道教是一個尊崇男女平等的宗教,在男女平等的觀念影響下道教有諸多女神仙,而不是像佛教那樣多是的男佛,(觀音道教稱慈航真人,早期的形象是男菩薩,在中國的觀念影響下才化為女相)叫得出名字的也就是龍女,但據《法華經》記載:「龍女又言:『我之成佛尚疾於此。』其時會中大眾,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也就是說這龍女成佛之後就成男人了。女同胞成仙后就是女仙了,不用擔心變男人哦!

再說點實際的,哪怕是現在還有人因重男輕女拋棄女兒,在古代這種事情就更多了,《太平經》中說:「今天下失道以來,多賤女子而反賊殺之,令使女子少於男,故使陰氣絕,不與天地法相應。……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此賊殺女,深亂王者之治,大咎在此也。」《太平經》以極其嚴厲的措辭批判當時殘殺女嬰的惡習。

大家天老爺玉皇大帝統領萬仙,但在玉皇大帝之下有東王公和西王母,東王公主管一切登仙得道的男子,掌管仙籍,西王母是女仙的首領,主宰陰氣,就這種讓女人當大領導的意識在今天也不多見吧?

因此道教有諸多女神,其中最著名的是王母娘娘,天妃娘娘媽祖和斗姆元君,這三位女神皆是大神!

這裡不說外教如何,有興趣的可以自行了解,但在道教很早就有著名女性高道紫虛元君魏華存。歷代都有女性修行有成,如我們全真教的全真七子之中就有女性高道清凈散人孫不二。正因道教男女平等,在中國古代有許多不願被男尊女卑觀念束縛的奇女子加入道教,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朝道士魚玄機。

道教崇尚陰陽辯證,認為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不是對立的,陰陽也無高下之分,陰陽之別只人心,無論男女皆平等相看,入道之後,無論男女,都叫某爺,相互之間的稱呼,就是師兄弟,不存在師姐師妹的說法(師兄師妹是習武之人的說法)。

神靈道教也注重男女相等,有紫薇大帝做萬象宗師眾星之主,也有斗姆元君做北斗之母,有玉皇大帝還有王母娘娘,有了東王公就有西王母,有了雷公就有了電母,我們道教男女平等的意識真的是體現在方方面面了。


謝邀……

儒家的三從四德你都說了,我就不說了。

佛教認為女人不能成佛,女人要變成男身才能成就。

相對來講,還是道教比較開明了,男女一樣成就。

而且有的流派認為坤道成就的更容易更快。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中國人自古對母親的讚譽和尊敬程度相當高,比如女媧造人……

道教裡面有很多女仙,女神,鼎鼎大名的九天玄女傳授黃帝奇門遁甲,西王母統領女仙。現實存在的女真如魏華存,曹文逸,孫不二等等,都是現實存在的。

而且道家思想 認為自然的就是最好的,天生畸形要比通過手術整容來的更美更真,生做雞就做雞,生做鴨就做鴨,生做男人就好好做男人,生做女人就好好做女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道之下,一切都是平等的。


道教。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於次,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替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突然想解釋一下這句話

:萬物與我們都生活在一起,就是一類東西,所以......

別BB誰更高貴了這有毛用,手上見真章吧


什麼教平等不重要,現實平等就行。

當年女人忍受的三從四德如今不是完完整整的報復回來了么……

老婆逛街要跟從,老婆我的命令要聽從,老婆說錯了要盲從……

老婆花錢要捨得,老婆化妝要等得,老婆生氣要忍得,老婆生日要記得……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

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毫無疑問,當然是道教了


八仙,就是男女老少都是成仙的典範,也是眾生平等的表現


儒釋道,偏重於教則太匠氣了。不如言家顯得靈動。

較之三家來看,最開明的當然是道家啦。


三教都沒有性別歧視,聖賢的思想觀點落到凡夫的眼中,對其產生產生了不同的理解,故就產生了歧視之說。

有的佛經中雖有說到女人的妒嫉性大,情障大,這是在具體分析女性普遍的特點而已,並不存在歧視。

這就如說年輕女人會生小孩,這時會影響到工作一樣,這是她們的一個客觀特點,在一般人說這話並不存在歧視,只是說其客觀特點而已,只有在招工單位的老闆和招工人員在招聘員工時說這話才會是真正的岐視。其實也不是歧視,這是一個客觀存在,老闆是為了利益最大化而已,站在你的立場上看是歧視,但站在他老闆的立場上看是為了利益最大化,並不是歧視。那作為現在的商人利益最大化好象也沒錯。但站在國家Zf的立場上來說則有諸多不利。

對同一事物由於立場不同產生不同的理解,這個很正常,這種事是說不清道不明的,這樣說也對,那樣說也對。立場不同結論就不一樣。你能懂這個理就行了。

還有的佛經說女人不能成佛,但又有經說小龍女都能成佛,這個事你要看這部經,佛是講給誰聽的,這部經中在講什麼道理時講的這話,要具體分析。首先可以肯定以佛的智慧,他是不會錯的,只有你的理解錯誤。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我們修行人修行進入禪定,就達到了色界天的層次,就斷除了情慾,此時的眾生就沒有了男女之分了,不管男女修到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層次就沒有男女之分了,如果要用文字寫出來,那麼他們都叫大丈夫,如果你不懂就以為他是指男人了。其實不是的,到了禪天以上境界的女人也叫大丈夫。

禪天的小孩是化生的,不是象我們凡夫的想像要個男女才會生小孩。男女是我們欲界範圍內的事,這些在佛經中都講的很清楚的。

佛經中講色界天到無色天就有二十二層次,再往上是羅漢,再往上是菩薩,菩薩從一地到十地有十個層次,然後才到佛。你想想你還有男女,那是在欲界天以下的眾生了。

佛經中講女人妒嫉性強情惑重,是分析欲界範圍內的女人的特點而已,你還在欲界境界內當然不能成佛啰。

小龍女雖是女身,但她已修到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境界了,其實也可叫她大丈夫,她修到這種境界早已沒有男女之相了。佛經中講小龍女成佛這個事,就是為了破除眾生在男女修行上的不平等的錯誤觀念的。

對女人不能成佛的理解,準確的理解應該是,必須達到沒有男女之相才能成佛。

所以你要了解佛陀的真正的對男女的看法,才會真正知道佛教是否有歧視,才會有一個較為正確結論。你不能單看一段話,幾句話就下結論。

你不懂,見地不清,以為有岐視,那是你的顛倒見而已。你要把這些佛經的道理圓融在一起思考就不會有這些疑問了,不要總是站在凡夫的立場上,用凡夫的觀點來理解佛法,要跟著佛的教導,提升你的立場和境界。立場不同結論也會不同。

至於儒家的三從四德也不能叫歧視,因為儒家是以入世做人為主的,即然是入世的世間學問,那麼肯定第一個就要考慮社會世界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安定和諧、家庭的安定和諧。那麼三從四德,主要就是為這個安定和諧服務的。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這個道理雖然說起來不怎麼好聽,但這個事理在普遍運用。如國家的頭頭只能有一個,西方總統也只有一個,省長只有一個,市長也只有一個,單位里總經理也只有一個,部門經理也只有一個,自然界動物也是這樣,絕對權威的只能是一隻,若有了二隻或二個就會打鬥,會把許多精力耗在打鬥上,再也沒有精力去管理好這個集體了。

現在提倡男女平權其實是不利社會的安定和諧的,因此現在的離婚率很高,家庭不穩定,家庭矛盾多,當然也會影響到社會穩定和諧和發展。現在對小孩的教育問題上也有這種錯誤。

應該是以道德和知識最高的一方為權,把決策權交給他,這是最理想的。道德和知識二者缺一不可,且道德是更重要的第一位的。

現在許多人以為只要有法制即可,不用提倡道德倫理。這個觀點是非常錯誤的。

其實道德和法制缺一不可,道德是法制的基礎,更為重要,若沒有道德,那麼在法制的每一個環節都不可能做好的。

若沒道德這個法律條文在制訂時就有許多陷阱,不是專業人士你根本看不出來。若沒道德則可以不給你立案,若沒道德可以不公正的判決。若沒道德法律可以不執行。若沒道德法律可以需要時執行不需時不執行,若沒道德法律條文僅用來宣傳,做的時候又有一套潛規則,若沒道德,有權人需要時隨便寫幾條蓋個公章就成了法律。若沒道德法律會失去公信力,你按法律判了,他可以不執行,大家都這樣了你管得過來嗎?若沒道德來加強公信力,誰來鳥你訂的那幾行字?

一山只能有一虎。不管是男權還是女權,只有一權才是有利社會和諧安定發展。且要把權交給道德最高尚,知識最深廣的那一方。但在古代,女子一般都沒文化,見識又沒男人廣,當然只能以男人為權了。

故說三從並不是歧視。只是為了家庭的和諧與興旺發達,社會的安定和發展,而總結出來的經驗。

但是,時至今日,去聖日遠,很難找到道德高尚又知識深廣的的人了。那怎麼辦呢?這時民主又顯其優越了,誰高了對了就上位,誰錯了底了就下位,隨時調整,這是一個沒有辦法中找出的辦法,很無奈,因為去聖日遠,道德輪喪故。此民主法很難做到可持續發展。但是,如果沒有道德作保障,一權制還不如民主制,一權制下若壞人上位了,你沒法把他拉下位。古代社會風氣普世價值觀以德為美,故一權制有其優越性,但現代社會就不一定了。

至於四德:德是眾生存在的基礎,人人都應具備,四德只是從女人的特點出發而歸納成四德,其實男人接觸社會,對他們在社會中要遵守的道德規範,更多更為廣泛,遠遠多於四德。如八德,十三德等。

所以四德也不是歧視而設,只是從婦女的特性角度,歸納了婦女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而男人在社會中要遵守的道德規範更多更多,故不存在歧視。


我給你發段「腐朽」的朱子的話,你體會下……「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存天理,滅人慾。

我也就不多說,免得被人說洗地。不過我想說,我是學儒的,同時,我還是女權主義者。


要討論平等的問題,當然就離不開對不平等問題的思考。

因此,由題主的問答來看,他自己借道教的觀點,也間接地回答了一些佛教的看法。下面補充儒家的。

西漢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之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是故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天。」

又說,「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其中的「合」是配合的意思,也就是被支配的一方。所以也就有了封建時代「三綱五常」之「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

雖然以上要求同時也提出了君、父、夫要為臣、子、妻作出表率。但總體上是在倡導以男權為基礎的一種絕對服從倫理關係,是封建統治者奴化人民的工具,禁錮社會言行的桎梏。

而由「夫為妻綱」的角度來說,倡導的自然就是一種不平等的特殊男女道德關係。

不過,在董仲舒正式提出「三綱五常」之前,早有《論語·陽貨》記載了孔子對女人的看法,他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裡他將女人與小人並列,成為封建男權社會的至理名言,也被後世當作是孔子鄙視婦女的論據。

因此,作為儒家的祖師,孔子是忽視女人存在的,在他設計的社會倫理中,根本就沒有男女平等的位置。

孟子的觀點雖然沒有孔子那麼激烈,但《孟子·滕文公下》仍然這樣記載說:「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以上意思是:女子出嫁時,母親送到門口,告誡地說:「到了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的意願。以順從為準則,那是做女人的道德標準。在這裡,孟子認為女人需要以順從男人為美德。仍然處於不平等的從屬地位。

另外,春秋戰國時代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儀禮》,通過《喪服·子夏傳》記載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而儒家十三經的另一部——《周禮》也在《天官·九嬪》中將女性的品德標準在人性之外獨立解釋為:「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都是不平等的表現。

因此,由史料記載來看:儒家一貫輕視女性,否認女性的價值。並且,他們的看法對後世男權鄙視女性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了兩千多年,直至今天仍然有一些根源是發源於他們最初的觀點。


其實你自己已經說出答案了,不是嗎?

補充:

儒家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態度自然是不用說了,而佛道兩教也不可能擺脫儒家思想的影響,大環境決定了的。

如果非要在佛道兩家中分出個高低,那就選擇道教吧。至少在幾十年前婦女進入佛殿都還有所忌諱。而道家分乾道和坤道(男道士和女道士)。晉代的魏華存真人,創建了道教上清派;北宋時期還出了個孫不二真人,創立全真清凈派。都是不世出的開山立派的一代宗師。而佛教中不可能出現這種人物。

而道教諸仙中,女神仙也不少,著名的有西王母、何仙姑、麻姑等等不勝枚舉。佛教中幾乎沒有(觀音不算,原因不在此討論)。


我覺得是佛教,佛教講眾生平等,所有的生物都是平等的,何況男女,那些說是道教的都不知道道姑的戒律要比道士要求更嚴格,怎麼平等。


道家

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明顯儒家推崇進取奮鬥的美德,自強不息,浩然正氣,當仁不讓,捨生取義。

而道家推崇無為忍讓的美德,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韜光養晦,厚積薄發。

是陽和陰,矛與盾的關係。

(至於說道教不是道家的問題。明顯題主是想問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道家對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國上層社會更有影響力,在下層社會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把道教道家分開,題主豈不是要把題目加一個道家進去。而且道教很多思想確實是源於道家。)

複習一下道德經原文。

首先,老子讚美生養萬物,而謙卑不居功的美德。

谷 神 不 死 , 是 謂 玄 牝 。

玄 牝 之 門 , 是 謂 天 地 根 。

綿 綿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道德經》第 六 章

牝就是雌性的陰性的意思。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

處 眾 人 之 所 惡 , 故 幾 於 道 。——《道德經》第 八 章

天 下 莫 柔 弱 於 水 , 而 攻 堅 強 者 莫 之 能 勝 , 以 其 無 以 易 之 。

弱 之 勝 強 , 柔 之 勝 剛 。——《道德經》第 七十八 章

老子推崇水的美德。

萬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辭 , 功 成 而 不 有 。

衣 養 萬 物 而 不 為 主 。——《道德經》第 三十四 章

然後,老子推崇空虛,缺,樸素,安靜,穩重,柔弱這樣的美德,反對滿,盈,貪婪,躁動,輕率,強硬的品質。認為慾望是萬惡之源,人應該返璞歸真。

致 虛 極 , 守 靜 篤。——《道德經》第 十六 章

重 為 輕 根 , 靜 為 躁 君 。——《道德經》第 二十六 章

故 有 之 以 為 利 , 無 之 以 為 用 。——《道德經》第 十一 章

舉的例子就是車輪,罐子,屋子,都是因為空的才有用。

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為 天 下 溪 。

為 天 下 溪 , 常 德 不 離 , 復 歸 於 嬰 兒 。——《道德經》第 二十八 章

重 為 輕 根 , 靜 為 躁 君 。——《道德經》第 二十 六 章

將 欲 歙 之 , 必 故 張 之 ﹔

將 欲 弱 之 , 必 故 強 之 ﹔

將 欲 廢 之 , 必 故 興 之 ﹔

將 欲 取 之 , 必 故 與 之 。

是 謂 微 明 。

柔 弱 勝 剛 強 。

魚 不 可 脫 於 淵 , 國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道德經》第三十 六 章

禍 莫 大 於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於 欲 得 。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道德經》第 三十六 章

大 邦 者 下 流 , 天 下 之 交 ,天 下 之 牝 。

牝 常 以 靜 勝 牡 , 以 靜 為 下 。——《道德經》第 六十一 章

意思是大國要謙卑,要禮讓小國。

老子反對輕率用兵。

夫 兵 者 , 不 祥 之 器 ,

物 或 惡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處 。

君 子 居 則 貴 左 , 用 兵 則 貴 右 。——《道德經》第 三十一 章

用 兵 有 言 :

「 吾 不 敢 為 主 , 而 為 客 ﹔

不 敢 進 寸 , 而 退 尺 。——《道德經》第 六十九 章


看大家都在為自己的學派努力的開脫,在下實在覺得有點好笑……也許是出於教化的善心吧。不過大家想過沒有,有時候,某種極端的思潮一旦引入了自己的學派,所造成的後果沒???比如,對學派思想的歪曲;比如,對學派思想的雞湯化甚至其他更為可怕的後果。這些恐怕反而是對自己學派的毀滅性打擊呢…………聖人之學,豈有屈尊求人學習之理?????


說說原始佛教的男女平等意識:

1.無論男女,都可以當生滅盡諸苦,證得與佛一樣的最高果位---涅槃。

2.無論在家男女居士,都有各自的義務和責任。從經文看,男女權利比較平等。如男人要養家糊口、保護女人,女主要維護家庭和睦等。


貌似道教女性比男性地位高


單純反對一下沒有女佛,女菩薩。

綠度母難道不是女身成菩薩嗎?

還有,以我目前粗淺理解的佛家理論,其實根本沒有男女區別之分,有這種想法的,基本沒讀過也沒理解佛家。

有人了舉了觀世音菩薩,說之前是男身後來是女身,女身是後來演變。實際上這個說法以佛經來說,是很荒謬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有說過,觀世音菩薩會應眾生所願,化身渡人。之前有人問我,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身還是女身,居於世俗理論,可以以前期男身後來女身,但是為何後來會演變,其實理論給不了答案。唯有佛經可以給出答案。

所以,答案一些說佛家理論之類的,有點扯,於世俗之理不能上下貫通,於佛家之理,更是沒有深入理解。

再說句讓大多數人覺得沒有頭緒的話,對於真正的修行人而言,男女沒有區別,甚至於一體,甚至男女就和名字一樣,只是一個稱呼而已,只是凡夫俗子沉迷在此。


反正我知道肯定沒佛教。。。


沒有引起撕【嗶——】的意思,就是忽然好奇

沒有引起撕的意思,但是客觀上卻造成了撕裂的後果,僅僅因為你無法調伏你自心象天空上偶爾飄來又飄去的忽然一念好奇。其實人生許多悲劇以及世上許多紛亂正是由人類無法戰勝自己的心念,而放任並隨之飄動而妄做而來。儒釋道三家無論哪一家,都是針對以上人自己無法戰勝自己的心念而來的。如今卻成為題主拿來背道而馳的背書,豈不悲哉,猶如盲人乞丐不知自家寶藏,反而將自己寶藏當成垃圾丟掉一樣。


道教啊,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家的思想更多的是探索世界萬物,順應自然規律,人類是作為一個整體的,雖有陰陽之別,但並不怎麼強調男女。有點像我們學生物學地理的,針對一個物種,雖然也分雌性雄性,但並沒有什麼差別歧視之心,就只是看這個物種春夏秋冬繁衍成長的習性,生存環境等,自然規律等等,

就影響來說,巴蜀就是受儒家理學思想影響比較小,受道家思想影響比較大的地方。人們沒那麼重視宗族傳承、君臣父子那套,更加重視個人逍遙,從心所欲,思維偏向於道風,對兒女比較平等。

(準確地說是對兒子沒其他地方那麼上心,壓根就沒那麼在乎祖宗後嗣這些,對於同族姓的遠親關係很淡。。家裡做墓葬方面不是很吉利的生意,發現過這個問題,尤其是那種農村本地人在喪葬方面的一些細節,什麼墓碑上一般怎麼刻字,有哪些親戚會來,大家的穿戴習慣等等,可以看出很多東西。和道士打交道也多,這裡的道士就是搞封建迷信的道士,不是道家文化。)

佛教從思想上是很平等的,但從結果上來看並不如此,比較流傳比較廣的,主要是我們這一片,包括印度日本這些國家。


儒學不太清楚,雖然學了這麼多年孔孟之道。。。道家肯定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佛教肯定也是,一切皆為虛幻,如夢幻泡影。


與題目解答無關

三從四德是董仲舒提出來的,跟孔子沒關係。再說封建社會不是個貶義詞。

然後重男輕女是當時物質條件決定的,不是某個學派提出來的。


先為儒家平個反。所謂三從四德,是有來由的,本質是「女子順為美」。這無關乎性別歧視壓迫,純是生理所致。女子主血,動氣傷肝,肝造血,若違反這個規律,變醜不說,身體也會越來越差,不光對自己身體有害,對誕生子女也極其不利。所以女子講順。

但到了「封建禮教」時期,一切都不一樣了,人的問題。正如現在有些沒文化的講孝不講慈,自己無義卻無恥地讓子女愚孝,根本是在侮辱孝這個字,儒家也在康有為等人的操弄下墮落成孔教,那麼婦女的三從四德又如何避免不墮落了?自然變成了束縛她們的工具。按照聖人設禮的初衷,在婦人三從四德之前,必然也有男人相對應的條例用以約束他們,但是有些人的眼裡是沒有這個的,不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到了整個社會大風氣都是這樣的時候,禮教臭掉也是沒奈何了,卻不完全是儒家誘因的罪過。正如某wg,不能因此否定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的偉大,一個道理。

所以個人建議,不要為了平等而挑平等,總會演化成所謂政治正確,被人收智商稅,把握它的內核才是最重要的。《俟解》:「若獨思御患,則御之之術即患所生。專攻客邪,則腑臟先傷而邪傳不已。」全真孫祖雖以女子之身,尚能得道,可見大道平等,更何況社會上這些小事。


推薦閱讀:

關於《禮記》中「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哪種解釋是正確的?
清華簡能證明《古文尚書》是偽作嗎?
古代為什麼用十六進位?
老子(李聃)到底有多偉大?
中國古代有交通規則嗎?

TAG:佛教 | 道教 | 儒家 | 中國古代文化 | 性別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