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拼音已經普及和制定的情況下,未來(百年為時間跨度)的漢語發音會與現在使用的標準發音產生區別嗎?

古漢語的發音就與如今標準普通話就有許多的區別,那現代漢語的發音會不會也隨著時間的變遷在未來產生新的發音,新的漢語?


差不多一百年以前,民國的國語唱片里就有一部分字音和現在不同。比如周璇的《天涯歌女》中,「淚」還讀 lui 。雖然看似在過去一百年里音繫上沒有變動,但這些局部、細微的演變會一直持續,在往後數百年里完全有可能影響到整個音系。比如像京音的 in ing 原本是 /i?n/ /i??/,是可以依賴主母音的不同區分前後鼻音的。但現在的歌曲、新聞播音大多讀作 /in/ /i?/ 了,這在目前是一種共時層面的差異,而隨著影視、媒體口音的強勢,這種發音會向普通人群蔓延,未來就有可能導致 in ing 的混淆。

拼音、標準音教育、音像作品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減緩這種變化。但也有一種可能是,拼音只能固定現有的音位對立,而不能固定具體的音值。前提是,當下的強勢普通話教育能夠在未來幾百年里一直延續下去。只要有一天這種政策開始鬆動,整個音系的演變還會有更多種可能。英美澳三個英語大國就是很好的例子,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會更貼近標準音(美國是GA,澳洲傾向於英國RP音),但由於沒有所謂的強制「推普」政策,哪怕是教育行業、政府官員、乃至電視媒體的播音,都是新老各式腔調混雜的。所以英語的演變其實非常快,以前很多人總是調侃澳洲口音把 /i?/ 讀成 /ei/,/e?/ 讀成 /??/ 等等一連串的鏈移演變,而現在英美的年輕人也在往這個方向演變當中。


舉個例子,韓國諺文足夠普及了,但?和?還是合併了。


當然會產生區別。核心精神是,語言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而不是任何的抽象規範為中心。語言是怎樣,最終是要看使用者的,而不是看抽象的規範。

一個證據是,任何語言在語法、辭彙、用詞、文風、習語方面都會有不停歇的創新和揚棄,而這些變化可幾乎從來不是從以某種規範而滋生的。語音自然毫不例外。


謝邀,跟普通話相關的變遷有以下幾種情況:

A、「如果沒制定普通話」,那麼「北京調地區」(舊順天府、承德府、錦州府、奉天府)會在變調的道路上繼續狂奔,許多萌芽可能最終在本地區得到普及。

==&> 比如「一」,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變調「意些」「意名」「意種」vs「移個」,

東北就進一步發展為「妹說」「妹來」「妹走」vs「直道」,類似加入的字屬於左邊的有「還」「別」,屬於右邊的有「都是」「害怕」

==&> 陽平的陰平化,「鬧鈴」「郵費」。。等

但這些音變,由於普通話的推廣,反而有點被砍斷了,除了被普通話接受的,剩下的都被降級為「地方特色」,能繼續生存多久令人好奇。

B、多音字的「一字一音化」,這個應該是接下去最主要的演變方向。

一旦普通話大規模普及,多音字就會很自然地受到挑戰,這個在日語音讀也有一模一樣的趨勢。

不論是文白異讀的「北京系多音字」,還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多音字」,一個多音字是否能維持下去,純粹看出現頻率高低,如果某個詞出現頻率不夠高,人們會傾向於用「感覺上更常用的那個音」。

很多多音字,未來那個「次要讀音」會慢慢變成殘留在少數一兩個詞里,如果次要讀音連一個高頻詞都沒有,那完全被消滅也是有可能的。

==&> 有一些傳統多音字,在「北京調地區」並不是多音字,比如「載」,一律讀zai3,所以「下載、裝載、卸載」全部讀zai3,這個音接下去面臨長期拉鋸,不知道字典能否撐住。

C、至於普通話的腔調本身,這個現在 北—上—廣 差別還很大,我也不覺得未來會變的一樣,在自媒體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口音的地位逐漸平等,即便存在某種程度上的取代,速度也會非常慢。


個別字的語音變化一直都在進行。比如1985年的異讀詞審音表和2016年的修訂稿改變的字音,很大一部分就是對現時已經發生的變化的承認。然而整個音系層面的變化因為拼音和其他語音規範的存在,在百年內可能很難看到了。


這種可能一百年內不會發生。

漢語一直處在發展演進中。比如現代漢語和上古漢語相比,雙音節詞就占多數,量詞出現,一些類詞綴產生。現代漢語和遠古的漢語相比,複輔音消失,屈折成分消失等。

但是進入工業社會以來,漢語規範化逐步加強。百年之內,漢語語音不會有較大變化。

關於樓上說語音變化最快,是不對的。語音辭彙語法,辭彙變化最快,語音次之,語法最慢。建國以來的漢語辭彙就發生了不少變化,很多詞產生和消亡,「破四舊」,「紅衛兵」,「臭老九」,「給力」(但是核心辭彙「天」「日」「手」「目」等是很穩固的)。語音變化卻不大(個別字音的改變,不涉及語言面貌的變化),一方面是國家統一規範的結果,一方面是社會約定俗成,但是整體語音(音系)沒有什麼變化。至於語法,現代漢語語法和先秦,總體來看變化最小。如果你讀不懂文言文,主要是辭彙的問題。

現代漢語北方方言,大概從14世紀有記載的《西儒耳目資》來看,變化就不是很大。如果你現在回到明代,標準音大概就如同現在江淮一帶的方言(這麼說當然不盡準確,只是為了說明差距不太遠)。具體的變化是,gkx+i,顎化成了jqx。江,14世紀原來念giang,現在變成了jiang。再後來,酒,ziu變成了jiu。ziu(尖音)和jiu(團音)合併,這稱之為尖團合流。戲曲里還保存了尖團的區別,如小姐念成「siao」姐。有一些方言,比如蘇州話也還分尖團。也還有別的一些語音變化,不舉例了。

現代漢語規範化了。一百年內,就發音而言,不會有大變化。但是放長遠看,一定會變的。大概三五百年,就會有一定的音繫上的不同。

此外,社會動亂的話,語言變化會非常快。一百年就有大不同。如果社會安定,假如三百年後的人穿越到今天,未必不可以通話(但是你可能會覺得他在講某一種可以聽懂的方言)。

其實英語也在變化。比如現代英語里,who和whom就在變化之中。有人預測whom會消亡。

關於漢語拼音,拼音是個工具。具體怎麼樣還考普通話推廣和規範。但是也有一點,對於語言的工作原則是約定俗成,尊重事實。人民群眾(社會大眾)怎麼念,漢語拼音就怎麼標。


自從電視、錄音機之類的音像製品普及後,語音的變化會緩慢很多的。


謝邀。

不用百年,題主只要對比一下不同版次的《現代漢語詞典》,就會發現,很多字詞的讀音都變了。比如民國時的老譜通話中「張翼德」的「德」是讀 děi 的。我的一個長輩,是文革時期的人,他上學時「劍」是讀 jiǎn 的。我上小學那會兒,「血」有三個讀音:xuě、xiě、xuè,現在只剩下 xiě 和 xuè 了。語言時刻都在發生變化,語言三要素(語音、語義、語法)中語音的穩定性最弱,變化最快。

===9月6日更新===

語言三要素中穩定性最弱的是語義,語音次之,那天寫到這是腦抽了。感謝 @申子辰 糾正。


強涅希望將 n 和 l 合併,ing 和 in 合併。因為我完全無huǎ區hūn這些讀英兒。


這個問題下有一個回答已經說過w/v相混的了,我把這個答案下我的評論貼過來吧。

還有,就是t??t????變成t?st?s?s,這個在北方口音里更常見,以及?????????變成t?t????(這個現在已經是?的自由變體了),這個在南方和西北口音里更常見,另外x在一些流行口音中也變成了h,當然這個和前兩個相比還遠遠說不上普遍,但也是未來可能的一個變化。

總之,再過幾十年,我們現在講的口音可能會變成所謂的「老」口音,新一代的口音可能會融合前兩點甚至以上三點,這都需要時間。不過平翹相混的可能性應該不是很大,因為分平翹的口音在國內人數眾多,且普通話教學會著重強調平翹區別,所以未來幾十年內的可能性不大,但平翹估計會各自演變,然後在未來的某個階段相混,這個階段應該會比前後鼻音相混晚很多。

以上三點我在所有的答案中都沒有看到,而這些都是比較明顯的變化,足以顯示這種語音流變即使是如此明顯也不易被人察覺得到,更從側面說明了在語音已經被規範了的今天,語音本身的演變仍然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還有普通話W字母打頭的字變輕唇齒音的變化,比如Wang念做Vang;去後鼻韻化,清明念成親民等等,都是在近10來年開始的。


二從er變成ar,誰從shui變成shei,音變發生了拼音是制約不了。


不是很認同樓上大神的觀點。因為這百年間中國的歷史原因,廣播傳媒發達起來是近年的事。

在廣播媒體如此發達的年代,普通話會越來越統一,標準,方言的消失也是未來幾代人的事。

可以參考近百年美國英語發音的變化,那就是,幾乎毫無變化。而周所周知,英語的語音變化在歷史上幾乎是最不講道理的,文字和語音完全不統一。但是在廣播傳媒後,美國英語的標準語音幾乎沒有變過。(就一直保留了文字和發音不統一的結果)


認為拼音能夠延緩語音變化的想法,用一個事實反駁就行了:這世界上大部分語言都是使用拼音文字,它們停止語音演化了嗎?就以大家都熟悉的英語為例,今天英語的拼寫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古英語的讀音,而在16世紀,英語發生了著名的母音大遷移,短短50年內,英語的語音發生了重大變化,變得和今天的英語接近了,然而從那時到現在,英文的拼寫並沒有發生變化。可見,文字影響語音演化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大家的舌頭變起來,什麼文字都擋不住。

漢語的語音在未來100年是否會有大變化,這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未來100年社會是否穩定,一般來說,社會穩定期語音變化就緩慢,而動蕩期則變化迅速。


我覺得未來語音的演變會延緩。

但這跟拼音沒有任何關係,原因有答主說了,世界上那麼多表音文字,難道它們的語音就沒變過嗎?

真正起作用的是錄音。


既然漢語拼音方案有很多使用相同符號表示不同音位的例子,那麼隨著漢語拼音的廣泛使用,使用同一拼音字母的音位是否會傾向於合併呢?


結論。

按題主的提問方式來答,不可能一成不變,也不可能完全變化得不一樣。

要看什麼變化,變化程度怎麼樣。

變化肯定是有的,並且也不慢,尖團音的消失也就是幾十年的事情。

例如,喜歡(si huan)發音裡面s代替x,中間添加i發音。

普通話的發音肯定是一百年之中會產生很多變化的,

重點是變化的多少,變化的情況。

包括普通話的入聲,也是到民國都還存在的。(溥儀審判的影像,網上還可以找到)

比如發展的發字,普通話里就變了。 越南語里還是一個入聲字;韓語裡面變成了開音節流音。

這些變化都可以證明。

非中文系,用詞比較外行請諒解。


推薦閱讀:

大家認為哪種文字是目前這個星球上最科學的?
西語國家能相互溝通嗎?
德語裡面化學元素氫、氧、氮為什麼是Wasserstoff,Sauerstoff,Stickstoff?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拼音 | 漢語 |